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值最高的管理工具
( http://www.projectup.net/blo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46%3Acp&catid=23%3Aself-management&Itemid=66 )
Bryan Yao 2009 12 22 17:10, 週二
前幾天一位老同學來電,聊起了如何在資源有限中小企業建立SOP(標準作業流程)的問題。我建議他可以考慮Checklist(作業清單),這個我心中C/P值(成本/性能比)最高的管理工具。
我之前在軟體公司擔任pre-sale,常帶工程師一起去客戶那兒安裝系統。和我搭擋的小老弟功力一流,但常到了客戶那兒才發現忘了光碟或是必要的文件。為了往後合作愉快,我決定好好解決這個問題。對,你猜到了。我們花了不到10分鐘吧,列了一份"裝機必備物品"清單。不列則已,一列居然洋洋灑灑10多項,難怪每次總會忘記一兩樣。他把清單老老實實地貼在自己的螢幕邊上,問題從此搞定!
忘了是哪個大師說過:問題的肇因往往不在於未知,而是在已知卻被忽視的地方!所謂的忽視,可以是在加油站一時興起拿起打火機點菸;可以是設計客輪時沒安排足夠的救生艇;當然也可以是開進汽車旅館前忘了有狗仔隊埋伏。面對"忽視"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觸發器(Trigger),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提醒我們不該忽視的東西。在這方面沒有比列個清單更簡單有效的了。
我相信很多版友都會用清單來管理生活。例如我每天早上必用的這張清單:
手機
鑰匙
皮夾
隨身碟
眼鏡
悠遊卡/門禁卡
(雨傘)
看得出來這是男性上班族必備隨身物品。提醒一點,這清單一定要貼在出門前可以瞄一眼的地方(門後,玄關)。雖然看起來沒幾項,很容易記,但誰敢說自己從沒忘過手機跟鑰匙呢?
這份則是我去客戶公司簡報的備忘清單:
筆電
變壓器
簡報滑鼠
隨身碟
簡報檔案
手機
筆
產品型錄
我的名片
客戶名片(或姓名,電話與地址)
地圖路線
同樣的,也是要貼在離開辦公室前容易看到的地方。我常用的還有出差清單,更是有將近50項之多,為免灌水之嫌,就不一一列舉了。
清單除了幫助管理生活,還有助於解除焦慮。怎麼說呢?大家一定有過感覺自己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卻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的經驗?我以前出門上班,偶而就會這樣。有些時候是真的漏了什麼,(孫燕姿有首歌:才出門去,忘了手機,心裡很急,卻發現鑰匙還在家裡),但有時只是錯覺而已。若你有建立清單的習慣,就可以減少類似的焦慮感,畢竟我們生活已經有太多讓我們煩心的事了,不是嗎?
除了剛提到清單要放在正確的位置之外,當你有多個清單時,正確的分類也很重要。我大多數的清單都是存在手機裡,而且可以跟電腦同步(我用Google Task),方便我隨時編輯與查閱。但依照我之前較差的分類方式,即使有了好的工具,還是常漏掉事情。舉例來說,我以前將待辦事項分為"公事"與"私事"兩類,前者像是完成提案書、聯繫客戶,後者則是銀行繳帳單、郵局寄信之類。問題是,繳帳單和寄信,我其實是在上班時間進行的,如此一來,我必須記得同時檢查"公事"和"私事"兩組清單,才會掌握所有該完成的事項。更有效率的做法,應該把清單改成"上班時間"和"下班回家"兩組,在某個時段或地點,只要專注在一份清單即可。所以說,清單的分類,必須考量個人的生活型態才有效率。事實上,我還有"周末待辦"、"老友聯繫"、"待讀書籍"等等。
有系統有紀律的生活,可以減少心力體力的負荷,留下更多能量進行邏輯思考與創意發想。列清單是很有效也很容易的一步,建議妳/你試試。如果已經這麼做了,不妨在此分享一下你的清單給大家參考。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
李樹 臉書頁 2013-10-24
其實,你一直站在狗籠裡
有一次我開車載著兒子在等紅綠燈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模樣的廣告舉牌員,站在路口壓低帽沿,等紅燈車子都停下時,他就把手上的牌子舉高。
這時,兒子問,為何同樣是成年人,有的站在路口曬太陽?有的站在速食店櫃檯?有的卻站在百貨公司裡吹冷氣?
我回答,這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想站在哪裡,會站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選擇。
選擇?兒子怔了一下又問,那麼,為何路口那位先生不立刻就選擇去速食店上班?或是去百貨公司吹冷氣?同樣是有錢賺啊?
我嘆了口氣對兒子說,我所說的選擇,不是他們現在的選擇,而是他們半年前,甚至是三或五年前的選擇。
他們現在想站在什麼位置,或不得不站在什麼位置,都取決於他們在一段時間之前所做的決定,加上本身努力及時間的累積,他們才能站在這個位置,並不是你當下想做什麼,就能隨心所欲的。
我不知道當時未成年的兒子是否聽懂,然而,我發現很多已經出社會,年紀也已經是20幾歲的年輕人,似乎完全不懂這個道理。
我看到遇到聽到的20幾歲年輕人中,99%以上都是每天醉生夢死,活在自己世界的夢中人。
大部分的年輕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自認為是很不了起的成就,至少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已經比那些靠爸族或尼特族好太多了。
我曾問他們,自己認為現在是站在什麼位置?30歲後又會站在哪裡?
他們覺得,不管是什麼工作,飲料店店員也好,行政助理也罷,只要他們能賺錢養活自己,就是站在白領階級的位置。
至於將來30歲後,他們會站在哪裡,他們不知道,但他們肯定自己未來的位置,不會比現在的差。
然而,我想對那些20幾或30幾歲的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安於每月都有薪水領,有地方住有飯吃,偶爾可以聚餐、逛街、唱歌這樣的舒適圈,然後到了月底把薪水花光時,就窩在家裡吃速食麵等月初的薪水入帳。這樣的人生,其實,是和站在狗籠裡的狗貓沒有兩樣的。
因為,你們和那些被豢養的狗貓一樣,是沒有自由的。沒有財務自由,沒有逃出籠外去享受更多人生體驗的自由。
如果20幾歲或已經過30歲的人,當下沒有這樣的認知和自覺,5年或10年後,你們還是只能窩在狗籠裡,望著籠外的成功者,開著名車住豪宅或擁有高品質和品味的生活,大嘆自己八字不好或老天不公平。
其實,你一直是站在狗籠裡的夢中人。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然而,只要你能全然接受這個事實,開始規畫自己30歲後想站在哪裡,在這個當下,你就不再是被豢養的寵物了。
因為,你早晚會打開關住你的狗籠,成為一個擁有自由的成功人士。
工作經驗愈多,起薪就愈低
一位45歲的中年人和一名25歲的小伙子,兩人同時應徵路口的豪宅舉牌員。
建商對他們說,舉牌一天的薪資是700元。中年人聽完大喊不公,認為自己有3年以上的舉牌經驗,不該和小伙子領一樣的錢,建商應該替自己調漲工資,「至少要有800元吧!」
建商不以為然地指了指兩人身後,一個蓬頭垢面、看不出年紀的流浪漢說:「論經歷,你們誰也不會比他久;至於他的工資,也是700元沒變過!」
是否做得愈久,就該領得愈多?
有一篇在網路廣泛流傳的文章,當中一名想加薪的員工對老闆說「我有25年的經驗」,而老闆回應他的是:「你沒有25年的經驗,你只是同一個經驗用了25年。」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其實都該自問:自己是否也像這名員工,做著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卻期望老闆替你加薪?
隨著時代改變,企業已經不再是終生雇用制的思維了,就算你在同一間公司中穩穩待上25年,待遇也未必有所變化。不可否認,現在的企業愈來愈傾向於依照 能力 與 貢獻度 調整職級和薪資,「年資」取勝的做法逐漸成為過去式,做得久也未必能領得多,一切以實力見真章。
究竟從倚老賣老到論功行賞,中間有何區別?
如果你做的始終是短期、派遣等不具累積性的工作,那麼對於老闆來說,你的替代價值就和門口的管理員差不多。
或許這麼講比較清楚:如果你到一把年紀還在做零技術需求的工作,就難怪你的薪水沒有起色。下一份工作的面試考官甚至會懷疑,為何你工作多年,到現在還在當基層人員?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彼得原理」,當中提到:一個在目前工作上有出色表現的人,理應能繼續向上提升到更高的職位;而如果一個人在同一職位上停滯不前,就表示這個人可能連目前的職務都無法勝任。
依照這個論點,長期停留在基層的你,處境實在令人擔憂。
其實,老闆寧可你的工作經驗沒那麼多。
根據研究,許多人在轉職時還揹著前一份工作的「包袱」,這會抵銷掉經驗帶來的優勢。專家認為,人們在轉換到另一個環境時,其實很難拋掉原先習得的規範和價值;所謂「職業包袱」指的是固化的做事方式和態度,而且工作經驗愈多,你所揹的包袱就愈沉重。
對於不少雇主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尷尬的問題。如果這是不大需要經驗也能完成的工作,那何不乾脆雇用一個沒有經驗的新人,再透過訓練將他們收為己用呢?
而一個經常換工作的人,求職的心態也容易讓人產生懷疑,站在雇主的角度,很難不去認為:這份工作對你來說,是否只是跳板而已?
如果你被預期這份工作不會做很久,那麼在策略考量上,上司當然不敢把重要的任務交付給你。
你的履歷,是否像「現代警世錄」?
有一種像是「警世錄」的履歷,會讓老闆看得心中警鈴大響,而老一輩頻頻搖頭。如果你的經歷在雇主眼中屬於這一種,你的問題可就大了。
在一次聚會上,我聽見一位母親數落她出社會不久的孩子:「不要以為你工作經驗很多,你每個工作都只做幾個月而已,能有什麼經驗?而且,那些工作之間毫不相干,這樣一點用也沒有……」
這名男孩出社會兩年多,已經換了五、六個工作,平均不到半年就換一次。最近男孩又辭掉了工作,也不見有任何面試邀約,只是每天閒賦在家,似乎對找工作這件事心灰意冷。他的母親要我幫忙勸勸他,於是我試著了解男孩對求職環境不滿的原因。
「大部分的職缺都是薪水太低、工時太長,而且我有兩年經驗,為什麼要屈就兩萬多元的待遇?」男孩不滿地說。
我請他將我當成面試考官,在我面前介紹自己。當我靜靜聽完他介紹自己的履歷,我告訴他,以他目前的條件──很遺憾,的確只值兩萬多元的薪水。
「你也許很不服氣,但這就是現實。」接著我將他的問題一一點出,過於頻繁地更換工作以及彼此間毫無相關的工作內容,是男孩履歷中的致命傷。
「你的履歷應該去蕪存菁,刪去不重要的部分,盡量把每份工作的時間拉長,展現你產生的價值與影響力,而不是些不相干的瑣事。」
我還告訴他,履歷反應的是求職者的市場價值,如果這段經歷完全講不出什麼實質的內容,那還不如不提。
如果被人看出不斷地跳槽和轉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未必是好事,畢竟每種工作都需要花心力適應,每次跳槽都勢必造成耗損;而且工作期間過短,容易被貼上「定性不足」、「適應力不佳」的標籤。
此外,履歷中出現空檔,對求職的殺傷力也不小。如果經歷並不連貫,勢必會被懷疑是遭到資遣或開除。再者,如果原工作只做了幾個月,很有可能被懷疑不適任或另有隱情,因此建議過短的資歷不要寫進去。
整體來說,中斷型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未必是加分,有時反而使你被貼上「低忠誠度」的標籤,所以若是你的經歷不連貫,最好能針對工作間的空檔提出讓人滿意的解釋。如果不想變成經驗愈多卻起薪愈低的情況,最根本的方法,還是確立志向及戒除頻繁變換工作的習性,和年少輕狂的自己徹底道別。
下班後,寧可發呆也不要再想工作
有天我到員工餐廳用餐,坐在我附近的,都是大學畢業就開始工作,已經累積兩、三年職場經歷的「半熟人」,一個說每天事情多到做不完,另一個就問,那你怎麼不把工作帶回家做?
那個年輕人說:「我不想把工作帶回家,很多職場專家都說工作與生活要分開,適度的休息很重要,我覺得專家說得很有道理,所以我回家吃完飯洗完澡之後,什麼都不想,就呆在房間用電腦,上網看影片到12點睡覺。」
另一個年輕人也跟著附和:「沒錯沒錯,我最喜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放空,再不然就是打開電腦上網,不過很奇怪,明明什麼也沒做,隨便混一下就不知不覺快凌晨了,每天都發誓要早睡,結果最後還是搞到三更半夜。」我聽著這些年輕小伙子的下班生活,發現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幾乎千篇一律。
明明是30歲不到的年輕人,卻過著老年般的退休生活
很多年輕人準時六點下班打卡,回到住處後,拿起電視遙控器按下開關,一邊看著電視上正在播放著熱門的韓劇,一邊上網逛著社群網站、吃著巷口買來的便當,吃完飯之後開始打混,抱著手機不停和朋友傳訊息,用各種表情符號聊天,早已把今天上班時發生的所有一切拋到腦後,最後在一堆沒有建設性又鬼打牆的廢話中強迫自己入睡。
接著,放假日就在家裡坐著當沙發馬鈴薯,拿著電視遙控器毫無目地亂轉一通,這些聽起來像是70歲的退休老人生活,卻不幸的是現在大部分還不到30歲年輕上班族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年輕人,明明處於各方面都很精力旺盛的時期,卻總在下班後會自動變成無法思考的機器人,最後,總在隔天早上起床之後才開始懊惱:「我昨天下班回家後到底在幹什麼?」
我曾經聽過不少人抱怨說:「我每天上班在辦公室裡面已經用腦過度,體力也消耗殆盡了,誰還有心情做其他事情啊?所以我只能放空,做一些不需要動腦的事情。」
對於上班族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連下班後都還保持在工作狀態,因為老闆又不會發給你薪水;其實,真正會影響家庭和生活從來都不是工作本身,反而把時間都拿來浪費在雜事上,缺乏時間管理的意識,才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悲哀。
有很多人在社群網站上的朋友,動輒高達五、六百人,他們每天拿起手機上網不斷地盯著關注別人的動態;但是說實話,看再久你們的感情也不會累積,只不過是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統計數據,臺灣的上班族在下班後最常做的事,前兩名就是「上網」和「在家看電視」。
看電視 和 上網 當然是正常的娛樂,這不是什麼罪不可赦的事情,但是你卻沒想過,這樣用來打發時間的模式,同時把你的人生體驗和可以創造的價值都消磨殆盡了,這樣下去,你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都注定成為一隻找不到方向的無頭蒼蠅。
Words in Business
你會雇用自己嗎?
大部分人認為失業是經濟不景氣造成的。但很少人會回頭來看看自己的因素佔有多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估全球性失業率會持續攀升至2014年底。以下五點幫助你檢視自己市場價值。
1. 問自己,我會雇用自己嗎? Would you hire you?
If the answer isn't a resounding and deeply resonating” Yes”, then it's time to step into the corner office of your life and start making some savvy business changes at the top.
假使你的回答是肯定的Yes。 恭喜你,是時候為自己準備一間總裁辦公室了。
2. 找出自己的賣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As a job seeker, the more creatively and meaningfully you can define yourself as a personal brand, the more attractive and effective you will be at securing your chosen professional position. It isn't about being different. It's about making a difference.
假使第一點的回答你不那麼確定,那麼建立個人品牌可以幫助你錄取喜歡的職缺。但切記不像商品獨特就好,老闆重視的是你是否可以為公司帶來改變。
3. 知道自己能貢獻什麼 Know your mission
The key to creating a successful mission statement is to realize that it isn't just about you, but rather it's tailored around how you intend to be of value to a given organization or even the world at large.
大部分人在這點的問題是太好高騖遠。別只想著自己,想想你對公司或是世界能夠貢獻的。
4. 注意形象 Pay attention to your packaging
Your personal brand isn't just about how you see yourself; it's also about how others see you. 70 percent of recruiters have reported finding digital deal breakers with candidates they were considering.
不只外在的形象需要維護,甚至網路上的一舉一動也需要注意。70% 的招募者提到他們曾經在網路上發現不利他們正在考慮錄取人選的資訊。
5. 有創意Get creative
Look beyond the same old networking scenes and search engines everyone is using. How else might you get your message out there? 想想除了每個人都會用的搜尋引擎外,還有什麼方式讓你可以被市場看見。
「畢業即失業」全台拉警報: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外流人才幹嘛回台灣?
( http://techorange.com/2013/10/29/unemployment-plagues-young-people-in-taiwan/ )
科技報橘 作者鄒家彥 於 2013-10-29 09:58:17 發布
從昨天開始,好多 Facebook 好友轉貼了一篇名為《記者真心話/台灣人才回不去了》的文章。撰文的記者剛參訪過中國支付寶,參訪中他和幾位阿里巴巴的台灣員工餐敘;記者好奇為什麼這些台灣人情願留在異鄉,台灣員工這麼回:「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台灣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些外流人才不願返鄉?
看看這個主計處提供的數據統計,就知道他們為什麼不回台灣:
從上圖行政院主計總處在台灣失業率調查中、「教育程度」的表現相關性上很明顯可以看到,失業狀況節節上升的是「大學以上學歷」的族群(在整體人口中,學歷僅國小畢業的族群是少的)。而台灣高學歷青年失業的事實也已經有數據佐證:
2013 年 8 月的失業率為 4.33%(亞洲四小龍中最高,也高過日本),其中,20 至 24 歲族群的失業率為 14.77%,是所有族群中最高--幾乎是每 7 個人就有 1 個失業。畢業即失業是真真實實地發生著。
如果連高學歷青年在台灣都找不到工作,那麼那些在中國有著豐厚待遇的台灣人才為什麼要回來湊熱鬧?
高學歷青年失業的狀況不只發生在台灣,這其實是全球普遍發生的狀況,是全球性產業轉型、經濟發展、就業結構正在發生劇變所造成的現象。〈高學歷青年失業、學而無法致用,失落的一代恐拖垮全球經濟〉 是《TechOrange》十月中旬所刊登的文章,內容編譯自《TheHuffingtonPost》的報導 〈Unemployment Plagues You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通篇描述了全球青年失業情況的嚴重:
1. 西班牙 25 歲以下勞動力人口中,56% 沒有工作
2. 義大利 30 歲以下的勞動人口中,有 40% 失業
3. 埃及青年失業率達 39%
4. 法國 25 歲以下勞動人口有將近 25% 失業
5. 加拿大在經濟蕭條中適應得比許多國家好,但 2012 年仍有 14.3% 的加拿大青年失業
6. 全世界失業人口中,理應是勞動主力的青年佔了 40%
這些失業青年大多數都是大學畢業的高學歷人口。
而《TheHuffingtonPost》的報導底下,讀者紛紛回覆感想;1448 則留言中,許多人將青年失業的主因歸咎於「教育」:
「問題出在學校。學校教育根本無法跟上當前科技進步的速度,許多課程內容傳授的甚至是老舊的技能、那些你只會在已消失的工廠或產業中會用到的技術。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能在職場運用的技能。」
「我認為高中以上的各級學校應該順應職場、企業的需求安排教育課程,而不是順從小孩的『喜好』提供學習。」
全面提供技職相關教育會是最佳解嗎?不知道。
全世界高學歷青年已成失落的失業世代,而這個國際「趨勢」還沒有人能擋的下來。科技的近用和便利性改變了所有的產業結構,而產業需要創新才能穩住在市場中的腳步,但他們更新的速度卻跟不上科技進步的腳步;不上不下的產業現況不僅衝擊現有勞動人口的職涯發展,等待進入職場的青年更因此失去伸展舞台或者直接被淘汰。
相較全球性對青年勞動力的不友善,中國則是盡辦法留住青年人才,不管是本地藉還是外籍。當然,中國不可能自外於這股全球高學歷青年失業的漩渦裡,但他們選擇更積極從政策端、產業端的調整與更新做起。
中國對人才的積極培育與吸收是從政府開始的。對內,中國總書記習近平即公開發表過「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 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的言論,更用「為國成才、以才報國」的愛國主義激勵國內人才;對外也從教育開始著手吸收外來人才,比如台灣學生就讀中國大學之學雜費完全比照中國學生、並設立台生獎學金等。
從 〈記者真心話/台灣人才回不去了〉 文中所描述,中國對於青年人才的渴求真的史無前例:
「在台灣,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歷經 22K 的衝擊,7 年級生領低薪、加班,不敢鬆懈,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已倒退回 16 年前水準,但工時之長,卻高居世界第三。但放眼對岸,年均薪資 5 年狂漲近 70%。那幾個在大陸網路界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只要有能力、被公司賞識,租的是每月人民幣 4,500 元至 8,500 元間的單人套房,這可能僅只是月薪的四分之一。 」
中華民國政府缺乏宏觀的政策擬定眼光,從過去擅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到現在更可怕的「一窩蜂」政策,真的看不出來這個政府的創新能力是什麼--眼見香港引進的黃色小鴨刮起熱烈旋風,高雄市、桃園縣、基隆市,政府單位紛紛舉手喊自己也有港口、埤塘可供小鴨棲息。對於拼短期觀光的目標,小鴨的確奏效,但之後呢?
中國的產業正在拼創新、企業也有國際化野心,當然特別渴求青年人才的創新力量,也特別敢於投注資源吸納人才。回頭看看台灣勞動市場、產業停滯、政策發展畸形,整體環境不利產業轉型、法規陳腐阻礙創新;遠渡中國的台灣員工想當然耳會說出,「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薪水,回不去了。」
引一句 PChome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的話,「有政府如此,何須敵人?」
(參考資料:行政院主計處、聯合晚報、TheHuffintonPost、新頭殼、中國人力資源網、遠見雜誌;圖片來源:heureuy, CC Licensed)
《TO》真心推薦:
看完這篇,又燃起你換工作、投履歷的信心嗎?那要不要試試超好玩、超刺激的新創公司,跟著公司一起成長為下一個 Facebook、Google?appWorks Ventures 之初創投正在舉行「2013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別猶豫了,快放膽投履歷吧!
國際報告:8年後台灣出現人才懸崖
【聯合晚報╱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2013.11.04 12:53 pm
八年後,台灣將出現人才懸崖!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GEAT)理事長、實踐大學講座教授陳超明,引述兩份權威性國際報告指出,八年後 (2021年),台灣將成為全球人才最缺乏的國家。台灣人才危機的原因包括生育率低、人口老化、政府與企業的人才培育方向與職場需求出現嚴重落差。
陳超明直指,大學不夠國際化和企業撿現成的心態,是讓台灣年輕人走不出去的兩大主因。
牛津經濟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調查全球352位人力資源專家,預測2021年全球人力供需版圖如何轉變。調查指出,科技進步、全球化、顧客需求與競爭,是影響企業組織人才需求的主因,而未來五到十年國際人才須具備的四大技能包括:數位技能、靈活思考力、人際與溝通能力及全球作業技能。
調查也預測2021年各國人才供需狀況,在46個評比國家中,中國大陸是人才供需平衡的國家,人才過剩最多的五個國家是印度、印尼、哥倫比亞、南非和巴西;人才不足最最嚴重的五個國家是台灣、日本、波蘭、義大利和智利,台灣在46個國家敬陪末座。
陳超明:企業想要什麼人才 自己花錢培養
【聯合報/記者王涵秋╱即時報導】 英國牛津研究機構調查指出,台灣人才出現斷層危機,預測2021年,台灣恐將成為所有調查國家當中,人才落差最嚴重的國家。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陳超明認為,台灣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只是在山上開一間個人化的咖啡店,而不是想進入跨國企業工作。除了政府缺乏國際事務人才培育政策,年輕人也缺乏鬥志,沒有前瞻性的結果,讓年輕人光在22K議題打轉,也讓台灣在國際人才市場中逐漸被邊緣化。
陳超明說,國際人才斷層危機,是大學、企業和政府未來十年的主要責任。想要解決窘境,應該「運用語言管理、訓練全球英語」作為培養國際事務人才的解藥,提升國際競爭力。
陳超明直言,台灣人才的不足,企業應負很大責任。學校只能給基礎教育,企業想要什麼人才,就得自己挑出有學習能力的人,「自己花錢培養,不是撿現成的。」
陳超明表示,台灣想要尋求出路,不只人才要提升國際化能力,更要讓國際走入台灣。年輕人若只是忙著丟鞋,並不會讓自己的未來丟出40K、50K,而是應該「把自己丟出來,培養國際競爭力」。不是到大陸發展講中文就好,因為人家可能「中文講得比你好,英文也比你好。」
- Oct 18 Fri 2013 17:04
C/P值最高的管理工具; 《30歲後你會站在哪裡?》 老闆這樣想:工作經驗愈多,起薪愈低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