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車滯台數月 引發國安疑慮

自由時報2014-09-16

〔記 者曾韋禎、林嘉琪、王寓中/台北報導〕近日在台灣趴趴走引發爭議的中國車「云A-378TW」,經查證發現,竟已滯台數月,且是配合中國雲南省「樂駕寶 島.醉美雲南」的活動專案來台。民進黨立委昨質疑,這是否變相引進中國車來台營利?讓中國車肆無忌憚地在台趴趴走,將危及國安、引發民刑事糾紛,也剝奪國 內業者的生存空間,絕不能繼續開放。

國民黨中委是車主:未違法

具中國台商背景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林德旺昨受訪時表示,他就是這輛「云A-378TW」中國車的車主,但他完全依法申請並按規定報繳稅,車子兩次在台灣上路都有申請臨時車牌。

交通部公路總局在十二日證實,台南「大凍山兩岸交流協會」曾經向國貿局、海關、桃園監理站申請五輛中國車,在九月十二日到十六日短期來台「交流」。

但 中國新華社在五月廿八日報導,「雲南省旅遊業協會」與「台灣中華兩岸城鄉文經發展促進會」在台北共同主辦「樂駕寶島.醉美雲南」活動。身兼國民黨中央委 員、兩岸城鄉文經發展促進會理事長、大凍山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的林德旺當場指出,五輛來自雲南的車輛已於當天抵台,待辦妥相關手續後,雲南自駕團隊將與島 內露營協會展開為期八天的環島行程。

涉在台違規行駛 遭民眾目擊

不過,公路總局監理 組長林福山昨天指出,當時報關時主辦單位考量稅費太高,其他四輛車最後未進到台灣,只有「云A-378TW」的中國車在五月二十八日報關,七月二日從海關 提領放行,七月九日向桃園監理站申請第一次臨時車牌,可在七月九日到七月十三日期間在台上路行駛,第二次再申請臨時車牌,可以上路時段是從九月十二日到十 六日。

但七月十八日有網友houlin5168在高速公路直擊車號為「云A-378TW」的中國車。九月十二日,又有網友於泰安服務區「捕獲」該車。等於這輛中國車已在台停留超過兩個月。

立委質疑變相營利 官商勾結

民進黨立委蔡其昌質疑,為何這輛車在專案申請的期限過後,還能一直留在台灣?難道有更換其他乘客,進行其他營利行為?且目前是禁止中國車進口來台,怎能取巧以過境名義,向國貿局申請專案進口許可?這背後是否有高層施壓或官商勾結?

在台趴趴走 恐刺探軍事要塞

他說,中國車在台趴趴走,有可能到處刺探軍事要塞,或攜帶危險物品,造成國安危機;若純粹自駕自由行,未納強制險,只要發生事故,更有複雜的民刑事糾紛。若形成慣例,將進一步剝奪國內租車、包車業者的生存空間。

立委管碧玲要求相關機關釐清,這樣的申請以及核准過程,是否有擴張、浮濫解釋之嫌?為何才幾天的活動,同一輛車卻能在台停留數月?

至於這輛中國車涉及在台違規行駛,林福山說,經民眾提供畫面,公路總局會要求拍到的縣市轄區監理機關確認,經確認該車若是在未申請臨時車牌時間上路,將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開罰三千六百元以上到一萬八○○元以下罰鍰。


AT-3退役飛行教官 涉共諜遭收押

作者陳志賢╱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9月21日 上午5:50

再傳共諜案。空軍退役中校飛官周自立,涉嫌被大陸公務員鎮小江吸收為共諜,利用曾在空軍官校擔任AT-3教練機教官的人脈,幫大陸情治人員「毛尚云」引薦退役、現役飛官,並長期蒐集幻象2000戰機資料及空軍官校機密文書。

高檢署18日指揮調查局兵分5路搜索約談周、鎮多人,訊後1名退役飛官疑因交付戰機資料獲交保,另周、鎮遭聲押,但被高院駁回。台北地檢署立即接手,凌晨傳喚2人並當庭逮捕,訊後向台北地院依違反國安法聲押獲准。

據了解,高檢署聲押失利的原因,是高院認為調查局指控周、鎮蒐集的軍事文書,未經核定為國防機密,不構成刑法洩漏交付國防機密罪,不是二審高檢署管轄案件,所以依法駁回。

涉案的周自立,曾是空官飛行教官,駕駛AT-3教練機超過6000小時,退役後赴大陸認識任職廈門市人民政府某辦公室的鎮小江;鎮介紹化名「毛尚云」的大陸情治人員與廈門市政府官員給周認識。

據了解,鎮疑為毛的友人兼線民,並受毛指示吸收周為共諜,要求周返台利用昔日官校人脈,引薦現役及退役飛官建立網絡,蒐集空軍官校文書、機密文件。周接觸對象包括幻象2000戰機飛行員、前官校學生隊長等。

調查局國家安全維護處101年起監聽周、鎮;鎮本月中旬來台,約周在下榻的新北市石碇某飯店見面交付資料,國安處擔心鎮短期內不會來台,決定提前收網,報請高檢指揮偵辦。

檢調18日搜索鎮、周5人住處,並約談到案,訊後2人請回、1人交保;19日深夜依洩漏交付國防機密、違反國安法聲押周、鎮2人。

據了解,高檢署擔心機密未經核定,可能無法羈押2人,早與北檢協調,若聲押失敗,就轉交北檢接手。北檢19日深夜指派檢察官待命,並預作傳票因應。

一如高檢預料,高院20日凌晨駁回聲押案,北檢立即送達傳票給2人,當庭諭知逮捕,依違反國安法「為大陸地區刺探、蒐集、交付公務上應祕密文書罪」,向台北地院聲押。

庭訊中,周、鎮坦承有為毛引薦現役或退役飛官,且交付軍事文件給毛;周並曾接受招待赴日本旅遊。法官依監聽譯文及簡訊翻拍的資料,認為2人涉嫌重大,且有多名證人及關係人未到案,有串證之虞。另鎮是在台灣沒有住居所,有逃亡之虞,裁定2人羈押禁見。


余英時讚太陽花:很了不起的運動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2014.09.20 03:11 pm

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今天在中研院舉行的「與漢學大學對談」中表示,民主社會的言論、集會與思想表達自由,表現在公民對政府政策不滿的抗爭上,然而抗爭方式應有人文修養、不應暴力。

余英時今天在演講時大談人文修養與民主,他說,中國五四運動引入西方社會重要的民主與科學價值,兩者共同支點就是開放的態度。不過,現今社會科學廣受大家接受,已不用再提倡,但「更應注重的是民主社會與人文修養」。

余英時說,民主社會也應該是有修養的社會,但並不是在安撫大家、不要搗亂,而是當不滿政策時,應和平抗議、不採取暴力手段,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將選票投給認同的人。

此 外,他也認為民主領袖應有好的修養,否則只是在操縱選票;他也以中國歷史為例,政權的轉移必須具備武力,才有辦法推翻另一個朝代,誰能掌握時機就能把政權 奪到手,並不是為了政策。而台灣打破了幾千年歷史朝代循環現象,期許民眾應避免選票被操縱,要有判斷力,哪些人是對整個社會、世界情勢最了解、哪種政策值 得民眾投票選擇。

余英時表示,太陽花學運是否該闖進立法院,可以討論。但抗爭者離開立法院前將環境打掃乾淨、和平離去,讓他很感動,「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運動」。

此外,這次香港爭取直選遭中國否決,變為民眾可自由選舉、但候選人需由中國決定,這是中國給香港人的難題,所以很多年輕人發起占中(占領中環運動),且打出愛與和平口號,尤其不管事太陽花學運或香港佔中運動,兩地民眾互相支持,是非常好的。


謝金河:阿里巴巴上市傳遞的訊息

阿里巴巴上市後,中國企業在國際亮度也將大增。

蘋果日報 2014年09月20日00:04

九月十九日這一天,紐約交易所為阿里巴巴敲響上市鐘,阿里巴巴漫長的上市旅程也塵埃落定,這一家全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創造了多項歷史紀錄,也撞擊了未來兩岸經濟。

首先是:這是全球最大的一宗IPO,且幾年之內,恐怕不易打破,二、這是中國企業躍進國際資本市場重要的代表作,阿里巴巴以招股最高價定價上市,市值從一六三○億美元起跳,若以紐約交易所上市前暗盤價較招股價多出廿八%計,阿里巴巴股價若達八七美元,市值將達二一五○億美元,這是中國第一家市值超過二○○○億美元的超大企業,且阿里巴巴市值正好是AMAZON加上EBAY的總和,這是中國電商的新時代。

阿里巴巴上市後,中國企業在國際亮度也將大增,從市值來看,阿里會超過二千億美元,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接近一千五百億美元,在美掛牌的百度是八百億美元,京東是四百億美元,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地位將大幅往前挪動。此外,中國富豪排行榜也將重組,前三大富豪變成是馬雲、馬化騰及李彥宏;過去知名的地產大亨排名都往後退,象徵了互聯網及電商時代來臨。

不過阿里巴巴風光上市,背後卻給台灣經濟及台商帶來更大衝擊與省思。中國的改革開放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台商的西進在八九年六四天安事件以後,每一個階段都有大台商崛起,例如,一九九○年代是台灣傳統產業西進的年代,康師傅魏家、旺旺的蔡衍明、寶成的蔡其瑞家族、正新輪胎的羅結家族紛紛崛起。

到了二○○○年前後,這是台灣電子業西進的黃金時代,郭台銘的電子代工業在中國建立百萬大軍的生產基地,成了中國電子業的催生者,此後,日月光的張家,台達電的鄭崇華,可成的洪水樹等都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生產基地,電子業也催生了很多大台商。

第三個階段是中國人有錢後,內需市場崛起,台商也出現了像許崑泰搭建的百腦匯三C大賣場及群光百貨,黃明端在中國披荊斬棘創建了中國大潤發,旺旺、康師傅在香港上市,市值都超過一千億港元,每一個中國經濟的轉折,台商都占了重要戰略位置且快速崛起。

這一波中國互聯網經濟快速崛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已成中國經濟三大龍頭,往後看京東,或者是市值在百億美元附近的網易、唯品會、攜程網或奇虎三六○,這些互聯網或電子商務企業快速崛起,卻沒有看見台商的影子。

也許互聯網或電子商務是主權經濟的產物,台商無法享受國民待遇,但是與電子商務高度聯結的物流產業,我們看到順豐快運等企業快速崛起壯大,也沒有見到大台商崛起的身影。

這兩年經營一帆風順的中國大潤發也遭到電子商務的大挑戰,緊急成立飛牛網,但似乎面臨重大挑戰。過去在傳統製造業與電子代工業的製造業時代,台商還可在中國搶到版圖,這回在電商時代幾乎找不到位置,這也意味了阿里巴巴風光上市,台商在中國進入艱困的時代。


謝金河 臉書發言 2014-9-20

大台商時代的終結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過去的卅幾年之間,每個階段都會誕生大台商,從食品的康師傅,旺旺,統一到鞋廠的寶成蔡家,到輪胎的正新。進入電子業,又有郭台銘等代工業天王的崛起。這回中國進入電商時代,台商漸漸卡不到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的產業鏈成型,過去台商使用中國廉價勞力,如今中國勞工成本拉到極高水平,回頭再搶台商的單子,台商前進無路,後又有追兵,己陷入夾殺窘境。阿里巴巴上市,也代表大台商時代的正式終結。

台商在中國已難卡到好位置!這也是台灣経濟力下滑的另一個徴兆。


《台灣人看大陸》大陸多樣性 促發交流興趣

2014-9-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5| 評論數: 0

在這趟漢字之旅的行程當中,對我個人最大的學習與收穫,是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對中國學生,乃至中國人的認識。在過去的這一年當中,我曾經參加過三次去中國的兩岸學生營隊,從山東、北京,到這次的河南文化體驗營。

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過程當中,對中國由本來因不認識而產生的許多誤解想像,到如今因多次接觸而漸漸有所了解的互動過程中,讓我感受到很特別的是,透過對中國朋友的深入了解,在某種層面上,竟也是對自我身分的重新省思。

最初從山東回來時,我驚訝於中國的大環境進步躍升,這種事情是即便從教科書上讀得再多,也無法完整體會的。必須得親自體驗接觸,才能夠有所了解。第一次的中國行使我茫然於自身的定位,在台灣,身為一個看似風光的名校學生,放在中國,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實力遠高於我的學生在拚命競逐。

而在第二次去北京,與北京大學的學生交流當中,也驚訝於中國競爭之激烈,這如同上面所述,不是親身踏到該環境則無法有完整的體會。我認識一位北京大學的友人,她從江西省十五萬名考生僅錄取十二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進入北京大學就讀,這數字簡直讓我無法想像!因此,更使得我有所體會,認識到未來要與何等的人才競爭;然而,缺乏了那個大環境,對我而言,在台灣其實是很難凝聚出如此強的向上動力。

在這次的河南行當中,我覺得最大的特色是「多樣性」,人的多樣性、地域的多樣性等等,是最讓我大開眼界的一次。在與各個來自不同地方的中國學生交流時,總覺得特別有趣,因為台灣現今政策的關係,其實還是有很多省分的學生是被限制,沒有機會及管道來台灣的,此次我們能夠有緣的認識、談天、交流彼此的想法,實是非常難能可貴。

同時,藉由認識到來自各省各地的同學,也促使我更想要去中國各個地方遊歷,更加認識這地域廣袤的國家,多元體驗各地不同的風土民情。我除了加深了自己對中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更加深了對中國的興趣。

雖然兩岸青年彼此之間,可能因為缺乏接觸,因為無知而產生了對海峽對岸的種種誤解;然而,我們卻也可以因為開放坦誠的交流,因為彼此熟知而萌生瞭解與同情,進而能更加敞開心胸的彼此溝通;坐下來,慢慢談,這是青年交流所帶給我們的可貴機會。


《兩岸校園超連結》開學典禮唱國歌 大陸範兒

2014-9-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50| 評論數: 0 |原作者: (羅鼎鈞/北京清華大學博士生)

九月三日是北京清華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一早起來,早早便與大陸室友們在既興奮又緊張的狀態下來到了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這也是我離開學生生涯兩年後,最正式的一次開學典禮,但這次地點不是熟悉的台灣,而是遠在兩千多公里外的北京。

此時在體育館周圍,有許多同學們拿著大旗幟和身穿各院系系服的新生們,在指定的位置上集合,但光整隊等待進去就花了超過半小時,好在此時的北京已經進入初秋,白天陽光雖強但也不會太熱,要是在台北,應該早就已經滿頭大汗。

因為許多同學姍姍來遲,使整個入場時間比原訂慢了許多,但一進會場,就感覺出整個場地布置非常有大陸開學的範兒:中間懸掛著巨大的五星旗,還有一排排身穿白衣制服的樂隊,感覺又回到小學那個時代全校升旗典禮的樣子ˍˍ也真的如同升旗典禮的樣子,主持人是學校黨委的領導,首先邀請全校的一把手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出來致詞,再來陸續將各院系的教授們向所有研究生新生一一介紹,這樣的介紹方式跟台灣也都滿像的,但只不過領導們實在太多了,光全部介紹完也花了不少時間。

但從中觀察到在介紹各院系領導時,當唱名到某個院系時,該院系的同學們會有一點點的歡呼,但是比起台灣同學的熱烈尖叫加掌聲,大陸同學們的聲音就更顯得拘謹了些,整場開學典禮中,彷彿是大螢幕裡的影片比起全場師生都還活潑許多。

在典禮中,最重要的環節莫過於唱大陸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但當我站起來,音樂一奏下去,只看到全場的師生都非常認真的唱,只有我默默低著頭看著大家唱。

這樣尷尬的場面在來大陸之前就曾想到,但沒想到真的會在開學典禮上出現。

我想,既然來到大陸,就應該尊重這裡的風土民情,儘管不能真正唱下去,也算是一種在大陸求學時的另類人生體驗吧!

畢竟大陸同學師長們從小到大也都唱《義勇軍進行曲》長大,我們台灣人則是唱著中華民國國歌長大。

兩者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同齡青年人的集體成長記憶裡時空的不同,也是至今兩岸青年們即使交流許多但仍有極大的差異。

整場開學典禮就在唱完校歌後結束,緊接著而來的,是一位身兼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化學系教授給所有研究生同學們講課,此時就已經看到有許多同學們略顯不耐煩了,滑手機的滑手機、睡覺的睡覺。原來兩岸的同學們對於冗長的開學典禮其實也都是不喜歡的,就算是在北京清華大學這樣非常頂尖的大學裡也沒什麼不同。

我人生在大陸第一場的開學典禮也就這樣結束了,不管如何,這樣的參與機會也僅此一次,因為開學就只有一場而已,未來就算有各式各樣的典禮也不會有首次這般盛大隆重了。

我的清華大學開學典禮,也就這樣在初秋藍天的北京城裡,寫下完美的句點。


《台灣人看大陸》看見大陸年輕一代的改變

2014-9-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22| 評論數: 0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由大陸學生主辦的志工服務,是在內蒙古的錫林浩特舉辦的英文夏令營,當時就覺得大陸的同學很有趣,想利用更多的機會和他們交流。

有了先前志工服務的經驗,一開始還有點擔心,由老師們主辦的體驗營,會不會因為團體行動,導致行程拖拖拉拉,參觀遺址時只是走馬看花,大陸同學可能也會因而比較謹慎,無法自在的交流……結果在到新鄭的第一天,看到大陸同學熱情友善的歡迎,在談話天南地北的晚餐中,早就把這些多餘擔心拋在腦後。

在為期一周的相處中,除了感受到大陸同學的落落大方之外,發現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差異沒有想像中的大,大家都很友善,喜歡開開玩笑,總是不停的在聊天。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論是台灣學生或大陸學生,在介紹自己生活就學的地方時,總是格外熱情,想在短暫的時間裡,把自己的家鄉做完整的介紹,可見大家是多麼的珍愛自己生長的環境。

此外有兩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我為了減輕行李的重量,而沒有帶吹風機,到了飯店才發現公用的吹風機風力不夠、很難使用,有位來自承德的大陸同學,把她自己的吹風機借給我,而接下來的飯店中也有相同情況,她更直接把吹風機放在我那裡,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她還一直對我說「沒事兒」。

這看起來或許是件小事,但卻打破了我對大陸的一個刻板印象:以前看新聞媒體報導,總覺得大陸人較自私,不論是在求學或工作,都是個人利益優先,不會為他人著想,這也間接導致大陸的社會信任度很低。然而從這件事上,除了我對同學的感謝,還有新的發現,可以看出年輕一代的改變。

之後當我們在北京一起去吃火鍋時,原本想用店家的促銷方案折價,到了餐廳,店員才告知我們要提前四個小時預定才能使用,但是網站上並沒有標示清楚,當下我也沒有和店員溝通,一心只想讓同學趕快妥協,否則難得來到北京,沒有吃到名店會留下遺憾。但是大陸同學卻敢於與店員據理力爭,我在一旁觀察,才發現自己的幼稚和退縮,根本沒有在解決問題,反而任由不合理的狀況發生。在處理問題的方法上,可以感覺出大陸同學比較成熟獨立,在面對困難時不會退縮,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次體驗營中,我覺得兩岸的文化源頭與漢字是密不可分的,在漢字的基礎上,兩邊各自開出了燦爛的花朵,藉由體驗營與大陸同學相處,對大陸又有新的認識與了解。在閉幕式上,有一段話特別的深刻,既然新聞媒體對大陸的報導未必是真的,那我們更應該去探索什麼才是真實,這次體驗營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交流的大門後,一切還是要自己去親身經歷。我們應該認真的思考,我們究竟是不喜歡大陸,還是不喜歡那些因為不夠了解它而產生的誤會和偏見?


《台灣人看大陸》廈門的求學生活

2014-9-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74|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琳/廈門大學台生)

因為父母皆在大陸工作,不在身旁,感覺少了些什麼。在因緣際會之下,我考上了廈門大學的對台單招,覺得在台灣讀了這麼久,既然有這個機會,不如換個環境親身體會文化的差異。

踏出廈門機場的第一步,看到眼前的一切,不免心生感歎道:「又回到了道別已久的福建了。」不過,跟小時候的印象全不一樣了,現在大樓林立,一大堆房地產興起,古建築拆掉了許多。雖然,有點感傷,但至少「台語嘛欸通」,多了些許的親近感。

一開始,最不習慣的,就是看到一大堆標榜著台灣的東西,例如,台灣三明治、台灣壽司、台灣手抓餅……多到數不清,尤其在跟金門隔海相望的廈門,更是氾濫到不行。

看到這些招牌,莫名地使我非常反感。然而,調整了心態就不會了,反而會謝謝他們看得起台灣,給我們打個免費的宣傳廣告。

在我們系內,就有八位台灣生,算滿少的,相較於學校的海外社團裡,更是幾乎所有社員都是台灣學生。而在講師群裡,也有台灣的教師,偶爾遇到時,不免有「揪感心」的感覺。

目前,體會了四年的大陸大學生活,也去了其他許多大陸城市,深刻體會到了大陸人多的不便。

之前,覺得台灣的人口密度已經很高,但是,相較於大陸城市,才深刻體會到什麼才是人山人海:不管是出去玩、購買動車票,還是待在學校裡,都必須要人擠人。

而且,在大陸,許多大學成為當地旅遊景點,學校並沒有阻止遊客進入,只是限制時間點開放,導致學校也成為旅遊景點之一。而廈門大學,就是遊客來到廈門必去的景點之一;另外還有南普陀、鼓浪嶼等等,不管在假日還是工作日,都擠得水泄不通。

中國之大,突飛猛進,隨時都在變化。台灣之美,一步一步,感動身心。不管到了哪個國家,都有文化差異,彼此之間沒有文化的優劣,我們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台灣人看大陸》小確幸大幸福

2014-9-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46| 評論數: 0

我的中國室友在結業式尾聲跟我說,她很喜歡有個台灣同學演講提到「小確幸」那段,讓她感同身受,當時我只是邊聽著點點頭,沒說什麼,而腦海裡正拉扯著過去無論是台灣還是中國朋友對「小確幸」的評論。

「小確幸」一詞源於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但確切的幸福,作家村上春樹深受日本評論家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的影響,許多反映在他的小說裡對60年代的全共鬥、東大安田講堂占領等抗爭歷史的關懷。也就是說,村上春樹指的「小確幸」回到原意脈絡看,其實隱含了深刻的社會批判。

但在台灣的消費社會卻被大量引申為只是為了追求美感、體驗經濟帶來的如碎片般的「幸福感」,藉此轉移對政治社會議題的注意力,並逐漸反映出對公眾事務的厭惡感,認為與其看立法院吵吵鬧鬧、藍綠營惡鬥,還不如找家風格咖啡廳泡上一下午,和好姊妹們吃蜜糖土司、玩iPhone自拍、打卡,然後聊些只是彼此感興趣的東西就是「小確幸」。

就是因為在這種像是「逃離社會」的情境下,「小確幸」一詞曾在台灣社會備受批評,甚至讓台灣年輕人成為被指控「不夠努力、阻礙台灣進步」的箭靶。然而,事實上,做出批評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不過也是在為該詞彙賦予自身立場的關懷,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所做的僅僅是在爭論定義中不斷重塑「小確幸」在一個社會的想像。

這便意味著把一個社會文化如何思考「語言」的方式納入批判前的考量是有必要的。我就忽然想起這幾天我時常故意用抱怨、碎念的口吻向這個社會頻頻提問:「欸為什麼天安門廣場也要安檢?什麼時候開始的?」「你不覺得看到配這麼大把的槍的公安反而更危險嗎?」、「博物館駐武警合理嗎?而且還用機場安檢的規格?」

室友總是一貫地笑著回我說:「哎妳知道的,最近恐怖襲擊、爆炸案多了一點,所以就……」然而,解釋問題的答案難道只是為了一個能夠讓我們輕易接受的理由而存在的嗎?人們寧可選擇不再追究來掩飾自己的不安全感,就當作問題真正得到解決了嗎?

我帶著過去對「台灣文化脈絡下的小確幸」的批評和懷疑,在機場跟另一位台灣同學表達我的矛盾思緒,他問我是不是有歸納出什麼解釋了,我想了想,或許是因為沒有安全感的中國社會吧,在暴力與暴力之間轉移的惡性循環,才會認為更多的社會控制是再正常不過的,對於手段的正當性往往深信不疑。

那麼「微小的、可以確定的幸福」,對於我的室友來說,可能意味著更多對於既有體制或環境的反思空間,但至少讓我們開始討論,大陸朋友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無力感是怎麼來的吧!

兩岸交流愈加頻繁與深化之際,讓我深刻反省到,交流從來就不只是為了比較差異在哪裡就好,而是我們能否從差異中得到一些對於自我偏見的反省呢?或者,能否真正地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從想像到感同身受對方的世界觀呢?


兩岸之間的文化差距

2014-9-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90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國政/專欄作家)

談「中國文化」,就應進一步探討「文化」究竟是什麼。這一點理解了,我們就不僅對「中國文化」在兩岸的命運,而且對社會上的各種「文化現象」都能有透徹的理性認識。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定義。廣義的文化包羅萬象,可分三個層次﹕價值理念、道德倫理、藝文習俗;狹義的文化僅指藝文習俗。

價值理念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好的價值就是普世價值﹕民主、人權、自由、法制、平等、多元、環保、大愛……。從這些項目來看,「價值」幾乎是西方文明的專利,非西方文明的貢獻實在不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凡能列入普世價值的,必定已經充分實踐;未被實踐的,無論是馬克思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共產主義理想,還是中華文化的王道學說,理論上闡述得再美好,也夠不上「普世價值」。

三個層次必須並存

道德倫理是文化的中間層次。「道德」是個人行為的規範,如誠信、良善、純樸、堅忍、克己、節儉、利他、奉獻……。不同於「價值」,「道德」並非西方文化的專利,世界各民族都會自發地演化出「好道德」,且各文化的「好道德」會有所相似。「倫理」是人際關係和社會運作的規範,中國文化的倫理基礎主要是儒家孔孟之道,如「仁義禮智信忠恕」、「三綱五常」等。

文化的最低層次是「藝文習俗」﹕藝術(國畫、書法、布袋戲……)、文史(女媧、孫悟空、漢唐盛世、三國、義民……)、文學(唐詩宋詞、白話小說……)、流行與消費(追星╱美食文化……);「習俗」如過春節回娘家、過端午吃粽子……,多不勝數。近年來十分走紅的「文化創意產業」,即屬於「藝文習俗」。「文化」的所謂「民族特色」,在這一層次呈現得最為繽紛,構成文創產業的基礎。

以上三個層次中,「價值」能為「層次」頂峰,是因為她是「文化」的靈魂和方向,只有她決定「政治體制」和「社會結構」,如民主、法制、自由、人權等,便是現在公認的進步體制和觀念。坊間長期流傳「文化只有不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聽來「政治正確」,實則似是而非。「文化」當然有「高低優劣」之分,其界線首先就在是否具備「價值」。「價值」充分的「文化」自然先進,是典範表率,反之就是落後,如流行在非洲的「文化習俗」女性割禮、激進伊斯蘭的「榮譽處決」和恐怖主義,不人道、反人權,理應革新掉;中國文化的「男尊女卑」、「唯有讀書高」等倫理觀念也不符「普世價值」的「平等」原則,應揚棄之。

大陸文化金玉其外

和世界上很多民族一樣,「中國文化」本來也是缺乏「價值」的,但台灣不但引進、消化、內化了「價值」,還稀罕地發展出一項新價值「大愛」,因而,雖然還有諸多差距(最突出的是族群衝突),但「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已可躋身世界先進文化行列,優於日本和南韓,即便他們多方面的發展好像都在台灣之上。

以這「文化三層次」來比較兩岸,差距就清楚了:在「文化」的上位層次,大陸仿如一片荒漠:「價值」的綠蔭尚在艱難發芽、「民主法制」還遠在天邊,「道德」的種植卻已遭無情摧殘。連鼓吹「中國模式」甚力的新加坡「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也承認,「中國社會道德處於解體之中」。

大陸的文化,只在最低的「藝文」和「消費」層次欣欣向榮,其「文創產業」幾乎要追上台灣。洞曉這一切,我們不得不對大陸的「文化」現狀得出一個殘酷結論﹕「中國文化在大陸」事實上是萎縮失衡的,縮至只處在「最低層次」的「藝文習俗」,看起來璀燦漂亮,實則「道德」和「價值」被掏空了,是「金玉其外」。

如此,我們可從本質上理解為什麼「中國文化在台灣」、為什麼大陸的「軟實力」振作乏力、為什麼「中國威脅論」流傳不息、為什麼大陸是「孤獨的大國」……? 因為,拒絕了「價值」、淪喪了「道德」,儘管越來越「強大」,卻一點不「美好」,且至今為止,「美好」都不是大陸發展的首要目標。

大陸和台灣是兩個極端:一邊是「強大而不美好」;另一邊則是「美好而不強大」。但論到「軟實力」,當然是兼有「價值」、「道德」和「藝文」的台灣勝出。如果只有「藝文」一支獨秀,奧運的開閉幕式再壯觀,合唱交響樂的「人文頌」再精彩,也抵不過薄熙來周永康們的犯案對「軟實力」的致命斲傷。

請將眼光轉向台灣

今天,「中國文化」在兩岸間呈現出一種令人深思的詭異﹕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的大陸,實際上傳統文化是被異化摧殘,是退步的;很好地傳承、發展和弘揚了傳統「中國文化」的台灣,卻自我否定,在不斷地「去中國化」。但在客觀的文化觀察中,這並不妨礙我們認定一個事實﹕如果要在兩岸兩個風貌甚異的「中國文化」中選擇一個作為今後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哪一個?

因此,全世界的「中國問題專家」應牢固樹立一個觀念:論到「中國文化」時,必須將眼光轉向台灣,「文化三層次」俱全的台灣,才是檢驗中國文化的首要標準。


台灣青年對大陸感情平淡

2014-9-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81| 評論數: 0

大陸和台灣分治六十多年來,兩邊的社會價值觀念產生很大的差異,而早期因為政治對立,更使得兩岸民眾意識形態產生微妙變化,就算現在這個年代台灣同胞面對大陸的快速的發展也存在很大偏見。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跳出這種思維來看待與我們的不同。

我們在感慨時間的飛逝,轉眼間一個小小的海峽卻相隔了我們幾代人的幸福生活。其實,兩岸的問題不管是什麼事情都是複雜的,因為兩岸的政治目前是敵對狀態,所以在進行任何交流的同時,只有更加包容彼此,我們所獲得的成果才會更加豐碩。

友誼可以飛躍海峽

這次的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給了我們兩岸青年學生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通過這次旅途中的互動,我們更加瞭解彼此,也更加瞭解彼此內心的想法和憂慮;在交流中,大家不設前提、暢所欲言,都展現出兩岸年輕人彼此的風采與開放包容的心,同時,也對彼此社會進行批判與檢討。這次旅行對於我來說收穫很大,更重要的是,反思也不少。

當然,最珍貴的是收穫了可貴友誼,海峽兩岸相隔幾百公里,如果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和其他同學們又怎會相知相識,甚至依依不捨?我們萍水相逢卻真誠相待,在相隔家鄉幾千公里之外,來自台灣的同學們卻讓我感覺到了溫暖;就算我們存在差異,但是只要願意接納對方,海峽雖寬,友誼一樣可以飛躍兩岸。

我們這些學生們,雖然都很「相似」,但是討論到政治的時候,雙方在思想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大陸的教科書從小教我們台灣是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國家,但因為內戰因素導致國家尚未統一,所以「台灣屬於中國」的概念,在我們兒時就已經根深蒂固了;然而台灣的教科書就不會這樣講了,它把台灣和大陸分開論述,更著重講台灣史,隨著台灣解嚴到21世紀初,更多的台灣人提倡的是台灣意識,對歷史的概念比較薄淡。

台灣意識特別強烈

這種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很多台灣年輕人,我們這些大陸同學在和台灣同學交流的時候,他們會問:「為什麼你們要說台灣是中國的?」、「為什麼在你們的電視裡出現台灣人的時候要寫中國台灣?」、「為什麼在國際場合我們只能寫中華台北?」甚至進一步說:「台灣的未來應該由我們台灣人決定,我們可以公投可以決定要統一或獨立,我們的命運應該由我們自己掌握。」這些問題著實讓我感到震驚。

而我會慢慢告訴他們我個人的看法,首先兩岸因為政治對立,所以在進行政治宣傳的時候就會帶有個人主觀性和強烈的意識形態在裡面,我們會有觀念差異是可以理解的。至於大陸人認為台灣屬於中國原因何在呢?台灣從明朝就屬於中國,雖然中國近代國運衰敗,與台灣幾度分離,但是終歸是一家。在近代,大陸和台灣也曾經同屬於中華民國時期,所以在我們內心,台灣和大陸本就同屬一個國家。台灣同學們雖然未必贊成我的觀點,但是卻表達了理解之意。

其實,在那些日子的相處當中,我發現台灣的年輕人對於大陸是沒有多少感情的,因為他們這代年輕人不管是外省或本省,從小就生活在台灣,在他們的內心,台灣才是他們的故鄉。而從小在歷史地理課本所學習的長江黃河,只是一個遙遠的國度,或者那只是「我爺爺的故鄉」而已、「雖然大陸現在發展的很好,但是跟我完全沒有關係,我只愛台灣。」

時間不在大陸這邊

很多人經常講:「隨著時間推移,台灣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籌碼會越來越少,越遲統一對大陸越有利」。我覺得這句話可能有錯,不可否認,再過許多年,大陸的整體實力會更強,人民生活會更富裕,在和台灣談判的時候會更加有底氣,但是同樣也隨著時間推移,台灣老一代人都相繼去世,聯繫台灣和大陸血脈相連的民眾逐漸變少,況且年輕一代從小生活在台灣,台灣才是他們的故土,對於統一根本沒有感受。因此就算兩岸最終統一,但是如何讓人心回歸,則是更加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為什麼兩岸會有那麼大矛盾,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對兩岸的認知存在著鴻溝與差異,這有部分原因是政府產生的,但更重要的是民眾彼此之間沒有去嘗試互相瞭解。我們應該跳出這個固化的邏輯思維,去尋找一種方式讓兩岸社會的未來持久和平。


《台灣人看大陸》旅遊途中 體會大陸的進步

2014-9-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1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陳朝琴/新北市)

2006年,我第一次到大陸旅行,期待著一睹大陸的人文風光,卻又對於兩岸不同的政治與生活型態感到困惑。從香港轉搭巴士進入廣東,最後來到廣東英德市。在香港等巴士時,除了環境陌生外,整體的氛圍與台灣沒多大差異,但是進到大陸高速公路後,路上駕駛隨意左駕、右駕,讓我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恐懼感油然而生。而且,司機開車很猛,手上除了方向盤外,還不斷狂按喇叭。

到了廣州轉搭巴士,起初經過繁榮街區,我驚訝大陸城市發展迅速,當到了市區道路,卻讓人傻眼:行人、車輛完全無視交通號誌的存在。任意穿梭馬路不說,還有逆向而行的人車、甚至牛羊,教我瞠目結舌。晚上住在旅館,喇叭依舊鳴個不停。從睡夢中被吵醒,推開窗戶,冷清的街上稀疏的行人與車輛,竟也能徹夜鳴笛。

2012年,我到大陸黃山旅遊,感覺大陸又進步了,特別在文化遺產及自然生態的保護上。為了保護黃山的自然生態景觀,寧願用挑夫也不開路;為了讓環境修養生息,天都峰與蓮花峰輪流開放,以達到生態保育,這樣的措施在台灣還沒有,值得借鏡。

只是,民眾的素養還要再加強。我們在等索道(纜車)的時候,插隊文化讓人不敢領教,吵鬧煩雜的聲音破壞了旅遊的興緻。尤其,當我們耐心安靜的排隊時,突然有群人擠進你前排隊伍,又是喧嘩又是吐痰,實在不能忍受。

2014年,我到張家界,去了聞名的「詩牆」,看到大水氾濫的痕跡,注意到大陸在防洪及人文素養的提升上做了很多努力。在張家界大峽谷的「滑道」上,覺得大陸旅遊業其實充滿創意,像是「天龍電梯」、「環保公車」等都有助提升旅遊品質。

我看過「徽韻秀」、「狐仙秀」、「水舞間」、「魅力湘西秀」等大型表演,共同的特點都是氣勢磅礡,精彩可期,美中不足處就是觀眾水準。不管節目主持人如何叮嚀禁止錄影、抽菸,會場中仍是手機錄影及拍照的閃光。如果是室外表演,還要另加香菸環繞、垃圾滿地。大陸民眾的藝術素養,實在有待加強。

整體而言,大陸在發展成大國的努力值得肯定,尤其在經濟、政治上努力躋身國際舞台的霸氣與自信。只是,這種霸氣與自信表現在人民的素質上,卻成了野蠻與鴨霸。除了不尊重他人權益,還突顯出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實在可惜。

不過,我認為這是邁向已開發國家的過程。台灣可再耐心等等,用同理心去看待大陸,畢竟,我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台灣人看大陸》期望多給彼此一點空間

2014-9-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58| 評論數: 0

「我想對台灣的人們來說,我們只想守護著這得來不易的自由,畢竟這自由是祖先們用鮮血澆灌出來,我們不想失去,只能默默的守護,只想安安穩穩的平凡生活著……」當我準備著講稿內容時,我不斷推敲著這句話,想著要如何才能把我對兩岸的見解給描述出來,並且期望著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同。

我在台灣生活了二十多年,卻對台灣人的定義感到茫然,我常在想,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就是台灣人?我爺爺擁有西拉雅族的血統,外公的祖籍在泉州府,從小我就處在充滿閩南文化的地方,我想不管怎麼定義,我應該算個道地的台灣人吧。

從小我在老一輩的耳濡目染之下,對於群族分類有著較強烈的意識,分類是人類的天性,清朝時的百姓械鬥就是一例,舉目無親的羅漢腳隻身來到台灣,而同樣的地緣、血緣、姓氏使他們聚集成一個一個的群體,而械鬥文化就是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

械鬥除了造成當時的對立之外,對其後代也影響非常深遠,比如在宜蘭有句俗諺:「陳無情,李無義,姓林仔娶家己」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在我們家鄉,漳、泉人士的對立並沒有影響到後代太深,反而是光復時的二二八事件,使我們老一輩非常痛恨外省人。

比如我阿姨他們長年居住在北部,過年回家拜年時,表弟在與外公交談時台語說得很不好,此時外公就會很不悅的說:「你是死外省囝仔喔!」這養成我一個先入為主的思想,好似台灣人都要會講台語,不會說台語就不是台灣人。雖然對於原住民客家人和外省人來說是不公允的,但老一輩的思想就這麼影響著我。

那一天我與夥伴們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參觀時,那位來自承德的女孩與我瀏覽著裡面的文物,當我觀賞這些文物的美,不禁讚嘆:「你們的文化古物真的好精采喔!」她皺著眉說:「什麼你們的我們的,這些都是『我們的』東西呀!幹嘛分成這樣?」這讓我愣了一會兒,只是笑笑沒有反駁什麼。

也許她想知道我有什麼想法,便追問著:「為什麼你們不想統一總想著獨立?咱們中國人要團結呀!」我笑著說:「如果當年毛澤東將台灣打下來的話,就沒有現在這個問題,可惜他被硬生生擋在金門,而且台灣不需要什麼獨立,台灣就是台灣呀。」

每次討論到這類問題時,總不禁為台灣人感到不捨與悲哀,這對台灣人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茫然呢?

每次的政權交替都是台灣人悲哀的開始,我們如同海上的浮萍,不斷的受風吹雨打,死的都是台灣人,傷的都是台灣人的心,每每看見網路上兩岸網友圍繞這類議題互相謾罵時,總會有種無力感,台灣的人們好不容易逐漸安穩了幾十年,為何還要掀起這無意義的風浪?

我不明白,為什麼兩岸人民總要為難彼此,難道用尖銳的言語攻擊叫罵,就能讓台灣更接受大陸人嗎?就能讓大陸人更了解台灣人嗎?這幾年兩岸的交流逐漸頻繁,我總是期盼著,縱使隔著海,我們彼此還是要能夠放下那無意義的成見,多麼期盼你們能了解我們的心情感受,而我們也能夠體會你們的意識想法。讓台灣人能卸下這被人加諸的枷鎖,安穩的生活下去,也讓大陸人能夠消散那股歷史傳承的堅持,只希望兩岸能夠共求個和平。


《台灣人在大陸》進入解放軍軍區 心驚膽跳

2014-9-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04| 評論數: 0 |原作者: (一蓑煙雨/北京大學台生)

那是我有生以來印象最深刻的演出經驗,已經過了三個多月,當天的一切至今依舊歷歷在目。當時,北京初夏的陽光曬得我皮膚隱隱作痛,坐在出租車後座,我感覺到汗水透過襯衫浸濕了我的中山裝,若不是一周前受到學校曲藝協會臨時指派今天的演出任務,我絕對想不到自己會在諸多論文纏身的下午選擇在烈日下穿著中山裝趕場表演。

我用手帕抹著臉上的汗水,嘴裡默背著一會兒演出的台詞,全然沒有注意到車子已經離開了喧囂的市區。

「你確定在這裡?」操著外地口音的司機問道。「應該不會有錯啊,」掏出抄著演出地點的便條紙,我再三確認著筆記上的地址,但當我看到車窗外逐漸稀少的行人與房舍,卻也不自覺焦急起來:「某某部隊禮堂,這劇院名字倒還挺霸氣,應該不難找啊!」

「啊!你說那個部隊禮堂啊!」司機一拍大腿:「早說嘛!那是這附近一個空軍基地,就在前面啦!」

「等等!你可能沒聽懂,我是說『部隊禮堂』,不是要去空軍基地啊!」我苦笑道,真心不希望在這種時候被運送到了錯誤的地點。

「沒錯沒錯,那部隊我知道,聽俺的沒錯!」司機一派輕鬆地把車拐進一個小徑,不久後一座宏偉的大門聳立在我眼前,門口衛兵荷槍實彈,門前的雞爪釘和拒馬形成一座固若金湯的屏障。

「師傅,你真弄錯了,我……」

「錯不了!就這兒,下車吧,48塊錢!」

無奈之餘,我付了車資,忐忑地下了車,出租車揚塵而去,剩我一人獨自佇立在眼前這座威嚴肅穆的軍營大門。

「停住!幹甚麼的?」當我正決定邁出第一步時,門口的衛兵一聲暴喝,雙手隨即按在了胸前的步槍上,我當時思考著自己此時是否該舉起雙手做出投降的姿態,轉念一想,還是正色回答道:「我是北大曲藝協會代表,依邀來參與演出的!」一邊說著,舉起演出的邀請函,兩名衛兵見狀,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示意要我站在原地,一名看似階級較高的軍人走向我,和我確認了身分後,表達了歉意,引導我走進了營區。

「我演出的禮堂在哪裡呢?」我問道。「抱歉,我們不能告訴你具體位置,請跟我來。」帶路的士兵回答道,我頓時感覺自己的處境有幾分滑稽:一個台灣人走在解放軍的營區中,而完全不知道要被帶到哪裡去。

穿越了營區的中庭後,來到一座龐大的演藝廳,我聽見裡頭歌舞喧天,彷彿有許多表演節目正在排練著,進入了表演廳後才發現,除了我之外,還有許多來自北京各大專院校的學生表演團體,以及解放軍的文工團成員,原來當天是一場軍民同樂活動。

彩排完畢,我心裡已經放鬆了不少,開始和其他的表演人員攀談,他們得知我是來自台灣的身分時似乎都很是驚訝,連主持人在開場時都特別表示:「很開心今天有來自台灣的同胞與我們同樂!」

由於一路心神不寧,加上過去很少單獨登台,上台前心裡很是慌張,當我站上舞台,通過聚光燈,我看見台下密密麻麻地坐著滿滿的解放軍官兵,其中位居前排的不乏看似將官的領導,懷揣著三分恐慌,我強壓住微微顫抖的雙腿,我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然而令我震驚的是,台下觀眾的反應遠超過我預期中的熱烈!每當我說到高潮處,台下觀眾無不歡聲雷動,連外表嚴肅不苟言笑的領導們都不禁拍手稱快。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如何結束當天的演出,只記得在被汗水模糊的視線中,我聽見台下掌聲如雷,甚至依稀聽到有觀眾說道:「原來台灣人也會說相聲啊!」

那場表演後,我又先後接到了一些演出邀約,但因為課業繁忙不得不婉拒。只是,直到今天,偶爾夜深人靜時,似乎還聽得到當時門口衛兵那句威嚴中帶著警戒的聲音:「停住!幹甚麼的?」


《台灣人看大陸》感動於中華文明的璀璨風華

2014-9-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6| 評論數: 0

憶起八天的漢字之旅,開心吵嚷的時間居多,我們一行人由萬年前的具茨山岩畫開始看起,那神祕莫測的圖騰、人像、幾何狀圖形將大夥帶回那可能茹毛飲血的年代。當時的人們,沒有文字溝通,或許有的只是你我之間隨手畫記的圖形或示好的微微一笑,而這可能是震懾世界的中華古文明最初的起點。

甲骨文、殷墟、安陽小屯村,這幾個從來只出現在歷史課本、幾乎代稱那璀璨「文明里程碑」的名詞,隔著保護的玻璃帷幕,帶我們走入那篤信鬼神、卜筮、距今已千年的商代王朝,那一個個或許還沾染了些許時光的塵埃、刻在龜甲上不算清晰的文字,為人類歷史抹上斑斕的色彩、驚豔了世界。此時專心在聆聽講解的我瞥見自己剛剛寫下的幾個重點筆記,再抬頭一望那由圖像構成的遠古文字,訝異著它們彼此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

倉頡造字傳承文明

那種感動與震懾是穿越時間、超脫空間,並非時光的幽幽一嘆可以輕易解釋,絹白筆記紙上的藍色墨水字與龜甲上手刻、經炙燒的黑色畫痕,它們之間的臍帶從未斷過,無怪乎總有著傳說,當年倉頡造字後,天地為之震動、厲鬼為之嚎哭,中華文明自此邁入嶄新的一頁。

余秋雨在其著作《千年一嘆》曾提及:「人類真正的奇蹟是超越環境的……讓人一見之下忘記一切,忘記來路,忘記去處……只感到時間和空間和這裡會合。」無論是具茨山、殷墟乃至長城,西元前的璀璨風華至今仍綻放著屬於自己的清麗,沒有令人一見傾心的華貴,有的只是時間與空間的厚度,如巨人般矗立在歷史的洪流中,沒有人可以輕易忽視它,因為這一點一滴的文明是深入在每個人的生活,那一頁頁的書本、代代相傳的語言中。

今日原本壯闊威嚴、綿延萬里地的長城,在如滔滔江水不絕的人潮中模糊了它曾經肩負的使命,從保家衛國到賺取觀光外匯。而比肩接踵、揮汗就成雨的盛況,不到長城是感受不深的,遙想那威風八面、統一中原的秦始皇,是否曾經想過他耗盡民力、物力建成的偉大建築奇蹟,有天成為聲響堪比大賣場的「世界後花園」?慶幸的是,那不變的涼爽清風吹入長城隘口,彷彿在微微地訴說著它輝煌的曾經。

長城上聆聽琵琶曲

在我擦著汗水漸漸邁入長城休息區的同時,播放器中一首琵琶曲闖入了耳際、接著流淌過心田、再拂過我的四肢百骸,被震懾感猛然感動的我,有一瞬間沒聽到大陸小夥伴的呼喊談笑、忽略了四周大江南北的方言。

有趣的是,從小學習國樂的我,聽過琵琶與胡琴合奏《賽馬》一曲的氣勢磅礡、聽過《十面埋伏》曲的慷慨激昂,也曾聽聞《昭君出塞》的幽怨離別,但那旋律卻從未盤旋於我腦海久久不散,終於懂得白居易《琵琶行》中那「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的意境,如繁花流水般流洩入我耳裡的琵琶聲,霎時靜謐了屹立千年的長城。

有著傾城絕色的昭君,為大漢王朝出使和番,一位弱女子的美貌換來短暫的和平,撫著琵琶、遙望越來越遠的中原故土,那時她的心境為何?是否曾埋怨長城的廣闊堅實?又或者萬杞良被埋在長城下的森森白骨,在孟姜女的嚎啕大哭中也為之震動涕泣。

此時內心彷彿有著一齣小劇場的我,在大陸小夥伴的叫喚中猛然回神,這位有著甜甜笑容的四川姑娘看我聽得入迷,體貼的拿出手機利用app想幫查出讓我出神的琵琶曲,也一邊和我聊著國樂曲目與樂器。如不是她淡淡的四川口音,我會以為我身在台灣和同學們高談闊論;會有這等奇怪的想法,實則因為到訪過許多國家、遇過形形色色、不同膚色人種的我,每每在和他們交流中,無論是英文造成的隔閡或文化的藩籬,總無法暢所欲言。

文化內涵烙印血脈

如有一次我和美國寄宿家庭的談天中,提及我所學的樂器,鋼琴自是不用多談,但像揚琴、琵琶、古箏或打擊樂器等,縱使我利用youtube播放音樂,他們也總不清楚各樂器間的區別,遑論提及昭君出塞、伯牙絕弦等關於樂器的歷史故事。是啊,在掛著大大笑容的四川姑娘口中,我深切體會到兩岸與中華古文明的關聯,非關政治、無關風月,中華文化的源遠內涵是深切烙印在我們每一寸血脈中,中華文明,不就是這懂得彼此語言、音樂、歷史的深刻內涵。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歲月的遞嬗下或許如自天上來的黃河水,奔流而不復返;或許如經重建過的長城,站在時光的洪流中銘記自身保衛邊疆的使命;或許如幾縷陽光下的巍峨少林古剎,仍然可以聽見少年練功的拳腳聲;更或許如歷史洪流中,那分隔海峽兩岸的人們,每天勤勤懇懇為生活、為自身的未來持續努力奮鬥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