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社會老之將至 福兮禍兮

2012-7-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1| 評論數: 1

評論解讀 中國其果老大矣乎?論者指進一步鬆動戶籍政策,便利社會福利的異地轉移,將有助於老年人口作出社會貢獻。

一個世紀前,梁啟超寫下《少年中國說》的名篇。就人口結構而言,他在文中指責的「老大帝國」其實非常年輕。清末全國的人口平均壽命不過30多歲,「人活七十古來稀」到民國期間依然適用。

然而,在過去40年經歷了人口轉型的中國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梁啟超的問題似乎更切合這個時代:「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

人口老化夕陽晚景

去年4月,長期關注人口問題的美國學者傑克‧戈德斯通在《華盛頓郵報》上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作出了悲觀預測:由於一胎政策,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在未來十年會達到頂峰,而後停止增長,到2040年將降至9﹪。據聯合國人口機構預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12﹪升至2050年的33﹪。中國的未來如同1990年後的日本──規模縮小,人口老化,一幅夕陽晚景。

更有學者將老齡化問題提升到國家競爭戰略的高度。與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相比,中國的人口結構不僅老於印度,而且在加速老齡化。所謂人口紅利,即高比例勞動力導致的經濟增長,會很快被中國分光吃淨。而印度的勞動力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將一直增長到2030年。德國波恩大學埃裡希‧威德教授去年在《法蘭克福時報》上撰文指出,「印度的王牌是其年輕而且不斷增長的人口。」

儘管印度的工作人口較為年輕,但占人口半邊天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卻遠低於中國。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2009年中國有2∕3的女性參加工作,而印度只有1∕3。此外,印度工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也遜於中國。除非印度提高勞工素質,擴大基礎設施,並開發剩餘勞力,否則其人口紅利並不會在未來兌現。

老齡社會大勢所趨

對「老大中國」持悲觀態度的人們則太看重人口因素了。

中國經濟過去並不僅僅因人口紅利而增長,未來也不會因這一紅利消失就衰退。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兩位學者估算,人口紅利只解釋了中國經濟增長的16.5﹪。

中國的增長速度將因人口老齡化而放緩,但並不妨礙它最終成為超級大國。中國像一部四引擎拉動的跑車,儘管人口紅利漸漸消失,還有教育紅利、創新紅利和制度紅利有待開發。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並非人口數量,而在於人力資本。

一個新問題出現後,人們往往首先試圖回到過去的狀態。在有關老齡化的政策討論中,有一股強大的聲音要求放鬆生育管制,恢復人口結構。

對此我們首先應看到,老齡化屬於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而不是發展倒退的問題。由經濟增長引致的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的大勢所趨。發達國家幾乎都經歷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雙重下降,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2050年,即使美國的老年人口也將接近30﹪。

應對老齡社會,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不外三條:鼓勵生育、吸納移民、提高勞動生產率。發達國家中,唯有美國能通過大規模吸納外來移民,延緩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鑒於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不可能採取這一策略。鼓勵生育的政策效果也很有限。即使中國取消計畫生育政策,也不會扭轉老齡化趨勢,因為國人的生育意願普遍較低。

根據零點公司2010年進行的生育調查,在目前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城市居民中,有56.4﹪的人希望有兩個孩子。而這些居民年齡偏大,出於健康等因素的考慮,不太可能生育二胎。在尚未生育的年輕居民中,僅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擁有兩個子女。

有論者認為,解除生育管制有利於緩解「未富先老」的局面。其實,中國的人口老化模式也符合「先富而老」的西方國家經驗。2010年,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而青海、寧夏等西部落後地區的老齡化水平只及6﹪左右。老年人口較多的地區一般勞動生產率也較高,「未富先老」的狀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

善加利用老齡勞力

根據上述分析,提升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是中國應對老齡社會的唯一出路。依靠制度改革和技術進步,人口紅利消失後的中國還有很大的經濟增長空間。

老齡化並不是十分嚴重的國民經濟問題,而未來老年人的生存境況卻是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美國法學家波斯納曾撰寫過一部研究老齡化問題的著作《老齡與衰老》。老齡不等於衰老,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口走勢不可逆轉,我們需要防止國民的衰老化,而不是單純的老齡化。人口學家曹樹基建議中國建立一套老齡化指標體系,這套體系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為依據,而不是僅僅關注年齡。它將比目前的統計方式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的老齡化狀況。

健康而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不僅不會成為經濟負擔,還會對社會作出相當貢獻。波斯納做過「動態智力」和「固定智力」的區分。他指出,老年人記憶力雖然衰退,但處理糾紛的公正性卻勝過年輕人,並非所有的工作他們都不能勝任。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提高退休年齡,一方面為了減少養老金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了利用老齡勞力。

關注老人生活境況

況且,老年人即使不工作,也不等於不勞動。老人們可以在家裡為兒女照顧孩子,這樣既減輕了兒女們的養育負擔,也讓老人們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目前中國勞動力流動越來越頻繁,這自然有助於配置人力資源。

可由於戶籍制度不配套等原因,老年人常常不得不與子女分居兩地,如此前者得不到照顧,後者又不得不忙於家務。進一步鬆動戶籍政策,便利社會福利的異地轉移,將有助於老年人口作出社會貢獻。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政府應鼓勵老年人多發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愛好,關注其晚年的生活質量。早在民國年間,社會學家潘光旦即強調老年人的經濟問題固然重要,情緒問題也不可忽視。但目前這一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學術界和公眾足夠的重視,未來必須重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

(摘自《財經》2012-7-1,作者田方萌為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


中國富人移民海外 外國窮人移民中國?

來源: 王先金的日誌 2012-07-20 17:33 | (分類:默認分類)

不久前,我寫了一篇文章《“人口減肥”的後果》提到:計劃生育的一個後果是給外國人在中國的移民和繁衍騰出生存空間。有一位網友回貼說:“中國人不是也移民到外國嗎?你為什麼反對外國人移民來中國呢?”其實,我並不反對外國人移民來中國,我想質疑的是:計生委不是說中國“人多資源少”嗎?讓外國人移民來中國,豈不是佔用了中國的資源、加重了中國的資源負擔?為什麼一邊限制本國公民生育,一邊讓外國人佔用中國的資源?世界上其他國家雖然也吸收移民,但這些國家並沒有限制本國公民生育。

有人說“外國人來中國不是無償佔用資源,而是購買資源。”然而,計生委對超生者徵收社會撫養費,理由是“多出生的人口侵佔了較多的社會公共資源。”難道超生嬰兒所使用的“社會公共資源”是社會免費提供的嗎?超生嬰兒的吃、喝、穿、用,難道不是他們的父母花錢買的嗎?為什麼不對外國來華人員徵收“社會撫養費”,反而對這些中國人徵收“社會撫養費”呢?

雖然中國人也移民到外國,外國人也移民來中國,但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下面試進行分析。

計劃生育帶來了很多後果,其中兩個後果是出生嬰兒性別比失衡和加速老齡化,這兩個後果都對中國未來的移民趨勢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都是雙向的移民。所謂“雙向移民潮”,就是既有大量的外國人移民到中國,也有大量的中國人移民到外國。

先看出生嬰兒性別比失衡。根據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推算,到2020年,中國25~34歲的男青年將有11591萬,而對應的適宜婚配的20~29歲的女青年只有8262萬,這個差是3329萬。這樣,性別比失衡將導致雙向移民潮:

一方面,引進外國新娘。現在俄羅斯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是859:1000,也就是說,1000名女性只對應859名男性。另一方面,與中國相比,畢竟俄羅斯人口太少,其他國家也沒有足夠多的女性願意嫁到中國,這樣,進口外國新娘不足以解決中國的光棍問題。因此,第二個解決辦法是大量的中國男青年移民到國外。

再看人口老齡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中國在上個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並且,中國的老齡化比例越來越高,這將導致雙向移民潮:

一方面,領養老金的老人越來越多,而參加養老保險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那麼養老基金就會收不抵支,只有靠國家財政撥款來彌補了。而國家財政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如果中國的稅收水準太高了,那麼中國的資金就會大量外流到稅收水準較低的國家,中國的許多高收入者也會移民到稅收水準較低的國家。事實上,中國現在已經有許多富人加入了外國籍或在國外生孩子。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移民到外國。一個史無前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將是人們競相逃離的地方。

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中國不得不引進外國的年輕勞動力。有人說:“中國的人口很多,20年後,中國還有10多億人口,老齡化的中國也不需要引進外國移民。”然而,一個國家要不要引進外國移民,根本不是看這個國家人口的多少,而是取決於這個國家的人口結構。例如,德國人口比塞拉里昂、利比理亞等非洲國家的人口多得多,但德國需要引進外國移民,而這些非洲國家並不需要。這是因為德國人口老化,而非洲國家的人口結構很年輕。20年後,正因為中國仍然有10多億人口,所以服務業的規模也相應的很大,需要的服務業從業人員也很多。一般來說,只有比中國更窮的國家(例如非洲一些國家、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年輕勞動力才願意移民來中國。

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雙向移民潮,其基本特點是:較富裕的中國人移民到海外,而較貧窮的外國人移民來中國。其結果是中國的資金大量外流,導致中國的經濟衰退。


住在熱帶地區 早死7.7年

法新社 – 2012年11月19日 下午7:35

(法新社雪梨19日電) 今天發表的全球性研究計畫的首批結果顯示,熱帶地區居民,很可能會比其他地區居民早死7年以上。

橫跨12個國家共13個機構參與的「熱帶地區狀態」(State of the Tropics)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熱帶地區居住人口2010年的預期平均壽命為64.4歲。

這意味著比起其他非熱帶地區,平均壽命減少了7.7歲;這項研究由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University, JCU)倡議。

研究顯示,熱帶地區整體死亡率會受到疾病、衝突、貧窮和糧食供應不穩等影響;而對社會服務的投資,例如健康和教育,以及用水取得、衛生設備和醫療技術等,也都是重要因素。

根據報告,非洲中部及南部的成人死亡率最高,每1000名超過15歲居民,就有377人活不過60歲。

相較於整個熱帶地區,每1000人有240人在60歲前死亡,而在全球其他地區,則為每1000人僅154人壽命不超過60歲。(譯者:中央社劉文瑜)10111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