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禁討論再掀 學生盼鬆綁「宿囚」

‧大學線上 2012/04/20【政大大學線上/記者潘逸晨、林秉儒報導】

宿舍門禁再引起學生關注。台北大學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生近期發起活動,向學校爭取廢除宿舍門禁。國北教大11日調整宿舍晚歸扣點制度;北大校方尊重學生多數意見,1日取消門禁規定。

國北教大學生會10日晚上舉辦「宿舍門禁不禁」公聽會,住宿學生及校方代表共同討論是否取消門禁。11日校方決議暫時維持宿舍關門時間為凌晨12點30分,目前已先調整晚歸扣點制度。未來再研擬取消。

國北教大調整晚歸扣點,由一次扣五點改為三點,希望減輕學生趕關門時間的壓力。過去學生若超過時間回宿舍,須請舍監幫忙開門,一次會扣宿舍點數五點,累積十點可能遭強制退宿。國北教大資訊科技系學生陳冠瑋說,這樣等於只有一次晚歸機會,過於嚴格也沒有彈性。

學務處生活輔導組教官高以維表示,目前解除門禁的配套不夠完備,所以維持實行關門時間。「不過校方肯定學生爭取自治機會的努力,公聽會的內容,會是未來校方重要的參考方向。」

北大女生宿舍則於1日取消門禁。學生去年起發起「台北大學,請聽聽『宿囚』的心聲!」活動,透過影片在校內宣傳,並向校方提出解禁配套措施。校方調查學生意見後,住宿生贊成比例過半,決議取消門禁。

北大原只有女宿皓月樓設置門禁時間,引起學生質疑性別差異及門禁正當。活動發起人、北大社會工作系學生許恩恩認為門禁規定不該存在於校園,校方應以聘請舍監或增加設備、措施,彌補無門禁的安全疑慮,而非規定門禁時間。

北大教官虞劍英指出,原先只有皓月樓設門禁時間,可能是過去社會風氣保守造成,隨性別平權受重視,學校尊重學生意見,改進舊規定。虞劍英表示,未來仍會定期調查住宿生意見,彈性調整門禁規定。

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積極與校方溝通下,100學年度起廢除宿舍門禁。學生會會長陳婷怡表示,雖宿舍門禁已開放,但目前宿委會仍由學校派選,希望未來可朝向完全學生自治。她也說,宿舍門禁廢除後,「學生要盡到保護自身安全的義務,學會自律。」

目前台灣仍有多所大學基於安全考量,維持宿舍門禁。例如開南大學學生宿舍10點晚點名,12點實施門禁。「都是成年人了,應該學會約束自己。」開南大學盧姓住宿生希望校方能和學生溝通,並增加意見表達管道。

開南大學生活輔導組組長潘始明表示,實施門禁是考量學生安全及家長期望。他認為宿舍門禁應仍以校方規定為主,學生可提出意見,但要凝聚共識,並提出配套措施、責任歸屬。

根據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民國100年調查,台灣149所大學院校與技職院校宿舍有近八成設有門禁,六成五要求點名。


台大生促男女混宿 校方:可討論

【聯合報╱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5/30

為推動性別友善,台大學生再次呼籲校方成立「性別友善宿舍」,讓男、女生都可以自由選擇同層或同間房間居住。台大表示,若住宿生能取得共識,可向校方提案,共同規劃住宿區。

台大社會系、政治系等研修「社會運動」課程學生,昨天在校內演出行動劇,要求台大成立混合性別的友善居住宿舍。

政治系學生張峻臺指出,現行性別區隔宿舍管理規則不一,女宿每天五點後就男賓止步,學生若想用交誼廳討論課業,很不方便。但男宿卻門禁鬆散,男生帶女生留宿情況屢見不鮮,且單一性別宿舍對少數族群如同志,造成很大困擾。

學生也針對住宿學生發出問卷,共回收近200份,超過五成同學希望有性別友善宿舍。張峻臺說,台大學術研究已經列入百大,更應該比照世界前50名大學,對性別平等也表現同樣的國際氣度。

張峻臺指出,性別友善宿舍可以規劃男女同層,甚至同房住宿,如果有疑慮,可以推動宿舍自治,由大家共同訂出生活公約和規範。

台灣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住宿服務組主任竇松林表示,混宿問題除了學生意見外,也要考慮家長想法,如果住宿生能夠取得共識,可向校方提案,共同協調討論;未來台大的新建宿舍,也已納入性別友善宿舍的概念。


成大「寧靜宿舍」零時關燈斷網 六成學生想住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2012/08/30

成大九十七學年起在宿舍推動「寧靜樓層」,讓住宿學生自主管理,提早熄燈就寢,三年來成效不錯,學校表示將逐步增加寧靜樓層,到一○六學年,所有宿舍都將改為寧靜樓層。

成大說,一開始會想試辦,是因每次開家長會,家長都會提到宿舍關燈問題,說孩子抱怨「一間有三、四人住,只要一個人不睡,其他人都別想好好睡」;也有家長抱怨孩子住宿舍「沒人管,整晚都掛在網上,身體都搞壞」。

學生也在網路上抱怨,常常有人半夜聽音樂、聊天,吵得其他人也無法睡,第二天沒精神上課。大陸學生則反映,「台灣學生晚上不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來不及,大家都提著早餐進教室,很奇怪」。

成大表示,剛實施時擔心學生反彈,只有百分之十二宿舍為寧靜樓層;沒想到反應很好,學校進行問卷調查,百分之八十一學生都認為寧靜樓層可以提高住宿品質,百分之七十八同意學校逐年增加設置比率,百分之五十八學生表示願意住寧靜樓層。

想住寧靜樓層的學生中,以大學三、四年級及研究所學生最多,學校表示,這些學生很多要準備國考、考研究所,不想被夜歸的學生打擾。

學校逐年增加寧靜樓層比率,上學年達到百分之卅,今年暑假開學後,增加到百分之五十一。

成大學務處住宿服務組表示,學校目前讓學生自由申請入住寧靜樓層,自訂寢室公約,原則十二點關燈、一點關網路,學生如果有閱讀需要,可以到宿舍的公共閱讀區或校內圖書館;還包括要保持寧靜、隨手節能、保持整潔等,只要違規就記點,不能再入住寧靜樓層,滿十點就不能再住學校宿舍。


「不歡迎拖鞋」 中央大學公告惹反彈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2/10/22

中央大學近期貼出公告,對大一新鮮人喊話,表示中大不歡迎「拖鞋文化」,公告內容說,「大學生在明代叫『國子監生』即『進士及第』,未來是管一縣之縣太爺…如此崇高,何以自輕?」公告還說,「別學某些學長,我們承認沒教好他們」。

中大的公告引起不少學生反彈,還貼上網廣為流傳。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認為,教育部應針對各校校規進行總體檢,為學生權益把關。

國立中央大學最近貼出公告,表示學校不歡迎拖鞋文化,拖鞋也不適合公共場合。不過,大學生在校園裡穿拖鞋已行之有年,圖為交通大學去年舉辦畢業典禮時,因為當天下雨,畢業生甚至穿著拖鞋拍照留念。記者陳志曲/攝影
中大公告內文表示,不歡迎拖鞋,即使是造型漂亮、Fashion,拖鞋只適合居家、度假及休閒,不適合公眾場合;呼籲大一新鮮人「別學某些學長,我們承認沒教好他們」,引發部分大學生反彈。

這項公告在網路上引起討論。中山大學畢業生Yu-Hsuan Ko在臉書上表示,公共場所禁穿拖鞋的禮儀來自溫帶國家,台灣濕熱,拖鞋屬於本土文化;只要不違背道德,每個人應有自主權。

有網友諷刺,中大乾脆宣布「男生全部推成平頭,女生清湯掛麵。走路兩兩比肩,行進間呼口號答數,進學生餐廳喊親愛精誠。」作家馮光遠也說,「同學可以玩一下,保證轟動。」

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小組成員董泓志指出,大學生穿拖鞋可視為身體自主權,中大公告禁穿拖鞋,等同將拖鞋汙名化。


拖鞋入校園 妥當不妥當?

大紀元 2012年05月17日

台灣夏季炎熱又潮濕,特別是在梅雨季節,鞋襪濕了又乾,乾了又濕。

穿著夾腳拖鞋出門,的確輕盈又舒適。然而拖鞋真的能到處「趴趴走」嗎?

文、圖/劉佳璇、王莛蕙、江羿玟、孫于雯、謝佩均、曹書寧  

對於許多學生而言,進入大學就讀意味著有更多的自主權,個人自我意識也在此階段逐漸形成。大學生的服裝象徵著自我風格,各式各樣的奇裝異服早已見怪不怪。然而,穿拖鞋到學校上課始終是個備受爭議的議題。針對此議題,「小紀元爆報」的記者們隨機抽訪17位大學在學學生及10位任職於大專院校的師長進行訪問,其中11位學生贊成拖鞋入校園,5位不贊成,1位表示視情況而定;教師方面有9位不贊成,1位表示視拖鞋樣式而定。

舒適輕鬆方便

11位贊成的受訪者中,有7位學生表示,拖鞋穿起來舒適又方便,尤其是在下雨天,可減去穿著濕答答鞋子的困擾。就讀於致理技術學院的游同學認為:「上課的學習效果和是否穿拖鞋無關。」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資管系二年級的陳姓同學也表示:「我贊成可以穿拖鞋上課,在下雨天很合理,穿著濕的鞋子上課很不舒服。而且某些公司員工可以在辦公處換穿拖鞋,學生為何不可以呢?」

缺乏適度尊重

任職於致理技術學院的郎老師表示:「教室是上課的地方,雖然不必西裝筆挺,但是穿個夾腳拖就來上課,有失禮貌!若是在公司上班,也不可能穿拖鞋。所以,學生還是謹守本分。」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的楊教授認為,穿拖鞋本身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若是不得已遇到下雨天,也應穿涼鞋代替。多數師長認為,穿著拖鞋不雅觀也不尊重師長,給人邋遢的印象,學生時期就不應該養成這個習慣。此外,就讀台中科技大學的許姓女大學生也表示:「我覺得不太妥當,學生還是要穿布鞋或包鞋比較像學生,穿拖鞋有點隨便,所以不太贊成。不分場合穿著拖鞋,覺得不是很好。」

但是也有師長認為,現在的拖鞋樣式新穎,可以幫個人造型加分。任職於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的陳副教授認為:「因為現在有很多改良式的夾腳拖鞋,有很多好看的也很好搭,因此並不反對。」一名就讀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四年級的劉姓女大生也認為:「大學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化和交際的場合,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的打扮自己,而拖鞋(好看的拖鞋,非藍白拖)也是學生的一個打扮而已。且穿一般鞋子折舊率較高,還不如穿拖鞋好。」

穿出自我品味

紐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陳文敏認為,服裝代表了個人品牌,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傳遞出希望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的信息。大學生在就學階段,應積極學習建立自我品味,這的確是個良好且必要的過程。在大學開放的校風中,希望別人怎麼看待你就怎麼穿,不應受限,然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懂得辨別有型的「Smart Casual」(便裝)與「邋遢」之間的差異。將來進入職場,給人的第一印象更攸關就業的競爭力。不論贊不贊成脫鞋進入校園,對於大學生而言,更重要的一堂課是培養個人美學與學習塑造個人形象。


從「拖鞋不入校園」談起~聊聊「國民禮儀教育」的一些課題

(作者:梁睿呈  知書也達禮~禮賓工作會客室 )

    這幾天在報章媒體上有個新聞:

「穿拖鞋上課『失禮』逢甲嚴抓 有教授認「管太多」有學生響應『腳臭噁心』

2011/06/16 06:30 蘋果日報

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16/143/2tepm.html

【鄭敏玲╱台中報導】天氣酷熱,大學生竟不准穿拖鞋進學校!台中逢甲大學每天早上由教官和義工在門口檢查學生的服裝儀容,被抓到穿拖鞋就要被「記名字」、記滿三次須上國民禮儀課。學生大反彈、上網抱怨:「很火大!逢甲要不要檢查手帕衛生紙?」但也有學生認為要尊重他人權益,「一堆人腳有味道都不自覺,很噁心。」校方強調,學校本來就應該傳授品德教育,不能放任不管。…(下略)」

在這新聞報導之後,網路上掀起了一陣論戰,有的人認為學校管太多,相反地,有人認為學校有是一種公共場合,言行舉止穿著都應該有個基本的規範。相關聯的新聞,讓人不自覺的想起去年台大學生上課啃雞腿的爭議,這項到學校上課能不能穿拖鞋的話題,也是有一些關於「禮儀」的新聞事件。在性質上,這應該是屬於最基本的「國民生活禮儀」的範疇,到什麼地方該穿什麼,在什麼場合就該有怎麼樣的舉止。畢竟,「禮儀」牽涉到每個時代與環境的變化而有不同,作者曾經在20年前在某個機緣下,當過一學期的逢甲大學的研究生,那時候穿著拖鞋進校園上課的學生就已經不少,對從台北去念書的我來說,的確有一些不太適應。在早些年的社會環境來說,比較強調「集體意識」,在所謂禮俗的規範要求,的確比較嚴格一些(對有些人來說是保守),但時至今日,風尚已經走向光譜的另一端,比較強調個人的意識,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了:對於「個人意識」的表現,是否可以任意擴張?關鍵就在於「場合」與「份際」。

對於「場合」來說,如果是在多人的公眾場合,怎麼穿著、行動與行為舉止,如果您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重要的是,你也會在意他人對你的「評價」,那麼這便是發自內心「尚禮」的開始。長久以來,因為作者個人工作的關係,常常發現國人對於「公眾生活」與「私人生活」常常弄不清楚「份際」,說明白一點,就是常常把私人生活與習慣,帶到公共場域之中,例如辦公室、參加宴會、會議或其他場合,這也是我個人在講授商務禮儀時,第一入門的觀念,就是幫助聽講者分清楚「社交禮儀」與「公商務禮儀」的分別。我想,穿拖鞋上課的學生也不只逢甲大學而已,相信許多他校的學生也會有過,當然,我絕對同意大學校園是一個自由活潑的環境,我也認為這個現象也不需要看的過於嚴重,學校在大門口記點糾正的原意是良善的,也是希望學生警覺這個穿著似乎不太得宜,但是,我個人認為學校作法就值得商榷了。既然學校是高等教育單位,就不需要用中學生的方式對待,違規記點加上強迫參加「禮儀課」!在這裡我就十分的不同意學校這種後續作法,一方面也要為「禮儀課」叫屈,因為上「禮儀課」可不能淪為像違反交通規則一樣,交通裁決所規定要上「交通安全」講習,您想想:被強迫上課,早已經是百般的不願意,講到一些禮儀「原則」與「共識」(請注意,禮儀不是法律與規定,沒有人強迫你非要這麼做!),既然不是發自內心、誠心誠意的想要吸收禮儀知識,進而改變自己的形象與風範,又怎麼會有學習效果呢?反倒是這麼一來,把「禮儀課程」污名化,而成為一種「陳腐」、「教條」以及「保守」的代名詞,這對於一些熱心推廣正確實用的禮儀教學者來說,不啻是將吾等的努力又打退回了好幾步,在目前商場上已經將「禮儀能力」列入「競爭力」的時代,您以為單純用「學歷」與「專業能力」,就可以成為成功的保證嗎?

我個人常常與學校的老師與主管分享心得,推廣禮儀教育,要讓學生覺得「吸引」與「嚮往」,提供給學生們一種「選擇」,也就是激發學子們自我探索與發現自我:「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在別人眼中是如何的感受?」、「我要如何的行為舉止,在將來步入社會後,比別人多了什麼的力量?」,就像校園中的親善禮賓大使,就是一種吸引大學學子的「典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加入的,但凡此種種,對於教育培養者來說,就是一種正向的作法與積極的力量。因此,穿著拖鞋何需取締?如果我穿球鞋溜著滑板去上課,抓不抓呢?因為我覺得他根本是來玩耍的,只要心態漫不經心、毫不在乎他人的感受,社會人群關係的經緯規範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不同方式與種類的行為也一定層出不窮,又如何抓的完呢?

其實,穿拖鞋上課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報導中的教授說法,認為學生也是一種「職業」,而我認為學生不是「職業」(職業的定義主要是為了賺錢的),而是一種「身份」,而這種身份就尊重每一位同學為自己下一個定義,而他(或她)就會對於自我的形象作不同的塑造與要求。所以,學校與其花費人力、精神與物力做這吃力又不討好(反而討罵),施力方向又錯誤的的事情,還不如多設計一些企業參訪與講座,看看現實的工作場域需要怎麼樣的預備人才,聽聽職場主管們對於哪一些特質的人更為青睞,讓學子們從內心去思考、真心去自我改變與要求,他們會自己尋求進修與學習的資源,禮儀課也好、形象課也好,就我擔任禮儀講師的角度來說,希望的是這些求知若渴的聽講者(企業界與公部門尤其熱烈),對禮儀學的教學者來說,更是一種鼓舞而恨不得傾囊以授。

本部落格以前講述了許多的專業禮儀工作文章,或許很多稍有深度,各位讀者也不見得全都用的上,但是,基本的「國民禮儀」可是每一個人都要具備的,因為這是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氣質」與「涵養」。這篇文章純粹就一個禮儀知識教學者的角度來聊聊,沒有太多的深厚原理,只是借由從「拖鞋」談起,讓讀者們瞭解,「禮儀」這東西是讓你真心喜歡而自然親近的,可不是強迫你來而讓你心生畏懼的!


怕鬧事… 清大頒社團禁酒令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2012/10/22

清大學生質疑校方限制社團提供酒精飲料的規定,在校園學生刊物上引起討論。 圖/取自網路

中央大學公告禁止拖鞋進入校園,近期清華大學則明文頒布「禁酒令」,限制社團活動僅能提供酒精濃度百分之三以下的飲料;啤酒、燒酒雞可能都在禁止之列。

清大人社院學士班陳為廷指出,這類大學校方「管太多」的邏輯,顯示大學校長「小學校長化」,將大學生當成小學生管理。

清大最近頒布的社團活動禁酒令,也引發校內學生反彈。清大以去年耶誕舞會有學生飲酒過量,發生疑似性騷擾事件為由,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開會決議後,向課外活動指導組要求限制社團活動提供酒精飲料。

如果學生社團要在活動中提供酒精性飲料,需一個月前送出活動企畫書,並詳列酒精飲料種類、數量、發放方式,除需管控發放方式,酒精濃度也要在百分之三以下。

陳為廷指出,校方以曾發生疑似性騷擾事件為由禁酒,就像要求女生穿多一點來避免性騷擾的邏輯一樣,發生事情不溝通討論,卻一味禁止並不妥當,校方應思考如何與學生溝通。


校園禁酒/學生:別因個案規定

【聯合報╱記者王慧瑛、郭政芬/新竹市報導】2012/10/22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表示,去年耶誕節活動,有學生在校內活動場所因飲酒引發吵鬧、衝突;上學期學務會議中達成協議,學生活動應避免飲酒,提醒學生懂得自我約束,學生與校方相互尊重。

葉銘泉認為,這個協議還不至是「禁酒令」,是列出活動注意事項,提醒十八歲以下學生不得飲酒;即使十八歲以上,飲酒仍要節制,「助興可以,但不可以衍生出不愉快的事」。

對於活動禁酒恐引起學生反彈,葉銘泉說,學務會議上有學生代表參與討論,並聽取學生意見,目前未聽說有學生反彈。

清大生科系郭彥伯指出,雖然有些同學認為「不應該限制成年人」,但是學校並未真正禁止在校內飲酒。社團是校園合法成立的團體,本來就會有些限制,因此,要理解「這個禁酒的合理性」。郭彥伯認為「喝酒和性騷擾並未有直接關係」,建議學校要做的應是根絕性騷擾。

清大人類所學生蕭褘涵認為,「禁酒令沒什麼用」,校方該重視「校園性別議題」,而非用個案去規定。


教育反思/雞腿加拖鞋 看待教室的態度…

【聯合報╱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桃縣蘆竹)】2012.10.23 03:07 am

這幾年,原本以家居為主的拖鞋,踏出了室外,踩進許多公共空間,夾腳拖與人字拖成為時尚的配件。如今,大學校園也屢屢見到學生穿著拖鞋滿地跑。

當一個原本屬於「個人、私有空間,與顯露腳指」的拖鞋,因方便、流行、仿效後造成的次文化,蔓延與衝撞在「集體、公共場域,與群體協調」的教室中,勢必造成主觀與客觀上的糾葛。

其實拖鞋無罪,校園教室中穿拖鞋也不太需要用校規去約束。但是,這些大學生該思索的是一種「看待」拖鞋文化的方式,以及對於「教室」這個場域,我們學生是如何看待?

教室是一個實體空間,不像許多數位學習網路課程,學生可以穿著內衣,躺著寫報告。教室成員,也不是像臉書網路中的虛擬人物,衣著與外表,是一種互動意義的展現,老師與學生都需有適當的角色扮演,當拖鞋因氣味、視覺感官會讓人產生不同解讀時,便會有著群體中的抗拒。

教室這個場域,從大學生拿著手機低頭與拍照上課教材,到許多學生因排課滿堂,開始在課堂上吃飯喝飲料而傳染仿效,到如今許多人為了流行與自我,無意義的操弄著拖鞋文化的體現。

如果穿上拖鞋,低頭看著手機,課堂吃著雞排,能產生教室場域中學習的動能,那我支持!但如果只因流行或自我,那便模糊與喪失公共空間中成員該盡的角色,那我懷疑這樣的態度!


別老罵大學生 他們用功又尊師

【聯合報╱李家同/清大孫運璿榮譽講座教授(新竹市)】2012.10.24 02:36 am

我們國家有個流行趨勢,喜歡說現在的學生如何不用功、如何不尊師重道等等,好像從前大學生個個用功得不得了,而且都尊師重道。我已七十四歲,在台灣教書快四十年了,我要代我的學生說一句話,他們絕對沒有過分地偷懶,更沒有不尊師重道。

每年我都有三次不同學生的聚會,兩次在我生日左右,一次在教師節,很多同學沒有錯過任何一次聚會,這已經持續很久了。這些同學都有很好的職業,也不需要我寫介紹信了,有幾位甚至已經做到了大學校長,他們和我聚會不是表示對我的尊敬,而是喜歡和我見面。對我來講,這就是尊師重道。

我現在正在教很多學生英文,他們都不算是我的學生。有一位是暨大電機系學生,我知道他很懂類比線路,所以常常求他解惑,久之就變成好朋友了,於是我壓迫他每周都要做中翻英和英翻中的練習。他雖然已經畢業了,仍然從不間斷,只有一次因為蜜月旅行到歐洲沒有做,好像還有一次得了感冒沒有做。媒體一再說現在的學生懶散又不用功,我認為這是不公平的。

我喜歡打網球,有一陣子在網球場看到一位工讀生,後來在另一個場合又碰到他,他來和我搭訕,我又壓迫他做英文練習。很快地他就大有進步。上星期他打電話來求饒,說中翻英還可以,英翻中實在太難,他問我可不可以不要做英翻中,我沒有答應,看來他會乖乖地做我給他的作業,好可憐,他根本不是我的正式學生,但他知道我是老師,基於尊師重道,只好自嘆遇人不淑,碰到我這種老師,倒了大楣,可是也充分表示下一代是很用功的。

我在清大教過有關通訊和類比線路設計的課,每次都有一百多位同學選課,有一位教授很不服氣,他說「你敢不敢開一門非常冷門的課,看還有多少學生會來選課?」於是我接受挑戰,開了一門「字串比對演算法」的選修課,可是仍然有九十八位同學選這門非常冷門的課。這可以證明清大的學生並沒有將清大想成一個職業訓練所,多多少少他們也在追求學問,哪怕是對求職沒有多大用處的學問,我們能夠說下一代無可救藥了嗎?

幾年前,我去參加耶誕夜彌撒,因為人多只好站著,旁邊站了一個傻呼呼的年輕人,相談之下發現他是高二學生,我順口考他幾句英文,他一無所知,我就變成了他的義務家教,除了英文,還教他數學。他現在已經是大學生了,可是每周仍然來向我學英文,我也抓了一個研究生教他寫程式,他已一口氣寫了十八個程式,其中還用了一個他自己發明的演算法,我寫字串比對的講義時,也將他的演算法寫進了我的講義。

總之,不要再罵我們的下一代了,我們這些老人又不是聖人,難道我們從前個個都用功得不得了嗎?我承認,我的學生們的確比我更會玩,我的博士班學生有成天比賽打羽毛球者,也有一位每年都要比賽曲棍球,可是他們都是用功的學生,我對他們是極為欣賞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