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輸在「說錯話」?工作第一天就該學會的5件事

文章出處 |吳永佳 原文作者 |Cheers雜誌110期 發佈日期 |2012-09-30

職場領導者都在問:「為什麼台灣人都不會『說話』?」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只會白白將表現機會拱手讓人。無論面試、銷售或管理,工作第一天,就從5個步驟下手,從此敢開口、更能說對話!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之前曾面試了一批年輕人,這群人的學歷、素質之優不在話下,但他們普遍表現出來的「害羞」,卻令他非常驚訝!他覺得,對於口語表達的生澀與膽怯,跟這群菁英本身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關於「會做不會說」,安利大中華區副總裁劉明雄也有類似的觀察。常參與全球安麗國際會議,他發現:「台灣人簡報有『專業的精采』,但不擅長自我宣傳,歐美人的簡報則很敢自我標榜。」於是,明明是台灣區的業績比較好,但若光看簡報,反而會得到歐美區成績比較好的印象。

拿這個問題來問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學澄,他的感受又更深刻。因為多年前,他有一位部屬由於被要求當眾演說,竟然以「我自認無法勝任」而請辭,李學澄差點失去一個極優秀的幹部。

表達,是職場勝出核心能力

後來李學澄費了好一番工夫,說服、訓練他面對群眾,李學澄的理由是:「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不可能避免與人接觸。所以,不管私下溝通或公眾演說,都是無法逃避、必須具備的能力。」

雖是會計師出身,李學澄從學生時代便練就一身說話功力,聽他說話,不自覺便被他的熱情活力感染。他直言,面試新人時,非常在意對方的口語表達能力,「有研究指出,一般公司在面試新人時,其實在前5分鐘就有定見。」

既是5分鐘決生死,能夠利用短短幾分鐘清楚、有力表達自己的人,自然勝出。

因為表達力太重要,但又很難找到及格的人才,勤業眾信甚至把表達力列為公司員工的「核心職能」之一,明確規定,基層員工至少要具備與人溝通、「把話說清楚」的能力;中級員工,則要求要有相當的文字表達能力;至於協理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要具備足以說服他人的表達力。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溝通至上」的時代,但為何這麼多企業主都異口同聲感歎,台灣新世代的職場工作者,在口語表達上不敢說、不愛說?就算開口,也說得不夠好,跟對岸或是歐美國家比較,有一段差距?

不是沒內涵,是沒開口的習慣

有實力,卻說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

「台灣學生沒有表達的習慣,而不是沒有內容,」曾成功爭取2010年模擬聯合國大會在台北舉辦,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學生侯宗成在參與多場國際性學生盛會後,得到以上結論。

從大學生身上,可一窺新世代的表達習慣。侯宗成觀察,「國際場合中,亞洲包括日、韓的學生都比較安靜。台灣學生總覺得自己的準備不夠完整,不敢隨便舉手;但歐美國家的學生不然,只要有機會一定舉手,儘管發言未必有內容。」

侯宗成的另一個觀察是,「台灣人比較怕面對激烈爭論的場面,歐美的學生就比較愛爭辯,也不怕表達與眾不同的意見。」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6年前開始在淡江開設「說故事與創意」課,她估計,通常要花費3週時間,才能讓學生習慣開口問問題。有一次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他們不敢說話的原因,「答案五花八門,但最多的答案是:怕丟臉、沒自信、怕說蠢話、怕跟人家說得不一樣⋯⋯。」

劉中薇分析,台灣學生欠缺自信,因為不能勇於接受自己,自然就害怕說話暴露「愚蠢」;且在傳統教育下太習於追求「標準答案」,所以不敢表達與他人不同的意見。此外,或許是受到家庭過多的保護,也不能忍受被別人駁斥。

讓劉中薇印象最鮮明的是,有一堂課,某位同學對另一位同學的說法提出相反意見,而她對雙方的說法都表肯定。課後她隨即在email信箱收到一封「萬言書」,竟然是受到挑戰的那一方自覺委屈,為此洋洋灑灑寫了一堆不甘心、再次反駁回去的文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這句話,非常經典的代表了中國社會對於說話的態度,以「剛毅木訥」為美。學校教育從小不鼓勵孩子說話,愛說話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問題學生。大學校園中,文法科系可能還有寫申論題,或上台報告、分組討論的機會,理工科系則幾乎沒有這樣的訓練,更鮮少有關於表達力的系統課程。

然而,面對全球人才匯流的工作新時代,假若不想「輸在不該輸的地方」,勢必要克服這項瓶頸。「敢開口、說對話」作為職場軟實力的第1章,工作者可以如何自我補強?

第1件事:沒事常發言,多說多進步

說話是種習慣,有些人私底下想法很多,但就是不敢當眾「說」出來。侯宗成曾有類似經驗。即使國、高中就參加演講比賽,但當他大一第1次赴美參加模擬聯合國大會時,還是歷經了一場「震撼教育」──怯場、不敢舉手。

不過,第2年他有備而去,對於會議進行流程、事先的資料研讀都預做準備。看到其他國家學生爭先恐後舉手,他規定自己:「有發言機會,先舉手再說。」「其實不必等『一切都準備好』,你可以就已知的部份發展,然後仔細聆聽別人的意見,他人的意見往往又激發自己更多想法,繼續延伸,」侯宗成說。

別怕自己的問題蠢、或是講不周延,畢竟那就是你現在的樣子。嘗試說出來,未來才有不斷改進的機會!

至於公眾演說,即便是演講高手或業界名嘴,照樣都會經歷發抖、冒冷汗、腿軟的第1次。

克服演說恐懼症,首先,一定要做功課。李學澄後來協助那位部屬上台演說的方法之一,就是30分鐘的演說讓對方練習整整1個月,「讓他有萬全準備,就不會那麼緊張。」

藉著對演說主題周延的研究,規畫演說內容,進行充分事前演練,就能提高自信及自在感。事前演練時,試著寫下較完整的演講稿,若演說時真的突然腦筋一片空白,還有筆記可以幫忙。

至於建立演說信心,李學澄的招式是,在每次演說中尋找聽眾群裡善意的眼神,透過與對方眼神交流,他會愈說愈起勁,「而且友善的聽眾通常可扮演你的『樁腳』,跟他互動,可以幫你帶動現場氣氛。」

劉中薇則強調熱情的重要性,「想像你迫不及待地想跟別人分享某種觀點,當你有這種熱情,把注意力放在你想傳達的訊息、與聽你說話的人身上,它甚至可以超越你對於演講的緊張感!」

克服內心恐懼,養成多開口的發言習慣後,第2步是開始裝備內在。

第2件事:強化內在組織、整合、邏輯思考力

若將技巧、聲音、表情等比喻為電腦的螢幕、列表機等外部配備,那麼邏輯思考、組織能力就等於是電腦的CPU(主機)。有技巧而沒內容,說話就只是「打嘴砲」。

所以,作文不好的人也不可能是說話高手。畢竟,說話的基礎在於一個人腦子裡是否「有材料」,以及個人組織、整合資訊、邏輯思考等各種能力綜合起來的表現。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教授游梓翔認為,在職場上最常面對的情境,就是將外界過多的資訊吸收消化、過濾後,提綱契領報告給主管,偏偏這種掌握重點、化繁為簡的能力,一般人最欠缺。

「你有沒有注意到?台灣人寫書都不寫摘要的,但外文書幾乎都會有重點摘要,」他指出。為了訓練學生的整合力,他常要求學生「用3分鐘解釋經濟學的原理是什麼?」因為再高深、繁雜的事物,背後都有個簡單的「故事」,掌握事物的初衷、或背後的邏輯,就能以極精簡的言語去描述它。

看看美國是如何訓練寫作力的!美國學校一學期可能只要求學生針對兩、三個題目寫作,但同一個題目會演練很多次。例如交完第1次作業後,老師會要求你將原先第1段的某個重點描述得更仔細,到第3次,則將原先的第2段再做增修⋯⋯。透過對同一篇文章的反覆重整架構、修辭,不斷使文章趨於完美。

這套反覆琢磨法,同樣適用於組織、架構說話內容的訓練。當然,提升說話的思想內涵及「生命厚度」,最簡單、快速的方法還是讀書、讀書、讀很多書。大量閱讀,腦中資料庫豐沛,自然出口成章,旁徵博引。

第3件事:洞察人心

敢開口,說話的材料也備齊了,但要「說對話」,還是有兩大原則。

首先切記,對人的關心,是說話的初衷。說話,無非是為了表達自己,打動別人。所有說話高手,無不洞悉人性,而所有成功的演說或人際溝通,無論其主題、目的為何,必定從對方、聽者的需求與立場出發!

說話時,時時把別人放在心上,自然會知道何時該開口,何時又該保持緘默;何時該「進兩步」,何時又該「退三步」;哪些話該說,哪些話又不該說。

第4件事:反覆演練、多方觀摩

再來,觀摩與反覆練習,是提升說話力的不二法門。

說話是一門「表演藝術」,融合了外表、聲音、語調、表情、台風、用詞等各方面的整體表現。美國加州大學做過一項研究,觀眾憑藉哪些元素判斷演講者的表現優劣?結論是:有55%的人看整體印象與表現,38%的人聽語調,而只有7%是以內容、詞句為主。

既然說話就是演出,自然可以透過不斷操練,使其更臻完美。游梓翔強調,「盡可能讓自己處身於說話的環境中,就像KTV唱久了,歌藝一定會進步。」

李學澄從大學時代就兼差當家教班老師,每天上台面對各式各樣的學生,久之台風就練出來了。上每個教授的課,他也同時在台下想像:「這老師的課太無趣了!如果換作是我,應該怎樣說,這堂課才會更吸引人?」

進入職場後,只要聽到精采的演說,他必定用心觀察各項細節,分析其中動人的因素;對於生活周遭發生的故事,他會刻意記下來,作為與人溝通或演講時可用的素材。

第5件事:創造個人說話魅力

慢慢的,你將逐漸超越「技術」層次,進一步將說話與自我人格特質結合,創造出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個人魅力與說話風格!

台灣卡內基中心創辦人黑幼龍,他的卡內基課程曾造就無數說話、領導高手,但他說話不是口若懸河,而是慢條斯理,充滿誠懇的情感,且有說不完的動人故事。這是黑幼龍的說話風格,那麼屬於你的呢?

職場表達力,亞洲各國比一比

中國人 (此指中國大陸):長期浸淫於馬克思主義重批判、辯證的思想教育之下,對岸職場菁英具有相當強的邏輯思考力,加上人才競爭極度激烈,中國人多半比台灣人更勇於表現,不怕開口要求,爭取機會。

日本人:說話精而美。寫報告嚴守字數、頁數的限制,開會也必在規定時間內結束;重視說話的內涵,多敬語、謙遜語。只是日本人拘謹內斂,說話常顯委婉、曖昧,不易透過言語完全了解他們的本意。此外,日本人不喜強調自我主張,習於傾聽、服從集體意見。

韓國人:說話表情豐富,對於感情的表達能力極強;傾向於率直強烈的提出自我意見,即使在很多人的場合,也會大聲說出自己的主張。

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多語系國家,每個人都會幾種語言,國家法令嚴明,一般人說話柔聲細語、溫和有禮。因為英語是官方語言,雖帶「新加坡腔」,但新加坡人的英語表達能力在亞洲國家中仍堪稱一流,口語表達、組織能力也滿強。

印度人: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愛說話、重思辯。印度教育強調無標準答案,首重邏輯思考。學校教育中有許多上台演講與溝通技巧的訓練,連軟體工程師都個個能言善道。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總經理李學澄雖是會計師出身,說話卻充滿熱情、感染力。他將口語表達能力列為員工核心職能之一,以身作則,在職場中勤於觀摩、不斷操練演說魅力。

雖主修電機工程,從小愛說話的台大學生侯宗成苦練英文,參加模擬聯合國社,不斷磨練演說的信心、實力,以及開口表達自我意見的習慣,與各國學生論辯國際性議題,毫不遜色。

淡江大學明星講師劉中薇認為,善用表達力與溝通力,可以改變人生,化平凡為不平凡。但無論你要「如何說」,都必須先了解你要「說什麼」,以及「對誰說」。


這不是我的工作!10種職場不該說出口的話

2012-10-05 Web only 作者:吳凱琳、黃采薇,天下網路部整理

從你口中說出來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其他人對你的印象。或許你只是隨口說說,或許只是平常的習慣性口頭禪,但聽到的人卻有其他的解讀。

【新聞來源】Forbes-10 Phrases That Are Holding Your Career Back

有些話,雖然看似沒有特別意義,但卻有可能被誤解為你很難搞。以下是《富比士》雜誌整理出來10種不該說的話:

1.「這不是我的工作。」不論是主管、客戶、或同事,可能會要求你去做並非你原本份內工作的事情,你當然必須先讓他們知道,這可能超出你的工作範圍,但表達方式可以更有技巧,以免被誤解為你是個不合群的人。你不妨說:「這可能不是我擅長的領域,或許我們可以討論看看誰更適合這項工作。」

2.「我覺得……」一旦你說出這三個字,氣勢立刻減弱大半,也會讓聽的人感覺你似乎沒那麼確定、或是沒自信。「這是最好的策略」比起「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策略」的說法,要有力得多。

3.「我不知道。」你可能只是很誠實地告訴對方,確實不知道答案。但是只說出「我不知道」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誤認為你態度被動消極。「我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說法都好過「我不知道」,甚至再多說一句,告訴對方你會找出答案、盡快回覆對方。

4.「我沒辦法。」這種說詞同樣會被人誤以為你不願意幫忙,不夠合群。如果對方的要求,你實在做不到,你可以說明理由是什麼,並建議對方其他的解決方法。

5.「但是……」我們常常習慣先稱讚對方,然後再說「但是……」。不論你先前說的話有多正面,「但是」這兩個字等於是完全否定了你前面說過讚美的話。先讚美後批評的做法並沒有不好,如果你在讚美過後,要提出比較負面的意見,就直接說出來,不需要加上「但是」這兩個字。

6.「這想法不好。」如果你認為對方提出來的想法不好、不可行,直接否定對方,會讓人覺得不舒服,甚至會激怒對方。你可以委婉地提出疑問,「這想法可行嗎?」

7.「我試試看。」這種說詞感覺你沒有百分之百把握,或是不敢承諾,而且會造成對方困擾,不知道你到底是「行」或「不行」。面對任何人提出的要求,應該是想清楚之後,給予明確的答覆。

8.「這不是我的錯。」當事情出了差錯,不需要防衛心過重,急於撇清說「這不是我的錯。」別人或許根本沒有要責怪你的意思。跳脫自我中心的想法,問清楚事情發生的經過,態度專業地討論出錯的原因以及責任歸屬。

9.「我猜……」說出這兩個字會顯得你不夠有自信,害怕自己說錯。如果你有其他的考量,沒有十足把握,不如就直接說出你的考量是什麼或是讓你沒有把握的因素是哪些,否則就該勇敢而自信地說出你的想法。

10.「不可能。」不要還沒試過,就妄下結論,反倒顯得不近人情。凡事總得先嘗試,努力過了再說「不可能」,對方也會對於這個回答心服口服。(吳凱琳編譯)

【同場加映】進電梯就少開口!5種你該做的「職場表面工夫」

在注重人際關係的當今職場,做好「表面功夫」、為自己建立好形象,往往能讓工作的進行事半功倍。

很多時候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個人能力有多強,而是別人對你是否有好感。建立好感度不是要大張旗鼓刻意奉承別人,而是要在小細節處表現出你的細心與謹慎:

1.感謝email永遠不嫌多:不是只有應徵工作的人才需要回覆謝卡或感謝email。當你認識新客戶或是認識新的合作夥伴,見完面不忘回封email,謝謝對方。禮多人不怪,你的細心會讓對方永遠記得。

2.記住別人大名:記名字或許是件苦差事,但這也代表你對人的重視與尊重。特別是只見過一兩次面或不常見面的工作夥伴,更應該特別用心,強迫自己記住對方的名字。當你叫出對方名字時,對你的好感也會大增。

3.搭電梯時少說為妙:電梯內是最容易失言的地方,特別是和客戶或生意夥伴搭電梯時,以為走出了辦公室因而放鬆地閒聊,但往往就此不經意脫口而出不該說的話,例如對公司、工作或同事的批評與抱怨,這些都會有損你的個人形象。

4.別當低頭族:別讓螢幕佔據了你的視線,不論是手機或電腦螢幕。和人說話時,對方的臉才是你視線的焦點。

5.網路發言要三思:特別是在社群網站的貼文或發言,雖然是與好朋友分享訊息,但你無法控制這些內容之後會如何被傳播出去,因此貼文前要想清楚。

搏感情10戒:你該把職場客套話當真嗎?

真正的「情份」得來不易,每一次互動,都決定了這段關係是加分還是減分,如何拿捏其中分寸,以下10個關於搏感情的大忌,你不可不注意。

1戒:以貌取人

面對大人物恭謙有禮不是難事,但對待nobody是否一樣進退有據,才是考驗能否深交的關卡。

香港Third Thinking公司負責人、有豐富企業訓練經驗的陳郁敏初到一家公司拜訪時,一定找機會詢問基層職員對公司或主管的看法。「他們說的反而真實,」陳郁敏說。

對待小人物的態度決定了你付出的好是真心或手段,何況,你怎麼知道今天的nobody,幾年後不會變成炙手可熱的大人物?

民視主播羅瑞誠在銀行擔任櫃員的經歷,讓他深刻體認絕不能小覷貌不驚人的對象。曾經有位客戶每次總穿著夾腳拖鞋進銀行,往來一陣子後,才知道對方竟是台北市菁華區的大地主。懷抱「交朋友」的心態,就算談不成生意,建立起的人際網絡未嘗不是下次合作的契機。何況,真正有涵養的人未必喜歡show off(炫燿),「低調」反而可能是試探誠意的方法。

2戒:不熟裝熟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急躁),」想搏感情要先論交情,明明不熟卻勾肩搭背,可能反遭白眼:「我跟你什麼關係?」

在「稱謂」上也要特別注意。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以兩蔣時代政商關係為例,稱蔣中正為「校長」,代表是在黃埔軍校追隨他的老學生,關係比起並肩抗日、稱呼「蔣委員長」的同僚要深得多。小輩想裝熟跟著亂叫,只會鬧笑話。

3戒:無事不登三寶殿

要贏得信任,過度刻意討好,反而讓人懷疑你的動機。前台灣愛普生(EPSON)幕僚長邱天元認為,初次見面時「微笑」尺度應該在「蒙娜麗莎式微笑」和「拍照時Say“Cheese”」之間。笑得太誇張、或是偏頗地誇讚對方,只怕是心裡有鬼。

人際互動很微妙,嘴上不說,但心裡打的主意,雙方通常心知肚明。若為了與大人物攀關係,打聽所有他出席的場合、硬坐在旁邊找話題攀談,其實不只當事人,你的刻意,周遭人都看得一清二楚。私人或是商業邀約也是,每天打電話殷勤問候並不能展現誠意,緊迫盯人反倒為感情添了負分。

情感以真誠為基礎,值得深交的朋友,平時就要保持聯繫。羅瑞誠建議,轉職時主動告知動態,讓對方知道,你「有把他放在心上」。平時不連絡,一打電話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這種感情,真正需要提款時也派不上用場。

4戒:不懂得設停損點

真正的感情不是賭博,必須認真經營,才會引起共鳴。它不見得一定有回報,所以承諾前必須先衡量底線。邱天元表示,最好將帳戶設「停損點」,要幫人,自己得先承受犧牲的風險,有了這層心理建設,才可能經營細水長流的感情。

5戒:以為光靠閒扯就能攀關係

八卦、閒扯,某些時候是初次見面的破冰方法,但重要商業往來,通常廢話不多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傅文芳初次會見大企業客戶時,彼此就已經掌握目的和需求,當務之急是解決問題,閒話家常非但不能拉近距離,還浪費時間。不如等結案後舉辦慶功宴再釋出關心,心中大石頭放下,反而能暢所欲言,搏得真感情。

6戒:客套話當真

聽到「有空一起出來吃個飯!」這句話,你會不會煩惱,對方是虛晃一招,還是真心想和你深交,喝咖啡、談心事?

狀況未明時,「主動破冰」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中信房屋董事長特助胡佩蘭建議,過幾天試探一下:「上次不是說好要一起吃飯?」如果對方只是淡淡回應:「對呀,那再約吧!」沒有主動安排,就知道邀約只是客套話,不必放心上,避免老把話當真,讓自己很受傷。然而,事有例外。劉必榮舉例,若是業務拜訪,遇到客戶以「現在正在忙,明天同樣時間再來」的理由推拒,最好遵守約定。尤其是開發陌生客戶,輕諾寡信不會是個令人信賴的業務員,守時、尊重對方時間,反而可能是建立關係的開始。

7戒:人情債,還光光

古語中的「送往迎來」很有道理,有時候「互欠人情」反而讓雙方感情更好。許多深刻關係就建立在「魚幫水、水幫魚」過程當中。

曾經有位政商關係良好的大人物擔任公職,任期滿之後原單位收回公務配車,當天卻同時有數位CEO級的重量人士為了回報他的情誼,自掏腰包,以高級進口車相贈。

他收了幾輛車?「當然1台也沒有!」邱天元打趣:「欠人情就像向地下錢莊借錢,利息永遠比銀行高,」如果收了車,欠的「債」也許就還完了,不如接受情意、卻回絕禮物,雙方的關係不能刀切豆腐兩面光,日後只有更加你儂我儂。

8戒:沒能力就靠關係

感情可以幫助成事,卻不是一切的基礎。傅文芳強調,商業競爭下,「情分」可能在關鍵時刻推一把,但要等水到,先得渠成,到頭來,客戶看的還是專業能力。尤其企業中衡量員工是否適任,還是以績效為主,光靠搏感情就可以出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胡佩蘭進一步指出,幾個同事間感情好,卻一起推拒工作,這種出於負面情緒的「共生組織」最令公司頭痛。

9戒:為了得到好感情而說謊

出了社會的人,幾乎每個都很聰明,為人究竟是真誠還是虛假,都被攤在陽光下檢視,差別只是對方願不願意點破而已。

在商業互動中,說謊不只是道德問題,還是策略問題。若情況不允許吐露實情,寧願沉默,也不要說謊。謊言被拆穿,連互信基礎都沒了,何敢奢望「感情」?

世界很小,你永遠不知道今天說的話,明天會傳到誰的耳朵裡。所以說謊還可能裡外不是人。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日燦舉例,為了討好對方,今天碰到喜歡花草的A,也跟著喜歡花草;碰到B討厭花草,也跟著討厭。有天A與B碰面了,一交換意見,2個人都會覺得你不真誠,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細節,說謊會讓你雙方都得罪了。

但直言不諱不等於尖銳,尤其初見面場合,就算不贊同對方意見,邱天元建議,回應時以「很有意思」、“not bad”等中性用詞,會比直接說「不!」來得恰當。一來給雙方多點時間判斷對錯,同時不把話說死,保留了轉圜空間。

10戒:人前人後兩樣情


壞話只能當面說,好話需要背後說。他人背後所做的任何評價,對關係的殺傷力和幫助,都是當面表達的百倍。

邱天元以「表達感激」為例,話要說到對方心窩裡,道謝需要具備3個步驟,才算完整:首先,一定要當面致謝;其次,對方不在場時,在公開場合稱讚並感謝對方;一段時間之後,再舊事重提,感謝對方當時的幫忙。對方知道在其他人面前、甚至隔了一陣子仍然記得他的好,一定倍感窩心,但相反地,背地裡批評是關係最大殺手,保持對不在場者的忠誠,是一切信任的基礎。


老闆、同事最討厭的10種習慣

天下雜誌 – 2012年9月25日 下午4:46

編譯/吳凱琳

工作中某些不經意的壞習慣,不僅會讓你成為同事的眼中釘,甚至有可能因此丟了工作飯碗。《富比世》雜誌歸納出以下10種同事嫌棄、老闆不愛的壞習慣,這些都是你要極力避免的行為。

老闆、同事最討厭的10種習慣

1.眼睛離不開手機:在開會或是和客戶碰面時,你三不五時低頭看手機、深怕漏失任何的訊息或email。或許你認為自己懂得善用時間,但是對其他人而言,卻非常不尊重。如果你真的在等待一通很重要的電話或訊息,必須將手機帶在身邊,最好能事先告知,讓其他人理解,否則就不該把手機帶進會議室。
 
2.面對老闆只有點頭稱是:對上級交代的任何事情永遠只有點頭稱是,不僅讓同事覺得你是個愛拍馬屁的人,久而久之,老闆也會認為你是個無用的人,提不出建設性意見。一旦你覺得老闆的意見或決策有任何不妥或疑惑,就該坦白地說出來,目的並非要爭論對與錯,而是要表現出你是個有想法的人。
 
3.愛管閒事:與工作無關的閒事你不需要知道,更不需要四處打聽那些流言蜚語,別讓自己成了八卦中心、惹上不必要的麻煩。
 
4.Email溝通沒禮貌:人們太常用email溝通,再加上工作忙碌,因此習慣只簡短地交代要處理的事情,往往忽略了email的禮貌,該有的「請」或「謝謝」省略不寫。最好每次寄出email之前,自己再重新閱讀一遍,是否有讓對方覺得不舒服的地方。不論是多熟識的同事,都不該忽略基本的禮儀。
 
5.藉口太多:老闆問你的問題,你不知道答案,或是犯了錯又不願意承認,卻用一堆藉口來塘塞。比較好的做法是,在報告之前,給自己10分鐘的時間,想好可能被問到的問題,蒐集好資料,整理清楚自己的思緒,而不要臨時找一堆看似敷衍的藉口。
 
6.喜歡一心多用: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眼睛同時盯著電腦螢幕、手機、筆電,一心多用已是常態。但是,一心多用的結果,很可能讓你犯下致命的錯誤,例如看錯或遺漏重要的日期或數字資訊。千萬別逞強,避免同時做太多的工作,把事情做對比較重要。
 
7.公主病上身:如果對於並非你職責範圍內的工作,或是超出工作時間之外的工作,一概回絕,沒有任何彈性調整的空間,只會讓人覺得你在「耍大牌」。如果是在合理範圍內,偶爾承擔一些額外的工作,幫忙解決問題,必定能贏得好名聲、好人緣。
 
8.被誤認為公司竊賊:有時候你只是不小心拿了別人的東西忘了還,但這無心之過,很可能被別人誤會,成為別人攻擊你的把柄。因此,凡是自己的用品,最好貼上自己名字的標籤,一旦桌上出現沒有標籤的用品,就能提醒自己趕快物歸原主。
 
9.衣著風格不符合要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穿衣風格,但如果工作需要,必須時常和外部或重要人物接觸,那麼你的穿衣風格並非只有你自己說了算,因為你代表了公司的形象。最好尋求專業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穿著。
 
10.愛發脾氣:如果你很容易因為不順心的事情大發脾氣,只會成為眾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當你覺得自己的情緒已緊繃到臨界點,不如暫時離開座位,讓自己冷靜一下,再回到座位上處理未完成的事情也不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