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訂便當的方法,就知道你將來會不會成功!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246 )

撰文者吉田隆嘉 2013-08-05

究竟是什麼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上的成敗?

答案是一個人在剛出社會的2、30歲那些時光,花了多少功夫學習。

20世代社會新鮮人最大的煩惱,莫過於處理職場人際關係與心理上的調適。與其自己狠狠跌過才有心得,不如參考別人的成功技巧,這樣不必付出慘痛代價的寶貴經驗談,還不快來偷取!

擁有NHK播報員、自民黨黨員秘書、心理醫師等精采經歷的作者,從使職場生活更順利及如何在職場上獲得認同的方法,到提升自我形象、自我學習與掌握未來的方法,不藏私地分享自身經歷,助你在工作職場上也能站穩一席之地。

打雜的態度將決定你的未來

「我可不是為了打雜才進這家公司的……」

大部分的20幾歲年輕員工一定經常在心裡這麼抱怨。

其實我也不例外。整理廣播節目播報室的資料、準備氣象報告的稿子、報紙剪報、處理觀眾寄來的抗議或抱怨信……。比起拿著麥克風說話,新進播報員必須花更多時間處理這些雜事。

當時還不成熟的我,在做這些雜事時總是擺著一張臭臉,直到有一天,一位年長的導播看不下去,便這樣勸我:「我們導播只要看新人打雜時的態度,就能看出他的未來。」

對於菜鳥助理導播來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訂便當。這些便當是為了給藝人或工作人員在錄影的空檔食用的。訂便當可說是雜事中的雜事吧。

但據說只要看新人訂便當的方法,就能看出他將來是否能成為一名成功的導播。而且在導播的世界裡,這是人盡皆知的常識。

站在導播的立場,為了讓參加節目的藝人和工作人員能愉快地工作,當然希望訂的便當越高級越好。然而在製作費中便當所佔的預算有限,這時就要看新人助理導播的本事了。

今天的攝影是在比較不花體力的棚內,還是消耗體力的戶外;錄影時間是長是短;天氣如何;氣溫、濕度各是多少……。心思縝密的新人會以各種狀況來細心判斷當天藝人和工作人員的胃口,再訂購便當。這種準備錄影便當的能力,其實就是未來當上導播後製作節目的能力。一個無法推敲別人心思的人,又如何能製作出打動觀眾的節目呢?更別提那些不想做雜事,無心好好接待藝人和工作人員的助理導播,又怎能期盼他們會有將來?

聽了老鳥導播這麼說,讓我打從心裡反省,並且認真去思考菜鳥播報員的雜務中,有沒有什麼能為節目盡一份心力的地方。於是我試著將氣象預報的稿子依重要程度以顏色做區分、觀眾寄來的抗議或抱怨信中如果有什麼至理名言,我就將它寫成標語貼在牆壁上……,努力地讓每天的雜務不要流於例行公事。

試著這麼做之後,我深深領悟到,即使只是打雜,如果認真動腦設定目標去做,就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從中得到趣味。打雜之所以令人感覺無聊,是因為把它當成例行公事,做的時候不用大腦,只會以一成不變的方式去完成。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項作業是完全不需要改善的。只要你願意運用智慧,即使是雜事,也一定有讓你發揮的餘地。重點是必須用腦,並擁有強烈的企圖心,願意試著憑一己之力做出一些成果。一直到現在,我都很感謝當初那些雜事,是它們教會了我如此重要的道裡。

只有你自己以為沒有穿幫!
30幾歲的主管能夠看穿20多歲下屬所說的謊


我在30幾歲時,曾有一段時間跑去擔任國會議員的第一祕書。我的身分除了是議員的下屬外,同時也擔任私設祕書的主管。那時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當主管,也因此有了這樣的發現:其實30幾歲的主管一眼就能看穿20幾歲下屬的謊言。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在20幾歲時也撒過同樣的謊啊!我們深知這些年輕人會撒什麼樣的謊,也清楚他們說謊時的心態,所以能立刻了然於心。

例如有一天,位於永田町的辦公室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吉田:「要交給黨本部的文件還沒準備好嗎?」
下屬:「因為經產省那邊(註:政府機構「經濟產業省」的簡稱)的資料還沒來……」

或許這名下屬自認成功地矇混過去了,但其實他騙不了30多歲的主管。因為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在20幾歲時,當分內工作沒處理好,我們常會將責任推卸給公司外部的人。此外,回答時不具體指出是「經產省的某某」而是以「經產省那邊」帶過,讓人立刻就能感覺是20幾歲年輕人撒的謊,非常可疑……。還有,一句話不說完整,語尾僅以「因為還沒來……」含糊結束,也是20幾歲的人常見的說謊方式。綜合以上種種,主管心裡是越來越懷疑,再一看下屬的表情,這下完全可以當成現行犯當場逮捕了!所以說你撒的謊早就被主管看穿了。

出了社會之後,我們會從20幾歲到30、40歲……,一步一步成長,然而成長的速度並非維持一定的步調。30幾歲與40幾歲的差別不會太大,但20幾歲與30幾歲之間卻有著決定性的差異。20幾歲時剛離開校園步入社會,而30幾歲時已經累積一定的工作經驗了,所以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理所當然會有很大的差距。

這是我自己反省後得出的結論:在30歲以前,即使失敗,也最好不要試圖隱瞞。其實主管就算發現你在說謊,若缺乏確鑿證據,他也不會責備你。就因為如此,我在20幾歲時總以為自己成功矇混過關,卻不知主管心裡早已對你的評價大打折扣。日積月累下來,就演變成對你的不信任和厭惡。與其這樣,還不如出錯時當場被罵還來得好一點。即使當時主管很生你的氣,也不至於嚴重影響日後對你的評價。

當下屬犯錯讓主管生氣時,如果下屬能盡快道歉,或是保證找出方法不再犯相同的錯誤,那麼主管就沒有繼續生氣的必要,怒氣自然也就平息了。而這也能讓主管與下屬對彼此的信賴更加深厚。

然而若下屬說謊試圖隱瞞自己所犯的錯,讓主管無法當場發作,他的怒氣就會一直延續下去。如果是以後再也不會再見面的人,那麼說個謊應急倒也無礙;但主管與下屬的關係是長遠的,所以這麼做很明顯的只會對自己不利。

一旦犯了錯,最好的做法就是趕快被罵一罵,然後調整心態想辦法挽回。

對人際關係要盡量遲鈍
這樣你就能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


在小泉純一郎擔任內閣時期,曾經流行過「遲鈍力」這個詞。當時小泉首相不顧自民黨內部的反對聲浪,強行推行郵政私有化,獲得歷史性的勝利。「遲鈍力」這個詞之所以會流行,據說是鼓勵大家學習小泉首相那般,對人際關係遲鈍些。

當時我的工作正好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小泉首相,在我看來他其實並不遲鈍,反而正因為能夠敏銳地抓住人民動向,才能做出符合社會大眾期望的決策。

但是我很希望步入社會的20幾歲的年輕人在人際關係方面真的要遲鈍一些。你不必像小泉前首相那樣具備高難度的「遲鈍力」,就是明明很敏銳,卻裝出一副遲鈍的樣子。你只需要單純的遲鈍、不要感受太多即可。不管30、40、50歲,若你想要在漫長的上班族生涯中,都不會患得憂鬱症或有適應不良的問題,每天還能吃好睡飽,那麼選擇對人際關係遲鈍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學生時期,我們可以選擇只與合得來的人密切往來,但開始工作後就由不得你了。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人,或是對這個人根本沒什麼興趣,只要身處相同部門,你就不得不與他打交道。

遇到這種狀況時,大部分的社會新鮮人會煩惱於該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試圖解決這個窘境。然而想與個性不合的人和平共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只能慢慢累積經驗,花個好幾年,甚至幾十年來摸索出處理人際的手腕。

事實上,雖然我現在已經40好幾,但仍會對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相處這點沒什麼自信。所以如果你想在20幾歲就想出解決之道,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與其將心思花費在這種問題上,倒不如只要遇到你不喜歡的人,盡量避開就是了。這個作法雖然消極,但對於20幾歲還年輕的你來說,卻是最切合實際的忠告。

我希望20幾歲的你,能夠首先試著努力經營你既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人之間的關係。職場上一定會有你喜歡和討厭的同事,但大多數還是你既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人。所以在30歲之前,要努力讓自己能夠在面對這些人時適度保持遲鈍,不須耗費太多精神與心力,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懂得說漂亮的場面話。所謂的場面話,就是為了讓事情能順利進行而稱讚對方的好話。重點是,你不用發自內心去說這些話。

一定有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會質疑,稱讚人時若不發自內心是不對的。的確,如果是在大家真誠相交的學生時代,確實是不應說這些場面話。但都進入社會了,每每與那些並非交心之人溝通時還要掏心挖肺的話,你的心靈一定會負荷不了。

場面話是保護心靈的重要溝通手段。所以在職場上希望你能適時說些圓滑的場面話,如此一來即使表現得有點遲鈍,也不至於對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

不能長話短說的人就是偷薪賊!

踏入職場後,被要求的說話方式與學生時代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那就是講話一定要長話短說。隨著30、40歲……年齡漸漸增長,在公司的地位越來越高,無論你要傳達的事情有多複雜,都必須擁有將其簡明扼要表達的能力。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答案很簡單。因為無論是接收訊息的對象或是發言的你,你們的時薪都變高了。

念書時沒有什麼時薪可言,頂多是在超商打工,一小時領800日圓左右。所以你大可花一小時來傳達具有800日圓價值的內容。

我不知道各位讀者現在的薪水是多少,但若換算成時薪,相信一定比超商的時薪高許多,就更別說如果你報告的對象是主管,那麼公司還必須支付主管這段時間的薪水。也就是說假設你花一個小時向主管報告,若報告內容的價值不比主管的時薪加上你的時薪還要高,公司就是虧錢。

特別要注意的是像演講這種有許多聽眾的狀況,這時你會占用所有聽眾的時間,因此你的演講內容必須比他們的時薪全部加起來都還要有價值,公司才有利潤可言。如果不能長話短說,就等於是在偷對方的薪水,請你務必要記住這個道理。

那麼要如何才能長話短說呢?在此我只簡單介紹幾個重點。

首先,最重要的是把話用一句主語加述語講完。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關於那個○○,因為××,還有那個△△,然後▲▲……」語尾一直延伸,一句話沒完沒了。

這樣不但你的話會越來越長,聽者也搞不清楚你究竟想表達什麼。這種敘述方式根本傳達不了什麼訊息,如果換算成時薪,價值幾乎等於零。

「結論是○○。理由是××。」像這樣,每個句子都盡量簡短。如果你還能在句子之間加上「理由是」、「因此」、「但是」等連接詞,那麼兩個句子之間的關係就更加明確了。


專家傳真-台灣大學生 3個基本功不足

工商時報 2013-10-25 01:23 陳志仁野村總合研究所副總經理

 兩年前有個機會,邀請野村綜研韓國分公司同仁,前往台灣大學EMBA分享三星集團發展的個案。下課後,我請教準備資料的韓國同事,加入韓國野村總研多久了?答案竟然是「大學畢業不到半年的時間」!個人客觀地比較,類似當天簡報的品質程度,一般台灣研究所畢業生順利進台灣野村總研,大概要兩年時間才可能做的出來。經過進一步探詢韓國同事,原來韓國主要大學行之多年設有學生社團「顧問社」,通常是引進主要國際策略顧問公司的相關生產技術,讓大學生明白,如果想要從事企業外部顧問作為終生職業,應該擁有的顧問本質及相關技術。

 大約半年前,聽說台灣大學學生有意成立「顧問社」社團,偶然機會下和主要負責的同學交換意見,發現他們的本意是提高台灣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力,以便於和香港及新加坡大學生在亞洲市場一較長短,例如,學生的英文面談能力因此提升到符合亞洲頂尖企業的延攬門檻。這群學生也開口問我,可以如何協助他們?很直接地回答,台灣大學生與亞洲大學生的落差,不在於語言,而是思考能力!這是個大問題。簡單說,空有語言表達能力,沒有「內容」跟「架構」,如何能夠讓企業有相對高的聘僱意願?

 回想9年來面談新人的經驗,感覺台灣的商學教育給了學生許多全球領先的管理資訊,卻鮮少刺激學生用「思考」加上「資訊」來提出「解決方案」。個人認為,國人在以下3個領域,普遍缺乏顧問基本功夫:

 其一,慎選資料。論述如果要被閱聽者接受,資料的客觀性具有關鍵的影響力,一般不僅資料引用來源不具有客觀公信力,引述資料及其論述之間的關係不適當,更是嚴重的問題。例如,引用某國際機構對於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的資料,以支持某國內服務業者即將投入發展國內Big data新事業的論述,這樣的連結就太過誇張!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今年第1季就超過2億支,已是全台灣總人口快10倍,甚至是台灣1年總手機銷量的25倍,對國內業者而言,與其引用國際總數量,不如精確地說明國內已經有多少消費者擁有智慧型手機,這樣的資料才能務實成為企業內部具有參考性的佐證。

 其二,資料加值。有位財金系同學問起我,「甚麼叫做加值?」,和學校製作的模型哪裡不同?我請他給我看他的作品,並要他用該模型說完他想說的故事。結果,我覺得他故事的大部份內容和他的模型無關,即使沒有模型內容的數字,也都可以說完他的故事。換個角度說,要有能夠驗證故事的資料加值運算能力才是真本事。

 第三,邏輯思考。一項論述報告的進行,有時候是2分鐘、有時候是20分鐘,也有可能3小時,如何依據不同情境、卻能同樣地提綱挈領?它根基於一個完整的邏輯思考,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簡報資料,將抽象轉換為簡單又具體的觀念。常見的問題是「位階不一致」,內容錯置雜亂,而且最後一張必定是結論,這樣何必要一堆前面的過程呢?國內的語言訓練沒有幫助我們建立思考架構,經常靠寫程式的訓練,試圖補足表達意見的基本技能了。

 台灣大學顧問社2013年正式成立了,台灣野村總研有幸擔任社團的義務導師,期待從事顧問業的台大人有了屬於自己的育成管道,不管這些學生最後是否進入顧問業,他們所學到的技能,可望實現「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化」的目標,會是國內跨出這一步的最大價值呢。


台灣人在日本銀行業工作兩年嘆:難怪這個國家會衰敗

商業周刊 撰文者 鍾子偉 2013-10-27 「哈佛之後的人生」專欄文章列表

「我們四年沒見到你了,歡迎回來。」

當我走進餐廳準備和大學好友聚會時,聽到上面那句話。我們這群男生全都是10年前認識的同學,我們熱絡的握手,就好像再次回到了大學時光。現在大家也都30歲左右,這些日子來,要把全部老朋友聚在一起越來越困難了。普遍情況,都是某人在另外一個國家工作或念書,而唯一能證明他還是我們的朋友而非陌生人,是他們的照片出現在我們Facebook右側聊天室時。

有點遺憾,但或許這就是成人的生活,我們一年年長大,而就算是親密好友,也只能每隔幾個月碰面一次,因為我們全都慢慢長大並各奔東西。

今天是為了慶祝我們一個老同學回來台灣。他在大學時因為興趣所以開始學日文,大學畢業後去東京念研究所,然後在日本最大的一家銀行工作2年。幾個月前,他告訴我們,他辭掉了自己的工作並將搬回台北。

這是他回來後第一個週末,問候之後,我們坐下來開始交換彼此的近況,聽他跟我們說這些年他在日本發生的事情。

晚餐接近尾聲時,我站起來去走廊接一通電話。我正要走回餐廳時,看到他走出廁所。因為周圍沒有其他人,我們更新了更多細節。

「你短期會打算回日本嗎?」我問。

他緩緩搖頭,透露出堅決的態度。

「不會。我愛日本,愛他們大部分的文化、人民,特別是有禮貌且文明的這些生活細節。日本生活在和諧又驚人的現代科技成果中,有一定程度的平衡。但這兩年我在日本讀書,然後到當地最大、最傳統的企業上班後,我可以告訴你,如果我有選擇,我不想繼續在日本工作,或是替日本公司工作。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日本在30年前那麼強,但後來又因為那些原因導致他們在過去20年停滯不前。我不覺得它會變更好。」

「舉個例子,在正常情況下,併購會為公司帶來更高效率及能力,因為你擺脫了重疊的部門並淘汰了表現不好的部門。但在日本,特別是傳統企業,每件事都是根基於資歷和階級制度,而他們通常還是不會解雇人。於是,在併購後,會導致更多官僚、更不必要的浪費,更多部門和政治內鬥,導致年輕上班族更不可能往上爬,或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

當你整個公司或國家在90年代經濟快速成長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目標時,這沒關係。然而,當外部環境改變,而你的成功與否不再基於最好的工程技術、最低的價格或是最好的工廠時,許多亞洲公司,特別是日本開始在迷失的時候,整個公司和國家文化無法適應劇烈的變化。

經過10多年的政治鬥爭,最近的政府試著做一些改變,比如說日圓貶值,這在短期是有幫助,但根本上來看,還有別的事情需要有改變。整個教育體系、封閉的社會、不接受青年想法的企業文化、太固守傳統、高額且持續增加的政府負債,世界排名倒數的生育率,而這些都沒有改變。

或許最大的徵兆是在過去2年裡,我有超過5個日本同事已經辭職,並加入小的新創公司或是自己創業。在東京有個區,現在滿是30歲左右來自Sony、 Panasonic的工程師,他們對環境感到厭倦,想要嘗試不同的東西。東京還有一個很大的三星辦公室,裡面的人幾乎全都是以前Sony和Panasonic的員工。這些在10年前是難以想像的,但現在問題已經逐漸浮上台面。」

人們常說,台灣過去和未來的發展和日本非常類似,也就是說日本現在發生的事,很可能也會在5到10年後的台灣發生。

以大方向來看,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兩者都是島嶼,兩者都是根據製造和科技工程變得強大的經濟體,教育體系都很類似,而因為殖民歷史,許多經濟規劃、思考和政府系統方式是很類似的。日本在40年前變得卓越,然後在20年前經濟開始停滯不前,主因是債務增加、低人口成長、許多產業被韓國和中國超越。在許多方面來說,同樣事情將會或是已經在台灣發生了。因此,我們還有幾年可以看到未來情況,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鑑。

對單一種族、大程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嶼國家而言,必須要接受多樣性和外界的刺激。若是封閉自守,我們越快被邊緣化。我們必須要強迫自己有更開放的心態,比其他大國對國際事務更為好奇。任何一個太強調資歷和嚴格階級制度的社會,最終將會導致決策僵化、缺乏創新,而一度強大的公司將會慢慢消失,因為外國競爭者會加入,並聘請最優秀的人才。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有創新想法的年輕人需要創造改變,他們對國家和大公司太失望,所以最終加入外國的競爭對手或甚至出國工作,加速他們的成長、創新和稅收,而我們的國家和企業則失去這些需要不顧一切改變的年輕人才,繼續這樣永遠陷在被卡住的螺旋、被超越,並在成本和降低薪資上競爭。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認為自己很幸運,我們有這樣一個「近未來」的鏡子可以花幾年觀察和調整,並為同樣的問題做準備。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會做什麼不同的事情。

我們的企業和領袖必須聽更多年輕人的聲音,欣賞他們而不是一直保有舊的思維和階級觀念,應該像對待我們的文化一般來尊重他們。

一直往內看的島國心態、對外來事物封閉的社會、依靠資歷和階級來評定表現的公司和社會傳統,最終會把年輕活力、改變的熱情和創意往外推......

好在現在還有一些時間,讓我們從他們的歷史學習,未來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作者簡介_鍾子偉(Joey)

出生於台灣,在美國長大。12歲回到台灣,20歲出版第一本書,23歲於瑞士銀行證券研究部門工作,24歲進入哈佛商學院,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人。25歲在紐約Ralph Lauren實習,26歲畢業,是台灣模擬聯合國推展協會創會理事長。28歲當上中國三麗鷗總經理,現年30歲,離開三麗鷗在台北創業。新書《放膽去闖,上海職活的故事》(商周出版)甫於2013年6月上市。


搞清楚!公司沒有發掘「適合你的工作」的義務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31120/20131120_21.htm )

商業周刊 撰文者 牛恆泰 2013-11-15

某天晚上,我面試了一位從捷克來的設計師。

這個年輕人來到台灣,寄宿在朋友近捷運站的家裡。因為對東方文化有熱情有興趣,友人也告訴他,比起中國、新加坡,台北更適合他。於是他帶著之前實習和外接case累積的零星設計作品,試著想在台灣找份工作。

總經理有天突然收到這位年輕人毛遂自薦的履歷,並交由我和他聯絡。我打開履歷,發現他有多媒體設計師的背景,但其實公司目前並沒有適合他的職缺。基於禮貌,與不應該先入為主地排除人才潛能,我還是請秘書幫忙安排他的面談時間,順便在信中確認了,他還不會說中文。

面試時間到了,我走到會議室和他見面寒暄,開始做那件我已經計劃好的事──試著讓彼此快速了解事實。

面試的時間不長,約莫15分鐘,我只問了他三個問題:

「為什麼選擇台灣?」
「知道我們公司的服務項目嗎?」
「有辦法試著描述以目前的背景來到我們公司,會面臨什麼問題嗎?」

他用很生疏的辭彙簡短回答了我的問題,概略就是說喜歡東方文化,想待個幾年,雖然知道我們是媒體公司,但不曉得我們主要的服務項目,因此也不會知道來面談之後究竟會發生些什麼事。

後面的十分鐘大概都剩下我的自述。我簡單介紹了公司的服務項目,告訴他我們目前沒有招募設計師的需求;而且,在這間公司,若想進入核心,最好的方法是得要成為一個媒體企劃。

他說:「我願意嘗試,而且我真的很想留在台灣。」

我沉默了幾秒,心裡想了想,告訴他: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媒體企劃,就與你之前的所見所學完全不相關了,尤其媒體工作必須瞭解在地的市場環境和消費者行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所有的文化,與族群的價值觀差異。

所以你真正會面對到的問題其實是:

把你手中唯一的武器(設計專業)放掉,把自己歸零,然後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中文,學習公司的服務項目,學習認識台灣,學習搞懂媒體。你需要面臨這麼大的挑戰,可是其實你並沒有辦法說出這份工作到底為甚什吸引你。因此綜合以上的種種,我沒辦法相信你。

他面無表情,呆若木雞,尷尬地點了點頭。

我說,或許你應該先做你最擅長的設計,因為那是你最快可以提供的貢獻,而很多台灣的廣告或數位代理商,因為需要服務跨國客戶,因此你的語言問題並不會是最大阻礙。

他說他懂了,或許他應該找份設計的工作,也同時希望能透過我們的幫忙,介紹他相關的工作機會。

結束了簡短的面談,我和他握手,送他進電梯。我和同事對看著,開始分享幾分鐘前和他的對談,雖然我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特殊的面談經驗,但是就在稍早,我開始感到些許感慨。

因為他興奮訴說著憧憬的表情,在他下電梯的那一刻已蕩然無存,不論我多麼委婉,其實我送給他的是一盆冷水般的震撼教育。

我回想近三年的面試經驗,雖然也曾經多次遇過些不了解職務需求,只抱著熱血與「學習心」,就殺到我面前的應屆畢業生;也不乏擺明著說他來這只是拿份薪水,一年後就會申請打工遊學,現30歲前的人生計劃這樣的過客型求職者。

我必須說,面試讓我學到了很多事,那些大人才懂的事。

成年之後,人與人的相處都建立在不同價值觀的交互摩擦衝擊,時而因違背期望而身陷洶湧激盪,時而因理解現實而靜如死水。

就像你永遠不會懂有些身邊同樣年過30的朋友,為什麼還會天天因為工作而感到生不如死,只要有機會出遊遠行,就像孩子般興奮得輾轉難眠,彷彿浴火重生般地甦活雀躍,驕傲地高呼生命的意義,然後在假期的終點回歸現實,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無間地獄。

然而他們也同樣不會懂你如何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到成就。

這幾年的主管生涯告訴我,企業是條只有單一方向的船,一旦你上了船,你就要做些你該做的事,那些讓船可以繼續往前開的事。

船長決定讓誰上船,取決於船上有哪些活你可以幹。你有力氣,就去引擎室鏟煤,你有廚藝,就到伙房報到,什麼都不會做的人,唯一能被容許上船的理由,大概就是至少付了票錢當乘客的。

沒錯,航行的生活很無聊,在海賊王漫畫中,連船長找了個音樂家上船都顯得相對合理。

但不管多無聊,船員和乘客至少得搞清楚船要開去哪裡吧?

捷克少年以設計師的背景,投了媒體代理商的履歷,就等於,他會的不是這艘船上必要的活;但這絕不是他沒辦法上船的關鍵理由。關鍵是,他上了艘不知道會開往哪的船。

船是不會改變方向的,也沒時間靠岸等你下了再前進。船長可以讓你在能力不足(甚至是沒有能力)的時候上船,如果沒讓你上船,絕對是因為你連船往哪開都說不出來,然後,你的存在對這艘船來說,就只是個賭注。

萬一讓你上船,你早晚也會發現你上錯了,我們就要費盡彼此的力量,在船上波濤洶湧的同時,盡全力去照顧你,還不忘在汪洋中,隨時計算並留意靠岸邊最近的距離,適時放下求生小艇,讓你安穩地走。

企業沒有所謂的「價值觀磨合期」,正如船無法改變方向,誰Lead,誰就Rule,船長只要跟你說清楚船是開往阿拉斯加,在船上抱怨外套不夠厚就是你自己的問題。

這就是我在這幾年學到的,我停止過份顧慮組員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會讓船偏離航道的),而是學著聽懂船長說的,學著接受船長說的,並學著當個好的副手。幫大家在船上找到最適合幹的活,並想辦法讓搭錯船的人下船,至少是安全的下船。

這個道理還能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的能力超群,卻永遠沒辦法成為接班人?因為在船長的眼中,這樣的人可能是整艘船上能力最出色的航海員,不過他老是不同意船長想要航行的方向。

船長手上的舵,是絕不會交給這種人的。

於是,我又再次因為不想面對送人下船的窘境,而選擇當個不輕易讓人上船的副船長。於是,我變成了那些人嘴裡和別人一樣討厭的主管。

但仔細想想,那些立於不敗之人的秘訣(如船長),不是因為他學會接受別人的價值觀,而是他懂得善用方法,讓別人接受他自己的。

【作者簡介】

作者為傳立媒體的數位行銷規劃總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