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濃於水 61%民眾稱是中國人 最新民調顯示 高達9成認同是中華民族
2013-2-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52| 評論數: 6
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一份最新「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達61%,否定者,有35%,而在法理與現實考量上,堅持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者,有26%。此項數據首度顛覆以往調查結論,「台灣人在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問題上,否定比例超過正面比例」的印象。
台灣競爭力論壇27日在立法院公布2013第一季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有90%的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堅持非中華民族者,占6%,主因是覺得台灣人就是台灣人。
多認文化血緣相同
此外,有關中國人認同的調查顯示,有61%的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覺得不是中國人者,占35%。進一步了解原因,覺得自己是中國人者,主因是認為具有同樣的血緣、文化或教育養成。覺得不是中國人者,主要是認為台灣人就是台灣人或兩岸分隔已久,各方差異太大。
與以往的調查相比較,如陸委會委託政大選研中心所進行的國族認同調查,設計的題目是:「請問您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者都是」,以去年12月的調查結果為例,有54%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4%的人認為是中國人,39%的人認為兩者都是。
以往大部分的調查機構,都以「切割式」的問法,將認同問題分為台灣人/中國人二個選項,讓民眾選擇其一,這當然使得自認為台灣人的比例遠高於自認是中國人。
本次調查以全新的思考取向,試圖了解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的真正面貌,在中國人認同的問題上,以「融合式」的問法,直接詢問「請問您認為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或在詢問台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時,在4個認同類別中,均加上自己是台灣人做為前提,如「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融合式提問求真相
這種「融合式」題目設計的精神,就是認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本是天經地義再自然不過的道理,因此不需要讓民眾選擇自己的身分認同,目前社會上的爭議點是,台灣人是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樣的問法更貼近台灣民眾對中國人認同真正的想法。
本次調查係由艾普羅民調公司執行,針對台灣地區22縣市20歲以上的成人進行電話訪問,於2月20日至21日兩天晚間進行,以中華電信的電話簿資料庫,分層隨機抽取電話號碼,再由電話末兩碼隨機抽樣,總共完成1092份有效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有正負2%,拒訪率16%。資料依照全國母體之性別、年齡、縣市進行反覆加權,以符合母體比例。
中華民族具有共同血緣、語言、歷史、文化,請問您覺得自己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網友回應
jimmy789 2013-2-28 23:38
哀 台灣真的會被這些愛操弄媒體的財團玩完 真可悲!
引用 c73531 2013-2-28 12:41
看到沒有??球證,旁證,線審,甚至場外記者都是我的人,你怎麼跟我鬥??
最好笑的是旺中報系,這個發佈會昨天中午一結束,各家媒體都在下午發了新聞報導,唯獨只有旺中報系,一直壓到今天清晨才發。
是怎麼樣??深怕別人知道你們左手辦新聞會右手寫新聞報導嗎??
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欲蓋彌彰。
不過這個新聞會的談話內容倒是有一點說對了,台灣人對於中國的認同感確實是越來越強了,這也都要感謝像旺中這種優質媒體的夙夜匪懈。
我也深深對中國人感到認同,由其是中國的古人。
中國古人有一句話,叫做: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我深以為然。
有旺中集團這種台灣媒體的良心,國家的梁柱,台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日子也不遠了。
引用 c73531 2013-2-28 12:40
以階梯漸進程度的分級偽裝,把三個"我認同我是中國人"的選項隱藏在四個選項之中:(以下為原文)
Q:請問您個人認為台灣人與中國人的關係是:
1.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2.是台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
3.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
4.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一看這個民調你就知道了,一般來說如果你使用程度分級的問法,來調查民眾意願的時候,民眾是會傾向選擇不極端的選項。
例如問題:你愛吃火鍋嗎?? 1.非常喜歡 2.喜歡 3.普通 4.不喜歡 5.非常不喜歡
通常選1跟5的比例都會很低,234才是真正的意圖。
但是你看看這個調查,只有4是非中國人選項,而這個選項偏偏是個直觀上絕對極端的選項,所以很多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人,
都選了 3.是台灣人,但不必否認是中國人,陷阱就在這裡,選這個選項的人高達28%。
好了最好玩的地方來了:你知道這份報告到底是誰做的嗎??台灣競爭力論壇????
NO NO NO
這次台灣競爭力論台只是提供一個看起來比較公正的偽裝而已,這份調查報告,是台灣競爭力論壇委託艾普羅民調公司,由艾普羅民調公司自己調查的。
這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八卦了,昨天新聞會的簡報內容就清楚寫明了。
看到沒有??球證,旁證,線審,甚至場外記者都是我的人,你怎麼跟 ...
引用 c73531 2013-2-28 12:40
現在來看,你會覺得這兩位講的這些簡直是笑話,甚至有人會認為根本是屁話,鬼話。
但是我要告訴你,即使是屁話跟鬼話,在對的時間點(例如總統大選前半年)講出來,還是有用的。
至少可以騙騙689。
當然我們要相信彭錦鵬教授完全沒有任何政治立場,畢竟人家昨天都自動自發對號入座,打好了預防針了:彭錦鵬:別再扣別人帽子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11050202/112013022800141.html
好了我再跟你講一件事情。我手上有昨天的"2013年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結果"的發佈會議程",你知道昨天的記者會,誰是主持人,誰是結果調查分析的發言人嗎??
還有你知道昨天這個記者會是誰辦的嗎??
昨天這個記者會,主持人是謝明輝,發言人是彭錦鵬,然後其他與會者,清一色是艾普羅民意調查公司的人員。
旺中你們做的好戲啊~~以前是採訪別人,別人說什麼東西你就寫成如此南北,現在不用了,連採訪的人我都標好了,當然是關起門來自己怎麼玩就怎麼玩。
我相信鄉民已經看過這份調查報告,也已經發現了當中非常不合理,以至於導致這次調查結果迥異於之前結果的原因了:
調查除了使用融合式問卷調查之外,還在選項上動手腳,
以階梯漸進程度的分級偽裝,把三個"我認同我是中國人"的 ...
引用 c73531 2013-2-28 12:39
上面這個報導,是台灣競爭力論壇在2011年,總統大選前哨戰開打的時候所發佈的,發佈人就是謝明輝跟彭錦鵬。
當中彭錦鵬和謝明輝清楚地從他們的嘴巴中說出了:
1.今年台灣的競爭力之所以如此亮眼,經濟表現良好是最關鍵因素。2010年台灣經濟增幅10.82%,創下將近24年來的最高增速。
2.台灣經濟能夠迅速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兩岸經貿活絡是關鍵因素。謝明輝說,馬英九執政後力促兩岸關系"和平化",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兩岸共簽署了15項協議2項共識,特別是ECFA的簽訂使兩岸經貿向一體化邁出了一大步。
3.彭錦鵬表示:陳水扁執政期間,台灣競爭力的“政府效率”這部分,基本上在20-30名之間移動,馬英九執政3年來,這部分往前移至10-20名之間,大約前進了10名。
4.彭錦鵬又表示:馬當局清廉,反應較快,會定期檢討各項“政府效率”指標,重視營造良好的經商環境,例如大大縮短了公司登記時間,調降企業所得稅、遺產贈與稅等租稅負擔,大幅提升了民間活力。
==============================================================================
其他的我就不說了,這兩位所說的內容,我上面連結那篇台灣競爭力論壇的網頁都有,我不過是複製貼上。
現在來看,你會覺得這兩位講 ...
引用 c73531 2013-2-28 12:38
看事情要看全面。
你知道這份調查報告不是只有台灣競爭力論壇一間在搞的嗎??
這份所謂的「台灣民眾國族認同」調查報告,名義上是台灣競爭力論壇主辦,協辦單位是艾普羅民意調查公司。
如果直接說艾普羅民意調查公司你可能還是比較不清楚。
我直接這樣講好了,這家公司比較適合的名字應該是旺旺中時集團御用媒體統戰工具。
沒有錯,艾普羅是直接由旺中集團所擁有的一家所謂的調查公司。
沒有迷彩,沒有人頭,全世界都知道。當然,有可能689不知道。
還有,你可能會問,明明旺中自己的媒體,自己就有他們自己的民調中心,
可供他們的什麼中國時報,旺報,工商時報來拿出大家都愛中國的調查報告,
為什麼他們還要兜一個大圈,找台灣競爭力論壇出頭,自己用間名字走外國風的子公司,搞個協辦來控制調查內容呢??
我的回答很明顯了,我的回答也就是你這篇的疑問:連你自己都毫不懷疑地相信了台灣競爭力論壇的公信力,你說那些只看標題的死老百姓呢??
況且台灣競爭力論壇也不是那麼乾淨,你知道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他的另外一個身分是福建省平潭實驗區的開放開發顧問嗎??
你知道台灣競爭力論壇的理事長彭錦鵬,除了是台大教授之外,還是什麼嗎??
http://ppt.cc/hc_G
上面 ...
兩國論又出來了
來源: 郝曉聞的日志
知名政治評論家、飛碟電台廣播節目主持人唐湘龍昨天表示,「中華民國」是一個發展中、飄移的概念,同時也引發許多矛盾,使得原來想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民進黨和共產黨兩個政黨在處理兩岸政策問題時,都有其困境和曖昧不明之處。他指出,台灣擁有強烈的移民社會特質,在面對國族問題時,現階段較有彈性作法應維持「兩國一族」關係。
唐湘龍昨上午出席台灣競爭力論壇舉辦的「二○一三台灣民眾國族認同」座談會時表示,自己是一個「中華民國派」,而以台灣現狀來講,「中華民國派」的立場,也對台灣人民最有利。
他說,中華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不是死亡的概念;民進黨和共產黨都以消滅「中華民國」為己志,但兩黨面臨到相同問題:民進黨最大的困擾是,未來要不要接受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華民國,讓自己對中華民國的現狀和處理的解釋論述更完整;共產黨則是要如何正視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民國。
唐湘龍表示,現在大家都在思考「國」和「族」這兩個概念,未來有哪些可能性,台灣從極統的「一國一族」,到極獨的「兩國兩族」都有主張,而「兩族一國」則是最沒有可能的說法。現階段的兩岸實際上就是「兩國一族」關係,這也是比較彈性的觀念和作法。
唐湘龍說,台灣人在面對國族認同問題時是很狡猾的,只要有助於提高存活能力的都願意改變。
臺灣的統獨民調
來源: 郝曉聞的日誌 2013-04-30 17:54 | (分類:默認分類)
辜汪會談今(29)日屆滿20週年,台灣民心動態調查公布一份民調指出,39.1%民眾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都屬於一個中國的一部分」,但有56.2%台灣民眾認為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年輕或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認為兩岸是「國與國關係」比例越高,20至29歲持此看法者的比例甚至達到76.2%。
由於目前兩岸對「一個中國」涵義各有堅持,適逢辜汪會談20週年,因此本期台灣民心動態調查詢問民眾對於兩岸關係定位、一個中國的認知(指涉中共歷次表述的「三段論」)等相關議題的看法。各項調查結果與分析如下。
兩岸的政府各依其憲法而對「一個中國」涵義明顯有所歧異。當詢問民眾對目前兩岸關係定位看法時,56.2%認為是「國與國的關係」,26.4%持相反意見,17.4%未明確表態。交叉分析顯示,愈年輕、或教育程度愈高者認為目前兩岸是「國與國關係」的比率也愈高,20至29歲民眾持此看法的比率甚至達到76.2%。
有39.1%民眾認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都屬於一個中國的一部分」,48.1%則持否定看法,12.8%未明確表態。值得注意是20至29歲民眾有60.3%認為「不是」,30.2%認為「是」。
據台灣指標民調結果顯示,67.3%民眾表示知道兩岸的政府曾經透過「辜汪會談」建立兩岸交流和協商的正式管道,不知道或沒印象的則有32.7%。
關於兩岸哪些方面比較相近,在逐項詢問、順序隨機且不限項複選之下,民眾回答依多寡是:血緣關係71.0%、語言文字68.6%、歷史文化65.4%、宗教民俗60.3%、社會生活和價值觀17.6%、意識型態和制度11.2%,民眾對兩岸異同的認知可見一斑。
1945年聯合國成立後,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在不同時期是世界上「一個中國」的代表,而在當前國際體系中也各有邦交國。當詢問民眾「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是指哪一國時,在提示選項且順序隨機下,民眾回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30.0%、中華民國25.2%、未來兩岸協商成立的新國家19.4%,25.4%未明確表態。顯示民眾對「一個中國」涵義看法分歧,甚至時序不一。
在2012年7月,時任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的賈慶林提出「兩岸一國」引發關注討論。習李體制展開後,本次調查引申詢問民眾「若兩岸政府未來結盟甚至成為新國家,名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中華民國」,有41.2%民眾表示能夠接受、35.1%不能接受。
結果顯示,泛藍立場民眾56.5%能接受、34.2%不能接受,泛綠立場民眾34.6%能接受、48.0%不能接受,中立立場民眾36.5%能接受、28.9%不能接受。相較2012年8月調查結果,反映出台灣民眾對兩岸未來的可能性或有很大思考空間。
(人人網用戶) 殷柯望 :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郭正亮】朝鮮危機使南韓人的國族認同發生戲劇性變化。2012年11月,有64.2%的南韓人認為兩韓是一家人,但到了2013年4月底,已經下降到37.3%。短期事件對南韓人的國族認同衝擊,竟然如此之大,實在令人震撼,兩岸也要引為警惕。 (2013-5-31 12:36)
中共恐嚇香港 美航母未通報駛入
Taiwancon 週二 2014年06月17日, 11:23 下午
中共推出「白皮書」引發香港震動之際,中共駐港部隊總部的外牆燈飾日前亮起一個「武」字,被輿論稱為駐港部隊有炫耀武力之意。與此同時,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16日駛入香港。圖為,2012年7月10日,停靠在香港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aaron tam/AFP/GettyImages)
【大紀元2014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報導)中共「國新辦」近日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該白皮書首次改動了「一國兩制」說法,內容中提及駐港部隊由中央軍委領導等。就在中共推出「白皮書」引發香港震動之際,中共駐港部隊總部的外牆燈飾日前亮起一個「武」字,被輿論稱為駐港部隊有炫耀武力之意。與此同時,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16日駛入香港。
中共駐港部隊「炫武」 美航母敏感時刻入港
中共「國新辦」6月10日發表香港白皮書,重彈「23條立法」老調,首次變相改動「一國兩制」定義,要求香港法官和司法人員所謂的「愛國」,威脅法治,使得整個香港都「炸了鍋」。
作為香港核心價值的重要防線,司法界昨日提出明確反駁,強調司法界不是政府機器一部份,不會執行政治任務,並拒絕對基本法「一錘定音」式的解讀。
近日,多個民間團體和政黨以各種形式在中聯辦(中共駐港聯絡辦公室)前抗議,批評中共違反《中英聯合聲明》中的國際承諾,呼籲港人踴躍參加「6•22」公投及「七•一」大遊行,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
就在香港「白皮書」事件引起香港震動之際,日前,在香港添馬艦的中共軍隊駐港部隊總部的外牆燈飾亮起一個「武」字。有市民14日下午向港媒《蘋果日報》表示,在駐港部隊總部的外牆燈飾亮起一個「武」字,但還不知是否配合其他字詞及句子出現。此事被曝光後,引髮網絡熱議。有民眾表示,「駐港部隊總部大廈通體亮出一個『武』字,炫耀武力之意溢於言表。
6月16日,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及其伴隨艦船駛入香港。據俄塔社(Itar-Tass)報導,該通訊社記者親眼看到標號為73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與四艘伴隨艦艇駛向港口設施。報導稱,美國第7艦隊「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並未正式通報訪問香港的計劃。
報導指,美國總領館出於安全考慮,沒有評論該艦隊抵達香港的事實,通常類似訪問會持續4天。美國軍艦會定期停靠香港,這有進行必要維護和為水手提供休息機會的考慮,其計劃停靠經過中共當局允許。
另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6月15日報導,美國海軍邀請4名中共軍官,登上即將訪港的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參觀。報導稱,喬治華盛頓號將於16日在香港水域停泊。
「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空母艦(USS George Washington CVN-73),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六號艦。「華盛頓「號於2008年編入第七艦隊,艦載約80架飛機,是美國海軍唯一一艘永久在海外駐紮的航空母艦。
中共推出「白皮書」引發香港震動之際,中共駐港部隊總部的外牆燈飾日前亮起一個「武」字,被輿論稱為駐港部隊有炫耀武力之意。與此同時,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16日駛入香港。圖為,2012年7月10日,停靠在香港的「喬治•華盛頓」號航母。(aaron tam/AFP/GettyImages)
中共「國新辦」拋白皮書 恐嚇港人
6月10日,中共「國新辦」發表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該白皮書改動了「一國兩制」說法,稱「兩制」從屬「一國」,內容強調中共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愛國」是對治港者的基本政治要求。內容中也提及駐港部隊由中央軍委領導等,此白皮書被香港媒體解讀為「京官治港」。
這個白皮書出台的時機是18萬人參加的香港「六•四」燭光集會落幕後,港人「佔領中環」行動在6月20至22日舉行政改方案全民投票,以及「七•一」大遊行前夕。香港支聯會呼籲民眾一起攜手平反「六‧四」,結束中共一黨專政。
相對於台灣的民主制度,香港的民主制度更帶有西洋血統,香港這種與西方主流社會接軌的司法體系能讓香港成為世界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和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並駕齊驅。
據消息人士透露,白皮書出台背後涉習、江在中南海決鬥,江派意圖攪局香港,反而被習近平擺上台,中南海在香港問題上出現兩種聲音。
該消息稱,曾慶紅辦公室因其被軟禁後癱瘓,江澤民集團第二號實權人物無法對外發揮指揮作用,江派現由江澤民兒子江綿恆掌門,其權術手法遠比不上曾慶紅,最近江派屢屢要攪局的意圖被習近平陣營擺上台。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稱,白皮書的出台,外界明顯感到曾長期控制中共港澳辦、國新辦的中共江澤民集團試圖激怒香港人,在香港問題上給習近平難堪和壓力。從目前情況看,習那邊顯然同時在利用這次機會,讓江澤民集團做法曝光,同時也將其擺上台。
他說,江派勢力過去一直盤據在中共國新辦、外交部、港澳辦,這次選擇國新辦作為釋放此消息的機構,更凸顯江派在背後的運作。
(責任編輯:謝東延)
台灣香港難兄難弟
2013-7-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洛杉基/科技業專業經理人)
台灣香港,百年前都是被中國清朝所遺棄的兩塊土地。諷刺的是,竟然都發展的比自己的母國還好。幾代殖民教育下來,不知不覺地接受了異邦政權統治、認同了異族文化。有些人甚至以被異族統治為榮,轉而瞧不起母國人民的落後。而這種心態,即令在兩地先後歸還給中國後數載,依然久久未能回魂。
最近在台灣爭論不休的所謂「日據」時代或「日治」時代,最能反映這種心理。認為自己祖先是華人,認同中華文化的台灣人,會認為台灣曾被日本占據了50年。反之,不承認自己是華人、懷念日本統治的皇民後裔,就會認為台灣是由日本天皇統治了50年。
數年前回歸祖國的香港,在短暫的興奮過後,激情逐漸冷卻。尤其在大陸人紛紛越境到香港搶購奶粉、霸占孕婦床位之後,香港人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兩地媒體名嘴隔空交火,兩地人民則在地鐵上近身肉搏。前一陣子香港舉辦了民意調查發現,有33%的香港人對大陸人反感,有49%的香港人對台灣人有好感。僅17%的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台灣政治大學曾經做個一個民調:有54%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認為自己即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少數8%,僅不到10%的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我們無從知道香港人是否也有類似「英治」還是「英據」的紛爭,是否也有人懷念英國統治時候的秩序井然,但應該與部分台灣人一樣,總對現有的政府感到不十分滿意。
現在的台灣、香港,竟然成了難兄難弟。一則這兩地是全球唯二使用中文繁體字的地區;二是兩地人民對中國人的認同都踟躕不前。香港人羨慕台灣實行民主選舉,台灣人則羨慕香港有個遏止貪腐的廉政公署。香港是華人電影事業最發達的地區,台灣則是華語流行歌曲的源頭。兩地的富豪,都是靠炒地皮致富,買不起房子的小老百姓,知道無法期待政府,只能希望下輩子投對胎。
台灣與香港,就好比是兩個曾經被父母遺棄數十載的兄弟孤兒,再度回到父母身邊時,難免會有愛恨交織的矛盾心情。兩地都歷經了東西洋人的殖民統治,因此對自己的母國政府會更加的感到恨鐵不成鋼。
台專家稱大陸開啟漢唐般盛世 統一不可逆轉
新浪新聞中心 2013年09月24日09:33 台海網
習近平:兩岸這種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
台海網9月21日訊 據香港中評社消息,臺灣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戚嘉林在《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臺灣為何要與大陸統一》,作者認為:“從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的宏觀視野來看,‘中華民國’可說如秦漢與隋唐中的秦隋翻版,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動亂,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動亂,但秦隋只是為後續的漢唐開啟了盛世。國民黨政府之於中共,就如同秦之于漢,隋之于唐。‘中華民國’雖然推翻滿清,但未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反而使中國陷於中央政府解體,各地軍閥據地稱雄,外加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國土大半淪陷,抗戰勝利,兵敗退遷臺灣。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大陸,則開啟了一如漢唐般中國崛起的盛世。故以史為鑒,當此中國再次振興復興之際,展望未來,兩岸統一是不可逆轉的天命。”,文章內容如下:
對今天的臺灣社會來說,最敏感的問題之一就是統獨問題。統獨問題反映在政治運作上的藍綠分裂,使得臺灣的許多公共政策藍綠都無法客觀對話,使得臺灣經濟發展停滯二十年,統獨問題甚至撕裂我們的社會。因此,有些民眾問兩岸為什麼要統一?臺灣為什麼要與中國大陸統一﹖這是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也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
統一的民族感情
27年前就有人曾經問鄧小平同樣的問題。1986年9月2日,鄧小平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六十分鐘(Sixty Minutes)節目記者華萊士(Mike Wallace)的訪問。Wallace突然問鄧小平,臺灣有什麼必要同大陸統一?鄧小平回答,這首先是個民族問題,民族感情的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鄧小平從民族歷史的高度,簡短明快的回答了MikeWallace的問題。
鄧小平對統一的感情,我們可以“同理心”瞭解。道理很簡單,就如同我們臺灣社會不允許屏東和花蓮獨立一樣。在感情上,臺灣社會不可能讓屏東和花蓮獨立,就如同大陸社會不可能讓臺灣獨立一樣。當然,關於屏東和花蓮的獨立論述,乍聽之下,大家以為是天方夜譚。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的論述在歷史上是出現過的,那就是日本曾藉口屏東和花蓮等地少數民族地區是清朝“化外之地”“政教不及”之處為由(即因為清朝行政權不及之處,故其不屬於中國管轄之獨立地區),於1874年派兵侵略屏東恒春。當時,這種屏東和花蓮不屬於臺灣的分離論述,遭到包括臺灣在內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最後中央自內地調遣精銳的淮軍十三營洋槍隊6,500人增援臺灣,以臨戰手段威懾,逼退日本。
民族主義的要求
故無論是大陸社會決不允許臺灣自中國分離出去,或臺灣社會決不允許屏東和花蓮自臺灣分離出去,二者都是感性的反應,是一個蘊含民族主義的感性問題,也就是政治學教科書上所說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
現代民族主義現象大約是18世紀首先出現在歐洲,民族主義有許多不同的意涵,致使其真正的觀念混雜。因為民族主義本質涉及共同的歷史傳承、共同的文化情感、甚至共同的血緣,故民族主義的本質是複雜的,很難予以精確的定義,很難有令人滿意的定義。如果從不同的歷史與社會角度,則民族主義有不同的面向,故民族主義有如刃的兩面,尤其是族群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將族群認同無限上綱,從而將族群民族主義轉變成分離主義。但另一方面,民族主義也喚醒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使民族菁英為其民族振興而奮鬥。
兩岸四百年血脈融合
在臺灣,我們同屬中華民族。四百年來,臺灣歷經荷鄭時期的漢族移民、尤其是鄭成功的明鄭大軍移民、清初百年百萬漢族移民及其漢番通婚、1949年國府遷台91萬內地官民移民及其外省本省和外省原住民大肆通婚、兩岸開放後30萬大陸配偶再移民,這些血脈融合,是現狀也是現在進行式。因此,兩岸“四百年血脈融合”,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使我們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誠如總書記習近平接見連戰時所說,兩岸這種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
在具體的生活層面,當我們回到大陸內地,無論是在北京、在上海、在廈門……,大陸民眾視我們為同胞,決不會將我們當成日本人或韓國人,因為我們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天經地義的事。
當然,前面是從血緣紐帶的民族感情角度論述統一,但一定也會有民眾問的問題和Mike Wallace不一樣,可能從現實的角度考量認同,關心統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關心以什麼方式統一?統一在什麼樣的狀況下?這種從現實角度出發的國族認同,學界早已有所探討,認為國族認同是過去的歷史傳承、當前的需求與未來的期望三者間不斷重組調整的結果,其間公權力扮演重要角色。所謂當前需求與未來期望,就是兩岸和平紅利。
厚植共同利益
對此,大陸學者也為我們臺灣同胞設身處地的著想,例如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上海東亞所章念馳所長早在13年前,就認真思考如何給予臺灣好處。章念馳所長在中國評論月刊上發表過多篇關於統一的論述;陳孔立教授還在《人民日報》(2000年5月30日)發表《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等,他們對臺灣民眾的深情善意,令人感佩。歸納他們所提的統一好處,不外乎兩岸統一能帶給臺灣諸多的經濟利益,統一後臺灣可省下武器採購的天大經費的財政利益,民眾免服兵役的安全利益。當時可能覺得很遙遠,但今天隨著兩岸的密切交流,部分已美夢成真,部分正在進行中。
20年來,大陸方面不但一再表示將厚植兩岸共同利益的善意,也與時俱進的不斷落實。目前,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兩岸經貿交流,尤其是大陸團的採購和陸客觀光,為臺灣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有目共睹。這些兩岸共同利益具有規模性、持續性和區位性等三大特性:
利益的規模性。當今人類經濟活動複雜,許多工業的生產,是小型經濟體所不能負荷的。例如大家所熟悉的軍火工業,小型經濟體就不可能在太空建立全球定位系統、製造航空母艦、維持龐大的航母艦隊。中國大陸是一個相當全部歐洲的經濟體,統一後我們臺灣將享有兩岸龐大經濟體所形成的經濟規模效益。
就以電子產業為例,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全球共關閉了約50家晶圓廠,但臺灣沒有廠商關閉。中國大陸家電品牌廠商組團2009年從臺灣採購34億美元液晶體電視面板,2010年採購43億美元,2011年採購40億美元。大陸政策性大採購,不但使當時臺灣工業園區放“無薪假”的員工能重新恢復工作,及後景氣稍見復蘇,因為全球關閉了50家晶圓廠,所以全球新增訂單絕大部分就都轉到臺灣,使得臺灣2010年對世界的整體貿易總量激增至5,258.4億美元,其中臺灣對大陸(含香港)輸出1,147億美元,臺灣享受771億美元的順差。
至於自2008年7月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台觀光,去(2012)年大陸旅客來台居然高達258萬人次(不包括香港和澳門),較2011年增長45.0%,增長幅度居客源市場之冠,遠高於世界觀光組織(UNWTO)預估2012年全球旅客約3%-4%的增長率,預估將為臺灣創造約1,000億新臺幣的觀光外匯,這在四年前是不可想像的。當然,陸客來台觀光使得考導遊的人數也跟著飆升,觀光局統計2012年報考導遊人數高達52,986人(2011年為38,800人),其中88.0%是考華語導遊執照。同時在旅遊業,許多司機就自己籌資或合夥集資,購買遊覽車,自己當老闆,這在開放陸客觀光來台前,也是不可想像的。
上述帶給臺灣的巨大經濟利益,就是立足于內地龐大經濟體的規模性。
利益的持續性。講到這,當然有人會問,那將來如果有一天真的統一了,這些好處會繼續嗎?這個問題必須從歷史中找答案,那就是清朝時兩岸同屬一國的整整兩百年間,北京在政治上是對臺灣實施讓利的優惠措施,例如相當於今天高等文官考試的科舉考試,不但公平開放並以優惠方式保障臺灣人參與全國性的國家治理。
中央政府這種對臺灣在高等文官科舉考試上的優惠政策,實際上起源於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思維。大家都知道,自秦朝一統天下後,基本上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多省籍的大國,我們中華文化一向認為“日無私覆,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也就是說,中央執政的氣魄,就如同太陽覆照大地,公正無私地普及任何地方,故對偏遠的地方,朝廷援例會制定優惠政策予以特殊照顧。
鑒往知來,大陸過去會優惠臺灣、今天也正在優惠臺灣,相信明天也會優惠臺灣。更何況,還有香港和澳門,台、港、澳都是近代歷史遺留的特殊情況,大陸肯定會持續其優惠臺灣的政策。
利益的區位性。歷史反覆證明,因為臺灣如此靠近中國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命運註定兩岸的連結,命運註定臺灣享有地理位置與大陸鄰近的好處。歷史上,兩岸只要撤除敵對的政治狀態,臺灣經貿立即依託大陸發財致富。例如330年前的1683年,鄭成功孫鄭克塽納土輸誠,結束兩岸軍事對立,兩岸經貿迅速發展,二十年間臺灣就融入對岸大陸的沿海貿易圈,當時臺灣特產糖大量向內地輸出,甚至遠至天津,一片經濟繁榮景象,為十八世紀對岸閩粵的移民臺灣狂潮提供了物質基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兩岸中日戰爭軍事敵對狀態結束,1946-49年間兩岸貿易飛躍成長;20年前,1990年代兩岸關係解凍,兩岸經貿發展密切一日千里,目前每年為臺灣帶來約七八百億美元順差的巨大經濟利益,我們更是有目共睹身受其益。
“台獨”教化與兩岸統一的時代責任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如果說今天支持兩岸統一是因;相信現在與未來,兩岸的統一過程中每位民眾都是受益者,這就是果。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在這個歷史機遇中,我們也擔負著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今天臺灣社會產生嚴重的統獨認同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大家都知道,就是李、扁執政二十年的“台獨”教化。
兩岸體制斷裂。在這個改變國族認同的過程中,李扁是憑藉什麼,居然在短短20多年間完成改變部分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本人認為臺灣與母體中國大陸的斷裂,即兩岸體制斷裂和兩岸記憶斷裂,為分離主義者提供了平臺。關於兩岸體制斷裂,包括日本殖民統治臺灣50年及“中華民國”遷往臺灣的兩岸冷戰隔絕。後者借“中華民國”的存在,使獨派在執政時,得以利用臺灣與母體中國大陸分離的兩岸體制斷裂(division system),將其運作機制化,例如借要求國際空間為由行“台獨”之實;借由軍購將對岸視為假想敵,將“內地敵國化”;借由通關之護照查證程式,將金門和廈門的小三通“兩國化”;借由“總統”的“外交”出訪強化臺灣“國家”位階。
兩岸記憶斷裂。獨派就利用近代臺灣遭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曾經與母體中國大陸分離的兩岸記憶斷裂,以抹煞歷史和曲扭歷史的方式,解構臺灣民眾對祖國的認同。例如將中國固有的省籍地方意識提升為“國家”意識,並與臺灣分離主義與本土意識相連結,借強大的公權力,以“臺灣第一”“臺灣優先”為理由,型塑向“台獨”傾斜的“臺灣主體意識”。眾所較知者,莫過於教育部修改歷史教科書,借學校教育灌輸下一代臺灣民眾的分離意識,甚至還更進一步地在學校借推行“國防”教育課程,將內地投射成假想敵,誤導臺灣下一代的認同。
李登輝先生于2000年11月,坦言他自1988年繼任“總統”以來,其工作重點大致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推動民主化。“臺灣的民主化非以‘臺灣認同’及‘臺灣本土化’為主軸不可”。李登輝扭曲臺灣本土化與臺灣認同的真正意義,將臺灣認同化與分離主義掛勾。因為我們忘記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所以對歷史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好似臺灣民眾沒有認同臺灣是因為大陸反對臺灣民眾認同臺灣,好似大陸反對臺灣本土化,從而激發人類潛意識的逆反心理。
清朝對認同臺灣的肯定
事實上,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歷史上清朝時大陸不但沒有反對臺灣民眾認同臺灣,反而是以科舉制度肯定大家認同臺灣。因為清政府在科舉名額優惠臺灣的政策下,台籍進士、舉人和秀才中,許多人就是受益於其台籍的身份,這自然增加了臺灣人的臺灣地方意識,也就是說清朝是以制度肯定臺灣民眾對臺灣的認同。
此外,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臺灣人98.3%是移民,是漢族移民。在中國內地的社會習俗中,漢族總是認同自己的族群、省籍,甚至是自己出生的鄉里。在十八世紀的移民臺灣狂潮中,移民們不僅認同“省籍”,甚至也認同“次省籍”如福建的漳州與福建的泉州。所有這些臺灣的內地移民,他們彼此間“同鄉井如骨肉,疾病相扶,死喪相助”。但我們中華文化中有“日久他鄉即故鄉”的傳統,所以就廣義的地域觀念,臺灣人的認同與臺灣本土化意識也就油然而生。此外,早在十八世紀,臺灣官員在審理罪犯時,犯人要記載籍貫,不少犯人早就表明自己是臺灣人、是臺灣白河人,故臺灣民眾早在十八世紀初就開始認同臺灣了。也就是說,大陸從來就沒有反對臺灣民眾認同臺灣,並且如前面所提到的,清朝科舉考試優惠臺灣名額的制度,更強化了臺灣民眾對臺灣的認同。
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的目的是切割兩岸
至於利用近代臺灣遭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曾經與母體中國大陸分離的兩岸歷史記憶斷裂,臺灣分離主義者論述核心之一的“日本殖民統治肯定論”,其目的是切斷兩岸的歷史連結。其主政者明言“在臺灣逐漸形成‘國家’意識,邁向建立‘新國家’的時刻,日本統治時代臺灣史正是型塑這股力量的源頭。檢視這段歷史也正是建立臺灣觀點重要的基礎”。因此,“台獨”對日據歷史的論述,居然肯定馬關條約是臺灣命運的轉捩點,透過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展開近代化的發展,頌揚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辦大學,引進現代教育等,好似厚我台民良多。
事實上,日本殖民政府對臺灣人民的屠殺、壓榨和歧視,罄竹難書,但無可諱言,從技術層面來說,日據時期正逢人類工業革命後的近代建設時期,故日人在臺灣亦有所建設,但其本質是殘酷掠奪與壓榨。因時間有限,在此僅舉例一二。以縱貫鐵路為例,日人於1895年侵台,當時中國已修建基隆—新竹段的97公里鐵路,並且已經營業。日本人是自1899年5月起,自南北兩端同時動工,1908年完成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前後歷時九年;但在1897-1902年六年間殘酷鎮壓各地的武裝抗日事件中,遭日本殖民政府殺害者總計至少超過二萬人(當時臺灣人口僅約260萬人)。
在教育方面,日人更是在小學、中學、高中與大學各階段,均實行二元化的極端歧視政策。“台獨”只頌揚日本人在臺灣設立大學,但卻不提日人歧視臺灣人的程度。日據時期臺灣只有一所大學,就是1928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3年時臺灣唯一一所的大學-臺北帝國大學-學生總數共454人、其中日本人384人、臺灣人69人(64名學醫),但當時日本人僅占臺灣居民總人口的6%,臺灣人占臺灣總人口的94%,卻只享有15.2%的大學教育受教權,臺灣人被日本殖民者歧視到這種程度,稍有良知的臺灣人不可能會親日。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臺灣是以近代國家機器,從初期的血腥誅殺,及中後期經由法律、警政、行政、金融、新聞管制與軍憲威懾等公權力,結合引進之巨額資本與先進技術,構成嚴密的殖民地剝削體系,強奪豪取壓榨臺灣,為殖民母國日本攫取天大利益。整個日據時期,日本殖民政府與其統治之臺灣人民間的關係,就是屠殺與被屠殺、壓迫與被壓迫、歧視與被歧視的血淚殖民關係。
因此,整個日據五十年,臺灣人從未終止抗日,只是前期是從事武裝抗日,後期轉為非武裝抗日,也就是從事在日人法律範圍內的公開政治運動。後者,臺灣菁英林獻堂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蔣渭水則成立“臺灣文化協會”,尤其是後者所謂推動發達臺灣文化,其本質就是保存中華文化,日本人怎麼會不懂?
皇民化的日本國認同改造
1937年7月7日爆發蘆溝橋事件,此時日本統治臺灣已經四十年了,臺灣社會不但基本上仍然是一個中國化的社會,臺灣人也仍然視中國為祖國,日本人不可能永遠容忍臺灣人視中國為祖國。因此,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最後八年,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發動翻天覆地的“皇民化運動”,其目標即摧毀臺灣民眾的中國民族意識,改變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人的思想改造運動。
但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臺灣同胞是自北而南,全島熱烈慶祝臺灣回歸祖國。是年除夕,即使在臺灣最南端高雄州阿猴平原稍微靠山的潮州地方,家家戶戶揚棄日本式的慶祝新年方式,自動自發地改成以貼上中國式的紅紙聯,上面寫的是“還我河山,祝臺灣光復”。日本人寺奧德三郎就感歎,日本在臺灣開拓五十年之文化,已在一夕間化為昨日之夢,全島各地連這樣的鄉下地方,都在謳歌複歸祖國,令在臺灣的日本人有隔世之感。
李登輝的人生是走過臺灣光復、臺灣民眾如此認同祖國的歷史見證者,所以他當然瞭解,如果要實現臺灣“獨立”,則其前提條件是要建構臺灣民眾對“台獨”的認同。因此,李登輝反覆強調要重視臺灣的認同問題,並稱“臺灣的認同是極其複雜的問題,並不是建立‘臺灣共和國’或宣佈‘獨立’,就能解決的”“究竟是認同中國,還是認同臺灣的族群問題,也必須厘清解決”。
然而,因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層影響,中國人的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常相互滲透而難以分割,有時文化認同甚至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基礎。文化範圍廣泛,它包括歷史、文字、文學、語言、風俗、習慣、宗教和政治制度等,其中以歷史的影響最廣最深,因為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孕育了國族認同。試問,在臺灣的本省民眾與外省人,我們在文字、風俗、宗教和習慣等不都相同嗎?但只有在語言和近代歷史記憶不一樣。關於語言,兩岸密切交流十餘年,台商已瞭解內地各省方言眾多,能理解並接受語言上的差異,所以剩下來的只有歷史記憶和兩岸政治制度的差異。
恢復臺胞祖國認同實現兩岸統一
因此,筆者提出恢復臺灣先賢熱愛祖國的“臺胞認同祖國化”,亦即喚起臺灣民眾祖國認同的歷史記憶,認知對岸不但不是“敵國”,對岸是我們先人熱愛的祖國。臺灣本土作家鄭鴻生曾雲:“臺灣人的政治或社會活動不只是與整個中國現代化歷史接得上,也是參與其中的。臺灣人只要能夠接受這段歷史,也就較能心無掛礙地接受中國人身份”。
無可諱言,如果以1949年為分水嶺,則之前的滿清推翻、民國建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八年抗戰等國民黨史觀,似欠臺灣人民的蹤影,致使臺灣民眾感受其在近代史中似是頗為空白,期間日據時期島內臺灣人民的非武裝抗日,尤其是斯時台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歷史,亦遭埋沒。故本人以傳承臺灣先賢的祖國認同而自我期許地創辦了《祖國文摘》雜誌,盼借真實歷史知識的表述,有助將我們臺灣人與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相連結。
我個人是研究歷史的,所以偏好借鏡歷史經驗。誠然,歷史不能複製,但卻會重演,並可從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發。在臺灣的歷史中,鄭成功率南明政府遷台及其後的反清複明,與蔣介石率國府遷台及其後的反攻大陸,不就很相似嗎?
從中華民族漫長歷史長河的宏觀視野來看,“中華民國”可說如秦漢與隋唐中的秦隋翻版,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分裂動亂,隋朝結束了南北朝三百年的分裂動亂,但秦隋只是為後續的漢唐開啟了盛世。國民黨政府之於中共,就如同秦之于漢,隋之于唐。“中華民國”雖然推翻滿清,但未能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反而使中國陷於中央政府解體,各地軍閥據地稱雄,外加狼子野心的日本侵略,國土大半淪陷,抗戰勝利,兵敗退遷臺灣。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大陸,則開啟了一如漢唐般中國崛起的盛世。故以史為鑒,當此中國再次振興復興之際,展望未來,兩岸統一是不可逆轉的天命。
至於臺灣以什麼方式與祖國複歸統一﹖眾人皆知,人類歷史上的統一只有“和平統一”與“非和平統一”,如果說統一是不可逆轉之勢,那臺灣民眾是要經由和平的方式統一﹖還是經由非和平的方式統一?答案是清楚的。如果是經由和平的方式統一,我想統一在“一國兩制”,亦即變更臺灣的政治圖騰,其餘現狀就地合法化,應該是最佳選擇。
(編輯:SN086)
【冒泡】鱼樵问答 2014/5/29 上午 12:18:39
很多人以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了,不要关心政治,不去关心不公的事情,他们不明白,在这样一个道德沦丧良知泯灭的污浊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你能不吃有毒的食品吗?你能不喝被污染的水不呼吸雾霾的空气吗?你小孩读书能不被洗脑吗?你能不被掠夺与搜刮吗?不关心政治,或许可以摆脱一时的恐惧,换来的却是你与自己的子孙永远被毒化与奴役的生活
【吐槽】东方逸岚(: 2014/5/29 上午 12:18:39
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作为知识分子更是要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是在毛泽东时代要求人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而统一思想就是要人们不要有自己的思想,只能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凡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的思想必须要被批判,象五七年反右就是如此。所有的人只能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作毛主席的好学生。那个时候谁要是反对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就会全党共诛之、全民共讨之,谁还敢有思想呢?于是人变成了没有思想的人,变成了和动物没有多少区别的人。变成了驯服工具。任凭毛泽东一个人指点江山,独主沉浮。可以说毛泽东时代是不把人当人的时代。
【吐槽】东方逸岚(:2014/5/29 上午 01:49:24
十年前我对美国充满仇恨,对911拍手叫好;十年前我期盼统一台湾,对陈水扁深恶痛绝;十年前我觉得国家就要专制严管,对西方民主嗤之以鼻;十年前我觉得党给人民做了巨大贡献,要多感恩少责难!现在发现,当时就是一个被蒙蔽的可怜的狗奴才,想法都是猪的想法!到今天还不醒,是可怜的猪民!——@崔永元
【吐槽】东方逸岚(:2014/5/29 上午 01:52:31
蒋公两份遗嘱曝光
原作者: 李清源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绑架蒋介石,将他囚禁在西安高桂滋公馆,蒋于12月19日,背着张学良写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遗嘱(这份遗嘱,后来在2004年6月,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解密的一万余件宋子文档案中首次披露)。
宋子文于1936年12月21日从西安返回南京的前天晚上,经张学良同意,前往高桂滋公馆向蒋介石辞行。蒋介石将毛笔撰写的《遗嘱》托付给宋子文:
“余乃国父中山先生之忠诚信徒,自投身革命以来,无时不为三民主义在中国之胜利竭诚努力。然自三省陷敌以来,国事日蹙。共匪猖獗之势无日不堪其忧,虽数次进剿,然皆因吾党吾军贯彻领袖意志不力致功败垂成。党纪不严,国法不张,领袖亦无威法可言。各派政治势力,阳奉阴违,皆欲趁此敌犯北疆之际谋私图利。或割据为政,或以收复失地为由妄图不轨。学生民众亦受邪党异说之煽惑,助纣为虐。余深感有负国父嘱托,现陷于叛军之手,致全党全国蒙羞。
在此九死一生之际,余决心殉国,切希吾党吾民珍视团结,举国一心,以国父三民主义为矢志不渝之救国谋略,上下精诚,务期早日实现国民革命之伟业。剿除共匪,铲除叛乱,则余死于九泉而无憾也!”
斯大林担心没有蒋介石率领中国军民拖住日军,苏联将两面受敌,因此给中共施压,不许杀蒋。于是,煽动张、杨绑架国家元首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头目,此时又扮作“和事佬”,出面“调解”,诈称中共军队服从国民政府指挥,因此被国民政府收编为第八路军,不仅躲过了被剿灭的大劫,而且还领了国民政府的军饷,趁国军在前线和日寇血拼时,发展壮大,此乃后话。
近40年后,1975年春天,蒋介石经过了几年的病榻辗转,于当年3月29日上午,由蒋介石口授,他从前的机要秘书秦孝仪执笔,记录了一份《遗嘱》草稿,这份草稿后来成为正式发布的蒋介石《遗嘱》。他在《遗嘱》中说:
“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重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1970年11月12日在台湾阳明山中山楼的演讲“中华文化无人可以毁灭,中共兽性不相容”
【吐槽】东方逸岚(:2014/5/29 上午 01:59:30
1,把历史篡改的和真的一样。 2,把魔鬼标榜的和救星一样。 3,把自己装扮的和佛祖一样。 4,把罪孽修改的和伟业一样。 5,把杀戮演绎的和超度一样。 6,把落后粉饰的和领先一样。 7,把婊子吹捧的和圣女一样。 8,把仇敌舔菊的和干爹一样。 9,把主人欺压的和孙子一样。 10,把地狱幻化的和天堂一样!
【网言】你删除的不是帖子,而是思想。 你屏蔽的不是言论,而是真相. 你关闭的不是评论,而是自由, 你说道的不是真理,而是谎言, 你维护的不是稳定,而是特权
郝連長應該知道的遠征軍真相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3-31
◎ 沈建德
郝柏村在台北宣傳二戰中「遠征軍抗戰的光輝歷史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但歷史記載中國出兵緬甸是「被逼的」。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開羅會議,美英中同意進入緬甸。會後英美立即進攻緬北,中國只由少數駐印度軍隊參與,駐雲南部隊動也不動。十二月美方催駕,蔣介石拒絕理由是英軍必須登陸緬南以為側攻。美答:「雲南部隊所需之器材與教官都已抵華,若該部隊不支援作戰,這些美援的器材與教官便無必要。」
沒等中國回電,美又急催「若雲南部隊不能使用,則目前因交通困難,所有重要軍用也不宜運交中國,在印度的軍用品,除抗敵需要者外,也應減少。」中國仍不理。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日美又電蔣。四月初,中國才派出兩師軍隊應付應付。
美方不滿意。四月四日,以羅斯福名義再電蔣:「閣下之遠征軍(雲南部隊)乃美國所裝備,應立即出戰。多年來,裝備中國遠征軍,就是為了今日之戰,若不能,則一切空運的器材和教官都沒有意義。我希望閣下立即採取行動。」
六天之後,見中國仍無動靜,美下令停發遠征軍物資,等出兵之後再恢復。五天後,遠征軍才由怒江進入緬甸。
這才是遠征軍砲兵連郝連長應該知道的印緬戰場真相。
(作者為前中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http://www.taiwannation.com.tw/)
回應「郝連長應知的遠征軍真相」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4-1
◎ 王至劭
昨日沈建德教授「郝連長應該知道的遠征軍真相」一文,道出郝柏村所不知或故意忽視的二戰中國「緬甸遠征軍」真相。蔣介石派兵緬北確實是「被逼的」,但沈教授文中所述的時間和兵員人數,與史實可能有些出入。
蔣介石派出中國遠征軍到緬甸有兩次,第一次是一九四二年三月至八月,人數約十萬人,最著名的戰役就是由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將軍以及該師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率領,於該年四月十七至十九日打出來的「仁安羌」大捷,救出英軍七千餘人,美國傳教士、各國記者、婦女共五百餘人一併獲救。
後因蔣介石、杜聿明等人顢頇不堪,失敗收場。蔣介石並命令杜聿明率十萬大軍穿越緬北野人山走回昆明,結果是十萬軍隊進去,只有四萬人走出來。
和日軍打仗也只有死了一萬多人,結果撤退進入野人山之後,部隊受盡飢餓、毒蛇、野獸、螞蟥、螞蟻等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折磨而死去,總計接近六萬人。只有孫立人將軍沒聽從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得以全師保存。
沈教授說的應該是第二次遠征吧!
(作者為建築業者,台中市民)
- Jul 21 Mon 2014 14:41
兩岸競合 -- 統獨民調; 台灣香港難兄難弟 台專家稱大陸開啟漢唐般盛世 統一不可逆轉; 郝連長應該知道的遠征軍真相 (合輯之一百八十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