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薪資面議導致人才市場失靈

作者杜易寰 | 職場精力湯 – 2016年7月11日 下午4:08

簡單地想像一個情境。你是剛畢業的新鮮人,急著找工作。打開了人力銀行,卻看到一整排的工作都滿滿地寫著「薪資面議」。甚至,有明確告知薪資範圍的商家,還被求職網站當成稀有動物一般,分類成一個新群組。

你仔細挑選了幾個工作,每家公司都花了好幾天準備了客製化的履歷。但無奈的是,你總是在經歷了冗長的面試流程後,卻在最後一關談薪水時,聽到了讓下巴掉下來的數字。

你 禮貌性地向面試官說著,「我再考慮看看」,走出大樓後,卻忍不住罵了一句髒話,「X,早知道薪水這麼低就別來浪費時間了。」然而,因為需要分擔家計,和償 還學貸的壓力,你在投了兩三個月的履歷後,最後草草地選定了一家最近應徵上的公司,即便以你的水平,這個薪水實在是遠遠低於市場行情。

想像結束了,但是,你是覺得這個想像情境超級陌生?還是覺得這個故事正分分秒秒地發生在我們週遭?

上週,立委呂玉玲提案「禁止薪資面議」在網路上被推爆,或是上月由網友自行開發的「求職天眼通」,能夠以插件的方式,提供求職者在各大人力銀行中反向評價公司的管道,在四天內達到破萬下載。這兩件事說明了,上述的情境,很可能並不單單只是想像。

台灣低薪化,有許多原因,包括了產業轉型失敗,或是匯率長期遭到低估。但除此之外,「人才市場失靈」絕對也該記上一筆。

在被批評薪水過低時,資方往往會拿出經濟學課本,聲稱人才市場是完全競爭,定價是由勞資雙方共同決定的,你領多少錢,就是市場認為你值多少錢,如果你嫌薪水低,那是你自己不爭氣。

然而由於現實上的資訊不對等,人才市場從未接近,更遑論達到完全競爭。由於擁有資源的不同,勞方往往會因為時間壓力、或者是資訊不足等種種原因而屈就,就算現今透過網路,勞方獲取資訊變得容易許多,卻也往往無法知道自己所要應徵的公司,到底會給出多少薪水。

尤有甚者,在台灣,由於求職者並不向人力銀行付費,人力銀行的收入來源全部來自資方。由於商業模式建立在資方願意持續使用人力銀行的基礎上,人力銀行的目標是「盡可能地以對資方有利的條件徵才」,於是不管在資訊披露上,或是在市場報告中,人力銀行往往偏向資方。

更別提,台灣幾乎沒有夠強大的工會,人才市場的定價容易由資方聯合壟斷。台灣的勞基法也從未嚴格落實,許多陳年陋規也仍然存在。

隨著新法案進入審查,求職天眼通等第三方軟體漸漸出現,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極度不對等的勞資關係,可以稍稍平衡一下。

或許有企業會說,資訊揭露之後,將導致自己徵才困難。但事實上,不管是新法案還是求職天眼通,都是為了更促進人才市場的資訊完善,反而更接近了經濟學的理想。資方必須認知到,完善的人才市場不是像現今,可以「用一個人的薪水雇兩個人」,而是「如果你只給得起香蕉,就只能請到猴子」。

杜易寰

接近相對主義的自由主義者。從巴拿馬文件發現對數據分析的興趣,現職 Qsearch 社群數據分析師。

 

arrow
arrow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