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蘇筠軒Antony的日誌
愉兒在離開台灣的日志上說:「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
我很認同這句話。
今天見到了來自遠方的朋友,幾千公里外的,赫舟飛了過來。
初次見面,跟當初看到你們一樣,但是我很喜歡。親切而自然。
台灣不好玩,特別是跟團。
小王子的父親說,台灣不好玩,我也覺得。
這不是因為我不愛這個地方,我很愛,但不好玩。
台灣不是來玩的地方,是來「生活」的地方。
今天盈彤問我,台灣是風景漂亮嗎?我說,這裡美的是生活方式。
台北的101、阿里山的日出、日月潭的風光、墾丁的海水、花蓮的峽谷,可能很容易被比下去;
但是這裡有可愛的人們。
治安不是最好,但也不是太差,偷搶拐騙的會有,跟全世界所有國家一樣,但也總有人會拾金不昧;
風景不是最美,但也還不錯,我告訴盈彤,風景美在跟誰一起看;
人們不是最善良,但是很熱情,特別是南部的鄉親,台灣人出去玩不帶地圖,不是因為路標很靠譜,而是因為路長在嘴上,隨時都有人願意告訴你哪裡怎麼走;
這裡就是有人會撿到手機送還給你;就是在迷路車沒油的時候會有人帶著你去加油,然後用很重的台語腔說:「小姐,你藍(男)朋友很帥捏!!」
就是會有小販明明兩人只點了三根關東煮,他會送你一個,告訴你因為一人兩個比較公平;
就是會有老闆因為你是遠道而來的客人招待你;就是會有加油站在你騎車凍著手的時候為你端上熱水;
就是會有早餐店的老闆記起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熱情的跟你打招呼。
這是台灣,我很愛的地方。
她的風景真的不是最美的,像周杰倫的歌詞說的,「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和你一起躲雨的屋簷」
她美的是人們,是悠閒的生活方式,當然這不在台北(我是說悠閒,相較於其他地方來說)。
台北一點也不現代,應該說,沒有偶像劇裡現代。
沒有上海摩登,也沒有北京部分地方先進,它是台灣最匆忙的地方,也是最不夜的地方。
敦南的誠品24小時,許多夜市最早10點打烊,金山南路的酒吧夜店到凌晨五點,電影院也總有午夜場,
這裡是個繁華與傳統的交界帶,101高聳入雲霄但是對面是菜園與四四南村。
西門有著無限多少男少女的小玩意兒,但是也有個巴洛克的紅樓站在那裏;
捷運挺方便的,這裡的人沒有太多的熱情,我想城市就是這樣,因為人來人往的,但是也挺井然有序的。
不能吃東西的捷運、有秒數的綠燈小人跟被教導著要讓行人走的車。
往南走,越南越熱,人們熱情指數也越來越高。
有人說南部很綠,可是我覺得是他們單純。單純的人只會相信對他好的人,請不要懷疑為什麼民進黨在南部有如此高的支持度,不是因為一句愛台灣,而是因為他們在地方的時候的確很不錯。(離題了)
南部,這裡的人們多數有著濃濃的台語腔,但是他會單純的誇獎你,不是為了要你買東西;
這裡的人騎車不愛戴頭盔(安全帽),也不喜歡遵守交通規則,說實在挺亂的,但亂的挺可愛的。
這裡的步調很慢,時間就好像停住一樣,所以我說,這裡不好玩。
除了城市以外的地方,要用悠閒來看待。
阿里山,我沒看過日出,但是我喜歡漫步。沒有太漂亮的風景好看,但是就是跟著對的人散步,就很棒。
墾丁的沙灘不是最棒的,但是跟著對的人躺在沙灘上數星星就是無可比擬的。
旅行需要伴,不管是自己或是另外一些伴,特別是在台灣。
走台灣,需要從容不迫的悠哉,需要有個晚上可以躺在墾丁的小灣聽Live演唱數星星;
需要有個白天可以繞恆春半島;需要有段時間可以在車上看著窗外發愣;
需要有個機會可以看到什麼就去嚐一下,哪怕那是個大地雷。
這裡實在不好玩啊~
因為這裡最可愛的,是這一群人。
不是最善良,也不是挺邪惡,但保證很熱情。
這裡沒有偶像劇裡漂亮,因為鏡頭可以美化一切。
淡水美,美在第一次看見夕陽,也美在和好朋友坐在河堤的榕樹下看潮起潮落;
高雄美,美在規畫好的愛河岸,也美在端杯飲料站在岸邊吹海風;
鹿港美,美在傳統的建築,也美在閉上眼聞見裊裊的香以及看見形形色色人們的虔誠。
台灣的不好玩在匆匆忙忙,因為囫圇吞棗的總是會使人搞不清楚哪裡有意思;
台灣的好玩在停下腳步,很綠的台南其實很好客,很純樸的台東真的會相信你是台北人;
民宿老闆把你當自己家人一樣,親切而自然;
我不敢說東西便宜,但是越往南價格會越低,通常還會附送老闆的噓寒問暖。
人不是最善良的,但善良的不少;不是人人都熱情,但熱情的不少。
我說來台灣待一陣子的人是最幸福的,因為可以在匆忙與悠閒之中遊走,
可以在下雨的時候賴在屋子裡聽雨聲,也可以撐著傘去走老街;
可以在大太陽的時候曬衣服傍晚收進來用臉磨蹭暖洋洋的它們,也可以在海邊踏浪瘋狂的大叫。
白天可以去九份看神隱少女裡的街道,吃芋圓看山海景、可以在平溪的街上吃小吃、可以在南澳的海濱騎腳踏車、可以在鹿港看廟裡的人虔誠祈禱,也可以在阿里山上坐著發呆。
晚上可以在貓空山上喝茶看台北的不夜到天亮、可以在墾丁的海灘數星星、可以在任何一個不管大小的城鎮逛夜市,也可以窩在屋子裡看數不盡的第四台。
台灣不好玩,真的。這裡不適合來匆匆去匆匆的。
要來了,就別走了吧。
台南的馬英九 清大的陳綺貞
來源: 袁旭的日誌
開篇先說一個自己的小感觸。
我接觸了2個多月臺灣的本地學生,他們潛意識或者說默認的情況都是,“你好,來自中國的袁旭”。
但是當我回問道“其實我們那邊叫大陸,對了,難道你們不說自己是中國人?或者說,你們如何稱呼你們正在說的和寫的語言?”
這時候他們就會若有所思“其實,我們肯定說自己是臺灣人,但是中國人這個詞慢慢的在我們教育中被淡化,現在我們說中國就是指你們那裏,但是其實我們也算是中國人啦。”
從臺灣和大陸的簡寫,也許你也能窺見臺灣這種糾結的對“中國”二字的理解。
臺灣簡稱 Republic of China
中國大陸 簡稱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有時候覺得這個People’s蠻礙眼的,畢竟臺灣已經是全民選舉,當初有很多高雄的同學因為要選馬英九買幾千台幣做動車到臺北投選票。
反正每當看到這塊,我都覺得,當初政治的原因,讓兩岸如此這般。特別是讓臺灣人民對中國的認同感下降。很心痛。
剛拖著疲憊的身軀從車上下來,走了半小時回到清大的宿舍。這二十四小時經歷的東西,估計是臺灣之行的最高潮。
昨天晚上的時候,是清華在台復校56年的校慶,半個月前在交通大學有幸見到陳綺貞,清新創作天后。沒有想到,僅僅半個月以後又可以見到他。
見到明星讓人最溫暖的是,你以為你天天很迷她,超級喜歡她,但是她可能卻不認識你,一想到這,可能微微覺得自己有點卑微可憐,但是每次見到陳綺貞,都覺得跟鄰家大女孩一樣,超級親切,話不多但是給人很美好的感覺。(雖然後來我才知道她快40歲了)。
其中還有一個感觸就是,清大的校長開場詞超級簡短,而且很搞笑,下面學生也很買賬,哈哈大笑,我總結了,在臺灣辦活動,全部的原則就是一條,讓最多數的人喜歡。所謂的民主?我也不知道,反正上次梅竹賽,新竹市長,清華交大的校長都有到場,但是體育場那天很熱,臺灣本地學生不願意去,就剩我們大陸去很多看熱鬧的,坐的零零散散,根本沒有所謂的很大的氣勢和場面,但是就算市長校長都在,清大也不會去拉觀眾。市長還是特別恭謙的感謝到場的學生,可能他來這裏對他在這個地區的選票,會有幫助。果然競爭會使官不聊生,但是民享福。想到在大陸交換生群裏,一個哥們說的一句話。
“專制是把人民分成兩撥,讓他們互相爭鬥,統治者得利;民主是把政客分成兩撥,讓他們互相爭鬥,人民得利。”
我們散場的時候出門正好看到了陳綺貞的車,沒想到她甜甜的在車裏一個個和我們招手道別。。。。。。本來我想把手搭在麵包車玻璃上,讓她手心和我重疊,但是想到會被旁邊很多的屌絲直接幹翻,就作罷,只是想想而已。
校慶海報
陳綺貞女神
然後超級離奇的事情發生了,我回到水木食堂的時候,發現自己一本圖書館的借書今天是最後一天辦手續,就拐回圖書館,結果碰到了一群人問路怎麼去交大。我一回答,他們發現我是大陸來的,就超級興奮,原來他們是臺灣政治大學的一群學生。我很熱心的帶這幫大陸同胞走了很長一段路送他們去交大。沒想到!!沒想到的是!到了交大,他們竟然邀請我一起上車,我當時有點愣,後來他們真的超級熱情,我就做到了一個金杯車的副駕。真的難以想像,五分鐘之前我還在去圖書館的路上,現在卻和一幫臺灣政治大學的大陸交換生一起坐車去玩。
然後我告訴他們“我淩晨三點半要坐車去台南參加一個馬英九論壇”。
他們說肯定時間夠,然後我就坐車裏,我們一行七人,兩男五女去了城隍廟吃夜市。大家嘮嗑遊戲車上唱歌玩樂,互相吐槽調侃,期間種種的感動真的讓我覺得做夢一樣,人生真的可以這麼驚奇!
然後就是我快一點回到寢室,睡覺了兩個小時以後,匆匆忙忙去seven買了幾個粽子趕到車站,坐上了去台南的汽車。新竹到台南,總共走了將近四個小時。下車的時候我們已經來到了台南的火車站。 台南火車站很精緻,中間佇立著的銅像,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鄭成功。
然後就是早餐報導,做接駁車到大台南科技大學。然後!就是十點鐘,馬總統的到來。
這也是這二十四個小時裏面,最讓我興奮或者說感恩的事情。大家翹首等待,馬總統如期而至。全場立馬沸騰,我不瞭解為什麼大家會這麼興奮,但是我內心也有很大波瀾,因為可能這是我見過現在為止政界最高領導人。
期間我旁邊的local聽到我的看法以後就說,他見過蠻多次小馬哥了,因為小馬哥會來大學拉選票,而且會在大選期間在臺北演講遊行什麼的。我突然覺得,當你的職位是因為絕大多數群眾給你的時候,你做凡事就得如履薄冰,因為你的領導人的帽子既然是群眾給的,群眾自然可以再拿去,你不親民不公開,群眾不會去選擇你。
此時,我反而覺得剛才自己因為見到小馬哥謙卑親民形象而有的超級興奮和感恩情緒的奴役心理,真的好可悲,好可笑。
期間所有交流的大陸生,都稱呼馬英九為“小馬哥”。他都微微一笑,好像是一個大哥哥一樣。而且說話不快不慢,既不顯得過於謹慎,又不顯得浮誇不穩重。
會議的最高潮是由一名陸生的問題激起。
“小馬哥,嗯,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嗯。。。。。。。。。。。。就是。。。。。。。就是如果大陸不是共產黨一黨專政了,您覺得兩岸關係會更進一步嗎?”
這時候,小馬哥回復之前,全場響起了很大的掌聲,我覺得這不是一種起哄或者說圍觀情緒的宣洩,而且是對這個姑娘勇氣的贊許,畢竟這樣的問題提出是需要勇氣的,而且很多到場的學生都很關心這個問題,但是自己卻沒有勇氣提出來。
“我覺得,民主和自由已經是臺灣最核心的價值觀,所以如果大陸可以更加開放,多黨去競選執政,肯定會減少兩岸的分歧和差距。”
馬總統關於一同學提問的統獨或者說“一國兩區”問題的回答:
“一國兩地是中華民國的憲法所規定,但是當時是因為民國在大陸的時候做的,所以我們有在上世紀末做修改,但是這個不是我新提出來的,我只是很支持並推動。我們認為現在是中華民國分為臺灣和大陸兩個地區分別而治,我們不承認大陸政府的主權,但是我們承認大陸的治權。畢竟如果我們連這個都不承認,那我們天天又不是和幽靈打交道。我們也尊重大陸政府他們的界定和看法。我們與其過分去關注這個短期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何不先去解決那些更加急迫更加實際的問題呢? 我的看法是,統獨這個問題,我們短期內不能‘solve’,但是我們可以‘manage’”。
思緒有點亂,24個小時沒咋睡覺。腦子跟漿糊一樣了。具體還有很多的細節想Po出來。等到有時間的吧。
歸根到底我是大陸學生!我有時候聽到一些陸生交流時候一個勁對比批評大陸,好像來到臺灣以後,大陸一無是處,覺得很不爽,不嘗試著去改變而是一味的站在道德者高姿態去批評,根本對事情的發展沒有一點用處。大陸在民主自由這方面需要很長時間去發展和改良,但是這個過程不只是需要我們動動嘴皮子,而是真真切切需要我們這一代青年去實現。
Is Taiwanese democracy changing Chinese students?
By Cindy Sui BBC News, Taipei -- 19 September 2012 Last updated at 21:02 GMT
In his first year in Taiwan, Chinese student "Paul" spent much of his spare time in bookstores and libraries - not poring over books for his field of study, but publications banned in China.
"I read more than 12 banned books in half a year... books about the Communist Party's history... and a lot of history books.
"I learned that before 4 June [date of the 1989 Tiananmen crackdown], there were a lot of struggles. Chinese people's courage was not just limited to that one incident," said the student in his 20s, who wanted to use a pseudonym to avoid problems with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The books told in great detail what was brushed over in mainland China," he says.
"This changed the way I thought about China's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 the more I read, the more I understood."
When China agreed last year to begin allowing Chinese students like Paul to study for academic degrees in Taiwan - as part of an unprecedented warm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former rivals - it looked forward to both sides' young people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That is seen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overcoming mutual prejudices and improving ties further.
But by allowing impressionable minds to come here, Beijing may be getting more than it bargained for.
For the first time, its citizens can stay here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 up to four years - and experience for themselves how a democracy in a Chinese-speaking society functions.
'Way of life'
Nearly 1,000 students enrolled in local universities last year, and they have now completed their first academic year. Unlike studying in the UK or the US, here they do not have any language barrier.
Even the less politically-minded students cannot help but notice the openness of Taiwanese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run-up to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January.
They went to election rallies, not only for incumbent candidate President Ma Ying-jeou, but for his rival Tsai Ing-wen from the opposition party that favours Taiwan's formal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I felt Tsai Ing-wen exhibited good character when she accepted defeat," said one student who wished to be called 'Henry'.
With everything they are exposed to, many are left wondering why things are a certain way in Taiwan and another way in China, even though in their minds: "We're all Chinese".
A recent incident involving a family in Taipei surnamed Wang, which refused to make way for a redevelopment project, surprised Chinese students.
Large sit-ins and protests were held by rights activists and students in support of the family. In the end, the government amended laws to make it more difficult for developers to force residents to move.
"If there's a family like the Wang family in the mainland, no-one would support it, they would be afraid of getting in trouble. So that's a major difference. The family will have no way to resist the government's strength," Henry says.
"But in Taiwan, when people get involved, the government doesn't take a harsh approach, but instead responds quickly. Taiwan's method is very humane."
Besides hitting bookstores, those who are especially curious have looked up Taiwan-based Chinese dissidents Wang Dan and Wu'er Kaixi from the 4 June 1989 democracy movement. Some regularly attend Mr Wang's Democracy Salon - to discuss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in China.
There are indications a wary Beijing wants to control how much the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Prior to coming here, some of the students are told by their local Taiwan Affairs Office to avoid contacting dissidents or members of the banned Falun Gong spiritual movement.
And they are advised that if they get a chance to meet Taiwan's president, they should address him as "Mr Ma" not "President Ma".
There are also signs Beijing tries to monitor what the students are up to while they are here. One Chinese student who had attended Mr Wang's democracy salon was called to a meeting by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in her hometown upon her return.
Another student who wrote a rather mellow article widely published in Taiwanese newspapers praising the island was cited as an example of inappropriate behaviour - publicly expressing her views - at a meeting in Beijing for students preparing to study in Taiwan.
While it is debatable how much the students' experience will influence them and China in the future, it is sure to have an impact, Taiwan's education officials say.
"The impact isn't something you can see in a few days, but in the long term, especially if more of them come here, this will definitely have an impact on mainland China," says Wang Yeh-lih, chair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mocracy is a way of life. In their time in Taiwan, be it four years for a bachelors or PhD or two years for a master degree, they'll experience democracy."
"When they return to China and are faced with similar situations, it'll affect how they see the situation, how they think a problem should be resolved," says Prof Wang.
Mutual gain?
The students also come away with different impressions of Taiwan.
Unlike the stereotypical images they see on China's TV stations about Taiwan's "chaotic" society - especially parliament's notorious fights - they realise that it is an orderly democracy and one in which the president frequently apologises when things go wrong.
"It doesn't seem chaotic," said 'Michael', another student who requested anonymity.
"All of a sudden, there might be several million people protesting in Taiwan, but it's a reflection of Taiwan's democracy. It's their right."
Many of the students even change their opinions about the touchy issue of Taiwan's sovereignty.
In China, many are taught the official line - that decades after the end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Taiwan remains a province of China's to be reunified one day - by force if necessary.
"Before coming here, everyone felt the two sides must reunify. But after coming here, many people feel let's just maintain the status quo," says Paul.
"Why force people to be a certain way? It's something that should be decided by Taiwanese people."
Taiwan's Deputy Minister of Education Lin Tsong-ming believes allowing Chinese students to study here will do more than just help Taiwan's universities boost low enrolment - it will enable more Chinese people to recognise the benefits of not interfering with Taiwan's self rule.
"Letting them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iwan's situation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future," Mr Lin says. The two sides have yet to sign a peace treaty.
However, not everyone is impressed with everything in Taiwan. Many see the local media as politically biased and being manipulated by political or business interests. Others worry it could practice self-censorship if pro-China businesses increasingly take control.
And the students do not necessarily believe the same style of democracy will work in China.
"We think in the future, China will have such a day (democracy), but it's hard to say when," says Henry.
"Our situation is very chaotic. If it's not run well, it could have bad results.
"Taiwan's democracy didn't happen in a day either. Our road will be much longer; we have more people."
So far, th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coming here has been smaller than expected, partly because fears that they will take scholarships and jobs from local students have led to restrictions against them applying for government scholarships, or working.
Still, many of the students will leave with more than just their degree.
"What we've consistently heard from Chinese students... is that the strongest impression they have is Taiwan's democracy," Mr Lin said. "This will influence them throughout their careers."
Many of the students are the cream of the crop and could become future government officials or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Despite a feeling that Taiwan's govern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nd desire for democracy becomes stronger after living here.
"Taiwan can help the mainland go on the path of democracy," Michael says. "When students come over, even if they don't know how the mainland will become a democracy, at least they know this is what Chinese democracy is like."
"Watching elections in the US and France is not the same. This is Chinese. Many people will ask can this be possible in China."
隨興韓寒 見馬前才借了西裝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5.04 08:51 am
大陸知名作家、公共意見領袖韓寒,昨天下午意外現身總統府,並與馬總統會面。這是韓寒首次訪台,他帶著妻子同行,本周二抵台、預計今天返回上海。此行是韓寒的私人行程,沒有安排任何公開活動。
韓寒自從兩年前被時代周刊選為「世界百大影響人物」後,在台灣聲名大噪,包括台北國際書展等多項活動,均曾力邀他來台。但韓寒因敢言作風,被大陸視為敏感人物,申請過程障礙重重,讓粉絲望穿秋水。
出版韓寒作品正體版的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表示,韓寒一直想來台灣。新經典前段時間為他辦理申請來台手續,過程耗時費力,最後不了了之。沒想到周二晚上突然接到韓寒簡訊「我到台北了」,她嚇了一跳。
韓寒此行是參加遠見雜誌舉辦的「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同行者還包括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王強、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等十五位大陸專業人士。據了解,韓寒透過李開復牽線安排,讓他得以「參團」來台。
遠見雜誌表示,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是雜誌「內部行程」,參加者名單與行程皆不對外公開。韓寒的首次寶島行,低調而隨意,連西裝都沒準備。友人透露,韓寒一直到要進總統府,才趕緊想辦法借了一套西裝換上。馬總統與韓寒握手時,特地說了一聲「久仰」 ,讓在座人士笑成一團。
韓寒在大陸是公眾人物,一舉一動備受注目。友人透露,被記者認出前,韓寒在台灣享受「平凡人」的自由自在,相當開心。而一直透過網路關注台灣民主發展的他,這幾天東看西看,對台灣的評價還保持在「棒極了」的美好階段。
靦腆韓寒 府內也有粉絲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庭瑤】2012.05.04 02:47 am
外面偶爾飄著小雨的陰天,亮光透過窗戶灑進總統府的三樓長廊,昨天下午二時四十分,大陸知名作家韓寒疾步走來,看起來個頭不高,韓式髮型,戴著黑色方框眼鏡,淺藍色大領子襯衫,年輕式西裝,搭配深藍色領帶,腳踏土黃色的休閒鞋。
當韓寒進入貴賓室,總統府一位女員工一個箭步,拿著韓寒寫的「就這麼漂來漂去」的大陸簡體版書,請他簽名。這是一本韓寒的賽車日誌,他用充滿激情的文字,描述自己特立獨行的生活歲月,充滿艱難與快樂的賽車經歷,以及對人生的感悟。韓寒簽了名,也只簽這麼一本。
韓寒原本不是坐在總統府幫他排的號碼牌位置,在府方人員建議下,韓寒移駕了。在場人員問韓寒「是否第一次來台灣?」韓寒親切地點頭說「是」。
之後,韓寒跟在座其他大陸人士寒暄、攀談起來。他左側坐著是萬通地產集團董事長馮侖,右側是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前創始人劉東華。當馬英九總統現身,原本坐在沙發上的韓寒,跟著所有人一同站起身迎接。
馬總統與韓寒初次見面握手時,韓寒看起來有點靦腆,馬總統則一直說「久仰、久仰」,握手長達五秒之久,韓寒臉上一直掛著微笑,沒有說話。周圍的人笑成一團,還有人說,「沒辦法,(韓寒)太有名了。」當馬總統致詞時,韓寒收起笑容,身軀前傾,專心聆聽。
微博瘋傳…兩帥較手勁 方舟子啥感想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2012.05.04 02:47 am
大陸知名作家、青年意見領袖韓寒昨天與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會見後,兩人握手的照片立即被貼在微博,瘋狂轉載。微博上,有網友說是「兩帥哥在較手勁」、「帥哥見帥哥」,也有網友說,「小馬哥說『久仰、久仰』,韓少不要只笑,應回以『幸會、幸會』」。
一位網友說:「好想笑。韓寒穿成這樣,看上去還是那麼不嚴肅,小馬哥也是的,見韓寒說的第一句話,居然是『久仰、久仰』。」
一 名網民語氣激動地說:「韓寒會見馬英九?!這一定是在做夢!旁邊的姊姊快給我一拳!我絕逼穿越了!這是哪個次元?」又有網友說:這是「今天看過最好笑的笑 話,President Ma在台北接見韓寒。評論指出,President Hu應該在北京會見郭敬明以示回應……」。郭敬明是大陸另一位年輕作家,常被拿來跟韓寒相提並論。
網友朱偉軍說:「韓寒牛的,不曉得馬老闆會不會見方舟子?」又有網友圍脖老丁說:「方舟子不知有什麼感想?會不會熬夜寫長微博?」今年一月,網絡「打假名人」方舟子發文質疑韓寒有人代筆,並對韓寒的許多作品進行分析和質疑,兩人鬧得不可開交。
怕觸地雷…會面冷處理 新聞稿神隱
【聯合報╱本報記者王光慈】2012.05.04 02:47 am
大陸知名作家韓寒首度來台,更與馬總統相見歡。韓寒是大陸上砲手型意見領袖,首次訪台,不僅邀請單位低調,連總統府也刻意冷處理,一方面顯示韓寒在網民的滲透力,同時也凸顯馬總統面對兩岸關係敏感人士的謹慎。
特別是中共與美國此刻正為陳光誠事件鬧得不可開交,在還沒釐清真相前,總統府與韓寒主客間都避免高調,以免誤觸地雷。
二日傍晚,總統府一如往常發出隔天行程通知指出,馬總統將於三日下午接見「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與會大陸人士,出席名單僅列「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其他則是「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由曾留學美國之大陸人士組成),完全沒提到韓寒或許小年等敏感人士。
「遠見雜誌」對這場會面也異常低調,不僅網站上無隻字片語,事前亦不透露半點口風。由於兩岸交流日趨頻繁,不時有重量級大陸「海歸派」學者或企業家訪台,因此外界對這場論壇也未多關注,認為僅是常見的民間交流之一。
昨日午後媒體聽到風聲,「韓寒去見馬英九」,兵分多路開始查證,總統府和陸委會直到會見結束後才願證實,但仍堅持不透露任何細節,會後府方新聞稿也隱去韓寒、薛蠻子、許小年等人。知情人士直言,雖然行程早在陳光誠事件爆發前就敲定,但目前時機太過敏感,高層已下令封口。
據指出,陳光誠事件峰迴路轉的發展,讓國安系統還無法掌握全貌。狀況未明下,府方決將這場會面淡化處理,避免逞一時之快壞了兩岸互信,甚至波及已被美牛衝撞得傷痕累累的美台關係。
韓寒訪台心得 大陸網友熱議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2012.05.11 09:33 am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個民族的一切!」韓寒博文「太平洋的風」上網後,引發大陸網友熱議「文化、法制、自由」。許多韓寒迷認為,「韓少」在文章中展現難得的溫柔,就像胡德夫所唱的「太平洋的風」,溫暖中帶著力量,讓讀者感到「我石化了」。
韓寒昨天凌晨三點在新浪微博和博客貼上「太平洋的風」後,不到十八個小時便吸引近卅萬人次閱讀、十三萬人轉發、五萬篇評論。
網友認為,韓寒寫的「民族三元素」少了一個,文化、法制和自由之外,還要加上一個「進步國家的元素」:民主制度。許多網友同意韓寒所言,香港和台灣「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但也充滿信心,「臺灣小,先走了一步,我們會跟上的!」
計程車司機王鴻松「拾機不昧」的溫馨故事,感動了許多大陸網友。他們表示,在大陸如果遇上像王鴻松這樣的人,會覺得是上帝眷顧,「可悲的是在臺灣這根本不算什麼!」
「人文素養」是台灣最吸引對岸之處。網友Taste說,台灣的「人文氣氛」給人一種溫馨,輕鬆的感受。
曾在大陸工作的網友LV說,許多人去臺灣發現高樓大廈比不過北京上海,認為臺灣只是一般,「其實他們錯過了最重要的:人文素養。」他指出,韓寒文中的好人,在台灣是普遍現象,「在臺灣你可以扶老人過馬路,在中國老人倒在地上你都不敢扶起來!」
也有網友批評韓寒「不惜一切醜化中國、妖魔化中國」,稱韓寒是「台灣狗腿子」。
有網友擔心韓寒:「說這話會不會被政治局請去喝茶?」還有人搞笑問韓寒:「你問馬英九了嗎?到底什麼時候光復大陸?」
台灣網友則多數留言邀請韓寒再度訪台。Kathy表示,工作之故認識許多來台的大陸人,類似韓寒的經驗發生在很多人的台灣行中。她謝謝韓寒「喜歡台灣」,希望韓寒能常來台灣,「享受濃濃的人情味和美食。」
台灣網友「摩摩」則是提醒韓寒和網友,台灣不全是美好的人事物,「台灣有專占觀光客便宜的店,政治人物缺腦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觀察站/透過韓寒 重溫被遺忘的好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2012.05.11 03:30 am
韓寒的首次台灣行,住的是台灣最頂級的W Hotel,見遍了包括馬總統在內的各類政治名人與宗教、企業領袖。然而在他的博文「太平洋的風」中,這些「大人物」紛紛退場,挑大梁的卻是計程車司機、眼鏡店老闆等「小人物」。
因為和馬總統握手言歡,韓寒造訪台灣的「秘密行程」不小心曝了光。韓寒此次參加的「共創兩岸和平紅利論壇」,接待的規模和陣仗相當驚人,訪問的大人物包括星雲法師、郝柏村、施明德、曹興誠、沈富雄…。
然而,最讓韓寒印象深刻的台灣人不是馬總統,是計程車司機王鴻松,這位把他遺失手機送到飯店,這是怎樣都安排不來的情節。因為他,雖然大陸的世博會和奧運會台灣永遠辦不起,走在臺灣街頭的韓寒卻「一點自豪感都沒有。」
這並非韓寒故作姿態。曾與他一起餐敘的新經典文化總編輯葉美瑤說,韓寒席間隻字不提他所看到的大人物,話題統統圍繞在台灣的平民生活。
在韓寒心中,台灣的「一般人」比大人物重要,人文素養、生活細節比高樓大廈、名車商場重要。他想告訴讀者,在沒有名車四處奔馳的台灣街頭,你不需要擁有「見過總統」的特權,任何一個小老百姓都有權享受平凡卻安心的生活。
人文素養、令人安心的自由生活,一向是台灣足以傲視華人世界的資產。面對對岸的崛起,我們卻漸漸失掉了自信。透過韓寒和大陸網友的眼睛,台灣人也許可以重新省視我們所擁有卻被遺忘的美好。
聯合報顧問張作錦也見到了韓寒。他在文章中記述韓寒一行人對台灣的好印象,讓台灣出席人士相視而笑,調侃互問:「我們真是那麼好嗎?」
離開台灣前,韓寒告訴葉美瑤:「我希望我的女兒可以來台灣受教育」。她也問自己:「我們真是那麼好嗎?」
希望台灣人可以一直自信下去。
談兩岸 陳光誠:非常想去台灣看看
【聯合報╱特派記者羅印冲/北京報導】2012.05.11 03:36 am
大陸失明維權律師陳光誠昨天在北京接受本報電話專訪。陳光誠指出,兩岸經濟交流與人權對話應同步發展,經濟再好都是外在的,人權才是社會的根本內在。他並說,如果條件許可,他非常想到台灣走走看看。
馬英九總統即將於五二○發表就職演說,是否期待他談到對人權的關切?陳光誠說,「我不期待他說些什麼,只想看到他最真實自然的表現,說出心裡話,而不是別人要求出來的談話。」如果要談到人權,應該是由台灣人民提出,再由馬總統根據人民的要求作回應。
目前人在北京朝陽醫院的陳光誠已表達赴美意願,據了解,陳光誠的美簽和大學獎學金都已經沒有問題,現在就等大陸方面核發護照。但昨天他向本報記者證實,迄今還沒有關於護照核發的進一步消息,他不知道何時可成行。
對於日前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表示,台灣方面將在兩岸會談時,適時向大陸方面提出對人權狀況的關切。陳光誠回應,台灣提出關切能發揮多少作用,還需觀察,也許還需要一些過渡期(才能發揮作用),但總比都不提好。台灣現在願意提出來,是一個正面的發展。
記者問他,兩岸關係過去四年在經濟領域有顯著進展,但在社會與人權議題上著墨不多,身為替人權奮戰的律師,有何感受?
陳光誠回答,「兩岸經濟交流與人權對話應同步發展」,人權是非常基礎的,是屬於內在的、人性化的與可持續的概念,經濟只是表面的東西,再好都是外在的。社會進步本質是文明發展,不是高樓大廈。
他說,一個社會需要民主與法治的發展,若失去對人權的保障和社會的普世價值,社會道德沒有良好規範,社會群體發展就會變成機械式的運作,而非人性化的社會。
台灣能否作為大陸借鏡或示範?陳光誠說,示範已經開始,下一步(兩岸)應加強溝通。在經濟議題外,也要在社會和人權議題上對話交流。人權涉及基本人格尊嚴,是社會問題的根本,社會發展必須兼求外在和內在,特別應著重後者。
自大還是自卑?
2012-3-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77| 評論數: 4 |原作者: (二傻子/遼寧瀋陽市)
台灣的媒體、官員、名嘴,不時拿大陸的「山寨」產品進行調侃和貶低。使得台灣民眾以為,大陸只有這些「山寨」貨,從而獲得某種快感和滿足。其實,「山寨」現象並非大陸發明,就像當年日本、台灣一樣,都是從低端仿冒、代工組裝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對此,台灣大概忘記了。
自我感覺良好
一些人自我感覺過於良好,也就忽略了台灣目前還沒有的東西:太空飛船,超級電腦,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像樣的基礎和水利設施,先進的裝備製造工業等等。對此,媒體不屑一顧。
面對眾多民族、人口多,底子薄,差別巨大,極不平衡的大陸,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就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這恐怕是當年的中華民國想都不敢想的偉業。在這方面,硬要蘋果和橘子進行比較,不知是什麼心態?
誠然,台灣人均GDP將近20000美元,大陸人均GDP只有4000多美元。因此,不 少台灣人沾沾自喜。台灣任何一位低收入戶與郭台銘一起算平均收入,恐怕都要達到天文數字,但這種平均沒有實際意義。離開綜合國力,離開發展趨勢,孤立談 GDP,毫無意義。況且台灣多數民眾的真實感覺,也沒有如此良好,現實也很無奈。
曾雅妮拿了冠軍值得稱道。可是台灣有的媒體就說,大陸曾重金挖角曾雅妮,但她「愛台 灣」,不為所動,一口拒絕。聽來覺得可笑,體育有必要硬與政治扯上嗎?舉例說,在世界各國打乒乓球的主力,都是大陸移民過去的,這是好事,可以推廣普及, 提高競技水準,還可以增強中國運動員「狼來了」的憂患意識。在大陸,沒有人把這個與「愛國」相關聯。台灣這樣渲染,顯然是缺乏自信,格局不夠。
事事操弄民粹
近來,台灣媒體又在大肆炒作林書豪。過度延伸,真是眼花瞭亂!一個林書豪,引出了血統論、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國家學說、地緣政治學的論戰,本來很簡單,結果越弄越複雜,越來越深奧,近乎滑稽。
台灣跆拳道「英雄」楊淑君,最終撤訴了。這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想當初,全島同仇敵愾、 多麼激昂,如今卻偃旗息鼓、無人問津。這件事折射出狹隘、短視、矯情、理盲、淺碟的地域特質。遇到事情不理性思考,放縱無忌憚地折騰、發洩、抓狂,難道這 就是寶島的處事之道?如果就是幾個「糞青」鬧騰發洩,也沒什麼。結果成了全社會的一種主旋律,這就值得深思。
在台灣任何事情,只要與民粹掛上鉤,是非標準必然「多元化」。楊淑君事件,反映出思維太 偏執:一是大陸為了一塊金牌,就與韓國聯手,做掉台灣?台灣看得很重,但其實大陸不差那一塊金牌。二是台灣楊淑君就一定能打敗大陸吳靜鈺?三是楊刻苦訓 練,志在必得,希望落空,就大打悲情牌,吳靜鈺無端被人潑了一身髒水,難道不委屈?吳的訓練不刻苦?四是台灣對自己的選手到底有無作弊,還沒查清楚,就敢 出來護短?五是台灣記者現場抓狂爆粗,口出髒話,裝大玩橫,這就是維護「尊嚴」?難道這就是台灣的民俗?
國家或地區的比拚,是發展戰略的較量,是綜合實力的較量,絕不是幾塊金牌的PK。近些年,韓國為什麼發展如此快?台灣為什麼停滯不前?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大陸民眾逐漸看清了。
台灣官方、媒體發動民眾,為玉山評選世界旅遊名勝,強力鼓噪的場面,歷歷在目。這樣的事情,在20年前的大陸,也是常有的。
教化台式文明
自由行開始後,台灣一些媒體像打了雞血,居高臨下,肆意貶低大陸遊客,把個別遊客的不雅行為,刻意誇大渲染,說得相當不堪。好像大陸遊客都是登岸的野蠻人和難民。其實,大陸遊客帶著善意去,是對寶島睽違已久的眷戀,向大陸遊客教化台式「文明」,會弄巧成拙,心生反感。
台灣媒體說,大陸人沒有見過海,到台灣是為了看大海,聽罷,大家都笑了,好像到了台灣平生第一次看見大海。其實,凡是能到台灣旅遊的大陸人,國內外去過的地方多了,何止是見過海。台灣人怎麼這樣逗人發笑呢?
大陸遊客在台灣接二連三遭遇不幸,一些台灣媒體竟說,是由於大陸方面刻意壓低團費所致。 人們不禁要問:阿里山小火車翻覆是由於團費低嗎?工地吊車坍塌砸死人是因為團費低嗎?半官方的京劇團參訪遇車禍是因為團費低嗎?遊覽車掉到海裡是因為團費 低嗎?太魯閣落石砸傷人是因為團費低嗎?台灣旅遊車輛設施及管理實在不能恭維。
台灣人還經常奚落大陸的春運,同時炫耀台灣客運的便利。其實,南北不過4百公里,東西不過2百公里,一共才2千3百萬人口,能談什麼「便利」?騎個摩托車就遊遍全島。真是哭笑不得。
台灣盛行文化「正統論」、「特殊論」、「優越論」。在我看來,所謂的「台灣文化」是以閩南文化為主體,摻和了中原等地的文化元素,再加上藍綠的意識形態,殖民的遺風舊習,其特徵大致是:缺乏包容的「民主」,缺乏公德的「自由」,缺乏格局的「精緻」,缺乏人氣的「中心」,缺乏市場的「創意」,缺乏方向的「燈塔」。
「台灣文化」是一個點,「中華文化」是一條線、一個面,在概念上是從屬和包含的關係,怎麼能做簡單比較?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也是一座儲藏中國文物的倉庫。
台灣人好為人師,當「燈塔」習慣了。有些台灣人居然認為大陸人說「國語」不夠標準,有翹舌音,「怪怪的」。大陸人到台灣,可以學習說「國語」。如此自大、狹隘、膚淺,真是開眼界。
涉外事務大搞民粹
台灣的電信詐騙,創意十足,堪稱一絕,算是「軟實力」。去年,因菲律賓將14名台灣籍嫌犯直接遣送大陸,台灣鬧得雞飛狗跳,好像丟了「國寶」一樣痛心疾首。大陸將這些垃圾送還台灣,滿足了一些人的「自尊心」。人們倒要看看,台灣是如何處置詐騙犯的,但願不要上演「葉公好龍」的鬧劇。果然不出所料,多名電信詐騙犯,由大陸遣返台灣後,除一人被判一年徒刑之外,其他人都獲准釋放,逍遙法外。嫌犯在澳門機場,聽說能直接遣返回台,頓時歡呼雀躍。他們受到當局、媒體及市井小民,以捍衛主權為藉口的庇護。難怪他們叫嚷「愛台灣」。──台灣真是詐騙犯的天堂!
菲律賓特使為台灣籍嫌犯遣送大陸事抵台。台灣擺出泱泱大國的姿態,對菲律賓來硬的,無非是拿幾萬菲律賓傭人的飯碗當籌碼,也算出了一口惡氣。國際社會不會像大陸這樣遷就台灣的,涉外事務不能搞民粹,更不能像孩子般鬥氣。
本土意識奉若神明
台灣的口號也特別多。「愛台灣」最初是台灣本土勢力,攻擊詆毀外省人的隱晦用語,就像有的政客說「我是台灣人」一樣,它隱含排他、突顯差異、否定異類的寓意。後來,外省人被逼得也喊「愛台灣」,甚至喊得更厲害,以表忠心,生怕被剝奪了「愛台灣」的資格。
在全世界絕大多數人,以正面的評價應對全球化時,在全世界多數人體認到地球村是平的的時候,台灣人卻把「本土意識」奉若神明,當成「政治正確」的主要標準。美其名曰「愛台灣」,客觀上也阻隔了與世界的聯繫。作為一個沒有縱深的市場,作為一個沒有腹地的海島,這是致命的錯誤。
現在,大陸連流落在緬甸的國府遠征軍老兵,都請回大陸,授予勳章,接受敬禮。受到崇高禮遇,說明大陸開始尊重歷史。台灣怎麼如此僵化、保守、封閉?思想一點也開放,還在搞意識形態掛帥。於是,出現了:廉價的政治正確,拙劣的政治操作,粗俗的政治笑話。
一些台灣人的心態扭曲,外在表象為極度自尊,極度優越,彷彿台灣的一切都應該「第一」、「發光發熱」,否則就是有人「打壓」。其實,受限於海島狹隘和長期殖民統治,台灣人常把自卑化為自大,把偏見當作深刻,把淺碟當作務實,甚至將自己看作東亞的中心。
有些台灣人的思維方式實在太另類。比如,大陸的貓熊與台灣的黑熊,哪個更可愛?國際上自有公論,但在大貓熊入台後,立法委員們還為此事激烈爭論。難道承認大熊貓可愛,就是「矮化」了台灣熊?兩岸動物就不「對等」了?就傷害了台灣動物的「尊嚴」了嗎?
吃豬血糕,是很多台灣人的嗜好,應當予以尊重。但是,不能要求所有人,都違心地說豬血糕「好吃」,這才是民主的真諦。
貶低大陸維持自傲
上海世博會試營運時,台灣媒體的報導很酸。後來台灣苗栗的燈會,擁擠不堪,秩序大亂,民眾怨聲載道。驗證了那句老話,凡事不經歷不知難。苗栗燈會的規模遠不及世博會,但交通管控、排隊秩序、現場垃圾處理、觀眾飲食、遊客如廁,實在遜色多了。實在沒看出台灣「文明」好到哪去。
不少台灣人在大陸當面說得好聽,回到台灣後,在媒體上把大陸貶損、詆毀的一塌糊塗,一無是處,其語言之惡劣,簡直不堪入耳。台灣電視台,經常找幾個去過大陸的台灣人,一唱一和,竭盡渲染,肆意詆毀大陸,把大陸說的不如最貧困的非洲國家,大陸民眾簡直是一群野蠻愚昧的古代人。台灣人的虛榮愉悅,居然要靠貶低大陸來維持,讓人感到可笑,可悲,可憐。如果這樣就能掩飾內心深處的強烈自卑,獲得一時的快感,儘管做吧。
閱讀此文,也許很多台灣人會生氣。但請你捫心自問:台灣民眾有把林書豪看成普通美國人的淡定和自信嗎?有拒絕「瘦肉精」牛肉的自由嗎?有不接受特定媒體洗腦的選擇嗎?有對政客競選政見兌現的信心嗎?有擺脫悲情睜眼看世界的覺悟嗎?有正視和批評那位跆拳道選手有可能作弊的勇氣嗎?有嚴厲制裁並遏制電信詐騙犯罪的法律嗎?
如果沒有,台灣人理應躬身自省,不必急於罵人。
- May 01 Tue 2012 16:03
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不要來臺灣,臺灣不好玩 台灣不是來玩的地方,是來「生活」的地方。台南的馬英九 清大的陳綺貞。韓寒與馬英九初次相遇; 自大還是自卑? (合輯)
close
台灣,你還是別去了;去了,就別走了吧。不要來臺灣,臺灣不好玩 台灣不是來玩的地方,是來「生活」的地方。還原一個真實的台灣(轉自豆瓣)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