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大陸》期待藏人富貴雙全
2014-9-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0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印文/新竹市)
人生際遇無常,初次遇到西藏人,不在西藏、不在中國,而是在印度。那次去印度,我決定先到達蘭薩拉參訪,看看海外西藏人在印度的生活情況。
達 蘭薩拉是現時西藏海外流亡臨時政府的所在地,也是印度境內最多藏人聚集的地方,藏族的精神領袖,同時也是被藏人視作菩薩化身的達賴喇嘛,其住所就在這裡。 但是大陸人很少來,因為政治不正確;台灣人也很少來,因為光是印度這個國名,就讓許多生活在台灣舒適圈中、每天過著便利生活的國人沒有興趣。
況 且,交通挺不便利。飛到了新德里後,還得小車換大車,再坐十個小時的夜間巴士走山路才能到達。由於層層轉車,因此就和一起擠車、等車的人聊了起來。發現要 去達蘭薩拉的人多半是和西藏很有淵源,其中有位住在美國定居、已歸化美國的海外西藏人,每年回家一次探望親人。由他身上探知了在美國也有海外藏人社群定期 聚會。問他是否有回去中國大陸的西藏地區?他說沒有,在自由國度美國的藏人都認為:有達賴喇嘛的地方就是故土西藏,不必執著於地名。是啊,家的定義從來不 在地點,而在於心靈狀態。
也有遇到住在達蘭薩拉的海外西藏人,為生活奔波,每天下山到較繁榮的德里市區討生活,看來日子過得辛苦。但他還是很自豪地告訴我們,他從五歲時就與眾人從西藏翻越雪山、冒著生命危險來追尋達賴喇嘛,目前感受到極大的心靈自由。自由,向來只有願意相信的心靈才能體現。
更 有趣的是遇到了來自中國的西藏年輕商人,第一次到達蘭薩拉,在此也沒有認識的舊識親友,算是來此長見識、尋根與探望海外的同族人。這在大陸是不大允許的 事,所以不敢張揚,在我說自己是台灣人後,他才比較放開心胸與我們大聊政治、經濟、中國、西藏等問題,算是讓我們聽到更多的藏人心聲。
經商的人格特質就是要有如此的靈活彈性手腕、隨時蒐集情報的好奇與因地制宜的態度,我打從心裡讚嘆他大有前途!看他手上拿著iPhone,我好奇地問藏人都喜歡用哪一種手機。他說在西藏,人手一支iPhone,連喇嘛也不例外。
這 不是崇洋,而是因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熱愛西藏文化,年輕時還到過西藏靈修,因此iPhone一問世時就已經內建了藏文。這是別的手機都沒有的,所以藏人便 很習慣地沿用iPhone至今而成為流行。看來賈伯斯不僅是大學時代就愛上了中國書法,將其對中國文化體會的美學融入iPhone的外觀設計上,連 iPhone內涵也納入了對西藏文化的喜愛。由此觀之,文化的力量真是無遠弗屆。
後來我又請教這位朋友,請他比較一下西藏與達蘭薩拉兩地藏人的生活水準。他說現在因為西藏積極推廣觀光,留在西藏的藏人是富有的,而達蘭薩拉的藏人因受限於印度的經濟發展,日子是沒西藏藏人過得好。
但是能追隨達賴喇嘛,他們心靈就已經富足;因為,物質的享受,從藏人的宗教觀、人生觀來看,其實沒那麼重要。
這次的達蘭薩拉之行,遇到了不同地區、不同思想的西藏朋友,讓我對於海內外的藏人有了更深的認識與感受。中國海外西藏人對心靈富足追求大於物質,值得我們尊敬。
其實心靈的富足就是高貴的「貴」之意思,相對於留在西藏的西藏人,目前的生活雖然是「富」的,但是對於心靈上的「貴」,雖然不敢放下一切來追求,但還是心中暗自欣羨的。
要是能「富貴雙全」,就是完美的藏人希望。只不過,也許目前政治現實還不允許吧。
《台灣人在大陸》北京最美的時節
2014-9-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16| 評論數: 0 |原作者: (一蓑煙雨/北京大學台生)
要說兩岸差異最明顯的季節,我相信是秋天。雖說北京冬天下雪而台灣不會,但台灣溼冷的氣溫卻依然讓從冰天雪地的北京回來的我感受到刺骨的凜冽。
每年的此時,兩岸剛從中秋節的月餅香中走出,然而不同的是,在台灣迎接學生們的也許是高照豔陽,而在北京卻是日漸涼意的秋風。
從小生長在四季如夏的台灣,季節對我來說的意義無非是多穿一件長袖夾克,或是每日曙光乍現早晚的差異,但當我在北京第一次看到大雁南飛以及垂楊翠柳一夕凋零,我頓時感受到秋天的重量是如此的具體又真實。
「傷 秋」似乎是每個中國文人必備的氣質,似乎到了秋天,人性中的溫暖也隨著萬物的凋萎而失去了生命,然而卻也正因如此,秋天成為了千古絕唱的溫床,然而從小每 當讀到《西廂記》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對其中的秋景幽情總難免隔靴搔癢,除了文字之外,幾乎感覺不到 更多的意境與共鳴。
直到來了北京,親眼目睹圖書館前成群的銀杏樹,前天傍晚尚且翠綠,隔天一早卻已是一片金黃,整座校園有如滿城盡戴黃金甲,萬物的生機似乎戛然中止,連空氣中的涼意都顯得出奇的嚴酷。
即 使如此,小時候聽在東北出生的奶奶說,她年輕時最喜歡的季節就是秋天,因為那時的東北剛剛揮別了酷暑,又尚未進入嚴冬,她瀋陽老家門外此時是一望無際的稻 浪,號稱「北大倉」的松遼平原上此時嘉禾千里:「每年的這時候,總感覺天空特別的高、特別地藍!」我幼年的記憶中深深烙印著奶奶這句話。在我長大求學的過 程中,似乎關注眼前的書本遠超過頭頂上的藍天,直到當我有一天傍晚從學校圖書館的落地窗瞥見那一抹殘陽,那一刻卻讓我回憶起奶奶那句對家鄉秋天的形容,半 個多世紀似水流年,那一輪血紅卻依舊楚楚動人。
有人說秋天是北京最美的時節,不僅氣溫宜人,且空氣清新,沒有冬天的霧霾,也沒有春季的飛 絮和夏天的塵埃。然而北京的秋天最讓我心嚮往之的原因,卻是季節由暖轉涼之際,萬物生機的細微變化,如宿舍樓前杏樹葉色、未名湖面上的鴨鵝、燕南園中的 貓,在此時節逐漸放慢活動的節奏,昨天剛看到的一樹翠柳,今天卻已黃了一半,前天還在宿舍樓前搖尾撒嬌等待餵食的小貓,今天已看到她窩成一團小毛球躺在自 己搭堆的草窩中。
有人說秋天象徵著肅殺之氣,但我卻相信這個時節中更多的是養精蓄銳,將在春暖花開之際再次綻放天地間的生機。今天中午前往食堂吃飯時,看到圖書館前旗桿上的旗幟已經轉向東側飛揚,西風漸起,秋天,真的到了。
《兩岸校園超連結》大陸班級幹部 黨支書最大
2014-9-2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1| 評論數: 0 |原作者: (羅鼎鈞/清華大學台生)
來到大陸已經半個多月了,歷經新生報到和學校的開學典禮,在幾次院裡的課程介紹、上課和各種新生聯誼活動,我也逐漸與博士班同學們慢慢逐漸熟識起來。
此時上一屆的學長跟全班說,要選班級幹部了,學長也很熱心的說會把他們那一屆的「班級憲章」寄給我們每一位同學。
班級裡的黨支部
當 全班在選擇班級幹部時,基本上也是跟台灣一樣並不是很踴躍,大家也是互相推來推去,最後也就決定了幾位班級幹部負責整個學年度的班級事務。跟台灣班級幹部 比較不一樣的是,班級裡面要設有黨支部,另設有黨支部書記、宣傳委員和組織委員,因此在進行選舉時學長先問了哪些同學是中國共產黨員、哪些同學不是黨員, 只有黨員才可以擔任這三個職務。
班級裡還有班委會和團委會,分別由班長、團支書、文藝委員和生活委員四個幹部,這四個幹部基本上非共產黨員也可以參加,但整個班最大的應該就屬黨書支部書記了,再來才是班長,團支書到現在我也一直不知道是做有什麼作用,我想應該是共青團吧!
「黨團、人民、群眾」三者三位一體的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所有同學們都隨時可以保持緊密的聯繫,有各種活動、學習、讀書會都可以互相幫助。因為我屬於境外人士,最後就擔任一個文藝委員,主要任務就是為年底院上的文藝活動編排節目。
跟大陸大學比較起來,台灣的大學校園裡的班級幹部相對單純多了,大部分擔任班級幹部的人都是比較熱心的同學,另外也可以發現台灣的班級幹部並沒有「黨」這塊系統,就算有也是過去在戒嚴時代校園裡國民黨的校園社團而已,而非連班級這個最小的單位還都有黨支部。
擔任幹部有利求職
但在近幾年與大陸同學們交流下來心得,慢慢也能了解到為何大陸大學班級裡也會有黨支部,最主要的是在大陸班級裡擔任幹部,不只是一種榮譽加服務,最重要的是對於自己未來生涯規畫上和申請獎學金評比,尤其未來要考公務員進入國營企業,基本上都需要是成為黨員才比較保險。
我從班級幹部的分派中慢慢了解到,「黨團班」的定義應該就是「黨帶領著團最後再帶領著整個班級」,雖然全班人數不多,但我想這也是大陸班級自治裡與台灣班級自治上最大的差別。其他收班費、不定期一起聚餐和班遊,基本上也都差不多的。
目前我也身為大陸校園裡的班級幹部一員,雖然只不過是個文藝委員,但在未來清華讀書的日子裡,一定會將台灣各種活潑創意的一面,透過各種文藝活動方式,介紹給全班同學甚至整個院裡的師長同學,我想這也是我來大陸讀書的信念:「既來之則安之,多多交流多多融入。」
《台灣人看大陸》追尋中華文化的輝煌根源
2014-9-2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29| 評論數: 0
因為參加了漢字之旅的文化體驗營,深深感覺到,中國,不愧是文明大國,有著數千年歷史長流的它,醞釀著這整塊大陸地各地區的文化與內涵,開車行經各個地方,沿途許多地方都是了不起或歷史悠久的古物或古建築。
身 在台灣,也許無法體會我們所承繼的中華文化有這麼久的感受,而在課本上我們的祖先數千年前所有輝煌的功績、種種顯赫有名、千秋盛世的歷史痕跡都在此刻我的 眼前逐一開展。在遙遠的那陸塊上,知曉它的存在就在那頭,但若未真實的走訪於此,何能真實的感受它?而當它就真的在你眼前時,感受就會深的很,或許有時還 會震撼。
黃帝故里祭拜祖先
這八天裡,我們實地走訪很多地方,很多都讓人印象深刻、驚 豔萬分。在黃帝故里進行拜祖大典,在那肅穆的氣氛下,眾人追思我們的祖先,而在軒轅黃帝像前,人們都會不自覺的展現恭敬,遙想它的英雄事蹟會令人有些目眩 神馳。具茨山是個神祕的地方,若不是知道這是黃帝以前活動過的地方,說不定會讓人高度懷疑它是外星人遺留下來的神祕符號,這圖騰和其他各國家的古文明有類 似,這點可真耐人尋味。
小時候在武俠小說裡聽聞少林寺,直到真的來走一遭後,才發現此處古物多的驚人,歷朝歷代皇帝立碑和大大小小莊嚴的佛像,其中最有印象的,是有一處練功地方,地板上有許多凹進去的洞,詢問後才知道這是由於千百年來無數武僧在此練功,經年累月所踩踏出來的。
另 外一個讓人感動的地方,是我們一行人踏上八達嶺長城。在這之前可能無法體會蓋長城有多麼的艱困,直到發現它是如此陡峭之後,很佩服古人毅力,那一磚一瓦的 堆砌是多麼的不易,接著又想起秦始皇時期的許多百姓悲慘的故事,更是讓人勝欷噓。除此之外,對這裡也頗有感懷,因為很多詩人的詩句都和長城的詠嘆有關,無 論王昌齡、王維、王之渙等所謂的「邊塞詩人」,都對塞外、漠北的戰事、將士們有所描寫,使得長城在中華文化裡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
甲骨文古老又迷人
我 們到安陽,參觀了殷墟宮殿宗廟遺址,這是我這次最著迷的地方。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目前通稱為甲骨文,它是中國目前可考的最原始也最古老 的文字,撇開那原始的形體意思,從本身文字的線條和弧線來看,我就覺得很優雅與美麗。在這裡見到了許多還沾著泥土的龜版,看起來格外有感覺,彷彿剛新鮮出 土似的,一片片的龜甲,訴說著無數前人生活的點滴故事。
從龜甲本身的結構我們可以知道它可能是從南方國家進貢上來的,而從上面所記載的甲 骨文,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某些平民生活的面貌。不過現代人可能很難想像,生活中無論大小事,都要透過占卜來探尋事件的吉凶禍福,因為這實在太費事也耗時 了。經過這次研究甲骨文大師的講解,我才知道,龜版中間的那條不怎麼長的線有個美名為千里路,名頭實在挺好聽的!
歷史長河傳承後世
還 有,做成龜版時,要先把龜的腹甲與背甲分開、磨平,再把骨脊削平,接著占卜的地方要削薄並燒烤,觀看它的裂縫走向。龜甲的左右各自代表是與否。占卜由四個 結構組成也是第一次較為了解,完整的卜辭包含四部分:分別是序辭、命辭、占辭、驗辭,這有一套文法在,可以藉由此更容易弄懂它占卜的意思,古人的智慧實在 是不簡單。這次老師們講解甲骨文的起源,從發現到挖掘,再到近代的學術研究,中間各種有關人物與過程發展都讓我們聽的津津有味,著實上了一堂認識文字的專 業課程。
歷史長河沒有停歇的一天,整個中華文明就是從古老深遠的過去流到現在的巨大篇章故事,經過許許多多朝代的興亡留下了不少的遺跡,伴著史書上的記載,我們可以稍知和揣測出大概,進而對於我們的先祖們建立的文化加以學習和了解,並認同我們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而來的後人。
這 次在大陸看見很多歷史記憶中的實物很滿足,遙遠的那端的確是我們文化的源頭,地大物博的中國大陸,到處都有自己長遠的古老故事,都可以追尋到自己的根源。 在大陸看見了許多文物,這些都是我們和前人們的連結,也是我們文明的瑰寶。就算在時代不斷的汰換下,這些古物還是會不斷的傳承、教授文化給後代,是中華文 明之所以能夠不斷聯繫與延續下去的媒介。
何不親自走訪一趟
在中國大陸的這次旅行,讓我感受到思想上深刻的衝擊與成長,希望未來還是能夠多多與大陸同學、青年們交流往來,因為透過旅程中的彼此相處、刺激,讓我能夠有更多的收穫和學習的機會。
大陸的中華文化根基紮實而深厚,如果總是紙上談兵,而不自己親自走一趟,親身體驗、面對,是怎麼也沒辦法感覺到那深層的震撼。
兩岸現在的文化,因為制度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異,但是如果往歷史裡面去探詢,則會發現那些老祖宗的智慧,是我們共同承繼的可貴寶物。
〈社論〉原來「兩岸互設辦事處」就是統一進程!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4-09-25
自 二千年以來,由於台灣內部的政黨競爭問題,國民黨總會在國際,主要是對著美國盟邦「投訴」:民進黨的領導與政策,對於區域穩定,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但 是,一篇來自德國媒體的訪問內容,恐怕會讓所有的台灣公民確信:今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台灣最大的不確定性來源無他,正是馬英九總統。
週二 的德新社與德國之聲報導,馬英九近日在受訪時,強調了幾個重點,第一,他願意學習兩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走向統一的經驗,在其任期屆滿前,兩岸將互設辦事 處。同時,他對著外媒重申,希望在十一月APEC能夠與習近平會面。第三,他誑稱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受到五十%以上民意支持。第四,他自認三月學生的抗議 行動不會長期影響台灣的政治;與中國改善關係,是唯一可行的途徑,否則台灣的空間將被極度限縮。
以上這些言談訴諸國際媒體,不能僅以單相 思的囈語,做病態式的看待,以民主國家規範元首的標準,我們必須合理懷疑:這是不是與中國的隔空喊話交易?也就是請習近平再思考馬習會的可能性,籌碼就是 互設辦事處?甚至互設辦事處已經成為邁向「統一」進程的先期步驟?這麼一個充滿個人議程設定的政治提議,在國內未經民主程序取得正當性,甚至連透過任何方 式向民眾做最起碼的說明都沒有,卻能毫無忌憚地對著國外重要媒體以台灣的代表自居,是認為國人不能置喙、國會無從追究?更何況,陸委會主委已經證實中國送 來的APEC邀請函上頭銜不是總統,而是先生(Mister),這與搖尾乞憐有何不同?
馬英九宣稱:台灣方面下功夫研究德國歷史。這個全 稱肯定命題,與事實完全不符,台灣頂多只能說是包括馬英九在內的某些人醉心於兩德統一的歷史過程。然而這個推動與中國發展終局關係的途徑,並未與台灣社會 對話及討論,台灣社會已經形成的共識是:任何涉及台灣現狀改變的方式都必須經過公民投票決定。
兩德的分裂國家模式,與當前台灣與中國的關 係無法類比,德國分裂是一九四五年二戰戰敗的結果,當時的盟軍依據雅爾達密約,將德國一分為四,英美法的佔領區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蘇聯佔領區則為德意 志民主共和國。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統一之前,由於西德主動宣布放棄代表全德國,承認分裂的事實,以及兩德地位對等,兩德因此得以 在一九七二年簽訂《基礎條約》,也才有一九七四年的兩德互設代表處,同時在聯合國擁有席位,在國際上,實行雙重承認,各國可同時與兩德建立正式外交關係。
當時的這種關係,是兩德都承認德國存在兩個國家,但彼此不視對方為外國,而是一種特殊關係,或可簡稱為「特殊的非國與國關係」,這個說法,也是馬英九在六年前上任總統未久就積極推銷的兩岸關係定位,但突然拋出,引起各方訾議,他也從未在競選時誠實向選民表露真實心跡。
於 今,在卸任的倒數計時時刻,馬英九「出口轉內銷」,逕行放風其下台前兩岸要互設辦事處,熱切爭取十一月仍有APEC馬習會的一絲希望,這樣的「統一夢」, 非但並無兩德當年相互承認的任一條件,而且背離了台灣主體的歷史觀,純粹是國民黨少數流亡餘緒的一廂情願,甚至並不排除是更低層次的馬英九握手秀個人需 求。這樣的恣意妄為,豈不令國人高度遺憾?
三月學運對於台灣政治的影響,是長期的、還是一時的?這不是一人說了算,馬英九錯估了三一八衝進國會議場所啟動的,已經不只是一場學生抗議,而是相當規模的公民運動,其續航力如何,要由這個社會來集體判定。當權者也不應誤判,以為囿於憲政體制,民意已對他莫可奈何。
十一月,不只在中國有APEC的舉辦,在台灣更有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這是對主政者的期中考試,國家元首不問問大家的主張,即宣布要學習德國統一的經驗,甚至謊稱一半以上台灣民意支持他的一中政策,屆時,選民有機會、有權利、也必須以選票就此表示意見。
總統府針對特定媒體引用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之回應
公布日期 中華民國103年09月25日
針對特定媒體引用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馬英九總統22日接受德新社(DPA)等媒體訪問,「矢言將持續推動目前的傾中政策」、馬總統「強調願意學習當初 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接近中國是台灣求生的唯一機會」,總統府發言人馬瑋國表示,該篇報導之相關說法乃子虛烏有、完全不是事 實,該報錯誤引述、未經查證,違反新聞倫理,總統府表示遺憾。
馬瑋國表示,馬總統提及參考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是指兩岸可以從 「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一個德意志,兩個國家),以及主權跟治權分離的相關經驗得到參考。然而馬總統的意思也很清楚,因為兩岸關係和兩德關係完全不同,即便借 鏡參考,但兩德經驗也不能直接複製到兩岸經驗上。該報導指出馬總統強調「願意學習當初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最終實現統一的經驗」的說法乃憑空捏造、與事 實不符。至於「矢言將持續推動目前的傾中政策」、「接近中國是台灣求生的唯一機會」,馬總統更是從未提及。
馬瑋國表示,本月22日馬總統乃「接見」歐洲媒體亞洲特派員訪華團,並非「接受專訪」。當時現場只有德通社與兩家歐洲媒體,德國之聲中文網並沒有記者在現場,總統已指示行政單位立即要求該網站更正內容。還原該場談話,馬總統提到東西德經驗原文如下:
總 統:歐洲從整體來看,因為在許多歷史、政治及經濟方面的發展,提供了我們很多參考的經驗。譬如說,德國處理兩個德國的經驗對於我們處理兩岸關係,也提供了 一個相當不錯的參考架構。譬如說,德國人在1972年簽的「兩德基礎關係條約」,以及這個條約背後的理念,就是「一個德意志,兩個國家」,還有「主權」跟 「治權」分離,都給我們帶來許多有意義的參考價值。另外就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北海的沿岸國家透過和平的協商,還有法律的訴訟解決了有關海域石油的爭 議,使得各方可以合作開發而產生了世界名牌布蘭特原油,像這些是我們在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時一個參考的對象。1969年對德國與其他西歐國家「北海大陸礁層 案」訴訟的判決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促成大家可以一起合作探採原油,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經驗。
記者:回到兩岸關係。您曾以德國的例子與兩岸關係作比較。而東西德是在經過長時間討論後決定互設代表處。
總統:是的。
記者:所以,您任內可見到兩岸互設辦事處?
總 統:我想可以。兩岸已建立互設辦事處的共識,但作法與兩德並不相同。當時,東德於西德設使館,但西德於東德僅為常設辦事處,以避免產生互相承認對方主權之 印象。檢視1972年兩德「基礎條約」,並無使用Souveränität一詞而是以Höheitsgewalt—統治高權—取代。我認為兩德在「基礎條 約」中互相承認對方領土而不碰觸主權問題是正確的決定。雖條約中並未使用主權一詞,西德總理布蘭特 (Willy Brandt)於條約附函東德部長會議主席,表明條約所載並不影響兩德統一。正由於這封信,「基礎條約」得於憲法法庭獲得通過。我想說的是,這需要精密的 操作。而即便借鏡兩德,我們並未採取「一德兩國」模式,因其不合於我國憲法。所以我們採「一中各表」的說法。在此基礎上,兩岸得以過去六年的經驗持續發 展。是極為重要的。
President: And also, we have actually learned a lot from the experience, especially in history, politics and economy from European countries. For example, Germany has provided us with a great reference in dealing with the two Germanys, so when we deal with the cross-strait affairs, we actuall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y. For example, in 1972 the two Germanys signed the Basis of a Relation’s Agreement, and also the ideas behind it have provided us with great inspiration. Also, we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the 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 as well as the separation of sovereignty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these have provided us with great examples. Also, from the 1960s to 70s, the countries surrounding the North Sea cooperated to use peaceful negotiations and legal actions to resolve the oil dispute in the North Sea, and all parties concerned could work together to jointly develop their resources, thereby coming up with Brent crude oil, or Brent crude. And also when we proposed the East China Sea Peace Initiative, we actually emulated the spirit of the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at is a very important source of inspiration. Also, Germany along with some other West European countries participated in the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in 1969. It was a very successful example because you worked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exploration of oil, and that has been a very good experience for us.
Reporter: Can I come back to the mainland issue? This year you just mentioned the example of Germany, and that you drew on the example of the two states theory. Germany also had this model of a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each other’s country, and this has been in discussion for a long time, I believe.
President: Yeah.
Reporter: So, do you think you will still see that in your presidency?
President: I think so. I think we are having a lot of consensus in establishing the offices in each other’s places. And that would b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that was adopted by the two Germanys back in 1972 because East Germany set up an embassy in West Germany. But for West Germany, they set up a chancellor’s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East Germany to avoid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recognized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I’m sure if you check the language on the 1972 Grundlagenvertrag, you don’t see the word Souveränität, but rather the word Höheitsgewalt. That’s a term... Höheitsgewalt means supreme power, to replace the idea of soverignty. The 1972 agreement went so far as to recognize the territory of East and West Germany, but they went short of recognition of sovereignty. I think that’s a good move, and even though they haven’t used the word sovereignty, Chancellor Brandt wrote a letter to his East German counterpart, attached to the agreement, saying that whatever was said in the agreement would not affect the eventual unification of the two Germanys. And that letter saved the agreement when it was submitted to the German constitutional court, and the judges eventually said it’s okay. So what I’m trying to say is that this is a very delicate maneuver, and though we consult, we use that as a reference, but we have so far not used the idea of Ein Deutschland, zwei Staaten, one Germany, two states, because that will also have a constitutional problem in my country. So we use 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 because each side is allowed to express their idea of what that China is, but in that basis, no matter how fragile it is, it is very, very critical to make what happened in that last six years happen.
Taiwan's president vows to continue China-friendly policy
23 September 2014
© Jameson Wu, EPA Taiwan's President Ma Ying-jeou - © Jameson Wu, EPA
By Stephan Scheuer and Yu-Tzu Chiu, dpa
Taipei (dpa) - Taiwan's President Ma Ying-jeou still wants to meet China's president at a summit this year, and said current cross-strait policies would continue despite protests.
In an interview with dpa and other media in Taipei Monday, Ma said Taiwan haF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ummit in Beijing in November.
In February, Taiwan proposed that Ma meet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summit. But hopes of a historic meeting between two leaders have faded.
Ma said Beijing was afraid the appearance of the leader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at APEC would give the world the false impression that they have abandoned the "one China" principle.
"I don't think it could be substantiated ... I hope more favorable conditions can be created to make it happen," Ma said, stressing that APEC was designed for economic leaders to meet without using their official titles.
"The idea is to accommodate the participation by countries like us. And that's why we consider that i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us to use that format for leaders of two sides to meet without generating other unnecessary sensitivities," Ma said.
In the past, at an APEC summit, Taiwan was represented by senior economic advisers or business leaders.
China has claimed sovereignty over self-ruled Taiwan since 1949, when Nationalists fled to the island after los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aipei's rapprochement with Beijing, adopted by Ma when he came to power in 2008, has worried some Taiwanese.
Opponents said the signing of 21 agreements with China, on trade, finance, transport, agriculture and other issues, lacks transparency.
In March, opponents stormed a parliament building and demanded the legislature not ratify a services trade pact with China. They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stop negotiating with Beijing until new oversight regulations were in place on any deals.
Ma said the March protests, known as the Sunflower Movement, only had a short-term impact.
"For Taiwan, we cannot really avoid facing the rise of mainland China and making the necessary policy adjustments to assure peace and prosperity," Ma said.
Citing opinion polls conducted by the government, Ma said more than 80 per cent of people surveyed support the status quo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his "one China" principle receives more than 50 per cent support.
"That's why we consider we should continue the current policy but with more public communication with people," Ma said.
Wu Jieh-min, a sociologist at Taiwan's Academia Sinica, said majority support for the status quo does not mean support for Ma's cross-strait strategy.
Wu said, since 2008, Ma's policy of leaning towards China and democracy's degradation in Taiwan have stimulated Taiwanese young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Sunflower Movement does have long-term impacts, in terms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the boosting public awareness," Wu said.
Lin Fei-fan, a 26-year-old graduate student leading the March protests, said long-term impacts made by the protest include changing the tempo set by Ma to deepe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ccording to Lin, Ma's original plan was to ratify the services trade pact in June, sign the trade-in-goods agreement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establish representative offices next year and eventually sign a peace agreement with China in 2016.
"Now, the services trade pact remains unratified. The talks for the trade-in-goods agreement in September, conducted in Taiwan, failed to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Lin said.
Lin said Ma remains reluctant to face up to the setbacks to his policy of leaning towards China.
"After the Sunflower Movement, Ma has done nothing to ease people's anxiety over the services trade pact with China," Lin said, adding that new oversight regulations have still not been established.
Lin said Beijing's confidence in Ma has been affected since the March protests and has tried other channels to learn about Taiwan.
"Some connections with Beijing were seen in June, when Zhang Zhijun, the director of China's Taiwan Affairs Office, visited Taiwan," Lin said.
Chen Hui-mi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ai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democracy groups, such as Taiwan March and Democracy Tautin, after the March protest shows that the movement has built up the capacity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terms of long term impacts,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democracy in Taiwan's civil society will be further speeded up," she said.
Chinese analysts said Beijing has adopted several methods to support Ma's rapprochement policy, including provid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preferential policies.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Taiwan people to overlook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After all, China isn't a democratic regime," said Xiaohe Che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Renmin University.
會見台灣團體 習近平首度提到「一國兩制」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2014.09.26 02:15 pm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今天上午在北京會見台灣統派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的再造。」這是習近平2012年11月擔任中共總書記以來,首度在接見台灣訪客時提到「一國兩制」。
應中共中央台辦邀請,新同盟會長許歷農、新黨主席郁慕明等台灣統派團體組成的聯合參訪團訪問北京,這是大陸首度集中邀請廿多個台灣統派團體;習近平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統派團體時,罕見地多次重申與強調「一國兩制」方針。
統則強、分必亂
「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大陸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
習近平表示,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大陸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習近平稱,大陸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他說,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習近平表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
習近平說,大陸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但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習近平表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
習近平表示,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大陸絕不會容忍。他也不忘向綠營招手,他說,「我願再次重申,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
習近平:一國兩制考慮台灣現實
【中央社╱北京26日電】2014.09.26 02:12 pm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天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至於「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
習近平還說,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我們絕不會容忍」。
他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至於「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習近平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新黨主席郁慕明、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等台灣24個統派團體共55名代表時,作上述表示。新華社並在中午發出習近平講話全文,提及上述內容。
習近平表示,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1949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習近平強調,「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我們絕不會容忍。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台獨之路走不通。他願再次重申,大陸對台灣民眾一視同仁,無論是誰,「不管以前有過什麼主張,只要現在願意參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
他說,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
習近平提到,大陸將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民眾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
他指出,當前兩岸關係雖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但和平發展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兩岸民眾應堅定信心、攜手努力,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習近平說,大陸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 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大陸理解台灣民眾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民眾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
他提到,台灣民眾也同時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許宗力觀點:又是德國之聲
風傳媒 許宗力 2014年09月25日 23:12
總統府25日否認德國之聲中文網有關追求統一的報導,總統府還公布了總統馬英九接受歐洲媒體亞洲特派員專訪的內容,內容中總統引用了德國人在1972年簽的《兩德基礎關係條約》相關內容。(資料照片,林詔安攝)
今天報載,馬英九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又是德國之聲,李登輝在1999年同樣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提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所謂兩國論)訪問,「馬英九總統表示,在兩岸接近程序上,他相信可從當年東、西德處理雙邊關係的做法上取經。對話導致兩德得以於1972年簽署「基礎條約」。馬英九稱,「這是非常好的一步」。 他認為,有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臺灣辦事處,類似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74年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開設的常設代表處。馬英九總統同時指出,兩德關係並不能直接套用於台海情形。他強調,臺灣不運用 「一德兩國原則」。他指出,北京和臺北之間的關係既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他稱,台海兩岸關係「是歷史上還從未有過的一種關係」。讀完之後幾點感想:
一、馬總統念茲在茲,期待在任內完成互設代表處,因此在兩德基礎條約似乎只看到兩德互換常駐代表這一條,其實基礎條約有更多重要內容,不知是總統不知,或故意不提、不敢提:
1. 基礎條約締約雙方互稱國號。
2. 雙方皆認同聯合國基本原則。
3. 雙方皆有義務放棄以武力解決爭端,尊重相互之邊界(承認邊界之不可侵犯性)。
4. 雙方同意在國際法上任何一方均不得代表對方。
5. 雙方承諾,參與歐洲的安全與相互合作程序,並支持裁軍之努力。
6. 雙方同意,各自主權只能在自己領土內行使,相互尊重在內政與外交事務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如果馬習能簽訂這種內容的基礎條約,送給他們兩位一百個諾貝爾和平獎也不為過。可惜放眼對岸,看不到有相同智慧與胸襟的東方布朗德。其實,一旦雙方簽訂這種內容的基礎條約,對台灣的獨立性不一定有利,因為簽訂後,兩岸關係一定急速加溫,如果台灣人還是繼續以低等的經濟動物自居、自豪,唯利是圖,而降低對對岸中國的戒心,甚至寧願犧牲自由民主,搞不好台灣人那一天會學東德,以民主程序自我解銷自己的國家,加入對岸中國。這才是對岸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招。
二、馬總統說臺灣不運用 「一德兩國原則」,兩岸間既非國與國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但既然馬總統是中華民國這個「國」的總統,又說兩岸「既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的關係」,則兩岸間唯一可能就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請不要跟我說是特殊的一國內部關係,除非總統自矮為區長、甚至特首),而德國統一前的一德兩國關係,其實就是「既非(國際法上)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國內部關係」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不知國民黨為什麼一直反對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何況眾所周知的馬友友報一向立場是一中屋頂,曾連續以幾天社論,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屋頂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並存,呼籲(其實近乎懇求)對岸承認、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一中屋頂其實就是一德兩國關係,也就是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複製,馬卻又說不運用「一德兩國原則」,馬友友報也一向砲轟特殊兩國論,真令人不解。
三、不過不能因總統被戲稱馬卡茸,就以為總統真的IQ低到不識此間的矛盾,其實,大家都知道,國民黨只因為害怕觸怒中國,中國不喜歡的不提,中國反對的不敢提,才刨製九二共識,跟著對岸喊「一個中國」,批判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藉此取得「改善」兩岸關係的門票。但在「一個中國」的金箍咒下,再去談一中屋頂,懇求中國不要否認中華民國,不僅邏輯不通,對方也不會甩你,結果很有可能因此把台灣、中華民國玩完。
四、最後一點,當弱勢的一方一再對外大聲嚷嚷,要改善與強勢一方的關係,要與強勢一方簽訂條約,並聲稱這是弱勢一方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強勢一方,你會怎樣看?難道不會利用你對我有所求,你有歷史定位的壓力,而極盡吃定你之能事?就這一點言,總統就的確有那麼一點馬卡茸了。
*作者為前大法官,本文轉載自臉書
錯失馬習會 北京會吃後悔藥
【聯合報╱社論】2014.09.26 02:05 am
運用十一月北京APEC年會安排馬習會的構想幾告幻滅,但鼓吹促成此事者似仍未放棄最後的努力。北京若錯失了此次馬習會的不二機遇,未來恐會來不及吃後悔藥。
語云,順天應人。歷史的走向就是天,民意的歸趨就是人。兩岸的解決方案必須順天應人,不能背天逆人。馬習會可以是一個「天人交匯」之會,即「歷史與民意」之會;一旦錯失這個村,也許就不再有這家店。
兩岸的解決方案必須順應大歷史的走向。近代及現代史上有兩波「國家自決風潮」,一波在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以「民族自決」為主;第二波起自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及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引爆的「蘇東波」,則是以擺脫共黨專政的「政治自決」為主。兩岸問題即使不能以「獨立公投」解決,但也必然不可能扼殺某種形式的「統一公投」,這亦可視為一種「自決」形式,將是兩岸在歷史走向、人類文明及民主人權上無法迴避的一個關口。
準此以論,不論國際輿論對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評價如何,但無疑是在政治文明及民主人權上樹立了典範。同理,兩岸的解決方案也必須回應人類文明的基準要求,不能釀成反歷史走向、反文明、反民主的悲劇。
再者,兩岸的解決方案自亦應以民意為歸趨。從香港的情勢可見,政治體制及價值信念的歧異,不是「文攻/武嚇/利誘」所能彌合;尤其,當民意的歸趨與前述歷史走向成為一致之時,背天逆人的橫柴入灶將使情勢難以收拾。香港的民意「只是」為了爭取「真普選」而已,卻已經鬧得不可開交,則北京將如何面對即將「第六次直選中華民國總統」的台灣民意?
兩岸能否覓得解決方案,卡在「中華民國」;而APEC馬習會之能否實現,亦卡在「中華民國」。北京心中的兩岸解決方案若是建立一個「消滅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則不論在歷史文明上,或民主人權上,都是一個災難性、悲劇性的想法。而亦正因出自這種「不承認中華民國」、「消滅中華民國」的想法,所以北京對APEC馬習會猶豫,深怕弄成「中華民國vs.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國論。但是,倘若北京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北京最近倡導的「鄧小平主旋律」),改以建立一個「保全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為兩岸解決方案,即可能順應歷史文明、回應民意歸趨;那麼,在這個「大屋頂中國」之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為什麼不能在APEC實現馬習會?
北京欲以中華民國來防範台獨,卻又不肯承認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只說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這就使得台灣內部「借殼上市」之念不絕,且成為台灣人民在「一個中國」及「中國人」的認同上難以發展的根本原因。我們曾經主張「杯子理論」,亦即:「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此一理論,不論在「一中各表」階段,或進入「大屋頂中國」階段,皆可成立。亦即,應以「保全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為兩岸解決方案。
若北京能從「消滅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轉至「保全中華民國的一個中國」,則有什麼理由自APEC馬習會上退縮?若能成事,兩岸當局何妨共同宣示以「試驗事件」來進行APEC馬習會;馬英九以「中華台北經濟領袖」及「台灣領導人」的身分與會,各種儀節活動均經雙方協商規劃;在此「國際/國內」出現解讀彈性的情境中,「一個中國」即可能有了新內涵,兩岸關係也有了新思維與新活力,甚至能對人類解決政治衝突的方法與境界創造出新典範。因為,馬習會不只是一個「會面」,且必是一個影響人類文明思維的「號召」。
北京的思維誤區是,以為APEC馬習會只是給台灣搭台唱戲,卻看不到此會更重要的是一個為大陸朝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重新思考兩岸方案的珍貴機遇。或者,北京也有人看出此一機遇,只是缺少一位有足夠大智慧及強烈慈悲心的領導人來為兩岸的糾纏解套,作出新的抉擇。
從蘇格蘭及香港之例,足證兩岸問題在理念及方法上的不簡單,而「中華民國」無疑是兩岸的共同資產,是以,切不可有「消滅中華民國」的淺薄想法。若有馬習會,兩岸至少可以省去二十年的磨難;若無馬習會,北京亦不當以「消滅中華民國」為兩岸玉石俱焚的解決方案。北京若能有此大智慧與大慈悲,即知一旦錯失馬習會,來日必會來不及吃後悔藥。
陸若釋善意 APEC前同意馬習會 卜睿哲:將成1940年代後 兩岸領導人首接觸
2014-9-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9| 評論數: 0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25日指出,北京如果願意向台灣傳達「嚴肅看待中華民國」的訊息,最好的方式就是在APEC召開前同意雙方領袖會晤。卜睿哲強調,假如雙方都有政治意願,先放下「你贏我輸」的心態,就能夠解決大部分議題。台灣反對陣營質疑馬習會的動機與結論,都不該成為馬習會不該進行的因素。
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25上午在研究所網站發表「On a Ma Ying-jeou-Xi Jinping Meeting」文章,討論若欲舉辦馬習會的「前置準備工作」。
有政治意願 放下輸贏
卜睿哲指出,馬英九與習近平如果會面,將是雙方領導人在1940年代末期後的首度接觸,「馬習會將確保更好的變革」。
卜睿哲提到,在馬習會前雙方有四議題須先解決,包括:雙方領導人在什麼地點與場合、以何種政治身分、在雙方媒體面前如何稱呼、希望達成哪些實質目標等。他說,假如雙方都有政治意願,先放下「你贏我輸」的心態,就能夠解決大部分議題。
中華民國議題 勿躁進
卜睿哲分析,台北與北京同意討論馬習會的想法,但在安排見面行程前,得先解決諸多議題,當中最重要的是台北和北京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法理與政治角色認定的差距,台北認為中華民國是主權實體,北京認為其地位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
卜睿哲表示,中方領導人正面臨處理中華民國議題,有其嚴肅性與重要性,但過去的教條必須揚棄,兩岸如決定移開馬習會障礙,北京在過程中必須區別長期目標(統一)與中期階段性任務,雙方不該為戰略利益太過躁進,並在「中華民國議題」上保持靈活的價值,就可能有機會達到中方欲統一的終極目標。
卜睿哲最後指出,台灣任何領袖與對岸接觸前都需要民眾支持,說服社會不會單純為了會面而犧牲國家基本利益;不過台灣政治立場分歧,反對陣營懷疑或全面反對馬總統的大陸政策,必將本能性質疑馬習會動機與結論,但這些質疑不應是不進行馬習會的原因,而要思考如何「適當推動」馬習會。
《台灣人在大陸》上海打拚 再累也要圓一個夢
2014-9-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0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查查/上海)
在北京讀書兩年後,到上海工作。一個在上海的台灣前輩曾說:在上海,從前大陸人看到台灣人,會說「來做生意的吧?」過幾年後變成「來工作的吧?」再過幾年後變成「來找工作的吧?」台灣人從台商一路變成現在的台流,道盡了繁華與沒落的變遷。
不久前在內蒙古飛機場,飛往上海的航班延期,身旁坐著三個濃厚台灣腔的同胞,都是在上海做生意。他們問我在上海待遇好嗎?我說了一個數字,三人點頭稱讚「挺不錯的啊!」
我苦笑,我的大陸朋友們聽到這個薪水,總是皺眉思考了一下:「研究生畢業啊?這個薪水……不算好,勉強還行吧。新人嘛,刻苦點吧。」大陸朋友眼中不以為然的薪水,竟成為台灣人口中「挺不錯」的收入。
幾個台灣商人說,現在他們的公司都喜歡用台灣人。為什麼?因為薪水不要求,又願意加班、跳槽率也低,比大陸員工還「好用」。他們說:「你知道嗎?現在三萬台幣就可以找到有好幾年社會經驗的台灣員工,還是台清交的!」另一位說:「什麼三萬?兩萬多台幣都有很多人願意來上海!」為什麼?就為了以後的發展啊!
我沒說話了。我想到我的大陸同事最常問的問題:「你為什麼要在大陸工作啊?為什麼越來越多台灣人愛往這裡跑?台灣住著多舒服啊!」我總回答得很官方:「因為機會多啊,台灣小嘛。」和我一樣漂在上海的台灣朋友說:「當然是為了錢,還有什麼原因?如果在家鄉發展好,誰沒事離鄉背井?」
在大陸兩年多,從北京到上海,我和很多很多大陸年輕人交流過。很多人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愛往外跑,在他們看來台灣很好,生活品質好、安穩,不如大陸浮躁忙碌。
上海是個美麗的城市。外灘燦爛,淮海路繁華,時髦的漂亮妹子踩著高跟鞋,新天地有無數西裝筆挺的外國帥哥。然而這個城市最讓我有感觸的,是一起在這裡奮鬥的台灣人。
和北京不同,我在這裡數次踫到同胞,大家一見面總一起念叨著台灣的好:「空氣好、醫療好,還是台北舒服,上海的物價要怎麼活啊……?」念叨完後,還是繼續留著,打拚著。
現在台灣人在上海,已經遠不如以往風光。很多人拋家棄子來這裡淘金,失敗了仍不甘心回去,成為「台流」;很多人都是領著一份平凡的薪水,就為了一份「可能會更好」的機會。
前些日子生了病,大陸不同於台灣,花了一大筆錢。在醫院時突然大哭,想起台灣前輩說過:「生病時才明白台灣的好。」我以前怎麼這麼不知珍惜?
這個城市很殘酷,很昂貴,一直不缺人才。讓我有點明白了那麼多台灣人一邊念著台灣好、卻仍獨自在上海打拚的原因。很多時候就是為了爭口氣、不甘心空手而回、就是為了一個有些遙遠,但只要努力,或許就能達成的夢。
- Sep 26 Fri 2014 14:10
兩岸競合 -- 社會交流; 馬總統接受德國之聲訪問; 習近平:一國兩制考慮台灣現實 (合輯之一百九十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