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正勝史觀課綱 馬政府背書?

【聯合報╱謝大寧/佛光大學教授(新北市)】2012.02.23 02:03 am

這幾天因為郝前院長有關歷史教科書的投書,又在公共論壇上捲起了千堆雪。然而,郝院長所述固然是事實,但恐怕還沒有看到更深刻的問題。因為所有教科書都是根據教育部所訂的課綱寫出來的,所以問題的根源其實是出在課綱本身。

現行的歷史課綱,在國中小學的社會科部分,是民國九十七年所訂,這是扁政府最後階段所推出的。至於高中九八課綱,也是在扁政府任內完成,但沒來得及公告。馬政府上任,在一些朋友的努力下,攔下了國文和歷史兩個課綱,重新修訂,歷史課綱一直遲至去年才修訂完成。然而檢視新課綱,它固然在某些歷史事件的描述上有了一些改變,但若論其基本架構,則和扁政府的原課綱,以及國中小九年一貫的課綱架構,完全一致。換言之,現行課綱的架構,其實是在扁政府任內完成,而且是由馬政府背書的。

這個課綱的架構,簡單說,就是教育部前部長杜正勝「同心圓」史觀的完整實踐。它是個以台灣史為中心,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史觀,而台灣史則是從遠古時期敘述起,然後整整跳過兩三千年的「空白期」,而直接跳接到荷蘭人、鄭成功、康熙、日本和國民政府的來到台灣。這樣的描述,其實試圖傳達一個明確的訊息,即台灣文化自有其自身的脈絡,這脈絡和中國是無關的,只是它不幸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被荷蘭、明鄭、清朝、日本與國府這些「外來政權」所統治而已。在這樣的課綱架構下,當然就會產生了郝院長所看到的教科書內容。

這樣的架構,其問題還不在如郝院長所說的,某種程度地把中華民國和台灣等同起來的問題,而在於把中華民國與台灣都和「中國」切斷關係上。

現行課綱最奇怪的安排,就是在講完台灣史之後,才講中國史,然後在中國史的部分,一九四九年之後,乃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主體的,換言之,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中華民國,幾乎已經從中國史中消失。中華民國的教育部自動將中國的正朔交給了中共,而這段期間的中華民國史只放在台灣史中講。這難道沒有違憲的問題嗎?

我們實在不能小看,正是這樣的課綱架構,已經將我們年輕的世代,教育成了一種世界觀。這當然是個「一邊一國」的史觀。中華民國的憲法與法律體制雖然還未改變其「一中體制」的架構,可是在國民意識上,早就已經被偷樑換柱,積重難返了。

更要命的是,以前只是由民進黨政府片面完成此一架構,可是國民黨重新執政,依然承襲了這樣的架構,那就意味著國民黨也只想讓中華民國切斷它對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責任,而只想維持一個偏安的小朝廷而已了。如果這就是國民黨與馬政府的志氣,那就請不要再說「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架構下」這樣的廢話了。

【2012/02/23 聯合報】@ http://udn.com/


立委連署 反「大中國」進教科書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鄭語謙/台北報導】2012/07/11

擔憂高中歷史教科書審查受到政治干預,民進黨立委鄭麗君昨天將5千人連署的「大眾意見書」,交給教育部長蔣偉寧。她要求審查教科書時,不受到大中國思想意見影響。

鄭麗君會後轉述部長蔣偉寧的回應指出,教育部將讓教科書審查委員自由審定,不會作任何干擾。

行政院前院長郝柏村今年2月投書本報,質疑國、高中史地課本暗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會誤導國家認同,讓教育部全面檢視歷史教科書內容。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也發動連署,並有5千多人響應;鄭麗君表示,高中歷史教科書不應修改成符合特定史觀,例如內容少稱台灣、文化以中國為主體等違反台灣社會共識。

蔣偉寧昨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委員會都會參考各方意見,鄭麗君的連署書會按照正常程序,將意見交給委員會參考。目前7本新版教科書都在進行最後審定,務必在開學前完成。

此外,對於外界質疑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不具歷史專業卻能擔任審查委員,是「安插的人馬」,蔣偉寧表示,5月有一位委員辭職,他從名單中選張亞中,是看重張有台灣史、中國史的相關研究成績。


員警口述歷史 挑戰228史觀

【聯合報╱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2012.07.30 02:16 pm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習賢德昨天發表新書「警察與二二八事件」,透過卅七名中央警校台幹班菁英對二二八事件的口述歷史,從警官、員警角度彌補過去研究遺漏的史觀。他呼籲總統馬英九別再「哽咽治國」、對二二八事件不斷道歉,唯有了解歷史真相,才能化解仇恨。

習賢德以台灣光復後奉命來台接收警政的「中央警校台幹班」見證為主軸,重建光復初期社會政經情況,並引述早期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受訓學員的第一手資料,反駁二二八事件是警民衝突的史觀。

習賢德說,國家暴力當然應該補償,「但歷史不是一面倒的史觀」,許多外省人在衝突中也受到傷害,卻不見國家給予補償。

史學研究者武之璋表示,過去學者所做口述歷史大多是台籍受害者的觀點,本書訪談的員警,與參與事件、代表民眾與政府談判的民間領袖截然不同,彌補多年來口述歷史的空白,有其重要意義。

有受訪員警提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三月一日到五日逞凶者,一種是流氓,一種是由大陸、南洋回來的台籍日本兵,「這兩種人打外省人打得最兇」。


191 樓 blblzjxm 發言於2012-07-30 16:26:55    
   
幾十年前發生的事兒,叫做歷史;歷史本來就應該具備多重面向,習先生為歷史的不同面向收集材料寫書,為歷史增添更多內容,無論寫的內容屬於哪個面向,對於歷史都是一件好事兒,感謝習先生。 政治人物拿著歷史訴說一個理念(進而達到某個目的)是一種政治行為,這種行為與歷史本身已經脫鉤;天下每一位政治人物無不以自己的需求利用歷史,你我應該靜心審視他們的一言一行,在適當時機(例如:選舉)予以評價,這就是民主的真諦。 我相信兩位蔣總統都對台灣這塊土地貢獻良多,個人認為絕對不會比陳總統少;當然他們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咱們的陳總統不也是一樣?! 有一件事兒我們必須謝謝國民黨,今天的台灣在國民黨當政下全面實行民主政治,每一位領導人都是我們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所以我們怪不得別人,明天台灣的好與壞,我們每一位同胞都要付同等的責任。 也許這是一個奢求:在這麼艱難的國際大環境下,大家能不能稍微少看一點歷史,多看一點未來,攜手共同渡過危機,為台灣的未來一起努力一點?!


全世界的華人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青天白日滿地紅?

耳豕帝的日誌 2012-07-11 11:49 | (分類:默認分類)

很多人一提到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第一印象不是將其視為所謂的「台灣旗」,就是國民黨或者所謂「蔣家王朝」的象徵,不只大陸的共產黨與台灣的民進黨紛紛將其醜化為,就連台灣的保釣人士出海的時候都還會將其「忘了」帶出去,讓我看了實在是感到非常的惱火,所以今天我想在這裡用我的知識告訴各位,凡是還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者,尤其是自認為中國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代表的中共當局,究竟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中華民國的國旗。

青天白日滿地紅是中華民族主義的象徵

或許今天中共確實帶領中國走向了強大,但是真的從象徵意義的角度來看,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把受蘇聯鐮刀斧頭旗影響而繪製出來的五星紅旗,拿來作為中國五千年歷史傳承的代表,因為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不僅比較漂亮,而且也確實比五星紅旗更加的「中國」。

我們不用否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是由孫中山所創立的興中會成員陸皓東所設計,且長時間為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政權所使用,再加上其設計非常類似於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旗,所以有「黨國不分」的疑慮坦白講是不用感到奇怪的,因此有部分人士主張北洋政府使用的五色旗比較能夠代表民主共和,就我來看也不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

然而,在抗日戰爭期間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做為中國國旗代表的歷史事實,卻讓這面旗幟得以超越了一切政治上的左右,成為四億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抵禦外侮的象徵,這一項歷史地位可是不論五色旗還是五星紅旗都難以超越的,不僅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延安代表左派的中國共產黨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就連與日本人合作的極右派汪精衛政權也透過高舉青天白日滿地紅來尋求自己的正當性。

在1940年百團大戰中收復了娘子關的八路軍官兵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在1945年靠蘇聯紅軍打下張家口的八路軍官兵進城時,也同樣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包括江澤民在內的眾多中共領導人,哪一個沒有在年輕的時候升過中華民國國旗,唱過《三民主義》與《國旗歌》呢?答案是通通都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強調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中國共產黨,禁止與打壓這面國旗其實是沒道理可言的。

或許在戰爭結束與國共分家後,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地位一度從代表「全體中國人」的旗幟變成代表「反共的中國人」的旗幟,但是在國共兩黨已經走向了「互不否認」的今天,中共這個內戰的勝利者更應該要有足夠的自信面對這段歷史,因為從本質上來看,青天白日滿地紅本來就不只是右派中國人的專利,左派也完全是可以擁護的。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從1936年西安事變結束開始到1947年國共兩黨正式撕破臉為止,世界上沒有第二面旗幟比青天白日滿地紅更能夠代表中國的民族主義。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是東亞弱小民族反抗帝國主義的象徵

或許是基於數千年來將中國視為「中原王朝」的心態所影響,絕大多數的東亞國家雖然在19世紀末都相繼成為了歐美列強與日本的殖民地,但是這些弱小民族在心理上與觀念上,還是將當時藉由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統治的中華民國,視為帶領自己擺脫帝國主義的領導。

而在國民政府成立之後,儘管蔣中正基於抵禦日本與抗拒蘇聯的原因,而不願意公然與英國、法國與荷蘭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攤牌,不過中國人還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盡了一切的努力去支援各地弱小民族的抵抗運動,尤其是在第二次中日戰爭,乃至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類的援助更是直接而又明顯,尤其是對於反抗日本統治的朝鮮人,這樣的協助更是直接被端上了檯面。

從朝鮮半島到中南半島,到處都有中華民國派出的情報員或者由華僑華人領導的游擊隊與反抗組織在與作為侵略者的日軍進行鬥爭,提供足夠的情報給同盟國的軍隊以策劃對日反攻,而且普遍受到當地反法西斯軍民的歡迎,因為與美國、英國還有蘇聯等同盟國列強存在著一個根本的不同,那便是中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被侵略者,對這些弱小民族與殖民地不存在著直接的領土野心,所以在道義上能發揮的作用自然也就更大了。

所以當日本的軍隊被從朝鮮半島、新加坡、馬來亞、越南與菲律賓等前歐美殖民地趕走的時候,當美軍、蘇軍、英軍、法軍與澳大利亞的軍隊返回這些地區的時候,他們所目睹到的畫面是當地居民高舉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而不是星條旗、鐮刀斧頭旗或者米字旗歡迎他們,而且不只華人華僑舉這面旗幟,就連很多當地民眾都舉這面旗幟,因為對於很多一般民眾而言,自己的祖國獨立後到底要使用什麼旗幟,根本都還是未定之數。

其中最諷刺的,可能就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選擇與日軍合作對抗盟國以爭取緬甸獨立的翁山將軍(翁山蘇姬之父),居然在戰後設計緬甸聯邦的國旗時,也完全參考了自己過去的敵人中華民國,設計出了一面外型十分類似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讓我直到今天都還不得其解,由此可見在1945年的時候,我們這面國旗的正當性是廣泛受到世界肯定的,是絕對的反侵略與反殖民象徵。

或許今天中共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遠超過台灣,但是相比起青天白日滿地紅在1945年時完全藉由「道德」因素贏取東亞人民支持與喜愛的情況來看,當下的五星紅旗靠的更多是軍事實力與金錢,所以不僅在正當性上已經輸掉了一半,同時還給很多東南亞國家製造了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口實,這是第二個五星紅旗永遠比不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地方。

青天白日滿地紅是台灣統派的最大公約數

儘管今天台灣有相當部分的藍營與統派人士真的上了中共的當,相信兩岸在十五年內會走上統一之路,因而開始懸掛五星紅旗,希望藉由討好北京來尋求榮華富貴,甚至出海保釣都會把國旗遺忘在家裡面,但總體而言五星紅旗在台灣社會的形象還是欠佳,哪怕是支持兩岸走向統一者,真正打從心裡面擁抱與支持五星紅旗的人實在是不多。

由於經歷過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那一代逐漸走光的原故,今天台灣大多數的藍營人士在面對五星紅旗的時候,不會再有過去那種「漢賊不兩立」的衝動,心底裡面也幾乎都默認了五星紅旗已經代表中國大陸人民的現實,但是他們都還是希望北京當局能夠給這面自己父祖輩以生命捍衛過的旗幟一個交代。

至少就目前而言,青天白日滿地紅在島內就是中國的代表與象徵,如果中共不願意接受中華民國國旗,那麼台灣島內基本上就只剩下綠營的台獨旗幟可以選擇,我相信這不會是北京當局目前所樂見的。

事實上,中共在海內外打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助長台灣人民倒向台獨的一個最大原因,因為中共在自己還沒轉變自己既定形象的情況下,不斷的壟斷「中國」這個概念的代表,不斷的壓縮台灣統派強調「中華民國代表中國」論述的空間,最後的結果就是台灣人索性就不要當中國人了,這樣的行為雖然可以爭取少量的台灣統派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更直接的接果是製造更多認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或者「青天白日滿地紅是台灣國旗」的「獨台派」,對於實際統一而言實在是毫無意義。

中共必須要理解並尊重台灣「深藍」人士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的感情,並且珍惜與保護這些在情感上還認同「中國」的少數人士(哪怕他們認同的中國與北京當局不太一樣),才有可能真的讓台灣的統派信服,相信中共所推動的是真正的統一大業,而不是只為了要消滅中華民國來維持自己的一黨專制,進而獲得道義上的正當性。

這些「深藍」人士的祖父輩為了抵禦日本侵略者而流下鮮血與淚水,而他們的父輩與他們自己在台灣島內又遭到綠營與台獨人士的加倍汙辱,在捍衛「中華民族主義」與中國領土完整方面,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北京方面不能夠一概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心態抹煞之。

所以若中共真的有民族心與愛國情,真的是要實現國家的統一理想,那就請從尊重中華民國國旗開始,而且不只自己要尊重,同時也要教育大陸民眾與海外親共華僑加以尊重,因為這面旗幟對於炎黃子孫而言,真的就是存在著五星紅旗比不上的價值與意義,若中共真的想要讓台灣同胞「歸心」,請從允許大陸同胞懸掛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開始做起。

當然,要讓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立刻取代五星紅旗的地位成為中國國旗並不切實際也沒有必要,或許中共方面真的可以考慮我朋友賓哲漢去年的建議,讓青天白日滿地紅成為代表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並且取得勝利的「勝利旗」吧!!


誰是誰非:兩岸中國歷史教科書比較

來源: 王先金的日誌 2012-07-13 11:24 | (分類:默認分類)

據台媒報導,2012年7月11日,臺灣國民黨中常委邱毅在中常會建議應該刪除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皇民化、“台獨”化等不宜的內容,臺灣與中國史應合併稱為“本國史”,獲馬英九認同,馬英九認為這是符合“憲法”的既定“國策”。馬英九表示,他辦公桌上現正放著一迭即將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他看了也覺得很荒謬,內容嚴重違反“憲法”。據報導,這是馬英九對爭議多時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最明確的宣示。

邱毅建議兩件事,一是教學順序應該改過來,先教中國史再教臺灣史,現在是先臺灣後中國;二是要更進一步做到臺灣史與中國史合併為“本國史”。邱毅指出,教科書內容不但失去了淵遠流長的歷史感,也失去話語權,日軍強征臺灣婦女當慰安婦,居然講成自願、肯定的態度,日軍佔領臺灣稱為日治時期,教科書內容充滿皇民化與“台獨”化的思想。

馬英九的回應非常具體、明白,而且強烈表示會積極處理,改正內容。他說,他的辦公桌上放著一迭即將出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看了也覺得很荒謬,例如屏東的慰安婦阿桃當初明明是被強拉去當慰安婦而非自願。清朝統治寫成清領(清朝佔領),把清朝、鄭成功、國民黨執政與日本統治都視為外來政權等;不僅內容錯誤,更嚴重的是違反“憲法”。馬英九強調,他第一任的時候許多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審定委員都是前朝的,任期沒到也不能換,所以他已責成“教育部”儘快處理這個問題,有關內容違反“憲法”的一些“台獨”化、皇民化的內容,應該要刪除;臺灣史、中國史應該要合併為“本國史”,因為這是符合“憲法”的既定“國策”。

馬英九的決定無疑是正確的。但如果真正要將“臺灣史、中國史應該要合併為‘本國史’”,中國大陸官方也必須對目前的歷史書進行改正,否則,“本國史”就成為一句空話,甚至是笑話。下面就兩岸中國歷史教科書略作比較,讓讀者自己判斷誰是誰非。

商周三代——:

臺灣版:堯和舜都是大公無私的人,他們都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這種傳賢不傳子的方式,很受後世的讚美,史稱禪讓政治。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他不僅消除水患,而且大興水利,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禹年老時,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禪讓給説明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後,四方諸侯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這是因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從此,君主成為世襲,開了傳子或傳弟的局面。夏朝因此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與後來的商、周,合稱三代。

大陸版:相傳堯、舜、禹先後成為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們都是由部落推舉生的。這種公共推舉首領的制度,後人把它叫做禪讓制。傳說的堯、舜、禹時期,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那時候部落首領逐漸取得了特殊地位,貧富分化明顯。傳說舜的家裏有了儲藏糧食的倉庫,禹的父親曾築城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夏、商、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建立和發展時期,共1300年左右。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第一階段。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部落共同推舉的首領,但噎擁有淩駕於各部落之上的權力。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禪讓制,自稱為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國家-夏朝。

異同比較:對於禪讓政治的解釋上,臺灣版與大陸版有很大的不同,臺灣版是說“把帝位傳給賢能的人,不傳給兒子”,而大陸版卻強調“由部落推舉產生的”,由此可以感覺出大陸版認同這種共同推舉的方式。臺灣版則非常讚揚這一種政治概念。

臺灣版對於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敍述,並認為堯、舜、禹是歷代不可多得的明君,肯定他們的重要性,但大陸版卻說夏、商、周是我國奴隸制的王朝,其中對禹更是大肆批評,例如:臺灣版“禹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君主……使百姓過著安定的生活”,而大陸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階級社會門檻上的人……有一次,召開部落聯盟會議,一個部落首領遲到了,禹竟然把他處死”。

臺灣版認為啟的繼位是,因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啟也很賢能,所以獲得諸侯的擁戴,但大陸版卻說啟是自稱為王,並在小字的部份說啟和益為王位相互戰爭,結果啟勝利了。

秦的滅亡——:

臺灣版:秦始皇在統一後的第十二年,死於東巡途中。於是,李斯和趙高擁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趙高,統治更為殘暴,人民更加痛苦,終於爆發了陳勝等的抗暴運動。

大陸版: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萬世相傳,但他萬萬沒有料到,威勢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暫的15年。首先高舉反秦大旗,點燃農民戰爭的烈火的是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從揭竿而起到失敗只有幾個月時間。但他們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統治,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礎。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異同比較:對於陳勝、吳廣的事件,臺灣版只是簡單的用幾個字敍述,而大陸版對這一類農民戰爭非常讚頌,花了二頁的篇幅來敍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陸強調農民起義。兩岸對於秦王朝的評價是一致的,都屬於負面的;對於陳勝等人的評價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陸特別強調“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

三國鼎立——:

臺灣版:圖片的說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權詐,為影響三國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圖片的說明-劉備是漢景帝的後裔。他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最為後人所樂道。

大陸版:曹操統一北方以後,南方的軍閥孫權和劉備,成為他的主要對手。小字的部分-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寫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故事。但小說“三分史實,七分虛構”不能當真正的歷史書讀。例如:劉、關、張桃園結義、諸葛亮草船借箭,華佗為關公刮骨療毒,都不是歷史事實……曹操原是三國時期有作為的政治家,但小說卻誇大了他奸詐狡猾的一面。

異同比較:臺灣版在課文中較為推崇劉備,但大陸版卻較推崇曹操,讚揚他重視農業發展,及政治、經濟上的改革。而稱孫權和劉備為軍閥,還對三國演義作了負面性的批判。大陸版特別提醒,不要誤將“三國演義”當成真正歷史來讀。

黃巢之亂與唐的滅亡——:

臺灣版:唐朝後期,政治日益惡化,受害最深的還是一般人民,動亂因此時有所聞。僖宗時,水旱災加深人民的痛苦,終於爆發黃巢之亂。大亂起自山東,大江南北繼之廣遭劫掠,東南富庶地區,在此次大亂中也慘遭破壞;洛陽、長安又先後淪陷,全國騷動。唐朝重用黃巢降將朱溫,勉強平定亂事,國力則從此衰竭。

大陸版:黃巢起義-唐朝後期,土地集中少數貴族和官僚中,許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為流民,而統治階級卻過著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黃河中下游又發生了旱災,農民以草籽、槐樹汁充饑,而官府照舊催租逼稅,廣大農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這次起義歷時十年,行軍數萬里,席捲大半個中國,這在過去的農民起義中是沒有出現過的。

異同比較:臺灣版認為黃巢的事件是一場國家的內亂,稱為黃巢之亂,但大陸版卻稱它為黃巢起義,對於黃巢本人的介紹,起義的發生原因、戰爭、結果均有詳述,並在最後一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大陸版肯定它對時代的影響、意義,而臺灣版並無敍述黃巢本人,對於過程也簡單說明。

明的滅亡——:

臺灣版:明末,陝西發生嚴重饑荒,邊防軍也因欠餉、欠糧而嘩變。災民與饑兵結合,四處劫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勢力最強,屠戮也最慘,張獻忠後來進入四川;李自成則攻陷北京。

大陸版:1627年,陝北澄城縣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稅,數百饑民沖進縣衙門,殺死縣官,揭開了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接著,各地紛紛響應,形成幾十支起義軍,其中勢力較大的有高迎祥、張獻忠等。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繼續領導起義軍進行戰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轉戰十幾個省區,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農民軍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把鬥爭鋒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異同比較:張獻忠、李自成在臺灣版被視為流寇,但在大陸版卻被視為農民起義的英雄。對於兩岸敍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黃巢之亂,大陸版肯定此種抗爭改革,並詳細敍述事件發生的原因、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以及失敗的結果,而臺灣版則視其為內亂。

鴉片戰爭——:

臺灣版:道光二年,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逕自北上,佔據定海。

大陸版:1840年2月英政府任命喬治;懿律為英國東方遠征軍總司令和談判全權代表,義律為副,率兵1.5萬人侵略中國。由於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轉而進攻廈門,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英軍便沿海北上,進攻定海。

異同比較:在鴉片戰爭中大陸版將英軍戰爭視為侵略中國的行為,也說明因為林則徐在廣州已有準備,英軍也不想在廣州決戰,轉而進攻廈門,但被閩浙總督劉廷楨率軍擊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進攻定海。而臺灣版簡略說英國政府派兵來華,其預定戰略是將壓力加於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廣州,逕自北上,佔據定海。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

臺灣版:英國本來在我國的商業利益最大,各國畫定勢力範圍後,英國的商業活動反而大受限制,於是慫恿美國出面斡旋。……於光緒25年,分別照會各列強,主張開放中國門戶,使各國在華的經濟利益機會均等。這就是所謂的“門戶開放政策”。次年,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但是列強的經濟侵略,卻使我國國計民生愈陷困難。

大陸版:19世紀末,美國加緊了對東亞的擴張和滲透。從1840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1899年秋,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政府提出了所謂“門戶開放”的照會。……要求中國內地全部開放,使列強都享有投資的權利。英國首先支持美國的 “門戶開放”政策,其他國家也先後表示同意。從此以後,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

異同比較:美國門戶開放政策臺灣版是說英國為了自身利益慫恿美國出面,大陸版認為是因為美國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動提出。由文中可發現大陸版有強烈反美情結,強調從1840年以來,列強的每次侵華行動,都與美國有關係、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了,而臺灣版則略有讚揚之意“美國再度照會各國,添入維持中國領土與行政權完整的原則,門戶開放才算完備,使我國倖免於瓜分之禍”。

庚子拳亂——:

臺灣版:義和團原名義和拳,盛行這些拳民各有神壇,自稱祈禱後神靈附體,口誦咒語,能禦槍炮。後併入鄉團,改名義和團。於是高揭“扶清滅洋”的口號,勢力日益擴張,經常對外人滋事。

大陸版: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在戊戍變法失敗後一年,爆發了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這是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產物,也是長期以來遍及全國的群眾反對外國傳教士和教會侵略的鬥爭的總匯合。義和團的失敗,說明舊式的農民反抗鬥爭無法改變中國的命運。但它表現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和無畏的勇氣,使列強感到“瓜分實為下策”。義和團運動的失敗,也進一步揭露清朝的極端腐朽,從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覺醒。

異同比較:臺灣版對義和團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稱為庚子拳亂。大陸版則視其為民族運動,在課文內容多強調其義行,並肯定它對中國的影響,民族的貢獻,對於怪力亂神的部分並未提起。

清帝宣佈退位——:

臺灣版: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袁世凱與臨時政府妥協,清帝遂于民國元年2月12日宣佈退位。

大陸版:由於帝國主義的干涉,同時封建勢力鑽入革命隊伍內部向革命派施加壓力,革命黨內部也有人主張向袁世凱妥協,於是臨時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凱真正贊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後,一定保舉他為大總統。

異同比較: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兩岸敍述很大的不同,臺灣版認為是“袁世凱手握重兵,陰持兩端,一方面向革命軍勒索,意圖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一方面利用革命軍的聲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時“以孫中山先生為了顧全大局,慨然允諾將大總統職位讓予袁世凱”來突顯袁世凱的負面評價,大陸版則認為是受帝國主義的干涉、封建勢力鑽入,造成革命黨內部有人主張妥協。

…… ……

此外,大陸的歷史書還有不少顛倒黑白、指鹿為馬的所謂“歷史”,比如:

關於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大陸的教育:是“偉大的列寧”領導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開劈了人類歷史新紀元,同時大陸還也反復多次組織觀看《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這樣的紅色經典。

但歷史終究會回歸到它本來的面目。現在,在俄羅斯學生課本中介紹的1917年俄國歷史真相是: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這是人民自發起來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民主革命。革命成功後,成立了由立憲民主黨組成的臨時政府。當時流亡在瑞士的列寧,在德皇威廉二世的金錢支持下,購買槍技,組織武裝,並返回俄國,在十月發動了政變,推翻了臨時政府,掌握了政權。掌握了政權後,列寧馬上回過頭來鎮壓了支援自己奪權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從而使蘇共,或者說,列寧獨掌權力。

同時,列寧還立刻與德方和談,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土地拱手割讓給德方。按照《和約》的內容,這些土地是永久割讓的。只是後來一戰中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德軍全線崩潰,俄國才意外地重新贏回了這些土地。此外,根據俄國學者的證實,“十月革命”進攻冬宮的浩大場面,都是後來的藝術加工;實際情況是:一支不到兩千人的布林甚維克武裝人員,佔領了彼得格勒全市的戰略據點,部份武裝人員採取了逼宮行動,阿芙樂爾巡洋艦當時並沒有實彈炮擊,而是發射了一發禮花炮彈。由於主張民主自由的臨時政府軍備羸弱,所以沒有進行任何抵抗。

列寧十月政變奪權後,為確保政權的穩定,他親自發起並由政治局集體決定,將一批知識份子驅逐出境,還鎮壓了要求實行自由選舉、自由貿易等的客琅施塔得水兵。到1921年上半年,任何出版自由、集會自由、言論自由,都被認為是“致人死命的藥”和“自殺”的行為。1922年,列寧在黨的十一大上表示:“凡是公開宣傳孟什維克主義者,我們的法庭應一律予以槍決。”同年8月,蘇共通過了《關於行政驅逐》法令,至當年年底,有二百多萬人被驅逐或被迫逃亡國外。而對於曾經相對仁慈對待自己的沙皇,列寧則將其全家殘忍地殺害。關於迫害知識份子這段歷史,2003年俄羅斯在一個展覽中,專門展出了當年列寧的指示、親筆信函、會議記錄和決議等。為了打擊異己,列寧和史達林還創建了古拉格勞改營模式,並在後來成為各社會主義國家勞改營的典範。

數以千萬計的人民,在勞改營中從事繁重的苦役,大量的人犯在饑餓、寒冷和病痛中死亡,其中包括許多詩人、作家、學者、科學家和藝術家。對此,俄國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創始人普列漢諾夫寫道:“列寧為了把一半俄國人趕進幸福的社會主義未來中去,竟能夠殺光另一半俄國人。”

最近,內地有網頁摘要介紹了由安·鮑·祖波夫主編的《二十世紀俄國史(1894—2007)》,該書用大量歷史事實,指控列寧創建的蘇聯原來是人間地獄。這是2006年,普京總統提出為俄羅斯11年級(高中二)學生寫的歷史教科書。首先,列寧是依靠德國供給5000萬金馬克(約合9噸多黃金)進行秘密策動組織,成功發動俄國十月政變,建立蘇維埃政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列寧就主張俄國失敗,堅持要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的階級鬥爭。列寧實際上充當了德國對俄國戰爭的秘密代理人。俄羅斯教授潘佐夫認為不能因此說列寧是德國特務,歷史上利用外國資助在本國進行政治活動的事例很多。大約也因此,列寧乾脆宣稱:“無產階級沒有祖國”。

列寧寫過“專政的定義就是不受任何法律約束的,直接依靠暴力的政權”。列寧稱,“契卡”(秘密員警)在直接行使無產階級專政,除了用暴力鎮壓剝削者,沒有別的辦法解放人民群眾。當時,全俄各地有610個契卡工作委員會,1000多個革命法庭。1918年—1922年2月,殺人不少於200萬。當年秘密員警“契卡”奉指示,“審問被告時不用找什麼證據,只消讓被捕者回答他是什麼出身,受什麼教育或職業。就能決定此人的死活。這就是紅色恐怖的實質”。因蘇俄檔案嚴密封存;正式檔多半經過篡改,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僅是實際的三分之一。

列寧和托洛斯基1918年就認為,在六個月內要完全消滅商品生產,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會實現。所以,“要強迫所有的工人吃苦受罪”,必須“把日常生活條件社會化,消滅家庭,吃大鍋飯……實行軍事化。”全國1600萬人被迫每天工作12—16小時,僅聖彼德堡一地,從1917年到1920年有三分之一人因饑餓疾病和政治原因死亡。如,俄國中部省份,在1916年人口有6800萬,到1920年僅剩下3800萬。《二十世紀俄國史》書中,把20—30年代之交,蘇聯的農業集體化稱為“第二個農奴法”,說它是蘇共開展的一場對付農民的鬥爭,當時估計有200萬富農,150萬中農,800萬貧農,而富農乃是滋生資本主義的勢力,所以要實行消滅政策:第一類,頑固反革命分子槍決;第二類,流放或強制遷移至邊遠地區;第三類,趕出原住地。1930年1月30日蘇共中央記錄顯示,僅僅在一個多月就有20萬富農被剝奪財產,60萬被槍殺或遣至集中營,15萬被強制遷移至邊遠地區。……

普京的《二十世紀俄國史》,也強烈譴責泯滅人性的“紅色恐怖”大屠殺。所以,1917年俄國“偉大的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老大哥”和學習的“榜樣”、“讓人民獲得了解放並過上幸福生活”等等的彌天大謊,現在終究穿幫了。

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謊言重複三次,也就成了真理”。但謊言始終都是謊言,不論重複多少次,也都成不了真理,而只能表現出說謊者的“卑污”。


馬談一中 「當然指中華民國」

【聯合晚報╱記者陳志平/台北報導】2012.07.27 03:57 am

一個中國涵義:

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涵義有所不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認為一個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一部分。

二、民國38年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事實,任何謀求統一主張,不能忽視此一事實的存在。

三、中華民國政府為求民族發展、國家富強與人民福祉,已訂定國家統一綱領,積極謀取共識,開展統一步伐。深盼大陸當局,能實事求是,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合作,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明天將率團赴大陸出席國共論壇,馬英九總統今天接見代表團時表示,他四年來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這個「一中」,當然就是中華民國。今年8月1日就是「有關一個中國的涵義」通過的20周年,其中已蘊涵一中各表的觀念,也是兩岸都堅持一中原則,但雙方認知一中的意義不同,這也是能有效推動兩岸關係的重要基礎。

馬總統肯定兩岸論壇的存在,他說,八年來透過兩岸兩黨維持平台,舉辦論壇活動。他說,兩岸交流管道愈多、交流次數愈頻繁,對雙方都有利,兩岸論壇是國民黨執政前建立的機制,是國共平台的產物,也是成功的交流計畫,當然應繼續維持提升。

吳伯雄3月在北京會見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提及一國兩區,事後傳出吳伯雄對馬政府後續處理方式不滿,兩岸關係有所波動。馬總統今天有關一個中國談話、對兩岸論壇及吳伯雄的讚揚,引發關注。

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7月27日至31日在大陸哈爾濱市舉行,往年國共論壇後,吳伯雄都會與胡錦濤見面。國民黨稍早表示,今年由於兩人稍早已見過面,論壇後不會再有相關安排。吳伯雄27日抵達時,大陸方面由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接機。

馬總統表示,他四年來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一中當然是中華民國,8月1日是關於一中的涵義通過的20周年,一中涵義就是九二共識的基礎,當年能達到九二共識,是因同年8月前總統李登輝舉行國統會,通過關於一個中國涵義,其中已蘊涵一中各表的觀念,也就是兩岸都堅持一中原則,但雙方一中意義不同,這也是有效推動兩岸關係的重要基礎。


張榮發會賈慶林:台灣人當然是中國人

2012-8-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2| 評論數: 0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昨日在北京會見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張榮發表示,過去4年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達成許多重要成果,實現了互利雙贏。他還說,「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賈慶林昨日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會見張榮發。張榮發這次應賈慶林之邀赴北京訪問,原訂6月27日會見,但因張榮發不慎在家摔傷,因此延至昨日。

張榮發昨日心情大好,在會見時對賈慶林說:「和賈主席3年沒見了,今天看到賈主席身體健壯,一如往常,又是和老朋友見面,感覺很親切,也很高興。」

賈慶林指出,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讓兩岸同胞的聯繫更加緊密,感情更加深厚,共同利益進一步擴大。事實證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道路,符合兩岸同胞利益,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民意主流。他呼籲,兩岸同胞應加強團結合作,克服困難,排除干擾,推動兩岸關係繼續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前進。

賈慶林強調,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希望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鞏固發展成果,深化經濟合作,特別是積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各項後續商談取得新成果。

張榮發回應,九二共識相當成功,讓兩岸的共識越來越接近。他強調,兩岸一家,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只要兩岸攜手努力,一定能夠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昨日參與會晤的還有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長榮集團副總裁謝志堅陪同張榮發出席。


中日和約生效六十周年, 藍綠各自表述

馬總統提「東海和平倡議」 合作開發資源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2012.08.06 08:42 am

昨天是「中日和約」生效六十周年,馬英九總統拋出「東海和平倡議」,要相關各方自我克制,不升高對立行動,擱置爭議不放棄對話溝通,遵守國際法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尋求共識研訂「東海行為準則」,建立機制合作開發東海資源。

「國家主權無法分割,但天然資源可以分享。」馬總統表示,藉「東海和平倡議」,各國可以擱置爭議,合作開發東海資源,並將合作擴大到生態保育、海上救難和打擊犯罪層面,共同促使東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

馬總統說,近來釣魚台情勢升高,發展令人憂心;考慮到東海區域安全可能陷入不穩定狀態,中華民國秉持一貫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和平互惠,共同開發原則,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呼籲相關各方嚴肅面對當前東北亞領土爭議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

馬總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美、英於一九四三年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東北和台澎;一九四五年的波茨坦公告規定,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

馬總統表示,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軍艦上簽署降伏文書,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這些文件都是戰時國家領導人在職權範圍內對相關事項做的具體承諾,當然具有法律效力。

馬總統指出,一九五二年中華民國與日本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前七個半小時簽署中日和約,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西沙、南沙的領土與一切主張,並確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前中日所有條約與協定都失效。

馬總統表示,釣魚台列嶼為台灣附屬島嶼,當然隨台灣一併歸還中華民國,行政管轄上屬宜蘭縣頭城鎮大溪里。一九七二年日本和中共建交,日本曾片面宣布終止中日和約,但這不影響中日和約生效後所發生法律效力,因為「生效後就不可能改變」。

昨天也出席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被媒體問「是否還要買釣魚台」時說「(釣魚台)是屬於中華民國的,為什麼還要再買?」釣魚台本身不值錢,重點在周邊經濟海域,「挖到油的話,股票到二萬點,這是最重要的」。


觀察站/爭取發聲權 要有具體作法

【聯合報╱記者 王光慈】2012.08.06 02:37 am

今年四月,日本東京都知事聲稱要買下釣魚台,掀起東海風雲。東海資源不遜南海,但相關國較單純,除我之外僅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和美國。眼見各方動作頻頻,中華民國另闢蹊徑,率先拋出「東海和平倡議」,希冀搶得「話語權」。

「東海和平倡議」的重點在和平。事先知會美、日,強調中華民國雖擁有釣魚台主權但願意共同開發,將姿態放低。這是小國爭取國際空間不得不然的作法,以退為進,為將來參與東海協商先買「保留席」。

面對大陸,馬引用條約史料,從「開羅宣言」到「中日和約」,當事國都是中華民國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示中華民國才是正統繼承者。

「東海和平倡議」對內也有安撫作用。釣魚台不時傳出爭議,馬政府宣示主權卻無進一步作為,只會讓民心不解、民粹浮動,給在野黨可乘之機。從昨天民進黨「表態總比沒表態好」回應來看,確有收到預期效果。

馬政府這次對釣魚台的動作較過去積極,是好的開始,但對實踐內容似無頭緒。美國每逢重大政策宣布,會後都有背景資料闡述內涵,至少會有明確方向;但「東海和平倡議」其實僅五點聲明,其他付之闕如,尤其事前知會美、日,卻略過大陸,難道馬總統和其國安會就愚騃地認為,光靠一套「正統論」,就可讓中國大陸在東海全無角色?

「東海和平倡議」不能只是一個名詞,相關部會要端出具體內容與履行的機制,戰場也必須延伸至日本、中國大陸與美國等利益相關各方,並獲各方確認中華民國也是「利害關係者」之一,未來才有發聲機會。


高舉中日和約 馬英九:確認日歸還台灣

自由時報 2012-8-6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外交部昨舉行「中日和約生效六十週年」紀念活動,馬英九總統在會中反覆重申,中華民國在一九四五年就恢復對台灣、澎湖主權,中日和約在國際法上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確認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

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中華民國政府趕在舊金山和約生效前七個半小時,和日本政府在台北賓館簽訂「中日和約」,同年八月五日換文生效;為紀念和約生效六十週年,外交部與國史館在台北賓館進行為期兩週的史料特展,昨天舉行開幕儀式及座談會。

日中建交時 日已宣布廢止中日和約

不過由於日本早在一九七二年與中國建交時就宣布廢止中日和約,昨天這場座談會,日方並未派代表出席。

馬英九昨在開幕式致詞時,再度花非常多時間講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降伏文書的簽署過程,強調日本確實承諾將東三省、台灣、澎湖歸還中華民國,這些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十分清楚」。

馬英九說,「中日和約」可看作「舊金山和約」的延伸,內容宣示兩國結束戰爭狀態,日本放棄台灣、澎湖、西沙、南沙的主權,並確認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中日間所有條約、協定都失效,包括馬關條約;他還強調,馬關條約簽署的對象是清廷,「清廷的繼承者就是中華民國政府」,這都很清楚代表台灣已回歸中華民國。

馬並表示,民國三十四年盟軍統帥接受日本投降後,同年十月廿五日,中華民國就在台灣行使主權行為,包括恢復台灣為中華民國一省,並組織省政府、辦理民意代表選舉等,當時美國政府也都承認這些行為,沒有任何國家提出異議。

馬英九還說,雖然一九七二年日本和中共建交時,日本外相曾宣布廢止中日和約,但這不影響中日和約在一九五二年生效所發生的法律效力,包括戰爭終止、領土放棄、國籍承認等,如果這些無效,難道是恢復戰爭狀態嗎?「所以,台灣、澎湖屬於中華民國的法律地位當然不會改變。」


台灣地位未定 羅福全:馬曲解和約精神

自由時報 2012-8-6

〔記者李宇欣/台北報導〕前駐日代表羅福全昨指出,舊金山和約確定日本放棄台澎,但沒有交代台灣的主權歸屬,如今馬英九總統曲解「中日和約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這是錯誤的史觀,也曲解中日和約的精神,「況且世界上也沒有國家接受這種說法」。談到台灣在東亞局勢的定位,羅福全直言,台灣的生存之道,就是「維持現狀而不歸屬於中國」。

前日本駐台代表 曾公開談未定論

關於「台灣地位未定論」,二○○九年當時日本駐台代表齋藤正樹也曾公開提出,齋藤指中日和約(即台北和約)對於台澎主權的歸屬,並沒有超過舊金山和約的規定,亦即日本放棄台澎主權,但未言明轉移對象。

羅福全昨在他的新書「羅福全與台日外交」發表會上清楚表示,「齋藤所言才是事實」。羅福全在新書中說,齋藤當時是「不經意講出日本政府心照不宣的立場」,也就是日本對台灣的國際地位「沒有立場進行認定」,因此,日本外務省事後也未糾正齋藤失職。

他並在書中深入闡述說,台灣應掌握日美對台灣和中國關係所謂的「維持現狀底線」,也就是日中建交聯合聲明中,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所以日本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並且,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日本僅表示尊重(respect)與理解,沒有承認。

該論點與美中歷來三項公報,美國就中國對台灣領土主張用認知(acknowledge),而不是承認(recognize)一樣。這顯示日美對於「一中原則」的基本立場,並沒有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羅福全說,反而是馬政府的傾中政策,偏離原本日美對「兩岸維持現狀」的立場,因而造成美日對台疑慮。戰後六十年以來的日本,從不憂心「台灣會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直到馬政府時期才開始憂慮,如果台灣成為中國一部分,勢必改變東亞安全保障穩定的狀態。

他表示,馬政府傾中後也改變了台日美中的多邊關係,並造成國際的混淆,特別是台灣內部至少有另一半的民眾反對傾中政策,這部分並沒有讓國際社會知道,必須要改變。

羅福全說,馬英九在二○○八年選舉時,曾大刊廣告表示「台灣的前途交由兩千三百萬人來決定」,隨後卻改口承認「九二共識」,但這是一個不存在的共識,就連前總統李登輝都否定其真實性時,馬反而進一步拋出「一國兩區」更為傾中的說法,並曲解「中日和約」的涵義,「這是一錯再錯」。

張炎憲批馬:沒有真心認同台灣

昨天的新書會,包含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曾任羅福全秘書的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及台灣國家聯盟總召姚嘉文等人皆出席。

新書會的主持人張炎憲說,馬英九的最大問題,就是他的心中沒有台灣,卻口口聲聲喊著愛台灣,也沒有真心認同台灣。這從馬上任後的駐日代表就可以看出,馮寄台、沈斯淳等人都無法從台灣人立場上去看台日關係,這也破壞了過去從李登輝時代所建立起來的台日友誼。


冷眼集 玩弄中日和約

自由時報 2012-8-6

記者鄒景雯/特稿

沒有人會否認,六十年前的八月五日,國府與日本之間的和平條約生效,但是六十年後的今天,馬英九玩弄「中日和約」的內涵與意義,恐怕很難一手遮天,汗牛充棟的史料對其選擇性的扭曲解釋,很容易就加以揭穿,也必然令其無言以對。

長期以來,與馬英九相同政治利益的一方,援引中日和約為「據」,以「證明」日本將台灣交給中華民國,早已是老掉牙的一廂情願,昨天藉由一甲子紀念再度「倒帶」,具有思辨能力的國人保持高度懷疑之餘,不妨拿出一些史實來就教於馬英九,看看能不能拉近彼此懸殊的認知差距。

一九五二年代表國府與日本全權代表何田烈在台北簽署中日和約的葉公超,當年以外交部長身分在立法院接受詢答時,曾經針對台灣與澎湖的定位問題明確說明:「事實上,這兩個地方正由我們控制,……然而微妙的國際形勢使得它們不屬於我們,在現行情況下,日本沒有權利把台灣和澎湖群島轉移給我們。」這話,是歷史當事人講的。

不只葉公超很清楚在表述舊金山和約並未確定台灣的歸屬,中日和約亦同,同年在日本,日本外務政務次官石原在眾議院外委會答詢時也說:「舊金山和約第二條已規定日本放棄台灣,並未提及其歸屬問題,此事應由盟國決定。」請問當時才兩歲的馬英九,以上兩國官方一致的立場該當何解?

馬英九喜歡抱著「中日和約」當寶,其實這個和約有個重要精神是否定馬英九路線的,就是僅適用於「實際控制」的領土,幕後的美國更是以此與日英等國交涉,來化解阻力。當年的日本首相吉田茂在參議院說明:「與台灣政府締定條約,並非認為對方代表中國,而是台灣政府在某些地區握有統治之實權。」石原在眾議院講得更白,基於吉田茂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的函件原則,中日和約對於「中國」的涵義有所限制,其與舊金山和約中所稱的中國意義應不相同。請問主張「秋海棠」的馬英九,沒事老提中日和約自掌嘴巴,這樣好嗎?

台灣的未來,由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即使是總統,也只有一票,就別再編造歷史了,編造了也是沒用的。


中日和約確認 中華民國領有台灣

【聯合報╱何思慎/輔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新北市)】2012.08.06 02:18 am

八月五日為《中日和約》生效六十周年,馬總統於當年和約簽署之地台北賓館發表談話指出,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與中共建交時,日本曾片面宣布終止《中日和約》,但依《維也納條約公約》,因實施條約而產生的權利、義務或法律情勢,不受條約終止的影響。

日、「中」建交談判時雙方在《中日和約》效力問題上存有歧見。日本立場乃《中日和約》的締結行為是有效的。但中共卻認為,台灣國民黨當局無權以中國的名義與其他國家締約,故《中日和約》應自始無效。

中共最後讓步。關於《中日和約》的問題,日本認為依國際法原則,本來所有的條約均是規定國與國間之關係的,因此不可能發生因轉變承認一方之政府而當然失去其效力的結果,故與中華民國政府簽訂的《中日和約》,理應由在國際上繼承其地位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承受。惟《中日和約》中,除無地區限制的有關戰爭結束之各項規定,諸如賠償、領土與戰爭等問題外,尚包括許多附屬規定,有其適用地區之限制,無法適用於中國大陸。

在日、「中」建交後,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聲明終止《中日和約》。但日方堅持《中日和約》並非自始無效,故中、日間的戰爭狀態,日本認定已於《中日和約》生效之日起,即已結束。因此在聯合聲明中僅言明,「自本聲明之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之間迄今為止的不正常狀態宣告結束」。

吾人應當注意到日本以「不正常狀態」一語,取代「戰爭狀態」來表述,實具有法律上之特殊意義,代表日本要求中共在某種程度上,繼承國民政府所簽訂的《中日和約》中,就戰爭狀態之結束,或戰爭賠償等有關戰後問題之處理等處分條款的效力。而此也意味著,中共在國際上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於戰後代表中國簽訂合約之合法性。

足證,在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日本與二次大戰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後,台灣、澎湖群島等(含釣魚台列嶼)即被日本放棄,並於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中日和約》簽訂後,正式歸還中華民國無庸置疑。


持平論兩岸同屬一國爭議

2012-8-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中國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哈爾濱國共兩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不但在現場引爆火花,多位專家學者近日紛紛投書《旺報》論壇,從不同立場與角度多所評論,民進黨更表示疑慮,蘇貞昌主席呼籲馬英九總統要駁斥賈慶林的說法,以捍衛台灣主權。表面上這是茶壺裡的風暴,但處理不當,有可能釀成政治風暴。

賈慶林的談話在當天下午分組討論中,就當場引起兩岸學者的激辯,大陸學者及部分台灣學者認為,「兩岸同屬一國」的說法有助於釐清「一個中國」內涵,是賈慶林主席對國民黨善意的表現。

有的台灣學者卻認為,此一提法會造成台灣社會對「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更大的疑慮,必須謹慎。

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執行副會長周志懷說,賈慶林的說法是大陸第一次對「一個中國框架」做出全面的闡述,同時包含正面表述(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與負面表述(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與「兩岸一中」或「兩岸同屬一中」相較;「兩岸同屬一國」的表述更能釐清「一中」的內涵,有助於擱置兩岸到底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爭議。

文化大學社科學院院長邵宗海也說,「一中」的說法不管叫原則或框架,就是說明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一個國家」的說法有助於減少疑慮。

不過,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與另外幾位台灣學者則認為,兩岸同屬「一中」是意識形態的問題,泛藍支持一中,泛綠反對。「一個國家」則超越意識形態,是認同問題,不但泛綠全面反對,泛藍內部的支持與反對恐怕是各半。再者,「一中各表」具有各自表述的彈性,「一個國家」的彈性與模糊空間大為緊縮。而且,「一個國家」會讓人解讀為兩岸將建構新國家或推動統一,台灣社會與人民會有疑慮,可能引起更大的爭議。

民進黨已表達明確立場,蘇貞昌主席提出三項要求:(一)馬英九與國民黨應公開駁斥「兩岸同屬一國」,導正國內和國際視聽;(二)馬政府必須展現實際的決心與行動來捍衛主權與國家尊嚴;(三)未來馬政府與對岸的協商談判,必須展現一定程度的透明性,接受國會與人民的監督。針對蘇主席的要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發言人副主委劉德勳受訪時重申「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

馬總統第二任就職演說,與第一任比較,其實已經往「兩岸同屬一國」方向移動,但以「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為前提。賈慶林的談話也許出於善意,也或許只是兩岸博弈過程進一步的立場宣示。但如果是善意,國民黨事先未被告知,國共兩黨亦未曾就此進行溝通,一番好意竟然引發兩岸學者的爭辯,提供民進黨攻擊國民黨與馬總統的口實,萬一爭論擴大影響兩岸和平發展的正常進程,更是得不償失。

兩岸關係已經走上正確道路,謀政者,可不慎乎?


我抄幾句「大哉中華」的歌詞給你們看看懂不懂

「大哉中華  雄立亞東   開化早兮文德隆   疆域廣兮物產豐   山河帶礪靈秀所鍾   衍我赫赫神明種   干戈息兮禮教崇   固邊圉兮睦鄰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