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思故事:自尊是面子 自信是裡子

人們很怕被人看扁,因而只要覺得自己比較卑微的時候,就會去貶低別人。那是一種補償的心理。把自己凌駕他人之上,可以感覺比人優越,然而為什麼要感覺優越?是自卑,對嗎?就像購買名牌是優越感,但優越感則來自自卑感。

人為什麼喜歡說別人壞話?每當我們批評某人,會讓自己覺得高人一等。這很像把破輪胎灌飽氣,當我們指出別人的缺失、錯誤或罪惡時,就是在為自己打氣,抬高自己,只是過不久輪胎就會再次消下去,因為我們的內心有個破洞,而為了再次膨脹起來,又再次中傷別人。

人為什麼愛發脾氣?也是自卑。生氣可以掩飾無能,只要發火,誰敢惹你?只要用力拍桌子,誰敢懷疑你的「能力」?那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寧可生氣也不願認錯。因為認錯需要勇氣,那必須有自信的人才可能拉下臉。

自尊是面子,自信是裡子。低自尊的人看似高傲自大,其實裡子空虛,非常脆弱,自負的表現只是掩飾自卑。越自卑的人越愛面子,也越會虛張聲勢。

【人最在意的地方,往往是最自卑的地方】

說一則故事:

狐狸和猴子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在路上牠們發現一個洞穴,裏面有個神像和兩個瓶子。

狐狸祈求神像:「我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再這樣下去會餓死的......」

神像說:「這裡有兩個瓶子,一個裝滿食物,一個是空的,你只能用觀察來選擇其中一個。」

狐狸說:「兩個瓶子中有一個裝滿食物,另一個是空的,我看這兩個瓶子肯定都是空的。」

聽了這話,一個瓶子開口了:「我才不是空的......」

狐狸一聽,伸手抱走另一個瓶子。打開瓶口,果然裏面都是食物。

猴子大惑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這個瓶子裏有食物?」

狐狸笑著說:「肚子空空的人,最怕人家說他空瓶子;肚子有貨的人,你說什麼他都不在乎。」

人最在意、最緊張的地方,往往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想想看,一個有自信的人,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嗎?不,如果你是太陽,你根本不需要再多點蠟燭來增加光亮。

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需要表現強硬嗎?當然不用。你雖看不見風,然而風卻可吹倒大樹;水看似最柔弱,卻可穿透堅硬的石頭。事實上,世界上最溫柔的人也就是最強的,如耶穌、佛陀、甘地、林肯......。是的,只有夠強的人才能弱。

兩人在爭吵,其中一方先退讓,是誰有風度?兩人有心結,其中一個先道歉,是誰有氣度?

有裡子的人才能放下面子,有自信的人才能彎得下腰,有自尊的人才能夠退讓。

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江海不擇細流才能成其大,高山不辭土壤才能成其高。所以,退其實是進,因為你永遠無法打敗一個不想贏的人。

─ ─摘自:《格局決定你的結局》高寶出版提供@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李斯諫逐客書》: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 後宮甄環告訴我的事 ]

成大事必備9種能力、9種手段、9種心態

一:沉穩

(1)不要隨便顯露你的情緒。

(2)不要逢人就訴說你的困難和遭遇。

(3)在徵詢別人的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但不要先講。

(4)不要一有機會就嘮叨你的不滿。

(5)重要的決定儘量有別人商量,最好隔一天再發佈。

(6)講話不要有任何的慌張,走路也是。

二:細心

(1)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常思考它們的因果關係。

(2)對做不到位的執行問題,要發掘它們的根本癥結。

(3)對習以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進或優化的建議。

(4)做什麼事情都要養成有條不紊和井然有序的習慣。

(5)經常去找幾個別人看不出來的毛病或弊端。

(6)自己要隨時隨地對有所不足的地方補位。

三:膽識

(1)不要常用缺乏自信的詞句

(2)不要常常反悔,輕易推翻已經決定的事。

(3)在眾人爭執不休時,不要沒有主見。

(4)整體氛圍低落時,你要樂觀、陽光。

(5)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有人在看著你。

(6)事情不順的時候,歇口氣,重新尋找突破口,就結束也要乾淨俐落。

四:大度

(1)不要刻意把有可能是夥伴的人變成對手。

(2)對別人的小過失、小錯誤不要斤斤計較。

(3)在金錢上要大方,學習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4)不要有權力的傲慢和知識的偏見。

(5)任何成果和成就都應和別人分享。

(6)必須有人犧牲或奉獻的時候,自己走在前面。

五:誠信

(1)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說,說了就努力做到。

(2)虛的口號或標語不要常掛嘴上。

(3)針對客戶提出的“不誠信"問題,拿出改善的方法。

(4)停止一切“不道德"的手段。

(5)耍弄小聰明,要不得!

(6)計算一下產品或服務的誠信代價,那就是品牌成本。

六:擔當

(1)檢討任何過失的時候,先從自身或自己人開始反省。

(2)事項結束後,先審查過錯,再列述功勞。

(3)認錯從上級開始,表功從下級啟動

(4)著手一個計畫,先將權責界定清楚,而且分配得當。

(5)對“怕事"的人或組織要挑明瞭說。

(6)因為勇於承擔責任所造成的損失,公司應該承擔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1、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2、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3、突破困境--從失敗中撮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4、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5、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臺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6、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和重擔,因為他們無法直面一個個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則關於高速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7、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為實際現實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畫的。

8、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一個人不懂得交往,必然會推動人際關係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9、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你如果滿足于小成功,就會推動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吃鍋看性格 理性.愛權早知道!

華視 – 2012年12月5日 下午6:58

天氣一冷就會想吃火鍋,但您相信吃火鍋可以測出一個人的個性嗎?這是嘉南藥理學院一位食品科學系副教授,花了兩年時間研究出來的,以人對味覺的喜好對應到行事個性,像是愛吃麻辣鍋的人勇於挑戰,無法忍受單調,愛吃酸菜白肉鍋就比較理性,不會輕易撒嬌,而愛吃海鮮鍋的,則是對於權勢有追求心。

鍋裡滾得熱呼呼的湯頭,冬天到了,您喜歡吃什麼鍋?火鍋選擇多,但您知道吃火鍋也可以測出個性嗎,嘉南藥理學院副教授黃宗璋老師,是食品調香、調味的專家,他發表期刊論文「火鍋測心術」,由味覺來看出人的個性,因為辣味有侵略性與刺激性,所以愛吃麻辣鍋的愛挑戰新鮮,無法忍受無聊,而酸菜白肉鍋中的酸與鹹,味覺中對應到理性與理智,代表的是防守性強,十分清醒,不愛撒嬌。

還有滿滿鮮蝦貝類的海鮮鍋,這鮮味是染色體,蛋白質分解到最後的味道,對應到生命延續,物競天擇,所以愛吃海鮮鍋,對於權勢、地位會比較在意。其他像巧克力鍋,是浪漫性格,愛吃沙茶鍋的人很執著,牛奶鍋則是會犧牲奉獻的守護者角色。到底準不準,老師說,這每個假設變數出來,他都找200個人做驗証,最後數據符合率達到9成,而嗑鍋能測脾氣,只是一個有趣的參考依據,準或不準答案在每個人心中。


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麼必有一方是虛偽的

來源: 吳彥碩 Existent的日誌

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奧曼 (Robert John Aumann) 在1976年發表了一篇論文 《不一致的達成》,這篇堪稱傳世的論文說的是: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換句話說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麼必然有一方是虛偽的。

我們往往會為一些跟自身利益比較遠的事情,比如說美式民主制度是否適合中國,超弦是不是一個好的物理理論,或者阿根廷隊是否能獲得本屆世界盃冠軍這類問題爭論。這種爭論的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大家各持立場,很少妥協。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事不對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在爭論過程中是真誠的。是嗎?

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在 1976 年發表了一篇論文《不一致的達成》( “Agreeing to Disagree”),這篇論文影響深遠堪稱傳世之作,它對上面問題的結論是: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換句話說如果爭論不歡而散,那麼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虛偽的。

這是一個有點令人吃驚的結論。我先把奧曼的原話抄下:

    If two people have the same priors, and their posteriors for an event A are common knowledge, then these posteriors are equal.

這段話中有很多專業術語,比如什麼叫 priors, 什麼叫 posteriors,什麼叫 common knowledge,都需要外行學習一番。奧曼在文中非常謙虛地說,我發表這篇文章感到有點不好意思(diffidence),因為其中用到的數學實在太不值一提了。我從來沒在任何一篇其他的學術論文中看到有人使用 diffidence 來形容自己的工作,大家都是猛吹我的工作多麼重要。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很難看懂此文。

借助於一篇後來人寫的綜述,我大概可以解釋一下奧曼的意思。如果你跟我對於一般足球理論的認識一致,換句話說,也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梅西對阿根廷隊很重要,我也這樣認為,這就可以說我們的“priors” 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我們兩個理性的人就好比兩台電腦,如果給我們完全相同的輸入,我們可以計算出相同的結果來。

下面為簡單起見,假設世界盃決賽是阿根廷對義大利。在決賽前夜,如果我向你宣佈,我認為阿根廷隊將獲得世界盃冠軍。而你向我宣佈,你認為義大利隊將獲得世界盃冠軍。這樣一來我們兩人的觀點就被亮出來了,也就是說不但你知道我的觀點,而且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觀點,而其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的觀點…… 這叫我們的觀點是 “common knowledge”。

奧曼的數學定理的偉大之處在於,我不必告訴你我為什麼相信阿根廷隊奪冠,你也不必告訴我你為什麼相信義大利隊奪冠,我們兩人就可以最終就誰奪冠這個問題達成一致!

我們的爭論過程大約是這樣的:

我:我認為明天決賽阿根廷隊將奪冠。你:瞭解。但我認為義大利隊將奪冠。我:收到。但我仍然認為阿根廷隊奪冠。你:義大利隊。我:阿根廷隊。你:義大利隊。我:好吧,義大利隊。

我們就這樣達成了一致。

這個爭論過程有點像古龍小說的情節,但並不好笑。當我第一次說我認為阿根廷隊奪冠的時候,你應該瞭解,我一定是掌握了某些賽前資訊才敢這樣說,比如我深入研究過雙方的實力對比。而當你聽到我的觀點之後卻反對我的觀點的時候,我就知道,你一定掌握了更強的資訊。也許你有內幕消息知道梅西傷情嚴重上不了場。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資訊,但我可以從你此時的態度判斷這個資訊一定很強。而我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仍然堅持認為阿根廷隊奪冠,你就得進一步瞭解我一定掌握更強的資訊,比如我知道裁判向著阿根廷。以此類推,直到幾次往返之後我發現你仍然堅持義大利隊,那我只好認為你剛剛從未來穿越回來,於是我決定贊同你的意見。

所以兩個理性的人只要進行古龍式對話就可以達成一致。據我最近看 The Big Questions 這本書介紹,更進一步,經濟學家 John Geanakoplos 和 Herakles Polemarchakis 證明這個對話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也就是說最後一定會達成一致。再進一步,電腦科學家 Scott Aaronson 證明,如果對話雙方都是誠實的,那麼這種對話可以在不太多的幾步內結束。

有人可能會提出,前面說的一致的“priors” ,是一個特別強的條件。畢竟生活中的理性人並非都學習過足球理論。也許兩個人對梅西的重要性有不同看法。但是這個“不同看法”也是可以通過古龍式爭論達成一致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兩個真誠而理性的人應該對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爭論不歡而散,一定是有人不誠實!

我做了一點小調研,這個理論有很多推論。比如說一個真正理性的人,如果他認為其他人也是理性的,那麼他不應該買股票。為什麼?如果他買股票,就必然有人賣這支股票 — 這就意味著兩人對這只股票的升值前景(不一定是確切的預測,可以是一個概率)有不同看法。可是奧曼已經證明理性的人不應該有這種不同看法。

這個定理中所假設的理性的人,被學者成為“truthseekers”,真理追求者。如果我們是誠實的真理追求者,我們終將能夠達成一致。

最後說一點題外話。很多人認為搞科研主要是人跟自然的鬥爭,但真正的科研工作也包括人跟人幹——不是說官僚主義或辦公室政治,而是科學家跟科學家因為學術觀點不同開打。從某種意義上講,往頂級學術期刊投稿跟打仗差不多。所謂同行評議(Peer review),也就是編輯找幾個跟你同一領域也是搞科研的人來審查你的文章。一個最可怕的消息是,這幫人有時候跟你一樣,常常以為只有自己才有資格在這個期刊上發文章。如果他們直接說你的結果不夠重要所以不適合發表,那你基本完了。但如果他們說你的文章錯了,則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因為很可能他們錯了。

你要做的是寫一個答辯狀,證明是審稿人錯了。然後有可能會發生一件也許只有在學術界才能發生的奇跡:審稿人將承認錯誤,改變想法,允許你的文章發表。

生活中的成年人如果不被雙規,很少承認自己的錯誤。一場日常爭論之後沒人會說“我以前想錯了,原來是這樣”。但是科學家可以。科學家也會拉幫結派,也會有各種偏見,也會以證明別人錯了為樂,但是所有科學家有一個共同優點:他允許你改變他的想法。這種允許別人改變思想的氛圍可以刺激人在審稿的時候採取更為大膽的態度。

為什麼?因為科學家是真理追求者。實際上,搞科研的一大樂趣就是被別人改變想法!

本文來源: 學而時嘻之


對他人寬容

有錢人這樣想 臉書頁

多年前,我在台北一家著名的五星級飯店當領班時,發生了一件事,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由於餐飲業流動性大,因此我們飯店和一間高職餐飲科建教合作,之後,每年暑假我們餐廳都會出現一群社會新鮮人,每當他們像候鳥一樣來報到時,我就會特別興奮,因為它們總會替餐廳帶來熱情的活力,儘管教他們很累。

每當我看他們在職場上跌跌撞撞時,都恨不得把自己數年來的餐飲經驗教給他們,希望能替他們免去一些無妄之災。

可惜生命經驗就像深山裡的松柏,它無法像熱帶氣候下的植物那樣生長快速。

一杯飲料的傾倒,對常人來說,不過是流失杯中的液體,最壞就是粉碎一只容器,

但是那天,當那位臉上還長著幾顆痘痘的新人將一杯調酒傾倒在托盤, 繼而噴濺到女客人的衣物服飾時,沒有人會想像的到,我們付出的代價竟然高達二十二萬。

我的急救包括給客人一間房休息,立刻送洗衣物。以及不斷的道歉,但是都沒用,事後公司高層付給那位客人二十二萬元,至於那位肇事的新人必須負擔三分之一的費用,也就是七萬多元,想當然,後來那位新人還清費用後,再也不願從事這份工作。

至於我,則繼續在餐飲業打滾了幾年,期間也發生過數次類似的事,漸漸的我發現,現在的消費者意識不但抬頭,而且挺胸,這樣的改變當然很好,可是某些人,也因此變成得理不饒人的鐵血消費者。

理直當然可以氣壯,只是某些時候會不會太殘忍,也失去生命的厚度,這讓我們的神經一直停留在淺薄的反射狀態,永遠在防衛,而不肯讓事件傳達到腦中央,繼而深思熟慮想出一個既不傷害他人又可以保護自己的說法,得理不饒人有時候傷人也傷己,諸不知己身最珍貴那份善良與寬厚,離你而去,而那正是生命持續的密碼。

我永遠忘不了十多年前,在台北火車站附近那家五星級飯店的一段往事,那是我第一次打翻東西,只見那杯身材頭重腳輕的冰啤酒在我的慌亂中,撲一聲倒在托盤裡,然後一股腦兒全滑進客人的領口,就像一道金黃的小瀑布,同一時間,我的思緒也跟著流走。

是副理的陪笑聲驚醒了我,他連忙對客人道歉,並用乾布擦拭客人的頸和手,接著差我到吧台取新鮮柳橙汁給客人消火。

結果,當我把柳橙汁和道歉慎重擺在客人面前時,客人笑了,其他目睹一切的客人,也開玩笑的要我把啤酒倒進他們領口,因為可以得到一杯免費果汁。

事後我常常想起這個客人,如果當時他要我賠償,我想,後來的我,絕不會充滿熱情的繼續從事餐飲業,原來他是我的貴人,因為他寬容我,給我機會,我想我們在很多地方都會碰上這種事,當別人犯錯時,不知道你是否願意給他一次機會,也許,你的寬容可以改變犯錯者的一生。


對他人無心之過,以寬容的心面對。

幫助人是一種崇高,理解人是一種豁達,原諒人是一種美德,服務人是一種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