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週三想想】能源思考題(一):恐龍時代的結束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412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藍弋丰 Nov 6, 2013

說起電力網路,以往總是聯想到「亙古不變」,在這個各行各業都日新月異的年代,唯獨談起電力網路,許多老專家,拿著四十年前的思維,到現在似乎還適用,而且許多人認為可以一直適用到四十年後。
 
於是,電業成為地球上碩果僅存的少數「恐龍產業」。
 
這並非指責台電是恐龍,事實上全球電業在近年來的大變局發生之前,都一樣處於「恐龍時代」,基本概念就是以集中式的大電廠輸配到各地的巨大集中式系統,就像一隻大恐龍;電網越大越穩定,就像恐龍長的越大隻就越恆溫、越沒天敵;而這樣的電網,衍生出很多相對應的需求與特性,許多人把它們當成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真理。
 
甚至,只要有人說它會改變,這些人就以「二十年的經驗」強力批評,拒絕承認。
 
但是,人類的歷史……不,地球的歷史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凡事都會改變。恐龍時代終有結束的一天。
 
講到這邊,大概已經有「電業專家」跳起來大罵,說一個唸醫的,業餘歷史研究者,一個文人,懂什麼電業……那麼就暫且別管這個文人的意見,咱們先來看看全世界各國的電力公司們都怎麼說?
 
顧問公司pwc發表第13屆的全球電業調查報告,這份調查是在今年的4月到7月進行,訪問橫跨歐、美、亞太、中東、非州的35個國家,53個電力公司的資深主管,詢問他們對電業的看法。
 
其中一小部分調查結果如下:
 
http://www.pwc.com/gx/en/utilities/global-power-and-utilities-survey/big-issues.jhtml
 
可以發現,全球電業公司的主管,認為到2030年,電力網路的商業模式會完全改變(transformed)者佔了41%,認為雖與目前類似但有重大改變(Similar but with important changes)佔了53%,2者相加的比例,總共高達94%,只有6%認為會與現在差不多。
 
全球?天高皇帝遠,誰管美國還是非洲的電業會怎麼改變啊!
 
是啊!所以讓我們來看亞洲地區的就好。
 
在亞洲中東以外地區,電業主管認為電力網路的商業模式會完全改變者,佔了69%!比全球還要高!
 
認為雖與目前類似但有重大改變者,佔了31%。
 
認為會與現在差不多的呢?0%,一個都沒有……這份調查顯然並未包括台灣。
 
這就是今天的「能源思考題」,請你想一想:
 
如果這麼多電力公司的主管,認為2030年電業的商業模式會發生劇變,那麼,「恐龍時代」是會結束呢,還是會持續呢?四十年前至今的思維方式,是永恆的真理?還是即將遭全面打破?
 
在台灣,我們對電子業很熟悉,無數遭到淘汰科技產品成為一無是處的時代遺跡,這些相關產品的專業知識,許多都化為資訊垃圾,就如同如果你很熟悉如何操作PE2──一種古老的文書處理軟體,比較年輕的朋友可能聽都沒聽過──那除了話當年勇以外,已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電業也即將成為它們之一,那麼,我們該如何應變,該如何面對這個新時代?老舊過時的知識還能再引導我們嗎?
 
這些是給各位帶回家思考的問題。
 
那麼,這些電力公司主管所擔心的巨大改變,到底是什麼,其實整個大環境的變化多端,實在難以一一詳述,但挑其重點,可以說,他們所預見的最大變局,是分散式能源逐漸成為主流的未來,與現行系統差別之大,就像恐龍之於哺乳動物一樣,而它所帶來的變化,也將對所有過去對電業的知識,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藍弋丰

本文作者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從事翻譯、撰稿及圖文創作,業餘嗜好研究歷史,並關心全球財經產業與環境等議題。曾任《國家地理雜誌》、台灣微軟、集邦科技特約譯者,並有動畫、漫畫、插畫、書籍封面及插圖等作品。擔任PTT「架空歷史板」(DummyHistory) 板主,著有《海角七號電影小說》、歷史小說《明騎西行記》、歷史書籍《橡皮推翻了滿清》。


【週三想想】能源思考題(二):從電話線消失說起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439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藍弋丰 Nov 13, 2013

上週告訴各位:全球的電力公司主管多數認為電業已經到了全盤改變的關頭。這個改變到底是什麼,上回說:全球電業主管們擔心的是「分散式能源」。
 
想必許多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的朋友還一頭霧水,這週延續上回的話題,我們將一起繼續思考這個題目,但,讓我們先賣個關子,先擱下電業,而從電信業開始談起。
 
記得一個老笑話嗎?
 
從前,有台商到中國偏遠鄉村,臨時想起有事要聯絡,去跟村民借電話,村民很大方的拿出手機借他。
 
台商心想:手機通話費可是比市話高啊。
 
出於不好意思讓好心村民破費,台商推過手機,說:「別這麼客氣,借一般電話就好了。」
 
村民聽了,一頭霧水的答道:「這就是一般電話啊!」
 
這個笑話是因為當地沒有拉電話線,但有無線基地台,因此只有手機,卻沒有有線的「市話」,所以手機對他們來說就是一般電話。
 
以往,我們對於電話,所想的就是有線的電話銅線網路,手機較晚才開始普及,到了偏鄉,手機反而先於電話銅線網路,所以大驚小怪,後來,我們也習慣了到一些開發中國家去,有手機卻沒電話線是很正常的。
 
但是,未來卻可能是全球都往這些「落後國家」看齊。
 
去年10月,桑迪颱風肆虐美國,紐澤西州沿岸許多房屋連根拔起,如今,受災戶好不容易重建完成,只欠電話線,當他們聯絡電信巨擘Verizon請它來牽線時,Verizon竟然一口回絕,不願意去重接電話線。
 
有生意上門還不做?
 
Verizon說:電話線已經落伍了,去買隻手機吧!
 
Verizon竟敢這麼大牌?那敢情好,改去投靠美國最大電信商AT&T如何?
 
很不幸的,「英雄」所見略同,AT&T也與Verizon一樣,已經定下剪線計畫,AT&T計畫在2020年終結所有所屬的電話銅線,當然不可能想再去拉新的電話線。
 
也就是說,到了2020年,美國會變成一個沒有「市話」,只有手機的「落後國家」。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在美國,傳統有線電話銅線,主要受到無線通訊成為主流的影響,本來就正在式微,從2000年到現在,已有超過1億條電話線斷線,到今年底,預計只剩下1/4美國家庭有電話銅線。
 
而隨著用戶逐漸減少,造成惡性循環,使用者越少,電話銅線與相關基礎建設的維護成本,平均到每個用戶就越來越貴,其結果是要不電信公司得漲電話費,要不就是虧損,但一漲電話費,剪線的用戶就更多,基礎建設就顯得越大而無當,最後只能全部「砍掉重練」。
 
在美國,電話銅線已經越過了那個無可挽回的臨界點,可說一腳踏進墳墓,就等著看著它逐漸消失。
 
回到電業,全球有許多專家認為,電信業的現況,很可能就是電業的未來。
 
過去的電業與電信業,相同之處不僅是電線與電話線都是銅線而已,包括整個基本經營型態也有許多神似之處,兩者都一樣是「恐龍時代」的產物。
 
現行的「恐龍時代」大型集中式發電廠,高壓輸配線路,變電所,這整套基礎建設,都是資本密集,需投注大量固定投資,只是因為規模龐大,分攤到每個用戶身上,所以佔目前的電費成本不顯著;就好像有線電話的成本比手機還便宜。
 
但是如果開始進入分散式能源時代,那麼一切可能完全翻轉。
 
分散式能源的整體概念很難一時半刻完全說明,有待我們每週繼續思考,不過手機我們很熟悉,所以,可以先從電信業來了解,你可把手機相當於是分散式能源,就能很快了解會發生什麼事。
 
手機越普及,使用有線電信網路的需求減少,導致過去的「恐龍模式」變成龐大負擔,所有固定的的大規模基礎建設,現在分攤到減少的使用量上,別說是新的建設,甚至連維護費用都變得昂貴無比,產生經濟上的極大損失,最後就像美國的狀況,只能完全放棄。
 
電業也一樣,隨著分散式能源開始普及,家庭、大樓、社區、工廠開始建立小型自給電網,電網需求減少幅度將高達8至9成,基礎建設的分攤成本會相對昂貴,其結果是產生惡性循環,用戶受到價格壓力,越來越避免使用電網的電,儘可能安裝自有能源,進一步推動分散式能源發展,最後完全不靠傳統電網,造成電線「剪線」,走上電話銅線一樣的不歸路。
 
這就是上篇所提到,全球電業主管所擔心的:營運模式將發生重大改變。
 
你說:電力9成自給?你在說天方夜譚吧!怎麼可能!
 
美國的電話線將會消失?大部分台灣人聽了也會說:你在說天方夜譚吧!怎麼可能!
 
這就是本週給大家帶回去思考的題目:如果美國的電話線都會消失,那麼全球電業的模式將發生劇變,是「必然」,是「有可能」,還是「怎麼可能」?
 
對了,這不是考試,所以你可回到前一篇,參考各國電力公司主管的答案。
 
就像開頭提到的笑話,有手機無市話的模式,先發生於落後國家,照著電話線的腳步,分散式能源也一樣,先從最偏遠的地區開始,包括印度、非洲,然而,分散式能源的腳步,也已經不只在落後國家,而是已經踏進美國。
 
下週,我們將探討一些實例,讓大家知道我們所談的,已不是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不是「怎麼可能!」,而是早已經開始實際運作。
 
那麼,就請先思考本週的題目,下週再會囉!


【週三想想】能源思考題(三):沒有電網,照樣有電?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468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藍弋丰 Nov 20, 2013

前回我們談到「有手機沒市話」的狀況本來從落後國家開始,但是發展到最後美國也將要終結所有電話線。那麼,分散式能源的發展是不是也從落後國家先開始?我們就先從印度來看。

我們知道印度有 10 億人口,但你可能不知道,10億人之中,有高達 44%沒有電力網路,這些無電可用的窮人,分別住在印度 12 萬 5 千個鄉村地區。

沒有電力網路怎麼辦?過去,他們往往仰賴小型燃油發電機,或是以煤油燈照明,不僅污染嚴重,能源成本也反而比有錢的都市人還更高,真是窮者更窮啊!

但其實廣大的鄉間擁有一項豐富的能源來源,那就是農業廢棄物,糠電系統(Husk Power Systems)應運而生,顧名思義,糠電系統使用的能源來自碾米後產生的米糠等農業廢棄物,拿來發酵,產生生質天然氣,用以發電。

這家印度公司的技術其實也不怎麼突出(與美國相較,後述),發電系統相當簡單,就是三個看起來破破的發酵槽,連接天然氣收集管線與小型燃氣發電機,四年來,他們在沒有電力網路的鄉間,總共建立了84個小型分散式電網,提供電力給超過20萬印度窮人,不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品質,更因此減少924萬4800公升煤油用量,對環境大有助益。

而台灣人最關心的成本咧?糠電的發電成本每度電低於15美分,也就是說低於4.45元新台幣,乍看來很貴,不過對印度來說,窮人以糠電的電力點燈,成本比煤油燈少了3成,一年下來節省的開銷可達50美元,而由於糠電使用生質能源,減碳又能改善窮人生活,糠電系統因此入圍丹麥INDEX: Awards 2013決選。

但,糠電的簡陋系統,可不是就代表生質天然氣的最新技術了,在美國,新創事業All Power Labs也一樣發展分散式能源概念的生質天然氣發電,這家事業之所以誕生,是因為舊金山柏克萊市決定把一座稱為「船塢」的藝術家勝地斷電,引起公憤,美國的社會運動者不是只去抗議,還想到乾脆發展分散式自有能源,以後就自己發電自己用,看你怎麼斷!(註1)真是反骨到難搞對吧。

All Power Labs也一樣想到使用生質天然氣,把胡桃殼、木屑等有機廢棄物扔進它的系統發酵,廢物就成了電,一樣,最關心的成本問題咧?每度電不到10美分,也就是說,一度電低於新台幣3塊錢。

更好的是,發酵完的殘渣,就成了木炭,由於美國講究減碳,所以他們是把木炭拿去埋在花園改善土質用,順便「碳封存」,但如果有人不想管環保,那還能拿來作為額外燃料。

你以為這只是實驗階段?不,早就量產了,All Power Labs的系統一台2萬7千美元,已經銷售超過500台,遍銷厄瓜多、多明尼加、海地、泰國、尼加拉瓜、墨西哥、智利等國,散播分散式能源的福音。

提到分散式能源總會講到的太陽能咧?當然也不讓生質天然氣專美於前,目前,太陽能正大舉進入廣大無電力網路的開發中國家市場(註2)。

在亞洲,太陽能從最窮的國家之一出發,跌破一卡車專家眼鏡,許多能源「專家」一口咬定太陽能太貴在窮國沒搞頭,不料孟加拉卻在2012年11月就達到100萬用戶安裝太陽能系統,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Grameen Shakti,一個月安裝1000個系統,忙得不可開交,全國每月安裝3萬到4萬個系統(註3)。

而在非洲,分散式太陽能以300%的年複合成長率快速擴張中,這是因為全世界有10億人口正開始初步脫貧,日收入提高到2到10美元,也就是說60到300塊新台幣,看起來很少?但是他們就會想買手機,想要有照明,手機需要充電,電燈需要電,而用煤油發電的成本不只比生質天然氣高,也比現在的太陽能高。有專家於史丹佛大學演講時大膽預估,未來全球有半數人口將不接電網但仍有電:以分散式能源系統供電。

談到這邊,可能有人開始要說:台灣又不是沒電力系統的窮國,不適用,不可能。

的確,分散式能源在基礎建設不良的窮國更有優勢,窮國連路都鋪不平,燃料運輸,輸電網路破爛不堪,一天到晚斷電,不如靠自己。

但,分散式能源可不只是在窮國發展,不然第一篇的電業主管們是在害怕些什麼呢?事實上,分散式能源的腳步早就來到全球的首強首富國家美國,更來到美國的首善之區:紐約。

營運領域橫跨電子產品、航太與工程的複合工業巨頭漢威(Honeywell),最近以 200 萬美元預算,將位於紐約布魯克林的春溪塔(Spring Creek Towers)建築群打造為能源自給的智慧型建築。

這整個社區從此再也不連接電力網路,成為百分之百自有能源的分散式能源先鋒,供電仰賴自有的燃油與燃氣電廠,之所以能辦到,除了美國頁岩氣,以及新燃氣電廠的高反應力、高效率以外,更重要的是漢威改造建築物之間的訊號網路,成為一個智慧調控的智慧建築物群,可以消出不必要的能源浪費,因此能以更少的成本就供應電力需求有餘。

漢威如此打造訊號網路,除了節能以外,還增加了如安全監控等功能,大為增加整體系統的附加價值,而這些都使自有能源的分散式能源系統相對更划算。

知名的賽格威(Segway)發明人迪恩卡曼(Dean Kamen),也投入分散式能源發展,而美國雄霸一方的電力公司NRG能源,則決定在分散式能源消滅恐龍模式以前,率先投入,因而與迪恩卡曼合做,計畫將推出一種複合分散式系統(註4)。

這套系統包括屋頂太陽能電板,搭配電力儲存的電池,以及小型史特靈引擎燃氣發電機,太陽能不夠,就打開燃氣發電,要是還不夠,電網本身是終極的備援,但如果電網掛了,譬如說輸配線路被龍卷風吹掉,那麼別人沒電的時候,有這套系統的家庭照樣有電。

而看似最無害,對電業殺傷力卻可能最致命的分散式能源應用,則屬於微軟的計畫。

微軟也略懂分散式能源?不只略懂,還寫了一整份研究報告,微軟計算發現,需電量最龐大的雲端資料中心,現有供電方式,從外部拉高壓線路進來,再一一分散、分接,最後接到每台伺服器主機的過程中,浪費大量的能源,如果改用終極的分散式能源,就在每個主機旁邊供電,那麼將節省6成的電力。

怎麼可能就在每個主機旁邊供電?簡單,微軟計畫就在主機旁邊擺一顆顆的天然氣燃料電池,由電池供電,從此以後,微軟資料中心將不連接電網,而且更棒的是,以往為了怕斷電,還要特別建置備援電池,燃料電池自己就是電池,就不用再有備援電池了。

對電力公司來說,微軟的計畫真是太過「邪惡」,一旦計畫成真,甚至 Google、Apple等對手也如此做,用電最大的資料中心不再連接電網,不再是客戶,那電力公司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Apple早開始類似的做法,Apple宣布將在亞利桑納州設廠,這座新廠的電力來源,不僅將百分之百來自可再生能源,還是分散式能源:蘋果將自行建立一個太陽能電網供應自家工廠所需電力。

今天的能源思考題,當提起分散式能源,許多人會說「不可能」、「只適用窮國」,的確,分散式能源在窮國發展快速,但是當漢威、NRG、微軟、Apple都致力於分散式能源的時候,你認為分散式能源還只局限在窮國嗎?這是今天給大家帶回去的思考題。

過去一直沒有發展起來的分散式能源,是什麼原因造成它現在成為顯學?它有哪些優點,對各種發電方式的消長又將造成什麼影響?之後,我們會繼續逐週探討這些重要議題。


【週三想想】能源思考題(四):效率比供給更重要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497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藍弋丰 Nov 27, 2013

分散式能源的想法並不是一個新想法,就以台灣來說,從20年前開始,就有過小型分散式電網的主張,但以往從來未成氣候,為何近年來突然成為一股沛然不可擋的潮流?
 
原因之一是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往以燃煤、燃油為基底,電網調控以小時為單位,唯一能維持運作的辦法就是電網越大越好,自然會發展成「恐龍時代」。 在20年前,要發展小型分散式電網有實際上的困難,或可說根本不可能。就像大型恐龍依賴體積極為龐大,所產生的「巨溫性」,也就是說因為體積大,外界溫度變化對體溫的影響小,來維持體溫的恆定。
 
但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及燃氣發電技術的進步,發電方式多元化,其中,如太陽能就是相當適合分散式能源的發電方式。
 
許多人想到太陽能,就會以為非得要闢出一大塊地來,一一連接電板,再拉高壓輸配線接到電網上的傳統集中式想法,然後才說台灣不可能找到那麼大塊空地。其實,(台電不會告訴你)太陽能最好的使用方式,是直接裝在家家戶戶屋頂上,直接提供電力給家戶,減少家戶對電網的電力需求,以德州來說,裝了太陽能電板的用戶,尖峰時間用電減少可達65%。(註一)
 
而燃氣發電方式的突飛猛晉,搭配生質天然氣技術,也一樣推進了分散式電網的可行性,如前一篇提到的印度與美國的例子,燃氣發電系統也往多樣化演化,如小型化可以符合社區或建築,甚至家庭為單位的微小電網需求,或反應極速化,可以作為迅速調節供需的工具使用,搭配智慧電網,調控的時間單位從過去的「恐龍」一小時,進化為15分鐘為單位,並可依靠各種回應數據,和天氣預測,事先判斷需求,調整供給,使得供需能時時平衡。
 
這就像哺乳動物能透多許多不同的體溫調控機制,就能維持體溫的恆定,因此就不需要長成跟大型恐龍一樣龐大。
 
價格問題自然也是相當重要的原因,就好比當初LED背光面板以及LED背光電視剛出爐時,許多業界人士嘲笑那麼貴怎麼可能普及,但是卻沒料到LED大降價,沒幾年LED背光面板以及LED背光電視成為主流,當初嘲笑的人都閉嘴了。LED還是LED,只是因為價格改變,所以狀況完全不同。
 
近年來,如太陽能經歷了急劇的成本降低,過去太陽能發電一度電往往要折合新台幣20到30塊錢,所以很多人心中有了太陽能貴的印象,就像當初那些嘲笑LED的業界人士一樣死也不相信太陽能,但是他們卻沒有追蹤市場,至今年,不論歐美或台灣廠商產品,每度電已經降到折合新台幣3塊錢,而且趨勢很明顯,未來還會再一直降低。
 
價格改變導致整個狀況都完全相反過來,如Apple亞利桑納廠為何以太陽能建構分散式能源自有電網,不是只因為企業形象,也因為太陽能已經具有成本競爭力,再加上自有能源可排除電網安全風險與經濟風險的龐大好處,讓Apple做出此一決定。
 
而微軟計畫使用的燃料電池,也是推手之一,儲能科技的進步,包括搭配電動車,甚至利用家戶的電熱水器就可作為調控使用,種種新辦法,讓小電網越來越可行。
 
但是,除了各種發電、儲能技術的進步以外,其實更重要的一點,是節能科技的進步。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若有個德州農夫,尖峰時用電有65%由屋頂的自有能源提供,家裡還有個小型燃氣發電渦輪,以備晚上用電使用,他插上電動車,用來作為能源儲存裝置,進一步平衡供需,這時,他還是得付出相當多燃料成本,他可能選擇繼續連接電網,享受便宜的離峰用電。
 
但是,若他積極節能5成,白天的額外電力還可存到晚上,那麼他可能就乾脆完全不用電網的電了,或是,雖然還接著電網,但90%時間都使用自有能源,只把電網當成備援電力使用。
 
這就是電力公司的大惡夢,損失90%營收固然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被當成備援電力使用,結果用電完全不可預測,忽高忽低的,導致恐龍型的發電方式,如暖機要兩小時的燃煤發電,或是一開了最好就不要停機的核電廠,將完全沒有經濟效益,因為它們無法時開時關,結果要不就是需要大量的能源儲存而增加成本,要不就是只能根本放棄永遠停機,停機則沒辦法攤提建廠成本,而核電廠一旦運轉過,停機還是要持續供電給冷卻系統,各種安全維護的營運需求也得照樣支出,成為錢坑。
 
美國許多專家認為燃煤與核能進入分散式時代時將發生巨大經濟風險,對電力公司將產生財務上重大打擊。
 
你說,節能一半,哪有可能?
 
歐巴馬可不這麼認為,美國總統歐巴馬於6月25日在喬治鎮大學發表有關氣候變遷的演講時指出,美國經濟規模比20年前增加60%,但是碳排放量只大約相當於20年前。而歐巴馬還計畫美國到2030年要再更節能一半。(註二)
 
數據支持歐巴馬的說法,我們一向以為許多美國節能技術是最新的外星科技,但是觀察歷史數據,可發現美國自1970年以來的經濟成長超過3倍,但是能源使用量卻成長只有約4成,倒是能源密度,也就是說每創造1塊美元GDP所使用的能源量,降低了一半。
 
也就是說,自1970年以來,美國經濟成長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來自於能源供給增加,而超過三分之二都來自於能源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說,節能。
 
換算人均數值也能很清楚看到,美國自1950年以來,人均收入增加了84%,但是人均能源使用量,自1970年代就持平,到近年更呈現下降,於是自1950年至今,人均能源使用量只成長了34%。
 
以往許多人迷信只有大量增加能源供給,並由政府以各種方式補貼維持低價,才能維持經濟成長,但美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效率比供給更重要。
 
當然,分散式能源一方面受惠於能源效率的提升,如前篇提過漢威在紐約的能源自主建築群,有部分就是靠先進的能源管理等節能技術達成,另一方面,分散式能源本身也是提升能源效率的辦法,如前篇所提到,微軟研究資料中心供電,發現分散式作法可節能6成之多。
 
今天的能源思考題,要請大家思考的就是,如果歷史告訴我們「效率比供給更重要」,那我們還要一味的迷信無限的增加供給,還是拋棄舊思維,積極往效率方向思考?
 
節能的實例,先前已有專文提到,不只是在歐美,台灣的指標企業台積電也已經做出示範,台積電近年來以積極節能聞名,而即使以台灣的偏低工業電價,台積電於2011年投入的節能成本約5億元,節電達7.3億度、約16多億元電費,節省超過成本。
 
而也不只給人高科技印象的台積電、台達電能節能,就是通路商場的燦坤,也能積極節能:更換LED照明節省照明用電55%,加裝玻璃門阻隔冷氣外洩節電35%,空調換裝提高冷氣效率的節能環保冷媒,提高效能約14%,門市開門前及打烊前半小時只開送風不開冷氣,約節電10%,門市換裝水塔抽水馬達為變頻式馬達後,水塔用電量大減約46%。(註三)
 
燦坤節能的效果,其營運費用率壓低到約為12%上下,不僅贏過對手全國電子17.84%,還優於網購業者PChome12.8%、中國蘇寧14.2%。
 
如果不往效率思考,就算能把台灣已經很低的電價再壓低個1%,能比得上節能對手動輒3成、5成的節能,把費用率壓到比你低5%以上嗎?
 
美國正計畫再節能5成,台灣現在能源密度就已經高出美國約3成,再不往效率方向思考,只想拼供給,有可能存活嗎?
 
今天的習題,相信答案很明顯。
 

【週三想想】能源思考題(五):可不可以不要錢?
(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545 )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藍弋丰 Dec 11, 2013

能源政策是要向後看50年,如果看不到50年後的趨勢,至少要跟上20年後的趨勢,如果看不懂20年後,最起碼,不能老是用20年前的觀念在看事情,這就是我們要討論分散式能源,以及各種新能源、節能技術發展的原因。
 
但是,有人說,台灣人最愛「摳死當」(cost down),輜珠必較,而且沒有遠見,連產業本身升級必要的研發投資都捨不得花了,還花到節能或自有能源去?
 
從更大的觀點來看,這種產業就是「神仙難救無命漢」,譬如說近來台灣某電腦大廠業績崩潰,鬧出一片風風雨雨,有人責怪義大利籍的前前高層,有人責怪剛離職的前高層,不管再怎麼互踢皮球,根本問題出在研發經費佔營業額比重奇低無比,僅0.1%,資源比競爭對手少這麼多,工程師再怎麼有腦袋,也無力回天。
 
這是整體社會觀念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改變。回到分散式能源來說,在這種環境下,怎麼推動?
 
那就不要錢,可不可以?
 
怎樣可以「不要錢」?就像是某大老闆,買豪宅貸款99%,只要付出1%資金就能入住,如果可以100%貸款,連自備款都不用,甚至,連這個貸款都是別人幫你貸的,你只付「房租」。
 
這就是所謂租賃模式,來你家安裝太陽能電板不跟你收錢,而是之後你每個月付租金就好,但是由於你裝了太陽能電板省下電費,租金等於是用你省下的電費來付,相當於連「房租」都不要你出錢,貨真價實的是「免費」。
 
天底下有這麼好康的事?比某大老闆還要爽,可以這樣嗎?
 
當然可以。這一切都要歸功於美國不斷QE下,全世界資金浮濫,到處找尋投資標的,於是太陽能租賃業應運而生,像SolarCity這樣的租賃業者,其核心商業模式,與其說是科技,其實更多的是財務觀念上的創新。
 
自有能源的特性是先得花一筆可觀的安裝費用,日後才逐漸回收,因此許多人望之卻步,SolarCity等租賃業者卻把它視為是投資機會,等於是投資你家的屋頂,之後有穩定的租金回報。
 
在雷曼債後,全球有大量資金都在尋找這種有穩定回報的投資方式,於是提供了大量「免費午餐」。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全新觀念,畢竟,開工廠可以先用廠房與機械設備抵押貸款,把屋頂太陽能板也想成是設備就得了。
 
SolarCity規模越擴越大,集資也越來越多,甚至其他競爭對手也不斷加入,雷曼債時造成問題的金融工具,現在成為這些業者的助力,如SolarCity就準備把分散式能源客戶的租金「資產」證券化,包裝成金融工具銷售出去,總共釋出5442.5萬美元的規模,一方面分散風險,還能創造更大的資金流,消息釋出後,SolarCity的股價應聲上漲17%。
 
過去,像SolarCity這樣的業者只在對太陽能有大量補助的國家,如美國,才能生存,但是隨著成本逐漸降低,太陽能成本在今年已經逼近電網價格,而各項成本還不斷下降,如SolarCity也購併Zep Solar,取得其模組無軌安裝技術,可為負責幫客戶安裝的SolarCity省下許多營運成本。

http://technews.tw/2013/10/18/solarcity-acquires-zep-solar-for-158-million/
 
隨著太陽能租賃業蓬勃發展,很快有人想到,那能源儲存為何不能也搞租賃呢?
 
美國新創事業Stem提供鋰電池能源儲存,一個單位產品可儲存18度電,由於在美國尖峰時間用電價格高出甚多,許多人以智慧型自動調溫器來節省電費,也就是說在尖鋒時段之前先把房間多冷卻一點,在尖峰時段快結束時則寧可讓房間熱一點,等尖峰時間過了再開始冷房,不過這樣一來舒適度就打了折扣,因此如洲際酒店集團就在其馬克霍普金斯旅館(Mark Hopkins hotel)安裝Stem的產品,尖峰時由電池供電,節省成本。
 
受到太陽能租賃的帶動,現在資金也湧入能源儲存租賃,Stem於10月剛取得500萬美元資金,用以進行租賃業務。
 
既然太陽能與能源儲存都有人搞租賃,那何不更進一步,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美國馬里蘭州宣布了一個小型電網計畫,在一處停車場設置402瓩的太陽能電板,同時設置可儲存200度電力的能源儲存裝置,由新創企業Solar Grid Storage提供,採用租賃模式,當電網需要調節,或沒有太陽而需要電力的時候,使用到能源儲存服務,才需要付租金給Solar Grid Storage。
 
而前篇提到分散式能源的推手之一是節能技術,其實,不只自有能源可以「不要錢」,連節能也一樣。
 
節能的性質也是先投資一大筆設備費用,之後慢慢從節省的電費中回收,既然如此,當然也可以應用類似的「免費午餐」模式。
 
講到電燈就想到的飛利浦,最近就大方的與華盛頓捷運簽約,要把華盛頓捷運裡頭一萬三千多個照明設備全都改換成節能的LED,但是安裝費不要錢。
 
那麼飛利浦賺什麼錢?它附帶了10年的維修合約,合約的費用由每年省下來的200萬美元電費與維修費用──換裝LED可節省68%照明用電以外,由於LED維護費用低於傳統燈具,還可為華盛頓捷運年省60萬美元照明維修費用──支付就好了,華盛頓捷運享受了「免費午餐」,一毛錢都不用出。
 
華盛頓是美國首都,這是不是飛利浦討好美國的個案?飛利浦表示這不會是特例個案,而是目前公司積極推動的方向。可以理解,這種合作方式可以大增客戶安裝節能燈具的意願,利於飛利浦擴張市場空間。
 
其實遠不只是飛利浦,在節能領域,許多廠商都開始以這種方式提供服務,客戶不用先付錢,而是根據節能省下的費用來收費,當然之所以能這樣做,背後的根本原因,也不只是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而是還包含全球金融面因素的結果。
 
當美國的機構、企業,享受「免費午餐」,能源效率不斷提高時,對我們來說,最可悲的一點是,其實美國這些「免費午餐」的資金來源,其中很多是亞洲資金投資美國資產而來的。
 
亞洲人賺了錢,很大部分拿去投資美國,因為美國有很多「投資機會」,這些投資機會,多半是來自於解決市場上的問題,不論是技術上,或是財務上,譬如說太陽能需要儲存,就誕生了很多電池新創事業;太陽能成本需要降低,就誕生了很多在各環節突破成本關卡的新創事業;自有能源、節能要先投入資本,讓「扣死當」客戶躊躇,就發展了租賃模式。
 
你說那風險咧!風險,的確有,但是,當雷曼債爆炸時,結果受損的有很大部分都是亞洲資金,美國經濟不振要QE,受損最大的又是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亞洲國家;美國人拿完了好處,一旦有風險,又都是亞洲人扛,誰叫亞洲人老是要把錢送給美國人花呢!
 
今天給大家帶回去思考的題目就是:當分散式能源可以是「免費午餐」,我們是否應該努力去思考如何引進,如何吃到「免費午餐」?
 
美國人看到問題就摩拳擦掌說是投資機會,台灣人看到問題就說是不可能,結果台灣人辛苦賣肝割肉換錢,卻都在讓美國人吃免費午餐,這樣下去,要跟上全球競爭力,恐怕才是真的不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