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孫正義:互聯網投資的“時間旅行者”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4-09-21  13:01 

“工作就是一直思考,直到你覺得自己的大腦快要裂開為止。”

軟銀集團(Softbank)極其著名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EO)孫正義對此不僅加以宣揚,並始終身體力行。

而伴隨阿里巴巴(BABA.NY)於9月19日在紐交所上市鐘聲的響起,孫正義及軟銀的財富增值“也快要裂開了”。

14年前,孫正義的軟銀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阿里巴巴身上投下了2000萬美元,如今,根據估算這筆股份估值約580億美元。由此,這位身高僅1米5左右的韓裔日本人,有望成為新的日本首富。

“孫正義是個大智若愚的人,几乎沒一句多余的話,彷彿武俠中的人物:一、決斷迅速,二、想做大事,三、能按自己想法做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曾如是評價這位被稱為“互聯網大帝”的小個子和他的事業生涯的貴人。

雖然攀爬至一個頂峰,但孫正義的思考和工作不會停止。他與軟銀團隊在繼續按照4年前規劃的“新30年藍圖”前進——“公司將成為被全世界人所需要的提供科技和服務的企業。”

為實現這個目的,軟銀將促進和其他公司的資本合作,將集團企業從現有的約800家增加到5000家,“不拘泥於特定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力爭與更廣泛領域的企業合作。長期目標是在30年后將市值從目前的約2.7萬億日元增加到200萬億日元,進入全球前十。

孫正義上一次描述他的人生理想是30余年前。大學三年級時,孫正義這樣規劃他的人生50年藍圖——“30歲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光宗耀祖;40歲以前,要擁有至少1000億日元的資;50歲之前,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30余年前的那份“人生50年藍圖”中,還包括兩個部分:60歲之前,事業成功;70歲之前,把事業交給下一任接班人。

在孫正義看來,目前的軟銀尚不算事業成功,200萬億日元才是事業的巔峰。人才培養計劃也在同時展開,於2010年7月成立的“軟銀大學”,學生人數為300人,其中30人來自集團外。孫:這個學校不是培養員工的場所,而是要培養我的接班人。

求學即創業

孫正義的開拓精神、決心在他的早年就顯露無遺。

1957年8月11日,孫正義出生於日本佐賀縣鳥棲市。孫家祖先原來從中國遷移到韓國,到孫正義祖父一代,又從韓國的大邱遷徙至日本九州。童年的某一天,孫正義興高采烈地從幼稚園往家走。

有日本小孩跟在身后喊:“討厭,朝鮮人!”從那一天起,孫正義就意識到,作為一個朝鮮移民,他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獲得認同。只有離開這片土地,功成名就再回來,才能獲得認同的“通行證”。

16歲的時候,他只身去美國讀高中。19歲時他發明了有聲電子翻譯機。當時還是夏普中央研究所所長、被譽為“日本電子業之父”的佐佐木正,看中了這項發明,向孫支付了4000萬日元的專利合同資金,讓他進一步開發德語版、法語版的翻譯軟件。

合同金額總計達1億日元,按照匯率折算,這是一份價值“100萬美元的合約”。孫正義收穫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桶金。

回憶當時的場景,年過花甲的佐佐木正發現,孫正義外表雖然青澀,但內心意志堅強,具備同齡人所沒有的、扎紮實實的思考能力。“他之前去別的公司推銷失敗,所以剛到我這邊的時候還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但是開始介紹試驗機的時候,他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他有自己的信念,我知道,他並不是為了錢才來的。”

佐佐木正認為,這樣的年輕人世所罕見,必須大力栽培。青年時期“心懷夢想是開發新品的第一步”,佐佐木正對此深信不疑,而孫正義就是這樣的有志青年。

於此同時,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經濟學和計算機科學,於1980年獲得學士學位。如同他的高中生涯一樣,在學習同時保持創業的激情,成立了一家名為Unison World的調研公司並當年以200萬美元出售給合伙人。

回顧他的求學時代,孫正義的狼性就如同手術刀般目標精準,乾脆徹底。創造了3周完成高中教育、不到兩年念完聖名學院課程的記錄;作為伯克利的畢業生畢業多年並沒有畢業證,原因是他為了回日本等不到畢業典禮的舉行,他:“我是去念大學而不是去大學領畢業證的。”

前瞻互聯網

1981年孫正義回到日本,成立日本Unison World,用一年半的時間對40個行業進行市場調查,尋找適合自己投入一生的事業。這份調查報告高34公分,有10公尺寬。

同時,孫正義在福岡市南部的大野成立了軟銀公司,從事的是個人電腦用的軟件的流通買賣,當時的資本只有1000萬日元。那時公司的屋頂只是一層鍍鋅鐵皮,屋裏一個裝蘋果的箱子被當做演講台,孫正義就是站在這個“講台”上,飽含激情地對他僅有的兩個員工道:“公司營業額5年要達到100億日元,10年要達到500億日元。”

膽大心細可謂是孫正義的一個鮮明特點。要想快速成長,他需要發揮這一“特長”,在一場場或大或小的商戰中交鋒。

現實並非一帆風順。1982年他創辦了雜誌《Oh!PC》、《Oh!MZ》,兩個月后退貨堆積如山。1984年,創立購物指南雜誌《TAG》,終因銷售不佳關門,前后負債共計10億日元——1980年代的孫正義到處碰壁。

但這位具有前瞻眼光的商業領袖,果敢地拋棄了舊世界,而發現了互聯網這片新海洋。

1981年,孫正義看到了計算機時代發展的趨勢,同年9月,一年一度的家電、電子業界展覽會在大阪市的見本舉行。孫正義從1000萬日元中拿出了800萬投入到了這次展覽會。進入展會的孫正義一舉租下了規模與松下、索尼一樣大小的展區。孫正義的展區被參觀者擠得水泄不通,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了他之前的預想,雖然這次展會上的交易額只有30萬日元,但“日本軟銀”這個名字卻因此一炮而紅。

1988年7月,孫正義建立起軟銀·美國。當時區域網路等網絡業在日本還未興起,在孫正義看來,這樣的區域網路也一定會在日本擴展開來。1991年軟銀引進網威系統品,開創日本市場,同時引進迪士尼入股,到1994年,網威系統年營收達1.3億美元。

與網威談判體現了孫正義的驚人說服能力。在孫正義與對方談判后不久,一家重量級的日本公司突然宣佈已經草簽合作協議,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孫正義第一時間趕到美國,向網威表示在日本建設區域網路必須以組建合資企業的方式進行。孫正義說:“如果讓我接手,我可以向您推薦實力雄厚的日方合伙人。”這時,對方的臉色變了,這一切被孫正義看在眼裏,他看到了對手內心的動搖。會面結束后,網威公司副總經理去日本考察。一下飛機,孫正義就和NEC、富士通、東芝、佳能、索尼等公司進行融資談判,融資談判如孫正義預想中的順利。

繼而,1992年軟銀取得思科-T在日本的代理權。1994年軟銀上市,孫正義身家超過10億美元。1995年以21億美元收購Ziff-Davis部分股權,同時收購Comdex展會部分股權。

回顧往事,孫正義坦言,收購Ziff-Davis與Comdex展會至關重要。因為這兩家公司提供豐富的資訊,了解哪些行業可以投,可以賺錢。就是通過Ziff-Davis,孫正義發現了雅虎,以及整個互聯網業。

孫正義經常會講:“把你送到珍珠島,給你槍、食物、藥品,你選什麼?我什麼都不選,我選藏寶圖。”Unison World、Ziff-Davis、Comdex展會都是孫正義的藏寶圖。

時間旅行者

在移動互聯網研究者曾航看來,孫正義是一個很有國際視野的人。他祖籍韓國,出生在日本,在美國讀高中和大學,他還相信自己的祖上和中國的孫子是同一支脈,因此他在經營中非常推崇中國的孫子兵法。這樣獨特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

孫正義對移動互聯網的見地很深刻,他很早就預見到,移動互聯網將成為未來的霸主。在iPhone誕生前,孫正義曾經和喬布斯見面,孫正義對喬布斯,移動通信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無論如何都要收購移動公司,要麼拿到許可證。喬布斯對孫正義說:“我明白了,很好,但是你還是拿到許可證再來吧。”孫正義對喬布斯說:“早晚會拿到許可證的,或者也可能收購別的公司。當我拿到了,或者成功收購了,到時候你別忘了就行。”

1996年,美國矽谷的互聯網浪潮開始發酵,孫正義向雅虎投入了1億美金。此后雅虎上市后,孫正義僅僅拋售了5%的股份,就獲利了4.5億美元。

由於美國是這一波互聯網浪潮的發源地,而日本則比較落后,因此孫正義有遠見地跑到美國去投資了大批互聯網公司,其手上持有的公司財富數量,甚至一度超過比爾·蓋茲。

在美國賺到錢后,孫正義再次殺回日本,成立雅虎日本公司,軟銀控股51%,雅虎日本成為日本最大的搜索引擎和門戶網站。

此后,孫正義又大量投資比日本更落后的中國、印度市場的互聯網公司,軟銀“金手指”點中的中國企業包括UT斯達康、新浪、網易、攜程、分傳媒、阿里巴巴、噹噹、淘寶網、博客中國、千橡集團等,當然,還有更多被軟銀點中的公司,尚未浮出水面。孫正義還在印度投資了inmobi等公司(全球第二大移動廣告公司)。

1999年10月,孫正投資創業期的阿里巴巴3500萬美元,2004年2月,再次投資6000萬美元。

2003年,盛大與韓國Actoz的官司打得正火熱時,軟銀旗下的軟銀亞洲投資4000萬美元給盛大。

2008年,孫正義再一次出手,以3.84億美元的資金,獲得千橡互動40%的股權。孫正義進軍千橡,看中的是公司旗下的SNS社區品牌,包括校內網、人人網、貓撲網、山賽開心網。

孫正義旗下擁有多家投資公司,在中國就有數家投資公司,包括軟銀中國創業投資公司,投資領域包括無線、寬頻、互聯網、IC設計、媒體、計算機軟硬件等;SBCH公司,由UT斯達康與軟銀成立,合同終止后,UT斯達康售出股份,軟銀集團全資擁有;深圳市軟銀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軟銀亞洲信息基礎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公司包括263、融信、移數通、摩比天線、博康、盛大、銀聯商務、橡果等。

而21世紀前十年,中國互聯網業無限繁榮,孫正義又是這個繁榮業最大的受益者與股東。

投資大夢想

孫正義被問到為什麼軟銀以如此狂熱的速度擴展業務。他的回答是:“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挑戰和發展決定的。一家只會固守已有成就的公司不會做大做強,而只會在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裏沉底。”

2001年,互聯網最低谷的時候,孫正義剛從巔峰跌到谷底,有人問孫正義:很多人不看好互聯網,你怎麼看?孫正義說:跟炒股一樣,高買低賣,現在正是投資者的機會。

在業低谷投資不是孫正義最大的智慧,孫正義更大的智慧是投資夢想。

馬雲經常講一個故事,“我說了6分鐘,孫正義給我3500萬美元。我沒想到錢來得那麼輕鬆,他沒想到我不是來向他要錢的。”1999年,孫正義與馬雲第一次見面,孫正義決定投資阿里巴巴,投資金額達3500萬美元。

馬雲當時什麼也沒有講清楚,馬雲自己有一個夢想:阿里巴巴利用互聯網改變商業與貿易,他堅信互聯網能改變世界。不是商業模式、管理團隊、市場機會促成了這次合作,是兩個互聯網信徒的共同信仰促成了這次合作。

投資雅虎的情況類似。1995年11月,孫正義投資雅虎100萬美元時,雅虎只有5人,1996年3月孫正義投資雅虎1億美元時,雅虎只有15人。那時候誰都以為孫正義“瘋了”。但孫正義回憶時卻:那時候楊致遠只有20多歲,其他人也一樣,但他們有激情、有夢想。

與其孫正義投資年輕人的夢想,不如是投資自己的夢想。孫正義:互聯網是我的信仰,我希望專注互聯網,做到行業第一。

孫正堅信自己用30年時間,就能把這個夢想變成現實。他說:過去30年,我過的話都實現了,未來也是。

如果把軟銀看作一個互聯網公司,其擁有現金僅次於谷歌,超過易貝(e-Bay)、亞馬遜。孫希望成為未來互聯網領域的“掌門人”,而互聯網的未來是移動互聯網。正因為對移動互聯網的看好,孫正義才收購沃達豐(Vodafone)日本公司和斯普林特公司。

“這不是因為‘我們有錢,所以我們成立企業’;而是‘我們想要做什麼’,關鍵是選定想要發展的業務。在軟銀,我們決定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裏發展,相信我們能夠通過信息革命把快樂帶給人們。以2萬億日元的價格收購沃達豐日本子公司的這個舉措冒了很大的風險,但如果我們打算進軍手機業務領域的話,那麼這是一個必須做出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得到了我的同行、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董事長柳井正的鼓勵。柳井正坦言相告:‘如果你真的打算闖入移動網絡領域的話,那麼不收購沃達豐日本子公司所造成的風險要大於收購該公司的風險。’不是毫無顧忌地闖入多業務領域;要想作戰,你就需要武器……”孫正義日后回憶。

這也是孫正義將重心向亞洲轉移的原因。谷歌、亞馬遜、微軟獲得了歐、美互聯網和PC互聯網領域先機,軟銀的機會在哪裏?一是移動互聯網,二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互聯網市場。

孫正義回憶:1998年,全球網民共1.9億人,50%網民是美國人,亞洲人僅占19%,中國互聯網人數已經超過4億人,而且正在快速增長,預計至2015年,全球將共有26億人通過各種終端上網,其中超過50%為亞洲人,美國人將只占12%。

他認為中國將成為互聯網創新與應用中心:以前是西風壓倒東風,接下來將是東風壓倒西風,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將來自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

看準大勢,堅決投資,一以貫之,不拘小節,這也是孫正義的智慧。


謝金河 臉書發言 2014-9-21

仔細認識這個互聯網大帝!

阿里巴巴上市譲馬雲名利雙收,旣是中國首富,也是亞洲日本除外的第二大富豪。但是更属害的是馬雲背後的推手,真正可說是互聯網大帝的孫正義。

這篇文章很精彩地探索這個僅150公分的綱路世界的霸主,從孫正義的成長過程來探索網路世界的投資。馬雲最常說的一句話:我舆孫正義談6分鐘,他投我3500萬美元。如今,軟體銀行是阿里巴巴32.4%的最大股東。同樣,在1996年yahoo只有15個員工時,孫正義就投資1億美元,造就了楊致遠舆美國雅虎。

在網路世界的投資,孫正義認為未來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二是以亞洲為中心的互聯網時代來臨,而中國會成為互聯網創新與應用的中心。孫正義的下一個夢想是集團企業從800家到5000家,30年後,市值從2.7兆日圓成長到200兆日圓。

馬雲已是中國網路巨人,孫正義抓住了馬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大帝。


Yahoo 前 CEO 親述:開拓中國市場的秘辛與投資阿里巴巴的幕後故事

[ 科技爆橘 ] 於 2014-08-28 14:52:44 發布

    阿里巴巴即將在紐交所上市,屆時雅虎所持有的原始股份將增值數倍,為一個關於實驗和發現的故事畫上了令人驚奇的句號。雅虎前總裁 Sue Decker 道出了這項交易的來龍去脈,以及雅虎十餘年間開拓中國市場的風風雨雨,最終取得成功的經驗和教訓:不怕嘗試,找到對的團隊,然後學會放權。以下以第一人稱撰寫。

2005 年 5 月,CEO Terry Semel、聯合創始人楊致遠、發展經理 Toby Coppel 和我開始了中國之行。當時我擔任這家總部設在矽谷互聯網公司的 CFO,之後發生的事情證明了這次旅行的重大意義。

不到十年之後,這次旅行所收穫的股份成為了昔日互聯網巨頭雅虎的餘暉,事實上當時購買的股份占到今天雅虎市值的很大部分,而且很多人希望這次購買所得的意外之財能讓雅虎重振雄風。

不過,當時我們只是想在中國這個棘手但又至關重要的市場尋求可以讓業務繼續做下去的新途徑。在那之前,事情進展得併不順利。實際上你可以說,我們之前的嘗試都失敗了,沒能在市場上守住一席之地。然後,我們找到了阿里巴巴,阿里也找到了我們。我們之間的聯繫促成了合作,最終事實證明,合作極其成功。我們在先前嘗試中收穫了經驗,並下決心承擔通往成功所必需的風險,這些共同促成了我們的成功。

從某些方面來說,我們所學到的經驗在之後的十年裡更顯清晰,可供在中國發展事業的商界領袖參考,以便少走彎路。

    創建、收購、合夥三種戰略

最初雅虎採取「創建」戰略進軍中國市場,而之後變為「收購」戰略,但最終過渡到「合夥」戰略。在每一階段我們都花了大量時間思考如何最大程度利用現有產品。事後來看,這些思考遠沒有我們所學到的領導、控制和信任來得重要,而這些最終反映在我們每一個業務的創造、注資和投入員工過程中。

雅虎中國於 1999 年上線,提供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平台,將美國版的內容(新聞、財經、天氣)翻譯為簡繁中文,並為兩萬多個網站導航,和雅虎在其他國家採取的形式相同。

1999 年中國互聯網用戶約為 500 萬,到 2002 年增長到 4000 萬。很明顯當時雅虎缺乏中國本土企業所擁有的推動力。當時雅虎中國的營收僅為幾百萬美元,每個月只能吸引 500 萬到 1000 萬用戶。隨著廣告市場直逼 7000 萬美元,我們的許多本土競爭者正迅速嘗試新的營收方式和商業模式,遠遠把我們甩在後面。結果,他們積累了更大的用戶基礎,總共創造近一億美元的收入。

我們所採取的解決方式是收購一家已經獲得市場動力的本土企業,這樣就可以引入有成功經驗的本土管理方式,也為我們的網絡搜索提供幫助。我們 2002 年收購美國搜索引擎公司因特通之後將搜索業務視為重點。

    收購周鴻禕的 3721 公司

2003 年 11 月,在完成盡職調查之後,我們宣布同意以 1.2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3721 公司。這家公司擁有五年的發展經驗和近 200 名員工。最重要的是,它的掌門人是雄心勃勃的本土互聯網企業家周鴻禕。

3721 的核心產品主要是早期形式的搜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下載的瀏覽器直接進入目標網站。公司將數以千萬計的中文關鍵詞與拉丁文域名關聯,以此盈利。

我們收購 3721 的想法很簡單,希望把兩家公司的優勢合併到新的雅虎中國中,目標是在 2004 年營業收入超過 2500 萬美元。我們有 300 名員工,其中大多數為本土人才,兩家公司每月共能吸引超過 5000 萬用戶。 2004 年 1 月完成交易後,我們對雅虎在中國的前景非常樂觀。

然而到 2004 年年中,操控上的衝突和管理風格差異使公司運行陷入窘境。據說周鴻禕認為雅虎老員工收入過高,工作懶散,而雅虎團隊認為受到了欺負,而且認為周鴻禕沒將重點放在雅虎的運營上。我們堅持中國團隊應當遵守雅虎的報告、體系和治理要求。不出意料,這個做法並未被中國團隊接受。 2005 年周鴻禕離開雅虎,轉而建立奇虎 360 公司,目前這家公司已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達到 120 億美元。

雖然周鴻禕超額完成了財務計劃,但是 3721 和本土競爭者之間的市場地位正在拉開。

    與阿里巴巴見面

2005 年上半年,雅虎的管理團隊仔細研究了形勢,想要收購一家公司或者與之合夥。這便有了 2005 年那次幸運的五月之行。我和 Terry Semel、楊致遠、Toby Coppel 在繁忙的一周內,與數十位商界領袖和政府官員會面。

我們拜訪的公司大多數都已上市,但阿里巴巴還沒有。這家公司由管理方、風​​投方還有軟銀共同所有。我們與公司創始人馬雲還有當時的 CFO 蔡崇信見面後,立刻感到我們的文化非常相似。

阿里巴巴的總部在中國南方的杭州,擁有 2400 名員工。上一年,在阿里平台上銷售的商品總額超過 40 億美元,創造約 5000 萬美元的收入。阿里還擁有兩項新業務:功能類似 Paypal 的支付系統支付寶,和拍賣網站淘寶。消費者和商戶都可以免費使用這兩項業務。

馬雲的遠見和有原則的管理理念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對兩家公司展開合作的可能方式也很滿意。阿里巴巴想通過免費提供拍賣服務的方式來與 e-Bay 競爭,而我們能夠為阿里巴巴提供資金支持。

我們認為當時有希望在中國的搜索和商業領域取得領導地位,完善我們的門戶網站服務內容。五月下旬我們回到加州 Sunnyvale,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激烈談判,構建和阿里巴巴的合資公司。

Yang 和馬雲之間建立起良好關係,極大促進了我們的談判。在財務方面,我們和蔡崇信談得也很默契。這項交易構建起來很複雜,但我們最終決定雅虎持股 40%、軟銀 30%、​​管理方持股 30%。馬雲和阿里巴巴的管理團隊保留管理控制權。

這項交易價格略高於 40 億美元,雅虎投入 10 億美元現金以及當時價值 7 億美元的雅虎中國資產。考慮到我們兩年前收購 3721 時的投入的 1.2 億,這項交易對我們很有吸引力,而且有價值上的提升。

雅虎中國 2005 年的營業收入約為 4000 萬美元,而當年阿里巴巴光在消費者市場的收入就超過這個數字的兩倍。因此阿里巴巴的價值接近雅虎中國的兩倍。合資公司把超過半數的資金,即超過 20 億美元都投入到淘寶和支付寶中,當時這兩項業務都在虧損,而且已經宣佈在接下去的幾年裡將提供免費服務——這些在當時看來,需要極大信任。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在八月上旬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彼時距離促成這項合作的中國之行還不到三個月。

    主要經驗教訓

回顧過去,我們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能夠在中國市場創造價值得益於三個主要因素:

1. 失敗的快

雅虎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失敗得快」:較早意識到錯誤,堅持嘗試全新的不同方法進入中國市場。

對進軍新興市場的公司來說,持續學習,願意進行實驗非常關鍵。 Charlie Munger 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傳奇商界領袖,我和他曾在兩家公司(好市多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會共事過。他說,他發現成功的人常常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善於學習的。「他們每晚上床睡覺的時候都比當天早上起床時更聰明一點」他說。

我非常喜歡他的另一個更普適的觀點:「如果只有靠先進的創新才能推動文明,那麼只有當你學會學習你才會有進步。在我漫長的人生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不停地學習」。

2. 學會放手

我們能在中國獲得成功第二個關鍵點是我們意識到了必須適當放權。這和大多數公司的行為背道而馳,也不同於我們先前的嘗試。但是在媒體和互聯網產業中,這種方式對於在中國開展業務非常重要。

我們在最初的「創建」戰略時控制得最嚴格:雅虎控制產品、團隊,主導合規部門,比如財務和法務。為了實施控制,我們依賴於由雅虎招聘的人才,也從雅虎內部選派管理人員。這個做法有利於和總部之間的溝通,也能切實知道如何做事,要進軍一個不管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都很遙遠的新興市場,這看上去似乎是個好方法。

但是中國本土招聘的員工認為 Sunnyvale 總部的領導者不了解市場,他們把總部的人當成局外人,因此緊張的氣氛從一開始就產生了。但是還有更大的問題存在。總部要花很長時間才批准中國方面提出的想法,而中國國內的競爭者卻及時推出適應中國市場需求新產品,從而打敗了我們。

我們在收購 3721 時想要改變做法。我們將對產品的控制權給了雄心勃勃又富有經驗的中國管理人員,賦予中國團隊更大的決策權。我們還授權 3721 的高層團隊管理合資公司,包括前雅虎中國的業務。只有法務、財務和人事仍然向總部匯報。

但是兩方人員在文化和商業上的分歧還是令 3721 陷入窘境。這些問題也造成我們放慢了產品開發的速度。

所以與阿里巴巴合作時,我們意識到需要放棄對所有運營活動的控制權。從實際上說,這意味著要放棄了之前計劃的對本土運營擁有過半數控制權的想法。這意味著我們要將所有的人事權拱手讓給合作夥伴,還要把代碼提供給之前和公司無關的人使用,這讓人不太放心。

3. 馬雲帶領的阿里巴巴團隊

但是為我們在中國的業務帶來最終成功的是我們和阿里巴巴管理團隊的默契配合。我們發現許多公司採​​用了等級森嚴,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然而馬雲則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謙和和開放包容態度。雖然他沒有接受過美式教育,但是他樂於學習美國的管理和領導經驗,正如他在早先的會面中告訴我們的那樣。

馬雲和我們之前遇到的中國企業領導人不同,他願意且樂於僱傭那些在他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富有技術和經驗的管理人員。比如說,蔡崇信就深諳美國的生意之道,也擅長配合馬雲與時俱進的戰略,幫助構建願景。

Julie M. Wulf 在 2010 年所做的一份哈佛商學院案例分析中指出,馬雲研究過傑克•韋爾奇的管理方法,深受 GE 分散式的決策制定方法的啟發。和韋爾奇一樣,馬雲允許他的管理人員自由採取任何行動,只要能讓他們的業務在該領域拔得頭籌。

這大概就是我們需要的那種變革。我們準備好將雅虎在中國的運營大權給馬雲。

    現有經驗之外的所得

在雅虎展開中國業務的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在進入中國,或者躍躍欲試。所有想要進入中國的企業都面臨著相似的情形,比如不熟悉法律和風俗,遭遇一連串的商業挑戰等,比如說,比起本土網站,外國社交媒體網站遭遇更大範圍的封堵。

根據中國的審查政策,中國的網絡流量監視器,長城防火牆屏蔽了超過 2600 個網站。屏蔽的範圍還包括國外的由用戶上傳內容的網站,比如臉書、推特和 Youtube。無論屏蔽這些網站是出於政治目的還是為了保護本土企業,帶來的影響都是相同的。

大多數原本準備進入中國的企業都犯了和雅虎相同的錯誤,很多在嚐到失望的苦果後就此離開中國市場。

其中最有趣的「收購」戰略嘗試是 eBay 在 2003 年收購了易趣網,當時易趣占到網絡拍賣市場近八成份額。到 2005 年,eBay 在中國市場上已經沒有對手了,除了馬雲的淘寶。當時馬雲已經讓淘寶上線來捍衛阿里巴巴的 B2C 業務,並且決定效仿易趣,在淘寶上可以免費展示商品。他還提供了在線聊天的功能,這樣用戶就可以一起談交易並建立信任。而 eBay 生怕用戶會藉助聊天平台繞開易趣而避免付費,所以沒有提供這一功能。淘寶的服務也比易趣更快,因為它的服務器都在中國。 2006 年底,eBay 終於退出中國市場。

    Google 最初追尋的「創建」戰略和雅虎的早期做法類似。

2000 年 Google 推出了由 Google.com 翻譯過來的中文版,服務器設在美國。這個網站不但速度慢,還經常被審查或關閉,使得 Google 的市場份額漸漸落後於百度。即使後來 Google 使用中文版的代碼和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他們也僅僅占得三分之一的市場,而剩下的三分之二被對手百度佔有。

最終,當 Google 將業務搬到香港,網站在中國被屏蔽之後,Google 在中國偃旗息鼓。但有多少是由政治氣候導致的,又有多少是由運營不當導致的,很難說清。

AOL 通過合夥和投資的方式進入中國,但兩種方法有沒有成果。亞馬遜 2004 年收購了中國的卓越網,但是沒能與本土的淘寶商城或京東商城一爭高下。亞馬遜還推出了一項雲服務和 app 應用商店,但是只占到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 1% 份額。

而像臉書和推特這樣的社交網站因為政府的屏蔽和本土網站的強力競爭而無法進入中國。

最終結果:雅虎是唯一一家在中國創造大量價值的美國互聯網企業。

當然,雅虎也是從失敗開始的。不同之處在於,雅虎能夠不斷反思,從之前的嘗試中學習經驗。在早期階段,我們花了大量精力分析哪些業務最適合雅虎。但是事後來看,最重要的是找到對的團隊,包括一個我們信任的、與公司文化匹配的領導者,另外,還要構建一個能讓本土團隊自由做出運營決定的交易環境。

9 年過去了,我們的合資公司經歷了許多變化。比如 2007 年 11 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募集到 15 億美元,這是 2004 年 Google 上​​市後全球互聯網領域募集的最大筆資金。 2012 年初,阿里巴巴又退市了。 2011 年和 2012 年,關於支付寶所有權的框架協議都有所變更,2012 年 5 月阿里巴巴又以 70 億美元回購了雅虎的一半股份。

美國母公司如果採取運營控制,那麼這些改變就不會發生。比如,阿里巴巴從沒有把市場重點放在雅虎中國的產品上。阿里巴巴和雅虎合作的主要興趣是為虧損的支付寶和淘寶募集資金,並且利用雅虎的品牌拓展阿里巴巴全球業務。這項交易的核心內容幫助馬雲和他的團隊決定發展長期價值。雅虎可以接受這樣的安排,但自己絕不會如此策劃交易。

    Yahoo 當初的投資得到超過 40 倍的回報?

如今,阿里巴巴成為和 Google、臉書、推特、騰訊一樣的互聯網巨頭。隨著 2014 年 5 月阿里巴巴簽署註冊聲明,公司將進入美國資本市場,有望成為史上最大 IPO。分析人士預計阿里巴巴的市值將超過 2000 億美元。

這樣,我們 2005 年的投入就翻了 40 倍。如果仍舊持有當初的 40% 的股份,那麼雅虎的阿里巴巴股份的稅前價值將達到 800 億美元,或者雅虎的股價會超過 78 美元。即使雅虎已經出手了近半數的股份,目前以較低價格持有的 23% 的股份也會為公司帶來巨額回報。

回頭看看,我很清楚地知道這筆意外之財源自於我們擁有的才能,而此前我們並未意識到:這個結果說明了我們善於在中國尋找合適的伙伴,能夠發現之前的錯誤。我們能夠在失敗之後繼續爬起來,然後再次嘗試。我們不停地失敗,再站起來,直到找到可行方法。我們還學到如何放手,跟隨市場的指引行動。最終我們獲得了比想像中更好的商業夥伴關係。


前海開源:互聯網巨頭引領的大國崛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和訊網) 2014-09-24  11:50 

2014年9月19日,阿里正式登陸紐約交易所(nyse)並首日上市交易,中國互聯網的三大巨頭bat終於齊聚資本市場;首日收盤后阿里股價93.89美元,市值2314億美元。

阿里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公司,2013年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額)2700億美元,是排在第二位亞馬遜(amazon)的2倍出頭,易貝(e- bay)和京東商城分列三四位;阿里的gmv超過了這三家的總和。

阿里成功上市的背后是中國大國崛起和經濟高速發展的縮影。以市值計算,阿里排在了全部美股的第14位,一舉超越了寶潔、ibm、可口可樂等投資者耳熟能詳的百年老店;如果只考慮美股科技與互聯網類公司,阿里的排名則上升至第4位,僅排在蘋果、谷歌和微軟之后;如果阿里在a股上市(不考慮估值差異和融資條件),阿里的市值將達到14212億人民幣(以當日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6.1405計算),一舉超越四大行和中國石化(600028,股吧),僅次於中國石油(601857,股吧),成為中國a股市值排名第二的公司(表1)。

一家偉大公司的誕生離不開一個大國的崛起。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以每年8%的復合增速(cagr)高速增長了34年,這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奇跡。中國gdp總量早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gdp總量達到9.3萬億美元;中國消費的復合增速更是高達15.5%,大約2倍與gdp總量復合增速。

中國目前消費占gdp的比重大約在40%左右,發達國家美國消費占gdp的比重是67%、日本是70%;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未來消費占gdp的比重有望進一步提升。電商在過去十年徹底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習慣,中國電商市場gmv從2005年150億市場規模成長到2013年1.9萬億,阿里正是一家伴隨著中國經濟和消費高速增長成長起來的一家公司,至今仍占據中國電商80.6%的市場份額。同時,中國電商市場的滲透率僅9%,阿里將持續受益於消費蛋糕的擴大和電商滲透率的提升。

但中國的a股市場似乎沒有分享到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上證綜指徘徊在2000- 3000點之間已有五六年的時間,其實不然,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早已經悄然發生。由於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短和a股發行制度的缺陷,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選擇了在海外上市,因此簡單地用a股的走勢和市值結構來衡量中國經濟結構和發展有失偏頗。海外中資股最新市值達到了16.7萬億,a股最新的總市值是28.3萬億,隨著阿里的上市,科技和互聯網類企業占到海外上市企業總市值的37%,已經超越金融和工業行業成為海外中資股的第一大行業。

從另一個角度看,銀行業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為17.8%,tmt(科技、通信、傳媒及互聯網)占11.3%;但如果考慮到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在海外上市的科技及互聯網公司,tmt則以23.4%的權重當之無愧地成為排名第一的行業;市值前二十大上市公司中將有四席是科技與互聯網公司(表2)。不考慮華為、小米等尚未上市的科技與互聯網公司,海外中資股前十大科技與互聯網企業總市值已達3.38萬億(表3)。

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財富基本由卡耐基梅隆、洛克菲勒和亨特等鋼鐵大王、石油大王所掌控,到了上世紀90年代,這些掌握資源的大亨們開始讓位給沃爾瑪、瑪氏、杜邦這類消費類與零售業巨頭,而時至今日,蘋果、谷歌和微軟等科技與互聯網巨頭躋身美股市值的前十,科技與互聯網巨頭引領著時代新的發展方向。

科技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互聯網巨頭們也正在切實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中國正處於這樣的一個變革之中,阿里上市的背后正是一個大國崛起的縮影和經濟結構轉型的方向。

我們有幸身處這樣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


全力打造互聯網證券平臺 金融界大漲17%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金融界) 2014-09-24  10:26 

金融界網站訊 9月23日訊息,美股周三再度收低,股市已連跌三日。中東擴大的戰事,加之全球經濟增長形勢令人擔憂,不利訊息導致投資者購入國債等工具避險。歐洲股市遭遇重創。

截至收盤,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報17,055.87點,下跌116.81點,跌幅為0.68%。標準普爾500指數報1,982.77點,下跌11.52點,跌幅為0.58%。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報4,508.69點,下跌19.00點,跌幅為0.42%。

中國概念股周二漲跌互現。十只股票漲逾3%,其中五只股票漲幅超5%。金融界(NASDAQ:JRJC)大漲17.16%居首位。七只股票跌幅在3%之上,其中五只股票跌超5%。華視傳媒(NASDAQ:VISN)跌7.23%,獵豹移動(NYSE:CMCM)跌13.55%。

北京時間9月23日下午,金融界(JRJC)聯合中山證券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雙方的戰略合作以及中山證券接入證券通之后雙方的首個大動作--“開戶終極挑戰賽”。這是繼中信證券(行情,問診)之后,證券通接入的第二家券商;也是中山證券繼與騰訊合作之后,首選的財經門戶合作伙伴。

金融界副總裁浦曉江和中山證券零售金融總裁馬剛出席了發布會並對此次合作進行了介紹。會上展示了通過證券通平臺進入中山證券,3分鐘即可完成快速開戶的過程。此次發布會同時介紹了證券通的戰略版面,以及中山證券的互聯網戰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