close
在兩岸互動中看到台灣價值

2012-4-13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5| 評論數: 1 |原作者: ■宮鈴

大陸知名作家章詒和日前到台灣舉辦讀者見面會時,曾私下跟友人談到,很喜歡台灣人簡單的 個性,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大陸知名雜誌《新周刊》打算在今年7月1日推出台灣特刊,封面標題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將帶著全體員工赴台巡訪中國 味,深度解析台灣留有的中華文化魅力。


陸客承接失落文化


有許多的文化人、媒體人皆以台灣的社會、民主、人情、民國歷史以「隔山打牛」的手法,作為對大陸目前政局與社會情勢的對照與暗諷。然而早在大約兩年前開始的「民國範兒」風潮,先是從文學開始,無論是張愛玲、徐志摩,或是涉及民主自由科學領域的論述,像是胡適、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恐怕有許多台灣的年輕學子都喊不出名字說不出典故的人物,成為了大陸中青年崇拜的偶像。

根據媒體報導,陸客砸百萬搶書,救了台灣的二手舊書店,包括絕版的文史古籍、台灣文史等都因為是歷經文革的大陸社會所少見而受到大陸雅客青睞。另外,在大陸出版但內容遭到部分刪減的書籍,這些大陸作者將未刪節版在台灣再次出版,像是岳南所著的《南渡北歸》,就有不少大陸讀者點名要台灣正體版。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在大陸大約有40萬本的流通。

當許多台灣人還以為大陸客只會購買奢侈品,許多電視媒體偏重報導陸客大舉採購台灣面膜、特產、故宮紀念品時,這些希望彌補歷史、文化乃至知識缺失的大陸人,正悄悄的以購買書籍出版品的方式,承接了許多台灣人早已遺忘在角落的中華文化。

究竟台灣人這幾十年來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自己可能是看不清楚也想不明白的,然而當許多台灣人無論是恐懼或是熱烈歡迎著陸客赴台旅遊之際,又有多少人曾經深刻省思,這些遊人、這些同文同種的朋友,告訴了我們什麼?

在大陸,有這樣一群人對於台灣的喜歡、崇仰不涉及政治、沒有更多心思,只因為台灣的流行樂、偶像、綜藝節目、電影、誠品書店、文章書籍、文化創意、甚至是簡單的國民性格,而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重點是台灣人以何為報?

珍惜自己不要迷失


曾有一位讀者很沮喪地告訴我,當她在阿里山上買茶,老闆希望她多買一些,說了句:「妳不多買一點,怎麼解放我們?」而這位讀者心裡想的是「我一點都不想解放你們呀!」於是,我安慰這位讀者,台灣人適應力很強,那個老闆只是希望用你們的語言跟你拉近距離。

大陸人經過幾十年的政治動盪,好不容易在改革開放後嘗到了經濟發展的成果,或許的確有不少人喜歡藉由購買來滿足自己,但我們也不應以刻板印象對待,更重要的是,當許多台灣人認為政府種種不好時,甚至有人說出,「或許要像中共那樣稍為獨裁一些,對社會發展比較好。」這幾十年來,台灣人努力而享有的自由、民主等價值到底對我們自己具有何種意義?

面對許多大陸友人對台灣的盛贊,經常我感到慚愧,在如此大的經濟力量衝擊下,台灣人迷失了,功利了,究竟我們應該讓陸客看到一個怎樣的台灣?一個因為要賺錢,而不惜拋棄自己原有價值體系與語言文字的台灣?還是一個保有自我,並且不斷反省、改進,值得人家喜歡而不失望的台灣?

透過大陸的眼睛看台灣,台灣人要學習更多的是找到自己、堅持自己,並且懂得謙卑,也要更懂得尊重,珍視台灣好不容易得來的自由民主,也要在利益面前有所為有所不為,別讓這些殷殷遙望台灣的大陸人失望,最重要的是別到了若干年後,讓自己的子孫失望。

(作者為《旺報》特約主筆)



與大陸人民對話

2012-5-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宮鈴

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馬總統面前,如果中共當局不跟台灣玩了,台灣經濟絕對大受影響,如果要繼續交流,以中共目前的經濟實力,台灣只有被予取予求的命運,馬總統該怎麼辦?

包括大陸盟友北韓在內,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明白大陸的人權、政治體制及環境汙染、食品安全以及社會秩序混亂等問題的嚴重,尤其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事件發生後,已赤裸裸呈現高層貪贓枉法。但是基於經濟利益考量,幾乎所有國家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台灣有自己的「藍海策略」,我們可以依恃「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不曾滅亡,而且承繼了人類古文明中華文化香火不斷,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事務,在先天條件並不算太好的美麗島上,創造出舉世矚目的政治改革與經濟、人權成就。台灣要超越中共「一個中國」的淹沒,馬總統應該拾起中華民國之名,與世界對話。

過去無論朝野,都只專注對中共政權對話,甚少面對大陸人民。如今兩岸旅遊已經開放,越來越多大陸人到台灣旅遊,知道台灣目前的真實情況。加上大陸的知識分子、媒體人乃至各行各業有影響力的人,替台灣在大陸社會宣傳,說明中華民國仍然存在,而且民主、自由、有人權。這股力量馬總統必須面對,就職演說要與大陸人民對話,告訴大陸人民,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大陸民眾也是中華民國國民,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在就職演說中面對自己的人民說話是理所當然的。

與其強調兩岸是生活方式之爭,不如強調中華民國堅持的是自由民主尊嚴的政治體制,試問誰不希望財產有保障?自己決定自己的官員?誰不希望參與公共事務?誰不希望自己能夠當家作主?不用說什麼普世價值、民主自由,直接從人性、人心來看,哪個政府可以讓人民自己決定要有怎樣的生活、怎樣的社會和政府,就該支持它。

中華民國的立國基礎還包括中華文化,失了文化,就猶如失根浮萍無所依傍。唯有繼承文化,才能凸顯中共領導下的大陸社會曾有的荒唐,丟失中華文化泯滅中華文化的,從來都不是中華民國。

(作者為《旺報》特約主筆)


放下優越感

2012-5-1 12:01| 發佈者: oscarhsieh| 查看數: 57| 評論數: 0 |原作者: 【董媛瑜/北市(新聞工作者)】 |來自: 中國時報

媒體報導陸客隨地小便、吐痰、抽菸、丟垃圾…,到野柳風景區,爬上公主頭蕈狀岩拍照,惡形惡狀的。我想,全台灣除了做陸客生意的商家、旅遊業者,陸客的形象,恐怕早已被少數害群之馬踩壞了,即或是做陸客生意的商家,想的也是只是鈔票,很難打心裡歡迎陸客,但這不就是開放陸客來台必須承擔的後果嗎?政府和相關業者必須負起宣導和管理責任,不是一味地譴責,更不必刻意放大。

「富三代,才知道穿衣吃飯」,想想早年台灣旅行團到日本、歐美不也是被當地人嫌棄,讓人頻頻皺眉!日本某些飯店甚至不願意接台灣團體。即便今天在台灣,去喝個下午茶,還是有不少人爭先恐後的把餐檯弄髒兮兮;到現在,還是有很多台灣人,一開口都是先問候你媽媽。如果把這樣現象「放大」,我也不覺得身為台灣人有什麼好驕傲的。就如同如果我們不必刻意報導日本男人喝酒後在路邊隨地尿尿的樣子,去凸顯日本人沒有水準。

看過幾篇大陸人寫台灣,很生動,也很讓人感動和驕傲。這是台灣國民教育普及的成果,從我們的儒家禮教思想內化出的整體生活風格和內涵。但兩岸分隔半世紀,大陸又經過文革洗禮,唯物的共產主義侵蝕儒家克己復禮的精神,加上十三億人口的競逐,兩岸人民大不同是可以想見的。

筆者以為,台灣人看陸客,除了重視基本禮儀外,也應多一分同理心,少一分優越感。而新聞報導的角度,不要只是放大衝突點,本著「來者是客」的想法,透過更多良性的互動,既能拉近彼此距離,又能創造台灣更多商機,何樂而不為呢?


政治阻隔不了人性

2012-5-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世昌/台北媒體工作者)

朋友從河南探親回來,講述一段故事,相信誰都會動容。

她父親當年開放探親的時候返鄉,除了捐助家鄉學校設獎學金,還資助遭逢巨變的一對姪孫姊弟,讓他們不致流落街頭,贊助他們念書,更持續不斷透過書信往來,鼓勵他們奮發向上。這對姊弟如今已成家立業,拿出厚厚一疊的魚雁,感念來自海峽對岸的遙遠卻貼心的愛,含淚訴說他們永生難忘的感恩。

這就是人性底層,更只是一個尋常家族的兩地書,沒多大道裡,也不需扯上兩岸關係。民進黨主席選舉辯論,許信良提出大膽向前的全面交往,事實上民間密切的往來,絕非狹隘的政治能阻隔,不論親情或友情,這兩塊土地即使掛著不同的旗幟,類似朋友家族的感動故事,始終綿密的存在著,因為往來衍生的友誼,更早已超越政治藩籬,任哪個政黨都無法否認。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許多事的背後,不過就是人性,應該堅持的是人本層面的信念,建構此共同的信念,相信即使是政治,也必須面對人性的考驗。

祖籍大陸的,返鄉探親已經進入至少第二代;土生土長的,不會對私人的善意交往有疑慮。這兩個狀態,感動仍然無所不在,曾經來台的陸生,自由行的陸客,最窩心的不就是台灣人的古意,而沒有人會相信那古意是裝出來欺敵的,這不過就是人性。所以請角逐民進黨主席的想清楚,也請始終質疑台資不是台資,卻不去懷疑港資是不是陸資的人想清楚,到底框架是拿來做甚麼的,該去檢視的應該是人性的體現,誰愛台灣,誰對不起台灣,用感動的事實量化檢驗就可明辨,毋須理會無謂的爭執。


文革還在搞

旺報 【本報訊】

大陸朋友常開玩笑,兩岸的差別不大,台灣人可以站在總統府前喊馬英九王八蛋,大陸人也可以站在天安門廣場喊馬英九王八蛋,差別只在不能亂喊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名字。這種差距叫做「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保障下,台灣人可以組黨,言論市場各種不同觀點相互激盪。這種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而是台灣民眾從國民黨手中爭取來的。

「自由」要伴隨「法治」。陳水扁前總統執政末期,某次接受電台訪問,表達他對國民黨提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的不滿,揚言「以後再出來跟他選」。聽來雖不符政治倫理,但這是陳前總統的自由,凡是符合《選罷法》條件的人都有權利參選,至於選不選得上,那是另一回事。

台灣輿論享有自由後,卻悖棄「自由」與「法治」,濫用民粹遂行政治目的。比如某商人在大陸投資,便設定是共產黨同路人,不分青紅皂白 ,王雪紅在總統大選前力挺九二共識,便遭民進黨抨擊。

台灣商人在大陸投資者不知凡幾,照上述邏輯推演,應該早就鼓動舉白旗向大陸投降,但事實並非如此。

容許言論自由、保障民主法治,是台灣與大陸競爭最大優勢。如果我們不能循法治行事,不能遵循言論自由精神,只是以人廢言,歧視台商傾向中國、出賣台灣,那麼,台灣跟文革時期的中國又有何不同?


台灣民主燈塔 竟熄燈?

中國時報 【顧爾德】

很難想像,台灣總統遇到對岸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只能冒出一句「久仰」。

「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邀來不少對岸名人,包括了韓寒、中國前政協主席李瑞環的兒子李振福、倡議「打拐」(打擊拐賣兒童)的薛蠻子等人。當這些貴賓拜會馬英九總統,總統府處理得低調異常,官方新聞稿除了團長李開復,不見其他團員名字。

韓寒台灣行自己刻意低調,而馬英九更是低調到只有一句「久仰」。即使前一陣子陷入「打假」風波,韓寒對中國民間社會影響力還是遠大於許多政治領導人。馬英九「有幸」見到韓寒,等於可藉此機會向中國大陸數億「八○後」、「千禧世代」以網路為主要訊息來源的年輕人發聲,但馬英九的低調讓機會跑掉。

據《聯合報》報導,總統府低調的原因是因為陳光誠事件,在情況不明下「避免逞一時之快壞了兩岸互信」,甚至波及美台關係。為了「和平紅利」,我們的總統得如此低調,不禁讓人感慨這個「紅利」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若兩岸互信是指兩岸官方不介入對方治權範圍內的事務,那麼這次總統大選,對岸積極運作台商挺馬,已違反此「互信」。若互信的基礎排除了普世價值,這種互信其實是脆弱不牢靠。

馬英九第一任未滿周年就簽署《人權公約》,這是他自豪的。一個簽署《人權公約》的國家,在對內、對外政策上都應落實《公約》精神。陳光誠事件的確高潮迭起,很難看清其間中美兩國之間外交、情報攻防戰。不過,陳光誠本人從二○○五年九月以來受到的軟禁、入獄、暴力相向、生病無法就醫,甚至小孩都無法正常就學。一個因為「故意破壞財物罪」和「聚眾擾亂交通罪」入獄的人,居然讓偉大的人民政府一年花五、六千萬維穩經費監控他們全家。這是明顯違反人權普世價值,不能用「不干涉內政」為藉口來合理化台灣的噤聲。

陳光誠受到上述悲慘待遇,主因是他向海外媒體揭發「暴力計畫生育」真相,讓《紐約時報》、BBC等媒體陸續報導,「家醜外揚」讓中國官方臉上無光。如果海外因此而噤聲,愈是讓北京得以用「獨立自主」的說辭,在國內進行違反普世價值的作為─別忘了,對岸可是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一朝北京若對台灣暴力相向,也會用同樣的「主權」說詞要國際噤聲。德國牧師的警語,若一再對不公不義噤聲,有一天「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馬英九在中國民間擁有高人氣,是因為他是一位對中國大陸抱持善意的台灣民選總統。對岸民間會關注台灣的民主,但少有人在乎台灣拿到多少「和平紅利」,前者才對他們自身社會發展有參考作用。大陸民間期待台灣民選總統能成為中國民主發展的助力,而馬英九本人也宣稱台灣是民主燈塔,想做燈塔就不能在該發光的時候熄燈。

兩岸互信,不只是中南海與凱達格蘭大道的諒解,更重要是中國大陸民間對台灣的信任,台灣在中國人權議題上噤聲,就是在傷害大陸民間對台灣的信賴。(作者為專欄作家)


我們真是那麼好嗎?

【聯合報╱鍾國生/商(台北市)】2012.05.12 02:14 am

看了韓寒「太平洋的風」訪台文章後,心中都會疑惑地自問:「我們真是那麼好嗎?」

韓寒來台受到感動是來自小人物,是對那段「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既有認知產生扭曲的不知所措之自然反應;各位想想,當文化被摧毀,傳統美德也被摧毀,自然就沒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一旦在台灣看到這個身為「人」本來就該擁有的基本價值,受到衝擊也是正常的,實在不值得自我炫耀。

在聯合報的相關報導中,直指「人文素養」是台灣最吸引對岸之處。通常這是指小人物面,這類樂於助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台灣角落發生,有時連身為台灣人的自己看了都覺得感動,但我要問的是:「那,大人物呢?」如同網民的負面評論一樣,貪官與一堆腦殘官員仍在,社會不公義也還在台灣上演;台灣想要成為影響中國的元素,只靠小人物的人文素養,大人物呢?

一位身價百億的商人,居然為了四億元大炒房產,真是利慾薰心到極致。日前立委們擔心證所稅的法案,竟然枉顧政府所言的公平正義,公然造反,背後有更多的陰謀。反對黨領袖們像是神隱了,好像還沒從黨主席互相攻訐的辯論情境回神過來,一點監督的機制都沒有。這些大人物正在教導下一代新的「貪婪和自私」,我們有什麼顏面自豪地面向海峽說「連大人物,都充滿人文素養,不再是個貪婪之島」?

有天,真希望能聽到我們的領導人說,台灣島上大人物的人文素養準備好了,太平洋的風大力吹吧!「現在不做,將來真的會後悔」。


台灣人的多重臉孔

【聯合報╱黃茱萸/文字工作者(台北市)】2012.05.12 02:14 am

遊客失而復得的新聞,在此地時有所聞,但不知失而不返與失而復得的比例,相較如何?

韓寒的經驗如果不是特例,也可能因為他是個好看的小伙子。一開口,店家和司機駕駛也知道他是對岸來客,基於好意和歡喜,就特別友好相待。阿嘟仔也會碰到這種待遇,我不認為一般台灣顧客或皮膚較黑或東南亞口音的客人,能碰上這等好事。

台灣人有多重臉孔,有時甚至有點人格分裂。面對白人阿嘟仔是一種;面對膚色比我們黑的又是一種。對本勞是一種;對外勞又是另一種。對上位者是一種;對下屬不會相同。面對有權有勢者時的身高,與面對底層勞動者時大不相同。多的是幹壞事時窮兇惡極,被逮到時懺悔哭泣下跪的臉孔。更可怕的是實際上貪得無厭的慈眉善目。

簡單地說,台灣人有的是普世的善性和惡性。透過教養和反省建立起的共同價值,可以減少我們的人格分裂。人格一致和價值貫徹是我們未竟的功課,對個人是如此,對台灣社會整體尤其是。


品格教育 我們自豪的資產

【聯合報╱蘭馨/教(竹縣竹北)】2012.05.12 02:14 am

和學生分享大陸八○後代表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韓寒「太平洋的風」一文,敘述在台經歷的文化體驗。溫馨的小故事感動大陸網友。而令韓寒感動不已且印象深刻居然是我們眼中的小事。計程車司機誠實地送回手機、眼鏡店老闆的熱心幫忙,這些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應有態度,成為對岸羨慕且難以忘懷的人情味。韓寒還表示希望女兒可以來台受教育,無疑讓基層教育人員挺起胸膛,更有信心的走在教育前線。

我告訴學生,學校培養的誠實、包容、尊重,看似平凡無奇,卻是台灣最具優勢的品行,我們要保有這份資產,不能讓它湮滅在科技現實洪流中。拾回我們的自豪,重溫我們被遺忘的好,原來這麼容易。


令韓寒驚艷的關鍵密碼

2012-5-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允傑/空中大學教授、海基會顧問)

韓寒發表訪台心得,引發兩岸網友瘋狂轉貼與熱烈回響。台灣人文素養與公民素質之所以令韓寒驚艷,關鍵密碼就在「民主制度」與「非營利組織」。

台灣,透過民主化的過程,逐漸凝聚成一個共同的台灣經驗;民主制度變成所有族群的台灣共識。在各種社會力量與舊體制相互衝撞的過程中,民主制度讓不同族群學習妥協調適與尊重包容。

另一方面,台灣社會有蓬勃發展的非營利組織和宗教團體,有4萬個非營利組織和超過100萬名志工在默默奉獻。他們補充政府資源與正規教育的不足,在全台灣每個角落提升公民素質,培養民眾的愛心。四川大地震與日本311大地震,台灣人踴躍捐輸,讓大陸人與日本人深受感動。這種「尊重、包容、善良、樂於助人」的特質,正是令韓寒驚豔的元素。

中國大陸在硬實力上崛起是事實,每年追求高標的經濟成長率、建設蓬勃發展、樓高路寬;但陳光誠事件卻暴露了中國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治理問題:缺乏公民參與和監督機制所產生的政府官員濫權與貪腐,造成民怨四起。

中國大陸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前提下,中共嚴密控制的防堵策略,壓抑民間力量與社會運動的興起,只是治標,無法解決社會根本矛盾與結構性危機。長期來看,中國要民主轉型,提升人文素養與公民素質,必須朝向參與、透明、監督、課責四大原則,而民主制度的建立與開放非政府組織,是落實四大原則的關鍵。

馬總統曾多次提及「台灣是中華文化領航者」概念。大陸的60年代文革運動和90年代後「一切向錢看」,嚴重異化扭曲了中華文化,要恢復既傳統又具現代性的中華文化,台灣經驗對大陸有無可取代的參考價值。

面對中國崛起,台灣對於自身的軟實力優勢,固然無須自我炫耀,但也不必妄自菲薄;「領航中華文化」對台灣是何等重大的機會、責任與榮耀。

兩岸關係日益密切,台灣如何自處與角色扮演,除了謀取經貿利益與市場商機,也應關注民主治理的普世文化價值。韓寒的觀察,讓我們看見台灣可以影響中國的正面力量!


面對大陸 台灣青年應有的態度

2012-6-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0| 評論數: 0

近年來兩岸學生交流日益增多,但在交流過程中,一些台灣青年刻意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往往造成接待方的尷尬。兩岸交流過程中,賓主應對進退的禮儀,值得深入思考。

《旺報》兩岸交流版刊登了一篇長居大陸台生的投稿,一場在北京舉辦的兩岸大學研究所交流活動,短期訪問的台灣學生,頻頻在台上發言稱「你們是中國,我們是台灣」、「你們中國人都……,我們台灣人都……」,令大陸學生十分不解,這究竟是挑釁還是歧視?最後還是主人克制,並未引發不愉快事件。

兩岸隔絕60年之後開啟交流,初期難免受到刻板印象制約,容易產生誤解,交流方式及語言表達也得經過相互適應過程。但我們必須牢記,兩岸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兩岸和平願景,交流的過程不應劍拔弩張,不能讓交流場合變成戰場,面對兩岸不同觀點、不同立場,台灣應該更理性務實。台灣學生的言行,是受到社會政治氛圍的影響。政治上藍綠對決,民進黨以「反中」來賺取選票,國民黨怕被戴上「親中」帽子,也刻意與「中國」劃界。

我們時常告訴對岸,你的想法源自教育的洗腦、媒體的催眠、集體意識的不自覺,但似乎忘了,自身的信念是否同樣受到類似的制約。青年是未來兩岸關係的主角,彼此都應讓自己的腦袋更開放,先充分瞭解對方的想法,用冷靜的眼觀察、用熱情的心體會,再重塑自己的態度。經過反思,或許你會看到不同的大陸。


陸媒大陣仗來台找答案

2012-6-28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8| 評論數: 2 |原作者: (宮鈴/《旺報》特約主筆)

大陸媒體《新周刊》6月上旬全社70多名員工大隊人馬到了台灣,進行「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7月特刊報導。我獲邀擔任該期雜誌的導遊兼顧問,有幸在此過程中,目睹了一群年輕的大陸媒體人工作態度的認真開放與對台灣的喜愛。

行前認真作足功課

5月下旬,《新周刊》很認真地邀請我前往廣州對全社員工做台灣行的行前演講,我很認真地準備了演講的內容,以我在大陸7年多,從美好、到破滅再重新認識真正的大陸社會經歷等4個階段為主。

當我講了一個多小時後,該雜誌執行主編封新城先生打斷我,說我的內容太深,大家聽不懂。這時候我才知道,這趟採訪《新周刊》是全社出發,從社長到一般行政人員,司機總共71人。他們跟其它一般大陸朋友差不多的是,一談到台灣的夜市、小吃、書店、知名景點,如數家珍,流露出高度興致。我注意到他們手中有不少的導覽書。

為了規避可能的政治敏感,《新周刊》這期主題著重在台灣人的故事。不少大陸知識分子都在問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兩岸都是中國人,都從戰爭的破敗中在同一個起點開跑,多年以來為什麼兩岸社會呈現如此不同的面貌?是政治體制?政治信仰?不少媒體試圖在台灣人身上找出答案。

兩岸開放接觸這麼多年以來,在我記憶中,台灣媒體沒有任何一家曾經對大陸做過如此大規模的採訪,台灣媒體很少關注大陸的個人,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一般升斗小民。

而我基於多年新聞工作的經驗,替《新周刊》做了許多我認為台灣值得報導的故事。例如,媽祖信仰的文化創意,各地方文化的保存,《天下雜誌》娜娜部落格對於本土的關懷、故宮某位貴婦義工對汝窯的熱愛、永康街師大夜市巷弄裡各種具有特色的小咖啡廳。而他們本身還約訪了參與台灣民主轉型的新聞工作者、家族傳承的著名小吃等等。

我所感受到的是,有這麼一群大陸媒體工作者正用一種全新的視野,不帶偏見的態度,希望真正地認識台灣、瞭解台灣,試圖跨越因為政治體制造成的藩籬,他們拋棄了過去長久以來大陸官方的台灣宣傳,在政治上不分藍綠、在地位上不分官民的全方位接觸。這種狀態,記憶中,也不曾見過台灣媒體有過這樣的舉動。

主編急為台灣說話

旅途中,《新周刊》中一位知名女作家蔣方舟在永康街丟了錢包,在即將離開的那天晚上警方尋獲送回。所有人是不可思議的,我也不敢相信,後來得知蔣方舟向永康街派出所報案時,警方並未開立三聯單給她,由此可知,就連警方自己都判斷可能無法尋獲,而在報案流程上違規。當拾獲者將錢包送到其他派出所,警察是透過出入境資料得知係由《旺報》進行的邀請,這才透過《旺報》找到了蔣方舟。

當時蔣方舟在新浪微博上寫道,台灣警方真是「海底撈」(大陸知名麻辣火鍋連鎖店名),他們也爭先恐後地告訴我各種陰暗揣測,例如警方知道蔣方舟在大陸知名,所以動用力量迫使扒手將錢包交出等等,令《新周刊》的執行主編封新城先生急得直說「拜託,人家只是一個正常社會,是我們自己不正常。」而在錢包未尋獲前,封新城則是護短似地安慰大家:「哪個正常社會沒有一兩個壞人?可以理解,可以理解。」而當我獲知錢包找到時,我的內心竟然第一個聲音是,「太好了,沒給台灣丟臉。」

台媒落於偏頗刻板

這次的交流對我個人,乃至整個台灣媒體界無疑是一次教育。當藍綠兩黨紛紛都在兩岸政策上投入更大心力時,當台灣人都想著賺大陸人的錢時,即便在現階段整體社會發展或有落後於台灣,但這群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希望在台灣社會找到他們自己未來的希望,無關乎統一,無關乎政治,只是找出中國人可能的另一種形態。

但台灣人、台灣媒體是怎麼看待他們的?有錢、粗魯、民族主義、功利、共產黨?不是各種負面報導,就是過於關注上層社會發展的功利主義式的讚頌,無論是「世界周報」還是「進行式」,都落於偏頗刻板。

我希望《新周刊》能在台灣出版,台灣人需要知道大陸媒體如何看待台灣,更需要在他們看待我們的眼光中,檢討自己的偏執與無知。放下成見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件事,大陸媒體乃至知識分子們,做得比我們好得太多太多,這也是大陸有關部門沒有看到的,真正可感動台灣人心的力量。


劉兆玄:盼台灣成王道文化先行者

2012-7-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 評論數: 0

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昨天表示,王道文化除理論論述、義利、王霸之辯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實踐?他認為,企業管理和公益社會企業,是實踐王道文化的有效途徑。

劉兆玄推崇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所倡導和創辦的標竿學院和王道薪傳班,是企業管理典範。

劉兆玄強調,王道文化、世界大同的實踐,需要非常大的力量支撐,除了國力日趨強大的中國大陸之外,甚至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在內的東亞文化圈,都扮演引領世界進步的角色,他認為台灣可以在其中,擔任先行者或觸媒。

第二屆「全球化時代的王道文化、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研討會圓桌論壇,台大心理系講座教授黃光國當場提出根本前提:如何定義王道文化?中央大學教授朱雲鵬認為,王道文化在理念上,具備分享(贏家不全拿)、包容的特質,最重要的是協力,透過好的領導機制,以分享的方法、包容態度,努力達成共同目標,避免陷入內耗。

《旺報》社長黃清龍以近兩年《旺報》與天津交流互訪、上海舉辦滬台論壇為例說,大陸城市的確在轉變中,所關心的議題,也由GDP成長,擴大到城市治理、文化創意和公義社會。兩岸文化在學習和整合互動,共同創立具中國特色的王道主義過程,也應理解和認識兩岸發展階段差異,才能有助定位兩岸未來互動。

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陳振崑強調,在中國大陸和平崛起的當下,中華文化總會拋出王道文化的思維,確實具有引領大陸消除霸權的戰略考量,這是正確的方向。

台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則呼籲學生要多看《旺報》,就可了解13億中國人都心向台灣民主,他期盼發展王道文化的前提是發展價值,而不是單一的移植國外文化。


台灣有這個自信嗎?

2012-7-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7| 評論數: 0

大陸新銳雜誌《新周刊》製作「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專刊,以15萬字200餘頁的分量,向大陸讀者介紹台灣之美。眾所周知,大陸媒體仍被官方所嚴格控制,這樣一期重磅報導台灣的專刊,能夠得以印刷發行,可見大陸官方有相當的自信。

過去我們常以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但其政體威權專制,因此在經濟交流上對台灣開大門讓大利,而民主與人權則是台灣的優勢,中共會在相當程度上忌諱。然而,通過嚴格審查的《新周刊》專刊內容,不僅涵蓋台灣人文、社會等種種優點,甚至包括台灣的民主歷程,其中笑蜀的文章有上萬字,詳細介紹了台灣民主人權聖地,從二二八紀念館到景美、綠島人權園區,還有馬場町。專刊得以通過審查,顯示中共不再擔心台灣的民主、人權對大陸產生的影響。

反觀台灣的官方,能有這樣的自信,與大陸展開交流與談判嗎?無論從經濟交流、人民往來,台灣種種限制對方,也自我設限的政策,都突顯了缺乏自信。經濟交流即要對岸讓利,又害怕被矮化;大陸配偶的入籍政策,就是要比其他外籍配偶的更加嚴苛;陸生來台政策,想要增加台灣的競爭力,卻又擔心工作機會被搶走;甚至開放陸客來台旅遊政策,都流露著過去大陸經濟落後年代防「跳機」的思維。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來,國力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台灣雖小,卻並非完全沒有能量與之展開對等交流與談判。談判桌上,講求的是知已知彼,更重要的是,要正視現實,台灣不能再以「保密防諜」的舊思維來面對當前的兩岸關係,而應該下大力氣去深刻瞭解大陸,以開放自信的心態,與大陸展開交流。


接班前 習近平人馬來台取經  浙江高官率團考察社會事業體制 料習上任後將有新作為

2012-7-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7| 評論數: 0

作為中共「儲君」,習近平上台後,將可能在社會事業管理體制上開啟新局面的調整,台灣可能成為大陸借鏡對象?今年以來,習近平主政過的浙江省官員頻頻赴台,觀察台灣的社會基層運作,瞭解醫療、社區發展、長期照護、科技創新等社會管理體系。其中的官員,還包括與習近平關係密切的浙江高官。

據透露,今年5月底,溫州市高層官員曾以「社會事業交流團」的名義,率領包含教育局、民政局、衛生局等官員到台灣各地參觀醫學院及學校機構,目標是考察台灣的長期照護、成人教育和社會事業。

一個多月後,從1985年就和習近平開始近20年上下屬職位關係、被視為和習近平關係密切的現任浙江省委組織部部長蔡奇,也於7月6日率團到台灣考察社區、學校、人力資源機構、蔬果運銷合作社等機構進行考察接觸。

考察日記po部落格

蔡奇甚至還把在台灣考察的日記公布在部落格上。蔡奇披露,此行他也前往高雄看望14年未見的二舅。蔡奇形容,「近90歲二舅現居在左營眷村,且身體硬朗,聲音洪亮,鄉音未改」。

曾由習近平主政過的浙江省今年如此積極探索台灣的社會事業體制,備受矚目。曾接待過溫州市考察團的前民進黨立委洪奇昌認為,習近平上台後,可能會在中國的社會管理體制上,有一番新作為。

此外,中共對台政策今年著重在文化交流上。下月15日,具有大陸半官方背景色彩的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也將在北京舉辦「蔣渭水學術演討會」。與會者包括前民進黨級立委、台灣史作家黃煌雄、具綠營色彩的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成大台灣文學系教授吳密察等被視為「獨派」色彩明顯的台灣文學專家。

研討會邀獨派學者

知情人士指稱,從這個研討會可知悉,北京當局也在改變對台工作的思維。大陸內部有一批人認為,不能光從政治角度看待台灣問題,也要從台灣文化、思維去瞭解台灣主體意識的建構過程。因此,出席該研討會的大陸專家主要聚焦在文化和歷史學者,而非涉台學者。


73%台灣人不了解大陸 創新高  旺報最新調查:63%民眾肯定陸對台重要性 惟僅27%了解

2012-8-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7| 評論數: 0

兩岸交流看似密切,但台灣民眾對大陸還是一知半解。根據《旺報》委託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最新調查發現,僅有2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了解大陸,比去年的調查下滑2%;表示不了解者,則由去年的71%變成目前的73%,增加2%,顯示台灣民眾並未因兩岸交流的熱絡,而對中國大陸更加了解。

63%台灣民眾肯定大陸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但對是否需要更加了解大陸卻呈現正反意見相持。調查發現,46%受訪者表示自己需要了解中國大陸,不過也有48%的民眾,認為並不需要了解大陸。

最想了解對岸經濟訊息

就趨勢走向來看,去年認為需要了解大陸的民眾比例為50%,如今下降4%。認為不需要了解大陸的人,去年比例為44%,如今增加4%。

台灣民眾認為需要了解大陸的,主要是哪些方面呢?調查發現,68%的受訪者最想了解經濟層面的訊息,如經濟政策與成長率等,排名第一。30%的民眾最想知道大陸的政治發展狀況,名列第二。16%的人關心兩岸文化及其差異,排名第三。其他如教育、社會百態,也受到一成左右的關注度。其餘項目受到青睞的比例相對偏低。

目前台灣提供的中國大陸訊息,民眾多認為仍有不足。調查發現,27%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台灣提供有關大陸的訊息已經足夠,不過有51%的民眾覺得不足。與去年相比,認為足夠者,下降2%,覺得不足者,也下滑近2%,而表示不知道者,增加4%。


對大陸官、民好感度 明顯增加

2012-8-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6| 評論數: 0

儘管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了解度出現下滑,但對中國大陸政府與人民的好感度則有所增加。趨勢調查發現,目前有17%的人對中國政府有好印象,比去年上升4%,而對大陸人民有好感的比例,也由去年的27%,上升至目前的32%,增加5%。

民眾雖然對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好感增加,但總體來看,對中國政府的形象仍有保留。調查發現,17%的受訪者對中國政府有好感,但是62%的民眾對中國政府並沒有正面評價。與去年比較,沒有好感的比例,維持在62%不變,但好感度則由13%揚升到17%。

反觀台灣民眾對大陸人民的好感度則較中國政府佳。調查發現,32%的民眾表示對大陸民眾有好感,沒有好感的比例為46%。與去年相較,有好感者,由27%增加至32%,而沒好感者,由47%減少至46%,變化不大,無意見者,由27%減少至23%。

台灣開放大陸民眾來台觀光行之有年,但民眾對大陸觀光客的評價仍舊平平。調查發現,21%的受訪者表示對大陸觀光客抱持好感,57%的民眾表示沒有好感。與去年比較,好感度維持在21%,但沒有好感的比例上升了4%。


逢中必反害台灣

旺報 【洪肇君】2012-8-6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先生即將赴台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某些政治團體宣稱要「如影隨形」抗議到底。民主社會,公民有表達言論的自由,但此次協議有個重點,是保障台商人身安全,這樣的協議對台商有好無壞,緣何抗議?令人摸不著頭腦。

集會遊行抗議,也屬言論自由的範疇。只要符合《集會遊行法》,台灣任何人都有權走上街頭。

但抗議總得師出有名,陸委會與經濟部等相關部會,為了第八次江陳會,與大陸方面磨合許久,就政治層面與技術層面談判數十次,才取得台商抗資保障協議的珍貴成果。比如台商若遭逮捕,大陸必須在24小時內通知家屬,這比大陸自己的《刑事訴訟法》規定還嚴格,讓台商吃下定心丸。

這是大陸台商期盼多年的成果,是兩岸交流一大勝利,換個角度來講,兩岸協議也是在推動大陸的人權進步,有利於兩岸溝通形成共識。這樣的進步與成果,有什麼值得抗議的?

陸委會與行政院各部會,就此次簽署協議耗費心血,也依規定向民意機關立法院做了報告,全心全意維護台灣人的權益,一切合法合理。

沒有參加談判的人,不能理解其中艱辛,卻又只會濫詞批評。此類人士我們無以名之,只能說他們「意見多,辦法少」,打著「愛台灣」的口號,實際所為卻是害台灣。


兩岸文化合作談判 應互相展現善意

旺報 2012-8-4

兩岸簽署文化合作架構協議(簡稱文化合作協議)的議題,在甫落幕的第8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中再度被提及。2010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對岸就將文化列為下一階段的談判重點。眼見兩岸文化交流頻繁,簽署合作協議乍看應是水到渠成,結果卻一路顛簸至今,許多窒礙尚待克服。

大陸對簽署文化合作協議,一路下來,比我方展現更強烈企圖心。2009年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首度提出簽訂兩岸文化教育協議,2010年江陳會上又有類似表達,同年首屆兩岸文化論壇在台北舉行,親自出席的大陸文化部部長蔡武再度倡議。

相較於對岸不斷表態,台灣文化主管機關,直到今年5月文化部成立後,才首次給予較正面的回應。文化部長龍應台一上任拋出「兩岸文化前瞻論壇」,雖被解讀為深具善意的風向球,但對大陸來說依舊緩不濟急,尤其龍應台「先談一談,再看有沒有簽署文化協議的需要」一席話,的確讓對岸有點難以招架,除了國台辦在面對台灣媒體適時表達「歡迎」,大陸文化部幾乎沒有公開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大陸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傳達明年初在北京舉辦第2屆兩岸文化論壇的期待。2010年首屆兩岸文化論壇在台北登場,創下兩岸文化首長同台出席論壇的歷史紀錄,也是兩岸文化界以最高官方規格進行正式接觸。該論壇某種程度被大陸視為簽署「文化合作協議」的會前會,何時重新起跑,將影響兩岸簽署合作協議的時辰。

兩岸經貿能在互信的基礎下,順利簽下ECFA,沒想到文化合作反而跌跌撞撞,大陸官方可能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兩岸之間最大的差距,除了政治體制外,包括民主法治、社會管理、宗教信仰、人民團體等,都屬於廣義的文化範圍。和經貿往來相比,文化合作所牽連的環節更多更複雜,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大陸官方對某些癥結問題,看不出有鬆綁放手的跡象,也讓我方對進行文化合作談判的效果存疑。

舉例來說,大陸對書號、刊號的管控,對媒體內容的管制,對影視、劇本的審查,都表現出堅若磐石的無可動搖態度。儘管陸方對台灣電影上映並未有明文配額限制,但曠日費時的內容審查,結果和配額沒有多大差別。大陸院線化的劇院普遍唯利是圖,高到嚇人的場租讓台灣表演團隊卻步。絕大多數文藝院團、文創基地和園區,都由官方所化身的公司管理,和台灣單純的民間業者處於不對等地位,兩岸文化生態均已定型,文化交流樣樣牽涉官方的意識形態,尤其中宣部、統戰部對文化和思想的鐵腕掌控,恐非雙方文化合作談判所能撼動。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文化界已認知:要把大陸當成文化產品的外銷市場都很勉強了,遑論更進一步的文化合作!然而,如果兩岸文化合作協議能成為台灣協助大陸進行社會轉型、突破思想桎梏的契機,則有重大意義。

正如文化部長龍應台所言,一個多元的、開放的、人文的中國,對台灣和全球都有莫大的價值。或許這是諸多大陸文化行政菁英在數度碰壁之後,仍不放棄倡議兩岸進行文化合作談判的緣由,如果大陸文化菁英確有此意,就應是台灣文化部展現善意的時刻了,畢竟要經過協商,才能找出雙方底線,進而探索共同的利益。


好感度上升 兩岸關係質變

2012-8-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2| 評論數: 0

旺報》每年8月社慶前夕特別製作兩岸關係大調查,今年已進入第4年。最新調查顯示,兩岸關係經過5年和平發展大潮衝擊,已經產生3大改變:兩岸人員來往大幅成長、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人民的好感度上升、多數受訪者認知大陸對台灣的重要。這3大改變顯示,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將愈走愈穩,兩岸關係將產生質變。

2009年8月第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從未去過中國大陸的台灣民眾高達61.6%,今年已經降到55.3%,減少了近6%。自2008年開放大陸居民來台旅遊以來,大陸民眾來台灣的人數更是直線上升。顯然兩岸民眾的交往對兩岸關係已產生正向影響,今年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與人民的好感度明顯上升,較去年分別增加了4%與5%;同時發現有63%受訪者認知大陸對台灣發展具有重要性,67%知道大陸的變化會影響台灣經濟發展。

不過,今年的調查也顯示,自認為瞭解大陸的台灣民眾比去年下滑了2%,表示不瞭解者反增加2%,來到73%的新高點。其實,這並不難理解,過去,兩岸民眾受限於交流管道阻絕,對彼此的瞭解停留在官方宣傳所形成的刻板印象,當交流大門打開,才赫然發現真實與想像的差距竟然如此極大,因而產生疑惑。此外,大陸經濟與民間社會都正在快速發展變化當中、資訊不透明等,也可能都是原因。

大陸民眾過去受到官媒聚焦報導立法院亂象的影響,也曾經形成刻板印象。但陸客自由行開放後,大陸民眾尤其年輕人得以親身體會台灣真實的民間社會,立即大幅改變了對台灣的看法,尤其透過韓寒等幾位具有影響力知名文化人士的文字,陸客對台灣的抽象印象得以具象化,產生的影響更是深遠。這些民間的思考力量又影響了大陸新銳媒體對台灣的關注,近兩年陸媒對台灣的報導層面越來越豐富,由社會基層溫馨的小故事到文化產業、商業創意,甚至政府有效治理經驗包括地溝油整治、垃圾不落地等,均屬於正面報導,也都直接導致大陸民眾對台灣的好感度上升。

由社群網站上兩岸網民的互動,也映證了兩岸民眾相互好感度上升。過去網路上相互堅持各自立場謾罵居多,現在相互求證理性溝通的多,台灣網友會上大陸微博,大陸網友也會到台灣PTT發文,好的文章有趣的圖片也會互相轉發。

這些都得益於兩岸關係大環境的改善。馬總統2008年就職以來,兩岸逐步累積互信、展開良性互動與對話協商,今天兩岸兩會將舉行第8次「江陳會談」,除已簽署的16項協議,兩岸投保協定及兩岸貨幣清算協議亦可望簽署,兩岸制度化協商已朝常態化運作方向邁進,制度性交往開啟民間交往的效益已經呈現。

不過,《旺報》的歷次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心牆仍未拆除,對陸生及陸資來台存有很深的疑慮,45%的人認為政府應對陸生來台就學採取更嚴格的辦法,68%的受訪者不贊成大陸人士來台買房,48%的人也對陸企來台投資不放心。疑慮的消除需要時間,兩岸開啟良性互動、擴大人民交流交往畢竟只有短短5年,在此之前已經足足隔絕了50年之久,過去十餘年兩岸關係又身陷於泥濘中,長期相互敵視,而且兩岸政治、經濟制度以及社會發展道路迥異,人民之間思想觀念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除的。

但是,態度的改變已經發生,兩岸只要持續推進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多元深層次的交流,持續「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局面,朝向互利共榮、互惠雙贏的方向發展,假以時日,隨著兩岸彼此好感度大幅提升,台灣主流民意對大陸政府、人民的善意有更充分、更全面的瞭解,大陸經濟更繁榮、政治更公平、社會更穩定,兩岸和平發展前景可期。


勿以批判大陸彰顯自我

2012-8-2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韓化宇

許多人提到去大陸的經驗,都是充滿嫌棄,嫌大陸人野蠻、水準差、文明低,邊說還會邊流露出身為台灣人的優越感。也有些人喜歡批判大陸以彰顯自我價值,但內容總是繞著人民素質低落等表面議題打轉。

大陸人隨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規則、公眾場合大聲喧嘩等失序行為,在台灣的確不常見,但這只是反映一個國家的文明尚有許多改進的空間,不代表這個國家不會進步;就像幾十年前台灣觀光客出國也曾醜態畢露,當我們文明進步了,難道對岸只會原地踏步、不知進取嗎?

《論語》上記載孔子到衛國,看到人口眾多,曰:「庶矣哉!」學生問他:「既庶矣,又何如焉?」他說:「富之。」問:「既富矣,又何如焉?」曰:「教之。」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人口眾多以後要發展經濟,民生富裕以後要推廣教育,這是一國邁向繁榮的必經之路。

台灣已經走過這條路,現在輪到大陸走在這條通往「富之」、「教之」的富強之路上。當然,這條路必定篳路藍縷,且大陸改革開放至今不過30餘年,要把文明和教育帶進13億人的生活中,是舉世罕見的浩大工程。

面對中國崛起,如果我們思想仍停留在過去,總是趾高氣揚,處處展露優越感,而非用客觀的心態觀察大陸如何從「富有」到「好禮」。未來,當巨人站起來的那天,我們喪失的不只是機會,還有自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