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生:對抗權力 禮貌非最高價值

【聯合報╱記者郭政芬、沈育如、鄭語謙、張念慈/連線報導】2012.12.05 08:29 am

清大學生陳為廷昨表示,他會批評蔣「偽善」、「說謊」,是因學生曾多次到教育部和平抗爭,要求蔣出來對話,但蔣沒有一次出來,甚至出動鎮暴警察,他不滿蔣公開在國會撒謊才會發出批評,「那個當口,還是忍不住。對大家不好意思,是我不夠聰明。」

聯合報昨晚訪問到他,他一再表達,「我的發言態度有沒有激烈,請大家去看完整的發言影片」,相信社會自有公評。

他認為學生做的是公民應盡的本分,「言所當言」,聯合報這樣處理,「反而會模糊訴求」。他對聯合報批評學生態度不佳,隱含必須「以下對上」的態度,是種偏見,表示抗議。

陳為廷說,學生團體是以和平的手段去回應國家,社會應該看到的是「如果要講禮貌或尊重,事實上是先有國家機器的暴力下才衍生的反應,我們是在民主制度下的和平反抗。」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發起人、台大研究生林飛帆也表示,「禮貌不是最高價值」,並質疑,有權者要無力者溫良恭儉讓,不荒謬嗎?陳只是學生、是無權者,但部長是有權者、是影響台灣教育深遠的人,外界應該用放大鏡檢視他,被全公民監督才對。

另一位也受邀備詢的台大哲學系學生洪崇晏,外界質疑他為何坐在桌上?洪崇晏說,他身高一八八公分,擔心部長要抬著頭看他,再加上如果站在走道上,會擋住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才靠在桌上。


媒體修理學生 王丹︰令人瞠目結舌

自由時報 2012-12-5

〔記者王錦義、陳怡靜、趙靜瑜/綜合報導〕清大學生陳為廷前天在立法院嗆教育部長蔣偉寧「說謊、偽善」,聯合報以大篇幅提出批評;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客座助理教授王丹,昨天在臉書上發文說:「聯合報用兩版的篇幅修理學生,令人瞠目結舌。」王丹並認為:「對於學生的訴求,教育部的不當,都被放到其次;而所謂的『不禮貌』卻被無限擴大。」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也發出聲明,表示「遺憾聯合報誤導讀者」,並呼籲聯合報基層工作者響應反媒體壟斷運動,共同抵抗資方、主管由上而下的政治與經濟壓力,確保第一線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自主,讓媒體能忠實呈現台灣社會多元價值。

陳為廷怒吼 全因部長說謊

教育部上週發文「關心」參與反媒體壟斷學生的「健康」,引發各界反彈,陳為廷前天受立委邀請上備詢台說明時,對著蔣偉寧怒吼:「我認為你是一個滿口謊言的部長,我認為你是一個偽善的部長,我認為你是一個不知悔改的部長!」他三度要部長道歉,向被恐嚇的學生和家長道歉。聯合報以大篇幅質疑立委讓學生質詢部長、荒腔走板,還說「教育部長被學生罵到臭頭」。

知名民主鬥士、清大客座助理教授王丹昨天在臉書發文批評聯合報。王丹說,「整起事件中,學生的訴求,教育部的不當,都被放到其次;而所謂的『不禮貌』卻被無限擴大,這是典型的模糊焦點。」他認為,新聞媒體在事情重點的選擇,充分表現出了立場,「這是媒體病」。

王丹表示,學生畢竟年輕,當然不可能像政客一樣圓滑老練。這個社會,為什麼對權力者那麼寬容,對於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青年卻那麼苛刻?「這是社會病」。

王丹說,有些人,可以包容貪污專制的中共高官在台灣趴趴造(走),可以包容有錢人壟斷媒體,可以包容舊體制遺留下的不公正,但卻不能包容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的不禮貌;這不是偽善,天下就沒有偽善了。

反媒體巨獸青盟︰聯合報誤導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總召林飛帆表示,聯合報將現場抹黑為學生質詢部長,但實際上,他們是以聯盟成員角色出席、發言位置則是跟蔣偉寧一樣的備詢台位置,「實際上不是質詢部長,聯合報卻刻意誤導、營造出特定氛圍,嚴重扭曲事件真相,為學生扣上無禮的高帽子。」

林飛帆呼籲外界將焦點回到反媒體壟斷議題。「旺中集團所屬媒體日前抹黑黃國昌、陳為廷等人,聯合報則是另一翻版,再次印證媒體力量的可怕,凸顯另一種媒體恐怖面貌,觀眾與讀者都不該被媒體控制思考模式與言論方向。」

聯合報︰會依專業處理

聯合報表示,對於反媒體壟斷運動,報導完整、忠實,今後也會依新聞專業處理。


學者看法//重點是反媒體壟斷 沈清楷呼籲別追殺學生

自由時報 2012-12-5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前天受邀以社會關係人到立法院列席說明的台大社會系教授何明修,昨天受訪回憶當天實景表示,有些人藉著清大學生陳為廷的態度問題要修理學生運動,別有用心,這也可看出背後仍存有舊時代「教育威權」的思考,認定學生若依據事實對上位者作出指控就是「以下犯上」。

有人想藉此態度問題 修理學生運動

何明修表示,陳為廷前天用比較激烈口吻表達意見,是因為部長當場一再強調很關心這群參加學運的學生,卻明顯與事實不合,因為學生淋雨靜坐時未見有人關心,而學生們到教育部前抗議學費調漲時,部長就是沒有見他們。

何明修表示,大學法修改後,學校事務都必須邀學生代表參與,師生關係也早就改變,況且前天陳為廷到立法院說明,是以公民的身分,某些人放大陳為廷的態度,是在模糊教育部不當發文關切的焦點,更凸顯了這些人的「理盲」,清華大學昨日未了解當場實況就發聲明「打自己小孩給外界看」,更是不問曲直。

同樣也受邀列席的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呼籲,媒體不要追殺陳為廷;沈清楷表示,陳為廷是台灣史上第一個陸續被兩大媒體圍剿的學生,不要只看陳表達的態度,要看陳的訴求,各界要重視的是反媒體壟斷,不要被誤導成學生和部長之間的對立。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張錦華則認為,學生的言辭態度的確比較激烈,但並不是謾罵,學生的態度是可以更溫和,但外界不能「不問是非,只問禮貌」,畢竟學生提出的「反媒體壟斷」、「教育商品化」等議題,比學生的態度更重要,當學生要求改革的聲音得不到正面回應時,言辭激烈是必然的。

問題得不到回應時 言辭激烈是必然的

張錦華說,看到茉莉花革命事件時,大家都鼓掌叫好,平常在教育學生時,也鼓勵學生要站出來,要關懷社會,因此,各界應用更寬容的心對待學生、去理解他們的訴求。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表示,教育部發電子郵件的確不妥,但學生也要學會溝通,傾聽不同的意見,在民主社會裡,好的公民素養是要學會尊重別人。


立委說法//鄭麗君:學生的言行合法合憲、合情合理

自由時報 2012-12-5

〔記者李宇欣、曾韋禎、蘇永耀/台北報導〕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昨捍衛學生的發言權,強調學生是接受邀請列席委員會「備詢」,合法合憲,教育部長蔣偉寧有錯在先,在學生表達感受後才道歉,學生的行為合情合理,並沒有所謂藐視國會或官員的情況。

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也說,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這是立法院行之有年的做法,過去國民黨的召委在猛打宇昌案時,也讓名嘴周玉蔻上台備詢。

由於事涉學生到立法院列席的情況,立法院長王金平昨被問及相關議事規範時表示,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原本只有公聽會可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到立法院接受詢問,但後來有立委引用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四六一號解釋文,才變成現在委員會也可邀請社會人士到會接受詢問。

王金平說,要怎樣讓獲邀到立院的社會人士也能遵循議事規則,他會盡快邀集朝野協商,制定既能遵循議事規則,又能維護國會尊嚴的一體適用規範。王金平說,他不對個案批評,但社會自有觀感、想法。

洪秀柱批學生違反長幼倫常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則批評民進黨立委不該讓不具立委身分的學生,質詢代表公權力的教長,不但違反議事規則,且違反做人道理上的長幼倫常。

鄭麗君認為,學生的行為合情合理,並沒有藐視國會或官員的情況,她並強調,立法院應還給民眾赴國會表達意見的權利。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也說,依據憲法第六十七條,「立法院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備詢」,大學生也是成年公民,外界不應壓制學生挑戰威權的行為,反而應該加以鼓勵。

民進黨立委段宜康也說,當天列席委員會的教授和學生,是接受立委的邀請赴「備詢台」而不是「質詢台」,他認為外界的批評或質疑必須基於事實,不應移花接木、混淆視聽。


清大道歉:學生發言應守分際

【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市報導】2012.12.05 04:34 am

學生上台批教育部長 清大道歉 / 張念慈

清華大學昨發表聲明,對清大學生陳為廷批教育部長蔣偉寧的不當行為深感痛心,也向蔣偉寧及社會大眾道歉,但不會處分陳為廷,因為這是言論自由。清大學生團體「基進筆記」發表聲明力挺陳為廷,今天舉辦「弔念清大精神之死」活動。

外界認為陳為廷被有心立委利用淪為打手,清大發言人、副校長葉銘泉說,是不是「被利用」,校方不表示意見。不過他強調,學生所有發言都應該有禮貌並謹守分際,如此才能讓自己的訴求不被扭曲,清楚傳達給社會大眾。

清大聲明指出,學校教育理念注重全人教育,向來尊重師生公開言論的表述,但自由不代表允許個人行為恣意妄為,曲解公開發言行為的正當性及合理性;而對於忽視人與人之間互動應有的尊重,更非學校教育所樂見。

清大聲明昨天先是上網公告,但不久後又撤下來,校方說法是不願一直被轉貼,但此舉已引起網路議論,顯得進退失據。

清大秘書室公共事務組表示,聲明只提供給媒體參考,並沒有要散布給大眾;為避免資訊混亂,希望透過公共事務組提供單一窗口對外說明和接受意見,才會請校內其他單位撤下臉書聲明,但清大的意見仍與聲明稿相同,沒有改變。

清大學生團體「基進筆記」則指出,認為陳為廷遭媒體抹黑;今天中午要在清大梅園舉辦「弔念清大精神之死,向梅貽琦校長道歉」活動,廣邀學生參與。


清大聲明道歉 網友酸 學生怒喊撤回

自由時報 2012-12-5

〔記者洪美秀、王錦義/竹市報導〕清華大學三年級學生陳為廷前天在立法院嚴批教育部長蔣偉寧是偽善、說謊的部長,清大昨天發出聲明稿,認為陳為廷的個人言論,對蔣偉寧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傷害表示歉意。不過,此舉也遭部分網友質疑,「是不是擔心預算被教育部砍,所以趕快道歉?」清大學生自治組織要求校方撤回聲明。

校方憂負面影響才發聲明 陳為廷︰無話可說

針對清大校方的聲明,當事人陳為廷表示:「對這樣的清大校方,我無話可說。」

陳為廷說,清大學生自治組織已經發表聲明抗議,也有同學在餐廳看到偏頗的報導後,站起來說明整件事情的經過,還得到學生餐廳裡學生熱烈的掌聲。他說:「我對我的同學感到驕傲。」

陳為廷稍早也在臉書表示,自己是以「公民」身分站在備詢台上,是與教育部長蔣偉寧站的位置相同,並不是質問部長。他強調,批評蔣偉寧「偽善」、「說謊」,並不只針對發公文事件。「真正惹怒我的,是他昨天居然公開在國會撒謊!」因為學生團體曾多次到教育部和平抗爭,要求蔣偉寧出來對話,但他沒有一次出來,甚至備妥鎮暴警察,還好意思說「關心」學生,除偽善,已找不到詞來形容。

清大副校長葉銘泉昨受訪說,學校尊重陳同學發言的自由,但認為在分寸拿捏上失當,對社會大眾造成負面影響,才會發表聲明。

有網友批評清大為一流學府,卻不支持學生關心公共議題,質疑「是不是擔心預算被教育部砍,所以趕快道歉?」網友LoveyouLin批:「這個社會可以因為學生不禮貌而無視部長說謊,真是厲害。」

清大的道歉聲明引起清華大學學生會、清華大學研究生聯合會以及清華大學學生議會等三個清大學生自治團體反彈;昨日傍晚三個團體發表聲明指出,校方不需要為學生的公共事務參與另加詮釋,更不需要代為表達意見,由於校方聲明內容失當,要求予以撤回。另有清大學生社團今天將在清大的梅園悼念「清大精神之死」。

清大校方在臉書的道歉聲明在昨日下午竟然被校方刪除,原以為是校方為化解各方指責才刪除聲明,但在媒體詢問時,校方竟說:「清大對外態度仍與聲明相同,只是不希望被轉載。」

教部補破洞 昨正式發稿道歉 並尊重清大作為

教育部昨「補破洞」,發出正式新聞稿向社會各界道歉;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楊玉惠轉達,教育部長蔣偉寧重申,肯定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學校應尊重學生的基本人權;部長對部分學生因教育部發文而感受壓力,深感遺憾與抱歉,做法確實有改進空間。至於清大發表聲明公開道歉,基於大學自主,教育部表示尊重。


教部道歉:絕未清查抗爭學生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薛荷玉/台北報導】2012.12.05 02:41 am

教育部昨天發函北 、中、南、東部共四區學務中心,澄清日前發出的電子郵件,出自關心參與反媒體巨獸聯盟活動的學生,絕對未要求學校清查參與抗爭的學生名單。教育部昨天也發新聞稿指出,部分學生表示因此事受到不小的壓力,教育部對此深感遺憾與抱歉。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不願再對此事發言,態度極為低調,僅重申他一向支持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及討論公共政策,但希望他們態度能理性平和,才能獲得更多力量。

前天在立法院備詢時被學生大罵,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上午原本要出席在桃園啟智學校舉辦的表揚典禮,也臨時取消。據了解,這件事讓蔣偉寧受到不小的打擊,表示現在不論再說什麼,都會傷害學生,希望此事冷卻之後,再找機會和學生好好溝通。

教育部說,這次因處理方式引發參與學生的心理壓力,蔣偉寧認為以同理心來看,教育部做法有改進空間,並重申不可能「秋後算帳」。教育部也強調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是學生學習的延伸,不應有任何一個學生因此事件被懲處。

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楊玉惠表示,教育部已發文給四區學務中心,要學校不要誤解,也不要過度解讀,教育部只是關心學生健康,沒有要調查名冊。學務中心將函轉三十七所有學生參與抗爭的大學。


立委本需為人民撐腰 何來鷹犬指控

自由時報 2012-12-5

記者鄒景雯/特稿

有三位教授、四位學生週一以社會關係人身分,被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邀去國會就教育部發文爭議發表意見,其中一位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由於指責當時坐在台下的教育部長,因而引起輿論就此事件的多元討論,有論者以「仗立委撐腰,那嘴臉也不過是鷹爪犬牙」加以痛貶,這類失焦、離題的論點,不利社會對話,需要有更多的平衡來促進各方的學習。

教授與學生共同參與公共事務、進行社會運動,對於台灣這樣體質的民主國家,其實,其所帶動者,何止學生是學習者,相關公部門、公民社會、媒體、甚至消極的服從者,都可以藉由這種不同意見的衝撞過程,來沉澱與積累出經驗,這是珍貴的民主成長,因此不怕批評,也不怕被批,皆可視為洗禮。

學生在台上責罵教育部長,可以從各種角度給予不同的看待,這是民主的必然,但首要的前提是,老師與學生被請去立法院的適法性問題應該先釐清。如果不合法,學生再溫良,都屬違法,若為合法,則態度如何成為修養禮儀問題,這是另一討論範疇。

依據大法官四六一號解釋,這個事實面早就非常清楚:立法院得依憲法第六十七條規定,設各種委員會,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凡行政院各部會首長及其所屬公務員,除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外部干涉之人員外,有應邀說明之義務。因此,學生與部長都去備詢,既是合法,也是義務。

既然這些教授與學生接受立委邀請到會備詢,是依照憲政運作的原理,這也是公民基本常識,則何來「仗立委撐腰」的問題?何況立委做為代議士,本來就要為人民撐腰,難不成要為統治者撐腰?

其次,現代公民依據憲法行使發聲權利,不但是基本大法的規範,而且受到國際公約的明文保護,何來「嘴臉也不過是鷹爪犬牙」的封建指控?

教育部長是執行公權力的行政官,學生在國會是公民,雙方不是師生關係,即使是師生,也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空間。蔣偉寧部長週一的合十溝通與包容,這是長者風範,也是教育家形象,值得給予敬佩。


張大春:學生論述空洞 教長「笨蛋」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張錦弘/台北報導】2012.12.05 10:18 am

學生在立院指責教育部長引發討論。作家張大春昨天表示,學生最大的問題不在禮貌與否,而是論述空洞,使得媒體壟斷議題完全失焦;教育部長蔣偉寧面對學生質問,不好好聽、不好好說,只知雙手合十,則是「笨蛋」。

張大春指出,學生在與政府對立時,社會一向較寬容;但社會在寬容的同時,也應提供教養的責任與機會。然而在此事件中,學生原本訴求的反媒體霸權議題已消逝不見,「浪費了社會給他們的寬容」。

張大春說,從前天學生發言內容看來,最不堪的是論述修辭貧乏空洞,只會用「累疊句修辭法」,不斷重複「你說謊」、「你道歉」;對方一要解釋,就重複「你下台」,有如小學生修辭,「若只是熱血英雄,腦袋卻空空,要怎麼談清楚媒體集中化的迷思與問題?」

「政治人物不能只想利用學生的熱血,拿他們當砲灰。」張大春說,學生不論是在立法院備詢、在街頭抗爭,乃至抗議絕食,言行都不免急切,成人社會有責任引導他們思想深化。立委拿學生當馬前卒,一來行為可恥,二來模糊了旺中案焦點。

曾任清大代理校長的清大榮譽教授李家同說,他贊成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但對人要有起碼的禮貌,不要自以為是正義化身,就可羞辱任何人;前天站上立院備詢台罵蔣偉寧的學生,應向部長道歉。


楊照:教育部長可以怎樣關心學生?

【聯合報╱楊照】2012.12.05 01:58 am

什麼年代了,教育部長竟然還用發公文給學校的方式,來關心為了媒體壟斷問題參加街頭抗議的學生?要嘛教育部長本來就打算用這種方式,叫學校對這些學生「特別處理」,軟性威脅、嚇阻學生;要嘛這個教育部長對於台灣長遠的訓育、管束傳統,以及這一套方式在社會上留下的深刻負面印象,全無所知。不管出於哪一種原因,做這樣的事,都難免令人搖頭嘆息。

教育部長的做法,當然是錯的;他是應該對發公文這件事道歉。然而,我們的大部長,事情發生了不道歉,卻偏偏在立法院,當著有立委撐腰,囂張跋扈的學生發言場合,才低姿態道歉,前倨而後恭,這樣的道歉,又讓人也不能不搖頭嘆息。

這樣的道歉,完全模糊了焦點。誰能弄得清楚,部長到底是為了原則而道歉,還是為了人在屋簷下,面對立委的權勢,所以才道歉的呢?如果是出於原則,那為什麼前兩天,不乾乾脆脆,坦蕩蕩先道歉?如果為了權勢而道歉,這給全台灣的品格教育,立下了多糟糕的典範!

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教育部長竟然能判斷錯誤到這種地步,又創造了台灣官場一景。教育部長可以怎樣關心這些學生?有那麼難找到對的方式嗎?

如果真的關心,教育部長可以輕車簡從到抗議現場去看望學生,確實感受他們是不是冷了、濕了。教育部長可以自己掏腰包送薑湯、送雨衣。更重要的,如果教育部長關心的範圍,不只是學生的身體,還包括他們的心靈的話,可以認真地在現場和他們對話,了解他們的訴求,誠實地和學生進行價值討論溝通,表達自己對於媒體壟斷問題的立場。

我不相信這樣的關心,得不到學生們的尊重。我更不相信這樣的關心,不能給這個社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提升社會整體對於政治、對於官員的尊重,進而給支持度低迷的內閣帶來相當的正面能量。這樣的關心,又有哪個立委敢拿來作文章羞辱部長呢?

如果真的關心,教育部長更可以在立院委員會的會場,嚴正、清楚地告訴發言的學生,他們已經踰越了做人的基本分寸,明白地讓他們知道,用這種語言是得不到溝通結果的。教育部長更可以在這樣的特殊場合中,表現出知識分子的基本風骨,在踰越分寸的無理行為之前,不卑不亢,堅持把話講清楚,堅持學生不能偷懶想用謾罵來代替辯論。

如果部長可以這樣盡到真正的關心職責,整件事就有了重大的社會教育意義,立委與學生若要繼續糾纏,只能是自取其辱。

當然,關鍵在:我們的部長有把自己當作知識分子的基本價值嗎?他有能力有準備要說清楚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嗎?如果說,連主掌教育的最高決策官員,都不是個知識分子,都沒有面對學生、面對立委的風骨準備,那我們的政治,真是不堪聞問了!

(作者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觀察站/是制度 也是態度問題!

【聯合報╱記者 馬道容】2012.12.05 02:41 am

前天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上演了大學生在台上批評教育部長「偽善」,「滿口謊言」,「不知悔改」,要求部長道歉的場景,國會殿堂的震撼畫面,引發各方討論,在這場震撼教育當中,有兩個值得討論議題,一是制度,二是態度。

先談制度。「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學生代表應民進黨立委邀請,到立法院委員會列席。民進黨立委和學生代表的說法,都強調是「備詢」而非「質詢」,但是還原當時過程和內容,清大學生陳為廷站在備詢台上對著台下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大鳴大放,形同「借備詢之名,行質詢之實」。

立法院重量級人士昨天直指此一事件已創下「惡例」。做為國會議長的王金平也正視到問題的嚴重性,強調國會尊嚴必須維護,將邀請朝野協商訂定規範。如果這場震撼教育,能讓立法院徹底檢討,建立明確制度,不再荒腔走板,大家經歷這場震撼教育,才算有代價。

再談態度。陳為廷在台上的發言,引發不同評價,有人覺得沒禮貌,有人覺得辛辣過癮,其實撇開學生身分,純粹聽他的發言,彷彿就是平常立委質詢官員的措辭和論調。但回到了大學生對上教育部長的現實,該如何拿捏分寸和尺度,就得接受社會公評。態度往往決定高度,理直固然可以氣壯,理直更應該好好說理,未必只能複製立委動輒對首長大小聲、動輒要官員「道歉」或「下台」的作風。

更何況,反媒體壟斷運動的訴求是正當的,也獲得社會絕大多數人認同,學生代表難得有機會站上國會發言台,吸引眾媒體關注,如果能把握時間,充分論述理念和想法,而不是「擦槍走火」,模糊焦點和初衷。

整場震撼教育中,最該接受「再教育」的,就是教育部長。面對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教育部一封轉達部長關心的電郵,出發點或許是好的,但手法粗糙,態度輕忽,引發不可收拾的政治風暴。蔣偉寧前天在立院遇上學生代表,也無法有效溝通。在校園教室裡講課容易,但社會才是真實教室,經歷這場震撼教育,但願真如蔣偉寧所言,「這次我也學到教訓了」。


自由的失能者

【聯合報╱黑白集】2012.12.05 01:58 am

自由,是權利,也是責任。自由不是白吃的午餐,自由其實是對個人能力的嚴格考驗;在自由社會中的自由人,其得失不在有無自由,而在有無行使自由的能力。

幾名大學生受民進黨之邀赴立院參與專案報告,以激烈極端的姿態及言語回應教育部長。立院是一個「自由」的機制,學生亦有表達的「自由」;但這場詢答的效果卻是見仁見智,問題在於:這幾位大學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他們究竟有無「表達自由」的能力?

自由可以展現出個人的優異內涵,自由也可以暴露個人的粗鄙內涵。自由是一個可以裝填任何「內涵」的空間,卻不是內涵的「本體」;在一個自由社會中,一個自由人有權自由地表達一切,但也正因如此,他就更需要有為「自由」負責的「能力」,不要成為「自由的失能者」。

在戒嚴威權時代,人們追求的是「自由表達的權利」,「反抗權威」成為「自由」的同義字,甚至「為反對而反對」亦有正當性;但是,在解嚴二十餘年後今日的自由社會中,人們皆已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即應改為追求「表達自由的能力」,因為,自由不是白吃的午餐,自由人必須為「自由」負責。

民進黨已是一群「自由的失能者」。這幾名大學生也儼然成了「小綠委」,詞彙的製作與神色的傳達維妙維肖,亦幾近是「自由的失能者」;這不啻是犧牲了自己做為一個讀書人的「自由」,而幾乎成為政客的學舌鳥。我們高度肯定大學生勇敢地行使「自由」,卻也希望注意行使自由的「能力」。

其實,今日的媒體,亦多「自由失能者」。這幾位大學生既是在關心媒體的「言論自由失能」,用心正大,因此亦更應留意自己在「言論自由」上的能力與責任。


「造反有理」 掌管了社會秩序

【聯合晚報╱社論】2012.12.05 01:59 am

學生疾言厲色說「你不配當部長」,像罵孫子一樣;教育部長合掌道歉再道歉,唯唯諾諾彷彿自知理虧。這一幕讓很多人看了不舒服,網路上的反應一面倒地「生氣」。

簡化一點,有人對此事各打50大板:教育部發「關心函」是何居心?學生又怎麼那麼沒禮貌!但這一切豈是關不關心、禮不禮貌的問題?這一幕其實在台灣發生已久,是「造反有理」社會氛圍的反映。只不過,台灣自認民主已上軌道,卻到今天還在造反有理,退步這麼多,真是可惜啊可惜!

就事論事,教育部不該發那封「關心函」。學生參加反媒體壟斷運動,社會意見一定正反都有,底線是「我不贊成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支持你的發言權利」。不贊成學運的人大可組織另一支運動與之對抗,像有人支持墮胎有人反對,有人支持藏獨有人反對,雙方各自宣達立場。台灣民主走到這一天,集會遊行和言論自由天經地義,教育部會想到發函「關心」,實在是官僚腦袋不知今夕何夕。也難怪部長辯稱「天冷」,反而被人譏為偽善。

公權力想展現威權不成,馬上軟弱下來;這讓挑戰者看出弱點,得理不讓,甚至得寸進尺。「造反有理」的心理一蔓延,社會改革即變成了會鬧的孩子有糖吃。這一幕從解嚴前後即開始上演,立法院裡天天上演,從立委到名嘴,人人最拿手就是疾言厲色罵官員的演技。一方色厲內荏,即鼓勵了對方勇於造次;想施展威權卻無效,想出手改革也不敢堅持,一遇反彈即鞠躬道歉的官員何其多,豈止蔣偉寧部長一人。

而校園的氣象,一方面教育任務包括倫理養成,另方面年輕人視挑戰權威為光榮,造反有理的景象格外刺眼。「校園民主」初試啼聲的年代,有些大學的校務會議開放學生代表列席,年輕學生發言,開口閉口「本席」如何如何;老練的校長主席幽默接招,「剛才這位『王本席』同學的意見…」,哄堂大笑,也才讓年輕學生從這樣的過程裡學習分寸。

威權不再固然有人失落,但「造反有理」如果掌管了社會秩序,台灣會走向何方?


學生變立委 國會「不思議」

【聯合報╱陳思穎/大學生(桃縣中壢)】2012.12.05 01:58 am

教育部發文各校關切參與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的學生,我也十分不認同,因為這份關切似乎帶著對學生參與活動的箝制。

但立委讓學生在立法院的教育委員會上表達言論,對教育部長的訓斥更讓人覺得不妥。學生的確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在國會殿堂上,讓不是立委的大學生公然上演訓斥戲碼,反倒讓人對台灣教育不勝唏噓。

教育部的關切或許錯了,但教育部長已經三次的「對不起」,是否也該理性傳達自己的聲音,千萬不要流於怒罵而忘了初衷。

李致淮/大學生(新北市)

立委讓學生質詢,可能真會像其所言「歷史會記下這個汙點」,且是個荒謬的汙點。

學生的確有表達言論的權利,但是在這個場合每個人都有其身分角色,怎麼會讓學生去質詢教育部長呢?而一旁的立委還在喊燒,將質詢時間留給學生「自由發揮」,這不是本末倒置嗎?這樣一搞,搞得學生變成立委,在質詢台上開罵,完全忘了自己的定位,對國會的形象無疑是一大傷害。

立委才是為民喉舌的角色,請你們搞清楚好嗎!我們只是學生,並不是立委,我們沒有言論免責權,在國會所說的話並沒有受到法律的保障,你們倒行逆施的結果,並不是只有蔣偉寧被罵到狗血淋頭,對學生、教育、國會體制將會造成「三輸」的局面,而換來的只有你們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劉昀/補教業(高雄市)

國會殿堂裡的不思議,看來又多了一條。

立委讓學生在質詢台上大罵教育部長的戲碼,不但讓國會秩序全失、部長威信全無,也喪失了民眾對立法委員的信任。

而學生代表受邀至國會列席,竟然反客為主質詢部長,甚至在部長想親自向其說明時,直接打斷,此舉不但截斷了與當事者的雙向溝通管道,更讓人懷疑學生真的是社會運動的領導者嗎?

這件事受害的不僅是學生、部長,傷害更大的是全體人民,更讓國際看了笑話。

文多斌/教師(桃縣八德)

學生化身為立委質詢教育部長的畫面,傳達了一些訊息。

一、長期以來立法院的質詢就是辱罵,學生有樣學樣,反教育的現象已深烙在學生心中。學生無法控制自我的情緒,像個被寵壞的小孩,看了令人心痛。

二、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本是好事,熱血青年,象徵了教育的希望;但隨後的言行舉止,缺少了議事的素養、人文的素養(還是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生)。「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也是自主學習的一環,若能理性表達訴求,必定有更高的評價。

三、立委是否利用學生踐踏國會,造成教育亂象。付出多大的成本代價,實無法估算。總括來看,各方皆為輸家。


依法論法 立委無權讓出質詢權

【聯合報╱許淵國/實踐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12.12.05 01:58 am

我流淚,久久不能自已。政治人物的身教言教何在?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就教育部發文「關心參與反媒體壟斷的大學生」一事,請教育部長做專案報告。教育委員會的議程是專案報告,是立法院的法定會議,應依議事規則進行,由官員做專案報告,委員質詢,報告人回答,列席官員僅能在質詢委員會要求下,經會議主席許可,才能上台答覆,專案報告不可邀請社會人士列席。

若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五十七條規定公聽會規定:召集委員可邀請社會上有關係人員表達意見,且受邀人員應依正反意見比例邀請。受邀人員僅有表達意見之權利,不具備質詢官員之權利,更不具「謾罵、指責、羞辱官員」之權利。教育委員會訂為「專案報告」自無「公聽會」規定之適用。

雖依大法官會議第四六一號解釋函文提及,立法院「得依憲法第六十七條,設各種委員會,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有關係人到會備詢」,本「專案報告」並無四六一號解釋之適用,不可無限上綱引用。

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質詢權與質詢時間」為委員所專屬,委員之間都不允許借讓,教育委員會的委員竟然將質詢權與質詢時間讓與學生,任由學生「羞辱、謾罵、指責」教育最高首長,卻不見其他委員以「權宜問題或程序問題」中止亂象進行,召集人破壞制度及違反法律,應送立法院紀律委員會處理,以維護立法院之尊嚴。

筆者曾擔任第五屆立委並任兩會期教育委員會召集委員,當時教育部長的乖張作風,只能就政策預算嚴格把關,予以制衡,從未「私設刑堂」,還找路人來丟石頭;而這些丟石頭的人的行徑,比立委的氣焰還要囂張。用不正義的手段在「追求正義」,非民主社會應有的態度。至於官員,好似得了軟骨病,碰上立委質詢,唯唯諾諾,叫人看不起。


立委借刀殺人 遺害教育基石

【聯合報╱潘襎/佛光大學亞洲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宜縣礁溪)】2012.12.05 01:58 am

學生在立法院罵教育部長,社會自有公議,然而,我們更又問的是誰讓堂堂國會殿堂淪落如斯?

不言而喻的是立法院袞袞諸公,他們借刀殺人,藉此羞辱教育主管者,自詡為權力制衡,實不知踐踏了自己,也遺害了百年教育基石。

這種戲碼早已在地方上演,不足為奇。地方議員諸公們動輒叫來中小學的校長,揮舞權力巨鞭,極盡能事,逼其就範。教育人員早已在台灣式的民主制度下苟活許久。

這次卻有別於以往,議員換成學生,立法委員高明地導演一場民主大戲,國會殿堂上演起大學生與教育部長的質詢。其結果是,刀刀見骨,教育部長受傷,學生受到質疑,最大的傷害恐怕是那早已脆弱不堪的教育本身。

台灣教育與外國教育不同的是多一層師道。這種師道建立在「仁恕」的教師自身的自覺上面。雖如此,並不意味著西方教育欠缺師道,而是西方教育自有其彼此尊重與理性對話的基礎,他們透過制度維繫了類似東方的「仁恕」的道德自覺。東西方教育自有其優劣,然而都不失其人本主義。失去了人本主義,實難以有優良的教育可言,一國之良俗與善政都將如大江東去,難復再存。

如果一個社會喪失的仁恕之自覺,僅只存在權力之翻弄,掌握權力者不論再怎麼聲稱為社會公義、民主價值而奮鬥,終將難掩其權力的傲慢。

我們懇切地呼籲國會殿堂袞袞諸公,珍惜自己手中的權力,不要斲傷了我們的教育。歷史有明鑒,當雅典城的人本精神衰頹時,羅馬競技場裡面逐漸響起野獸嘶吼聲,能不慎哉!


揭穿說謊部長 學生有何不對

【聯合報╱楊竺叡/大學生(台北市)】2012.12.05 01:58 am

我支持陳為廷,他在有機會上台跟蔣偉寧教育部部長說話的時候,勇敢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批評部長的態度。我覺得這樣很好。

陳為廷提到,部長說自己關心那些有關教育的運動,而且說一定會到第一現場去關心,但是事實卻不然,第一現場只有鎮暴警察、盾牌和警棍。何來關心?

當我們這些學生想要關心社會、表達意見時,政府都是忽視、冷淡、不溝通,彼此怎麼會有良性的互動?沒有良性的互動,社會怎麼會有進步?我覺得很心寒。

陳為廷的言論是他對於這些運動長期地被忽視、官員總是不願出來接見、不願溝通的表示。這些學生或許不夠有力,但是他們為著切身問題走上街頭去表態時,官員卻找各式各樣的託辭推卻,不然就是事後再來放馬後炮,這明顯地在騙人。

難道我們的教育,就是要教學子們用這樣態度去過人生、處理事情嗎?這樣的做法會使得台灣人對社會越來越冷漠。

更糟糕的是,清大發表道歉的聲明稿,也在譴責學生。這又算什麼?一方大學之尊,對於同學關心公共事務表示沉痛,是要沉痛什麼?

今天陳為廷是在議會堂無端生事、無理取鬧嗎?都不是,他只是表達他的不滿,到底錯在哪裡?讓學生有機會發言,我們的社會才有機會進步、成為開明而且尊重意見的社會,不是嗎?

之所以失焦,乃是因為某些記者只強調他的部分發言、認為他就是不禮貌的發言,這些人應該去網路上看原始影片,解讀者若也只覺得他激動就是錯誤,沒有看到其後的原因,這是解讀者的缺失,不是發言人的過錯。

范育瑄/大學生(新北市)

國會殿堂上演大學生質詢教育部長的場面有點超過。但教育部在學生集會遊行前沒有給予任何關心,活動結束後才想要「關心」,聽起來多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立委們說學生們以這種激烈的方式質詢教育部長有失禮貌,以筆者來看,是稍有不妥。然而,可笑的是,當我們每天看著媒體播出立委們質詢官員的畫面時,不就是如此嗎?誰教我們的,正是立委叔叔阿姨們。

巫秉瑋/醫療業(嘉義市)

學生在立院質詢教長,雖然輿論貶多於褒,不過說真的,除態度較為不當外,我滿佩服學生的勇氣,因為在我那個年代,我們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都習慣逆來順受。大家應該不要太苛責他。


「說大人則藐之」 不是指鼻子罵


【聯合報╱吳雨潼/高中生(台南市)】2012.12.05 01:58 am

看到教育部長被學生罵到臭頭的新聞,我感觸良多。

我認為,學生被立委利用了,熟悉歷史的人想必對這一幕不陌生,沒有錯,這讓我想到毛澤東操縱紅衛兵進行批鬥大會。

在國會殿堂上,向長輩說出汙辱性的不當詞語,長幼及師生之間的倫理及尊重,在那一幕下蕩然無存。不論對一個長者有多大的不滿,都不應該訴諸這種手段,應該以尊重及理性進行溝通,並提出有理的舉證,而非侮辱對方。

這是台灣教育史上黑暗的一頁,也是師生倫理黑暗的一頁,希望未來青年能引以為戒,莫讓政治操作取代理性,莫讓衝動取代客觀,不要讓自己成為政治人物的棋子,不然書真的是白讀了。

吳伯元/教(屏縣內埔)


看到教育部長被辱罵道歉之後,還雙手合十,彎腰作揖,趨前向學生說明,二位學生卻一個側面坐著,一個抿嘴伸手示「不」的兩極畫面,不禁令筆者為公民道德教育的淪喪扼腕而嘆!

筆者肯定學生積極地關心公共事務,對二位頂尖大學的高材生,因年輕識淺,未臻成熟,在臺上咄咄逼人態度也可體諒。但目無尊長,做人最基本的禮節都不懂的表現,套用長輩最貼切的一句話是「讀書讀到屁股凹下」,絕不可姑息,家長及學校都應積極地給予輔導。

從小無論父母或師長,都告訴我們,看到長輩到來或跟我們講話,一定要立刻起立表示敬意,這是應對進退最基本的禮儀,也是公民道德教育基本的內涵,而學生積極地關心公共事務,卻忽略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就是捨本逐末。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灑掃應對」才是未來十二年國教務本之道。

蕭福松/教(台東市)

乍看清大學生聲色俱厲地怒斥教育部長畫面,誤以為大陸文革時期紅衛兵「反動無罪,造反有理」的場景在台灣上演。

對學生而言,或許「說大人則藐之」,才能彰顯自己的理直氣壯,但「藐」的本意,是不因對方的官階、地位而自縮,可是基本的禮節、尊重還是必要的。只為「輕鄙」對方,而用倨傲無禮的態度、尖酸刻薄的語言羞辱對方,只突顯自己的膚淺無知,強做「大人模樣」。

學生關注公共議題是值得肯定的,但應建立在客觀、持平、理性討論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手指著蔣部長鼻子,滿口盡是「虛偽」、「偽善」、「裝死」字眼的畫面,不禁感慨台灣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民主教育,徹底失敗了。所謂的「民主」,也只是半生不熟、半調子的「民粹民主」。

曾艾瑪/研究生(桃園市)

看到學生在立法院罵教育部長,我不禁困惑台灣的教育是哪裡出了問題?對學生而言,能夠站上質詢台質詢教育部長,隱含著對權威教育的反抗,但也不應該以人身攻擊為出發,如此喪失了言論自由與站在質詢台的初衷。

再深層思考,學生們的言行舉止來自於立法院的打架鬧事之形象。長期以來立委們似乎站上質詢台就擁有無上的權力、具有謾罵的力量,但真正問題沒有因謾罵而解決。

這檔「質詢大戲」提醒所有台灣民眾反思,若沒有失去格調的立委們、媒體的渲染報導及愛看熱鬧的圍觀民眾,又怎麼能將每一部政治大戲演的栩栩如生呢?


施明德:學生嗆教長 不是真勇敢

【聯合報╱記者黃驛淵/台北報導】2012.12.06 04:24 am

前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昨天表示,反媒體巨獸聯盟學生在國會嗆教育部長,他只看到電視報導片段,但學生在一個毫無危險狀態變得勇敢,「不是真勇敢」;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禮貌是應該的。

施明德說,明知危險,明知可能被殺頭、囚禁還去講話,那才是勇敢。

他也說,現在有錢人大言不慚,想影響、控制媒體;台灣一輩子努力的結果,卻要讓財團、政治勢力「掌控我們的耳朵、嘴巴、大腦嗎?」北京政府若過度想要改變台灣人的思想,想透過金錢掌握媒體,甚至對台灣人民洗腦,到頭來只會引起台灣人民反感。

施明德補充說,兩岸簽ECFA後,關係很好了,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就讓兩岸像歐洲一九五一年簽歐洲煤鋼共同體(歐盟前身)後的情勢,別想太多政治權謀、別用太多金錢力量想做些什麼,當前兩岸已在和平路上往前走,應讓和平之路走得更穩、更理性一點。


批評大學生,社會應先想想自己!

【聯合報╱社論】2012.12.06 01:47 am

一位大學生在立院當面指教育部長「偽善、滿口謊言、不知悔改」,被批評者斥為「鬧文革、紅衛兵」;這一來一回,人們簡直看不出批評者使用的詞彙比那位大學生有何高雅之處,甚且恐怕更加粗鄙惡劣。此一場景充分反映了台灣議論話術的境況,令人百感交集。

議論雙方的相似點,尚不僅此而已。大學生認為,他們所主張的「反言論集中/反媒體巨獸」,皆是合理合情的正大關懷,輿論卻抓住他們與教育部長的應對態度大作文章,但「對抗權威,禮貌不是最高價值」,不能因他們與部長的互動引發爭議而模糊了焦點,這是學生們感受的委屈。然而,回過頭來看,這些學生為表達「反言論集中/反媒體巨獸」的立場,抓住了教育部長的一封電郵,明知其不是而故意將之曲解為「白色恐怖」,欲藉此種無限上綱手法來抬高自己的聲勢,則不啻又是「反抗權威,誠實不是最高價值」的心態;雖然我們認為部長根本不必也不應發那封電郵,但難道部長被說成「白色恐怖」沒有委屈?現在,大學生如何「曲解」教育部長,輿論正用同樣的手法來「曲解」大學生。

此類的手法與話術,天天都在國人面前演出;只是這次發生在大學生與輿論之間,更令人感到驚悚與痛心。其實,將ECFA說成「傾中賣台」,豈非正如同將部長的「關心」說成「白色恐怖」?而為陸生三法用三秒膠鎖住議場,不比大學生坐在桌沿與部長談話嚴重?在此次事件中,人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些大學生受到政治人物行為模式的感染,卻也同時感知到初生之犢的青春血性應當受到珍惜與呵護。因此,大學生參與政治議論的手法話術或許有其可再斟酌之處,但若因此就將他們指為「文革/紅衛兵」,卻是出言過重,比擬不倫。

在此風潮中,其實充滿了雙重標準。如果發言者是立法委員,時常聽到比「偽善、謊言、不知悔改」更辛辣的語言,人們已是見怪不怪;如今為何只因發言者是大學生,即要被指為「紅衛兵」?若欲對此一事件作出評價,一方面因為是「大學生」,值得期望他們有更妥善的表達方法(但人們甚至已不再期望於立法委員),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學生能將當下的社會參與視為「嘗試/錯誤」的學習過程;所以,在批評這幾位大學生時,更要思考是怎樣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這些大學生的樣態,或許可從台灣的「學運」找到線索。

在八○年代的解嚴風潮中,學運由「黨外」及民進黨主導,延續至今。學運是「理想」與「技術」的合體,缺一即難有動能;早期的學運,如「廢萬年國會」等議題的理想性高,在操作技術上的空間亦大;但隨著政經議題變化,民進黨在論理層次逐漸失去根據,全靠抗爭的技術支撐,遂出現「技術」凌駕「理想」的異象(如ECFA、美牛案等),學運人物亦隨之「理想貧弱,技術掛帥」,而馬永成、羅文嘉即是「技術掩埋理想」過程中的代表。捲入此次事件的幾位大學生,亦是由民進黨引入,其「反言論集中/反媒體巨獸」的理想正大,卻因手法話術的「技術閃失」而陷入風暴,殊堪惋惜;未來學運中的「技術主義」應當以此為鑑,須有「理想應當超越技術」的警醒,更應創造出不依附黨派的學運人物新典型。

沈富雄在揭發陳由豪行賄吳淑珍時,有綠營人士對他說「在政治上有比誠實更高的價值」;如今,又從一名大學生口中聽到「對抗權威,禮貌不是最高價值」。這兩句話何其相似,卻也皆難有定論。政治若完全否定誠實,即可無惡不作;但若為抗議權威,「當仁不讓於教育部長」又有何不可?只是,此一事件讓國人感知到,問題的焦點雖在大學生的話術與態度,但問題的癥結病灶則在台灣公共論壇的變質與失能。

我們認同教育部長蔣偉寧此時所持態度,他說:「這時不論再說什麼,都會傷害學生。」國人現在應思考的是,是什麼樣的社會示範感染了大學生的話術與手法,而居然這樣的示範社會卻又回過頭來指責幾名大學生是文革紅衛兵!


馬肯定學生捍衛價值權利/綠要他對反媒體壟斷表態

自由時報 2012-12-6

〔記者黃維助、陳璟民、施曉光、蘇孟娟、黃以敬/綜合報導〕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在中常會就近日學生對教育部長嗆聲風波,先是肯定學生關心社會、公共議題的熱忱,但話鋒一轉,指年輕人在意見表達或溝通過程中,有時可能會有不合宜表現,如果做得真的不夠好,「道歉,有時會更有力量」。

與會者轉述,馬英九認為學生有表達主張捍衛價值的權利,但國會殿堂有其議事規則必須遵守,他支持立法院長王金平邀集朝野協商,建立一套一體適用規範的作法。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昨指出,她鼓勵年輕人學習做「有知識、有思想的叛逆者」。

蔡英文說,清大學生為何憤怒,因為國家正面臨令人擔憂的情況,包括財政危機、產業動能不足及民主倒退等問題,政府執政又令人不滿意,學生出來表達他的意見甚至憂慮、儘管有人對他的處理方法有意見,都應採取包容的態度。

立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則表示,馬英九既然肯定學生關懷社會的熱情,應一併肯定他們反媒體壟斷的訴求,趕快就壹傳媒被旺中併購事件表態。

柯建銘認為,教育委員會召委鄭麗君安排學生到會備詢合憲合法,專案報告更是立法院慣例,建立國會規範不該從這件個案下手,污名化立法院,應建立國會聽證權與調查權制度,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召委尤美女下週四將就此事召開公聽會。

民團發起軍訓退出校園連署

部分公民團體昨日則發起「修理學生,不如守護民主」連署,要求教育部等單位「偽家父長式校園監控」應絕對禁止;立法院需修法要求校園軍訓系統全面撤出校園;《聯合報》應為其「製造新聞」的行為道歉。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台灣人權促進會、人本教育基金會、婦女新知等團體昨日下午發起連署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12423110700),到晚上已有超過十五個團體及五百人連署聲援。

發起團體聲明指出,壹傳媒交易案引發媒體壟斷、言論集中的社會憂慮,我們不僅認同學生抗爭行動,並呼籲社會各界一起要求政府積極捍衛新聞自由。清大發聲明譴責學生發言,凸顯媒體與大學管理者的「對學生嚴苛,對權力者寬容」,更值得社會警惕。

聯合報表示,對於反媒體壟斷等議題,都本著客觀、平衡的態度在處理,昨天三版也將陳同學的主張作了完整的篇幅陳述,今後聯合報也會秉持一貫的態度處理相關新聞議題。對於是否道歉沒有正面回應。


聲援陳為廷// 34教授連署 不認同清大道歉

自由時報 2012-12-6

清大精神已死 300多學生哀悼

〔記者洪美秀、黃以敬、林曉雲/綜合報導〕教育部長蔣偉寧「關心」學運學生,在立法院中遭清大學生陳為廷質疑「偽善」、「說謊」的風波,昨天在清大校園引發抗議風潮,有三百多名學生以設靈堂、念祭奠文的方式,哀悼「清大精神已死」;更有卅四位清大教授連署聲明,要求校方道歉;作家九把刀亦在部落格上po文呼籲:「不要被媒體誤導了!」

清大學生陳為廷當眾批評教育部長蔣偉寧,被聯合報批評是荒腔走板、不禮貌的行為,清大校方前天因此發表道歉聲明,引發校園怒潮。

退休教授 籲聆聽陳為廷發言

清華大學退休教授彭明輝則在部落格撰文請大家重新聆聽陳為廷在國會的發言內容,他提醒:「假如這個社會只關心雞毛蒜皮的事,而不關心更根本的大事,那才真的令人憂心!」

彭明輝指出,陳為廷曾多次參與公共議題,例如教育公共化等,但在過去的抗議場合,蔣偉寧皆未出面回應學生訴求,卻請來鎮暴警察,以及行文各校要求關心,這是讓他憤怒的主因。陳為廷並非質詢,而是簡單說出結論後再陳述事實。

九把刀貼文:不要被媒體誤導

作家九把刀則發表「陳為廷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影片真相(不要被媒體誤導了)」一文,並在文章中擺上影片說,陳為廷質詢教育部長的態度很OK啊,氣勢之外也講得很有條理,你可以不贊成陳為廷的論點,但大家不要被媒體給刻意誤導了這一場質詢的氣氛。 九把刀認為,陳為廷是不卑不亢,不是咄咄逼人,他的態度絕對沒有問題。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友會昨天除了公開聲援陳為廷,支持他在國會殿堂就公共議題表達意見,還要求校方道歉。聲明稿發起人黃令名說,清華的學術與思想自由風氣備受各界肯定,學生參與公共事件之學生運動,是清大學生的傳統,但學校竟火速發文「借位道歉」,嚴重傷害了清大校譽,令校友不解也無法接受。

黃令名認為學生並無媒體誤導之辱罵等情事,而且公民與政務官間並無位階高低之分,此刻還在討論長幼尊卑的封建階級風氣,實有辱台灣是民主自由之國。

教授聲明 批校方做負面示範

清大社會所教授沈秀華則發起教授聯合聲明,獲得卅四位清大教授連署,他們在聲明稿中強調,身為清華一員無法認同學校所發的道歉聲明,他們不解校方為何道歉?尤其面對教育主政機關以家父長姿態形成威權恐嚇效果的做法,校方沒能在第一時間向教育部抗議,支持學生,卻對有勇氣實踐對社會熱愛的學生,給予公開指責,實在是最負面的示範。

清大副校長葉銘泉表示,學校立場很清楚,暫時不做回應。


不溫柔做對事與溫柔做錯事

自由時報 2012-12-6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北的天空很多變,經濟上很希臘,最近再加上:民主上很「禮貌」。禮貌本身不是壞事,但若禮貌變相成了工具,會妖魔他人的語言,模糊他人的訴求,則這講「禮貌」的人很容易會成了壞事。

例如,有位部長,自稱當了二十七年教授,出面評論所謂「暴力」的語言,並提出「理直氣和」的建議。他的話,若不就個案,只當通說,很少人會說他錯,但是一對焦上清大學生在國會這個案例,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首先,何謂暴力?其定義有無言語、行動之別?有無大人、學生之別?如果放諸四海皆準,怎麼這位部長只關切其所定義的言語暴力、學生暴力,卻對媒體壟斷的行動暴力、大人暴力未置一詞?這「暴力」的帽子顯然看人才送?

暴力的相反,就稱溫柔好了。如果人不是神,很難完美,那麼「不溫柔做對事」與「溫柔做錯事」,何者惡性較大?這牽涉到內修與外修,也是正儒與迂儒的差別,兩者不一致,就會坐實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如何如何的俗諺。做過教授,為人師表,道德感肯定比學生高出甚多,則一生之身教是否毫無瑕疵?是否曾獲社會的寬容?「做錯事」若可輕釋,「不溫柔」有更嚴重?

又如,一位大學校長,滿口情緒,按照前述部長標準,應也屬暴力之徒。他說:如果陳為廷在街上碰見黑道敢罵他們,「那我真的佩服他」,但他認為陳為廷不敢。這是哪門子的教育者?這二事又有何邏輯關聯?這學生曾在教育部前被鎮暴警察伺候,做為校長不是該訓斥國家公權力去治理黑道嗎?怎麼會鼓吹公民去嗆黑道才加以佩服?

這些大人之上還有一個馬大人,瘖啞了好久,昨天突然會說話了:他贊成國會立規範。但國會內部的運作,總統插什麼嘴?王院長這次說要維護國會尊嚴,然對於這種經常違憲擴權的暴力侵害,怎麼反而噤聲呢?借用那大學校長的話,王若敢規範馬,「那我真的佩服他」。

這些大人們,留點老臉,就別再鬧笑話了吧!


陳述意見vs.謾罵 卑屈vs.有守有為

自由時報 2012-12-6

記者林曉雲/新聞幕後

一場在立院有關政府發文「關切」反媒體壟斷社會運動引發爭議的討論互動,卻在被部分媒體放大扭曲成「學生罵部長」後,甚至戴上了「文革」帽子,模糊了事件焦點,形塑「學生無禮、部長無能」的印象,讓學生和部長都受傷,但這不是事實全貌,更非當天學生和部長互動的真相。

當天有兩個場景,一是議事進行中,部長和學生、教授各自應立委要求上備詢台說明,都是答詢,彼此未有問答互動。以記者當天在現場觀察,學生陳為廷上台後是「激動地提出控訴」,但指控的每一項都有理由,諸如教育商品化、發函造成學生家長恐懼等;部長當時在座位上原是背對學生,而後才轉身聆聽發言,並非所謂接受質詢。

另一場景則是在休息時間,部長主動走到學生座位處與學生溝通說話,剛開始只有台大洪崇晏和林彥瑜,陳為廷和林飛帆是經媒體提醒才加入對話。洪崇晏坐在桌子上,是因為他身高一百九十公分,在不能擋住周圍立委、教授及媒體的情況下,只能坐在桌緣;不在現場的眾判官,「看圖說故事」判了他「不禮貌」的罪狀。

至於部長蔣偉寧當天在立院備詢,更非外界誤解的以「雙手合十」顯示卑屈,他的答詢有為有守。當立委罵他是中央大學及史丹佛大學之恥,他立刻反駁立委質詢不當,「立委不代表學校」,無權作人身攻擊。

面對學生指控時,大學教授、校長出身的蔣偉寧選擇不為自己辯解,而是在休息時間主動找學生溝通,就事論事,展現出為人師表的格局風範,雙手「合十」是蔣偉寧的習慣性動作,無關卑屈。

發電子郵件的是教育部訓委會主任,蔣偉寧事後才知道,但決定概括承受;在立院則是主動向學生方向說了兩次「對不起」,他拒絕向立委或在電子媒體前「道歉」,可以顯見他對學生受到衝擊是感同身受,而非配合作秀。

陳為廷表達方式或可檢討,卻被放大批判,可惜了蔣部長有為有守及這場師生互動,被污名成「被學生罵的弱勢部長」,官方介入社運的民主爭議及反媒體壟斷的重大議題更因此失焦,而部長公開支持學生反媒體壟斷的訴求、台灣言論應多元的發言,也因此被刻意忽略。

台灣社會要更成熟進步,還有一段路要走!


態度問題 陳為廷道歉:望正視媒體壟斷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12.07 03:50 pm

清大學生陳為廷3日在國會「備詢」教育部長蔣偉寧的態度引發爭議。他7日首度為自己的態度道歉,陳為廷表示:「為我的態度造成別人的受傷,鄭重跟大家道歉,跟校長道歉。」陳為廷希望以後不要再糾纏在態度的問題上。

不過,陳為廷也表示對於校方事後代為道歉的聲明稿,感到難過、有點受傷的感覺;同時希望校長重視學生的訴求,包括「公開解釋決策、公開道歉、正視媒體壟斷」。


學生陳情 蔣偉寧面對面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邱瓊平/台北報導】2012.12.07 04:14 pm

近20名大學生中午聚集教育部門口,舉行「請部長關心違憲校規」記者會,要求教育部限期介入各級學校的學權問題。教育部長蔣偉寧中午也走出教育部,面對面和陳情大學生對話,強調支持學生參加公共事務,更承諾要成立溝通平台,以「部長有約」的方式和學生溝通。

蔣偉寧表示,12月4日已經發文給大專院校,要求檢視所有不合時宜的校規。他也對學生說:「希望未來有一個溝通平台,用部長有約的方式進行,希望學生別辛苦的跑到教育部門口,而是可以好好的坐下來進行充分的溝通。」

包括大學生全力調查評鑑小組、烏鴉邦中學校園民主促進會則提出兩項訴求,要求教育部廢止各級學校各項違憲校規,並對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學校開罰。

「解嚴20年、學生沒人權!」台灣大學國發所二年級學生江昱欣指出,根據去年做的學權評鑑結果,全台149大學校院,有高達83所學校還有「鼓動學潮,擅自聚眾請願,或未經校方核定擅自舉辦活動或參加校外活動」,會被記大過或退學。

江昱欣抨擊,部長若真正關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