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北札記: “這不科學”,但這就是臺灣智慧硬體的邏輯
( http://www.36kr.com/p/218251.html )

小石頭 • 01/20 08:18

    智能餵食器Bistro 預售價 199美元;
    精子檢測儀 iSperm 199美元;
    可擕式顯微鏡μHandy 售價199美元;
    兒童智能手錶JUMPY 預售價99美元;
    智能家居中樞 Sentri 預售價299美元。

“這麼貴,這不科學”。第一次聽到這些產品的價格,我以為我聽錯了。跟創業者們再次求證,我才發現我真沒有聽錯。

原來是我忘記了,這裡不是北京,不流行免費模式;這裡也不是深圳,沒有製造優勢。

這裡是臺北。

雖然只是匆匆四天,雖然只是見了幾個硬體團隊,但智慧硬體的差異還是撲面而來,既新鮮又好奇。

貴,是我對臺灣智慧硬體的第一印象。Moto 360 才賣 299 美元,三星 Gear 手錶賣 199 美元,國內 49 元的插座、99 元手環、199 元的手錶一大把,印象裡定價到 100 美元以上的硬體真不太多。在臺灣創業者看來,這才叫不科學。μHandy和iSperm的創始人很不解的說“我們這是知識經濟”。

這也難怪,在深圳隨手就能買到廉價的元器件,在大陸總能找到物美價廉的器材,在臺灣就很難想像了。在臺北以擁有 3D 印表機、鐳射雕刻機出名的 Fab Cafe,有個創客童鞋告訴36氪,現在臺灣創客文化興起來,可以買到各種廉價元器件的淘寶功不可沒。元器件、材料採購價格高、時間成本高,再加上工廠生產成本高,成本相對也會高些。

其實,大陸的硬體廠商也不是不願意賺錢,只是從互聯網時代就流行“免費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熊買單”的邏輯根深蒂固,“使用者基數”和“想像空間”都是 To VC 不能少的利器,所以“硬體成本價,服務收費”是大勢所趨,先以低價換來使用者,再圖盈利模式。不這麼做,用戶不買帳,更不要說應對競爭了。在臺灣,這種免費的模式很難想像。這次在臺灣,獵豹 CEO 傅盛還講了講他們招聘時的趣事,每個他面試的人第一問題都會問“ 你們的軟體時免費的,怎麼掙錢”,後來解釋累了,就只能告訴對方“這個問題在大陸已經都沒人問了,你們也別問了行嗎?”。臺灣工業體系培養出來的創業者,還是賣貨、ToB 的思維,很難理解互聯網“花今天的錢、掙明天的錢”。

理解了又能怎樣,還得有錢。在大陸,產品創意好有前景,風投爭著給錢;專案卡位準,發展順利,巨頭搶著送錢。而在臺灣,拿錢就沒那麼容易了。經過 2000 年的經濟危機,臺灣人不再信任貨幣、銀行甚至房地產,往往傾向於投資文物古董。錢從哪裡來往往就會到哪裡去,投資機構的錢往往不是來自互聯網,就很難再投到互聯網中去。再加上,臺灣投資界整體傾向於電商、遊戲、廣告等已經驗證的模式,其他 TMT 領域的創業者往往只能自己想辦法湊夠第一筆啟動資金。臺灣 PC 製造業興起後,就沒能更上互聯網發展的浪潮,沒能像大陸一樣發展起一波像百度、阿裡、騰訊一樣的知名大公司,也不需要繼續深耕移動互聯網再佈局。硬體創業又不同於軟體創業,找幾個程式師 coding 就基本可以搞定,既涉及到軟硬體,還有生產、製造、銷售、售後環節的開支。臺灣創業者好不容易自力更生湊齊了這筆啟動資金,怎麼捨得燒錢呢?

低價推廣走不通,就只能通過產品來吸引使用者了。正式如此,臺灣的智慧硬體呈現出小而美、多功能等特色。

不論是這段時間我接觸到的智慧餵食器 Bistro、精子檢測儀 iSperm、可擕式顯微鏡μHandy、兒童智慧手錶 JUMPY、智慧家居中樞 Sentri,還是之前瞭解到的運動檢測設備 GoMore,都呈現出了小而美的特點。完全原創,就不必說了。從設計、產品邏輯到使用場景都散發著小清新的氣質、有愛的氣息。比如說,智慧餵食器 Bistro 增加了貓臉識別功能,兒童智慧手錶 JUMPY 主打親子互動理念,都很有愛。智慧家居中樞 Sentri 想要做用戶家裡的超級管家,像 Nest 一樣順理成章,而非強求做智慧家居中心;GoMore 則不僅僅監測運動資料,而是想辦法給到你解決方案,還挺小清新。倒不是說這些臺灣的項目一定會成功,只是他們總會比大陸的創業者普遍多想一步,深入一點,產品就有了不一樣的氣質。

投資來之不易,反覆運算經濟壓力大,又使得臺灣的智慧硬體普遍多功能。報導 Bistro、Sentri、JUMPY 時,我總覺得我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它們的功能。賣貨的商業邏輯,使得創業者們總會不斷增加新功能,求全求多,希望能夠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體驗。但是這樣做,又會增加產品運營、售後、維修的風險和成本。只不過,因為現在他們的產品基本都還沒有發貨,風險還沒有顯現。

那麼問題來了,小而美的臺灣智慧硬體會有市場麼?

只要是好產品,都會有市場,都會有人買單,與地點無關。臺灣雖然只有 2300 萬人口,但放眼全球,又有哪款智慧硬體產品真正能夠有千萬級的出貨量呢。倒是臺灣對外聯繫一直沒有中斷,臺灣人普遍有國際化的視野,再加上在國外人心中還有半導體產業時代的積累和口碑,國際化也要比大陸創業者容易些。

不過,真正制約臺灣創業者的可能還是工業化的思維方式,雖然做的是 To C 的產品,但 To B 的慣性太強大了,總是不自覺的走上了賣純硬體產品的路,5% 的利潤就足夠了,慢慢來就可以了。在“唯快不破”的互聯網時代,這就真不科學了。

[36氪原創文章,作者: 小石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