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忠謀嘆青少年抱負 遠輸20年前

作者: 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9日 上午5:30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8)日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經僅剩下政府與學界的對話討論,產業界參與得很少。至於今年熱烈討論的人才議題,張忠謀認為,相較20年前,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理想、抱負,卻較為憤世嫉俗,這才是目前人才的大問題。

張忠謀昨天在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表示,這個會議在1978年第一次召開,當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即是興建新竹科學園區,這個決定影響了台灣科技產業30多年的發展。

張忠謀是從第三次開始出席,爾後都沒有缺席過。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這也是他第七次的與會。年逾80歲的他,仍全程參與17日的會議,及出席18日上午的議題討論。

此次會議,張忠謀發言擲地有聲。17日呼籲產業應先避免踩到國際大廠的智財權地雷。昨天也有感而發的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大家討論的議題不乏與產業界有關,不時提到宏碁、宏達電等公司,但出席發言及參與者多半是政府單位、學界,很少產業界人士出席,也不見王振堂(宏碁董事長)及周永明(宏達電執行長)參與。他直言,產業界對於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參與的興趣已經減少。

今年七大議題之一「如何面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負責報告的政務委員管中閔表示,台灣過去所累積的人才資本及優勢,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已經面臨到人才流失的窘況。政府應積極育才、攬才及留才。管中閔說,很多年輕人沒有熱情,是我們的責任,今天的環境無法提供年輕人更好的機會。

張忠謀則有其他見解。他說,人才的問題,應包括年輕人的理想和抱負。想想20年前,當時台灣的年輕人(指20-35歲)都富有理想、抱負,對自己前途也多有期待。但近來他發覺,這樣的年輕人減少很多,不容易看到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反而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不少。

張忠謀說,人才問題,並不是看這個人的知識多少,如果缺乏理想和抱負,才是一大問題。20年前,當時只有20%多的人可以進入大學,如今進入大學比例已經提升到7成,年輕人不應存著進入大學,就等於拿到長期飯票的錯誤想法。


張忠謀納悶 為什麼年輕人缺乏理想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9日 上午5:30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日在行政院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中,有感而發提出一個感想和一個問題。他說,這次會議主要議題 是解決台灣科技產業面臨的很多問題,但產業界興趣缺缺。他也不解地問:「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很多是憤世嫉俗?如果大部分年輕人都缺乏理想和抱負, 對未來也沒有期待,就是國家很大的問題!」

張忠謀連續幾乎全程參與兩天議程,他表示,全國科技會議從一九七八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第一次全國科技會議目的主要是集思廣益討論推動科技產業發展,最後決議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後幾次會議,產業界非常有興趣,最近幾次參與越來越少。

「就像這次在台上袞袞諸公(指各議題主持人及主講人)都是政府和學研界的人,這兩天很少有產業界發言,這個會議變成政府和學界的溝通。」張忠謀感慨說,這次會議很多議題是要解決產業界面臨的問題,產業界應該要熱心一點。

對於產業界參與全國科技會議興趣缺缺,朱敬一表示,張忠謀以七屆元老身分提出產業界慢慢淡出重大科技會議,是非常嚴重的事。這次會議七個議題中,五個跟產學落差有關,國科會也發現產學落差,「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也最希望彌補的。」


管中閔:環境沒給年輕人希望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9日 上午5:30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不解台灣現在年輕人為何缺乏理想和抱負,行政院政務委員管中閔直言,台灣當前環境沒有提供更好發展機會,也沒有給年輕人希望,年輕人只能想到怎麼生存,理想和抱負就完全被現實環境壓抑住。

管 中閔表示,現在年輕人缺少理想,「我在學校(台大)跟學生接觸,也看到這種現象。」反思這個問題,「有些是我們這些人的責任!」很多年輕人之所以 沒有想法,甚至不敢寄望更多,是因為環境沒有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沒有給他們希望,甚至讓年輕人覺得留在這個地方沒希望,或不知怎麼掙脫枷鎖,剩下的只能 想如何生存,理想和抱負就不見了。

他強調,這次全國科技會議、甚至經濟部日前舉行的產業會議,就是希望社會能創造更多機會,當年輕人對未來有希望時,就會產生理想和抱負。如果他們還在擔心眼前的生活問題、薪水多少,怎會有理想和抱負。

他指出,廿幾年前僅廿幾%的年輕人可以進大學,考上大學就等於拿到終身飯票。但現在超過七十%年輕人可以進大學,父母親還告訴他們:「你要進大學哦,進大學就有飯票啦,事實已不是如此」,這是期待值的差距。

他並說,台灣人才早就處於吃老本階段,人才優勢不再,並形成趨勢。人才出走的原因包括機會、薪資及工作環境等,例如新加坡、香港金融領域機會多,對金融人才就有磁吸效果,台灣必須改變因應。

他也指出,目前台灣人才供需結構高低兩缺,中間卻高不成低不就,高等教育體系缺乏多樣性;內部制度缺少彈性,人才培育重名、重形式,不重實質;在國際競逐上,人才搶不贏、擋不住流失,導致入不敷出。

管中閔坦言,「我們這個年齡的人,應該負更多的責任。上一代給我們有希望的未來,今天我們也有責任把有望的未來交給我們的下一代。」

但張忠謀不以為然說,關鍵在於現在年輕人的期待跟現實的差距拉大,而不是實際的機會減少了,年輕人對期待值的提高比實際機會增加的速度更快。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則強調,台灣現在雖面對困境,「但我不希望大家用這種悲觀態度去看問題」,召開全國科技會議的目的就是要把熱情重新激發出來!


王浩威:年輕人愈來愈沒有理想抱負?

‧親子天下 2013/01/22 【文╱王浩威】

「我們的社會給年輕人太少希望了。」影響年輕人生命力的,不只是擁抱他們的父母,還有比父母的擁抱更大的,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

張忠謀先生日前在全國科技會議裡的發言,認為現代的年輕人很多是憤世嫉俗,反而缺乏理想和抱負。這一席談話引起報章雜誌的一些小小討論。

張先生的擔心並非是偶發的。從九○年代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對年輕人總有「草莓世代」這一類的形容,暗示著對下一代的擔心或失望。如果這是真的,也就是說一代不如一代的現象,近二十年特別的明顯,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想起一位多年以前的個案,在美國一所特優的碩士班結業回來。她一邊在職場追求自己的成就,一邊卻又懷疑這一切。而且,這樣的懷疑,對一切世俗努力的懷疑,是高中以來就一直存在的。當時她自己是承受不住這虛無,才來尋求協助的。

她說起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傑出的知識分子,年紀不小才有了她這樣一位獨生女。尤其是父親,近六十歲了才有這位寶貝女兒。於是,在她懵懂的年幼之際,聽到父母私下的談話,都是病痛和養生之道。

同一輩的朋友,在同樣的年紀,從父母那裡所聽到多是生活的打拚,包括如何奮戰、如何計畫,以及伴隨成功而來的慶祝。

對她父母來說,在六十或七十歲的年紀,淡然的談起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對她還在成長的生命,卻是太早到臨的衰老心靈。

從這個個案以後,我開始注意到父母之一或雙方皆年紀不小才出生的個案,特別是他們的生命力,是否特別蒼白了。似乎,大部分的情況皆不例外。

關於現在的年輕人是否缺乏抱負和理想,政務委員管中閔先生說得好:「我們的社會給年輕人太少希望了。」

影響年輕人生命力的,不只是擁抱他們的父母,還有比父母的擁抱更大的,也就是我們這個社會。如果這個社會是充滿生機的,而成年人每天都興致勃勃的投入生活,對未來充滿朝氣,那麼,在這環境長大的年輕人,面對未來當然也是躍躍欲試的。

很多人在批評我們的年輕人之餘,總會拿大陸的年輕人來比較,說他們是如何積極進取,如何為未來打拚。我們大人都忘了,在大陸,和我們年紀一樣的成年人們,也是充滿信心的向前看──只是我們很鴕鳥的譏諷他們是「向錢看」,而看不到他們後面更重要的那股勁,如此而已。

年輕人沒有抱負和理想?那麼成年人除了相互指責,又有了什麼?(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作家)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3年一、二月合刊號】


吳念真:我們欠下一代一個道歉

‧財訊 2013/01/22 【文/紀淑芳、陳彥淳】

面對當代瀕臨爆發的年金改革與世代剝削等課題,《財訊》邀請不同世代的代表,分享各自的深刻觀察,包括61歲的導演吳念真、53歲的台大教授陳東升、41歲的都可茶飲總經理林家振,以及曾因務農政策而寫信給總統馬英九的27歲「潮農」楊宇帆。

問:怎麼看上一代、自己這一代,以及下一代的機會與挑戰?

吳念真:

在我這個世代,只要肯努力是有希望的,但我實在無法對下一代說,你們只要繼續努力,就會有前途,因為我無法給他們一個自己都不相信的未來。

我們這一代常講:「如果不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我們這一代的努力是沒有意義的。」這句話滿諷刺的,平心而論,我們這一代應該向下一個世代謝罪、道歉,因為我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把下一代的資源在這一代全部掠奪光,例如發展核電可能造成環境崩壞,沒顧慮到對下一代的影響。或許因為過去窮怕了,也或許是移民性格,台灣從領導者到一般人,我們全都在為自己想,沒有顧慮到長遠,曾經我們認為好的,都是下一代的災難。

就像我當年想說,生一個小孩就好,可以好好教育他,很自以為是,或有人覺得根本不要生小孩,當大部分人都這樣想,結果就是人口老化,一個年輕人要扛很多老人家;也有父母想說要賺很多錢,以後可以替小孩買房子,卻沒有想到反而促成房價一直上漲,導致其他小孩根本買不起房子。

對於下一代,我非常悲觀,他們所處的環境,比我們當年同年紀時還要辛苦。我們常常鼓勵下一代要成為世界公民,能力要比我們這一代優秀,因為要與全世界競爭,當你這樣期許他們時,滿心酸的,我們到底為下一代做了什麼?

從我小孩出生,我常向太太講,我們將來不要成為小孩的負擔,小孩自己能夠生活得還可以就好了,我知道他沒有能力負擔奉養我們的責任。我們這一代可能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棄養的第一代,或許應該說,我們是不期待小孩養我們的第一代。

看到新聞上軍公教人員對退休制度改革的反彈時,我心裡想說,也許你們可以活得很好,但是你們的小孩領不到錢時怎麼辦,或者你領了很多錢,小孩把你花掉後,最後把你丟到路上,你會怎麼辦?

以前我曾經寫過檢討軍公教一八%優惠存款的文章,之後被罵得要命,有一次走在街上,還有人罵我:「吳念真,你懂個屁十八趴!」然後轉頭就走。

我覺得我的意思不是針對軍公教的任何個人,我是在檢討台灣整個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正義問題。

另外,我也不禁要問,公務員不是該為全民服務的嗎?怎麼當初會設計出一個對自己最好的退休金條款?甚至,領月退俸的人還可以跟著現職公務員加薪、領年終獎金,哪有這種事情?以前我們這種小老百姓都憨憨地過,後來才知道,原來法律是他們自己說了算!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416期;訂閱財訊雙週刊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