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薪水愈高,工作動機愈強?
(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20 )
經理人 MANAGER today
員工到底是為了什麼工作?也許大家會不假思索地回答:「錢!」但是,問題來了,如果薪水愈高,員工就會愈受到激勵嗎?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文版2003年2月號,〈為何誤解部屬的工作動機?〉一文指出,史丹福大學副教授契普‧希斯(Chip Health)發現,主管通常會高估薪資和其他外在因素對員工的工作誘因,而低估內在激勵對員工的價值。
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也指出,在要求受試者針對薪資、工作保障、閒暇時間、升遷機會及有無機會從事「有成就感的重要工作」5個選項,進行重要性排序時,「薪資」占第3位;但被問及,何者是促使他人認真工作的必要條件,卻有四分之三的人選擇「薪資」。
另一個針對法學院學生的調查發現,64%的學生表示,自己從事法律這一行,是因為法律是個迷人的知識;但卻有62%的人認為,同學們是為了賺大錢,才來唸法學院。
「我們總是把其他人想成比他們實際情況還要勢利,」該文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助理編輯嘉德納‧摩斯(Gardiner Morse)下了結論。過分注重金錢的激勵,經理人會使錯力,獎勵也收不到效果。但話說回來,「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薪水的激勵效果有多大?除了金錢之外,員工還想要什麼?
薪資福利好,不一定能激勵員工
學界的答案其實早在60年代以前就出現了,但不知為何,業界始終不採信這個結果。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當時提出了一個讓企業困惑的「雙因子理論」(dichotomy)──讓員工滿意工作的因素的反面,並不等同讓員工不滿意工作的因素。也就是說,老闆爛、薪水差、環境糟等原因,都會打擊員工的工作士氣;但股票多、辦公室裝潢美,卻不一定能激勵員工。
過去,企業用減少工時、調薪、福利、心理諮詢等方式來讓員工「動」,但員工總是過沒多久,又陷入彈性疲乏。經理人可以幫部屬充電、再充電(或是加薪、再加薪),但部屬永遠都不會自己發電。
「只有當那個人能自行發電時,才能稱得上激勵。此時,他不再需要外界刺激,而是主動想做。」赫茲柏格說。
赫茲伯格探討的其實是工作中的「人性」。人有兩種需求,一是滿足生存本能的需求,所以人們必須賺錢以免於飢寒;另一種則涉及心靈層面,所以人們需要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回到雙因子理論。赫茲柏格的研究發現,生存本能的需求被滿足(薪水、福利等),只能保證員工「不對工作不滿意」(這和「對工作滿意」的積極態度有些許不同,員工把工作視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心靈層面的需求被滿足(成就感、晉升等),卻可以讓員工對工作滿意。
最能激勵員工的因素是「成就」,最打擊士氣的因素則是「公司不當的政策與行政措施」。而薪水在「使員工極滿意工作」的因素中,只排名第六,在「極不滿意工作」的因素中,排名第八。
主管的期待,會直接影響部屬績效
赫茲伯格這篇〈再探員工激勵之道〉(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發表1年後,哈佛商學院教授李文思頓(J. Sterling Livingston)於1969年發表一篇名為〈善用「畢馬龍效應」激勵員工〉(Pygmalion in Management)的文章指出,主管用那種方式對待員工(不論是正面或負面),員工就會朝那個方向轉變。
這裡有個經典的例子。大都會人壽(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經理奧柏蘭德(Alfred Oberlander)把業務員依績效分成優秀、平庸、差勁3組,交由3位能力也分別為優秀、平庸和差勁的區經理帶領。結果發現,優秀組業務員的績效持續提升,差勁組的業績則持續下滑,人員也逐漸流失。
但令人意外的是,平庸組的績效成長率,卻年年超越優秀組。原來,這位平庸組的區經理並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優秀組的主管差,也不認為自己的組員比對方的組員差;她不斷向自己的組員強調,他們的潛力很大,並鼓勵他們向優秀組挑戰。這位區經理把對自己的期待傳達給部屬,也營造出互相激勵的工作氛圍,刺激了生產力。
李文思頓還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主管的期待,特別容易影響新進員工的績效,甚至決定他們未來職涯的表現。如果員工的第一位主管能協助新人達成高績效目標,就可以為他奠下未來成功的基礎;若是這位主管不願培養新人,新人的自我標準就會偏低,進而對工作產生負面態度。
參與決策過程,能強化員工認同感
除此之外,主管在制定績效目標時,也可以盡量將員工的意願和企業的目標結合,以求得兩者之間利益的平衡。哈佛醫學院心理學教授列文森(Harry Levinson)在〈管理目標,誰來制定?〉(Management by Whose Objectives?)中舉例,一家企業在制定業務員獎金制度時,徵詢了人事、總務、業務主管等人的意見,卻獨漏該領獎金的業務員,結果業務員依舊對制度不滿,公司高層卻始終不知問題何在。
《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作者金緯燦(W. Chan Kim)和莫伯尼(Renee Mauborgne)也曾在〈程序公正:知識經濟下的管理〉(Fair Process: Managemen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中支持列文森的看法。他們認為,在企業從生產型經濟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的過程中,價值的創造倚賴於員工的創新,當員工認為公司的程序公正時,才會信任公司,並願意提出好點子。但是當員工無法參與決策過程時,就會對經營階層的決策公正性產生懷疑,這將嚴重打擊工作動機。
舉例來說,80年代末期,美國一家電梯製造商Elco,邀請一群管理顧問到工廠進行組織變革相關計畫。這些穿西裝、打領帶的人在工廠進進出出,卻沒人跟工人解釋他們是誰、來做什麼;而工廠經理當時也因為花許多時間在總公司開會,常讓工人們找不到。謠言愈滾愈大,工人們逐漸相信他們即將被公司遺棄。最後,工廠分崩離析,工人拒絕執行已不再被信任的工廠經理所指派的任務。
金緯燦和莫伯尼認為,這位工廠經理沒有讓員工參與影響他們的決策,也沒有解釋公司做決策的目的,及此決策對員工日後職涯的影響。由於缺乏「程序公正」,所以不論立意是好是壞,員工們因為不信任公司,而拒絕了這項變革。
主管們,你還在絞盡腦汁思考激勵員工的方法嗎?關鍵在於,能激勵自己的方法,也是能激勵別人的方法。所以,如果你不只想為五斗米折腰,幾千塊的加薪對你的員工來說,可能也只像嗎啡一樣,只能暫時麻醉他們對工作的不滿,何不試試其他「用心」而免費的激勵方式,說不定效果更持久。
求解方程式 如何有效激勵員工?
巴多尼(John Baldoni)在《向領導大師學激勵》(Great Motivation Secrets of Great Leaders)中舉出8種有效的激勵法:
1. 以身作則。
2. 用聆聽來表達了解與關心。
3. 用授權培養部屬的領導才能。
4. 指導你的部屬,幫他們發展工作計畫。
5. 表揚優秀的員工,也關心表現較差的員工。
6. 願意為組織或團體,率先犧牲自己的利益。
7. 用清楚的遠景來感召部屬追隨。
8. 用不會陳義過高的目標鼓勵部屬去挑戰。
沒有員工沒有缺點
來源: 郝曉聞的日誌 2013-07-27 11:56
一個部門主管請求我,將他的一個部屬轉調到其他部門,這讓我有些意外,因為這個部屬有明確的工作專長,而且是我公司裡稀少的人才,雖然我也知道他的工作習慣上有一些問題,但這個主管竟然容不下他,我不得不仔細追問原因。
這個主管告訴我,他非常清楚這個部屬的重要性,而且這位部屬的專長,在內部也沒有替代人選,可是這位部屬幾乎得罪了部門內的所有人,讓整個團隊紛擾不安,所以他不得不處理。不過,鑑於這位部屬的能力,不希望人才流失,才會尋求調職的可能。
我繼續追問,這位部屬為何會得罪所有人?他告訴我:因為器重這位部屬,所以過去一年多,他完全放手讓部屬發揮,可是這位部屬自以為是,團隊的其他人跟不上他的腳步,充滿挫折,以致於團隊成員不願意和他一起工作。
我覺得十分遺憾,一件好事,反成悲劇;一個好人才,有一些缺點,卻因為沒有被小心修飾,必須從團隊中離開,不但對他個人是挫折,更是團隊的損失。主管帶人必須認知的首要前提是:沒有員工沒有缺點;愈有能力的員工,性格愈特殊、愈特立獨行。修飾員工的缺點,是主管每天都要做的事。
能力一般的員工,主管最不需要費心,因為替代性高,性格也不明顯,容易融入團隊、與人相處,只要給予正規的訓練,提升其工作技能即可,不太需要進行針對性的修飾。
然而,只要發現有特殊專才的員工,就要仔細檢視,他可能也有一些特殊的問題,要及早發現,進行特殊的修飾。修飾包括兩件事:避免傷害與調整改變。
「避免傷害」是要讓員工的缺點,不致於產生立即的災難,方法是避開其缺點。例如,不善於溝通、會得罪人的員工,就不要讓他單獨面對重要的談判對象;個性孤僻的員工,則盡量賦予他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用其長,避其短,是主管用人最基本的能力。
「調整與改變」則是長期的工程,目的是要將有特殊能力的員工,改變成一個全方位可信賴的人才。第一步是指出缺點,讓員工自己認知到問題所在。有些員工的缺點之所以會長期存在,往往是因為根本不自知;而大多數人在認知到自己的缺失之後,通常都能自我改變。
第二步是提出改變的方法與訂定時間表。提出具體的改變步驟,讓員工按部就班進行,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再配合要求改變的時間,並進行檢查,最終驗收成果。
根據我的經驗,新手主管在帶人時,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抱怨「員工能力不足」與「員工有缺點」。然而,這兩者都是員工的必然,也是主管要去調整與改變的工作認知。「沒有員工沒有缺點」,認知「沒有員工能力是充分而完整的」,是主管必修的第一課。
————–
何飛鵬
城邦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商周出版發行人。曾任《卓越》雜誌、《保險行銷》雜誌總編輯,曾被金石堂書店選為1997年出版風雲人物。
致老闆:有三件事不能同時答應你
【嘆剩金╱文字工作者】2013/09/11
看到便利商店招工讀生的百餘元時薪告示,就會想起朋友的一席話:
朋友即將離開某大型文創企業,他說:「算一算我去便利店打工可能都比這份正職賺的多,原本覺得是很有理想的公司……現在我還是去別的地方實現理想好了……」
他說,不只員工周間與假日加班已成習慣,有時晚上七、八點還會在電梯遇到還沒下班的大老闆,大老闆說「我餓了,得去找點東西吃」。
上班工作本來是為了填飽肚子,不過有些工作好像反而使人更飢餓?
每一項工作,都是在跟這三個要素妥協的過程:時間、品質、預算,可以簡稱「快、好、省」。可惜的是,快好省不能一次全拿,我們一次最多只能選其中兩樣,有一樣一定得放棄。
想又快、又好,勢必得付出更多預算做代價,不論是請更多人力,或是買更好的機器。
想又快、又省,那品質就得打折扣。
想又省、又好,那麼大家要耐心點慢慢做,總有一天會做完的。
不過老闆最常問的還是:這要多少錢?要做到精益求精!甚麼時候可以做完?要快、要好、要cost-down!
希望三者全拿的心態實屬不切實際,如果更多主事者能了解他最少要放棄一樣,而把重點放在另一或兩項上,才有可能得到比較圓滿的結果。
作家蔡里長寫過一篇文章,講他在台南遇到一個家庭清潔婦,工錢開的不低,但理直氣壯:「我很貴,因為我打掃很認真!」
反觀當員工們拿著微薄的薪水,提供超出薪水價值的勞力,一個善良的員工大腦一開始可能會被「我是在學習」、「我是在為志願努力」、「我是在做有意義的事」等等想法蒙蔽,加上其所處的薪資市場價格若跟台灣房地產價格一樣不透明,他可能要過好一陣才會發現自己捐了多少薪水給老闆。這樣的雇傭關係,不太可能健康與長久。
前陣子一位企業家對外呼籲:台灣需要研發長!
相信這位企業家也一定了解這需要花錢與時間培育,不然研發人才與研發長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想起迪士尼動畫師劉大偉說,迪士尼非常注重劇本研究,平均在一個劇本上要投資兩年、兩千五百萬美金(約合台幣七億五千萬),但最終十個劇本裡只有兩個可以真正進入製作。
這不快也不省,但迪士尼動畫是公認的「好」,畢竟膽敢花錢於一個「固定比例一定不成功的項目」的企業,才有資格擁有一位「研發」長。
快好省三選二是依據了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原理原則,不相信的話,請用超過兩根筷子吃飯試試,一隻手管理三個筷尖來夾起一顆豌豆容易嗎?
============================================================
作者簡介╱嘆剩金:
曾旅居大陸,喜歡研究視覺、科技人文等新事物,除了編輯、採訪類工作外,另事寫作,也以畫畫為樂。不敢有金聖歎之犀利,姑且嘆謂其剩餘金光。
這種制度,不跳槽哪行!
( http://forum.businessweekly.com.tw/topic.aspx?fid=62&tid=13571 )
凌帠的管理世界 發表於2013-11-14 16:02
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可能連人資自己都不知道,若一位新人進公司後從最基層幹起,一路順利的爬到公司高層,薪資則依照公司晉升調薪的規定一路調升,那麼爬到 的職位愈高,薪資可能偏離行情的程度就愈大,甚至還可能比中途跳槽進來的員工還低上一大截,那麼你想這種制度,不跳槽哪行!
大家都希望到一家有制度的公司上班,工作有制度、請假有制度、出差有制度……,重要的是獎金有制度、調薪有制度還有晉升也要有制度。有了制度才不會不公平,才不會努力工作卻得不到回饋,變成做白工。
幾乎所有的制度都是白紙黑字、明明白白的昭告天下,希望公司裡的每個人都能瞭解制度是怎麼規定的,希望大家都能全力地來遵守,但也有些制度卻是例外,只有少數幾個人才能知道,尤其是與薪資相關的制度幾乎都是機密的,大概只有老闆與人資能夠知道。
大家都知道的制度若有不善很容易就會被發覺,就容易有改善的機會,但若是只有少數幾個人才知道的制度,就經常容易被忽略,經常實施了很久也錯了很久,卻沒有人知道,大家很難把結果與原因連結起來,於是乎就只好這麼一路莫名其妙的錯下去。
優秀員工易跳槽!?
一位員工在一家公司做了三、五年其實都有一定的成熟度,表現優異的人可能都晉升到了不錯的職位或是當上了主管,而這時正是跳槽的高峰期。公司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到成熟期反而跳槽得特別快,有人說就是因為有能力所以容易被挖角;也有人說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想去外面闖闖;也有人說是因為能力強,只 要外面開的薪資比較高就很容易跳槽……,其實這些都有可能,但還有一種理由卻是大家很少知道的,就是這些人其實是被公司不當的制度給逼出去的。
我們常看到保險業的廣告詞「活得愈久,領得愈多」,在一家公司中如果一切正常,也應該職位愈高,領的薪水則愈多,只是這個愈多是要多多少才算合理呢?
小張剛畢業進公司時一個月領個三萬元左右的薪水,對於這樣的工作,相對同業的薪資,應該算是在水準以上,是個還算可以的工作。有了個不錯的開始,小張每日努 力的工作,由於態度積極表現又好,才任職了兩年就獲得了公司的肯定,職等晉升了一等(這實在比打怪練功升等慢太多了),薪水調高了三千元,算算調幅有十趴 實在是不錯,又過了兩年小張表現依舊亮眼,同樣受到公司的肯定,職等又再晉升了一等,這次薪資調了五千元,小張受到了肯定於是更加的努力,隔年剛好有個機 會,小張被拔擢為部門的小主管了。
這個晉升讓小張有不小的期待,目前的薪資為三萬八,晉升小主管後不知能調多少,小張心中難免有不小的期待。
下個月五號一到,趕緊查看銀行戶頭中的數字……,四萬五,小張不敢相信的再看一次,果然還是四萬五,看到這個數字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失望,薪資調了七千元,沒錯是比一般晉升多了一些,但這次是晉升到主管耶,雖然只是個小主管,但主管的薪資不是應該更高些嗎?
其實小張也不知道薪資到底要多少才合理,只是心中難免有著小小的失落,這些年來自己表現得這麼好,總是希望能得到一個驚喜,那樣就更有動力來為公司賣命了。
小張的薪資其實是人資依照公司晉升調薪的辦法來調整的,站在公司的立場,尤其是站在老闆的立場,要調薪總是感到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成本的增加,於是當初公司在訂定調薪幅度時總是能省則省,更別提會有戲劇性的調幅,這要是在一些獲利普通或不佳的公司,對於調薪幅度更是吝於給予,而小張的公司恰巧就是這樣的公司。
而且晉升調薪制度是很久以前制定的,幾乎都沒有檢討過,這些年雖然基層人員的薪資水準變化不大,但高層人員的薪資卻變化不小,制度卻未適時調整,才會職位愈 高偏離行情就愈多。公司其實並不重視人力資源,擔任人資工作的人職位也不高,只會照章行事,這個偏離行情的制度,就別想能有什麼改善了,更何況也不會有其 他人知道這個狀況。
在公司中,薪水一次調個三、五千元其實已經是很不錯的了,若跟其他同期進公司的人比較起來,小張的調幅已經算是高的,有些人晉升一等也才調個兩千元左右,小張要不是很受到公司的重視,才不會調到幅度的上限,這樣應該沒什麼不滿意的吧!
但某日小張與昔日同學聚會,大家聊著對現在工作的不滿,互相打聽著是否有更好的機會時,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的薪資跟別人比起來竟然差了不小的一截,有些人都五萬多了,差了人家幾乎一萬元,心裡愈想就愈是不平。
那何不出去試試看,小張覺得委屈心理遂悄悄的萌生向外發展的念頭,只是還沒到需要積極的開始找工作,但是最近公司別的單位新進了一位小主管,卻給小張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這位跟小張資歷差不多、等級也相當的新任小主管,他的薪資竟然比小張高了不少,這……,怎麼能忍受。
耶!薪資不是保密的嗎,那麼小張是怎麼知道的呢?說也奇怪,明明大家都知道薪資是保密的,但私底下就是會有人會把薪資給洩漏出來,大家也最愛談論薪資,而且有關薪資的八卦消息總是傳得比什麼都快。
小張在這家公司打拼了這麼多年才好不容易升到了今天這個位子,怎麼外人一來反倒比盡心奉獻多年的人待遇要好,這下子小張可就真的開始積極認真地開始找工作了。
喜新忘舊
這種情形就像是商場中經常發生的現象,許多公司經常為了拓展客源,就會對新客戶提供特別的優惠條件,但對老客戶、長期支持的好客戶反倒很容易遺忘,很少提供 優惠待遇,這不是很奇怪嗎?公司不是應該更重視老客戶?為何每次都拼命的提供大量優惠來吸引新客戶,卻很少對老客戶的流失盡點心力呢?就像銀行為了拓展信 用卡客戶,經常會對新辦卡的客戶提供優渥的贈品,但對於已經持卡的老客戶卻疏於照料,所以大家對於持卡的忠誠度都很低,反倒是經常換卡的人,家裡永遠堆滿 了贈品。
優秀的新人有機會、有條件可以跟公司談薪資,但優秀的老人就很少有此機會,大概就只能乖乖地照公司制度一步步的來調薪,薪資的調幅當然就像蝸牛在爬了。
刻板印象
企業對於現有員工捨不得提高待遇,但卻願意對新人大方付出,除此以外,其實對於公司老人還會有一個刻板印象的問題,就好像父母一直會認為自己的小孩永遠長不大似的。
當員工剛進公司時還是個菜鳥,雖然經過幾年的成長早就已經脫胎換骨,但在公司高階主管們的腦袋中,卻經常還存在著當初他們剛進公司時的印象,就會一直覺得他們還不夠成熟,所以這樣的薪資其實就很夠了。
就像剛進公司時是個助理工程師,即使工作認真努力、表現良好,能力也提升了不少,幾年後職位也升到了工程師的職位,但大家的心中難免還是對之停留在助理的印象中,那麼想大幅調薪,可是難上加難。
人才是需要投資的
說 來好笑,有時以為自己是被高薪挖角,或是跳槽時自以為談了個好價碼,結果對方付的薪資其實只是行情價而已。會誤以為拿到了高薪,其實是自己原本的薪資被嚴 重低估了。企業很容易忽視現有的人才,忘記要對其投資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不要口口聲聲說人才是公司的資產,實際上卻把人才當公司的成本,那麼當然要 cost down了。
好 的資產會為公司帶來增值效益,所以要持續投資,好的人才更是公司重要的資產,當然更值得投資,因此就更要重視人資以及相關的制度,千萬不要置之不理,任其 脫離現實,忽略了對人才的投資,使得可以增值的資產,反而逐漸折舊,親手把人才往外推,那麼又怎能委責於優秀員工的忠誠度低,見好就跳呢?
以上文章獲《凌帠的管理世界》授權轉載,與商周討論區讀者們分享。
FB粉絲團 凌帠的管理世界
微軟正式廢除員工等級制,雅虎才剛要推行(techweb.com.cn)
( http://share.inside.com.tw/posts/3137 )
http://www.techweb.com.cn/world/2013-11-13/1356311.shtml
Inside 網摘 匿名 於 大約 21 小時前發佈
TheVerge網站報導,微軟人力資源總監 Lisa Brummel 日前向員工發佈內部備忘錄時宣示,正式廢除備受爭議的員工等級制度。
(The Verge 報導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3/11/12/microsoft-yahoo_n_4261716.html)
據悉,這種制度要求每個部門的管理團隊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並選擇出優秀員工、一般員工和差勁員工。有微軟前員工指出,這項制度的要求,一個團隊中必須選出幾個差勁員工。
有分析指出,這種制度鼓勵員工之間進行激烈競爭,而不是共同合作。不過,微軟7月11日宣佈將把公司的八個產品部門重組為四個新部門,鮑爾默強調微軟將推崇團隊合作、一個微軟的理念。
除了宣佈廢除等級制度外, Lisa Brummel 還在備忘錄中宣佈採用全新的績效考核計劃。
新計劃在強調員工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將團隊合作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今後,微軟部門經理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自由地對團隊和個人進行獎勵,公司高層不再強制對員工分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消息指出,雅虎內部正在實施與微軟類似的員工分級制度。
- Jul 25 Thu 2013 21:46
員工薪水愈高,工作動機愈強?沒有員工沒有缺點; 致老闆:有三件事不能同時答應你; 這種制度,不跳槽哪行!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