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前哨 翁啟惠獲沃爾夫化學獎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被視為諾貝爾獎前哨的沃爾夫獎,昨天清晨公布化學獎(Wolf Prize in Chemistry)得主,由中研院長翁啟惠獲得,肯定翁啟惠對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的原創貢獻。翁啟惠將於五月廿八日前往以色列,由以色列總統裴瑞斯(Shimon Peres)親自頒獎。
沃爾夫獎一九七六年在以色列成立,具有終身成就性質,是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許多得主在後來都得到了諾貝爾獎,翁啟惠是首位在台灣工作而獲得這個獎項的科學家。在得到沃爾夫獎後,各界預期,翁啟惠將有更大的獎項「On the way」。
沃爾夫獎委員會昨天宣布獎項時表示,「翁院長對很複雜的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非常多原創性的貢獻。」中研院在中午公布這項好消息,前院長李遠哲等多位學者都恭賀翁啟惠獲此殊榮。
翁啟惠表示,這都歸功於在台灣受到完整教育,以及中研院提供跨領域的合作環境,他在台灣一路念到碩士,讓他獲得良好的啟蒙,打下基礎;從國外返台後,中研院讓他在身兼行政職的同時,可以持續研究,「不可能有第二個地方,讓我在院長任期中,可以繼續能當個科學家。」
李遠哲表示,翁啟惠獲得沃爾夫獎實至名歸,「他是這個領域最好的科學家」,獲獎不僅對國際意義重大,也代表台灣的努力有了成果,被看見。
其實,翁啟惠前天中午就接到以色列越洋電話通知得獎消息,被要求保密到昨天。翁啟惠原不欲舉行記者會,但李遠哲、及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堅持要對外公布。王汎森說,昨天有多通未接來電,都是翁啟惠拜託他別辦記者會。
李遠哲說,「得獎對科學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台灣有一位這麼傑出的科學家,必須讓大家知道。」
翁啟惠在記者會上不見得獎的喜悅,反而板著臉只一再重複說,「我的感想,只有感謝!」李遠哲頻頻提醒「記得要笑!」翁啟惠會後幽默地說,研究醣分子長達卅多年,「也許是失敗太多,讓我忘了怎麼笑。」
翁啟惠 開啟自動化合成多醣體大門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中研院長翁啟惠所發明的「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是世界上第一個能自動化合成多醣體的化學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快速合成寡醣(由三到十多個單醣組成的小型多醣)的方法,這項發明也是以色列沃爾夫基金會將今年化學獎頒給翁啟惠的主要原因。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陳仲瑄表示,和線性結構的蛋白質或DNA比起來,非線性結構的多醣是最難人工合成的,因為每個單醣分子都有許多接點,且有上下之分,光六個單醣,就可以組合出一千多萬種不同的寡醣,要得到正確的那一個,困難重重。
傳統的人工合成多醣要不停嘗試,非常耗時間,陳仲瑄說,曾有人花了好幾年,唸完博士學位才合成出一個多醣分子。
翁啟惠一開始參考自然界的作法,想出用酵素將單醣在同一反應容器中,依序結合成寡醣,這種方法相當環保、快速,兩三天到一周就能完成;一鍋式反應法大幅縮短合成寡糖所需要的時間,醣分子的研究也漸漸變得熱門,但礙於酵素種類有限,仍有些醣無法合成出來。
後來翁啟惠又發展出「程式化」的一鍋式反應法,用電腦資料庫分析,再以化學藥品來進行反應,可以將單醣人工合成天然或非天然寡糖,且合成的醣相當純粹,不像傳統方法會讓不同的醣混在一起。
翁啟惠發明的方法,被沃爾夫獎讚為「解決了最主要的問題,並為醣化學領域創造新的機會。」
他的研究/癌症疫苗研發 新契機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4.01.18 03:36 pm
中研院長翁啟惠研究醣分子超過卅年,獲得沃爾夫科學獎,對他具有重大意義。翁啟惠昨天回憶,過去他也曾拿不到經費、面臨挫折,但是這領域還有太多不懂的地方,這些年來「完全是興趣在支撐」,這股動力,讓他至今仍欲罷不能。
翁啟惠一九七○年畢業於台大農化系,退伍後,回台大化學系當老師王光燦的助教,之後王光燦到中研院生化所籌備處當研究員,翁啟惠也跟著到他實驗室作研究;在王的引導下擔任助理研究員,同時進修碩士學位。
翁啟惠說,在那段時間裡,他相當著迷於蛇毒蛋白,日以繼夜都在想著,如何完成蛇毒蛋白合成,「因為太有興趣,我幾乎忘了自己在拿學位」;整整花八個年頭完成工作,才邁入新的挑戰。
翁啟惠說,在三大分子DNA、蛋白質和醣分子的研究裡,醣分子一直是最不清楚的,至今在國內外高中、大學教材中,仍然甚少被提起,卻扮演了細胞之間溝通的要角。他今年向美國建議,應從高中開始教育醣分子的重要,台灣也應如此。
翁啟惠說,過去學界多以蛋白質為主要研究,醣分子複雜度高、合成技術難突破,這也是生命科學中,為何大家最不願碰觸的理由。未來他仍希望進一步了解醣分子,在疾病早期檢測、治療、預防上,找到新的方向。
翁啟惠二○○三年在李遠哲力邀下,返台擔任中研院基因體中心主任,○六年獲選中研院長,主持院務之餘,仍繼續投入癌症、流感疫苗及藥物研發研究。翁啟惠說,對癌症疫苗的想法就是在台灣產生的,他在癌細胞內發現特殊的醣分子,適合疫苗分析,這也是全世界第一次找到癌細胞的特殊標的。
「假使留在美國,我沒有機會發現這些。」翁啟惠說,他在中研院跨領域研究,讓不同專長的科學家,一起解決問題。他打趣說,「也許是我在當院長,想要合作沒人敢拒絕。」
他的啟發/接受失敗 才能創新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許多人在學習過程中害怕失敗,昨天獲得學術大獎的中研院長翁啟惠認為,年輕人應該勇敢去冒險,不過這需要勇氣、更需要社會的支持,「台灣必須能接受失敗,才有勇氣走出創新的路。」
翁啟惠榮獲沃爾夫化學獎後,侃侃而談對年輕學子的期許。他認為,創新是為了改變,改變才能帶來價值,但改變往往會遭遇失敗,「假如社會不能接受失敗,就沒有人敢去嘗試具有高風險的問題。」
「一天到晚都在失敗,已經習慣了。」翁啟惠以自身為例表示,他很少成功,但一旦成功,喜悅、滿足就是最大的回饋。
翁啟惠回憶,就讀博士班時,因為年紀稍長,同學們都像小孩,交集不多,加上個性內向,總是躲在實驗室裡默默研究,大部分實驗都是失敗的。「問題是你怎麼看待失敗?」翁啟惠說,他將失敗當作很珍貴的經驗,目的是為了追求未知。
被問到研究與產業的連結,翁啟惠說,研究是一種奠定基礎的工作,如果只想短時間內要求有回饋,對長期學術研究發展,並不健康;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創造新的知識,對社會本身就是一種貢獻。「如果做學術研究,一直想著與經濟有何關係,很難去突破。」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陳建仁昨天形容翁啟惠是「鍥而不捨、腳踏實地,把絆腳石當作踏腳石」。
雖然翁啟惠說自己一天到晚在失敗,不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補充,翁是「偶爾會成功」,「我們要讓年輕人有機會偶爾會成功」。
他的風格/醣學權威 難避政治渾水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獲沃爾夫化學獎,以「醣分子」研究為台灣學術界打響國際名號。不過,學術成就傑出的他,擔任中研院院長期間,卻經歷過二○二兵工廠事件、陳垣崇涉貪事件及宇昌案,難避政治渾水。
翁啟惠一別過去學術界多從蛋白質研究癌症疫苗,以醣分子研究拿下沃爾夫化學獎殊榮。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說,大部分的癌細胞都會出現醣分子,因此醣分子研究,對了解癌症助益頗大,算是癌症研究新突破,對未來研發癌症疫苗也是個契機。
蘇益仁表示,醣分子有多種類型,各種癌症產生醣分子不同,目前醣分子研究進入第三期人體試驗,仍需進行人體試驗,才能確切知道未來對醫學實際影響。
翁啟惠的研究,被學術界視為具有得到諾貝爾獎的分量,不過,他從美國回台後,卻屢陷政治風暴。
四年前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前所長陳垣崇,因專利授權及採購問題遭檢方約談,翁啟惠曾寫公開信挺陳,當時引起一陣話題討論。最後檢察官雖以不起訴結案,翁卻也備受輿論壓力。
陳垣崇事件發生沒多久後,翁啟惠又因中研院規畫在國防部二○二兵工廠火工區開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環保團體擔心園區中的濕地遭破壞,抨擊此開發計畫為「血鑽石」計畫。最後計畫開發的面積,從原本的九公頃縮減為三公頃,才有條件通過環評。
二○一二年總統大選,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劉憶如,指控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宇昌投資案涉及不法。翁啟惠則發表聲明認為,輿論對蔡英文不公平,立委邱毅也因此公開指責翁啟惠、中研院院士何大一等人。
製造癌疫苗 誘導醣分子產生抗體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科學家發現,許多癌症細胞表面上,都有著正常健康細胞所沒有的醣分子,例如乳癌、大腸癌、肺癌、胰腺癌、卵巢癌和攝護腺癌的癌細胞,表面上都含一種名為Globo H的醣脂質,因此若這些特殊醣分子可誘導生物體產生抗體,便可作為癌症疫苗。
目前主流的癌症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但是這些療法對非初期癌症很難根治,然而過去針對癌症發展的疫苗,也因找不到癌細胞上獨特的「生物分子標記」,而難以成功。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和其領導的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長期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利用醣分子來製作癌症疫苗。去年初團隊首先開發出「能辨識乳癌細胞獨有的三種醣分子」的乳癌疫苗。
約半年後,團隊又開發出攝護腺癌的疫苗;根據研究顯示,攝護腺癌在惡化時,一種叫做R2的抗原也會跟著變多,團隊將複雜的RM2 抗原醣分子以人工合成,並接上可引發免疫反應的蛋白,成功誘導出能消滅攝護腺癌細胞的抗體。
團隊領導、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曾表示,醣分子癌症疫苗的優勢,在於專一性強、只攻擊癌症細胞,不怕錯殺無辜,傷害正常細胞造成副作用,不僅可用來治療癌症,甚至也可預防。
以乳癌醣分子疫苗為例,相較常見的乳癌標靶藥物「賀癌平」,只對兩成患者有效,這種新的疫苗可望對九成以上患者具有療效。
基因體中心主任陳仲瑄說,過去許多學者認為醣分子難以產生抗體,少有人研究,翁啟惠算是先驅。
陳仲瑄並表示,團隊研究的醣分子乳癌疫苗已經進入第三期測試,預計兩三年後可以上市。
醣晶片 可檢測流感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長期投入醣分子的研究工作,中研院長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團隊開發出醣晶片檢測技術,由於許多病毒會藉由和生物細胞上的特定醣分子結合,來入侵細胞,醣晶片可用來檢測流感。
由於癌細胞表面上也會有特殊的醣分子,醣晶片也可用來檢測癌症、愛滋病等疾病。
根據基因體中心介紹,醣晶片上有數百種不同的醣分子,以檢測流感為例,只要將受試者的唾液檢體抹在醣晶片上,若受試者受到新流感H1N1病毒感染,則唾液中的病毒會找特定的醣分子作用,如果醣晶片經染色後,發現該特定醣分子的位置有色點,則可回推判定受試者得到H1N1。
基因體中心表示,一般市面上的快篩試劑只能分辨是否為A型流感,但醣晶片可以判定得到A型或B型流感,也可細分亞種病毒或是禽類病毒等,且因靈敏度高,即使罹病早期,病毒數量還不多時,仍可檢測出來。
團隊領導者之一、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吳宗益曾表示,流感病毒突變機率大,若有新型病毒產生,也能利用醣晶片立即建立新病毒的「指紋圖譜」,有助防疫。
授權企業 讓理論落實應用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2014.01.18 02:43 am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獲得「沃爾夫化學獎」,他的醣分子研究已經應用到許多現實醫療領域,並授權許多國內企業,包括台灣浩鼎、醣基生醫等。
翁啟惠是個典型科學家,他發明的「一鍋式合成法」,讓醣分子科學研究領域得以快速推進,讓人類甚至可以提早數十年找到解決困難疾病的方法。
但翁啟惠並不滿足於「理論」的創新,他走入了更實際的科學應用領域,找出癌症細胞、抗體細胞和醣類之間的關係,他所主導的研究已經授權給台灣浩鼎,開發新一代免疫抗癌的新藥。
去年翁啟惠協助尹衍樑成立「唐獎」,此獎也是為了全球學人在世界的革命性貢獻而成立。
研究有成 終結癌症跨大步
【經濟日報╱記者 黃文奇】2014.01.18 02:43 am
醣分子科學,是開啟基因、細胞和疾病關係的鑰匙,由於人類許多重大疾病,例如愛滋病、阿茲海默、癌症迄今仍無解,只要解開其間連結,就可解決這些疾病。
醣分子研究中「寡醣」的合成是關鍵,翁啟惠發明的「一鍋式合成法」,讓原本必須耗費兩年培養的「寡醣」,甚至可以在幾小時內合成,換言之,翁啟惠可以類比為生物醫學領域的瓦特,他是醣分子領域啟動工業革命的人,讓這個領域正式離開「手工業」的時代。
目前,翁啟惠在醣分子的研究,已陸續解開癌細胞、醣類、抗體細胞間的關聯,臨床上已可以成功利用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精準毒殺癌細胞,未來癌症將可能預防,甚至終結。
- Jan 18 Sat 2014 19:14
諾貝爾獎前哨 翁啟惠獲沃爾夫化學獎; 翁啟惠 開啟自動化合成多醣體大門; 製造癌疫苗 誘導醣分子產生抗體; 他的啟發/接受失敗 才能創新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