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2013-05-01 18:01:43
導讀:日前,呼籲美國財政緊縮者的重要根據,一份研究報告被發現存在重大瑕疵,於是反緊縮論調大占上風。然而,MarketWatch專欄作家亞蘭茲(Brett Arends)卻指出,其實雙方的研究都有所偏頗,關鍵在於,常識實在無法認同瘋狂舉債印鈔而不會造成麻煩的理念。
以下即亞蘭茲的評論文章全文:
各位聽到好消息了嗎?對的好消息 —— 經濟“緊縮主義者”已經被擊敗了!
呼籲削減赤字和平衡預算的人們,在經濟基本原理上栽了大跟頭。所有關於政府債務的擔心都被戳穿了。原來,羅格夫(Kenneth Rogoff)和雷恩哈特(Carmen Reinhart)兩位為削減赤字提供知識面正當性的學院派經濟學家出現了計算錯誤。他們2010年的報告宣稱,一旦債務水平達到國內生總值的90%,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減緩,但是報告卻在製表方面犯下了一些錯誤——他們已經正式承認。於是乎,從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到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左翼的經濟學家們紛紛彈冠相慶。
現在一切都沒有問題了,只要你需要錢,想借就去借,想印就去印吧。黃金價格已經崩盤,美好的日子正在展開……
可是,盡管許多人現在都在這麼說,但故事還有太多的部分是沒有展開的。關於這些部分,你從慶祝者那裏也是聽不到的。
首先,我想最好還是先說清楚,這當中沒有我個人的任何利益糾葛。我既不是一個帶有黨派偏見的凱恩斯主義者,也不是一個帶有黨派偏見的緊縮論者。我不屬於任何一個“陣營”。我恪守最古老的原則,當我聽到爭論之聲,我只看那事情的是非曲直,而不管誰是紅隊誰是藍隊什麼的。看起來,我這樣的做法是落伍了,眼下我看到的所有評論文字,其實都穿上了紅色或者藍色的外衣。正是因為這個,我才無法看清楚更加準確的事實,這讓我感到一些沮喪。當然,相信有這種沮喪感覺的非只有我一個人。
因此,我想我只好自己做一點研究工作了。在這裏,有四個關於雷恩哈特-羅格夫醜聞當中有四個關鍵點,似乎是沒有其他任何人認真考慮過的。
1. 雙方都在濫用歷史。
雷恩哈特和羅格夫的報告宣稱,一旦債務水平超過國內生總值的90%,經濟增長速度就將受到影響,而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先進國家1946年至2009年的經驗。至於那些宣稱已經戳穿了他們謊言,認為債務水平多高也不會影響增長的意見,也是基於同一段時間的歷史記錄。
整個事情在這裏其實是存在根本性瑕疵的。
我們不能以有限的數據為根據,去得出帶有普遍意義的結論。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尤其在美國這個國家當中,總有那麼多人以為歷史或者經濟就像是自然科學,是由一些非常簡單,只要細心觀察和計算就可以掌握的規律控制的。記得我有位朋友曾經說過一個段子:在美國,雖然人們說的是英語,但是思考方式卻是德國式的,而在德國人眼中,任何問題本質上都是工程學問題,只要測量數據,製作表格,然后答案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任何歷史學家,尤其是受過良好英式教育的人,比如雷恩哈特-羅格夫辯護者當中領銜的弗古森(Niall Ferguson),其實對這樣的研究,一開始就該抱懷疑的態度。即便羅格夫和雷恩哈特的數字計算準確無誤,其實也不足以“證明”政府債務水平達到國內生總值90%就會如何如何。
我曾有一次見到過鮑爾森(Hank Paulson),這位小布什政府的財政部長解釋說為什麼房地泡沫的破滅讓他和政府同僚們大吃一驚。他說,大家之所以吃驚,是因為“我們研究了1945年至今的資料,后者顯示房價從來不會下跌”。我們可以看到,他看的只是幾十年的資料,只是房價在那些年沒有下跌而已,但是卻得出了房價“從來不會下跌”的結論。換言之,他只是抽取了小小的樣本,就得出了房價從來不會下跌的結論,似乎這和水到一百度就會沸騰一樣板上釘釘——不必說,經濟在債務水平極高時是否會增長速度減緩,也是一樣的性質。
什麼邏輯?
下一次有人要試干這樣的事情,那麼應該研究一下1788年,即法國大革命前夜的故事。路易十六國王憂心忡忡,因此召來了自己的顧問們。后者對他打保票,說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為“百年的歷史”證明“巴士底獄是不會被攻陷的”。同樣,沒有任何一份表格能夠預測工業革命,預測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等等。歷史是充滿了各種非連續性因素和奇特的偶發事件的。從過去到未來,不是滑鼠“點擊並拖動”就可以勝任的工作。
對於雷恩哈特和羅格夫研究的批評意見之一就是,他們沒有充分估計新西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表現。顯然,新西蘭的債務水平很高,但是他們1940年代晚期還是實現了非常快速的增長。
可是,這又能證明什麼?本質上說來,新西蘭就是漂浮在太平洋當中的一個巨大農場,遠離所有的戰爭。1945年之后,每個人都需要食品和羊毛。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都在努力走出六年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他們顯然是非常缺乏食品和羊毛的。於是,新西蘭的出口猛增,經濟也就一片繁榮。見鬼,這能夠在債務與增長之間的關係上為我們提供什麼線索?這情形和我們今天的狀況又有什麼可比性?
這非是個案。對於羅格夫和雷恩哈特研究的批評意見,很多都是基於戰后最初的那些階段,而那樣的時期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那樣的時代對於現在根本沒有什麼啟示意義。我們正在走出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嗎?我們的經濟未來幾年會因為我們在歐洲和日本大範圍重建房屋、道路和工廠而迎來繁榮嗎?
我們不能簡單粗暴,說短短六十三年的歷史一瞬間,就足以讓我們把未來看得清清楚楚。
2. 反緊縮派不考慮成本。
我們來看看二戰之后的美國經濟吧。雷恩哈特和羅格夫的批評者整體而言都在為現在的龐大赤字辯護,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天字第一號證據就是——在結束戰爭的時候,美國政府背負巨大的債務,但是這個國家卻由此進入了一段規模最可觀的,範圍最廣泛的,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和增長時期。
這樣的描述是沒有錯誤的。1945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的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總值的120%左右。之后美國經濟一直增長,除了一些很短時期的衰退之外,增長的大趨勢一直延續到1970年代早期。反緊縮者常常以此為根據強調,債務並不足以遏制經濟。
可是,有一件事情他們沒有說。當時的債務之所以沒有成為經濟無法承受的負擔,是因為納稅人實際上被迫承擔了很大一部分債務。
在戰后最初的幾年當中,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急速竄升。從1945年到1951年,美元購買力損失了30%。這就使得債務的真實價值大大縮減了。當然,普通美國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卻沒有人說到這些。
從1942年到1945年,投資者總計借給山姆大叔大約2000億美元,而且利息非常之低。即便是長期債券,利率也只有大約2.5%。許多人之所以購買債券,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之心。戰爭結束后,這些債券持有者的利益受到了重大的損害。他們所獲得的利率還不如通脹率。
在國家政策的層面,當初那麼做或許是正確的,確有不得已的地方。如果你只能選擇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或者是讓失業率上漲,那麼兩害相權,當然要選擇前者。可是無論怎樣,那也是一種成本,是不能排除在方程式之外的。
1970年代,我們又經歷了類似的事情。政府債務負擔沉重,但是成功地通過通貨膨脹轉嫁了一部分壓力。國債持有者在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其實是賠本的。到了1970年代晚期,局面更加惡化,國債甚至擔上了“征用收條”的惡名。
歷史真的是要自我重覆嗎?近年以來,大已經向國債投入了數目極為巨大的資金。投資公司協會提供的素火炬顯示,目前公通過共同基金持有大約3萬4000億美元的國債。如果通貨膨脹率再度飆升,這些人將付出慘重的代價。這些投資者大多都是年事漸高,即將退休,是最經不起這樣的打擊的。
那些大聲疾呼的反緊縮鬥士們,他們自己的錢是投在債券基金裏面嗎?如果不是,為什麼不是?難道說,他們在宣稱這不是問題之前,不該公開自己的投資情況嗎?
3. 私營部門債務也不能忽視。
盡管很多人都在說,1945年時美國的政府債務比重要比今天大得多,但是他們只強調這一點,顯然不夠誠實。這樣的表述和羅格夫與雷恩哈特犯下的錯誤相比,問題更加嚴重,甚至讓人不能不懷疑他們藏有某種故意和惡意。
原因非常簡單,現在我們的私營部門債務規模也很可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企業和個人的資負債表是非常得體的。戰爭年代儲蓄率很高,而且由於戰時通貨膨脹的關係,大蕭條時代的債務也基本被抹去了。美國家庭几乎說不上有什麼債務。企業的狀況也大致如此。因此,某種程度上說來,私營部門的財富抵消了公共部門的債務。
今天又是怎樣?聯儲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家庭目前背負13萬億美元的債務,几乎和聯邦政府持平,企業債務也有13萬億美元,此外還要加上州和地方政府的3萬億美元。這些債務的總和超過了40萬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總值的三倍。而且,我們還沒有考慮社保和醫保未來必須應對的龐大的福利開支,這些雖然不在資負債表上,但本質上也是債務。這些都是1940年代不存在的問題。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許多其他發達國家,系統性債務的水平現在已經達到了現代歷史上的最高點。或許這樣也不會有大麻煩,或許會有,只有歷史才能做出回答——可是,至少我們沒有資格拿1945年的情況當理由,說現在一切正常。
4. 增長速度依然受影響。
單單聽一些批評家說話,你可能會覺得羅格夫和雷恩哈特是徹頭徹尾地算錯了。實際上,並不是那樣。哪怕我們接受反緊縮者的全部批評意見,我們依然必須承認,在債務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之間確實是存在一定關聯的。
馬薩諸塞州大學阿莫斯特分校的經濟學家亨頓(Thomas Herndon)、艾什(Michael Ash)和波林(Robert Pollin)是雷恩哈特和羅格夫破綻的發現者,而他們也有自己的研究分析。他們避開了兩人的問題,對於新西蘭戰后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考慮……
他們的結論呢?結論是,政府債務比重超過90%的經濟體,年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2%,明顯不及那些債務水平較低的經濟體。
平均而言,公共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總值30%至90%的中等債務國家,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3%略高一點。與此同時,那些債務水平在30%以下的,可以獲得年平均4%以上的增長速度。換言之,根據亨頓、艾什和波林的研究,債務水平最高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一般只有最低國家的一半左右。因此,雷恩哈特和羅格夫其實並沒有被完全駁倒。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對雷恩哈特和羅格夫的有些批評確實是以他們無可爭議的錯誤為基礎的,但是也有些批評其實是理念先行。
我說過,自己接受過完整的歷史教育,因此當我看到整件事情時,首先就是抱懷疑的態度。我說不清楚高債務水平是低增長速度的原因還是結果,甚至也不能判斷兩者之間是否真的存在關聯。總有些國家和地區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增長速度比應該的更快或者更慢。比如日本經濟1950年到1990年的繁榮,到底是由於債務水平低,還是由於勞動者的努力工作和索尼、佳能、尼康等企業的創新呢?還有,英國戰后經濟增長遲緩,到底該歸咎於債務,還是管理不善呢?
我們恐怕永遠無法獲得權威的答案。與此同時,常識或許依然是一個有用的工具。我們可以繼續去借,繼續去印,而不會帶來任何麻煩?我從我掌握的常識出發,很難做出肯定的回答。至於大家,各位盡管靠自己的常識去判斷好了。(子衿)
- May 01 Wed 2013 19:33
美股評論:債台太高總歸要塌
close
美股評論:債台太高總歸要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