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雙重鑲嵌」──《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的感想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蘇子翔    May 10, 2014

關於今年3月翻譯出版若林正丈教授的大作《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我目前沒有能做「評論」,甚至連回應可能都有點不足。這裡只是基於自己對於臺灣研究的粗淺了解,以及自己研究關心,家族史的經驗來寫一下感想。
 
若林的雙重觀點在國際層次上,探討了深刻影響台灣歷史的三帝國──古典世界的清帝國、近代殖民帝國的日本、「非正式帝國」的美國;很可惜,若林沒有提到荷、西的影響,雖然他們的統治台灣時間不長、地域也有限,但是很多往後重要政治經濟制度性影響,都是從這時開始。在臺灣社會內部,提到了多族群的社會基礎,戰後認同政治、民主化影響等,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貢獻的突破。
 
對於若林正丈的的雙重觀點,我也嘗試對戰後提出一個「雙重鑲嵌」的想法──「中華民國臺灣化」+「臺灣中華民國化」。
 
我這裡想談一下「臺灣中華民國化」。很有趣的,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傳統「臺灣派」或「獨派」的支持者,若仔細檢視歷史,可以發現他們解嚴前的言論是十分「黨國」或者極富「中華情懷」的。這方面的著作可以參照蕭阿勤的《回歸現實》為代表,儘管我認為「隱蔽文本」在臺灣的歷史情境裡,還是相當有效力的。
 
以個人家族史而言,就我有認知以來,祖父就是所謂的「鐵桿深綠」,但是2013年過世後,我卻發現祖父(1926年[大正15年/昭和1年]出生 東京獨逸学協会中学校、臺南長榮中學畢)年輕時,大量效忠黨國的文件、書寫。
 
祖父就讀東京獨逸学協会中学校時期的相片。(圖片來源:作者)
 
雖然,很有可能因為戰後身在體制內──國民學校老師的關係,同時又擁有「日文」、「鶴佬話」、「國語」的「通譯」技能。這最具體的,展現在「清鄉」時,很多本省籍的國小老師被抓去當通譯。我相信有很多日本時代是小地主階級、或是保正、保甲,如果戰後還有辦法延續到地方派系的勢力,或多或少都必須跟黨國「妥協」。
 
祖父的畢業證書(圖片來源:作者)
 
身為一個研究主題是日治族群關係的研究生,我想要特別對若林正丈的「族群」討論一些回應。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若林在日治政治史探討裡提出了以往常被忽略的原漢問題,並提出接受日本帝國「文明化」的階序差異。不過較可惜得是,他對於臺灣學者族群意識、臺灣民族主義的研究做了整理,卻未提出新的觀點。同時因為他完全採取一種「帝國之眼」的分析策略,卻忽略的臺灣各族群之間複雜的衝突、合作關係。
 
這樣的觀點,影響了若林戰後的討論,一樣落入的省籍的傳統討論框架。好像在1980S「四大族群」的架構提出來以前,臺灣戰後只有「省籍問題」,沒有各種意義下的「族群問題」。又因為戰後「省籍」的論述軸線,導致第六章,整個進入「民族主義」政黨的討論,第七章突然又「多元」了起來。
 
太平洋戰爭期間,祖父就讀台南長榮中學時,日本梁地教官出征,與長榮的學生們合影。(圖片來源:作者)
 
日本時代,是臺灣現代意義下族群框架形成的時期,清帝國時期的複雜關係與多重制度,必須被簡單化幾個群體。而這樣的族群關係,在日本人走了以後,延續了日本時代的結構。而過去,因為省籍政治的高峰和臺灣研究、本土化興起幾乎是同步的,因此也間接的影響了學界對於戰後歷史的認知。這就跟早期在探討日本時代的歷史,往往因為民族主義的情緒──無論是臺灣民族主義還是中國民族主義,都在「抗日」一樣。
 
直到今日,面對外在威脅,我們當然很希望台灣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共同體;但是幾百年來,臺灣社會深層的衝突結構從來都沒有遠離。
 
蘇子翔

台南市民,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研究生。研究主題是臺灣日治族群關係。對比台北被稱為天龍國,自己常稱台南為古代的天龍國,簡稱「古龍國」。喜歡以歷史與當今社會互動的關係來看待台灣以及世界。


宋習打臉會

聯合報╱黑白集 2014.05.10

又添一個羅生門。宋楚瑜在宋習會上讚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他有沒有當場誇讚太陽花?

宋在宋習會的發言,有三個版本。一、他與習交談二十分鐘的發言;二、會後發送的三頁「新聞稿」;三、也在會後公開發送的二十八頁二萬字「宋習會講稿」。

宋楚瑜說,他與習近平見面時,「從頭到尾沒有談過一句這些方面(太陽花)的問題」,這也許是說他當場沒說;但是,宋在「新聞稿」及「宋習會講稿」中均詳論太陽花,相關文字不下數千字。

羅生門的真相可能是:宋當面沒說,但在「新聞稿」及「宋習會講稿」中詳述。既然書面資料是出自宋辦的官方,等於提供了媒體一席「自助餐」,豐儉聽便。

宋 在「講稿」中,未提學運霸占立院、侵入政院、趴車攔路等情節,而盛譽太陽花為「這是多麼難得的公民素質!」,「更是全球華人社會最珍貴的資產!」另一方 面,宋亦未提及服貿廿場聽證會、逾百場說明會,及九個月在立院擱淺的過程,卻僅強調連學運學生後來都不再提的「黑箱問題」,並指:「談判對象不是敵人,而 是對岸的兄弟,既然是兄弟,為何不能有商有量?」

宋楚瑜的觀點確有其見地,但不免也是片面之詞。宋的目的是要藉北京之行對馬政府「打 臉」;但他若在習近平面前讚譽學運(習會不想起六四?),又斥國民黨不知「有商有量」(難道服貿不正是北京「有商有量」的讓利結果?),那豈不成了宋楚瑜 當面搧了習近平一耳光?難怪宋楚瑜說,當面「沒有一句話」。

宋楚瑜在「出口轉內銷」上出現兩難局面,而北京當局「撿到籃裡都是菜」的手法也須有得不償失的顧慮。北京用謝長廷來分裂綠,與用宋楚瑜來分裂藍,會不會像用蘋果來比香蕉?


宋楚瑜北大演講 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藏富於民

東方網 2014年5月9日 11:04

來源:環球網 選稿:方翔

東方網5月9日消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8日到北京大學參加他的著作《如何寫學術論文》簡體字版發表會,據臺灣《旺報》報導,宋楚瑜在談話中指出,臺灣的執政者,沒能把臺灣的經濟均富搞好,資本主義走偏,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他轉而稱許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能藏富於民,實現“仁均王道”。

報道稱,在發表會上,宋楚瑜縱論古今、中西,他認爲歐洲跟美國的人權與民主曾帶給世界進步。但他點出,在可預見的未來,“民主”和“市場經濟”反不如中國人的“仁(愛)”與“均(富)”這兩個字。宋楚瑜說,仁、均會成爲21世紀最流行的普世價值。

宋楚瑜批評,西方“民主”贏者全拿,財團運用“財”去影響立法,以錢換權、以權去謀取更多的錢,導致資本主義走上偏差。臺灣在蔣經國之後的執政者,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但中國因有“藏富於民”的思維及傳統,能更早在發展階段中注意到這個問題。

宋楚瑜認爲,大陸領導人在7日的談話中指出,要積極創造條件,擴大兩岸各階層民衆的接觸面,希望臺灣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過安寧幸福的生活,就是“仁民愛物”的表現,是歐美列強所缺乏的,他讚揚“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應上歐美資本主義社會的缺憾,爲人類提供了解決的方向。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5-12

常常有朋友問起,為什麼要關注中國人權議題?我總是想跟他們說三宅清子的故事,但是她是那麼重要卻鮮少人知。先後跟隨過施明德與陳菊兩位政治犯,有些價值已經內化為必然的行動。(當然我們還做不到三宅的萬分之一)

感謝這篇報導三宅清子的文章出現。


 「母親節」談「台灣人權之母」---三宅清子女士的故事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張智程    May 11, 2014

母親節前夕,在東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紀錄片「牽阮的手」放映會中,出現了一名日本奶奶的身影,在擠滿年輕學生的會場裡,這位老奶奶的身影顯得些許突兀。

一位工作夥伴上前詢問老奶奶的名子,老奶奶害羞靦腆的笑了笑,輕聲細語地回答:「我叫三宅清子。」

大部分的同學並沒有特別的反應,但我聽到「三宅清子」這個名子從眼前這位嬌小而平凡的老奶奶口中說出時,激動的淚水卻早已止不住奪眶而出......

三宅清子是誰?她只是一個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日本人,然而,這個平凡的日本人,在台灣遭受國民黨最殘酷的白色恐怖而活在最驚惶禁聲與苦難的歲月中,卻如同母親般對所有的政治犯與家屬義無反顧的伸出援手、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生命中最精華的部分,獻給了最苦難的台灣,她是七零年代日本「台灣政治犯救援會」的靈魂人物、是早年民主運動前輩口中有「台灣人權之母」之稱的日本母親。

這位平凡的日本女性,在1963年意外踏上台灣、知道台灣的真相並不若那裏的政府所捏造般自由美好,而是在戒嚴令的恐怖獨裁統治下血跡斑斑時,開始隻身頻繁地往返台灣與日本,承受國民黨特務的不斷地跟監與死亡威脅、冒險探望政治犯家屬、黨外人士,並透過自己外國人女性的身分掩護,一次次地將台灣政治犯的訊息秘密帶出遭到國民黨政權封鎖地密不透風的台灣,並且透過日本的國際特赦組織將台灣政治犯與家屬所遭受慘無人道的遭遇向世界揭漏。

在台灣民主充滿黑暗與血淚的歷程上,包括雷震、謝聰敏、施明德、魏廷朝、黃華、蘇東啟、陳菊、張化民、白雅燦、李敖、林書揚、陳映真等人,幾乎都是透過三宅女士的努力與勇氣,而使的台灣人權黑暗的真相得以突破封鎖通知國際人權組織以及外國政府;也使的今天包括雷震回憶錄等珍貴的台灣白色恐怖與民主運動真相史料,得以幸運保存至今而讓代代台灣人有機會知道這塊土地真正的歷史...... 除此之外,三宅女士在那些歲月裡,幾乎是每天不斷地寫信給在台灣牢裡的政治犯、以及寫信給那些遭到台灣社會隔絕、排除而生活悲慘的政治犯家屬,讓他們知道他們並沒有被世界完全遺忘,並不斷鼓勵他們不致放棄、保留一絲勇敢求生下去的希望。

三宅清女士總是將一封封親筆信附上一袋袋自費購買的日本藥品不斷地寄送出去,即便她知道這些信和藥大部分都無法成功到達黑牢裡的政治犯與家屬的手上......

終於,三宅女士在1977年因為屢次夾帶台灣政治犯的機密檔案出境而遭到國民黨政府列為永遠拒絕入境的「黑名單」中,直到八零年代末台灣民主化以後,三宅女士才終於有機會再次踏上她所愛如子的台灣土地,但是三宅女士至今仍然婉拒一切政府或民間為她舉辦的公開儀式,婉拒一切台灣人對她的感謝或訪問招待,她總是認為,她只是堅持自己無法對島嶼上無辜受難的人們裝聾作啞視而不見而已,她並不在意也不需要任何來自台灣人的掌聲與感謝......

電影結束後,在禁不住眾人再三力拱之下,三宅女士終於害羞的答應上台跟大家說話,三宅女士溫暖而堅定的話語令人非常的激動,因為在台灣歷史最黑暗的歲月裡,她就像母親、民主台灣的母親,用一輩子堅定卻默默地守護台灣。 三宅女士說,看到台灣的年輕人終於開始認真追尋自己的歷史、開始意識並為這個國家而站出來,她很開心:「如果那些為民主犧牲的前輩們知道今天的台灣青年因而繼承了他們的遺志為台灣奮起,那麼那些前輩在天上有知,一會覺得自己的犧牲是值得的!」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們台灣人會對日本這個國家懷有如此親切的情感,為什麼我們會認為台日兩國國民會是永遠堅定相挺的朋友? 那我的答案會是,因為在那個當全世界都遺忘台灣的年代裡、那個台灣的政治犯的生命如同草芥任由國民黨獨裁者凌辱屠殺的年代裡,有一個叫做三宅清子的日本女人,她與我們無親無故,卻像是母親般義無反顧地用她的愛擁抱了這座孤兒島嶼、擁抱了島嶼上命運如風中殘燭的政治犯,她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用堅韌的生命溫度,溫暖了台灣最苦難的時刻裡每一顆政治犯與家屬的心。

因此,就讓我們在母親節的這一天,一起來認識三宅清子,也一起像這位台灣民主與人權追求歷程上永遠的母親說一聲「母親節快樂」。

張智程

本文作者現旅居日本京都,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博士班,專攻勞動法和泡溫泉,對包括罷工、社會運動、轉型正義、台灣獨立等一切「妨礙社會秩序與善良風俗」、找「權力」和「國家」麻煩的「壞事」都很有興趣。


這樣下去,台灣民主將無驕傲可言

【聯合報╱社論】2014.05.12 02:04 am

太陽花學運後,引起了各方對台灣民主的喟嘆。《經濟學人》說,台灣未來將演成「由街頭決定」;郭台銘說,「民主不能當飯吃,民主對GDP沒有任何幫助」;同情台灣困境的星國企業家則慨嘆,新加坡是「贏在沒有民主」。台灣的民主,何以走到今天的地步?

如果仔細分辨,當前台灣民主政治的大患,其實不是群眾在街頭的反撲,也不是郭台銘以為的「太過民主」;真正的問題在,台灣社會一直過度以自己現有的「形式民主」為傲,誤將民主作為政治參與的「手段」當成「目的」,卻忘了民主政治就和經濟發展一樣也需要「轉型」與「升級」。這點,只需觀察重新開議的立法院,在野黨立委仍在進行霸占、杯葛、謾罵的粗暴遊戲,對國會遭占領之恥毫無反省,可見一斑;相對的,針對群眾運動四起,馬政府則僅進行了些許無關痛癢的人事調整,一樣是無感的。

民主當然不能當飯吃,民主是為了解決「飯的生產」及「飯碗分配」問題的手段。街頭群眾強調的,是訴求「飯碗分配」的公平性;而郭台銘憂慮的則是,群眾反對服貿、反對核四、反對經濟開放,一直反下去,台灣最後會連飯都沒得吃。亦即,目前台灣政治的問題,癥結在政治體制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無法兼顧「生產」與「分配」的均衡,導致民眾必須上街抗爭,而實業家則憂心忡忡。

這些年,在經濟成長缺乏突破的壓力下,台灣注意到了產業必須轉型的迫切性;但人們卻似乎仍未意識到台灣政治也到了需要「轉型」與「升級」的時刻,許多人依舊動輒誇示台灣的民主「成就」,以為它是台灣在東亞及華人圈的莫大驕傲。這種阿Q式的自滿心態,導致台灣無法正視自己的民主癥結,這才是政治品質難以提升的盲點所在。

回顧台灣民主化的歷程,其實解決了許多問題,但也有許多問題卻始終未能徹底處理;久而久之,或積非成是,或劣根橫生,使得民主品質無法繼續提升。這點,可試從三個層次來解讀:

首先,是國家認同的懸而未決:台灣民主化的動力,來自族群矛盾與國家認同衝突這兩大敏感議題。過去卅年,台灣民主進境主要是由於憲政及選制的鬆綁,完成了政權輪替、言論自由、族群隔閡消退等任務;然而,在國家認同上,卻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及台灣經濟力的相對衰退轉趨尖銳。最近服貿協議之爭,主旋律始終縈繞著兩岸關係,學運的反中基調亦源於此;而民進黨在中國政策的投機取向,刻意將「反馬」與「仇中」畫上等號,在在挑撥社會情緒。

其次,朝野從政者的素質及器識問題:台灣六、七○年代後的經濟奇蹟,很大的因素是得利於政府遷台帶來的「人口紅利」及「人才紅利」;而隨著「民主化」及「本土化」的發展,政治上的「民粹」氛圍往往帶有「反菁英」傾向,使得許多人才不願加入政府或進入政黨工作,也因此助長了民主的「反淘汰」。這點,只要看看朝野立委在國會粗暴無理的問政,即一目了然;對此,僅著眼於選區重劃或立委減半的技術性變革,顯然對民主問政品質毫無任何助益。

第三,公民社會的切割和擠壓:一個國家的民主品質,有很大成分是取決於廣大公民的基本素質。近年台灣公民的素養不是沒有成長,但在藍綠對決的割喉戰爭下,許多中間公民選擇「隱形」或「不語」,以避免被貼上政治標籤。長期下來,便造成了台灣許多公共議題缺乏客觀、中立、專業的聲音,而平庸的民粹論述卻一再得逞。用政治壓力迫使不同意見的人噤聲,甚至強迫中立或持保留看法的人必須表態選邊,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民主的逆流。遺憾的是,台灣越來越多的社會運動都表現出這類道德壓迫本能,甚至,有些打著「公民運動」旗號的團體,選擇成為政黨的附庸,失去自己的獨立性。

台灣因落實民主而失去一些施政效率,是所有人民必須容忍且共同承受的代價。但是,如果國家決策進程永遠受絆於短視的選舉時程,代議政治及多元社會總是被少數人脅制與把持,我們還要誇稱這就是「台式民主」的驕傲,會不會太愚昧了?


九趴亂政‧癌末懸念
改寫台灣史背後

Taiwan People News 民報 范姜提昂 台灣北社法政組副召集人 2014-01-20 11:30

改寫台灣史絕對不單純,國人,尤其國會應該追究:自從馬墜落「民調死谷」之後,有多少叛國勾當,馬索性不說,企圖直接就幹?!

和平協議,是馬九趴奄奄一息亂政,最放心不下的「癌末」懸念,而且很明顯,台灣統派與中國涉台單位的互通款曲,頗能反映馬九趴的躁進企圖。

二O一二年,馬連任就職三個月後,「中國評論月刊」就刊出一篇頗具份量的文章:《論兩岸和平協議的三大支柱與階段性進程》,作者是福建師大「憲法學」教授杜立夫。

文章核心論點:兩岸和平協議居於「兩岸協定最高層次」具有法律效力,是兩岸「憲法性文件」,應該建立在「三大支柱」,也就是三個「框架協議」之上,包括已經簽訂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及文化合作(CCFA)、安全合作(SCFA)兩個框架協議。

這個概念頗能解讀馬亂政,到底在亂甚麼。請留意,這不是馬英九碎碎念的和平之鑰,而是統派討論多年的「一個中國三個憲法」即一中三憲理論之實踐。

換句話說,「一個屋頂理論」講了數十年,馬與統派已經把這個概念進化成:以「和平」之名,簽訂實質為「憲法性文件」的「和平協議」,一舉完成實質統一的「更不可逆」關鍵工程。當年ECFA簽訂之後,統派媒體包括聯合報系,就意氣風發,得意叫囂:ECFA一簽,統一之勢已然「不可逆」!

而所謂「三大支柱」,「文化合作」被認為最關鍵,統派和中國一致認為,中國「併台」大業,沒有甚麼比「我是誰」身分認同問題更重要!

「文化合作」就是要解決「台灣人身分認同」問題,字面上,文化合作,看似溫和;其實在口頭上,其他場合或相關評論,通常使用另一個名詞,意在連結「ECFA」的框架協議概念,更能表達真正企圖,他們叫「文教ECFA」。事實上,「三大支柱」刊出前,「文教ECFA」議題已經悶燒,只是馬深知議題敏感,且民調墜落,刻意壓低。

譬如,「三大支柱」刊出半年前,連戰的「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就轉載「旺報」的一篇文章:「為兩岸文教ECFA創條件」,作者李英明,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國民黨前增額補選立委;另外,「三大支柱」刊出一個月前,中央社一則「第八次江陳會後」的新聞就提到「對岸力推簽署文教ECFA」沒有引起太大注意,馬政府也保持低調;實則,文化教育也搞框架協議,駭人聽聞!

除非接受扶持的叛國者,誰會把民間自發性文化交流,和絕對具有「主權象徵」的國家教育政策,拿來與軍事敵國簽訂協議,來ECFA(框架)自己?

只有法西斯、納粹、共產黨才會將「文教框架」當作侵略武器;歐盟,有意從經濟結盟走向政治結盟,但其盟約除加強營造交流環境,無涉文化協定,更遑論涉及主權敏感神經的共同教育框架?

馬亂政對中國而言,機不可失。馬首任就職半年後,中國就發表「胡六點」;而「胡六點」優先順序:一中教條擺頭條,一中市場其次,接下來就是「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

好個精神紐帶!改寫台灣史根本是馬「癌末政府」實踐「文教ECFA」未竟之志的陽謀;他大勢已去,心一橫,準備硬幹。國會不能坐視不管!

滿清中國的思想家龔自珍說:滅人之國,夷(滅)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改台灣史,與「去」台灣史何異?既然這麼恨台灣,請馬上滾回中國,送客!


中華民國認同 北京第5個體諒

【聯合報╱范世平/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2014.05.12 02:04 am

三一八學運後兩岸關係嘎然而止,習近平在百忙中與宋楚瑜見面,可看出北京希望藉此突破僵局。但習除了老生常談的提到「四不原則」,宋提出「四個體諒」外,並無新意。

習指出要「寄希望於兩岸青少年」,但對於台灣青少年來說,這種由上而下的高層碰頭會,正是他們所批評的「兩岸權貴政經結構」,也是三一八學運爆發的遠因。何況宋楚瑜這位爸爸時期甚至是阿公時期的政治人物,距離遙遠。而這場「宋習會」也未觸及當前兩岸問題的核心。

從三一八學運到「新五四運動」,有人認為後者是對前者的「反制」,但事實上卻呈現出一個共同點:國家意識。新五四強調捍衛中華民國,所以人人手中一把國旗;而許多參與三一八的學生也認為反服貿是為了保護中華民國。無怪乎兩個活動,都拿「自己國家自己救」這句話來作為口號。

雖然三一八學運沒有高舉國旗,但學運的產物,民間版「兩岸協議締結條例」,提出兩岸談判是以「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他們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稱叫中華民國」這個說法。

當白狼所領導的「中國統一促進黨」仍拿出國旗,而非五星旗時,台灣人的共同信念是「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要繼續維持中華民國,不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地方政府;要維持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不要被威權的中共所統一」。所以從三一八到新五四是在捍衛同一個東西,就是「民主價值」、「國家意識」與「主體認同」。這與克里米亞民眾上街頭,表達願意「回歸」俄羅斯,希望「被統一」,截然不同。

如果北京今天骨子裡仍堅持「中華民國已經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下的地方政府」,則習近平所說的「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中」,就只是換個說法;因為這裡所謂的國家,所謂的一中,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中華民國的空間。如果北京一切讓利,都是為了消滅中華民國,那服貿當然就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另一方面,習近平指出「遏制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但什麼是台獨,北京的定義相當模糊。如果把「拒統」與「台獨」劃上等號,就會與台灣「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相違背。北京在去年舉行兩岸政治對話,已看出這個問題,只是原本還需討論數年的「議題」,如今卻是必須處理的「問題」。

因此,宋楚瑜的「四個體諒」,恐怕應加上一句「建議大陸多認識與體諒台灣人的國家意識」。


《台灣人看大陸》登陸成趨勢 年輕人別鴕鳥

2014-5-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8| 評論數: 0 |原作者: (廖姿婷/執業律師)

我是一名台灣律師,轉作科技公司法務後,變成一位需要常常往返兩岸的台灣上班族。我還沒有簽署派駐同意書,所以還不算是台幹,但是身邊有很多朋友這幾年自己跑去派駐、自己的家人跑去派駐,或者升格成為台商長住當地。在這個風潮驅使之下,我去年也跑去考大陸司法考試,所以現在多了一張大陸律師執業證書。

以前一直都以為大陸離我們的生活很遠,那是屬於在歷史課本上的一角。但是這幾年,我突然覺得去上海比去台東還要近,去上海工作已經跟南部人去台北工作一樣,離家有點遠又不會太遠,住在一個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的都市,每年過年都需要用盡全力才搶到要回家的車票或機票。剛開始時這樣的轉變讓我措手不及,但是這樣的趨勢就好像每年五月都會下梅雨這樣,變成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說實在話,我並不覺得大陸的同事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我們一樣買不起房子、生不起孩子。我想,不一樣的只是在台灣的我們不覺得這樣的情況會改變,所以我們叫我們住的地方「鬼島」,非常認真地抱怨,最近還迷上上街抗爭、包圍政府機關。

但在大陸的同時覺得這一切都只是暫時的,工資會年年漲,所以之後會更好。在我眼中,大陸變化很快,這次出差去還在的房子,下次可能會變成公園,正在建的捷運,可能會突然通車,所以隨時都有可能會迷路,上街前一定要再確認一次地圖。

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現在台灣人對大陸人的心結,我們一方面覺得自己優越,覺得自己比人家好,但是事實上台灣與大陸在發展速度上的落差,打碎了我們的美夢,也撕裂了我們的自尊。這樣的落差也成為嫉妒以及排斥的溫床,而抗爭就隨之而起。

我想奉勸現在的年輕人,排斥就等於是把頭埋上沙堆裡,這樣是沒有用的,與其把力氣花在排斥與抗爭上,還不如花點精神好好了解對岸。


《台灣人看大陸》無處不在的性病廣告

2014-5-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91| 評論數: 0 |原作者: (阿嬤/現居廣東)

去年,一位台灣朋友來大陸玩,在我家住了幾天。恰巧那時我心愛的電視節目正要開播,便拉著朋友一起欣賞。劇情十分有趣,惹得我狂笑不止。可我的朋友卻只是稍微應付的笑了幾聲。

我感覺奇怪,是不是他生病了還是吃壞肚子?他還是尷尬的笑一笑,直到他受不了我的東問西問,這才不好意思的開口:「大陸的電視台都會放這種廣告嗎?」順著他手指指的方向看去,我也開始尷尬了,那是一個挺直白的某治療性病的廣告。從剛剛就一直出現在螢幕的左下方。

我遲疑地回答:「呃……還好吧,我已經習慣了……」

是啊,在不知不覺間,我對此已經習慣了。記得當初,這些時常出現在電視上的廣告,我也會有一股莫名的不適感湧上心頭。怎麼會如此「大方」地播出這樣的廣告呢?直到我到了另一個城市讀書,我才發現這廣告根本算不上什麼。在一些道路牆邊,透明的廣告單密密麻麻地貼了滿面,鋪天蓋地而來。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當時,出了校門右轉再右轉,有一條不小不大的路,那條路的右邊是學校,左邊是住宅區。每次上下學,我都得經過這條路,每次經過都會有一股噁心感。為什麼呢?因為即使再不想注意,卻只要經過就能很簡單的發現,這條路旁的牆壁上貼著永遠都沒有人去撕掉的治療性病的廣告單:「xx醫院治xx,xx門診……」一兩張倒還好,可為什麼要弄到一整片牆壁都是呢?

即使是在學校對面的飲食街,四周的牆壁也未能倖免於難。許多時候,讓人邊吃飯,邊噁心。這些性病廣告到處可見,不管是在公車站牌處、公車上、停車場……社會的大街小巷,無所不在,太噁心了。

我實在不相信會有任何人看見這些是會開心的,但站在這些廣告前的我們已經慢慢習慣了,這種習慣卻讓我覺得可怕。在台灣,小學三年級開始有健康教育課,用遊戲、玩偶劇等教學方式,給予學生關於身體結構的基本性教育知識。若看到這些廣告的孩子們還沒有建立起相關的認知,好奇地向著自己的家長問:「這個字怎麼念?是什麼意思?」作為父母的人,除了尷尬,只怕還是尷尬吧。

這類廣告,對於思想還不成熟,愛幻想的少男少女們,都會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對於他們來說,性病廣告算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本「黃色書刊」吧!


《台灣人看大陸》大陸面貌多 張開雙眼仔細瞧

2014-5-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虹錞/國立東華大學學生)

自小開始學習地理、歷史,知道隔著海峽有個與台灣結下複雜緣分的國家。平常也會閱讀報紙和看新聞,漸漸對兩岸關係有了相當程度的理解,當然也對其中的問題有自我看法。

大陸對我來說的意義五味雜陳,小時候最愛和家人一起看「大陸尋奇」,透過節目看到令人驚豔的景觀、神祕的地方民族、還有特殊的習俗工藝等等,都令我感到十分新奇。家裡有些親戚去對岸工作讀書,回國時神色都添了幾分成熟,整個人氛圍煥然一新,可見在那邊生活讓人收穫不少。

但是自從踏入網路世界,有很多東西是書上沒辦法看到的面貌,於是我看見繁華街道中穿插的暗巷,住著許多偏鄉來的遊民,光鮮亮麗的大都市並非眾人口中那樣美好,路上行人龍蛇混雜,許多從鄉村來求職卻失敗的人,往往淪落為遊民、乞丐。大陸國土面積太大、人口太多,使得治理困難,光是想要教育普及,就得花上幾十年時間。

我的母親曾擔任國小教師三十幾年,退休後決定替自己規畫後半人生,於是考取導遊執照,至今帶團對她來說輕而易舉。旅遊旺季時,有幾次我就跟車觀摩,見識一下來台灣旅遊的陸客,看看他們是否和媒體上所說的一樣聰明,亦或是野蠻。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旅程,我發現並不是每個大陸人都是野蠻的,新一代年輕人思想其實頗先進,與他們聊天談吐之間很輕鬆,也能學到很多,那一趟讓我認識了許多好朋友。

但不要以為每個人都像他們一樣優秀,這幾年去故宮看展覽,場內外十個人裡面有五個是大陸人,時而爭吵喧囂,完全破壞展場品質;許多風景區也不復從前美麗乾淨,景觀的破壞和衛生問題令台灣人十分困擾。

我對大陸的看法是五味雜陳,一個國家概況絕對是有好有壞,歷史淵源會使我們雙眼蒙蔽,許多台灣人一貫的做法就是「逢中必反」,但我認為不需要如此激進,畢竟從那些大陸好朋友身上學到的,遠比我在台灣學到的還多,若中國與台灣能以理性客觀的方式互相看待,是否可以漸漸化解兩岸長期累積的誤解與不滿?


《台灣人在大陸》台灣人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

2014-5-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82| 評論數: 0 |原作者: (常孟辰/北京大學台生)

最近和一位大陸同學聊天,他問我一個問題:「我可以理解在台灣有部分的人主張獨立,但我實在不明白,究竟你們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呢?中國究竟哪裡不好?」

這個問題讓我當下無言以對,我不知道該如何向眼前這位對台灣人極為友善,卻從未踏上台灣土地的大陸年輕人解釋,在海峽對岸兩岸國族認同的複雜角力與矛盾。

在大部分台灣人的心中,中國是個太大,又太遙遠的概念,那長江三峽、京華煙雲、桂林山水,只存在從小聽的歷史故事或是教科書上的一行文字或一張照片,對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來說,中國似乎近在眼前,卻又絲毫捉摸不著。

在文化上,兩岸書不同文;在語言上,兩岸南腔北調;在政治上,海峽兩岸的領導人不斷強調自己在中華文化上的正統性,卻又從不停止高呼自身與對岸政權的差異。台灣人民對大陸的情感與認同,硬是被劃分為二。

民進黨執政八年,為了強調台灣本土價值,大刀闊斧地斬斷「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與歷史重疊,從此年輕世代眼中只有台灣,「中國」甚至「中華」在這座島上逐漸消音,台灣人民失去了對中國的情感歸屬,陷入無止盡的身分認同漩渦。

每一屆的選舉、每一年的國慶,台灣喧囂著國族認同的吶喊與爭論,愛的是同一片土地、保護的是同一群人民,唯一的差別是那個看上去無足輕重,卻最容易用來炒作的那個「名分」。你批判我是「傾中賣台」,我指責你是「台獨鎖國」,當「中國」成為鬥爭政敵的工具,又要如何期待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對它擁有任何的情感與堅持。

自從台灣二次政黨輪替後,兩岸的開放使得兩岸人民有更多機會接觸彼此,歧見大幅降低,但是並沒有因此改變大多數台灣人「反中」與「懼中」心態。同時有許多人不遺餘力地企圖加大兩岸的差異與分野,對這些人來說,兩岸處於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場域,不僅無法融合,也無法妥協,更多的兩岸交流會使台灣處於文化弱勢,失去自主性和獨特性。近日來的兩岸服貿協議所引發的學生運動,便是台灣人民反對中國大陸對台灣產生影響的具體例證。

台灣人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甚至不想與他們所謂的「中國人」接觸?追根究柢,是出自恐懼,恐懼自己的文化被吞噬、身分被混淆、家園和工作被剝奪、失去在台灣本土的認同,甚至恐懼「中華民國」終將走向歷史的終結。

不可否認,每年兩岸日益頻繁的商業交流,以及互訪求學的學生,證明了兩岸交流的興盛,但是交流並不代表認同,認同也不代表歸屬。大陸想要讓台灣人接受「中國」,就必須放下對台灣所設定的前提,包括在媒體上提及台灣時刻意強調「中國台灣」的字樣。

於此同時,大陸也必須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正如台灣早已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台灣媒體中提及大陸官方機構和領導人時,也都直接使用其正式職稱和頭銜,因此台灣人民自然也有權利期待大陸官方也能擁同樣的雅量。當有一天兩岸人民感受到對方為自己真正放下所有的偏見與戒懼,那時「中國」才有機會真正進入,並深植於兩岸每一個人的心中。


《兩岸校園超連結》當我們不再對傳統文化有使命感

2014-5-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4| 評論數: 0

北京難得下了今年第一場大雨,北大校園裡冷清許多,但圖書館演藝廳中卻是燈火輝煌,我與北京大學曲藝協會全體成員再一次在舞台上向全場觀眾深深一鞠躬,幕已經謝了三次,全場依然掌聲如雷,今晚又是一個滿堂彩。

今晚是北大曲藝協會十周年相聲專場演出的第二場,何其榮幸,我在加入協會的第一年,便能和所有會員一起迎接這場盛大的紀念演出。要說起來,相聲學了超過十二年,在台灣出版過兩本作品集,這門藝術陪伴我度過了小半個人生。登台演出對我來說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然而今晚,當我和全北京最優秀的青年演員們同台獻藝,一起接受全場數百名觀眾的喝采,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在台灣念本科時的那段經歷。

大四那年,在和許多戲曲和曲藝同好夥伴們的奔走之下,我在學校裡創立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包含戲曲和曲藝社團,欣喜若狂之際,我們在創社第一學期便舉辦了第一場公演,為此我們準備了近三個月,排練了十幾齣包含相聲、崑曲和京劇的節目,做了我們能力範圍之內最多宣傳,所有社員都一致認為這次演出絕對高朋滿座!

然而,我們錯了,當天演出上座率不到一成,面對空蕩蕩的劇場,全體社員的賣力顯得如此渺小甚至可悲。後來我和一位同學聊起了這件事,那位同學嘆道:「沒辦法啊,這年頭台灣還有幾個年輕人喜歡聽戲曲和相聲啊?」

而當此刻,我站在北京的舞台上,面對全場爆滿、歡聲雷動的觀眾席,其中將近九成是來自北京各大專院校的學生,以及不久前在學校裡舉辦,一票難求的崑曲講座,想起當年那位同學的話,我不禁喟然而嘆。

從小到大,不論在求學或學戲的過程中,老師和家中長輩總是不斷叮囑我,要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持著傳承的使命感,因為在近代歷史的過程中,很多傳統文化和價值在大陸已經失傳甚至被遺忘了,台灣做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要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更加熱愛並尊敬中華傳統文化。

然而,隨著兩岸政局更迭,我們曾經堅持的事物還留存多少在年輕世代的心中?當我們還在爭論是否將文言文從教育體系中移除的同時,大陸已重新開始將《論語》、《孟子》等傳統儒學經典列入中學教材。

許多口口聲聲號稱「愛台灣」的人士,處心積慮地消滅台灣曾經在全世界引以為傲、對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成果,然而卻沒有考慮到,吾人又要如何期望台灣在世界上展現自己存在的意義價值?又要海峽對岸的人民如何尊重台灣的文明素養?

不可否認,台灣有極為璀璨的本土文化有待年輕世代傳承,但台灣之所以能在國際間昂首闊步,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座幅員並不遼闊的島嶼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餘年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若文化瑰寶只存在研究室與課本中,沒有在年輕世代的心中奠定其地位,那將是文化傳承的遺憾。

如果台灣年輕一代不再對傳統中華文化抱持使命感,最終也只能看著自己曾經擁有的優勢一步步被對岸超越、取代。


《台灣人看大陸》便溺與文明

2014-5-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47| 評論數: 0 |原作者: (Yatsen Chang/台北)

前一陣子,一個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一對大陸夫妻帶著他們一歲的小孩去香港自由行,小孩想上廁所,就在大街上直接便溺,過程被幾位香港年輕人用手機錄下來,那對夫妻十分不滿,與其發生口角,這事件又再一次挑動了港人與陸人的敏感神經。

一位在美國成長的兄長,看到這則新聞後,用鄙視的眼神跟我說:「我也曾經在中正紀念堂裡面,看見大陸人帶小孩隨地大小便,真的很沒禮貌又很沒衛生,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素質那麼差,憑什麼成為大國?」

我聽後笑而不語,我笑的,是那香港年輕人與我兄長的狹小心胸。

後來我想了想,說道:「如果當時我在場,我不會拿著手機去拍攝他上廁所,我也不會冷眼看著他們因為找不到廁所而只好隨處便溺,反之,我會走上前去親切地告訴他們最近廁所的方向,並且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因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才是真正的有素質和高文明的做法,而只會批評與謾罵,我想這稱不上文明,只會與人結怨。」

如果將時間倒退回數十年,回到台灣正在經濟起飛的初期階段,我們再來探討這一個問題時,我們是否還能有如此大的批判力道?

我相信許多曾經走過那一段歲月的長輩,應該依然記憶猶新吧,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人民素質真的如同現在一樣嗎?我相信大家心中一定都有個類似的答案。

如果數十年前的我們,與現在完全不一樣的話,那我們又憑什麼拿著那麼高的標準去要求正在發展中的大陸人民?更何況我們苛求的對象,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當我們站在一個相對文明的社會環境時,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去譏笑嘲諷那些暫時落後的地方,而是去包容並且帶領他們走向更文明更有素質的方向,這是我們從小學習的中華文化之精髓,不是嗎?

況且,數十年前的我們不也是如此,也曾經遭受過外國人的冷眼與數落,有過非常不好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又要把這樣的經驗加諸在其他人身上,更何況來者是客,這就是我們的待客之道嗎?或者我們只是用特定的態度,對待特定的人?那這也未免太雞腸鳥肚了吧?

未來的路還很長,沒有必要為了一點小事,就把大家一起帶向死胡同,相互包容,創造兩岸三地的和諧關係,才是面對未來最好的路。


學者:此例一開 鴻海恐成華為馬前卒

自由時報 2014-05-12

〔記者高嘉和、洪瑞琴/綜合報導〕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因採購華為4G設備遭卡關,近來數度怒嗆NCC;交大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林盈達昨指出,雖然鴻海旗下國碁向華為採購的是基地台等非核心設備,若遭中國惡意入侵,影響是比核心設備的交換機等來得小,但此例一開,如同華為敲開台灣電信業大門,鴻海恐成「馬前卒」。

林盈達強調,若國安單位迫於壓力放行,那就如同是資通訊的「貨貿」,搭配上資通訊服貿的開放,台灣電信產業是門戶大開;他說,鴻海不是被NCC擋關的特例,先前台固、亞太電信都曾被擋關,顯見採購中國華為設備確實是有「國安疑慮」問題。

林盈達表示,相較於交換機等核心設備,基地台等非核心設備若遭中國惡意入侵,影響面只是較小而已,卻不是沒有;一個基地台涵蓋範圍約五公里,若國碁五成基地台都是向華為採購,那麼台灣曝險範圍將會很大,且未來維修也一定與華為簽約,華為還怕沒機會植入惡意程式、盜取資料嗎?這根本是防不勝防,奉勸郭董還是不要打包票說沒國安疑慮。

成大電機系暨電通所教授李忠憲昨也質疑郭台銘有關「如果有國安疑慮,我願意簽字保證」的談話,強調「這根本沒意義」,因為網路設備隱藏許多後門,「可怕就在於查不到,如何談監督」?

可怕就在查不到 如何監督

李忠憲指出,每一項網路設備產品的資訊安全百分百檢測,全世界都想做,但全世界沒有一個辦到,光是一個密碼軟體程式就有一百萬行,後門只是藏在哪一行哪幾個字而已,實在很難查得到。

李忠憲並在臉書引述台大資工系副教授洪士灝的文章,舉英國國安系統為例,正深自檢討英國電信引進華為設備所造成的國家安全隱憂,以及亡羊補牢對策。

李忠憲與洪士灝呼籲政府全面檢討及儘速建立採購案審核與資安防護機制,以確保國家安全,買華為設備固然省錢,但引入中國資通訊網路設備有其隱藏風險,不可貪一時之快而便宜行事,以免步上英國後塵。


4G設備 國安局:禁中國產品

自由時報 2014-05-12

〔記者羅添斌、邱燕玲/台北報導〕針對4G系統採購以及中國通訊產品裝備能否列入台灣重要電信系統採購對象,引發國人高度關切,國安高層官員昨晚表示,4G系統涉及國家關鍵基礎建設,政府對此案早已做出「禁止採購中國產品」的決定,也通令各電信公司,嚴格禁止中國籍人士以施工、採購及維修名義,進入電信機房,以確保國家安全。

涉國家關鍵基礎建設

他強調,這項共識早經國安會及行政院資安辦公室等單位討論確認,屬既定的國家政策,並非單單針對鴻海,也非針對華為一家公司。

新舊任國安局長將在今天交接,由國防部軍備副部長李翔宙接替蔡得勝,成為新任國安局長。國安官員說,政府對於禁止及限制中國通訊產品等管控措施,是政府各單位討論後的共識,這是國家政策,即使國安局長人事更迭,也不會輕易改變或是調整。

立委要求李翔宙把關

民進黨立委管碧玲表示,她今天將去函國安局,要求新任國安局長李翔宙要堅守4G系統「禁止採購中國產品」的立場,也要求國安局「一定要把關」。

鴻海集團進軍4G系統,旗下國碁公司計畫採購中國華為公司的通訊設備,但也引發爭議。

國安高層官員說,華為有其特殊的背景,與中國解放軍相關,相關通訊產品被政府視為具有「高度風險」,華為產品要進來台灣,都要經過國安會及政院資安辦公室的討論。

華為具有「高度風險」

他解釋,並非所有華為產品都有問題,風險程度要由主管機關認定,不是廠商說了算,涉及關鍵基礎建設的通訊設備,例如4G主要系統以及基地台內的核心裝備,我方認為具有高度風險,「列為禁止採購對象」,基地台的周邊設施是否具有高度風險,須由主管機關一一加以認定。

此外,一般性通訊產品如印表機、行動電話、網卡,有一定程度風險,但風險程度不高,國安單位建議「限制採購」,尤其是政府單位本身,國安局至今都沒有使用過華為的產品,部分政府單位曾採購華為通訊網卡的行為,也已遭國安局要求檢討。

官員說,4G的政府主責機關為NCC,國安局是以國安主管單位的立場提出建議,但無法代替NCC決定什麼可以放行、什麼項目必須禁止;鴻海集團計畫採購哪些設備、哪些設備是列為禁止採購、哪些為限制採購,相信NCC會針對鴻海採購案做出具體說明。


國安大代誌 不容馬金兒戲

自由時報 2014-05-12

記者羅添斌/特稿

行動寬頻4G業者能否採購使用中國生產的通訊設備,主管機關NCC指事涉國家安全,要以國安局的決定為最終考量,國安局又說只能做建議,不能代NCC決定,郭董火大,要求政府在一週內做出准或不准的具體回覆。

其實,國人也同樣想知道,馬政府對於4G系統能否使用及採購中國生產的通訊設備,到底是同意採購?還是嚴格禁止?

華為以及其他具有中國解放軍背景的通訊裝備公司,因為涉及國家安全疑慮,在有關高端及關鍵基礎設施的採購案上,陸續遭到各國明令禁止。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軍事威脅國家,更從未放棄以武力犯台,求取統一台灣,國安單位對於中國通訊裝備進入台灣,自然有其深層的安全疑慮,商業成本考量絕對無法取代國家安全。

但當商業成本考量挑戰了國家安全防線時,政府就應以立即、清楚、明確、具體的立場,向國人及業者說明清楚,絕不容許政府機關之間的推諉及卸責,否則,不僅會造成業者因積壓巨額資金產生虧損,也會讓國人失去對政府公權力的信賴。

華為案是一項具有關鍵性指標的案子,許多中國廠商都在觀察馬政府的態度,一旦政府對華為案的立場稍有鬆動,國安把關稍有空隙,這些廠商都將會如狼似虎般的竄爬到台灣身上,屆時台灣還能有國安管控空間嗎?

人事異動 立場不能鬆動

國安局在政府內部會議,以及在對立委的公開詢答中,早已清楚表態,如今,金溥聰接掌國安會,國安體系人事也大調動,全民正盯著馬金體制,不容其在國安防線上大開方便之門,因為,國安不能兒戲!


聯想電腦安「後門」美英澳等五國情報機構禁用

【大紀元2013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徐清風編譯報導)近日澳媒報導,中國個人電腦製造商「聯想」,已被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等五個國家的情報機構禁止使用。大量的實驗室測試顯示,聯想電腦的硬盤設有「後門」和存在芯片漏洞,可被他人在沒有用戶個人信息的情況下遠程操作。

據《澳洲金融報》報導,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多家情報和國防消息來源證實,存在一個書面禁令,禁止這家中國製造商的電腦進入「機密」網絡。這項禁令在2000年代中期推出。大量的實驗室測試顯示,聯想電腦的硬盤存在「後門」,芯片含有「固件」漏洞。

一位國防部發言人證實,聯想電腦產品,從未被澳大利亞的秘密和絕密網絡授權使用。

絕密禁令凸顯了對中國電腦公司生產的芯片中「惡意電路」和不安全固件(Firmware,固化在了硬件中的軟件)的擔憂。固件是計算機硬件和操作系統之間的接口。

聯想的總部在北京,並在2005年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

IBM繼續出售服務器和獲得秘密以及絕密網絡認證的主機。不過,國防部的一位發言人說,聯想從來沒有申請過認證。

中國科學院擁有38%的聯想控股(Legend Holdings),聯想控股擁有34%的聯想集團股權,為最大的持股方。

聯想電路惡意修改 木馬程序可在數月或數年後發動攻擊

英國情報機構的實驗室在聯想產品的研究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英國和澳洲的國防部門以及情報機構表示,聯想電路的惡意修改,超越一般典型的漏洞,可允許他人在沒有任何個人用戶信息的情況下遠程進入用戶的電腦。

不過,聯想在一份聲明中說,對禁令一事不知情。

華盛頓DC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科技專家 John Villasenor教授表示,半導體市場的全球化「使得芯片被有意和惡意的修改,包含隱藏的木馬電路,被插入供應鏈中。」「這些木馬電路可以在數月或數年之後被觸發以發動攻擊。」

專家:硬件「後門」防不勝防

高科技研究公司IBRS的IT安全行業分析師特納 (James Turner)表示,硬件「後門」如果精心設計,將很難被監測到。

他說,它們通常被設計得看起來像一個小的設計或者是製造缺陷。為了避免被發現,它們一般通過遠程傳輸來被激活。

特納說:「大多數組織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監測這種形式的滲入,需要高度專業化的實驗室測試,通過一定的程式測試硬件和軟件。」他說,聯想套件被機密網絡禁止是很顯然的,一些私人領域,也應該對此多加留意。

Villasenor教授說,惡意電路就像「殺死開關」,可以用來中止設備運行,並建立「後門」。法國的國防承包商報告說,安裝在芯片中的「殺死開關」可遠程操控和使壞。

西方情報聯盟:聯想電腦禁令

《澳洲金融報》得到的消息顯示,「五眼」西方情報聯盟,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英國的GCHQ ,澳大利亞的國防信號局等,這些機構的部份秘密和絕密電腦網絡相連,允許彼此進行溝通交流。這意味著安全禁令通常在這五個國家實施。

聯想電腦的禁令同樣適用於英國國內和外國安全機構,軍情五處、軍情6處以及澳大利亞安全情報組織和澳大利亞秘密情報局等。

據披露,出於安全上的擔憂,美國國務院2006年決定不在機密網絡上使用1萬6千台聯想電腦。

聯想電腦依然是「非機密」政府網絡主要電腦供應商

但據悉,聯想電腦在西方國家,依然是「非機密」政府網絡的主要電腦供應商,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國防部。

一些專家表示,阻止一些公司產品進入機密網絡不是應對安全威脅的萬能藥。

很多西方供應商在中國有半導體工廠或者「代工廠」,這帶來受干擾的風險。

因安全問題,華為科技被排除在澳大利亞國家寬帶網絡之外。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NSA)的前負責人海登 (Michael Hayden)指控,華為為中共充當間諜。

(責任編輯:孫芸)


謝金河 臉書發言 2014-5-12

兩岸関係新轉折

最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大暴走,有人說是為了4G,也有人說大陸代工面臨瓶頸;這期我在今週刊的文章,回顧兩岸廿年的此消彼長大變化,歸納出幾個大方向,大家可參考。

1、台灣被大陸吸金廿年,肥水已漸枯竭,中國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的招商政策。
2、中國基期已高,台商前進中國未必有利可圖;逐水草而居的代工業必須重新布局新生產基地。
3、兩岸的產業已經從互補到完全競爭,台商在很多產業已逐漸落居下風;未來的兩岸政策必須從加強兩岸合作著手。
4、中國變強大了,對台灣千萬不可斤斤計較,中國對臺灣愈善意,兩岸才會緊緊在一起。
5、過去兩任領導人,一個太獨,一個太靠中國,2016年的鐘擺會跑到中間,誰能顧全台灣利益,和諧兩岸関係,又可讓台灣走出去,未來脫頴而出機率大。


宋︰我有五個博士 也看不懂服貿

自由時報 – 2014年5月13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針對馬政府對兩岸服貿協議的溝通方式,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昨接受電視專訪表示,他沒用「黑箱」二字,「我用比這更重的字」,他看了服貿協議後發現,「連有五個博士學位的我都看不懂」;服貿的溝通過程也有問題,不是雙向溝通,甚至被質疑談判是圖利少數人。

不要小看台灣的公民意識

至於馬接下來兩年任期若公民憲政會議、政黨領袖會議都沒召開會如何?宋表示,台灣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台灣民意像鐘擺,不要小看台灣的公民意識」;做領導的人要知道什麼事須優先處理,希望執政當局「風聲雨聲抱怨聲,聲聲入耳」。

宋認為,服貿是整合所有東西,「但如果現在沒過,該推動的還是繼續走,不可且戰且走,有什麼好緊張的?」

至於學運期間未出面,宋楚瑜說,主要是不希望轉移話題,「政治人物去那,有人會認為是去收割、獲利」。

宋楚瑜並透露一個「二十年的秘密」,他說,野百合學運時,他是負責與學生溝通的人,一九九○年三月十九日下午還去黃信介家溝通,因為三月十六日黃信介帶著學生去衝總統府被抬出來,因此他負責去溝通;三月廿一日總統大選結束後,李登輝以總統當選人身分邀黃信介共商國事,召開國是會議,「這就是溝通」。

中國對台灣的認識與真正的民意有無落差?宋楚瑜表示,大陸對台灣各階層接觸,但接觸了解與解讀體認還有一些距離,台灣要維持自主經濟、民主政治,但現在無法獲國際奧援去搞獨立運動;不過,台灣沒有軍事對抗能力不代表要投降。


〈台北都會〉《想像台北》陳昇 台灣不只有拚經濟

自由時報 2014-05-11

前言

台灣,似乎正進入一個烽火年代,人民自主意識抬頭,道德、正義、權力面臨崩解,面對「崩世代」的來臨,面對年底的七合一選舉,面對社會、城市、國家的改變,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思維,對這個城市,做更多的想像,《想像台北》系列將邀請各領域人才,從一個城市治理的非專業觀點,說出自己對這個城市與城市領導人的想像。

◎記者陳曉宜/專訪

記者問:「你覺得台北人需要什麼?」陳昇以他一貫慵懶的眼神對你說:「能否讓我們日子過得不緊張。」一句不太有建設性的話,卻似乎道出這些日子以來,台北人活在這個城市的心情,從三一八學運反黑箱服貿、四二二反核四延燒,這個城市充滿無數的壓力,執政者對反抗者的不妥協,反抗者的步步進逼,從總統到市長,真的無人能讓我們不緊張。

反服貿 顧生活品質

陳昇說,「我真的覺得,我們不要賺這麼多的錢。」他說,台灣過去最有錢的時代,可能是不正常的時代,現在也許是正常的,台灣已經比世界上一半的人過得好,「陸客真的不要再來了,我們真的要犧牲我們的生活品質嗎?有人說不簽服貿會被邊緣化。我想問的是,難道我們還不夠邊緣化嗎?服貿讓我們把自己的角色看清楚,我雖然沒站出來特別發聲,但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我反服貿。」

「我有很多大陸朋友,我也很喜歡他們,但我常跟他們講,等你們上廁所會關門的時候,我再跟你談統一。」陳昇不改幽默地說,卻一語道破台灣與中國的距離在哪裡,原來這不是個經濟成長率的問題,當多數政治人物都將拚經濟做為最主要的政見時,陳昇說:「我最不喜歡的三個字就是拚經濟,應該是要拚活著,用現有的姿態去製造台灣人最愛過的生活,這個辦法,不是只有拚經濟而已。」

不缺錢 把中國封殺

多年來,陳昇未曾站上中國舞台演唱,他連續二十年在台灣辦跨年演唱會,創台灣歌手紀錄,就連台北市長郝龍斌去年都自掏腰包買票進場,他在台上照開郝市長玩笑,還把向來嚴肅的郝龍斌灌醉跌上舞台。陳昇說,「我把中國市場封殺了,我最臭屁的地方,就是把台灣市場做得很大,我不缺錢,你就拿我沒轍了,台灣內需就夠了。」

他說,台灣太多歌手被要求寫道歉書,只為了到大陸發展,「這樣我還能呼吸嗎?我幹嘛要看你臉色!」但他與中國異議藝術創作者艾未未、左小祖咒、周雲蓬一起合唱《我要上春晚》,做出最大的嘲諷,這一次不僅讓他與「中國市場」越來越遠,更讓滾石拒發這張唱片,所以他自掏腰包,就是要不卑不亢,所以他唱著「我只想要回老家,去看我的爹娘,你的Virgin Island在哪裡。閃亮的天空,為什麼藍得叫人心疼…我已不想回老家,只想依偎在他身邊,and This is my Paradise。」

我可以 再貧窮一點

陳昇說:「多賺十元不會比較富有,少賺十元也不會比較貧窮,而我認為我還可以再貧窮一點。」是啊!當人們不斷想著如何賺更多錢時,從來沒有人想著如何讓自己貧窮,但陳昇是,所以他釋出公司基金,帶同事去旅遊,他經常性地捐錢給台東基督教醫院,採訪當下他又捐了十萬。「人生不是只有拚經濟和賺錢而已」。

陳昇要說的是,做為城市領導人,除了拚經濟,你是不是有能力與胸懷,讓人們思考並力行著,如何讓自己更貧窮,讓別人更富有。

《陳昇小檔案》

出生: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在彰化

音樂創作:二十七張專輯

演唱會:演出數千場,連續二十年辦跨年演唱會出版作品:九本

(陳曉宜整理)


民進黨占主席台 擋兩岸監督條例

【聯合晚報╱記者李皇萱、程平/台北報導】2014.05.13 02:57 pm

為阻擋立法院院會在今天處理,兩岸協議交監督條例復議案及選罷法三讀程序,民進黨今天不但霸占主席台,更準備287項議程變更案要癱瘓議事。不過國民黨也有所防備,為避免民進黨下周搶得監督條例的審查主導權,國民黨在今天的程委會中也將監督條例復議案暫緩列案,延長戰線。

為了化解民進黨的杯葛,立法院長王金平一早就召集朝野協商,但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一開始就表明,已經針對今天的議程提出復議,還說就算要立即處理議程復議,民進黨表決輸了,等討論事項開始後,民進黨也會提出287項議程變更案,讓今天的院會無法進入討論事項。

柯建銘說,誰主導審查兩岸監督條例可以談,但選罷法必須撤案,因為學生發動罷免割闌尾,國民黨卻要修改遊戲規則跟學生對抗,這會搞起第二個學運,民進黨怎麼能讓這個案通過。

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王廷升則說,國民黨在協商時表明同意選罷法修正案今天可以不處理,但監督條例由於全民期待儘速通過,因此監督條例復議案今天一定要處理。

王廷升也說,就算民進黨搬出287個議程變更案,國民黨也同意逐案表決,民進黨卻仍堅持霸占主席台,擺明就是要阻擋處理監督條例復議案。

據轉述,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在協商時,一度還對著在野兩黨的黨鞭嗆聲,強調他們都是不分區,沒有被罷免壓力,但民進黨區域立委當初有人只贏一、二千票,不怕被罷免嗎?國民黨立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費鴻泰則是直接點名民進黨團幹事長高志鵬,「網路上也曾聽說有人要罷免你」。高志鵬則是反嗆,「我不是被嚇大的。」

王金平則說,民進黨提出287案議程變更,連重複表決都簽好了,真的要表決今天怎麼能表決的完,所以下午再來協商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