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博士沒頭路
作者: 譚淑珍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19日 上午5:30
■當韓流明星們,個個為了追求學識上的成就,愈來愈多人進到大學讀博碩士時,韓國的博士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屢創新高。
■A quarter of PhD recipients from the prestigiou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re unable to find a job when they graduate.
韓流明星金亞中,以「感性欲望和認知欲望對於感情強度(Intensity)和電影滿意度(Satisfaction)的影響-以恐怖電影為例」的論文,讓她獲得高麗大學廣播影像系的碩士學位。
「關於演員壓力、憂鬱及自殺想法」的研究則是另一位就讀延世大學行政學院社會福祉系的演員朴珍熙的碩士論文。
演出「大長今」的演員李英愛,現為漢陽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當愈來愈多的演員進入韓國一流學府就讀博碩士班時,很諷刺的,2010年8月和2011年2月畢業的1,054位首爾大學博士生中,到今年上半年「未就業者」與就業情況沒有得到確認的「不詳者」,仍有289人,占總畢業人數的27.4%,創下近10年來最高紀錄。
失業博士逐年增加
依據首爾大學的統計,自2007年以來,畢業後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出路的博士畢業生的比率是逐年攀升。
博士失業,在韓國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目前韓國已取得博士學位卻沒有工作的博士失業率超過50%,也就是說,每2名博士中有1人找不到工作,其中又以人文系為首,其次為醫學系、社會系及工學系。
博士生失業率高,與大學、研究所、企業等機構所能提供的工作職位有限有關,特別是人文系。
然而,醫美大國、要成為全球國際醫療中心的韓國,醫學系博士生的失業率,竟然僅次於人文系,這看似頗令人驚訝的結果,其實也是結構性問題,醫院體系不缺博士,卻嚴重缺乏基層醫護人員。
當然,海歸派博士加入競爭,也是韓國本土博士失業率高的原因之一;去年韓國知識經濟部的一個科要聘用一名實習員工時,最後進入決選的有3人,一是首爾大學的博士生,一是海外MBA的畢業生,及一位國內名校畢業生,3人爭取月薪只有99萬韓元的實習工作。
專業技能勝過文憑
當博士失業成為普遍現象時,韓國青年開始驚醒,原來,在社會上,比起學問,專業更為重要。
這種覺醒,也與韓國大企業從2011年開始打破學歷偏見也有關,韓國30大企業開始特別招聘高中畢業者擔任普通管理職位,並在月薪、晉升和任職等人事管理方面與大學學歷者享受同等待遇。
於是,這兩年,韓國有不少人讀了4年大學畢業後,再重新進入2年制的專科大學,攻讀專業科系。
隨著就業難、博士失業率逐年提升下,在韓國社會漸漸開始出現:「比起對就業沒有幫助的4年大學文憑,實質性的專業技能更有用」的價值感。
然而,擁有一「技」之長的韓流明星們,在演而優之後,開始紛紛進到校園攻讀博碩士時,韓國一流學府的博士畢業生的失業率卻是逐年升高。
四分之一博士待業 南韓博士失業成社會問題
NOWnews – 2012年8月9日 下午3:03
實習記者陳岱安/綜合報導
據「首爾大學2011年統計年報」顯示,首爾大學博士生的就業率從2009年的83.4%降到2011年的70.3%,換句話說,未就職的博士生占所有畢業生的27.4%,創下10年統計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首爾大學博士在畢業後就能馬上找到工作的人非常少,甚至有人尚未決定職業方向。該校博士生失業或未決定職業方向的人在2007到2009年之間,游移在14%到15%左右,而2010年飆升到25.3%,2011年,則持續上升至27.4%。
南韓對畢業博士生未來最嚮往的職業道路調查顯示,國外機構占23%,學術界占25.9%,私人企業占14.3%。
首爾大學方面表示,博士失業已成為社會問題,近年來能夠提供給博士的職缺越來越少,這不只發生在首爾大學,許多南韓大學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應需善用高等教育人才,否則將妨礙社會長遠發展。
失業世代/南韓頂尖大學生 也找不到工作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2.09.12 03:00 pm
為了在大公司找到高薪工作,南韓高中生上大學的比例幾乎是4分之3,結果使大學生供過於求。南韓前30大企業去年雇用26萬大學生,剩下6萬名大學生擠不進去,讓青年失業率飆到7.3%,是整體失業率的兩倍多。
今年25歲的金惠民以優異成績從南韓頂尖大學畢業,英語流利而且有三星信用卡公司與AT Kearney顧問公司的實習經驗,可是她應徵20家公司全部沒錄取。
金惠民說,「以前大學學歷還有實質意義的時候,頂尖大學畢業通常是進入前10大公司的保證。我認真讀書,把每件事做好,可是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啊」。她現在開始學中文,就是為了讓自己進大公司的機會再多一些。
南韓本來是全世界最重視學業成就的國家,家長花大錢讓孩子上學,學生一天念書超過12小時就為了進大公司。愈來愈多年輕人都頂著高學歷,可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所謂「前30大企業」,根據韓國工業協會資料,只佔總就業率的6.8%。
現在政府的態度180度大轉變,南韓總統李明博說:不要念大學,直接去工作。
延世大學經濟學教授宋泰允說,「對學歷的狂熱還有要求每個人追逐相同工作的社會壓力,讓南韓付出代價。問題不是工作太少,而是缺乏就業品質,與求職者一味追逐大企業,缺乏思考其他工作選擇的彈性觀念」。
博碩士人數即將破百萬 人力供給增加已讓失業率升破3.5%
NOWnews – 2012年7月30日 上午9:42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國內具博碩士學歷的人數即將超過100萬人,而隨著博碩士人力供給的增加,過去失業率難得超過3%的博碩士,自去年第4季開始,失業率逐月升高,到今年6月已升破3.5%,達3.54%。
主計總處指出,近年台灣每年的博碩士畢業生超過6萬人,去年具博碩士學歷者為90萬9千人,去年7月增加至97萬人,今年6月再增加至97萬7千人,而隨著畢業季節到來,研究生陸續取得學位,也將使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近期內可望超過百萬人。
隨著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的人力供給增加,但需求並未隨之增加,因此,過去失業率很少超過3%的博碩士族群,也自去年第4季起,失業率開始升高,到今年6月已上升至3.54%,超過3.35%的水準。
統計顯示,平均上半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為3.32%,雖然較大學畢業者5.66%的失業率、高中職的4.29,以及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好,但已高於專科學歷者的3.17%。
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到今年6月止,15歲以上民間人口裡,具研究所學歷者有97萬7千人,其中,就業者有68萬9千人,失業者2萬5千人,非勞動力人口則有26萬3千人。
頭路難找 台成清交博士班竟缺額
自由時報 2012-9-3
報考人數 今年創新低
〔記者胡清暉、林曉雲/台北報導〕博碩士失業率已升至三.三二%,高過專科的三.一七%,「流浪博士」問題日益嚴重之際,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均創新低,台大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有十系組錄取掛零,台大博士班缺額高達三○五人、達招生名額近三分之一,台、成、政大甚至有一些系組博士班根本無人報名。
大學博士班數量逐年劇增,一百學年已破八百班,博士班人數到九十九學年達高峰三萬四千多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近年每年畢業博碩士超過六萬人,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破百萬,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高。
台大前研究生教務組主任戴娟姿指出,相較起來,電資、理學院博士班平均五.五年才能畢業,文、法、社科學院平均要七年,投資這麼多的時間及精力,未來前途卻充滿了不確定,即使是台大博士,目前想在中南部的科技大學找到教職也很困難。
在此情況下,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報名人數創新低,普遍下降一成六至二成;台大只有一六三○人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且超過二十個系組的招生名額多過報名人數,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在職)甚至無人報名,招生掛零的有人類系、藝術史、生物統計學組等十個博士班。
至於成大,三年前還有一千三百多人報名博士班,今年只剩七百多,且建築系丁組、工程科學系戊組、環境工程系乙組無人報名。
交大報名人數也從前年的八七○人驟降為今年的四八三人,少近一半;清大則從前年六九九人降為今年四六一人;政大也比去年減少一六五人,統計系(在職)、企管系B組、應用數學系(在職)都無人報名。
鑑於缺額嚴重,台大曾開會討論,鼓勵博士生在五年內畢業,也想把招不滿的博士生名額挪到碩士班。台大主秘張培仁表示,會加強博士班和產業界合作,且幫忙爭取獎學金,減少經濟壓力。台大生農學院則分析,農學院博士班出路不差,除了教職,也有三分之二去公務體系、生技產業,多個系組今年沒招到生,可能分組分太細,會考慮合併。
清大教務長陳信文則認為,理工科碩士畢業就可進產業界,但繼續念博士,五年就損失五百萬元學雜費及可能收入,出路未必較好,這也是近年來清大工學院博士班報名人數降最多的原因。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國內博士班是有供給過剩問題,教育部將檢討招生名額,而對於有大學希望把博士缺額流到碩士學制,還需通盤檢討是否適當。
月薪2.5萬 10碩士搶當賣場工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9.17 05:27 pm
台灣碩士畢業生搶2.5萬月薪工作?據蘋果日報報導,家樂福下月將在台中沙鹿展店,前天開出平均月薪2.5萬、只需高中職學歷,負責第一線叫賣、補貨的基層人員職缺,沒想到超過400人前來應徵,其中竟有10名碩士,讓業者相當訝異。多數的碩士求職者表示,因為工作不好找,所以先有工作就好。
家樂福公關何默真指出,這次開出的近300名缺額全都是生鮮、3C等第一線的基層人員,10名應徵的碩士中,最後有5名被錄取,但高學歷其實並無太多加分作用,關鍵在於工作態度與熱情,且只要能熬過叫賣、現場操作等訓練,快的話1、2年就可以升上課長,到時薪水會是現在的數倍。
然而碩士應徵基層人員在近年時有所聞。今年7月,新北市動保處招募76名臨時動物保護員,有高達10名碩士前來應徵,但沒人被錄取。去年高雄市公車處招考司機,也有2名碩士報考且錄取。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去年碩士共約6萬人,較前年增加約500人,博士則超過3800人,較前年多60人。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表示,因為大學太多導致碩士過剩,造成高學歷低就現象愈趨普遍,有不少碩博士靠四處接案、打零工過活。
一名中興大學碩士畢業生說,同學不是在準備考公職,就是去應徵起薪2萬多元的工作,甚至有人要出國打工賺錢。對於政府沒有規劃好大學、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感到無奈。
破天荒!擊敗近3千人 博士考上台鐵道班工
作者: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3:38
一名博士報考今年的鐵路特考佐級養路工程類科,通過筆試及扛沙包跑走測驗;他擊敗近三千人,搶到月薪不到三萬元的「鐵」飯碗,未來將擔任「道班工」,要日曬雨淋步巡維修鐵軌,發生死亡事故還得守屍體。
考選部長董保城表示,博士願當台鐵最基層的道班工,每天幹粗活,是個人選擇,只要做得好又何妨。他說,在人人都受高等教育的時代,公務員應更看重能力,而非學歷;博士願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應該鼓勵。
考選部指出,鐵路特考分為高員三級、員級、佐級,佐級不限學歷都可報考,月薪兩萬九千多元,是最低階的公職考試;又以佐級養路工程,工作最粗重,今年有史以來第一次錄取博士。
除了養路工程,佐級車輛調度、機械工程、機檢工程類科,也屬於粗活,都要加考體能測驗。今年這四個類科還錄取卅六個碩士及二百七十一個學士,其中包括四十二名女性;凸顯在經濟不景氣年代,「高資低考」的公職考試趨勢。
考選部統計,前年鐵路特考佐級機檢工程類科,也曾錄取一個博士,擔任類似「黑手」的工作。
台鐵這兩年面臨退休潮,鐵路特考開缺大增,今年近五萬四千人報名,錄取八百一十一人;不僅競爭激烈,還有廿四個博士來搶鐵飯碗,其中有六人報考不限學歷的佐級類科,最後只有兩人分別錄取高員三級電力工程及佐級養路工程。
考選部指出,今年養路工程類科共三千一百廿九人報名,錄取一百五十五人,要連過兩關;通過筆試後,加考體能測驗,得扛四十公斤沙包,在廿秒內跑完四十公尺。
董保城說,公職考試目前仍根據學歷分等級,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這種分級已無多大意義;不管博士考上道班工,或成大二年級學生休學考上普考,都是個人選擇,只要勝任工作,學歷不重要。
不當流浪博士 寧低就領3萬
作者: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3:38
國內博士人數廿年來激增超過五倍,就業市場卻相對萎縮。
教育部統計過去三年,博士生畢業一年後,待業或失業率最高達百分之四點五;與其失業,越來越多博士報考公職,但不見得考贏大專或高中生。
教育部統計,八十學年博士畢業生只有六百零八人,九十九學年增加至三千八百四十六人,足足多了五點三倍,超過大學生、碩士生增加幅度。
以往博士就業首選,是擔任大學教職或研究工作;近年來受少子化影響,大學開始出現招生危機,學生減少,師資也跟著減少,博士畢業生就業因此碰壁。
教育部調查近三年博士生動向,待業或失業中的比率介於百分之三點七至四點五之間;最嚴重的情況,每年四千名博士畢業生有一百八十人找不到工作,「流浪博士」越來越多,很多只能屈就在私立大專當兼任教師,領微薄鐘點費,且隨時可能被裁員。
博士失業率節節高升,為求穩定工作,很多轉考公職,爭搶鐵飯碗,而且不惜「高資低考」。例如不限學歷的初等考試,月薪近三萬元,今年有廿名博士報名,但全摃龜;鐵路特考佐級考試今年也有六名博士報名,最後只錄取一人。
考選部指出,初等或鐵路佐級考試雖然考科少、較簡單,但都考選擇題;博士若沒有相當準備及練習,還是考不贏別人。
73大學生搶一份工 英國求職也好難
TVBS – 2012年10月5日 下午10:37
不止台灣工作不好找,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都發現,現在要找一份工,真的好難,根據英國調查,當地每一份工作,都有73個大學畢業生在搶,日本應屆畢業生,現在每3個人中,就有1個人找不到正職工作,學歷不再是工作保證,舉世皆然。
大學學歷管用嗎?在英國這2名同齡女性身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希望從事美術指導相關工作的Amaya,已經超過1年找不到工作,24歲的她拿了3個學位、會4國語言,有過3年工作經驗,但漂亮的個人履歷,求職時依舊碰得一鼻子灰,不是被嫌太年輕,就是說她的經驗能力高過工作需求。
求職者Amaya:「我開始更改履歷編排,把學歷放在最下面,希望面試官最後才看到。」
同樣24歲,Russell高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開始工作一路往上爬,年紀輕輕但已經是一名高階主管。
高階主管Russell:「我很多朋友說,雖然我學歷不高,但收入不錯。」
學歷不再是工作保證,大環境不景氣,導致公司職缺變少,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CNN記者:「每73個畢業生搶一份工作,所以這就突顯出一個問題,大學學位還有價值嗎?」
在同樣重視學歷的日本,大學生也進入「求職冰河期」,不過,專為大學生舉辦的求職講座上,還是看到不少人低頭玩手機,比起找不到工作,學生求職態度消極,更讓學校憂心。
就業輔導老師:「學生們對於要踏出自己已經習慣的領域,會感到非常害怕。」
意識到學生習慣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老師們發現,光提供求職技巧還不夠,得想辦法讓學生 走出校園。
大學生:「麻煩你了。」
於是有大學提供住宿交通,開放讓求職學生到東北災區當義工,希望給他們不同的刺激,協助災民除草、砍竹子,整頓他們準備把村子遷過去的高地,長達8小時揮灑汗水、默默做工,對於「找工作」,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
求職大學生:「請問該怎麼做,才能找到想做的工作?」神奈川大學副校長石積勝:「你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找到想做的工作嗎?大學一畢業,立刻就找到想做的工作,這樣的人當然開心又幸運,不過還有很多人並非如此,卻都在幾經失敗中繼續摸索。」
學歷不再是找到工作的保證,但積極面對的心態,也許能讓畢業生,更快度過求職難關。
誰斷了年輕人的路?
作者: 【文/陳培瑋】 | 明報周刊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9:01
一個層層剝削人民的政府,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呢?物價齊揚,薪資不漲,二代健保增列補充保費引發爭議,人民在如此一層層的剝削之下,心中的怒火何時會爆發。
「草莓族」、「啃爸族」,叫起來何等沉重。一場教改,在近20年的大學整併下,使得全台大學院校達到150所,今年的大學錄取率更是高達88%,大學生甚至碩博生充斥整個就業市場,但結果呢?高學歷就是高失業率,如今12年免試國教更即將上路,技職學校也將被邊緣化,這看似公平的求學之路,亦似乎也已阻斷年輕人的未來路。
求學念書進而就業,一直是人生相當重要的過程。在過去聯考升學的年代,透過一次次的考試,求學與工作成了一個很大的分水嶺,大學生涯更是多數求學者的願望,為了闖進那道窄門,讓許許多多的莘莘學子徘徊在南陽街上,年年不斷上演著重考的戲碼,若是放棄繼續升學,多數也轉進經濟迅速發展中的技職就業市場,讓台灣的經濟穩健的成長,惟這樣的光景似乎已不再復見,如今,在一次次的教改當中,一次次實驗般的將學生當成白老鼠,結果只是讓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逐漸在工作市場上被邊緣化了。
念書當然是件好事,擁有高學歷當然更希望擁有好的工作,但,何以今日事與願違呢?說直白一點,不就是執政者的短視?大學整併,很好啊!12年免試國教,也很好啊!人人有書念,人人擁有高學歷,這有什麼不好?確實,表象看起來是很好,但實際上卻也是在削弱這些高學歷者的工作競爭力,在就業市場上形成一股高學歷、低能力的窘態。
另一方面,求學本就是為未來工作所做的一項準備,台灣的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當中,似乎未將這波高學歷的年輕人考量進去。台灣當前的經濟結構還依賴著出口為經濟導向,也就是說無法擺脫製造業所需要的人力需求,而製造業者所需的勞動力則是薪資較為低廉的外籍勞工,即使真的有人力短缺,這些高學歷的年輕人是否願意投入此一就業市場,那還真的是一個大問題,與其說年輕人失業,倒不如說是政府未能創造真正適合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市場。
真的很難想像,12年免試國教即將在民國103年上路,若加上目前大學錄取分數2位數就可上大學的奇特景象,若孔子地下有知,當初他所推行的「因材施教」及「學以致用」,竟在台灣教育史上變成了「混材施教」及「學而無用」,不知道孔子會不會氣得要從棺材裡跳出來斥責一番?畢竟這樣的教育改革已背離了教育應有的初衷。
教改真的不是免試就是改革,教改亦不是大開大學之門就是教改,教改應是給予教育資源同等,才是真的教育改革。長期以來,城鄉差距的不對等教育資源環境,就是一種不公、不義,城市的學校,無論是師資、教材或設備都要較偏遠鄉村的學校好上數倍,執政者每每都說要改善,最後還不是無疾而終?弱勢者終究還是弱勢,這樣的教改不如不改,畢竟改了之後亦無能力提高求學者的競爭力,也無法改善弱勢者的受教權,那還叫什麼教改呢?
面對今年大學錄取率達88%,月前馬英九總統在一場座談會還很高興的誇口說這樣的錄取率是「世界少見」,真的,總統說得一點都沒錯,這真的是世界少見,但真的想問問馬總統,今年8月分的失業率為4.4%,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3.61%,幾乎是平均失業率的3倍,面對這樣的數字,馬總統您想想台灣的年輕人是該笑,還是該哭?
博士低就,絕非小事
【聯合晚報╱社論】2012.10.07 02:27 pm
一位博士錄取台鐵不需學歷的佐級鐵道養護工,薪水將近三萬元,此事再度引發對於高學歷低就的熱烈討論。其實這問題並非現在才讓人驚訝,早從台灣的大學突然暴增至一百五六十所,各校還都廣設研究所開始,就注定了「博碩士滿街走」的必然趨勢。
當然也有人像考選部長董保城那樣輕鬆反應,說博士願意擔當基層工作,是個人選擇,做得好又何妨。問題是,若真如此,那何必浪費個人青春,浪費國家資源,去拿高學歷呢?除非台灣社會已經認定,念碩士、博士乃個人興趣,與就業無關;但若真這樣想,那豈不更加證明,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的脫鉤,確實很嚴重嗎?而這豈是當初廣設博碩士班的目的?
在西方,很多國家對高學歷的看法,的確不像儒家傳統影響下的華人社會充滿迷思。雖然一般中產階級多具有應該念大學的期許,但拿到大學文憑後,除非真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或專業訓練,年輕人才會繼續碩士博士的課程。反觀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是學歷高)」的思維,主宰年輕學子的人生抉擇,而助長這思維的,多半來自於家長的期許,以及社會重學歷的氛圍。這段時日的景氣不振,大學畢業生職業出路困難,只好擠進研究所的風潮更甚,高學歷泛濫的惡性循環之下,使得文憑一路貶值。
碰上景氣不佳,「學歷無用論」的現象浮現,其實也可轉化為砥礪實力最好時機。此時若有餘力接受磨練,例如加強取得實用的證照,一旦環境改善,自身經歷可成為實力證明。若不得已進入「高學歷低就」的現象,有些人從正面解釋為人力素質提升,或謂如果計程車司機也有研究所學歷者,有什麼不好?但除了先前提到的耗費個人及社會資源之外,對年輕人的自信心與自我期許也可能造成折損,實在不可輕鬆視之。
教育部是該全面檢討國內碩博士班的規模了,校方和學生都應理解,學術研究型的學位,要考慮市場供需;實用型的學位,應配合產業的需求。否則高學歷低就趨勢蔓延,亦可能助長另一種民怨。
博士失業率飆「有面試要偷笑」
作者: 林倖妃 | 天下雜誌 – 2012年10月12日 下午1:25
深色西裝,電腦和公事包,沉沉地掛在肩膀上,才走出高鐵站已經汗流浹背,他看來像個業務員。只不過,公事包內唯一的產品是他自己,以及厚厚的博士論文。在清華大學拿到理工博士的林凱民(化名),過去一年半,投了將近60封履歷到各大學院校。 ( 理工博士為何只想到學校教書? )
「每一所都要準備履歷、要影印、要裝訂、郵寄資料,」他形容。好不容易有7、8個面試機會,命中率約1成5,「有面試就很開心,表示在上百位競爭對手中,已經擠進前6到8名。」
他西裝筆挺從新竹、台北,一路到高雄、花蓮,整整繞了台灣一圈。眼前的美景對他而言,全是黑白。
繼「流浪教師」之後,台灣從2006年出現了「流浪博士」一詞,主計總處調查,博士生畢業1年後,待業或失業比率達4.5%,比高中職還高。博士失業,問題嚴重。
【缺乏舞台、被迫西進】
但今年8月,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卻指出,台灣已經進入「人才斷層」期,與他國競爭,台灣將「死狀甚慘」。為何碩博士人數持續暴增,人才卻有「斷層」?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博士們被迫出走。
鏡頭回到林凱民,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前,他才去中國大陸一所知名大學應徵,2週後傳回好消息。「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我們只好到別的地方找舞台,」他語氣悵然。台灣還是他的第一志願,但他覺得,「留在台灣,找不到國立大學教職;到私立學校,可能3年後就倒了,更沒有保障。」他將前往的大陸系所,已有3位台灣去的教授和助理教授。
國內碩博士生雖然大量膨脹,出路卻屈指可數。最近10年,台灣163所大學院校,培育出的博士畢業生,從一年1,500人,暴增1倍半到一年3,846人。但大學專任教師增幅,卻遠不及博士的養成速度。從90學年到100學年,不過擴充12.5%,從4.4萬人增加到5萬人。僧多粥少,博士生要擠進學術殿堂,難上加難。
【教職難尋、企業不愛】
當然,找不到工作,更關鍵的原因,是博士真正的「斤兩」─能力。台灣把博士生當作「學術工作者」訓練,拿到國內知名大學理工博士的朱建(化名),回憶在學校所學,多要求做好研究、寫成論文。
「但在台灣,如何寫論文,比如何做研究重要,」他說,為了符合學校的「集點」制度,好做論文的研究,比創新研究更受青睞,「學校要求有2篇SCI論文,就想辦法湊滿2篇,而不管對產業有沒有貢獻。」導致學術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更不斷擴大。
【「雙薪教授」卡位 出路更難】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周平,2年來不斷寫文章,希望立法規範「雙薪教授」:制止公職或國立大學退休人員,轉任私校任教領雙薪。
據教育部2010年統計,退休公職人員轉任教職的共有1,351位,其中38位轉為私校校長、1,247位轉任教授或副教授。「這些雙薪教授若退位,多少能消化過剩的博士人力,」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威霆說。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認為,教育部應趁勢利用市場力量,進行大學規劃分類,發展各自特色。更重要是根據國家藍圖,對博士數量進行宏觀調控。國家發展和產業結構、人才教育環環相扣,「這其中從經建會、經濟部、勞委會到教育部,都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在法國拿到博士學位的李威霆語重心長。
作者: 譚淑珍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19日 上午5:30
■當韓流明星們,個個為了追求學識上的成就,愈來愈多人進到大學讀博碩士時,韓國的博士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屢創新高。
■A quarter of PhD recipients from the prestigious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re unable to find a job when they graduate.
韓流明星金亞中,以「感性欲望和認知欲望對於感情強度(Intensity)和電影滿意度(Satisfaction)的影響-以恐怖電影為例」的論文,讓她獲得高麗大學廣播影像系的碩士學位。
「關於演員壓力、憂鬱及自殺想法」的研究則是另一位就讀延世大學行政學院社會福祉系的演員朴珍熙的碩士論文。
演出「大長今」的演員李英愛,現為漢陽大學的博士研究生...。
當愈來愈多的演員進入韓國一流學府就讀博碩士班時,很諷刺的,2010年8月和2011年2月畢業的1,054位首爾大學博士生中,到今年上半年「未就業者」與就業情況沒有得到確認的「不詳者」,仍有289人,占總畢業人數的27.4%,創下近10年來最高紀錄。
失業博士逐年增加
依據首爾大學的統計,自2007年以來,畢業後一段時間內沒有找到出路的博士畢業生的比率是逐年攀升。
博士失業,在韓國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目前韓國已取得博士學位卻沒有工作的博士失業率超過50%,也就是說,每2名博士中有1人找不到工作,其中又以人文系為首,其次為醫學系、社會系及工學系。
博士生失業率高,與大學、研究所、企業等機構所能提供的工作職位有限有關,特別是人文系。
然而,醫美大國、要成為全球國際醫療中心的韓國,醫學系博士生的失業率,竟然僅次於人文系,這看似頗令人驚訝的結果,其實也是結構性問題,醫院體系不缺博士,卻嚴重缺乏基層醫護人員。
當然,海歸派博士加入競爭,也是韓國本土博士失業率高的原因之一;去年韓國知識經濟部的一個科要聘用一名實習員工時,最後進入決選的有3人,一是首爾大學的博士生,一是海外MBA的畢業生,及一位國內名校畢業生,3人爭取月薪只有99萬韓元的實習工作。
專業技能勝過文憑
當博士失業成為普遍現象時,韓國青年開始驚醒,原來,在社會上,比起學問,專業更為重要。
這種覺醒,也與韓國大企業從2011年開始打破學歷偏見也有關,韓國30大企業開始特別招聘高中畢業者擔任普通管理職位,並在月薪、晉升和任職等人事管理方面與大學學歷者享受同等待遇。
於是,這兩年,韓國有不少人讀了4年大學畢業後,再重新進入2年制的專科大學,攻讀專業科系。
隨著就業難、博士失業率逐年提升下,在韓國社會漸漸開始出現:「比起對就業沒有幫助的4年大學文憑,實質性的專業技能更有用」的價值感。
然而,擁有一「技」之長的韓流明星們,在演而優之後,開始紛紛進到校園攻讀博碩士時,韓國一流學府的博士畢業生的失業率卻是逐年升高。
四分之一博士待業 南韓博士失業成社會問題
NOWnews – 2012年8月9日 下午3:03
實習記者陳岱安/綜合報導
據「首爾大學2011年統計年報」顯示,首爾大學博士生的就業率從2009年的83.4%降到2011年的70.3%,換句話說,未就職的博士生占所有畢業生的27.4%,創下10年統計的最高紀錄。
近年來,首爾大學博士在畢業後就能馬上找到工作的人非常少,甚至有人尚未決定職業方向。該校博士生失業或未決定職業方向的人在2007到2009年之間,游移在14%到15%左右,而2010年飆升到25.3%,2011年,則持續上升至27.4%。
南韓對畢業博士生未來最嚮往的職業道路調查顯示,國外機構占23%,學術界占25.9%,私人企業占14.3%。
首爾大學方面表示,博士失業已成為社會問題,近年來能夠提供給博士的職缺越來越少,這不只發生在首爾大學,許多南韓大學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應需善用高等教育人才,否則將妨礙社會長遠發展。
失業世代/南韓頂尖大學生 也找不到工作
【聯合晚報╱編譯蔡致仁/綜合報導】2012.09.12 03:00 pm
為了在大公司找到高薪工作,南韓高中生上大學的比例幾乎是4分之3,結果使大學生供過於求。南韓前30大企業去年雇用26萬大學生,剩下6萬名大學生擠不進去,讓青年失業率飆到7.3%,是整體失業率的兩倍多。
今年25歲的金惠民以優異成績從南韓頂尖大學畢業,英語流利而且有三星信用卡公司與AT Kearney顧問公司的實習經驗,可是她應徵20家公司全部沒錄取。
金惠民說,「以前大學學歷還有實質意義的時候,頂尖大學畢業通常是進入前10大公司的保證。我認真讀書,把每件事做好,可是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啊」。她現在開始學中文,就是為了讓自己進大公司的機會再多一些。
南韓本來是全世界最重視學業成就的國家,家長花大錢讓孩子上學,學生一天念書超過12小時就為了進大公司。愈來愈多年輕人都頂著高學歷,可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所謂「前30大企業」,根據韓國工業協會資料,只佔總就業率的6.8%。
現在政府的態度180度大轉變,南韓總統李明博說:不要念大學,直接去工作。
延世大學經濟學教授宋泰允說,「對學歷的狂熱還有要求每個人追逐相同工作的社會壓力,讓南韓付出代價。問題不是工作太少,而是缺乏就業品質,與求職者一味追逐大企業,缺乏思考其他工作選擇的彈性觀念」。
博碩士人數即將破百萬 人力供給增加已讓失業率升破3.5%
NOWnews – 2012年7月30日 上午9:42
財經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國內具博碩士學歷的人數即將超過100萬人,而隨著博碩士人力供給的增加,過去失業率難得超過3%的博碩士,自去年第4季開始,失業率逐月升高,到今年6月已升破3.5%,達3.54%。
主計總處指出,近年台灣每年的博碩士畢業生超過6萬人,去年具博碩士學歷者為90萬9千人,去年7月增加至97萬人,今年6月再增加至97萬7千人,而隨著畢業季節到來,研究生陸續取得學位,也將使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近期內可望超過百萬人。
隨著國內具博碩士學歷者的人力供給增加,但需求並未隨之增加,因此,過去失業率很少超過3%的博碩士族群,也自去年第4季起,失業率開始升高,到今年6月已上升至3.54%,超過3.35%的水準。
統計顯示,平均上半年研究所學歷者的失業率為3.32%,雖然較大學畢業者5.66%的失業率、高中職的4.29,以及國中及以下學歷者3.45%好,但已高於專科學歷者的3.17%。
主計總處的資料顯示,到今年6月止,15歲以上民間人口裡,具研究所學歷者有97萬7千人,其中,就業者有68萬9千人,失業者2萬5千人,非勞動力人口則有26萬3千人。
頭路難找 台成清交博士班竟缺額
自由時報 2012-9-3
報考人數 今年創新低
〔記者胡清暉、林曉雲/台北報導〕博碩士失業率已升至三.三二%,高過專科的三.一七%,「流浪博士」問題日益嚴重之際,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考試報名人數均創新低,台大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有十系組錄取掛零,台大博士班缺額高達三○五人、達招生名額近三分之一,台、成、政大甚至有一些系組博士班根本無人報名。
大學博士班數量逐年劇增,一百學年已破八百班,博士班人數到九十九學年達高峰三萬四千多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近年每年畢業博碩士超過六萬人,具博碩士學歷者即將破百萬,高級人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高。
台大前研究生教務組主任戴娟姿指出,相較起來,電資、理學院博士班平均五.五年才能畢業,文、法、社科學院平均要七年,投資這麼多的時間及精力,未來前途卻充滿了不確定,即使是台大博士,目前想在中南部的科技大學找到教職也很困難。
在此情況下,今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的博士班報名人數創新低,普遍下降一成六至二成;台大只有一六三○人報名,比去年大減三百人,且超過二十個系組的招生名額多過報名人數,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在職)甚至無人報名,招生掛零的有人類系、藝術史、生物統計學組等十個博士班。
至於成大,三年前還有一千三百多人報名博士班,今年只剩七百多,且建築系丁組、工程科學系戊組、環境工程系乙組無人報名。
交大報名人數也從前年的八七○人驟降為今年的四八三人,少近一半;清大則從前年六九九人降為今年四六一人;政大也比去年減少一六五人,統計系(在職)、企管系B組、應用數學系(在職)都無人報名。
鑑於缺額嚴重,台大曾開會討論,鼓勵博士生在五年內畢業,也想把招不滿的博士生名額挪到碩士班。台大主秘張培仁表示,會加強博士班和產業界合作,且幫忙爭取獎學金,減少經濟壓力。台大生農學院則分析,農學院博士班出路不差,除了教職,也有三分之二去公務體系、生技產業,多個系組今年沒招到生,可能分組分太細,會考慮合併。
清大教務長陳信文則認為,理工科碩士畢業就可進產業界,但繼續念博士,五年就損失五百萬元學雜費及可能收入,出路未必較好,這也是近年來清大工學院博士班報名人數降最多的原因。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國內博士班是有供給過剩問題,教育部將檢討招生名額,而對於有大學希望把博士缺額流到碩士學制,還需通盤檢討是否適當。
月薪2.5萬 10碩士搶當賣場工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12.09.17 05:27 pm
台灣碩士畢業生搶2.5萬月薪工作?據蘋果日報報導,家樂福下月將在台中沙鹿展店,前天開出平均月薪2.5萬、只需高中職學歷,負責第一線叫賣、補貨的基層人員職缺,沒想到超過400人前來應徵,其中竟有10名碩士,讓業者相當訝異。多數的碩士求職者表示,因為工作不好找,所以先有工作就好。
家樂福公關何默真指出,這次開出的近300名缺額全都是生鮮、3C等第一線的基層人員,10名應徵的碩士中,最後有5名被錄取,但高學歷其實並無太多加分作用,關鍵在於工作態度與熱情,且只要能熬過叫賣、現場操作等訓練,快的話1、2年就可以升上課長,到時薪水會是現在的數倍。
然而碩士應徵基層人員在近年時有所聞。今年7月,新北市動保處招募76名臨時動物保護員,有高達10名碩士前來應徵,但沒人被錄取。去年高雄市公車處招考司機,也有2名碩士報考且錄取。
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去年碩士共約6萬人,較前年增加約500人,博士則超過3800人,較前年多60人。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張旭嵐表示,因為大學太多導致碩士過剩,造成高學歷低就現象愈趨普遍,有不少碩博士靠四處接案、打零工過活。
一名中興大學碩士畢業生說,同學不是在準備考公職,就是去應徵起薪2萬多元的工作,甚至有人要出國打工賺錢。對於政府沒有規劃好大學、碩士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感到無奈。
破天荒!擊敗近3千人 博士考上台鐵道班工
作者: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3:38
一名博士報考今年的鐵路特考佐級養路工程類科,通過筆試及扛沙包跑走測驗;他擊敗近三千人,搶到月薪不到三萬元的「鐵」飯碗,未來將擔任「道班工」,要日曬雨淋步巡維修鐵軌,發生死亡事故還得守屍體。
考選部長董保城表示,博士願當台鐵最基層的道班工,每天幹粗活,是個人選擇,只要做得好又何妨。他說,在人人都受高等教育的時代,公務員應更看重能力,而非學歷;博士願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應該鼓勵。
考選部指出,鐵路特考分為高員三級、員級、佐級,佐級不限學歷都可報考,月薪兩萬九千多元,是最低階的公職考試;又以佐級養路工程,工作最粗重,今年有史以來第一次錄取博士。
除了養路工程,佐級車輛調度、機械工程、機檢工程類科,也屬於粗活,都要加考體能測驗。今年這四個類科還錄取卅六個碩士及二百七十一個學士,其中包括四十二名女性;凸顯在經濟不景氣年代,「高資低考」的公職考試趨勢。
考選部統計,前年鐵路特考佐級機檢工程類科,也曾錄取一個博士,擔任類似「黑手」的工作。
台鐵這兩年面臨退休潮,鐵路特考開缺大增,今年近五萬四千人報名,錄取八百一十一人;不僅競爭激烈,還有廿四個博士來搶鐵飯碗,其中有六人報考不限學歷的佐級類科,最後只有兩人分別錄取高員三級電力工程及佐級養路工程。
考選部指出,今年養路工程類科共三千一百廿九人報名,錄取一百五十五人,要連過兩關;通過筆試後,加考體能測驗,得扛四十公斤沙包,在廿秒內跑完四十公尺。
董保城說,公職考試目前仍根據學歷分等級,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這種分級已無多大意義;不管博士考上道班工,或成大二年級學生休學考上普考,都是個人選擇,只要勝任工作,學歷不重要。
不當流浪博士 寧低就領3萬
作者: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3:38
國內博士人數廿年來激增超過五倍,就業市場卻相對萎縮。
教育部統計過去三年,博士生畢業一年後,待業或失業率最高達百分之四點五;與其失業,越來越多博士報考公職,但不見得考贏大專或高中生。
教育部統計,八十學年博士畢業生只有六百零八人,九十九學年增加至三千八百四十六人,足足多了五點三倍,超過大學生、碩士生增加幅度。
以往博士就業首選,是擔任大學教職或研究工作;近年來受少子化影響,大學開始出現招生危機,學生減少,師資也跟著減少,博士畢業生就業因此碰壁。
教育部調查近三年博士生動向,待業或失業中的比率介於百分之三點七至四點五之間;最嚴重的情況,每年四千名博士畢業生有一百八十人找不到工作,「流浪博士」越來越多,很多只能屈就在私立大專當兼任教師,領微薄鐘點費,且隨時可能被裁員。
博士失業率節節高升,為求穩定工作,很多轉考公職,爭搶鐵飯碗,而且不惜「高資低考」。例如不限學歷的初等考試,月薪近三萬元,今年有廿名博士報名,但全摃龜;鐵路特考佐級考試今年也有六名博士報名,最後只錄取一人。
考選部指出,初等或鐵路佐級考試雖然考科少、較簡單,但都考選擇題;博士若沒有相當準備及練習,還是考不贏別人。
73大學生搶一份工 英國求職也好難
TVBS – 2012年10月5日 下午10:37
不止台灣工作不好找,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都發現,現在要找一份工,真的好難,根據英國調查,當地每一份工作,都有73個大學畢業生在搶,日本應屆畢業生,現在每3個人中,就有1個人找不到正職工作,學歷不再是工作保證,舉世皆然。
大學學歷管用嗎?在英國這2名同齡女性身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經歷,希望從事美術指導相關工作的Amaya,已經超過1年找不到工作,24歲的她拿了3個學位、會4國語言,有過3年工作經驗,但漂亮的個人履歷,求職時依舊碰得一鼻子灰,不是被嫌太年輕,就是說她的經驗能力高過工作需求。
求職者Amaya:「我開始更改履歷編排,把學歷放在最下面,希望面試官最後才看到。」
同樣24歲,Russell高中畢業後,就踏入社會,開始工作一路往上爬,年紀輕輕但已經是一名高階主管。
高階主管Russell:「我很多朋友說,雖然我學歷不高,但收入不錯。」
學歷不再是工作保證,大環境不景氣,導致公司職缺變少,就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CNN記者:「每73個畢業生搶一份工作,所以這就突顯出一個問題,大學學位還有價值嗎?」
在同樣重視學歷的日本,大學生也進入「求職冰河期」,不過,專為大學生舉辦的求職講座上,還是看到不少人低頭玩手機,比起找不到工作,學生求職態度消極,更讓學校憂心。
就業輔導老師:「學生們對於要踏出自己已經習慣的領域,會感到非常害怕。」
意識到學生習慣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老師們發現,光提供求職技巧還不夠,得想辦法讓學生 走出校園。
大學生:「麻煩你了。」
於是有大學提供住宿交通,開放讓求職學生到東北災區當義工,希望給他們不同的刺激,協助災民除草、砍竹子,整頓他們準備把村子遷過去的高地,長達8小時揮灑汗水、默默做工,對於「找工作」,學生不再只是被動接受。
求職大學生:「請問該怎麼做,才能找到想做的工作?」神奈川大學副校長石積勝:「你問我該怎麼做,才能找到想做的工作嗎?大學一畢業,立刻就找到想做的工作,這樣的人當然開心又幸運,不過還有很多人並非如此,卻都在幾經失敗中繼續摸索。」
學歷不再是找到工作的保證,但積極面對的心態,也許能讓畢業生,更快度過求職難關。
誰斷了年輕人的路?
作者: 【文/陳培瑋】 | 明報周刊 – 2012年10月6日 上午9:01
一個層層剝削人民的政府,我們還能期待什麼呢?物價齊揚,薪資不漲,二代健保增列補充保費引發爭議,人民在如此一層層的剝削之下,心中的怒火何時會爆發。
「草莓族」、「啃爸族」,叫起來何等沉重。一場教改,在近20年的大學整併下,使得全台大學院校達到150所,今年的大學錄取率更是高達88%,大學生甚至碩博生充斥整個就業市場,但結果呢?高學歷就是高失業率,如今12年免試國教更即將上路,技職學校也將被邊緣化,這看似公平的求學之路,亦似乎也已阻斷年輕人的未來路。
求學念書進而就業,一直是人生相當重要的過程。在過去聯考升學的年代,透過一次次的考試,求學與工作成了一個很大的分水嶺,大學生涯更是多數求學者的願望,為了闖進那道窄門,讓許許多多的莘莘學子徘徊在南陽街上,年年不斷上演著重考的戲碼,若是放棄繼續升學,多數也轉進經濟迅速發展中的技職就業市場,讓台灣的經濟穩健的成長,惟這樣的光景似乎已不再復見,如今,在一次次的教改當中,一次次實驗般的將學生當成白老鼠,結果只是讓擁有高學歷的年輕人,逐漸在工作市場上被邊緣化了。
念書當然是件好事,擁有高學歷當然更希望擁有好的工作,但,何以今日事與願違呢?說直白一點,不就是執政者的短視?大學整併,很好啊!12年免試國教,也很好啊!人人有書念,人人擁有高學歷,這有什麼不好?確實,表象看起來是很好,但實際上卻也是在削弱這些高學歷者的工作競爭力,在就業市場上形成一股高學歷、低能力的窘態。
另一方面,求學本就是為未來工作所做的一項準備,台灣的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當中,似乎未將這波高學歷的年輕人考量進去。台灣當前的經濟結構還依賴著出口為經濟導向,也就是說無法擺脫製造業所需要的人力需求,而製造業者所需的勞動力則是薪資較為低廉的外籍勞工,即使真的有人力短缺,這些高學歷的年輕人是否願意投入此一就業市場,那還真的是一個大問題,與其說年輕人失業,倒不如說是政府未能創造真正適合這些年輕人的就業市場。
真的很難想像,12年免試國教即將在民國103年上路,若加上目前大學錄取分數2位數就可上大學的奇特景象,若孔子地下有知,當初他所推行的「因材施教」及「學以致用」,竟在台灣教育史上變成了「混材施教」及「學而無用」,不知道孔子會不會氣得要從棺材裡跳出來斥責一番?畢竟這樣的教育改革已背離了教育應有的初衷。
教改真的不是免試就是改革,教改亦不是大開大學之門就是教改,教改應是給予教育資源同等,才是真的教育改革。長期以來,城鄉差距的不對等教育資源環境,就是一種不公、不義,城市的學校,無論是師資、教材或設備都要較偏遠鄉村的學校好上數倍,執政者每每都說要改善,最後還不是無疾而終?弱勢者終究還是弱勢,這樣的教改不如不改,畢竟改了之後亦無能力提高求學者的競爭力,也無法改善弱勢者的受教權,那還叫什麼教改呢?
面對今年大學錄取率達88%,月前馬英九總統在一場座談會還很高興的誇口說這樣的錄取率是「世界少見」,真的,總統說得一點都沒錯,這真的是世界少見,但真的想問問馬總統,今年8月分的失業率為4.4%,青年失業率更高達13.61%,幾乎是平均失業率的3倍,面對這樣的數字,馬總統您想想台灣的年輕人是該笑,還是該哭?
博士低就,絕非小事
【聯合晚報╱社論】2012.10.07 02:27 pm
一位博士錄取台鐵不需學歷的佐級鐵道養護工,薪水將近三萬元,此事再度引發對於高學歷低就的熱烈討論。其實這問題並非現在才讓人驚訝,早從台灣的大學突然暴增至一百五六十所,各校還都廣設研究所開始,就注定了「博碩士滿街走」的必然趨勢。
當然也有人像考選部長董保城那樣輕鬆反應,說博士願意擔當基層工作,是個人選擇,做得好又何妨。問題是,若真如此,那何必浪費個人青春,浪費國家資源,去拿高學歷呢?除非台灣社會已經認定,念碩士、博士乃個人興趣,與就業無關;但若真這樣想,那豈不更加證明,高等教育與就業市場需求的脫鉤,確實很嚴重嗎?而這豈是當初廣設博碩士班的目的?
在西方,很多國家對高學歷的看法,的確不像儒家傳統影響下的華人社會充滿迷思。雖然一般中產階級多具有應該念大學的期許,但拿到大學文憑後,除非真有興趣從事學術研究或專業訓練,年輕人才會繼續碩士博士的課程。反觀台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實是學歷高)」的思維,主宰年輕學子的人生抉擇,而助長這思維的,多半來自於家長的期許,以及社會重學歷的氛圍。這段時日的景氣不振,大學畢業生職業出路困難,只好擠進研究所的風潮更甚,高學歷泛濫的惡性循環之下,使得文憑一路貶值。
碰上景氣不佳,「學歷無用論」的現象浮現,其實也可轉化為砥礪實力最好時機。此時若有餘力接受磨練,例如加強取得實用的證照,一旦環境改善,自身經歷可成為實力證明。若不得已進入「高學歷低就」的現象,有些人從正面解釋為人力素質提升,或謂如果計程車司機也有研究所學歷者,有什麼不好?但除了先前提到的耗費個人及社會資源之外,對年輕人的自信心與自我期許也可能造成折損,實在不可輕鬆視之。
教育部是該全面檢討國內碩博士班的規模了,校方和學生都應理解,學術研究型的學位,要考慮市場供需;實用型的學位,應配合產業的需求。否則高學歷低就趨勢蔓延,亦可能助長另一種民怨。
博士失業率飆「有面試要偷笑」
作者: 林倖妃 | 天下雜誌 – 2012年10月12日 下午1:25
深色西裝,電腦和公事包,沉沉地掛在肩膀上,才走出高鐵站已經汗流浹背,他看來像個業務員。只不過,公事包內唯一的產品是他自己,以及厚厚的博士論文。在清華大學拿到理工博士的林凱民(化名),過去一年半,投了將近60封履歷到各大學院校。 ( 理工博士為何只想到學校教書? )
「每一所都要準備履歷、要影印、要裝訂、郵寄資料,」他形容。好不容易有7、8個面試機會,命中率約1成5,「有面試就很開心,表示在上百位競爭對手中,已經擠進前6到8名。」
他西裝筆挺從新竹、台北,一路到高雄、花蓮,整整繞了台灣一圈。眼前的美景對他而言,全是黑白。
繼「流浪教師」之後,台灣從2006年出現了「流浪博士」一詞,主計總處調查,博士生畢業1年後,待業或失業比率達4.5%,比高中職還高。博士失業,問題嚴重。
【缺乏舞台、被迫西進】
但今年8月,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卻指出,台灣已經進入「人才斷層」期,與他國競爭,台灣將「死狀甚慘」。為何碩博士人數持續暴增,人才卻有「斷層」?原因之一,是台灣的博士們被迫出走。
鏡頭回到林凱民,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前,他才去中國大陸一所知名大學應徵,2週後傳回好消息。「台灣不缺人才,缺的是舞台,我們只好到別的地方找舞台,」他語氣悵然。台灣還是他的第一志願,但他覺得,「留在台灣,找不到國立大學教職;到私立學校,可能3年後就倒了,更沒有保障。」他將前往的大陸系所,已有3位台灣去的教授和助理教授。
國內碩博士生雖然大量膨脹,出路卻屈指可數。最近10年,台灣163所大學院校,培育出的博士畢業生,從一年1,500人,暴增1倍半到一年3,846人。但大學專任教師增幅,卻遠不及博士的養成速度。從90學年到100學年,不過擴充12.5%,從4.4萬人增加到5萬人。僧多粥少,博士生要擠進學術殿堂,難上加難。
【教職難尋、企業不愛】
當然,找不到工作,更關鍵的原因,是博士真正的「斤兩」─能力。台灣把博士生當作「學術工作者」訓練,拿到國內知名大學理工博士的朱建(化名),回憶在學校所學,多要求做好研究、寫成論文。
「但在台灣,如何寫論文,比如何做研究重要,」他說,為了符合學校的「集點」制度,好做論文的研究,比創新研究更受青睞,「學校要求有2篇SCI論文,就想辦法湊滿2篇,而不管對產業有沒有貢獻。」導致學術界與現實世界的落差更不斷擴大。
【「雙薪教授」卡位 出路更難】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任周平,2年來不斷寫文章,希望立法規範「雙薪教授」:制止公職或國立大學退休人員,轉任私校任教領雙薪。
據教育部2010年統計,退休公職人員轉任教職的共有1,351位,其中38位轉為私校校長、1,247位轉任教授或副教授。「這些雙薪教授若退位,多少能消化過剩的博士人力,」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李威霆說。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認為,教育部應趁勢利用市場力量,進行大學規劃分類,發展各自特色。更重要是根據國家藍圖,對博士數量進行宏觀調控。國家發展和產業結構、人才教育環環相扣,「這其中從經建會、經濟部、勞委會到教育部,都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在法國拿到博士學位的李威霆語重心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