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先生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孫中山論宗教和民族的關係:

    「大凡人類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結合成一個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和猶太兩國,已經亡了許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猶 太人,至今還是存在。他們國家雖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就是因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猶太人,散在各國的極多,世界上極有名的學問 家,像馬克斯、愛因斯坦,都是猶太人。在像現在英美各國的資本勢力,也是被猶太人操縱。猶太民族的天資是很聰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雖流離遷徙於各國, 猶能維持其民族于長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夠存在的道理,也是因為他們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極深的民族,像印度,國家雖然亡到英國,種族還是永遠不 能消滅。」


孫中山論三民主義信仰:

    「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義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後 完全成立。何以說三民主義就是救國主義呢?因三民主義系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世界,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 救國主義。」


府邀演說 龍應台:孫中山是大夢想家

2012-11-13 01:15 中國時報 【邱祖胤/臺北報導】

文化部長龍應台十二日上午參加總統府「中樞紀念國父月會」,以「一九一二」為題發表演說,她表示,孫中山是個敢作夢的人,也許他的夢在當時看來有些虛幻而不切實際,但他的遠見及抱負,即使百年後看來仍具前瞻性,值得後人繼續朝著他的夢想前進。

龍應台表示,一九一二年距今剛好整整一百年,很多人會說那是一個列強瓜分中國的時代,她拿出一張當時法國雜誌上的漫畫,上面顯示一張大餅用法文寫著「中國」,列強正拿著刀子準備分大餅,站在一旁的清朝官員則大聲喊著「不要」,龍應台表示,這幅漫畫大致畫出當時的狀態。

龍 應台提到當時影響極為重大的三個廣東人,包括伍連德、詹天佑及孫中山。一九一○年冬天,當時東北三省發生鼠疫,疫情相當嚴重,而且危及到關內北京、天津等 大城市,這時是宣統年間,朝廷束手無策,但有人提議派伍連德到北京主持防疫,他提議死者必須火化,並在四個月內緩和疫情。

詹天佑對中 國 鐵 路現代化做出重大貢獻,但卻少有人知道,孫中山同樣為中國鐵路大計的用心,他與澳洲顧問將中國地圖攤在地上一起討論,總計規畫了十六萬公里的鐵路網,包括 如何以上海為軸心,往北、往南、往西,其中一條甚至一路拉到西藏拉薩,工程之艱巨浩大,但百年後的今天,中國大陸仍只有八萬公里鐵路。

龍應台表示,三位南方出身的人物,分別從公共衛生及鐵路規畫兩條軸線著手,而孫中山更是一位眼光遠大的夢想家,即使從當時的時空背景來看,這些夢想太過龐大而遙遠,而今天整個中國的走向,其實仍朝著他當時的夢想在前進。


龍應台:看到中樞兩字差點暈倒

2012-11-13 01:15 中國時報 【仇佩芬/臺北報導】

昨天是國父誕辰紀念,總統府舉行「中樞紀念國父」月會,安排文化部長龍應台以「一九一二」為題發表演說,分享她個人對那個時代的觀察與瞭解。雖強調自己原本就以「一九一二」為主題,但據轉述,龍應台的演講集中在孫中山努力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堪稱是「大夢想家」。

龍 應台昨天在總統府月會發表演說,一開場就為演講主題引發爭議做出解釋。她表示,她原來的題目就是「一九一二」,但後來覺得題目太大,「可以講三天三夜講不 完」,決定改名為「孫逸仙這個人」。龍應台說,她以簡訊方式將題目傳給總統府秘書長楊進添時,「心裏想說他會不會跳起來,覺得不夠尊重,可是我等著他跳起 來,他竟然沒有跳起來」。

龍應台說,隨著時間逼近,她又覺得自己要講的比較接近那個時代的氣氛和感覺,而且自己也不是「孫逸仙先生的專家」,所以決定不要以孫逸仙為主體,而是希望能分享她對於那個時代的觀察與瞭解。

對於應邀演講,龍應台說,她十八歲以來就有演講的機會,但這次是有史以來最特殊的一次,因為她看到「中樞」兩個字,「就差點暈倒了」。

龍 應台為這場演講準備了投影片等道具,以圖文並茂的資料說明清末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她在演說中以作家馬克吐溫為例說,馬克吐溫每次到嚴肅場合,就會讓一隻小 土狗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竄過來,一路奔到臺上把演講的人撞一下,然後「嚴肅性就被瓦解了」,但她在現場卻不知要怎麼瓦解這個場合的嚴肅性。


讓孫中山成為兩岸和平樞紐

2013-3-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5| 評論數: 0 |原作者: 龐建國

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的逝世紀念日,也是植樹節。依照往例,馬英九總統帶領政府官員種了一棵樹並講了一番話。今年講話的重點,是教育和治國的道理與種樹相通,在施政上要順應天時地利,在人才培育上要有教無類並因材施教,同時,也說明了政府的造林政策和成效。

兩岸植樹節在同一天

以上的場景,台灣的民眾不會太陌生。因為,這樣的儀式,在中華民國的體制下,已經進行了很長的時間。民國十八年,蔣介石領導北伐成功之後,國民政府的農礦部就向行政院提案表示,鑒於孫中山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因此,建議將每年的3月12日訂為植樹節。這個提案在行政院院會中通過,成為中華民國植樹節的由來。

大家可能沒注意到的是,其實3月12日在中國大陸也是植樹節,但不是繼承中華民國的慣例而來。在1949年建政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植樹節這個日子。直到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中央委員會議,由鄧小平領頭,確立改革開放的路線之後,有了訂定植樹節的倡議。隨後,1979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訂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植樹節。

於是,海峽兩岸都以3月12日作為植樹節。

不過,中國大陸的領導人是在每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天。主要是因為大陸北方的氣候回暖較遲,北京要到了4月分的時候才適合種樹。所以,1985年的時候,胡耀邦提議,將植樹的活動改到每年4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從此形成了大陸方面的慣例。

兩岸雖然不在同一天種樹,但是,都以3月12日作為植樹節,其中的意涵是值得我們進一步體會的。孫中山所提倡的造林運動,用今天的概念做延伸性的解釋,就是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的意思。這種思維如今已經是世界潮流,但在1970年代環境保護的意識興起之前,較少人會在國家發展的規畫上,特別注意到環保或綠化的重要性。在此,我們看到孫中山的高瞻遠矚。事實上,拿當代國家發展的有關理論來和孫中山思想做比較印證,我們可以發現,孫中山的說法處處都透顯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孫中山重回國慶文告

當代國家發展的各家論述,基本上,都是要在國家、市場和社會之間,透過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來找尋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普世價值的適當配置。從比較研究的眼光看來,由於孫中山站穩了中道持平的立場,展現出博大平正的思維特性,因此,能夠在國家發展之路上,提供一套彈性包容的思考架構,讓決策者理性務實地處理國家發展所遭遇到的諸多問題。

兩岸分治之後,兩蔣時期在「三民主義模範省」的定位下,台灣曾經締造成長和公平攜手並進的發展表現,因而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成功範例。可惜的是,到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在「去中國化」的路線中,將孫中山思想打入冷宮,將台灣帶入困境。可喜的是,馬英九總統就職之後,孫中山和三民主義重新出現在元旦祝詞和國慶文告中,只是,離「撥亂反正」還遠。

大陸漸靠攏孫文思想

反而是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逐步向孫中山思想靠攏。無論是鄧小平時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江澤民時期的「三個代表」主張,或者是胡錦濤時期的「科學發展觀」,所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和孫中山國家發展的思維理路似乎是越來越接近了。

盼習近平提及孫中山

雖然,到目前為止,大陸方面仍未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孫中山思想做更明白地連結,但是,有識之士應該都可以看出其中脈絡相通之處。特別是當經濟體制的改革已經促成了社會條件的變化,進而帶來政治民主化的壓力時,中國大陸的後續發展要如何為「社會主義民主建設」豐富改革內涵?馬列毛的思想在這方面能夠提供的養份有限,倒是孫中山思想和台灣的民主化經驗,應該可以作為大陸的參考借鏡。

如果以上的觀察可以被接受,我們不禁要問:兩岸能否藉由孫中山來更進一步地化異求同,穩步地邁向和平發展?

從去年11月的中共十八大到今年3月的兩會,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已經順利接班,並且再度宣示往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那麼,在和平發展的主旋律中,兩岸之間要如何進一步地走向良性循環的互動?我們相信,孫中山會是一個關鍵性的樞紐!

緬懷孫中山,台灣的植樹活動已經舉辦過了,大陸的植樹活動依例會在4月7日由新任的領導人習近平帶頭進行,我們盼望在今年的植樹活動中,大陸的領導人會在講話中提到孫中山,給台灣一個善意的訊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穩健的基礎,開闢更寬廣的道路。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