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率診斷 全班竟近半過動兒
學童濫服「利他能」 失眠失食欲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01日
【魏斌、鄭敏玲、蔡明樺╱連線報導】高市一所國小,全班二十八人竟有十二人服用過動症(ADHD)藥物,家醫科醫師李佳燕和人本基金會最近舉辦多場座談,痛陳:「過動症被過度診斷!」籲兒童心智科醫師審慎評估、給藥;但兒童精神醫學界強烈反彈,「兒心科醫師絕不會一診斷就給藥!」憂類似論調恐讓孩子錯失治療機會。
執業二十六年的醫師李佳燕表示,她的小孩讀國小三年級時也被老師懷疑有過動症,加上在診間看過太多家長因為子女不乖、好動,被老師要求看醫生,引發她對過動症的關切。她認為,台灣兒心科醫師多依循美國精神醫學會的標準判定過動症,「九項評鑑量表只要有幾項常發生就被視為過動症,似嫌輕率。」
我沿用美國標準
李佳燕擔心,這些被認為有過動症的孩子,確診後開始服用「利他能」藥物,會出現失眠、沒食欲等副作用,且目前沒人確認長期服用的後遺症為何,恐讓孩童陷入不可知的風險。
人本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張萍說:「過動症確實已被過度診斷!」專研醫療社會學的輔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曾凡慈說,全球至少有三套診斷過動症的標準,「台灣沿用美國的標準,較為寬鬆。」
「孩子原就好動」
日前也有精神科醫師接獲兩起案例,指有家長透過網路購買利他能給孩子吃,希望藉此能變「聰明」;台中榮總精神科醫師林志堅表示,的確有家長到門診要求開利他能給小孩吃,理由是因為小孩無法整天坐在書桌前念書,便以為小孩罹患過動症,這其實只是父母太緊張。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音同玲)表示,國內過動症盛行率約百分之七至十二,實際用藥者不到一半,量表只是輔佐工具,是否用藥還是得靠專業醫師臨床診斷。
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陳展航說,學齡前的孩子腦部還在發展,原本就好動,如果真的老是乖乖聽話或是不亂動,家長才該擔心!但國小階段的小孩腦部發展已可擁有自我克制能力,如果這個階段出現極端且高頻率的失控,最好就醫檢查。
評量後尚須診斷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科長陳麗娟說,尚無官方版的過動症簡易評量表。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過動症簡易評量結果,可讓醫師初步了解孩童的症狀表現,智障、自閉症也會有類似過動症的表現,所以評量後還得再診斷,才能找出正確療法。
引發爭議的過動症量表
.小孩常在學校上課、寫作業、工作時無法注意細節,常粗心犯錯嗎?
.小孩常在工作時或玩遊戲時難以維持注意力?
.小孩常無法專心聽別人講話?
.小孩常無法依照指示將事情做完?
.小孩常會逃避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寫作業、掃地等?
.小孩常會遺失東西?
.小孩常會在做事情或進行活動時,易被外界干擾而分心?
.小孩常會忘東忘西?
.小孩常看起來手忙腳亂,或者是一直動來動去?
註:注意力的問題共9題,有5項以上回答是,將被建議盡早就醫,挨轟輕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花蓮玉里醫院
利他能小檔案
◎英文名稱:Ritalin
◎類別:中樞神經活化劑,為三級管制藥品
◎作用:能增加腦內多巴胺分泌,具鎮定、專心效果,常用來治療過動症,讓患者有活力、提升注意力、增加興趣等
◎藥效:依劑量不同,有5小時到1天不等的效果
◎副作用:
.睡前服用,會因過度興奮睡不著
.引發食欲下降,導致孩童過瘦或發育不良
.過度依賴或服用過量會出現幻覺、妄想
資料來源: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陳展航
見人就親 被指過動症 母拒用藥 陪愛女熬過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01日
成長實例
雄女肄業、暑假後就要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新生的邱晨耘(十九歲),幼稚園大班就被認定過動症,邱母說:「她太熱情、活潑,看到同齡小朋友就想親人家!」被老師認為專注力有問題,要看醫生、吃藥,「成長過程讓晨耘充滿挫折,幼稚園就痛苦到不想當有生命的東西!」
現代父母太緊張
兒子讀高二的黃碧枝說,兒子小學曾讀資優班,「因上課猛舉手答題被老師制止,與老師爭辯被認為有病。」黃碧枝說,兒子小學就拿筆自殘,晃到頂樓想跳樓。不過現在兒子求學已經沒有任何問題。
雖然這兩個孩子都經確診是過動兒,但邱母與黃母堅持以耐心陪孩子長大、不用藥。家醫科醫師李佳燕說,期盼大家思考,「孩子好動真的是病嗎?嚴重到需要吃藥嗎?」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說,過動症是大腦前庭皮質細胞缺陷所致。台中榮總精神部主任陳展航說,患者對事情注意力過短,無法遵守常規、自我控制行為。
陳展航說,常見家長帶小孩來求診,診斷後多半不是過動症,主因現代父母生得少,一看到小孩好動就過度緊張;他強調,其實家長可以先陪小孩做功課、做運動,若無改善,再考慮用藥治療。記者魏斌、鄭敏玲
粗糙篩選過動兒 後遺症很大
【聯合報╱李宏鎰/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教授(台中市)】2014.06.10 02:05 am
新北市衛生局預定針對全市國小二年級學童完成過動症篩檢,再請家長將量表得分高的孩子帶去特約醫院進行診斷治療。新北市衛生局本意是想協助輔導這群ADHD的學童,但如果實施方式粗糙,就會適得其反。
曾經有位國小自閉症的女生,每次下課就會走固定路線在操場上逛一圈,有一回被調皮的高年級學生堵住固定的行走路徑,對她丟石頭。校長於是在司令台上宣布:「各位同學,我們學校有一位女生,她每天下課時間都會走固定路線,請大家不要干擾她,因為她是自閉症的同學,大家不可以欺負她。」可以想見,這種宣布的後果是什麼?下課時,會有不少好奇的學生開始去找這個奇怪的女生,背後對她指指點點吧!說不定,連不認識她的老師也會有好奇心。這就是「標籤化」的效應之一,也是所有特殊兒童的父母所擔心的。
協助特殊學生的方式不應這麼粗糙。需要被教育的是一般的學生和老師,而不是急於找出誰是自閉症、誰是過動症。老師和同學已經準備好接納他們了嗎?如果沒有,篩選過動症學生後的後遺症就很大。
所以,新北市衛生局給了家長孩子的過動分數,如果只是提供首次掛號費及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加上十二場衛教宣導講座,邀請專家帶領家長認識過動症,可能是個錯誤的開始。應該先營造對過動症學生友善的校園,讓一般孩子了解自己該如何跟過動症的同學相處,一般非特教老師必須先知道如何教導過動症學生,這些才是必須先做的事。以我個人多年來服務過動症的經驗,做得最少的是教育一般學生對過動症的認識與相處之道。
事實上,並非所有過動症學生都需要輔導。過動症的個別差異很大,通常造成教師及同學困擾的過動症是伴隨其他共病。六成左右過動症兒童會同時伴隨對立性疾患,即會出現不順從、好爭辯、違抗大人指示等態度及行為。這些才需特別關心及輔導。那些單純且症狀輕微的過動症兒童並不需要承受被標籤化的風險;篩選目標應該擺在對立性疾患、品行疾患、反社會性格疾患、焦慮症及憂鬱症等孩子上。
當然,所有特殊的孩子都不需要被標籤化。因此,重點在於對這些所謂的情緒障礙孩子,我們的校園友善了嗎?篩選出這些孩子後,校園有配套措施可以教育或輔導他們嗎?我們應該先建立友善的校園,再者才是協助家長認識及篩選孩子,最後還得設計情緒相關課程,教育這些特殊孩子及一般孩子,或至少同時並進,衛生局下回一頭熱時,可邀教育局共同商量一下配套措施。
- Jul 01 Mon 2013 18:10
ADHD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 全班竟近半過動兒 輕率診斷? 利他能; 見人就親 被指過動症 母拒用藥 陪愛女熬過; 粗糙篩選過動兒 後遺症很大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