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4日 上午5:30
「一般人很難想像七十七年次的小女孩會種田!大家都認為種田要曬太陽,但事實上,現在原裝進口的耕耘機都有冷氣,種田根本曬不到太陽。」台南市後壁區資深農民陳峰昇笑說,他很高興、也很安慰自己的女兒陳瀅淨願意回家種田。
芳齡廿四歲的陳瀅淨昨日穿著時髦洋裝、搭配高跟鞋,與父親陳峰昇一同出席農委會「休耕農地活化計畫」記者會,以「佃農」身分現身說法;若非有爸爸「爆料」,大家很難想像她自己耕作十公頃的農田。陳瀅淨靦腆地說,家裡每到農忙季節都要請人幫忙,卻經常有錢也請不到人。
從澎湖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畢業後,在餐飲業工作兩年的陳瀅淨心想:「既然爸爸都要請人,那請我好了!」去年返鄉幫忙家裡種田,還加入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承租十公頃農地,耕作飼料玉米和大豆等雜糧,還操作駕駛耕耘機等大型農業機械。
被問到年收入時,陳爸爸護女心切地說:「這個獲利滿高的,拜託不要說出去。」拗不過記者追問,勉強透露:「七位數啦!」
同樣是後壁區青年農民林宸緯國中畢業後,就在家鄉種田,透過「小青年大佃農」計畫,承租耕作雜作物農地近一百公頃、稻田約六十公頃。他說,「我們五、六個人團隊互相幫忙,農忙時幫忙翻地播種,作物成熟時幫忙收割。」還成立代耕隊幫其他農友收割、農務完全自動化。
年收入超過百萬的林宸緯信心滿滿向資深農友發出豪語:「歐吉桑們可以放心把農地交給我,我們一定會好好做。」他的另一半程淑霖也對種稻種出心得,還曾獲選二○○九年十大經典好米。
擁有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學歷的羅文祥不顧家人反對,在苗栗縣公館鄉承租近七公頃農地種植有機蔬菜。原本從事景觀設計的他,五年前罹患大腸癌,毅然決定投入有機農業發展。但農業是靠天吃飯,「我爸爸剛開始很反對,每天打十幾通電話要我回家。我告訴他,你要我死在家裡,還是快快樂樂的當個農夫?」父親終於被他的堅持打動,經過五年努力,他的有機蔬菜九十五%被奇美電子訂購、作為員工供餐,僅五%開放網購宅配,供不應求。
年輕大佃農返鄉 活化休耕地
作者: 郭琇真 | 台灣醒報 – 2012年12月3日 下午7:06
【台灣醒報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活化休耕地,可讓年輕人更想回鄉投身農業!」多位年輕的大佃農3日於活化休耕地政策啟動記者會上興奮地表示。24歲的台南麻豆區陳瀅淨說,這項政策可讓有意務農的年輕一代,更容易獲得農地;務農已有12年經驗的林宸緯則說,推動活化休耕地,台灣的農地會更加活絡起來。
農委會3日舉行記者會啟動活化休耕地政策,會場中,現年24歲、甫從澎科大食品科學系畢業的陳瀅淨開心表示,「這項政策讓年輕人回鄉投身農業,更容易取得土地。」
家族以務農為主的陳瀅淨,在還未畢業時,便毅然決然回鄉接手家業,受訪時她說,當時想到家中爺爺、奶奶已經年近80,務農的父親人手也不足,因此在尚未畢業便決定要回家幫忙,一起加入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種植飼料玉米;雖然務農很辛苦,但這一路走來,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
國中畢業便留在台南後壁種田的林宸緯,現在是許多台南後壁老農的寄託,地主林深水表示,林宸緯為人憨厚老實,務農已有10多年的經驗,因此當時便放心將自己2.3公頃的農地租給他用,現在都獲得很好的管理。
林宸緯受訪時表示,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現在已擁有大約100公頃專門種植雜糧的農地,他與當地5、6位農民一同合作,組成一個團隊,透過購買大型農機,節省人力,也降低生產成本,年收入破百萬大關;他相信,未來在啟動休耕地活化後,台灣的農地將會得到更好的運用。
去陰霾 耕地活化成功關鍵
中央社 – 2012年12月2日 上午11:02
休耕地活化政策專題2之1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日電)農委會最重要的休耕地活化政策明(2013)年要上路,台南崑濱伯等中老年農民認為,確保農地出租去除三七五減租陰霾,是成功關鍵。
84歲的崑濱伯老當益壯,仍是2甲地兩期都耕種水稻的老農民。
他說,他今年種的香米豐收、價好,預計今年扣除其他成本支出,可有20幾萬元收入;但若要年輕人回鄉務農種田,養自己加娶妻生子,每人至少要耕作6甲地,才能養家活口。
休耕地活化政策鼓勵年輕人返鄉務農,但前題是必須讓土地休耕的老農,願意將手中的農地出租才成。
崑濱伯說,他認識的老農中,也有人是2期都休耕的,他們明年願不願意因為政策起跑,將減少第2期補助(新台幣4.5萬元),只剩補助第1期休耕,而將農地租出去增加收入,他也「不知道。」
農委會休耕地活化政策一再強化相關措施,為鼓勵休耕地主將農地租予新農耕作或自行耕作,推出種植進口替代、外銷潛力及地區特產作物,也享有補助的措施,以提高活化耕地誘因。崑濱伯說,老農之前因少補助1期而反彈,現在有新獎勵補助後,比較能接受。
但崑濱伯及一位60歲楊姓農民表示,很多老農不敢把地出租,是怕像過去三七五減租一樣,農地不見了。
當農委會補強機制,規劃鄉公所及農會所設農銀承保農地出租作業,並開具租地契約,想讓老農安心。崑濱伯及楊先生說,這樣一來,農民就會安心;可以看看明年上路後,老農前去登記出租情況如何了。
農民陳(峰)昇是逆勢投入大佃農達21年的典範,目前近50歲的他說,他能做到承租210公頃農地的大佃農規模,全來自他坎坷、顛沛流離的人生,讓他什麼都去做,沒叫苦,才從零做到現在的規模。
因種菜的老家貧困,他國小不僅要幫種菜,天沒亮的凌晨就要到批發市場去賣菜;還去屏東的化學工廠做化學分裝童工,幸而至今身體沒有後遺症。
他指出,約22、23歲退伍後,與手足合開成衣加工廠,因為想法不同,他轉而從事代噴農藥工作,正常一天可噴灑80、90公頃,最高記錄一天噴灑140公頃,以量衝高賺取每公頃500、600元的酬勞。
這段期間,他開始了他的大佃農事業,他說,至今已有400、500位農民將地租給他,而他機械化耕作的稻田,能100%不用化學農藥,但還有用化肥;尚未考量全面有機栽種,主因是認證成本過高;如今他77年次女兒已返鄉2.5年,參與其中10公頃農田的耕作,成功將大佃農做大規模,並延伸到第二代。
目前全台2期都休耕的地約5萬公頃,占比最大的台南市計有1萬2571公頃農地是2期都休耕。台南市農業局長許漢卿樂觀評估,只要休耕地活化政策能取信於農民,免去三七五減租陰霾,加上第2期活化栽種可補助作物提高收益,他預計,明年可望讓50%的台南市2期休耕地活化。1011202
休耕地活化 需注入新血
中央社 – 2012年12月2日 上午11:06
休耕地活化政策專題2之2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日電)休耕地活化政策同步期望引進年輕新農,蘇建鈞等2位第二代7年級返鄉新農,皆肯定自我價值;農委會明年將培植100位。
中山大學材料光電系畢業,74年次的蘇建鈞,身為農家第二代子弟,他55歲的父親蘇宗哲,5年前號召他回家務農,一反平常農家人對農業漸趨沒落的刻板印象,蘇宗哲認為年輕人最有本錢,一般人認為種田「沒路用」,但他認為年輕人投入很有用。
就連蘇建鈞的姑姑都說,雖然他念光電,但是科技業已走入微利年代,他(蘇建鈞)5年前回來是對的。
有著這樣自信,看好農業前景的家族環境,蘇建鈞自然也是個陽光男孩,不僅已從農5年、製做簡報投影說明農業的可期待性,他將家族代耕事業晉級成專業的農業經營事業。
蘇建鈞說,他手上現在已有85公頃農地,來自100多到200位農民的信任,租地予他。儼然已是新生代大佃農典範的他說,若以平均每公頃租地計算,未租地予他的農民,原本休耕的一年淨收入為6萬元,現在租給他的一年租金收入是7萬多、8萬元。
但是一開始要擴展耕地面積的農地租賃取得並不容易,他說,「真的是挨家挨戶去拜託,最後克服的關鍵是請已租地予他的農地主出面現身說法,才終於取信於新的農地主也租地給他」,讓他拓展專業農業經營的夢想。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新知、新作法與活力,蘇建鈞用新方法從農。
陳瀅淨雖是女生,身為大佃農陳(峰)昇的寶貝女兒,她開始是親情的呼喚返鄉,但才花半年,原本念澎湖科技大學食品加工科畢業的她,就學會駕駛父親所購各式機械耕作所用的曳引機。
誰說女生不善機械操作、不適合繼承農業,一片父系社會氛圍濃郁的台南農業環境理,因為新作為,小女生也成了大佃農。
陳瀅淨笑說,「我是不喜歡種田,但我喜歡開曳引機,會開曳引機後,竟也自然就會開手排車了,現在還負責10公頃農田耕作。」
女兒總是比較心繫漸漸年老的雙親。她說,以他父親手上210公頃農地機械化耕作的當下,她除能自理10公頃謀生,也能陪伴父親了;對比過去在外念書,父女無話可說,現在他們很能聊了,父親也顯得開朗。話說至此,她眼眶泛紅。
樂見休耕地活化政策前,就有新農返鄉務農的成功案例。
農業委員會主委陳保基說,明年農委會將從農民學院舉辦青年回農企劃案競賽,從中選出100位有意務農的年輕人,接著展開兩階段的2年培訓作業。
首先是安排這100位新農到農業改良場等農委會附設單位上課,傳授農業耕作到生產行銷等專業知識。
接著,還要幫助年輕人真的到田裡展開耕作,最後依據他們所學、所為,評選出10位表現傑出的人,頒發新台幣20萬到30萬元左右的獎金,鼓勵他們往後投入農業發展;讓台灣農業晚起步的世代交替與現代化進程,透過年輕人的活力與創意,加速展開。1011202
活化休耕農地 農委會釋出多項獎勵措施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2年12月4日 上午10:50
本報2012年1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政院農委會昨(3日)宣布啟動「活化休耕農地計畫」,未來休耕補助一年只提供一期作,另一期作若種植符合獎勵作物,還有補助金可領取;對於無力耕種將土地出租給佃農的農民,將保障其農保資格,65歲以上農民還有離農獎勵金。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此方案是重建農業尊嚴,並提高農業產值及就業機會,兼顧農地生機與農村價值,並具體提升糧食自給率為34.9%。 復耕、擴大就業、提高糧食自給率
陳保基表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凸顯糧食問題。台灣因加入WTO而實施休耕制度,27年來,每年約20萬公頃的土地不生產,並使用100億左右的補貼經費,既無就業機會也無糧食生產。長期休耕也造成土地傷害,放著長草、生蟲、藏老鼠,影響隔田區的農作生產,這些都應設法改善。
農委會表示,此計畫以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5萬公頃農地為優先活化對象,自2013年1月上路,中程實施至2016年12月。
首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農地,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增加產值及創造就業機會。其次,引進青年農民擴大經營規模,提昇產業生產力與競爭力。最終達成提高糧食自給率,維持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 地主佃農兩相得宜
對於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地主,若無力或無意自行復耕,農委會將輔導透過各地農會之「農地銀行」媒合出租,並配合「小地主大佃農」引進專業青年農民或農民團體承租,擴大經營規模,並提供農地利用改善獎勵金、產銷設備補助、轉(契)作獎勵、無息租金及經營資金低利(1%)貸款,以及天然災害專案救助等措施。
對於將農地出租,農保年資滿5年且年滿65歲之農民,除了土地租金及老農年金,農委會也提供離農獎勵,獎勵額度為每個月每公頃可領取離農獎勵2,000元,最高上限3公頃,即每年7.2萬元。
來自台南市後壁區的農民林深水有2甲多地出租,年租金約12萬元左右,再加上老農年金和每個月4000元的離農獎勵,維持他和太太的生活,不足的費用則由在外工作的兒子供應。
農委會也針對特定作為生態維護田區(如水梯田)或沿海地區因地層下陷,致易淹水、鹽分地等耕作困難地區,維持每年兩個期作休耕補貼,且不需翻耕,此項資格須由縣市政府提出。
農委會預計到2016年可活化農地4.5萬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1.4%,增加總體產值及效益達88億元,並創造10萬人就業機會,及活絡週邊相關產業發展。 替代進口、外銷潛力、有機及地方特產作物都有獎勵
此項計畫也列出推廣種植轉、契作作物,在替代進口項目,如硬質玉米、小麥、青割玉米、牧草、釀酒高粱、原料甘蔗、飼料甘藷及短期經濟林等;具外銷潛力:如毛豆、胡蘿蔔、結球萵苣等,都有補助金。
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魏清河說,自從台灣牛肉進行產銷履歷、雲端管理,博得消費者支持,養殖規模有增加,但是進口牛隻飼料價格卻越來越貴,鼓勵休耕地種植牧草有其必要性。他憂心台灣務農人口凋零,表達農村人力的重要性,也鼓勵自己的兒子回家種田。
對於有心轉種有機作物的農民,則提供驗證初期3年輔導金,不過若中途退出驗證,則取消補助。記者會邀請的小地主大佃農之一為承租11公頃農地,從事有機耕作的羅文祥,他說,轉型有機的前三年最辛苦,投入和獲利無法打平,這時候有政府補貼最好。但他指出,租約一次只能3~5年,對於轉型有機的農民沒有保障,可能遇到認證成功卻租約期滿無法續約的局面,他建議最好延長租約年限。
推廣作物也含括由地方政府選定的推廣作物,由中央補貼2萬,其餘由地方配合;一旦發生產銷失衡時,地方需負擔30%產銷處理費用。 有利復耕 糧食自給青年返農配套仍不足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政策對於復耕是正面的,不過在糧食自給率以及青年返農則不足。
蔡培慧說,政府鼓勵拿大片土地種植飼料作物替代進口,何不調整畜牧養殖品種比例?例如台灣豬種有吃廚餘的溫體黑毛豬以及吃玉米豆粕的白毛豬,比例為3:7,能否調高黑毛豬飼養比例,也可解決台灣廚餘過剩的問題。
另外,飼料配方也可調整,增加易種易收的地瓜成分,如此一來既可減少進口的需要,也能減少農地種植飼料作物的面積。
農委會要求地方政府負擔地方特色農產品產量過剩30%的處理費,蔡培慧認為太嚴苛,對有心做事的地方政府是不合理的。他說,各地生產環境類似,產銷調節應由中央以全國尺度進行統籌。
蔡培慧說,處理土地問題無法處理青年返農問題,鼓勵青年返農尚未看出配套,產銷、土地、耕作技術以及社會生活基礎都需考慮。
補貼政策確定改變//休耕給付 僅一年補助一期
自由時報 – 2012年12月2日 上午4:26
不復耕、不出租 就沒補貼
〔自由時報記者楊金城、孟慶慈、鍾麗華/綜合報導〕台灣休耕補貼政策確定改變!休耕給付僅一年補助一期(一公頃四萬五千元),農民不復耕、不出租土地,就沒有休耕補貼。不過,地層下陷易淹水區、鹽分地的「耕作困難區」,仍決定讓農民可連續兩期請領休耕給付,每期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天在台南後壁區召開的一○一年全國農業行政首長第二次座談會中宣布,政院已核定「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將從一○二年一月開始實施。
老農批農糧署逼釋地給新農
休耕補助只剩一期,農民的批評聲不少。台南市白河區農會秘書林榮崇表示,農糧署放出風聲後,農會每天電話接不完,老農罵聲一片。他認為,農糧署想藉此讓老農釋出農地給新農,但農村生活差,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加上過去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陰影,影響老農出租意願,根本問題未解決,恐影響新政策推動。
陳保基昨天特別走訪崑濱伯、麻豆農民陳峰昇,參加「小地主.大佃農」計畫的農民蘇宗哲、蘇建鈞父子,化解疑慮。崑濱伯說,這次農委會活化休耕地有完整配套措施,他支持休耕補助一期的「活化農地」計畫。蘇建鈞也說,台灣有好的農地,可惜沒有好好利用,新的休耕補助政策,應有助於農地活化。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長蘇宗振說,台灣休耕補貼實施至今廿八年,一年兩期作約有廿萬公頃休耕面積,其中連續兩期休耕有五萬多公頃,活化休耕地才是對台灣農業有利。
蘇宗振指出,活化農地計畫延續以往水旱田利用調整方案、稻田多元利用方案的獎勵標準修訂,像獎勵休耕地契作飼料玉米一期每公頃四萬五千元、青割玉米三萬五千元獎勵金維持不變,新增轉作大豆、黑豆獎勵金四萬五千、二萬四千元。
不過,新的休耕補助政策下個月就要上路,農糧署卻連一場宣導會都未舉行,無論是老農或年輕農民都急得跳腳。
地方農會批評,農糧署根本不願與農民溝通。蘇宗振說,本週三開始舉辦宣導會,第一天就在北中南辦四場,總共舉辦六場縣市說明會、三十場鄉鎮、一百場地方說明會,直接跟農民溝通,一定會趕在明年實施前宣導完畢。
活化計畫下月 啟動 老農收入更多
作者: 李宗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4日 上午5:30
台灣農地總面積約四十六萬公頃,休耕面積高達廿萬公頃,農地荒廢日益嚴重。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昨日宣布,休耕農地活化計畫明年元月正式啟動,首波鎖定連續休耕兩期的優良農地為目標,以契作補助及作物出售所得歸農民所有、保證提高收入,鼓勵農民「做一休一」,活化優良農地,並提升我國糧食自給率。
陳保基預估,為期四年的休耕農地活化計畫,可把我國糧食自給率從現有三十三.五%提升到三十四.九%,增加八十八億農業產值,更可創造十萬個工作機會。他並強調,農民配合「做一休一」,同樣可以領到二期作連續休耕補助九萬元,復耕作物出售所得也歸農民所有,每年收入絕對比只領休耕補助多。
陳保基指出,政府目前每年編列休耕補費高達一百億元,花掉這麼多錢卻沒有創造任何就業機會和經濟價值。「我來自屏東,很清楚休耕農地到最後就是雜草叢生,成為病蟲害溫床。」活化計畫將是我國最近廿年休耕補助最大變革,「我們希望把台灣農業價值和農地尊嚴找回來!」
農委會昨日公布活化計畫,依現行休耕補助二期作連續耕地的農地,仍可保有一期休耕,申請每公頃每期四.五萬元休耕補助。另一期則可選擇復耕玉米、大豆、甘蔗或毛豆、洛神花等雜糧作物或地區特產,每公頃每期可請領一.五萬到四.五萬元契作補貼,再加上作物收成,年收入均超過九萬元。
陳良基也鼓勵資深農民配合「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把休耕農地透過「農地銀行」出租給專業農民,「這星期我們會把被列入首波活化目標的五萬公頃農地資料,寄給十六萬名地主。」資深農民若願意出租農地,除了每公頃每期三萬元的租金,農保年資滿五年且年滿六十五歲,還可請領每公頃每月二千元的離農津貼,每人請領最上限三公頃。
農民提醒農委會 留意產銷失衡
自由時報 – 2012年12月4日 上午4:26
〔自由時報記者林宜樟、邱芷柔、花孟璟、游太郎、洪素卿/綜合報導〕農委會休耕地活化政策明年啟動,讓休耕農地給新農承租耕作,農民大多樂觀其成,但也提醒農委會應注意可能出現的產銷失衡問題。不過,花蓮縣農會總幹事官俊彥並不看好,他說,釋出農地對東部地區沒有任何誘因,很少農民願意種雜糧,頂多種稻子,但稻作反而不在鼓勵的範圍。
農民大多樂見其成
嘉義縣新港鄉農會總幹事陳永華說,休耕地活化政策增加農民種植機會,但若稻米或其他作物產量急速增加,要如何穩定市場價格和行銷,農委會應預先準備相關機制;屏東里港鄉農民陳榮挺也說,新進農民栽種作物的種類是否應有所規範及管制,許多作物不僅要面對國內產量過剩,還必須面對開放中國進口衝擊,價格一旦崩盤,農民苦不堪言。
嘉義縣大林鎮稻農何錦秋則說,活化休耕農地,「才不會浪費土地!」她說,其實有不少人想種稻做農,休耕地活化可以讓沒地想種田的人做事,地主又可以領錢。以大林鎮農地來說,每公頃半年租金約三萬多元,地主可領補助再加上租金。
領休耕補助的七十歲花蓮縣鳳林鎮彭姓老農憂心地說,新政策實施後,變成每年有一期要找人種,但他擔心「地找不到人租」,因為很多佃農都「嚇到了」,先前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彎,讓投資水稻農機的佃農都賠本,擔心「現在配合政策,會不會過幾年政府又不補助了?」加上花蓮地區包括玉米、大豆、牧草等產量都差,種玉米、雜糧的農業機械要另外投資,一台起碼幾百萬元,前債未清哪可能再去搞新的債務?
屏東縣高樹鄉農會總幹事謝朝景表示,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待在農村,需要能接受新觀念的農民加入,甚至在推動農業政策或是耕作技術時,都需要這群生力軍支持,明年上路的休耕地活化政策,在保障休耕地主的前提下,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返鄉耕作,這不僅是活化休耕地,也是活化農村。
花蓮農會:應多宣導
花蓮縣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魏清河認為,農地活化政策必須讓老農接受,因為以前老農不用做,即可一公頃年領九萬元,因此新政策還需要宣導。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指出,農地活化政策整體方向是對的。比較大的問題是,農委會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輔導復耕農地發展特色農作,另方面卻要求地方政府負擔產銷失衡的後續救濟經費,也就是「懲罰積極作為的地方政府」,這點值得商議。蔡培慧認為,台灣地方不大,應該是由農委會做整體協調規劃,各個地方政府執行發展特色農產。
老農津貼燒5千億 「假農民」啃老本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2.12.06 04:52 am
監察院調查發現,老農津貼發放十七年,累積超過五千億,已可再造一條高鐵。不僅排擠農業發展預算,也不利未來新農的退休制度。監委劉玉山說,政府應該考慮讓老農津貼暫行條例落日,轉而建立農民退休制度,待制度建立後,就廢止老農津貼。
監委沈美真、劉玉山、李復甸認為現制取得農保資格門檻過低、請領資格過於寬鬆、投保農保半年以上即可領取。每年發放金額,去年發放四百九十六億,占農委會歲出預算七成一,不利農業發展。而審查不夠嚴謹,難有效遏阻「假農民」分享資源,昨通過糾正行政院、農委會和內政部。
內政部長李鴻源回應糾正案表示,監院指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太寬,無法遏止「假農民」,糾正內政部;內政部將配合農委會共同檢討。未來清查「假農民」身分,方式要妥為拿捏,避免引發民怨。
劉玉山表示,老農津貼從民國八十四年六月發放至今,歷四次調整,每次調幅都是一千元,都在選舉時機。累計至去年止已超過五千億。他認為政府應該考慮停止發放老農津貼,即讓老農津貼暫行條例「落日」,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未滿六十五歲農民繳交保費,年滿六十五歲才能領取農民退休金,制度永續經營。
劉玉山說,老農津貼暫行條例一直到民國九十七年,因國民年金法的施行,朝野曾藉機將老農津貼銜接國民年金,由於國民年金老年給付僅三千,但老農當時給付已六千,脫鉤困難。上述糾正單位一直未做制度的檢討改善。
劉玉山指出,他建議老農津貼落日,六十五歲已領取老農津貼,不受影響,政府仍應逐年編列預算,未滿六十五歲,設定落日時間表。
【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提案,年滿六十五歲以上農保被保險人,每月繳納七十八元保費,應由中央全額負擔。內政部長李鴻源說,由中央負擔將增加六點八億;如果其他保險如勞保等要求比照,將加深財政負擔。他說,至少要做排富處理。立法院社環委員會決定將立委劉建國等人的修法提案,保留送朝野協商。
從休耕大戶年領二百六十萬說起
【聯合報╱社論】2012.12.16 03:29 am
農委會正在推動休耕農地「活化」的改革,希望能提高農地的合理利用,卻遭民進黨指責為可能導致產銷失衡的「滅農」政策。平實而論,「滅農」這頂帽子未免扣得太大,難道民進黨寧可坐視過半的「假農民」領走休耕補助,卻假裝政府是在照顧弱勢農民嗎?
現行休耕政策是從一九九七年開始實施,當時一是為了讓土地休養生息,二是因應農產品開放的轉型需要,對休耕的農田每公頃補助四萬五千元,一年兩期。實施十五年至今,此一休耕政策已產生了許多後遺症,例如:休耕補助毫無門檻限制,使得許多原本耕種的農民也棄耕,進而導致我國糧食自給率降到僅剩三成的低水準。更有甚者,根據農糧署的調查,在領取休耕補助的十六萬人當中,僅有三成是真農民,六成多是「假農民」。
立委丁守中最近揭示了一項令人吃驚的資料:在政府補助的休耕戶中,排名第一名的大戶擁有桃園廿九公頃的休耕地,五年來已領走一千三百萬元的休耕補助,平均一年超過兩百六十萬元。亦即,這名大地主什麼事都不必做,只因名下有大筆田產,每月即可坐領政府廿萬元以上的補助。這樣手段與目的悖離的政策,還能不改革嗎?
一個擁有廿九公頃農地的人,照理說應該是個積極從事農業經營的大戶,如今竟被容許領取高額休耕補助,顯示休耕的制度設計本身大有問題。不僅如此,據地方官員推斷,這位「大戶」可能是財團早年透過人頭戶低價蒐購了大片農地,如今一邊坐享休耕的大把補貼,一邊養地等待農地變更為建地。由此看來,如果休耕政策最後只肥了這樣的「真大戶,假農民」,那才是名副其實的「滅農」,消滅了農民,也荒廢了農地。
撇開如此荒誕的案例不談,從國土保育或農業發展的角度看,漫無限制或純粹為獎勵離農、棄農而發的休耕政策,基本上都太過消極而無為。這種休耕政策,不僅徒使良田荒蕪,也誤導了農業尋求突破的方向,更成為近年許多「有志農業、卻無田可耕」的年輕人進入農業的絆腳石。也因此,農委會計畫自明年起尋求休耕的「活化」,將每年原本兩期的補助改為一期,另一期要求農民將土地出租或自行耕種,這其實是相當溫和的改革,也是對農民和農田兩利的政策。
簡單地說,現行休耕政策完全著重於對農民的補貼,企圖透過補貼增加農民收入,來降低農民的不滿,同時也降低政府在農業產銷失衡時的責任;相形之下,農地的合理利用即遭到漠視。一九九七年李登輝時代推動休耕時,全台休耕面積為六點三萬公頃,到兩千年政黨輪替時已倍增為十二萬多公頃;在陳水扁任內,這個數字更膨脹至廿四萬公頃的高峰。休耕面積節節上升,意味農地寸寸荒廢;而今政府每年編列一百多億元的休耕補助,而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卻跌至三成的低谷,比起中國大陸的七成,日本、韓國的四成,明顯偏低。
進一步看,如果加上五百億的老農津貼,台灣農業部門每年的預算有八成六經費是花在補貼休耕和老農之上,這全是拜朝野多年來競相加碼喊價之賜。試想,如此扭曲的資源分配架構,如何為農業營造一個健康、優質的發展環境?如此充滿「散財」和「均霑主義」思維的政策,又如何激發台灣農業的未來競爭力?
今天的台灣,出現了一批能將知識和科技融入農業的新世代生力軍,他們除了具有更豐富的市場資訊,也多半擁有強烈的土地關懷,足以為農業營造出更多元、創新的面貌。政府要做的,是讓這些人有取得或租得土地的管道,讓他們有揮灑心力與血汗的空間。亦即,想到農業即浮現愁苦農民或老牛犁田的刻板印象已經過時,必須重新調整了。
至於民進黨把產銷問題和休耕政策混為一談,這是思維的混亂。殊不知,只知補貼的農業政策,才是「滅農」的始作俑者。
「假農民」關鍵在事權不一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2-12-17
◎ 江敏霞
農委會針對假農民領取每個月七千元的老農津貼欲提出修法,將目前年滿六十五歲只要投保滿六個月就可以領取老農津貼的投保期間,改為延長至滿六年以上。這個方法只是提高在發放老農津貼方面的限制,並沒有一舉解決農民保險裡有關假農民的問題!
農民保險以低保費可獲取超額的保險給付,是屬於「俗擱大碗」的保險,本是政府為了照顧辛苦但收入微薄農民的一番美意,但是農民保險之中央主管機關為內政部,業務由勞保局辦理,但可加入農保之農民資格審查與認定標準,卻是由農委會訂定,而農委會又將資格審查交給各地方農會。一個農保,卻是多頭馬車,事權不一,前端在農會審查投保資格時過於寬鬆,在未確實審核申請者是否為真正實際從事農作的情形下,造成「假農民」充斥,讓國家為了農保的財務背負沉重壓力。
因此,解決農民健康保險與老農津貼財務問題,絕非在於投保年限的延長,或是像農委會主委所發想的,將農民改個名稱叫做「農業從業人員」,丟給勞保就沒事了,農委會對於「假農民」的問題不該卸責,應該在前端嚴格審核農保投保資格,不應再推給農會、勞保局或是內政部!
(作者現任國會助理,新北市民)
監院糾正政院:假農民氾濫 視而不見
【聯合報╱記者李順德/台北報導】2013.08.21 02:31 am
監察院調查發現,行政院對老農年金制度改革不力,致農委會、內政部無法有效杜絕假農民;目前農業人口五十餘萬,農保投保數多達一百四十餘萬人,相差二‧八倍,其中九十歲以上才開始當農民有卅七人,社福資源遭受侵蝕、排擠,監察院昨天通過糾正行政院與兩部會。
監委沈美真、楊美鈴、洪昭男昨天提出調查報告,指行政院怠於規劃建立以專業農民為主的老年農民年金保險制度,要求二個月內提出檢討改進方案。
醫師娘、大老闆坐領津貼
沈美真說,老農審查資格寬鬆,農會會員只要持零點一公頃農地,就可以成為會員;非農會會員,只須切結每年農業收入超過一萬零二百元,即可參加農保,領取津貼,很多非會員不乏醫師娘、大老闆。
另外,加入農保滿六個月,年滿六十五歲也可以領取老農津貼;沈美真說,有一位生於民國七年,已九十四歲還切結當自耕農。負責審核的單位也不到現場察看。
沈美真說,約詢農委會時,農委會竟無法答出到底有多少農民,有多少新加入農保的人數,「誇張、離譜的情形實令人難置信。」
農民持續少 農保持續多
她說,民國九十年到一百年間,約一點五萬人加入農保未滿一年,就領老農津貼,占全體領老農津貼者約百分之四 ,政府每年得花超過廿億元;中央政府目前每年要編預算近六百億元津貼預算,已排擠社福資源。
沈美真說,台灣真農民持續減少,新增農保人數,最近三年,有十二萬六千四百七十四人,加入農保,其中不乏退休公務員;新增人數以六十至六十九歲者居多,嚴重悖離現實情況。
審核不實 排擠國家社福
糾正案文指出,政府以發放老農津貼方式照顧老年農民生活,因資格寬鬆、審核不實,造成 政府財政負擔外,也因給付額度過低,不足以保障實際長期從事農業且以農業維生的專業農民老年經濟安全,更導致無法吸引青年投入農業工作,以提升農業競爭力,並排擠到國家社福資源分配,因此提案糾正。
農保請領太誇張! 逾4千農民「長住」國外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8.21 02:31 am
農保年資達六個月、年滿六十五歲者可請領老農津貼,請領條件寬鬆,造成漏洞百出,其中更不乏中小企業主。內政部、農委會及勞保局兩年來清查,竟有四千零一十七名具農保資格的「農民」長期旅居國外,不符規定者已剔除兩萬一千三百四十人農保資格,老農津貼請領人數則每年小幅減少一萬人。
目前農保投保人共一四四萬人,截至上月底,老農津貼有六十六萬八千人請領,每年支出約五百億元,早已成為沉重財政負擔。
不僅學者開始討論將老農津貼轉換成年金制度,中研院去年發布的「農業政策白皮書」,也曾抨擊老農津貼淪為選舉籌碼,應設定落日條款,轉由社會保險年金給付。
農委會正研擬的「老農津貼暫行條例」修正草案,草案一度評估將從投農保六個月,逐步提高到六年以上;如何讓請領人在六十五歲後還能有社會安全保障,目前還在與行政院協商中。
監察院三年前開始檢討老農津貼,農委會、內政部自二○一○年三月起,核對農民戶籍資料,發現不符規定者高達一萬四千兩百人;農民所持土地不符資格、早已賣掉土地者也有三千一百廿三人。
勞保局自二○一一年開始,比對擁有農保資格、又長期旅居國外的「農民」,就超過四千人。累計有兩萬多位「假農民」全遭剔除資格。
內政部同時修法,禁止領取其它社會保險給付者,不能再加入農保。一年內,農保被保險人從一四五萬四千多人,下降至一四四萬一千多人,「退保(或死亡)者比加保還多。」
農委會今年再針對六十四歲即將請領老農津貼者,全面查核土地、戶籍、租賃契約,符合者才能在六十五歲時請領,不符合者則改請領國民年金。
農委會輔導處長曹紹徽說,老農津貼算是「福利津貼」,無論務農幾年請領金額都一樣,「廿或六十四歲半從農者都領七千」,不像老年給付、勞退新制,可按年資、投保薪資產生不同級距,將來是否能建立完整給付方案,仍有討論空間。
老農津貼年發500億 排擠農業建設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3.08.21 02:31 am
老農津貼一年發出五百億元,嚴重排擠農業經費;農委會今年預算近一千兩百億元,光老農津貼、休耕補助等福利支出就占了七成五,用以投入農業升級資源相對壓縮;資料更顯示,十七年來,農業預算增加三倍,每戶農家年所得卻從一百萬元,減少到八十萬元。
「老農津貼暫行條例」從一九九五年制定至今,十八年間歷經六次修法,四次調高發放金額,從三千元一路加碼到七千元,累計至今年六月已發放六千一百億元。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一九九五年農業預算不到三二七點六億元,農業產值達四千一百多億元,等於政府每支出一元,可創造十二點五元產值;但去年農業預算為一一七三億元,產值為四千七百多億,等於投入一元經費,僅創造不到五元的產值。
「經費分配沒有效率,大多數的錢根本沒反映在產值上,農業所得不成比例。」陳吉仲說,政府花錢農民感受不到成效,每年包括老農津貼逾五百億元、休耕補助一一○億元、保價收購一百億元、化學肥料補助四十億元、水利會會員補貼卅億元,農委會真正能運用的預算只有三百億。
農保併國保?遇選舉轉彎
【聯合報╱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2013.08.21 02:31 am
農保併入國保是政府長期規畫,六年前,三讀通過的「國民年金法」,宣告農保將「落日」整併到國保;但新制上路前,因為總統大選,又緊急修法讓兩者脫勾,種下日後「假農民」和老農津貼的財務黑洞爭議。
二○○七年七月廿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民年金法,除確認隔年十月實施的國保納入農保,也宣告農保走入歷史。
勞保局總經理羅五湖回憶,當時老農津貼月領六千元,國保基本保證年金只有三千元,為避免農民反彈,國民年金法因而明訂年滿六十五歲、已在領取老農津貼者不受影響,照樣可月領六千元到死亡為止;未滿六十五歲者轉入國保者,未來一樣可月領六千元,但投保期間須繳國保保費。
問題是,農保保費月繳七十八元,國保卻要六百七十四元,農民相較過去多繳了快六百元保費;雖然往後一樣可領到六千元的國民年金,但喪葬津貼縮水了,原本農保提供的生育給付也沒了,引發農民發動大規模抗爭。
由於正值二○○八年三月總統大選前,藍綠陣營不敢跟選票「過不去」,但國民年金法已三讀,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趕緊宣布,農民轉入國保後,多出來的保費和不足的相關給付,全由政府埋單。
但一樣是國保被保險人,農民可比照農保月繳七十八元,一般家庭主婦納入國保後卻要月繳六百七十四元,政黨二次輪替後,馬政府最後選擇推動修法,讓農保與國保「分道揚鑣」。
二○○八年七月十八日,立院趕在國保上路前兩個多月,三讀通過「國民年金法修正案」,宣告農保續存,津貼繼續發放,一切回到原點。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前,老農津貼再加碼,六千調高至七千元。
國保上路5年 200萬人欠費
【聯合報╱記者許俊偉/台北報導】2013.08.21 02:31 am
國保上路快五年,一期保費也沒繳的欠費人高達兩百多萬,其中有近五萬人「聯絡不到」,欠費單只能寄到登記在戶政事務所的戶籍地址,甚至年滿六十五歲了可領國民年金也不知道,有人至今已累計十八萬多元的國民年金沒領。
勞保局近日針對欠費人依規定,以上網公告方式完成送達效力,以避免欠費人未來衍生十年補繳期的起算爭議。「國民年金法」規定,逾十年沒繳就不能計算投保年資。
新聞眼/老農津貼 吞噬國庫大怪獸
【聯合報╱本報記者侯俐安】2013.08.21 02:31 am
每逢選舉上演的老農津貼加碼案,早已成為吞噬國家財政的大怪獸;監察院從三年前開始,數次調查、糾正挑戰津貼浮濫發放,中研院也提出警告應設落日條款;農委會何嘗不知病灶所在,只是每遇選舉,在政客的恣意澆灌、餵養下,這隻怪獸就會再變形膨脹,終至毀搖國家基座。
老農津貼、休耕補助就像阻擋農業產業進步的兩大門神,占據六成以上農業預算,不畏外界強大壓力下,農委會今年推動「活化休耕政策」,贏得掌聲。但是更受質疑「老農津貼暫行條例」,每年預算是休耕政策的五倍,最近幾次修法,卻是愈來愈多的「假農民」收割福利。
農委會近年逐步把關老農津貼請領資格,也開始規畫將請領資格從農保六個月逐步提升至六年,但農民實領金額牽動選票,尚未送進立法院即成為朝野攻防焦點,卻從未觸及問題核心—老農津貼究竟對振興農業又帶來多少幫助?當福利預算不斷攀升時,為何農民所得卻不斷下降?
「老農津貼暫行條例」「暫行」了十八年,政治人物毫無愧色地持續慷全國納稅人之慨,以捍衛農民之名、行政策買票之實,尤其在國家財政惡化早已不知伊於胡底時,明年再逢選舉,歹戲肯定會重複上演;外界也等著看,農委會是否敢拿出改革休耕政策的決心,改革老農津貼弊病,讓農業資源真正花在刀口上。
這一回,該面對的,不只是農委會,而是馬政府了。
93歲老農還在做 「從年輕就下田」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謝恩得、梁雅雯、陳崑福/連線報導】2013.08.21 02:31 am
屏東縣農保人數約十四萬,高樹鄉農會總幹事謝朝景表示,近年有退休人士到鄉下買農地,說要加入農保,但他們是否實際從事農作難以認定,農會會勸導改加入健保,把社會福利留給別人。
農業處指出,為避免「假農民」享福利,農委會規定,如果是新加保農民,除提出農地證明外,還必須提出購買資材的證明,但這些規定在地方被譏為「太可笑」,因為買資材也不能代表是農民呀!
「誰說九十歲就沒辦法到田裡工作?」屏東縣萬丹鄉社口村九十五歲阿嬤郭李不纏身體硬朗,每天提著籃子走到桔子園摘果,有時在桔子園工作一整天;廈北村的黃盤九十三歲、太太黃火炎九十一歲,夫婦倆天天到田裡摘荖葉,由兒子載到市場賣。三位高齡農民笑說,他們從年輕就下田,務農一輩子,不是半路出家的。
- Dec 04 Tue 2012 18:13
妙齡佃農駕耕耘機 年收上百萬; 年輕大佃農返鄉 活化休耕地; 去陰霾 耕地活化成功關鍵; 休耕地活化 需注入新血; 老農津貼燒5千億 「假農民」啃老本 (合輯)
close
妙齡佃農駕耕耘機 年收上百萬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