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一)
2012-2-1 06:16|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627| 評論數: 0
編者按 《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遠流出版,作者自序中指出,本書記述自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這兩百年間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全書500多頁,本文摘刊中共中央遷入江西蘇區後到國共合作抗日的部分章節。
九一八事件之後,南京政府面臨嚴重困難,蔣介石在近一年中顧不上對付蘇區。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南京中央政府地位鞏固了,蔣介石開始注意在湖北、湖南、江西的蘇區。
1930年10月、1931年4月和6月,蔣介石三次圍攻蘇區,毛澤東採用誘敵深入之計,伺機各個擊破,使每次圍攻都以失敗告終。
中共中央遷入蘇區
到了1931年4月之後,原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機關陸續轉移到贛南蘇區,準備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那裡被紅軍控制的縣城有21座,5萬平方公里土地,250萬人口,5萬紅軍。
現在還不清楚這個決定是怎樣做出和為什麼這樣作,一般認為是因為上海的機構受到了嚴重破壞。不過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
上 海的中共中央長期以來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了。不但遠離莫斯科,無法及時得到指示,同時又遠離蓬勃發展的紅軍根據地,那裡經常產生爭執和請求中央仲裁(例 如毛澤東就曾與朱德及陳毅產生矛盾而離開軍隊),而中央又難以及時弄清情況,這也許是大轉移的真正原因。國民黨特工的加強並且破壞了部分中央機關只是加速 了轉移的速度。
1931年4月,張國燾赴大別山組織中央分局。同月任弼時、王稼祥等組成中央代表團赴贛南蘇區指導工作。
10月中,王明去莫斯科擔任共產國際執委會成員。
11月,中央代表團指責毛澤東犯有嚴重錯誤,如「缺乏明確階級路線」、「游擊主義」、「狹隘經驗論」等,他們撤消了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
11月7日,「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於瑞金開幕。
在這個會議上成立了龐大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共以這兩個機構來領導中國的蘇維埃運動,計畫使革命在一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然後再達到全國勝利。
12月上旬,周恩來到達瑞金擔任蘇區中央局書記。毛澤東的權力被一步步剝奪,只保留了蘇維埃共和國主席頭銜。
九一八事件之後,南京政府面臨嚴重困難,蔣介石在近一年中顧不上對付蘇區。
1932年6月,南京政府再次圍勦蘇區,這次他們先集中力量對付大別山和洪湖兩處,9月底賀龍不得不放棄洪湖轉移到湘西。10月張國燾也被迫離開大別山進入川北。
1933年1月17日,原來留在上海的(由博古【秦邦憲】負責)臨時中央也遷來贛南,在上海只留下一個祕密聯絡點,在那裡可以用電台與莫斯科聯繫。
1933年2月,蔣介石開始了對贛南的第四次圍勦,這次仍然以失敗結束,中央軍陳誠部受到慘重損失,不得不撤退。
1933年9月,共產國際派李德(Otto Braun, 1900-1974)至瑞金任軍事顧問,李德為德國人,原名布勞恩。他曾經參預建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失敗後逃往蘇聯並在那裡接受了訓練。
顧問一職本來只是提供咨詢,但是總書記博古不懂軍事,不得不仰賴李德,當時人稱博古、周恩來和李德為主持決策的「三人團」。
放棄根據地
蔣介石和他的將領們總結了過去四次圍勦失敗的教訓,決定了新的作戰方式。
下一次他們不再長驅直入以免陷入伏擊,而是從蘇區四周小心地一步一步推進,使紅軍主力的活動餘地逐步縮小,最後不得不與國軍作正面交鋒。
他們的包圍圈將不僅是軍事的,也是經濟的。要切斷蘇區與外界的一切交往和貿易,雖然說蘇區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農業區,但是畢竟有不少生活必需品仰仗區外,特別是食鹽、棉布、醫藥等等,切斷這些供應,就會使蘇區的生活日漸艱難,士氣也隨之低落。
他們的包圍不僅是經濟的,還是政治的,首先對自己的部隊實行政治訓練,明確作戰目的。還要消除社會腐敗,提倡儉樸廉潔,在被他們收復的地區嚴行保甲,肅清蘇區的間諜和照顧農民利益等等。
這些措施在1933年10月開始的「第五次圍勦」中實施了,儘管實施得不算徹底,但是確實也使得紅軍逐步陷入了困境。
1934年4月,蔣介石迫使紅軍固守蘇區北大門廣昌,使紅軍損失6萬人,其中4千人陣亡,過去紅軍總是依靠勝利來補充自己的裝備、給養和彈藥,而現在只有損失沒有補充,紅軍將領們對這種作戰方式極為憤怒,彭德懷指責李德:「崽賣爺田心不疼」。
紅軍內部對這個被動情況的分析有很大分歧,李德和周恩來認為這是因為蔣介石採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而毛澤東則認為這是因為紅軍自己放棄了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
總之,到了1934年夏,紅軍已經準備分批離開贛南另尋出路。
7月份,方志敏率一支紅軍向北面突圍失敗而全軍覆沒。
8月份,蕭克率部向西突圍與湘西的賀龍部會合,稱第二方面軍。
10月中旬,中華蘇維埃和那裡的紅軍主力,也就是第一方面軍,不得不放棄他們經營多年的贛南蘇區。
進入川北的紅軍後來稱為第四方面軍。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二)
2012-2-2 06:16|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705| 評論數: 0
10月21日,紅軍8萬6千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進入廣東。
如 果暫不考慮毛澤東和李德對這次失敗的不同看法,有一個因素大約是無法迴避的,那就是每一處蘇區的地域有限,其人力物力都無法長期支持一次又一次的軍事進勦 和經濟封鎖。所以張國燾撤離大別山,賀龍放棄洪湖,都是這個主要因素。贛南蘇區比以上兩處更大,所以支持得更久一些,但是最後也不得不轉移。
陸定一回憶說:在根據地「沒收地主,覺得手裡錢很多。當時一個營長月薪150光洋,團長400光洋。第一第二個月發得出,第三個月發不出了。錢沒有了,財源也沒有,不能向農民要苛捐雜稅,怎麼辦?實行供給制」。
地主鄉紳的藏銀並非無限財源,蘇維埃區民眾無法正常耕作,與外面的貿易被切斷,沒有食鹽,沒有藥品,生活一天天困苦下去,最後只剩下一個辦法,突圍出去另尋出路。
圍剿竄逃稱長征
南京政府對贛南的包圍有許多漏洞,福建方面的蔡廷楷與紅軍有默契,只是在福州政府失敗之後,這個漏洞才有可能被補上。
廣東方面是粵系和桂系的防區,這兩系一直對南京政府心懷疑懼,也不願意與紅軍硬拚損傷自己的實力。紅軍與這兩系祕密接觸商議借道突圍,進入湘南和桂北,然後轉向湘西與賀龍會合。
10月21日,紅軍8萬6千人突破第一道封鎖線進入廣東。
11月21日,白崇禧突然調走了在桂北扼守湘江的部隊,紅軍乘機渡江北上,不過在全軍半渡之時,桂軍和湘軍從兩側向渡口進逼,紅軍雖然損失過半,但是保住了中央機關和主力部隊。
周恩來早就組建了一支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偵察部隊,他依靠這支祕密武裝對國軍的調動瞭如指掌,如果沒有這支部隊,紅軍的多次反圍勦勝利及突圍恐怕是難以想像的。
紅軍渡江暴露了他們前往湘西的意圖,於是蔣介石在他們的必經之路設下了埋伏,周恩來偵察到了這個調動,紅軍就放棄了最初的計畫,改為進入貴州建立根據地並且伺機進軍川南。
遵義會議大轉折
1935 年1月7日,紅軍進占貴州遵義,在15至17日在這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這是中央機構進入蘇區以後毛澤東第一次有機會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也是中央的高層 領導人第一次認真聽取和思考毛澤東的觀點,這是周恩來和張聞天特意安排的,因為他們此時已經認識到毛澤東在用兵方面確實高出一籌。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新 的「三人團」負責軍事,團長為周恩來,還有毛澤東、王稼祥。在事實上毛澤東成了最高決策人。
4月由張聞天接替博古的總書記職務,於是毛澤 東的政治地位鞏固了,毛澤東在貴州指揮部隊不斷改變行軍方向以迷惑蔣介石,並且伺機進入四川,不過川軍以重兵防守赤水一線,使得紅軍始終無法進入川南,而 紅軍的來回往返也大量消耗了自己,致使不少紅軍將領埋怨不已,林彪就要求由彭德懷接替毛澤東的最高指揮。
最後毛澤東決定放棄進入川南的計畫,同時也放棄了在貴州建立根據地的打算,據說是因為這裡民眾習染鴉片過深,紅軍無法補充高素質的兵員。於是毛澤東突然進入雲南,威脅昆明,然後轉向北方,在5月3日至9日由皎平渡渡過金沙江。
遠 在川北的張國燾、徐向前的四方面軍從電台上知道毛澤東的動向,此時川北的根據地受川軍的多次進攻也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實際上川軍遠非紅軍對手,只是川北 根據地無法繼續支持紅軍了,於是他們決定再次主動轉移,他們移向川西岷江上游河谷松潘、理番、懋功一帶,並向毛澤東發出電訊,準備在這裡接應毛澤東。
毛 澤東的一方面軍渡過金沙江後進入彝族地區,劉伯承與當地頭人歃血結盟,並向部落首領贈送了大量槍枝彈藥,換得了過境許可,於是紅軍急行軍趕赴大渡河,在5 月29日搶占瀘定橋,再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12日與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合。會合之後兩軍主力北上,然後於8月4至6日在松潘以西的毛兒蓋召開會議決定 下一步行動。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三)
2012-2-3 06:16|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663| 評論數: 0
在一個關鍵的時刻毫無作為,最後導致他(張國燾)在與毛澤東的較量中一步一步走向失敗。
一、四兩方面軍的會合地是川西藏族居住區,這裡南部是岷江、大渡河等南北向河谷農耕帶,北部是川西北大草原游牧區。地域極為遼闊。過去漢族的武裝很少進入這裡。
紅軍分股奔前程
四 川軍閥以往不允許中央系部隊入川,現在因為害怕紅軍進入川西富饒的平原,歡迎中央系入川協助防禦紅軍,但是他們也只是堵住藏區通往川西平原的幾處門戶,並 不進入藏區,紅軍在這裡不會遭遇強敵進攻。藏民的地方武裝有限,他們不敢貿然挑戰強鄰,紅軍攜帶了大量硬通貨進入這裡,不但不妨礙,反而促進藏族商人往來 貿易,所以彼此相安無事。
這裡的糧食出產有限,好在紅軍數量不多,而且分散駐紮,所以困難也不大,只是漢族的紅軍不大習慣當地的食品青裸麥和氂牛肉。
兩軍初會時的情緒是熱烈的,但是這兩支部隊的習慣作風各不相同,對過去的功過是非也多有爭論,於是雙方很快就產生了隔閡,更嚴重的是會合後的軍事指揮權歸屬之爭。
此時一方面軍不到3萬人,而四方面軍有8萬之眾,經過會議研究之後,決定重組部隊和建立總司令部,由朱德任總司令,張國燾任總政委,劉伯承任總參謀長,會議還決定了全體北上陝甘。
行進的序列是朱德、張國燾的總司令部居左路;林彪、彭德懷掩護中央機關為中路、徐向前、陳昌浩為右路。右路首先控制松潘一帶,防備中央軍胡宗南部,保護北進通道。
最可怕的歷程
大約在8月初,右路徐向前按計畫控制了松潘,中路與右路緊靠一處,但其他紅軍部隊因為大雨和洪水而受阻,無法按計畫行動。總司令部下令暫停前進。
此時發生了一件各說不一的事件。
1935年8月21日,毛澤東率中路彭德懷與林彪兩部約一萬餘人,護衛著中央機關不辭而別,冒雨越過極危險的草地沼澤北進,他們於9月初到達巴西休整。
這 是紅軍長征中最可怕的一段經歷,他們用了6整天和慘重代價才脫離了沼澤地。據毛澤東本人事後對史諾(Edgar Snow, 1905-1972)所述,他決定單獨行動是為了避免與徐向前部火併,據說陳昌浩已經收到了張國燾下達的密令,不過這個說法後來並沒有得到證實,這很可能 是由於雙方關係日益緊張而使毛澤東作出的判斷。
9月17日,這支單獨北上的部隊突破天險臘子口進入甘肅南部的哈達鋪,由毛澤東直接統帥的隊伍已經不足8千人。但這是紅軍歷史上,也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行動。
到達陝北新天地
毛澤東又擁有了對一支精銳部隊的指揮權,與他同行的還有中共中央機關,他們從甘南的報紙上得知陝北有一支紅軍,於是決定繼續前往陝北。
10月19日,他們與陝北紅軍在吳起鎮會合,很快的鞏固了根據地。毛澤東再一次鞏固了自己在中央的地位,而且在陝北開創了新局面。
張國燾及四方面軍各部對毛澤東的單獨行動極為憤慨,張國燾負氣取消了北進行動,這可能是他的最大失誤,使得自己和十萬紅軍留在了藏區,在一個關鍵的時刻毫無作為,最後導致他在與毛澤東的較量中一步一步走向失敗。
紅軍長征是一次對共產黨人的嚴峻考驗,這也是由他們譜寫的一曲英雄史詩,長久的激勵著他們和他們的後代。
南京政府在追勦紅軍中也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南方的蘇區已經被打碎,殘存的游擊隊威脅不了任何大城鎮,西南系地方勢力開始聽從南京的號令,蔣介石可以把注意力轉向對抗日本的入侵。
自 「九一八」事件之後,日本步步進逼,中國朝野的抗日呼聲也日益高漲。蔣介石十分明白日本的威脅和抵抗之必要,但是他也明白兩國實力懸殊,一旦大戰爆發中國 將蒙受極大損失,南京中央政府的主要支柱,也就是長江下游的工業和金融資源,短期之內就會落入敵手。而中央政府失去了主要支柱,抗日戰爭也就難以堅持下 去,事關國家存亡,沒有一定的國內和國際條件,不可以貿然啟動全面抗日戰爭。
日本希望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承認日本控制下的滿洲國,這個希望落空了,日本還一再的要求與南京政府訂立「反共協定」,這個要求也被蔣介石拒絕。
中國希望依靠國際壓力迫使日本退出東三省和熱河,希望日本政界的溫和派能約束軍界少壯派,這個希望也落空了。美國深深陷入孤立主義情緒之中,再加上經濟大蕭 條,不願過問國外之事。國聯可以孤立日本,但是沒有制止日本的能力。英法不僅陷於自身的經濟危機,而且還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威脅,無力過問日本在遠東的擴 張。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四)
2012-2-4 06:16|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496| 評論數: 0
他們專注於蘇區的生存,接著又不得不放棄蘇區踏上長征路途,與莫斯科的聯繫中斷。
在三十年代,能夠幫助中國抵抗日本入侵的只有蘇聯這一個強國,但是由於中蘇之間積怨甚深,聯合對抗日本絕非短期可以實現。蔣介石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早在「九一八」之前,他就開始謀求與蘇聯和解。
史達林也看到了日本擴張對蘇聯遠東的威脅,他也有與蔣介石和解共同對抗日本的願望,他同時又有與日本友好互不侵犯的願望。而且他還承擔著領導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支持中共蘇維埃的責任。這些都使中蘇雙方的接觸、了解、和解與聯合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1931年9月18日之後,蘇聯立即向日本表示「對事件嚴重不安」,並且要求日本做出解釋。9月23日,蘇聯向中國談判代表團表明「蘇聯同情中國」。
中蘇關係後退
1932年3月,蘇聯與滿洲國談判中東路問題,並且允許滿洲國在西伯利亞開設領事館。為了這件事,中蘇關係後退了一步,不過面對日本威脅,雙方又很快重新接觸。
6月6日,中蘇談判恢復邦交。
12月27日,中蘇恢復邦交,互派全權大使。
1933年5月,蘇聯與滿洲國達成出售中東路協議,中國南京中央政府立即提出嚴正抗議,中蘇關係再度冷淡了下來。
1934年8月,蔣介石派出私人密使蔣廷黻赴莫斯科,雙方達成了諒解,不再糾纏於過去宿怨及遺留問題。中國還承諾了絕不會與日本結盟反對蘇聯。
1935年4月,南京政府鄧文儀赴蘇討論聯合對抗日本,鄧在年底接觸了共產國際和王明,王明同意派潘漢年回國代表共產國際及中共,與國民黨談判合作抗日。
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共產國際七大召開,會上決定在中國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32至1935年,史達林逐步調整了對外政策,把普遍反對資本主義國家改為重點防範德、日兩國,調整了對英、法、美的關係,並且在1934年9月18日加入了國聯。共產國際七大正是反映了史達林的政策大轉變。
1935年8月1日,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名義發表「八一宣言」,提出在中國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
1936年初,陳立夫祕密赴歐,準備去蘇聯談判。但是由於史達林沒有表態而未能成行。
1936 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史達林偵查到其內容,決定支持蔣介石領導抗日,此時他也看到,只有蔣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才有能力領導中 國的全面抗日。史達林的這個重要決定當時還不為人知,直到12月12日,由於蘇聯對西安事變的表態才被世界注意。
中共之政策調整
當 中蘇關係調整之時,也正是中共中央機構大遷移之時,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特殊的脫節現象:上海的臨時中央機構逐步撤除,王明、康生等作為中共代表團去了莫 斯科,他們在史達林領導下擔當了中共中央的職能,實施著史達林的政策轉變。而博古、周恩來等去蘇區接管了紅軍和蘇維埃政權,他們專注於蘇區的生存,接著又 不得不放棄蘇區踏上長征路途,與莫斯科的聯繫中斷,根本不知道世界和中國局勢的變化。
直到1936年初,他們才恢復了與莫斯科的聯繫,才知道蘇聯政策的轉變,才努力去適應這個新的形勢。
我們依序觀察王明和毛澤東這兩方面。
1933 年1月17日,王明用毛澤東和朱德的名義發表《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願在三條件下與全國各軍隊共同 抗日宣言》。他提出的三條件是: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立即保障民眾民主權利;立即武裝民眾創立武裝義勇軍。這個宣言在中國沒有引起多少注意,不過王明確實著 手在東北組織了聯合抗日武裝。他以中共中央名義向滿洲省委發出指示:停止組織工農蘇維埃準備;加緊建立反日統一戰線。他指示上海的臨時中央選派共產黨人去 東北開展工作。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奉命前去組織抗日武裝。
王明發現中共臨時中央還不理解史達林的政策調整,於是在1933年9月16日由康生指示臨時中央,要求他們不要再向滿洲省委發指示,以免滿洲省委無所適從,此後滿洲省委就由王明領導。
1935年王明設「滿洲問題委員會」,與東北軍游擊隊和其他東北抗日武裝聯絡共同組建抗日聯軍。
1936年2月10日,王明下令撤消滿洲省委,新成立南滿、東滿、吉林、吉東、北滿、哈爾濱等特委,由王明的中共代表團直接領導。
陳雲和潘漢年都在遵義會議之後分別奉命離開紅軍,前往上海再赴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報告,他們都在1935年8月共產國際七大閉幕前到達,此後就留在代表團工作。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五)
2012-2-5 06:30|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575| 評論數: 0
中共中央一致同意史達林的建議。他們決定陝北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然後北進打開通往蒙古的道路。
王明在「八一宣言」中只說要聯合抗日,他並沒有把南京中央政府納入聯合對象,宣言還稱「我同胞抗日救國事業之所以還未得到應有勝利之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日寇蔣賊的內外夾攻,另一方面是由於各種抗日反蔣勢力互相之間存在有各種隔閡以及誤會」。
陝北勢力建構
現在我們再看陝北方面。
劉志丹和高崗等在三十年代初創建陝北紅軍,不過他們的隊伍很小,戰鬥力也不強。
1934 年夏,原來留在大別山區的四方面軍徐海東部也離開了那處根據地,準備去川北與徐向前會合,他們發現入川道路已經被嚴密封鎖之後不得已轉向陝南,再向陝北轉 移,到了陝北之後發現了劉志丹的紅軍。在他們的眼中,這些紅軍與土匪相差無幾,於是他們的政工幹部立即按大別山的模式建立正規革命根據地,同時大力整肅原 來的紅軍部隊,劉志丹、高崗等被捕,不少原有人員被殺,大有吳用火併王倫之勢。而正在此時毛澤東和中央到達陝北,立即糾正了這個錯誤,劉志丹、高崗獲釋, 毛澤東號召不論是陝北的,鄂豫皖的和江西來的紅軍都應該團結一致。於是這裡的紅軍一致擁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陝北根據地面貌一新。
1935年,共產國際派林育英(化名張浩)隻身越蒙古戈壁草原,潛入陝北尋找中共中央,他在11月底到達陝北瓦窯堡,中共中央就在這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聽取國際七大的指示並討論今後行動方針,不久莫斯科的密碼送到,中斷一年多的聯絡恢復了。
林育英得知紅軍分裂為兩大集團的情況,他表示支持陝北黨中央和毛澤東,並且聯絡雙方力求消除隔閡重新統一,張國燾接受了共產國際的調解。
史達林對中國紅軍及陝北根據地的發展表示讚許,他還建議根據地可以向北擴大到達蒙古邊境,也可以沿河西走廊擴展到達新疆,蘇聯可以通過蒙古和新疆直接支持中國紅軍。
此 時蘇聯已經幫助軍閥盛世才控制了新疆,成立了一個親蘇的地方政府,它名義上仍屬南京中央政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聽命於蘇聯,蘇在1935年向盛世才提供了 5百萬金盧布貸款和大量軍火物資,還派去了3百多名專家和顧問。其中有一批曾在莫斯科接受過訓練的中共資深黨員如俞秀松等人,他們作為蘇共黨員而成為蘇聯 顧問。
中共中央一致同意史達林的建議。他們決定陝北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然後北進打開通往蒙古的道路。川西紅軍則等待賀龍的第二方面軍經過貴州、雲南與他們會合之後再併力北進攻取河西走廊。
不過這兩個計劃都以失敗告終。
1936年2月,陝北紅軍進入山西,閻錫山緊急向南京政府求援,中央軍入晉封鎖了紅軍前進道路,兩個月後紅軍不得不退回陝北。
進占河西走廊的計畫失敗得極為悲慘。
1936 年8月,川西紅軍北進控制了岷縣、會寧、靖遠一線,從靖遠渡黃河西進,但是中央軍由天水趕到重新控制了渡口,使紅軍無法再強行渡河,已渡河的兩萬餘人與主 力部隊分離,主力部隊只好轉向陝北,而渡河的部隊在徐向前、陳昌浩率領下西進,這支部隊中有大量婦女宣傳隊、學員等等非武裝人員,他們在西進途中不斷受到 由青海北上的馬步芳騎兵截擊,而狹窄的走廊地區又使他們缺乏迴旋餘地。最後由困境陷入絕境,1936年底行至酒泉附近全軍覆沒,只有4百多人逃到新疆,還 有少數人逃回陝北。
經過此次失敗,四方面軍受到了嚴厲整肅,(許世友因為不服氣幾乎被處決)張國燾離開了軍隊,毛澤東在全部紅軍中(東北抗日聯軍除外)的領導地位由此奠定。
國共合作之進展
1935 年冬南京政府派曾養浩與共產黨地下組織接頭商洽聯合抗日,1936年初中共北方局負責人劉少奇派周小舟赴南京會談,曾養浩作出承諾,保證中共代表人身安 全、通訊自由和提供全部生活費用,但是周小舟的代表身分未經過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認可,授權不足,到了1936年8月,中共中央乃通知北方局,召回周小 舟,談判改由潘漢年負責。
按鄧文儀與王明在莫斯科的安排,潘漢年在1936年專程回國與南京政府談判聯合抗日問題,不過雙方的軍事行動並未停止。再加上以往十年積怨和分歧,達成協議十分困難。
潘 漢年提出重新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以及停止進攻蘇區,承認蘇區合法地位等要求。南京方面堅持國民政府就是國防政府,國民革命軍就是抗日聯軍,並 提出中共應停止土地革命,放棄以暴力推翻國民政府之行為,紅軍應編入國民革命軍等等。談判雖然沒有達成協議,但是促進了雙方的了解和為進一步對話打開了局 面。
如果說雙方合作在中央一級上尚未有突破,那麼在地方一級上卻有了相當可觀的進展。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六)
2012-2-6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617| 評論數: 0
1935年11月11日汪精衛遇刺受重傷,他辭去一切職務出國治病,於是黨、政、軍大權集中在蔣介石一人身上。
張學良的東北軍自華北撤出後被調往陝西與楊虎城的西北軍共同阻止陝北紅軍向南發展,他們與紅軍較量數次之後,在1935年就祕密商定互不侵犯,甚至有了組成西北抗日政府和軍隊,以促進全面抗戰的意向。
1935 年12月9日平津學生大規模遊行示威要求抗日,在民眾普遍高漲的抗日熱情推動下,閻錫山也開始吸收了大量共產黨人與他們組織山西新軍,在北平監獄中的薄一 波等共產黨人經中共中央指示,通過假意悔過自新,脫離共產黨,並在報上公開宣布《反共啟事》之後,在1936年8月31日到1937年3月份分批出獄。參 加了山西的抗日軍事政治準備工作。劉少奇指示他們「不怕打破閻錫山的框框,要確實掌握領導權」。
國民黨內部之鞏固
1935年11月11日汪精衛遇刺受重傷,他辭去一切職務出國治病,於是黨、政、軍大權集中在蔣介石一人身上。
11 月12日國民黨五大召開,在會上各派一致擁護蔣介石和中央政府,閻錫山、馮玉祥本人出席了大會,兩廣的陳濟棠、李宗仁和白崇禧派代表參加,宋哲元、韓復等 都表態服從中央。自孫中山逝世之後,國民黨內第一次出現了空前團結氣象。蔣介石認為「一種精誠團結精神瀰漫全會」,在會上蔣介石就抵抗日本侵略問題發表談話:
「苟國際演變,不斬絕我國家生存,民族復興之路,吾人應以整個的國家與民族之利害為主要 對象,一切枝節問題,當以最大之忍耐,復以不侵犯主權為限度,謀各友邦之政治協調;以互惠平等為原則,謀各友邦之經濟合作。否則即當聽命黨國,下最後之決 心,中正既不敢自外,亦不甘自逸。質言之,和平未到完全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亦不輕言犧牲;以個人之犧牲事小,國家之犧牲事大;個 人之生命有限,民族生命無窮故也」。
這段話可以看作對日本的警告,如果日本繼續進逼,和平完全絕望,中國不得不忍受最大犧牲,發動全面抗日戰爭。
五大之後,南京政府對日態度明顯趨於強硬,堅決不承認滿洲國,一再表明華北停戰後各項安排都是臨時性的,中國政府將逐步恢復在華北的完整主權。
1936年5月,粵系名譽首領胡漢民病故,陳濟棠欲以實力取得西南首領地位,他聯絡廣西李宗仁,於6月1日以國民黨西南政務委員會和西南執行部的名義發出籲請國民政府領導抗戰通電,同時他的部隊以抗日聯軍名義北上進入湖南,再一次向蔣介石的權威挑戰。
通電發出後一個多月,粵軍各部通電擁護中央,粵軍全部空軍也向南京政府投誠,陳濟棠逃香港。長期與南京政府對抗的粵系瓦解。馮玉祥出面勸說李宗仁,廣西方面也表態服從中央,兩廣事件平息。
綏遠抗戰血淚
四 川軍閥已經有20多年的割據歷史了,他們沒有問鼎中原之意,只是決心驅逐外省軍隊出川。到了1935年,劉湘控制了全川,他也不允許中央軍長駐四川。蔣介 石預計到抗戰爆發後中央政府不得不遷入四川,這就必須取得四川軍人的支持,為此他不對川系軍人施以高壓,處處以協商來取得一致,承諾了中央軍絕不入川,只 在成都設立中央軍校分校,培訓川軍軍官,逐步增加川軍與中央軍的認同感。由於採取了這一系列措施,才使南京中央政府能夠於1938年順利遷到重慶和堅持長 期抗戰。
長城抗日結束後兩年,日本再次向華北進逼。
1935年6月,日本要求:國民黨從河北撤出各級黨部及政工、宣傳、 情報組織如勵志社、藍衣社等。取締反日活動和團體,否則日軍將自由行動。中方在其威脅之下簽訂了何(應欽)梅(津美次郎)協定,滿足了日方要求。日方進一 步要求把這個協定轉為正式條約,被南京政府斷然拒絕了,於是日本又在冀東各縣組織「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並且策動宋哲元和閻錫山脫離中央政府,另立「華 北自治政府」。作為這個計畫的第一步,日本先強迫中國政府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宋哲元任委員長,在17名委員中由日方推薦7名。
日方的步步進逼激怒了中國民眾,1935年12月9日,平津爆發了大規模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和大示威。民眾高呼「反對華北自治運動」「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口號,阻止宋、閻倒向日本。
1936年,日本在熱河策動內蒙古王爺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成立「蒙古軍政府」,由日本提供裝備和顧問,還在歸綏(呼和浩特)公開設立日本情報機關,強迫綏遠中國駐軍長官傅作義毀去歸綏的九一八紀念堂和抗日烈士公墓,傅作義被迫向日本讓步。
但是這些讓步仍然不能使日本感到滿意。1936年11月5日,日本決定組織偽蒙軍進犯軍事要地紅格爾圖。
蔣介石對日本的這一動向極為重視,立即向閻、傅部署對策。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七)
2012-2-7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777| 評論數: 0
每當出現蔣介石和傅作義的特寫鏡頭時,觀眾肅然起立;對救國英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
11月12日,日本軍官指揮偽軍連續4天進攻紅格爾圖。他們始終未能突破國軍陣地,18日國軍反攻,偽軍全線潰退。
20日國軍分批乘汽車向偽軍後方基地百靈廟附近隱蔽集結,24日凌晨發動奇襲攻占該地,殲敵300餘人,俘400餘人,繳獲大量物資。
日本顧問被擊斃
12月3日偽軍反攻百靈廟失敗,8、9兩日駐錫拉木倫廟(大廟)的偽軍共10個團向國軍投誠。日本顧問20餘人全部被擊斃,侵略行動的策畫者土肥原逃回瀋陽。
這是對日本侵略計畫的一次沉重打擊。
日本駐北平使館武官今井武夫記錄了當時北平民眾的反應:「綏遠傅作義軍擊敗內蒙軍的捷報,瞬時傳遍整個中國,新聞紀錄片也及時在北平和其他各地上映,我也曾 身著中國服,混在中國人中間去北平電影院觀看。觀眾隨著影片的解說而鼓掌、跺腳的興高彩烈。每當出現蔣介石和傅作義的特寫鏡頭時,觀眾肅然起立;對救國英 雄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看到他們高昂的愛國熱情,穿著華服隻身一人的我,被他們擠得推來撞去,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蔣介石對 華北的軍事抵抗事先作了認真仔細和周密部署,他在11月17日飛抵太原與閻錫山商定作戰方案,力求挫敗偽蒙軍進攻又避免與日軍大規模正面衝突,接著飛往濟 南勸諭韓復◆不要參與華北自治及了解該處防務。12月4日飛往西安部署對紅軍作戰。幾天後傳出使全國駭然的消息:西安兵變,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扣留!
震驚中外西安事變
楊 虎城原屬西北軍系統,中原大戰中協助南京政府統一全國,被南京政府委以陝西省主席。他知道在自己的十七路軍中隱藏著一些共產黨人,但是一個機敏的軍人總要 為自己多留幾條道路,所以他未曾去觸動這些人,這是當時各實力派中普遍現象。當然他的多數部下舊習嚴重,包括貪汙腐化和不聽指揮,這也是當時普遍現象。
1935 年1月,大別山區的徐海東部3000餘人進入陝南,楊虎城立即調兵進勦,徐海東引著楊虎城在秦嶺山區兜圈子,7月分捕到戰機後,一舉消滅楊部兩個整團,楊 聽說這支紅軍非同小可,絕非陝北劉志丹的土共可比。他們晝夜行軍一兩百里習以為常,兩軍遭遇時,一聽對方槍響就知道對方是支什麼部隊,於是他就與徐海東達 成互不侵犯默契,把陝南山區讓給紅軍。
但是楊虎城也發現紅軍似乎沒有統一的組織和目標,徐海東無法利用隱藏在楊虎城部隊中的共產黨人。楊虎城故意把那些共產黨人派往紅軍進行聯絡卻被紅軍殺掉,所以他與紅軍接觸極為謹慎。
毛澤東到達陝北之後,情況立即變化。共產黨高層主動與他接觸商討聯合抗日。
張學良在熱河抗日失敗後被調往關中協助楊虎城對付紅軍,1935年9月他率東北軍主力進軍陝北,徐海東讓出延安空城一座,而包圍東北軍後勤基地甘泉,東北軍只好回救甘泉,在回師途中落入紅軍埋伏,兩個團被殲,團長高福源被俘。
10月毛澤東與徐海東在吳起鎮會師,他們在那裡設伏再殲東北軍一個師。
張學良遭受了這些沉重打擊,又受到了華北軍民抗日精神的鼓舞,他決心謀求與紅軍和解共同抗日,當他正在尋找接觸途徑時,高福源奉紅軍之命回來與他聯絡,雙方高層幾次接觸之後,4月9日張學良與周恩來在延安舉行會談。
會 談中雙方出現極大分歧,共產黨主張「反蔣」「抗日」而張學良主張「聯蔣」「抗日」。張學良堅信蔣介石有抗日的決心,而且掌握全國軍事、財政、外交大權,把 蔣介石排除在外絕不可能形成全國抗日的局面。張學良認為蔣介石的錯誤是「攘外必先安內」,而安內又必須先消滅紅軍。這個錯誤是可以糾正的。張學良還明確表 示他不能反蔣,周恩來則表示目前共產黨的政策是「反蔣」「抗日」。
不過他同意把張學良的見解帶回中央研究,至於紅軍與東北軍的祕密合作和如何製造戰事假象以蒙蔽外界,雙方很快有了一致意見。
這些談判都在祕密中進行,楊虎城和張學良互相都不知道對方與紅軍的諒解。但時間一長,互相也都有所覺察,終於形成三方同盟,並形成一個初步設想:在時機成熟時由張學良出面三方共同組織西北抗日聯合政府和軍隊,迫使南京政府同意和取得蘇聯支持。
6月1日由陳濟棠策動的兩廣事件爆發後,張學良還暗中與李宗仁、白崇禧、劉湘、閻錫山、傅作義、宋哲元、韓復◆、盛世才等聯絡,希望以西北抗日聯合政府為核心,得到全國各系軍人的支持,以此來逼迫蔣介石改變政策。
聯 絡的結果使他相信問題極端複雜,贊成聯合的人很少,而一些口頭贊成抗日的人中並非真心抗日,而意在取蔣介石而代之,這些也正是陳濟棠迅速失敗的原因,正當 張學良猶豫觀望之時,蔣介石來到西安部署加緊進攻紅軍,由於南京政府與中共的合作抗日談判毫無進展,蔣介石認為需要加強軍事壓力,以迫使紅軍接受合作條 件,絕不能讓紅軍根據地向西和向北擴展與蒙古或新疆相接,因為一旦形成那樣局面就更增加談判困難。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八)
2012-2-8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484| 評論數: 0
張學良、楊虎城鋌而走險。12月11日午夜12時,張、楊二人聯合舉行兵變。
在張學良和蔣介石的會談中,張學良苦勸蔣介石放棄對紅軍作戰,一致抗日。蔣介石嚴厲斥責張學良,並且提出兩個方案供他選擇:
一是服從命令,進攻陝北紅軍;二是張學良、楊虎城離開陝西,由中央軍接管陝甘。
蔣 介石知道張、楊與共產黨的祕密聯絡,這不但是各地方實力派系的普遍作法,就連南京中央政府也正在與中共祕密接觸。而且張學良與共方的聯絡人已被南京的特工 捕獲。但是蔣介石還不了解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決心,他們絕不會放棄經營多年的關中根據地,絕不放棄與共產黨的諒解,也絕不會放棄實現抗日的機會,而現在機會 來了。
如果蔣介石知道這一點,他也絕不會在自身安全毫無保障的情況下,而向張學良提出那兩個選擇方案。
張學良、楊虎城鋌而走險。
12 月11日午夜12時,張、楊二人聯合舉行兵變,東北軍和十七路軍扣押了駐在臨潼的蔣介石和在西安城內的中央軍政要員,包括陳誠、朱紹良、衛立煌、蔣百里等 十多人,以及西安市長邵力子,封閉查抄中央駐西安的警憲和特工機構,封存國家銀行,占領機場,扣留了新到的幾十架飛機,這一切都極其順利,南京駐西安的情 報長官聽到槍聲還以為是張、楊發生衝突。
12日下午,宣告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對外公布兵諫的八項要求: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政治犯,等等。但是在兩軍內部則宣布準備公審和處決蔣介石。
張、楊立即電告中共,請求迅速來人共商大計。
中共接到此消息後極為振奮,報仇雪恨的情緒一時占了上風,但是周恩來和張聞天等認為事關重大,必須向莫斯科請示。於是周恩來立即乘張學良派來的小飛機趕赴西安了解詳情並等待指示。
周恩來到達西安使得張學良備受鼓舞,他深信共產黨和蘇聯都支持他的行動。但是到了第二天,形勢突然變化。
全國民眾都被這事件驚呆了,各界人士紛紛表示希望和平解決和對國家民族的前途表示憂慮。
南京政府於13日宣布張學良叛國,16曰宣布討伐令,中央軍進逼潼關,空軍轟炸了渭南。但是南京政要都力主和平解決。
張學良希望閻錫山的支持,而閻錫山來電表示驚痛,認為張學良此舉會造成內戰和無法收拾局面。其他實力派的態度也大體與閻錫山相同。
出乎意料的指示
對張學良的最大打擊來自莫斯科,史達林的指示不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也完全出乎毛澤東的意料。他們都不知道史達林大約在半個月之前決定支持蔣介石領導中國的抗日戰爭。
駐莫斯科的各國記者紛紛詢問克里姆林宮是否參與了西安的事變,14日《真理報》(Pravda)憤怒的予以否認,而且嚴正聲稱西安事變是親日派和漢奸們所為,其目地為破壞抗日。此時莫斯科也許尚不清楚西安事變的詳情,但是史達林用公開譴責西安事變來清楚的表明了態度。
史達林畢竟是極有經驗的政治家,他能理解蔣介石目前不能發動全面抗日戰爭的苦衷,也能理解中國如果失去蔣介石必將陷入大混亂,全面抗日將成為不可能。他電令中共務必保證蔣介石安全,和平解決事變。這個指示很快到達了周恩來。
張 學良發現周恩來的態度突然變化,周恩來仍然肯定張、楊的愛國熱情,但是不同意成立西北抗日聯合政府,不同意他們逼迫蔣介石在八項條件上簽字,更不同意公審 蔣介石,而是和平解決事變和儘快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周恩來耐心的分別勸說張、楊二人,終於使他們原則上接受了這些意見。
14日下午4時,一架小型飛機來到西安機場上空盤旋並投下一支信筒,筒內是澳大利亞人端納(蔣介石的顧問,也是張學良的老友)致張學良的一封信,信上講他就在飛機上,請求降落會見少帥。張下令允許飛機降落。
張學良向端納介紹了全部情況並且陪同他會晤了蔣介石,緊張的氣氛開始緩和,15日端納飛回南京。17日被扣留的蔣鼎文也飛回南京並且帶去了蔣介石的手令,停止軍事活動3日。
12月20日宋子文與端納來到西安,21日離去。
22日宋子文偕同宋美齡、端納、蔣鼎文、戴笠來到西安,張學良和楊虎城親自到機場迎接,張學良首先仔細檢查了戴笠的隨身物品,宋美齡就向張學良說:「漢卿,我的行李希望你不要檢查」,張立即回答:「夫人請便,學良不敢」。
張說服不了部下
23日雙方談判,宋子文代表中央政府,周恩來代表西安三方提出六項主張作為談判基礎,其中包括了:停戰、改組中央政府、停止勦共、釋放政治犯等。宋子文對提案表示同情和答應向蔣介石轉達。
24日上午,張、楊、周繼續同宋子文、宋美齡交談,下午張、楊各自去說服他們的部下。
西安事變本來是由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的,他們設想以自己為主體,成立聯共抗日政府,但是既然史達林和共產黨都反對成立聯合政府,他們就處於十分被動局面,甚至無法提出談判條件,而只能由周恩來出面擔當調停和提出要求。
東北軍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就十分明白這個關係,他說:「東北軍原來就是蔣介石的部下,何用再聯蔣?聯蔣也不用通過共產黨去聯蔣,或投降共產黨再去聯蔣,這是說不通的道理!」
周恩來沒有費太大的功夫就說服了張、楊,而張、楊卻很難說服他們的部下。周恩來覺察到潛在的危險,勸說張、楊二人立即送蔣介石回南京。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九)
2012-2-9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664| 評論數: 0
東北軍高級軍官都知道接受中央條件,和平解決問題為唯一出路,但是中級軍官在一片擁戴少帥,不惜與中央軍一戰的呼聲壓倒一切。
25日張學良親自陪同蔣介石回到南京,並向中央請罪。消息瞬間傳遍全國,各地一片歡騰。
26日楊虎城宴請全部人質,次日送他們去洛陽。
張學良在南京被送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1936 年1月9日南京中央政府持張學良致楊虎城及兩軍將領親筆信,勸他們服從命令以免引起戰端,同時駐洛陽的中央軍代表也到達西安提出兩個調動方案供十七路軍及 東北軍選擇,甲方案:東北軍撤至彬縣以西,十七路軍撤至渭河以北,中央軍進駐西安;乙方案:東北軍移駐安徽,十七路軍移駐甘肅,中央軍進駐關中。
西安方面提出應該首先釋放張學良,然後再談其他,楊虎城派出代表去南京了解情況和會見了正由邵力子輔導讀書的張學良。他們知道張學良已經不可能回西安,也知道南京政府正在準備放棄勦共政策。
兵變又起結局改觀
1月30日,楊虎城準備接受甲方案,事件本應就此結束,但是由於又發生一起兵變,使得結局大為改觀。
張學良雖然請楊虎城暫時代管東北軍,並且指定于學忠、王以哲負責東北軍內部事務,實際上無人能完全控制這支部隊,而去南京接洽釋放張學良以及赴潼關與中央軍談判又全由楊虎城部下進行,群龍無首的東北軍深深感到自己被出賣,於是他們徑自與共產黨接觸,謀求更有利的方案。
東北軍高級軍官都知道接受中央條件,和平解決問題為唯一出路,但是中級軍官在一片擁戴少帥,不惜與中央軍一戰的呼聲壓倒一切。
1月27日這批中級軍官群情憤慨要求周恩來表態,周不得已答應,如果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一致阻止中央軍入潼關,紅軍一定配合。
1月29日,這批中級軍官於渭南召集部分團級以上的軍官會議,不顧主和派何柱國的反對,強行通過不讓出西安的決定。
1月30日,楊虎城、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周恩來等5人召開會議決定和戰問題。激進派列席了會議,楊虎臣表態主和不主戰,接受中央的甲方案,他接著指示了駐潼關部隊,放中央軍入關。
2月2日,激進的中級軍官們發動兵變奪取東北軍指揮權,他們槍殺了王以哲等將領,並且擬定了對中央軍作戰的命令,強迫楊虎城和于學忠簽署。
但是駐防潼關的東北軍部隊已經知道楊虎城接受了中央的條件,他們拒絕阻攔中央軍入關。
此時那些激進的中級軍官才明白自己鑄下大錯,才明白在會上空談和不顧大局的後果,他們只好逃走了之。
2月8日中央軍和平進入西安,東北軍被分散整編,調往河南、江蘇等處駐防,不再單獨成軍。
紅軍單獨與中央軍談判。
2月15日,國民黨召開三中全會,21日確定了國共合作的原則,這個原則以文字載入決議《根絕赤禍案》之中。
一場嚴重的民族危機終於化解。南京政府以和談作到了「安內」,這是國共雙方顧全大局互相讓步取得的重大進展。
盧溝橋抗日烽火
1937年7月7日晚,駐豐台日軍在宛平縣附近演習。(按庚子協定,列強可以在華北鐵路線上駐紮少量部隊,但是到了30年代,只有日本還在使用這一特權)。晚8時日軍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國軍隊拒絕。
8日晨4時,日軍炮擊宛平城,二十九軍吉星文團奮起反擊,雙方於盧溝橋對峙,該橋遂成為全國矚目之地。
同日蔣介石電令宋哲元:不得簽訂任何條約;不得後退一步;準備犧牲(全面戰鬥),不屈服,不擴大,就地抵抗。南京政府調動軍隊,準備戰爭。中國民眾團體紛紛致電宋哲文,要求堅決抵抗。
日本連日向華北緊急增兵,並強占交通要道。
7月16日蔣介石在廬山召開各方人士談話會。周恩來等人祕密參加。
7 月17日蔣介石發表講話:「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對事變的解決原則是:任何解決不得分割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 之改變;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撤換;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得受任何約束。」「我們希望和平而不苟安,準備應戰而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 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大事,全國國民亦必嚴肅沉著準備自衛。」
同日日本使館告訴中國政府,日方不願事態擴大,要求中國政府將外交權下放給與冀察地方政府就地交涉解決。
7月28日,日軍限二十九軍立即撤離北平,宋哲元軍長拒絕了這項通牒。日軍大舉進攻南苑,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及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抗擊日軍之激戰中殉國。中國軍隊為避免故都受損毀,於該日撤出北平。
30日,日軍進占天津。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十)
2012-2-10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522| 評論數: 0
由於全民族的團結,才能使抗戰得以實現,也才能堅持下去。
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
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交戰。
18日國共雙方在南京達成協議,陝北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第八路軍,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指揮,下屬三個師,由林彪、賀龍、劉伯承分任師長。由南京中央政府頒發委任令,立即進入山西抗擊日軍。
全國軍民鬥志昂揚,四川、廣西的部隊也都按中央政府命令開赴各戰區,與入侵日軍激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全國總動員保衛國家的壯舉。
南京大屠殺
日軍從杭州灣和長江登陸,中國守軍不得不在11月5日放棄固守了多日的上海,12月12日日軍進占南京,由於中方指揮失誤,南京上海一線的中國軍隊遭受沉重損失。
日 本為了徹底摧毀中國軍隊的抵抗意志,在這一線屠殺了全部中國士兵,然後進入南京居民區搜捕中國士兵,最後變成屠城。中國軍民被殺害達30萬人左右。據說日 軍的上海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並不贊成甚至不了解屠殺計畫,他與孫中山本為故交,曾經共同暢談亞洲復興之路,但是奉有東京密令的中島部隊卻執行了屠殺計 畫。
中國政府在南京城內畫出了一塊一平方英里半的安全區,委託給英、德、美等國僑民組成的安全區管理委員會負責,以供戰亂時中國平民避 難,中國政府事先還把150名警察,1萬袋麵粉,400萬磅大米和40萬美元交給安全區管理委員會作為維持安全區之用。這個措施曾經在上海實行過,日軍在 上海也尊重了這個安排,但是他們在南京卻趕走了外僑並且闖入安全區施暴。
直到日本最高當局明白此舉無法摧毀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屠殺才停止了下來。
松井石根為此甚感內疚,他取長江邊泥土運回日本與日本泥土混合燒製了一尊觀音菩薩像,供奉於東京以南的熱海以哀悼在戰爭中死難的雙方亡靈(戰後松井被列為甲級戰犯並判處絞刑,一般認為他是替天皇承擔了罪責)。
由於全民族的團結,才能使抗戰得以實現,也才能堅持下去。
在山西戰場,國共雙方部隊密切配合作戰。閻錫山指揮晉綏部隊作正面防守,八路軍從側後襲擊日軍補給線和前進基地。
長期抗戰全民奮起
9月25日,林彪指揮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了日軍板垣師團二十旅團之一部,共殲敵1000餘人和繳獲大量武器,這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第一個勝仗。
1938 年日軍沿津浦線南下進攻徐州,中國決心於此處與日軍會戰,參戰的中方部隊以西北軍張自忠、孫連仲等部為主力,還有川軍王銘章部,桂軍廖磊部,中央軍湯恩伯 部等,由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統一指揮。日軍於3月15日進攻滕縣,王銘章師堅守該城2日之後全師殉國,日軍繼續前進於3月24日猛攻台兒莊,池峰誠師堅守 城池與日軍展開巷戰,3月底湯恩伯部從棗莊南下向日軍反包圍,4月6日殲其磯谷師團大部,日軍殘部退守待援,避免了全軍被殲的結局。白崇禧評論這支日軍: 「負隅固守待援,我軍屢攻無效。敵人以潰敗之師,猶能立定陣地頑強抵抗確實難得……敵軍訓練有素,裝備良好,無論戰鬥、戰術、戰略各單位皆很健全」。
這是日本軍隊在大規模會戰中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一共被殲一萬餘人,中國軍隊儘管也遭受到巨大損失,但是不同派系的軍隊在統一指揮下與強敵作大規模會戰並且取得勝利。這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還屬首次。
在 抗戰爆發前,蔣介石曾經預計:一旦戰爭爆發中國的作戰物資將在3個月的時間內耗盡。所以他在未取得蘇聯諒解之前不敢發動全面抗戰。此時史達林信守了諾言, 立即向中國提供了巨大的軍事援助,蘇聯搶修和改建了由蘇聯經新疆通往西安的公路來運送武器彈藥。同時還海運大量物資到達廣州。到1937年下半年,中國用 這些新式武器裝備了二十四個整師,這些緊急援助是任何其他國家都做不到的。
中國空軍裝備的雙翼型戰機已經過時,難以與日本單翼型戰機對抗,儘管如此,中國空軍仍然盡最大努力作戰,幾個月內戰鬥機基本耗盡。蘇聯第一批單翼戰機和志願飛行員到達中國之後才扭轉了中國空軍的被動局面,在武漢空戰中重挫日軍。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相繼失守。
中國政府遷都至重慶,堅持抗戰。日本方面過去估計,一旦中日開戰,中國的主力部隊將在幾個月內被殲,中央政府實際控制地區將全部被日軍攻佔,戰事也就結束。
但 是在抗戰一年之後,儘管中國的主要工業區已經被日軍全部占領,中央政府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政收入,但是由於全民一致擁護,中央政府能在遷都後繼續領 導全國抗戰,並未出現分崩離析現象。中國軍隊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但仍能得到補充和繼續作戰,而日軍由於補給線延長,大量日軍由野戰軍轉為駐防部隊,再 加上在戰鬥中的嚴重損失,進攻勢頭就明顯減弱了。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之十一)
2012-2-11 06:31| 發佈者: admin| 查看數: 628| 評論數: 0
葉挺仍然堅持向蘇南進發,結果他們在1941年1月被國軍包圍,葉挺被俘,這是抗戰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國共衝突。
中國方面在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正面戰場退至西北、華中、西南一線。敵後戰場尚未形成規模,在這個情況下中央政府出現了嚴重困難。
抗戰初期,廣州是中國進口戰爭物資的主要港口,每個月從這裡進口的汽油、卡車、軍火、藥品達6萬噸左右。日軍在1938年10月占領廣州就切斷了中國的主要外援通道。經越南、緬甸和西北運入中國的物資只不過是過去從廣州運入量的百分之十而已。
汪偽政府登場
1938 年底,汪精衛判斷中國的抗戰已經無法繼續下去,他在12月18日經昆明逃往越南河內,計劃在那裡策動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的地方勢力脫離中央,從根本上 破壞抗戰大後方。他在那裡活動了半年毫無成果,而且還受到了重慶派遣的特工追殺,只好在1940年去南京,組織在日本占領區的傀儡政府。國共雙方的裂痕也 開始出現。
山西本來是雙方合作最好的地區,早在抗戰前閻錫山就開始與薄一波等共產黨人合作組建新軍,抗戰初期國共雙方的軍隊在山西配合出色,但是衝突也最早在這裡出現。
日 軍占領太原及鐵路沿線之後,八路軍首先在山西建立根據地,這就不免與閻錫山爭奪地盤,再加上薄一波帶走了大部分新軍(40個團中34個團)。雙方合作破 裂。為此毛澤東致閻錫山親筆信,承諾八路軍讓出晉西南,此後雙方相安無事。八路軍在晉東北,晉西北和晉東南分別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個邊區,然 後大舉向冀中、冀南、山東等地發展。
此時共產黨人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國民黨人在這方面無法與之較量,在華北敵後區域,國民政府的基層失去了大城市的支持,大部分瓦解了,留在那裡的國軍部隊與大後方失去聯繫,有些投向了日軍,有些投向了八路軍,也有一些仍然在國民黨領導下堅持抗戰。
共產黨人運用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本領也得到了充分發揮。1939年11月,日軍獨立混成旅在太行山區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其旅部在黃土嶺被楊成武部包圍,日軍雖然突圍而去,但是其旅團長阿部規秀被擊斃。
1938 年1月6日,原紅軍在南方的各游擊隊整編為新四軍,由葉挺出任軍長(葉挺在1927年底廣州暴動失敗之後脫離了中共和政治軍事活動,多年寓居澳門,在抗戰 中再次出山共赴國難)。他們在大江南北建立抗日根據地,這就在一些戰略要地與國軍發生衝突。蘇北國軍韓德勤部在衝突中損失慘重,蔣介石在1940年10月 19日命令八路軍及新四軍各部在一個月內轉移到黃河以北。
國共最嚴重衝突
新四軍軍部 原設皖南,本來已準備經蘇南轉移至蘇北,蔣介石擔心他們集中到蘇北之後會更加重對韓德勤部壓力,於是要求葉挺由皖南直接渡江北上。葉挺仍然堅持向蘇南進 發,結果他們在1941年1月被國軍包圍,葉挺被俘,這是抗戰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國共衝突。不過新四軍大部仍然向蘇北集中並且在那裡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
這些衝突結束了抗戰初期國共之間的緊密配合,但是合作抗日的大局面尚沒有破裂。
1940年8月至12月,彭德懷以約一百個團的兵力大舉襲擊日軍占領下的正太路和同蒲路北段,拔除了日軍據點多處,使這兩段鐵路癱瘓,蔣介石向八路軍總部致嘉獎電。是役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殉國。
蘇 聯駐華的軍事顧問對這階段的抗戰評論說,中國的總兵力約200萬人,166個步兵師,中央軍只有30萬人。軍隊編制極為混亂,裝備和訓練嚴重不足,從人員 和輕武器裝備上比較,大約4個師才相當於日軍的一個師團。日本侵華兵力共33個師團,後來有一半用於駐守占領區大城市和交通線,機動兵力有限。所以在戰爭 第一年裡,日軍戰線沿正面推進了1000多公里,第二年推進200多公里並占領武漢,到了第三年占領南昌和宜昌,只推進了不足100公里。
抗戰的開始二年,中國損失兵力144萬。但是日本軍方原來的設想「出兵二、三十萬人,足以征服中國,在兩三個月解決問題」也完全落空。
- Mar 14 Wed 2012 14:45
兩岸史話 - 中國二百年國共合作與對抗的篇章 (合輯之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