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C產品擾亂腦分泌 學習、情緒難穩

聯合新聞網 2013/12/16【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徐如宜、陳雨鑫/連線報導】

情障兒愈來愈多,已影響到兒童正常身心發展;專家呼籲,家長盡量不要讓兒童過早接觸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若要接觸,每天不要超過半小時。

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指出,研究證實聲光刺激、3D動畫、網路遊戲等刺激,會導致大腦短暫分泌多巴胺,讓使用者專注在聲光效果中。

但是,多巴胺分泌量有限,消耗殆盡之後,使用者就難以進行其他重要學習。

柯志鴻提醒家長,「將3C產品交給孩子前,先問自己理由何在?」

許多家長把3C產品當成電子保母,但卻沒有意識到會對孩子造成學習上的影響,須合理限制使用時間。

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鄭如安表示,過度或不當使用3C產品,對已有情緒障礙的孩子無疑雪上加霜,造成情緒更不穩定。

一名母親因無法安撫過動兒的孩子情緒時,乾脆塞手機給兒子,孩子當下很安靜專注玩遊戲。可是要收回手機時,小孩強烈反應,吵得更凶,甚至做勢要打人。

鄭如安說,也許孩子的問題本來不是情緒上的,卻因此變成情緒不穩定,就像哭了就拿糖給小孩吃,只是暫時止哭,卻無助於建立孩子的人際關係與輔導。

高雄義大醫院精神科醫師張軒瑋建議,父母應先了解孩子真正需求,適時給孩子稱讚肯定,讓孩子慢慢離開網路世界,重新回到現實生活。


重度3C兒童 小心搞自閉

聯合新聞網 2013/12/01【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專題報導】

Q語言發展遲緩 不愛跟人互動

‧兩歲多的安安很好動,跟爸爸媽媽出門或去餐廳吃飯時,常吵鬧不休。爸媽拿出智慧型手機或iPad給安安玩,安安馬上安靜下來,且很快就學會滑手機及iPad,爸媽終於可以好好吃頓飯或跟朋友聊天,也鬆了一口氣。

不過,姑姑最近發現安安仍不太會講話,且不喜歡跟人互動,甚至只要爸媽一拿走手機,安安就尖叫、大哭。姑姑擔心,安安是否語言發展遲緩?甚至有類自閉症的情形?爸爸和媽媽也開始憂慮,不知安安到底怎麼了?

3C保母常出動?家長先改變

靖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問世後,「3C兒童」比過往的電視兒童更讓人憂慮。

不管在餐廳吃飯或外出踏青時,只要孩子一吵鬧,很多爸媽馬上請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iPad等「3C保母」來安撫孩子,孩子被播放的動畫或遊戲吸引,不再吵鬧,不知所措的爸媽也暫時鬆了一口氣。

拿走手機 大哭尖叫

林月琴說,她有個朋友擔心一歲多的孩子在餐廳吵鬧、影響他人,下載手機遊戲給孩子玩,孩子受到吸引,馬上安靜,但後來只要拿走手機,孩子就大哭、尖叫。

林月琴表示,朋友的小孩在沒滑手機前,會受到玩具吸引,但自從玩了手機之後,不愛聽人說話,對玩具也沒興趣,只喜歡滑手機。

林月琴憂心指出,愈來愈多父母發現小孩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控制情緒的問題,帶去職能治療,診斷出「類自閉症」的現象,追蹤才發現這些孩子都太小就接觸3C產品。

忙滑手機 少了互動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指出,近3年來臨床上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個案多兩、三倍,懷疑跟孩子過早接觸3C產品有關。且因為3C聲光刺激大腦放電,可能引發孩子衝動及過動的情形。

王宏哲表示,過早接觸3C的孩子可能出現假性自閉症,情緒管理能力也愈來愈差。因為2、3歲的孩子除了牙牙學語,正是建立社交與人互動的時機,此時如一直滑手機,沒有跟大人或小孩互動及學語言,可能造成語言學習障礙。

7歲以上 限時使用

王宏哲指出,法國禁止父母讓3歲以下的孩子滑手機、用平板電腦看幼教App或玩遊戲,為了孩子正常發育,建議7歲以上再讓孩子用3C產品,且要控制使用時間,使用時爸媽也應陪著孩子。

林月琴分析,年輕世代的新手父母本身就愛滑手機,慣用3C產品,或覺得3C產品很炫,也認為孩子早一點學會沒有什麼不好;至於阿公阿嬤,因為不太會用這些新科技產品,看到孫兒很快上手,讓他們很羨慕,可能也不會阻止;大人觀念要先改變,才能防止孩子沉迷於3C產品。

你可以這樣做
離不開3C 找專業協助

‧王宏哲說,一般孩子兩歲時應該會講很多兩個字以上的疊字,如爸爸、媽媽等,甚至還有動詞,3歲時應該會講出句子。如果爸媽碰到類似安安這樣的情形,擔心是否語言遲緩或為假性自閉症,可以尋求專業協助,例如找兒童心理醫師或兒童職能治療師等。

王宏哲和林月琴都呼籲新手爸媽,不要把3C產品當保母。王宏哲建議,爸媽可以跟孩子玩遊戲、玩具、說故事或讀繪本。林月琴則鼓勵家長多跟孩子說話,到戶外走走或跑一跑,接近大自然;如果不用3C就無法讓孩子安靜,或不知該如何跟孩子互動,家長也可以上課學習。


情障兒激增 疑太黏智慧機惹禍

【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新北報導】2013.12.17 12:09 am

全台情緒障礙生近三年快速成長,老師及專家懷疑,與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風行有關,有幼兒一歲多時還會喊爸媽,長期接觸平板電腦後,反而連一個字都不會說而求診。

新北市府表示,情障生快速增加,是否和頻繁使用三C有關,國內並無相關研究,目前都僅止於「懷疑」。市府決定委請學者調查找出確切原因,且正研擬評量表,希望及早發現情障生、及早療育。

教育部統計,二○一○年至今年十月,全國情障學童從四五六○人增至五三一○人,平均年增近三百人;自閉兒從七九四九人增至一萬零一百卅六人,平均年增逾七百人。

新北市漳和國中附設幼兒園主任李麗娟說,過去情障生以遺傳為主,近年發現「後天情障生」增加,經了解他們幾乎都有長時間滑手機的習慣,家長通常直接送智慧型手機當「玩具」。

今年入園的一名男童,被老師發現注意力不集中、有人際關係障礙。深入發現小孩從下午放學後,每天玩iPad直到上床。

「看到統計數據及教育界反映,我一點都不意外」,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專攻兒童發展醫學的王宏哲說,他的兒童情緒障礙門診近年求診量激增,一天至少近百名兒童,九成以上長時間用手機、平板電腦。

他表示,歐洲醫學期刊曾發表「大白鼠接觸手機電磁波影響腦部」報告,發現電磁波影響腦神經傳導物質,出現暴躁、變笨等狀況。

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育如也發現,近三年因情障求診的學童越來越多,多數因聲光刺激過多,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自閉症狀;她推論,可能與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蓬勃發展有正相關。

王宏哲說,曾有名媽媽帶兒子求診,小孩從踏進診間到離開,眼睛從未離開過手中平板電腦,當他靠近男童,孩子竟狂吼、用力拔頭髮。媽媽說,兒子一歲開始接觸平板電腦,不給玩就哭鬧,除了她無人能靠近,一歲多時還會喊爸媽,求診時卻「連一個字都不會說」。


3C當父母 小心對人無感

【聯合報╱鄭正博/退休教師(高雄市)】2013.12.17 02:31 am

聯合報昨天報導情緒障礙生快速成長,老師與專家懷疑這種現象與手機、平板電腦風行有關。確實,如果與動物行為學家K‧羅倫茲的有名研究「關鍵期」聯想在一起,結果就更令人害怕。

在羅倫茲的研究裡,小鴨孵化後十幾小時是牠認母的關鍵期,小鴨會把經常在眼前晃動的東西當母親。

由此可以懷疑,幼兒在出生後是否也是認人的關鍵期。可是現在的父母為了方便安撫幼兒,隨便拿一個電腦和小孩子互動,就難免令人聯想,小孩子是不是就變成把機器當父母一般,以後只對機器有興趣,對人就不再有興趣了?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國家社會的重大危機了。

現在的年輕人迷電腦還只是低頭族的健康憂慮而已,以後的人如果都對人不再有興趣,人類社會將崩潰。所以希望媒體或社團都應該發揮警告的力量,提倡父母隨時與小孩互動,讓未來的人還能像正常的人。


別讓孩子沉溺“指尖世界”

2014-06-29 截拳道

給孩子最好的身處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數位時代,父母送給孩子一個PAD或智慧手機作禮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隨之而來的是這些智慧產品逐漸在家庭中被賦予了一個重要角色——“電子保姆”,不少孩子將過多的時間消耗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構築的“指尖世界”裡。伴隨而來的是對於這些智慧電子產品應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對他們的成長利弊如何的持續不斷的討論,復旦大學曹晉教授撰文一篇,鮮明地闡述了他關於孩子沉溺“指尖世界”的觀點,富有啟發。

很多家庭都在為培養兒童的“數位化技能”而營造良好環境,卻忽略了盲目崇信技術帶來的負面因素。

近幾年,平板電腦和智慧手機已是很多城市家庭的日常消費品,甚至成為“潮爸潮媽”送給孩子的時尚禮物,認為這對孩子是有益的,會促進孩子的創造力。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父母塞給孩子一個智慧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以便自己去做事。智慧電子產品侵入家庭空間,學齡前兒童在數位化遊戲中成長,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學齡前兒童普遍對“指尖上的世界”有濃厚的興趣,甚至有孩子會問,電腦是不是活的,它們與人的思維方式有何不同?在我們瞭解的案例中,有兩個6歲的女童,由於父母工作比較忙,所以兩人幾乎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聚在一起玩平板電腦。儘管只有6歲,兩人已經可以熟練掌握網購技巧,並經常自己在網上買東西。在另一個案例中,父母將平板電腦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孩子,孩子從此幾乎不看電視,每天就用它看動畫片,玩切水果遊戲,或者在網上下載其他遊戲,每天睡覺時必須放在枕邊,否則會睡不著。

儘管有些家長對此已經有所反思,普遍採用時間限制、陪同使用、即時監督等方式控制孩子的玩樂時間,但實際情況往往是家長自身都難以自覺遏制對“指尖世界”的依賴。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晚餐後各自刷微博、刷微信、玩遊戲,家庭交流十分有限,已經是很多家庭習焉不察但又十分荒誕的場景。孩子纏著家長講故事或做遊戲時,不少家長打發孩子去玩智慧產品,“解放”自己免于被孩子捆綁。

美國學者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描述,電視媒介在進入家庭空間以後,打破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係,改變了兒童的成長環境。智慧電子產品進入家庭也是一樣,對兒童尤其是學齡前兒童的成長帶來更多的虛擬性、數位化。這不僅是“童年的消逝”,更意味著兒童遭受技術異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他們陷入指尖上的世界,這個虛擬的世界也型塑著兒童感知世界的方式。孩子過分沉溺指尖上的世界,有可能導致交流能力的萎縮,甚至演化成為依賴傻瓜機器的指尖觸屏高手、思維創新的低能兒。

盧梭曾經說過,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毒害的最好良劑。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都在為培養兒童的“數位化技能”而營造良好環境,卻忽略了盲目崇信技術帶來的負面因素。在冰冷的數位化虛擬空間中,兒童觸摸不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溫度,觸摸不到健全的人格,更觸摸不到自然中美麗的風景,更遑論滋養出美麗的心靈。

父母對學齡前兒童的社會化教育重任在肩,家長不只是建構一個形式的家,而是要培養一個充滿互愛、責任、信任與尊重的家園,給孩子和家人帶來心智的成長和悅樂的性情。如果家庭充滿融洽、歡笑、逗趣、交流,則有助於培養兒童積極學習的態度。善於逗趣和言談的孩子,個性開朗、熱情,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比較自信。從家長講述的故事中,孩子形成價值判斷,兒時的故事是終生的營養。

技術的進步,有時像一間將人帶入虛擬情境並使人樂在其中的玻璃房,看似透明,卻讓生活其中的人無處遁逃。如何打破大眾對時尚技術的迷思,防止技術異化低齡化的蔓延,並引導都市家庭中的家長慎重地培養兒童的技術觀念,使其得到真實的社會化教育,這是數位化時代需要不斷追問和警示的問題。


研究證實:提筆寫字 增進學習能力

【聯合報╱By MARIA KONNIKOVA╱陳世欽譯】2014/06/19

Learning In a Stroke Of a Pen

Does handwriting matter? Many educators call for teaching legible writing, but only i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After that, the emphasis quickly shifts to proficiency on the keyboard.

But psychologists and neuroscientists say it is too soon to declare handwriting a relic . New evidence suggests the links between handwriting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un deep.

Children not only learn to read more quickly when they first learn to write by hand, but they are better able to generate ideas and retain information.

“When we write, a unique neural circuit is automatically activated,” said Stanislas Dehaene, a psychologist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in Paris. “And it seems that this circuit is contributing in unique ways we didn’t realize .”

A 2012 study led by Karin James, a psychologist at Indiana University, supports that view. Children who didn’t know how to read and write were presented with a letter or a shape on an index card and asked to reproduce it . The children were then placed in a brain scanner and shown the image again.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e initial duplication process mattered a great deal. When children had drawn a letter freehand, they exhibited increased activity in areas of the brain that are activated in adults when they read and write .

The acti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weaker in children who typed or traced the letter . Dr. James attributes the differences to the messiness inherent in free-form handwriting: We are likely to produce a result that is highly variable.

“When a kid produces a messy letter,” Dr. James said, “that might help him learn it.” Being able to decipher each messy letter may be more helpful than seeing the same result . The effect goes beyond letter recognition. In a study that followed children in grades two through five, Virginia Berninger, a psych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monstrated that printing, cursive writing, and typing on a keyboard are all associated with separate brain patterns — and each results in a distinct end product. When the children wrote by hand, they not only produced more words more quickly than they did on a keyboard, but expressed more ideas. The children with better handwriting exhibited greater neural activation in areas linked with working memory — and increased overall activation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networks.

It now appears that there may even be a difference between printing and cursive writing . In dysgraphia, a condition where the ability to write is impaired, something unusual happens sometimes: cursive writing remains relatively unimpaired in some people , while in others, printing remains unimpaired. In alexia, or impaired reading ability, some individuals who are unable to process print can still read cursive, and vice versa — suggesting the two writing modes engage separate brain networks, and therefore more cognitive resources. Dr. Berninger even suggests cursive writing may train self-control ability in a way that other modes of writing do not, and som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it may even be a path to treating dyslexia.

The benefits of writing by hand go beyond childhood. For adults, typing may be efficient , but it may diminish the ability to process new information. While not every expert is convinced the long-term benefits of handwriting are that significant , Paul Bloom, a Yale University psychologist , says the new research is thought-provoking. “With handwriting, the very act of putting it down forces you to focus on what’s important,” he said. After pausing to consider, he added, Maybe it helps you think better.”

中譯

書寫重要嗎?

許多教育界人士主張教導孩子端正書寫,不過只限於幼稚園與小一。此後重點很快就轉移到熟練鍵盤打字。

然而心理學家與神經科學家表示,宣告書寫已成歷史時候還沒到。新證據顯示書寫與教育發展關係極深。

孩子初學手寫時,不僅學會認字更快,也更能產生想法並保留訊息。

法蘭西公學院心理學家迪哈尼說:「書寫時一個獨特的神經回路會自動開啟。這回路似乎以我們未察覺的獨特方式幫助我們。」

2012年由印第安納大學心理學家卡琳‧詹姆士領銜所做研究佐證這項見解。研究人員向不識字的孩子出示上有一個字母或形狀的索引卡片,要他們複製。接著,把這些孩子置於大腦掃描機下,再向他們出示同樣的圖像。

研究人員發現,最初的複製過程非常重要。孩子們徒手畫出一個字母時,與成人書寫時啟動的相同大腦部位活動會明顯增加。如果孩子打字或摹寫,啟動程度弱得多。

詹姆士認為,這些差異源於自由形式書寫原已具備的雜亂特性。我們可能產生極為多變的結果。

詹姆士說:「孩子寫出一個雜亂的字母,可能有助於他學習這個字母。」能夠解讀每一個雜亂的字母可能比只是看相同的結果更有幫助。

效果不只限於辨認字母。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維吉妮亞‧柏寧格對二到五年級學童進行的研究顯示,印刷字體、草寫與在鍵盤上打字各與不同的大腦模式有關,也各有不同的終端產品。孩子以手書寫時,不但會比在鍵盤上更快速的產生更多字彙,還會表達更多想法。孩子書寫能力較強,與工作記憶有關的大腦部位神經啟動程度較強,閱讀與書寫網絡的整體啟動程度也會提高。

最新研究顯示,甚至印刷字體與草體書寫之間可能也有差異。以書寫困難症而言,一些不尋常的現象有時候會出現:有些人草體書寫能力比較不受影響,有些人則印刷體書寫能力比較不受影響。

以閱讀障礙症來說,部分無法處理印刷字體的人仍然可以閱讀草寫體。反之亦然。這意味,這二種書寫形式牽涉不同的大腦網絡與更多的認知資源。

柏寧格甚至認為,草體書寫能夠以其他書寫形式做不到的方式訓練自我控制能力。有些研究人員則認為,它甚至可能是治療閱讀困難症的一種方法。

手寫的好處會延續到成年。對成人而言,打字可能比較有效率,卻可能傷害處理新訊息的能力。

並不是每位專家都認為手寫的好處有那麼大,不過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倫姆表示,這種新研究引人深思。

他說:「書寫時,把字寫下來這個動作會迫使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點。」他又說,停下來思考之後,「或許能讓你思考得更周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