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2| 評論數: 0
兩岸關係經過5年的和平發展,加上兩岸政府先後完成換屆,兩岸關係已面臨新的挑戰。綜言之,建立「兩岸統一前特殊關係」已成為大陸現階段對台工作主要目標,台灣卻因不安全感升高、東亞戰略對峙情勢激化等因素,對深化兩岸政治關係顯得游移不定,已增添兩岸關係的風險。
《旺報》論壇版日前連續發表6篇「兩岸關係新挑戰」專欄,分別從大陸對兩岸統一期待升高、台灣不安全感增加、兩岸產業由垂直分工走向水平競爭、台灣由政治孤立擴大到區域經濟整合孤立、中美戰略互疑惡化及民間交流擴大造成的社會衝突風險等6個角度,解析兩岸當前的風險與機會。尤其2016年台灣大選逐漸接近,政治情勢卻明顯不利主張兩岸合作的國民黨,大陸深感憂慮,因而對兩岸政治對話協商更添迫切感。面對複雜的內外情勢,兩岸必須冷靜應對。
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已揭示下一階段兩岸關係的目標,「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對台灣做出前所未有的寬容承諾,但兩岸隔絕60年,已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政治體制、社會文化與民眾認同,大陸希望台灣改變現狀,必須非常謹慎,228事件及1996年台海危機都是殷鑑。
不過,兩岸終究具有相同的血緣與文化背景,兩岸民眾與社會的連結,不是政治力量所能阻絕。2008年馬英九主政後,兩岸終於開放大三通並建立正常的經貿合作關係,更值得重視的是,兩岸民間交流關係的進展,順利得超乎想像。從台灣方面觀察,兩岸民間交流關係的深化與好感的累積,已迫使政府必須開始調整某些對大陸民眾的歧視性或防範性法規。反對黨也開始思考,兩岸歷史大潮流的改變,對政黨及個人政治生命可能的影響,因而部分人開始調整思維,改變策略。可以說,民間力量已經逐漸改變兩岸60年來根深柢固的敵對政治關係,這種改變只要不受外力干擾換軌,將加速前行。
兩岸貨幣互換機制的建立,更具有標誌性意義。台灣人民幣存款業務開放1個月,存款總額就超過137億人民幣,毛澤東的頭像不但在台北街頭穿梭,更已進入台灣人的口袋。大陸也開放了新台幣業務,民眾可以持有新台幣,正是「蔣介石回大陸」。當兩岸人民持有愈多對方貨幣,兩岸關係就會愈深化,無可逆轉,兩岸政治關係雖然在深水區邊緣躑躅不前,民眾間個別的摩擦亦有所聞,但宏觀大勢,彼此的好感將愈來愈深厚,民間關係的深化將帶領政治關係的進展。
大陸急著要進行政治對話協商,兩個最重要關鍵因素,一是希望突破馬政府「不統、不獨、不武」政策的局限,二是從目前國民黨政府施政的民意反應看來,2016年大選民進黨很可能再度執政,屆時兩岸關係可能一夕翻轉。大陸希望在2016年前,台灣能往「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目標前進一步,確定台灣不會走向獨立。
馬總統不是沒有思考這些問題,他在多次談話中指出,第二任期內他將實現兩岸關係三項目標,一是擴大與深化兩岸交流,二是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三是通盤檢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希望促成雙方交流的穩定、公平與和諧。這3項工作完成後,兩岸民間交流將更深化,陸生、陸配在台灣都能受到更公平的待遇,享有等同於國民的地位,的確有助於兩岸關係「固定化」的確立。
更可重視的是,如果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能賦予「全功能」,甚至包括民眾來往的簽證業務,及雙方派駐人員具有司法豁免的實質權利等,將是兩岸關係的重要進展。這是各界討論多年「從互不否認對方治權到承認對方治權」的過程。兩岸互設辦事處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互訪應是水到渠成,藉此解決稱謂問題後,「馬習會」也將順理成章。那麼,兩岸雖然沒有簽署政治協議文本,卻實質達成「互相承認治權」的成果。
兩岸如果就中程目標進行政治協商,必須面對兩大挑戰:一是台美關係,二是台灣民意。台灣過去不但在政治和經濟上依賴美國,甚至在價值觀上已經和美國融為一體,要台灣朝野辯論「脫美入陸」問題,政治風險極大。而美國在亞太地區擁有重要戰略利益,台灣又居於日本能源進口運輸線的關鍵地位,美國是否允許台灣改變戰略地位,也不無疑問。台灣民意8成趨向於維持現狀,期待民意支持度極低的馬政府,立即展開政治議題的對話協商,並不現實。
兩岸政治協商困難太大,與其承擔不可預測的風險,不如在既有的正確道路上穩步前行。除了要實現馬總統兩岸關係三項目標外,更要努力在2016年前實現兩岸官式互訪。畢竟,實踐是解決政治分歧最好的方法。
協議 用時方知是廢紙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4-5
◎ 黃子維
截至四月三號,中國一共傳出九起H7N9禽流感病例,不僅範圍遍及江蘇、安徽、浙江與上海等四個省市,其中更已有三位患者死亡。對此,台灣也緊急成立中央級指揮中心,並由行政院長江宜樺主持第一場跨部會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疾病管制局也指出,為求及時掌握訊息,疾管局曾向中國表示,希望能夠派員實地參與調查,但卻未獲對方回應;而綜觀過去數日的疫情發展,讓人不禁質疑,二○一○年所簽署的「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為何此時竟毫無功效?
首先,根據本協議第二章第五條,其中明文規定,「雙方同意就可能影響兩岸人民健康之傳染病的檢疫與防疫、資訊交換與通報、重大傳染病疫情處置、疫苗研發及其他事項,進行交流與合作。」然而,事實上,中國早在三月上旬就已發生兩起H7N9的致死案例,但卻一直等到三月底才向外界公布,整整拖延了超過三週。至於台灣,也是在那時才同步獲悉,換言之,所謂的「資訊交換與通報」,根本就是空頭支票。
其次,第二章第八條也寫到,「發生重大疫情方,於對方請求時,應提供疫情調查情況,並積極考量協助對方實地瞭解疫情。」因此,依照協定內容,在目前疫情快速擴大惡化的情形下,中國應對台灣實地調查的請求,給予「積極協助」。但很顯然,對岸的回應卻是完全地背道而馳。
過去四年多以來,兩岸一共簽署了多達十八項協議,成為馬政府經常拿來自我吹捧的重要政績。但實際上,不論是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求償無門,或是陳由豪等要犯的無力遣返,再到今天禽流感的無計可施。在在印證,除了極少數人的政治利益之外,台灣整體所得到的,不過是北京一次又一次地口惠而實不至。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蕭萬長抵海南 中方接機規模大幅縮水
自由時報 2013-4-6
〔特派記者彭顯鈞、記者李宇欣/綜合報導〕出席博鰲論壇的前副總統蕭萬長昨抵達中國海南省,中方接機規模大幅縮水,只派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到場,而蕭萬長等人下機後,竟然要從其他空橋的橋底下鑽過,場景十分罕見。
派國台辦副主任接機 立委:羞辱台灣
國台辦官員表示,張志軍主任和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原訂上午飛抵海南,但因班機延誤,下午才都無法到海口機場迎接蕭萬長。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痛批,蕭萬長是我國卸任副元首,中國連「最起碼」的禮貌和尊重都沒有,這是北京政府刻意給馬英九總統穿小鞋、也是羞辱台灣的動作,「中國這種嘴臉都出來了」,馬政府和國民黨都不應再討好北京政府,否則台灣將持續被矮化。
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潘孟安也說,中方以班機延誤為由,誰會相信?這是刻意安排,狠狠打馬英九一個耳光,證明活路外交就是死路一條。台聯立委林世嘉批評,台灣在國際社會遭中國持續打壓,國民黨的卸任高層卻前仆後繼赴中訪問,這是自取其辱,把台灣民眾一起拖下水。
蕭萬長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身分與會,也是卸任副總統後首度參與博鰲論壇。二○○八年蕭萬長以準副總統身分出席論壇時,當時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親自接機。
去年的論壇,台灣出席代表是準副總統吳敦義,當時中國給予禮遇。吳搭乘的飛機降落後直接在停機坪停留,中方安排紅地毯、讓吳敦義等人直接步下飛機,國台辦主任王毅親自迎接,接著賓士車隊開入把訪問團成員載走,給予禮遇通關。
這次蕭萬長的接機規格,遠遜於去年吳敦義的規格。中方今年只派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接機,蕭搭乘飛機抵達後,未能直接步出飛機,而要從空橋中走下樓梯,而且下樓梯後,必須穿過其他空橋的橋底,然後搭乘停在旁邊的車子離開。
這次除了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迎接的還有海南省副省長何西慶及國台辦聯絡局長劉軍川,官員的層級和規模與去年相比,縮水不少。
台灣代表團:中方很重視 沒矮化我方
中國官方一向高度重視政治互動的細節,由於這樣的接機場面非常少見,引起不少揣測。
台灣代表團發言人陳德昇對此表示,原本就是副主任陳元豐接機,中國大陸在習近平的「習八條」影響下,送往迎來都走向簡化,並不具其他特別意義,更不是矮化,大陸對我方還是很重視。
蕭習會8日登場 排定30分鐘
自由時報 2013-4-6
〔特派記者彭顯鈞/中國博鰲報導〕本屆博鰲論壇七日舉行開幕式,經過多方協調,出席博鰲論壇的前副總統蕭萬長,確定將於八日上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卅分鐘會見,預料將商談兩岸經貿相關議題。
這是習近平出任中國領導人後,首度參加博鰲論壇,因為行程緊湊,「蕭習會」的時間點直到昨日才確定。
蕭列商界領袖代表 未列政要
根據論壇提供的會議資料,蕭萬長不在「政要」名單之列,而是列為「商界領袖代表」第二位。相關人士指出,未列入「政要名單」,算是援例辦理,去年吳敦義出席論壇時,也是相同的處理。
二○○八年蕭萬長當選副總統後,曾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博鰲論壇開幕前會晤。這次的論壇七日開幕,「蕭習會」則安排在八日上午十一點半到十二點,前後卅分鐘;地點與去年吳敦義當選副總統後,與中國副總理李克強會見時相同,選在博鰲國賓館龍潭嶺。
○八年蕭萬長與胡錦濤會面,時間約廿分鐘,這次的「蕭習會」則有卅分鐘。至於去年吳敦義與李克強的會見,大約進行將近五十分鐘,兩人有深入的意見交換。
此外,在「蕭習會」之前,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將在博鰲金海岸酒店,舉辦歡迎宴。
蕭萬長這次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身分率團出席論壇,也是蕭萬長卸任副總統之後,第一次恢復出席博鰲論壇。蕭與習近平的會見,是否傳達馬英九總統的訊息與立場,備受各界關注。
兩岸非正式對話平台 淪中國統戰工具
自由時報 2013-4-6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中國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三月上任時表示,大陸「要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進一步貫徹到各項對台工作中去」,熟知兩岸政治運作的資深官員指出,中國當局已在兩岸各個層面以及特定領域設置不同的對話平台,這些平台大多淪為深化對台統戰的工具,台灣各界如果太過依賴對話平台,將所有希望及資源都投注進去,屆時恐有難以抽身的後果。
官方全力支援 拉攏台灣各界
台灣將兩岸兩會視為官方正式授權的交流機制,至於「博鰲論壇」、「國共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及「海峽論壇」則是非正式對話平台。
不過,資深官員指出,中國當局將「國共論壇」、「兩岸兩會」、「紫金山峰會」及「海峽論壇」,列為兩岸間的四大對話平台;要求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全力配合,同時給予資源上的支援。
至於博鰲論壇以及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中國前領導人胡錦濤的連胡會,官員說,這兩者主要與特定的人有關,並未列為兩岸常態性的對話平台。
資深官員說,中國當局刻意將這四個平台塑造為兩岸對話正式平台,刻意拉抬其他三項對話平台的地位,明顯有其政治統戰的考量。
他分析指出,「國共論壇」是國共兩黨的例行會談,但中方每每都在國共論壇期間,為接續可能進行的兩岸海基海協會協商議題提出具體建議,「既是指引方向,也是政治指導」。
另對於「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官員指出,這項主要為拉攏台灣工商企業家的對話平台,兩大關鍵人物是前中國副總理曾培炎及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峰會在去年舉行時,也已決定要在年會之外,另外設立一個常設理事會。
海峽論壇觸角 擴及基層民代
至於規模最為龐大,邀請層面最為廣泛的「海峽論壇」,則是中國國台辦的年度主要任務之一,除積極邀請各政黨政治人物參與外,觸角還擴及婦女、體育、文化界,以及基層民代,官員說,海峽論壇由於舉辦的規模太大,範圍太過廣泛,在兩岸之間都已被譏為「大拜拜」,並無實質意義,但國台辦對此仍樂此不疲。
三不國家,四不政權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3-4-6
在台灣的這個國家,本質上是「中華國民黨國」。看看馬與中國國民黨人的心態,表露無遺。
馬上任後,急切地中止李登輝、陳水扁重建國家的努力。他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輸誠。為的是什麼?乞求中國共產黨同意他代理統治在台灣這個假中國。
「中華民國」在據占地說說而已。既是虛構,也是殘餘,又是他者,三不像的黨國存在據占地。有多久算多久,是這樣嗎?
「不統」,說給台灣人聽的;「不獨」,說給中國人聽的。「不武」,自己騙自己,中國的飛彈不是向著台灣嗎?台灣買武器不是為對付中國嗎?矛盾的是:台灣把經濟命脈放在中國,說什麼商人無祖國,有錢賺較重要。
這個三不國家,配上四不政權。馬的五四三,樣子就出來了。看看他,民調十三%,金童變惡老。媒體吹捧的樣子原來不是真的。把馬視為中國國民黨救星的黨人們應該訐譙在心裡滿腹火,回頭過來要重拾宋楚瑜這個舊愛嗎?
四不政權。什麼四不?「不公、不義;不清,不廉」的政權是也!馬口口聲聲說公義,口口聲聲說清廉。說說而已。檢驗他執政以來的實相,比扁時代的民進黨政權更貪腐;察看他執政以來的作為,說公義比扁差遠矣!
馬的不公、不義,顯現在黨國體制不改,也顯現在資本家、軍公教與勞工、農民權利的極大差別化。他是一個保守、威權體制的維護者,不具改革心,沒有革命性,馬腳全都露出來了。
馬的不清、不廉,還用說嗎?難道,只有他出污泥而不染?他不知道:選總統不只是花他申報的那些錢嗎?他的親信、周邊一個一個黨政人物被以貪腐治罪;買票當選的一個一個被解職。難道他獨善其身?
三不國家,四不政權,說是五四三也好!說是不三不四也罷!這是人民自己選的。還要這麼選嗎?(作者李敏勇,詩人)
十八大出題目 等待新台辦給答案
【聯合報╱社論】2013.04.05 03:14 am
《兩岸的瓶頸與憧憬/四之一》
習李團隊接任中國大陸中央黨政領導班子,繼而因王毅調任外交部長,台辦系統亦走馬換將,改由張志軍主持,海協會長也將由陳雲林換成陳德銘。至此,北京涉台系統已然由上至下全部改組;新人新政,值得觀察,亦值得期待。
本報日前幾篇社論陸續指出,胡錦濤的中央與王毅的台辦在兩岸關係上操持得不錯,但習李團隊卻不能止於「胡規習隨」,而必須有所超越。倘若目前的兩岸瓶頸不能突破,兩岸關係在幾年內甚至有不進則退而出現大逆轉的可能性。
本篇文末會談逆轉的可能何在,但先談當前的瓶頸。瓶頸即在中共十八大胡錦濤政治報告中所言:「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這段話其實是一個問句,所以「希望兩岸共同努力探討」其答案。本文願參與「共同努力」,嘗試提出「探討」的淺見;但更希望北京的新團隊也能正視十八大提出的這個嚴肅問題,以自問自答的負責態度為兩岸的未來作出有益的答案。
十八大的這段話,有四個要素。一、尚未統一:應是指中國尚未統一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亦尚未統一於中華民國之下。二、特殊情況:應是指由於尚未統一,因此存在著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等並立的特殊情況。三、兩岸政治關係:自是指在「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政治關係」。
再說,四、合情合理:現今,台灣官員赴北京,連「馬英九總統」也不能說,連「中華民國」也不能說;二○○八年,陳雲林見馬英九,支吾半天擠出了一個「您」字,這些是否「合情合理」?再者,去年三月吳胡會,會中雙方認定應當互以「兩岸現行規定」為穩固兩岸關係的準據;而所謂「現行規定」,其實即是指「現行憲法」。也就是說,北京為了不容吳伯雄說「中華民國憲法」,也只好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亦說成了「兩岸現行規定」。這是否「合情合理」?為何不能把黑桃叫做黑桃、把憲法叫做憲法?
茲將十八大的這一句話展開來,攤平了說:倘是依據吳胡會所稱,以「兩岸現行規定(憲法)」為準據來界定兩岸關係,並能滿足「尚未統一」、「特殊情況」、「政治關係」及「合情合理」四要素,請問:這個問題的答案能是什麼?又會是什麼?
其實,十八大的這個提問,完全道破了兩岸的瓶頸所在。這幾年來,兩岸關係有諸多進展,卻仍陷瓶頸,主要的原因即在不能正視「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以致不能以「合情合理的安排」,來建構「兩岸(尚未統一的)政治關係」,例如不能議簽《和平協議》。因而,我們認為,提出了這個問題,正好可以清出一條理路;而清出一條理路,即不難找到正確的答案。
我們曾經指出,十八大的這一段話,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將「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視為一個必須接受並面對的政策課題。也就是說,北京已經意識到「統一」可能遙遙無期,因此必須正視「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之探討與經營。
我們欣見此一政策創見。因為,務實地提出了問題,當然比根本不知問題何在要好得多;然而,十八大提出了這個問題,雖可「希望(兩岸)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其答案,但北京的新團隊卻更是責無旁貸的解題者,不能有問而無答。
本報社論雖未曾提出像十八大這樣既深刻又到位的題目,卻在同樣的思慮中,曾為兩岸瓶頸尋求解答。我們嘗試提出的答案是:大屋頂中國。
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亦即「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
我們提出「大屋頂中國」的概念,雖先於十八大提出的題目(其實,此一題目早見於胡錦濤多次政策談話),但「大屋頂中國」這個答案,卻完全滿足了「尚未統一」、「特殊情況」、「政治關係」與「合情合理」四個要素。我們甚至認為,若是順著十八大所提問題的理路,只要冠上一個「大屋頂中國」的標題,一切即是順理成章。諄諄此意,願北京新團隊在為十八大的涉台報告找尋答案時,不要設置「人為的禁區」,亦能以「大屋頂中國」為一參照。
兩岸應皆已警覺,「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必將是一漫長且有欠穩定的過程,因而宜有「合情合理的安排」,以穩固「(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然而,以目前所見,台灣在二○一六年可能又生變局,則倘若未能在這幾年內將「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在法制上(或至少在論述上)建立一個架構;等到變局一旦發生,兩岸關係就可能出現大逆退,即是噬臍莫及。
兩岸關係:珍珠項鍊或珍珠與榔頭?
【聯合報╱社論】2013.04.06 01:54 am
《兩岸的瓶頸與憧憬/四之二》
近幾年來,兩岸關係為何能從「武力敵對」轉變成「和平發展」?
我們曾多次指出,其主要的原因是:兩岸關係已經從「國共內戰關係」,轉變成「人類文明課題」。
處理「國共內戰關係」,可用「武力敵對」;處理「人類文明課題」,則當用「和平發展」。處理「國共內戰關係」,可以「我吃掉你」;處理「人類文明課題」,則不會「誰吃掉誰」。
現在的中華民國,人們對其政經表現或許見仁見智,但終究已然是一個自由民主的體制,足可視為中國歷史及人類文明血汗結晶的一顆珍珠。
不會有人贊成用一把榔頭將珍珠一記敲碎,而北京也絕不能亦不會作那一把榔頭;這正是兩岸關係由「武力敵對」轉為「和平發展」的主要原因。
北京何以不會也不能作那一把榔頭?
一、台灣對大陸已經沒有軍事上的威脅性。
二、台獨已經退潮;不台獨,北京即無以榔頭相向的理由。
三、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已具包容涵納中華民國的能力與責任;倘若中國大陸如今日的北韓,其面對南韓,即無包容涵納的能力,更無力承當包容涵納的責任。
四、相對而言,倘若今日的中華民國仍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戒嚴統治下的「動員戡亂時期」,則北京亦無包容涵納之責任;但中華民國已是中國歷史上首見的自由民主政體,亦是象徵人類文明的珍珠。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在「大屋頂中國」之下,中華民國體現了「民主中國」的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則在追求「社會主義中國」的實現;這應當是珍珠與珍珠的關係,應可將陸台港澳四顆不同的「珍珠」串為一條「大屋頂中國」的珍珠項鍊。如此值得珍惜的歷史機遇,難道有人想作榔頭?
其實,倘若兩岸皆能倡議「大屋頂中國」,陸台港澳的全體中國人應有彼此互視為珍珠並串成珍珠項鍊的可能性;然而,即使兩岸四地中國人皆互視為珍珠,只要有一個掌權的人想作榔頭,他就可能闖出大禍。
「大屋頂中國」正是要建立一個「尚未統一的兩岸政治關係」,使兩岸能在「特殊情況」的現狀之下穩定地向前推移,讓任何掌權者都沒有犯錯的機會,減低任何人想作榔頭的風險。
兩岸關係走到今日,應當回過頭來認真思考:究竟應走「珍珠項鍊」的道路,或走「珍珠與榔頭」的道路?
若以「國共內戰」來界定兩岸關係,恃強凌弱、弱肉強食,那只會走上「珍珠與榔頭」的道路;但倘從「人類文明課題」的角度思考,兼容並蓄、包羅涵泳,則當採取「珍珠項鍊」的道路。
然而,從兩岸情勢消長來看,「榔頭與珍珠」的道路始終對掌權者有誘惑力;但若兩岸最終走上了「榔頭與珍珠」的道路,那將是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難以承受的悲劇。
「道路決定命運。」這是習近平接任後論及中共政權之未來的醍醐灌頂之言。其實,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因而,連戰在二月連習會上當著習近平面亦引述這一句話:「(兩岸的)道路(也)決定命運。」
若真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兩岸關係即應是「珍珠與珍珠」的關係,而絕不可是「珍珠與榔頭」的關係。因為,保全中華民國的自由民主體制在「大屋頂中國」之中,更能豐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反之,倘若一榔頭擊碎了這一顆珍珠,勢將成為中國歷史與人類文明的浩劫,又將如何妄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國兩制或一國三制?
【聯合報╱社論】2013.04.07 01:49 am
《兩岸的瓶頸與憧憬/四之三》
北京對台政策向未放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主張,只是過去多年已不再強調此說。
但是,際此政權交接之際,除了在十八大政治報告中又見「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宣示,亦在幾位新任首長口中又聞此言,剛接任政協主席的俞正聲即再申:「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針。」
胡錦濤團隊的兩岸政策主體是「和平發展」及「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而如今習近平團隊,倘若升高了「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分貝,是否顯示政策改弦易轍的跡象,值得重視。
「一國兩制」為鄧小平所倡議,此念於一九七八年起即在其談話中陸續呈現,而「一國兩制」一詞至一九八二年始見。「一國兩制」原本是鄧小平的對台政策,卻在一九九七年用於香港回歸。
我們曾說,「一國兩制」用於香港,可謂是人類歷史上答得最好的政治考卷之一。但是,一國兩制用於香港,卻能否用於兩岸關係?
若就昨日社論「珍珠/榔頭」的比喻而言,在一九九七年,大陸與香港出現了「珍珠與榔頭」的緊張關係,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可謂是化作了「珍珠與珍珠」的關係;如今,台灣與大陸亦處於珍珠與榔頭的緊張狀態,卻不能套用「一國兩制」,而應以「大屋頂中國」為「珍珠與珍珠」的平台。如此,或許可稱作「一國三制」。
台港兩者最大的差異是:香港在英國殖民治理下,只要港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約定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交接,政權即可換手;但是,絕對不能想像,兩岸也約定自一個期日(例如,二○一六年三月一日)起,台灣不再選中華民國總統,而從此改選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特首。
這是因為:香港不是一個民主的政體,但中華民國是。香港與大陸之間並無「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過程,只待約定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即可「統一」;但台灣與大陸卻有「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實際過程必須過渡。想像中,倘若剋日強逼台灣由中華民國總統改選台灣特首,那可能就要流血。但是,要流血嗎?倘真流血,又將如何收拾?
這正是我們正面肯定十八大所提「探討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之道理所在。因為,即使要言「和平統一」,也必須通過建構「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始有可能使兩岸關係「從合情合理的過程,走向合情合理之目的」。
香港與大陸的關係有如電爐,開關一按就熱了;但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卻像炭火,若沒有一個過程,就燃不到那個程度。例如,我們曾多次討論,以兩岸今日隔閡如此,若未經由「大屋頂中國」的過程,若不讓「中華民國」有作為「一部分的中國」的認同與感情,將如何使台灣人認同「中國」,又將如何使台灣人自我認同為「中國人」?則又如何可能「和平統一」或「一國兩制」?
大陸方面有人批評「大屋頂中國」是「兩國論」或「三個中國」;但我們只是主張,應將「大屋頂中國」納入「一個中國的原則」。台灣方面也有人指稱,「大屋頂中國」是「兩國論」,是「獨台」;但我們也只是主張,應將「大屋頂中國」納入「一個中國的原則」。
我們的基本信念是,若不再將兩岸關係視為「國共內戰」,而視為「文明課題」,就要走「珍珠項鍊」的道路,而不可走「榔頭與珍珠」的道路。準此,「大屋頂中國」即是串起兩岸珍珠與珍珠的那一條絲線,亦即是北京新的涉台團隊正在尋覓的「一個中國」的「連結點」。
進一步說,其實,「大屋頂中國」原是「一國兩制」的升級版。「一國」,即是「大屋頂中國」;「兩制」,即是「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
一個沒有人要作榔頭的中國,就會實現一串珍珠項鍊的中國。
內戰理由消失 兩岸關係昇華
【聯合報╱社論】2013.04.08 02:47 am
《兩岸的瓶頸與憧憬/四之四》
北京智囊鄭必堅論兩岸關係說:「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
兩岸關係必須從「國共內戰關係」的眼界與思路,轉向「人類文明課題」的境界與出路。
上篇社論說:「內戰關係」是有我無你、你死我活的「榔頭與珍珠」眼界,「文明課題」則是兼容並蓄、包羅涵泳的「珍珠項鍊」境界。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的主要原因是:一、國民黨政府抗日耗盡元氣,戰後腐敗失政。二、共產黨給中國一個許諾,描繪理想,楬櫫願景。也就是說,內戰的主題是:「中國往何處去?」在這個題目下,國民黨輸給了共產黨。
但是,中共建政後,隨而經歷了三反五反、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可謂贏了內戰,卻輸了理想;試想,倘若中共當初是以三反五反、三面紅旗及文化大革命的「理想」來號召內戰,不知尚能贏得這場內戰的勝利否。相對而言,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亦經白色恐怖、戒嚴統治等,這當然亦非內戰時倡議的三民主義。
也就是說,內戰是因「中國往何處去」的題目而起,但不論勝敗雙方,其實皆未因內戰而作出正確答案。相反的,這場內戰反而使兩岸人民付出了更多的血淚代價,尤使中國大陸在上世紀七○年代一度陷入幾乎瀕於崩潰的慘禍。
一九四九年過後第六十四年的今日,中華民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見的自由民主體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成為蒸騰日上的崛起中大國。這與其說是一九四九年內戰的果實,不如說是吞下了內戰的惡果之後,又以兩岸人民的血淚代價換來的民族新生命。
此時的中華民國不能再視為一九四九年時中國災禍與恥辱的象徵,此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不能視為一九四九年時中國理想與願景的化身。「中國往何處去」的題目仍在,但那場內戰既無人對此提供正確答案,所以沒有人能說,在六十四年後,一九四九年內戰的理由迄今仍然存在。
也就是說,在六十四年後的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若要延續「內戰」,已不能再用一九四九年的理由;而兩岸的題目如果仍是「中國往何處去」,但作答的方法顯然已不能再訴諸「內戰」。因為,一九四九年的內戰,不論從理由到後果,在今天看來,皆非但不是無可批評的,甚至是欺世愚民的假理由,與不堪回首的大苦果。
內戰的理由已經消失,中國不應再出現「榔頭與珍珠」的惡果,而應朝往「珍珠項鍊」的境界與出路去探索。時至今日,這場內戰所剩下的最後價值,只是在證明兩岸因一九四九年的內戰而隔海分治,並可為這場內戰議簽一紙《和平協議》;協議的主文應以一九四九年的內戰惡果為戒,並將「民主中國/中華民國」與「社會主義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珍珠與珍珠,共同為「中國往何處去」找尋答案。在這一紙基於「大屋頂中國」的《和平協議》中,希望沒有人扮演榔頭,只有珍珠與珍珠。
今天,不但內戰的理由已經消失,且內戰的實質也早已消失。東莞台商小學子弟唸著中華民國的教本,成千成萬陸客從台灣提著鳳梨酥返鄉;這是一個「珍珠與珍珠」的景象,而不是「榔頭與珍珠」的「內戰」。所以,本文標題所揭「內戰理由消失/兩岸關係昇華」,不僅是一個憧憬,其實已然是台北與北京的真實街景。
看世界上的分裂國家,東西德未曾有過這種街景,南北韓則更無論矣;但是,東西德可以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南北韓亦均為聯合國的會員國,此皆「大屋頂」使然。然而,何以唯獨兩岸街景如此,卻仍要死抱著有我無你、你死我活的「內戰」;難道四九年那場內戰的痛苦代價,仍不知記取,竟仍有人主張「榔頭主義」?
習近平說,道路決定命運。一九四九年的內戰由榔頭決定命運,但希望今後的兩岸關係能由相互珍惜的珍珠來決定。(系列刊完)
◦本報社論選集〈兩岸大架構/大屋頂下的中國〉已經出版。購書電話(○二)二六六二○○一二,天下文化出版社。
( 請聯合報社論作者再好好地觀察下去, 五年後, 十年後, 二十年後, 看看自己的作品 )
博鰲論壇今開幕 蕭萬長坐第二排
自由時報 2013-4-7
〔特派記者彭顯鈞/中國博鰲報導〕博鰲論壇今天舉行開幕式,受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簡約風」影響,今年各國貴賓都坐在台下,代表台灣出席的前副總統蕭萬長,座位將從台下第一排改為第二排。
習近平搞簡約 各國貴賓都坐台下
習近平接掌大權之後,首度出席博鰲論壇,也展現「習氏作風」。國台辦官員私下表示,今年各國貴賓出入,一律採取「不開道、不亮燈、不擾民」,與以往有相當不同。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這次論壇的餐飲以「四菜一湯」為主,採行「簡約、不浪費」原則,但一定讓貴賓吃飽。
以往的論壇開幕式,各國的政要、大會秘書長、重要貴賓等,都安排坐在台上,其餘貴賓則坐在台下。台灣的出席代表,往年都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
今年開幕式所有貴賓,都安排坐在台下,包括各國元首、政要等,將坐在台下第一排,蕭萬長的座位則被排到第二排,應該與前菲律賓總統羅慕斯、前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同一排。
今年出席論壇的國家元首,包括澳洲、紐西蘭、芬蘭、緬甸、柬埔寨、汶萊、蒙古、墨西哥、秘魯、哈薩克、尚比亞、阿爾及利亞,共有七位總統、三位總理,還有兩位議長。
習近平上台後的首次博鰲論壇,中國也刻意拉高廣度與高度,議題範圍擴及國際政治、區域安全等,顯示中國想要藉由論壇,抬高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今年的論壇安排「大選後的美國與亞洲」分論,由前美國海軍上將歐文斯、中國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以不公開方式進行討論。另也安排「非洲:古老大陸的新崛起」、「拉美:新大陸的再轉型」分論,拉高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影響力。
習近平:別為己私把世界搞亂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黃國樑/博鰲報導】2013.04.07 02:44 pm
正在北韓發動戰爭危機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午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上,意有所指出地表示,和平如陽光,各國交往磕磕碰碰在所難免,關鍵要透過和平談判妥善解決問題,但不能這邊搭台、那邊拆台,世界應共倡安全,而非相互角力搗亂。
中國對北韓具有實質影響力,各國無不寄望中國對北韓的威脅表態並採取行動。中國大陸外交部今天也聲明,大陸已要求北韓依國際法及慣例,確實保障大陸駐北韓使領館人員安全。
美國國防部也宣布預定下周舉行的導彈演習延期。在中美兩大強國相繼表態之後,球又回到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手上。
習近平上午表示,中國體認到,中國大陸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會繼續妥善處理和「有關國家」的紛爭和摩擦,中國在國際和熱點問題上「堅持促談」。
由於朝鮮半島緊張情勢升高,北韓宣布進入戰爭狀態,去年以來中國大陸與日本間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紛爭加劇,大陸與南海周邊國家間,也有南海主權的歧異,習近平上午的這段談話,被解讀應是同時說給朝鮮、日本及南海周邊國家聽;且他強調,「不能為一己之私,而將世界搞亂」,更被視為針對金正恩所說。
他在演講中主要提出四點,其中第二點聚焦論述和平,他說,希望全力穩固和平,為共同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他說,和平是人民的永恆期望,和平有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
他說,沒有和平,發展就無從談起,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做和平的維護者與促進者,不能這邊搭台,那邊拆台;應相互補台,好戲連台。國際社會應倡導綜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地球村成為共謀發展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競技場,更不能為一己之私,把一地區乃至世界搞亂。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鑑於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持續升高,美國國防部長海格已下令原訂下周在加州舉行的洲際彈道飛彈試射,將延期實施。
國防部官員6日表示,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將舉行的義勇兵三型(Minuteman 3)洲際彈道飛彈試射,已被海格下令延至下個月實施,原因是擔心這項試射「可能被某些人誤解為暗示美國有意讓目前北韓危機加劇」。
官員表示:「我們希望避免產生誤解,或任何 借題發揮的機會,但我們仍會測試洲際彈道飛彈,以確保擁有安全和有效的核武。」
博鰲演說 習近平倡中國夢:一花獨放不是春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黃國樑/博鰲報導】2013.04.07 02:44 pm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再度提出「中國夢」,並闡述了中國夢的內容,他說,大陸希望以2010年為基礎,到了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毛額翻一番,完成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成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但他說,他意識到目前中國的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要使人民都過上美好生活,還需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習近平表示,「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應推進合作,為共同發展提供保障,世界各國聯繫緊密利益交融,應在謀求自身發展時,也能同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習近平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的時代潮流已更為強勁。但天下仍很不太平,發展問題依然突出,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復甦艱難曲折,國際金融問題仍存在較多風險,各種保護主義上升,全球治理機制有待完善,實現各國共同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
他強調,中國人民對戰爭和動盪帶來的苦難,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表示,中國將大力促進亞洲與世界的發展與繁榮,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與周邊國家的貿易已由一千多億美元增加到1.3兆美元,已成周邊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與最大投資來源地。
他表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勢頭,國內消費擴大,對外投資將大幅增加,據測算,今後五年,中國將進口十兆美元的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達五千億美元,出境旅遊可能超過四億人次,中國越發展,越能給亞洲和世界帶來發展機遇。
習近平說,中國發展離不開亞洲和世界,亞洲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他說,去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大,明確了今後的藍圖,他說,奮鬥目標是到了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博鰲論壇/星雲:中國夢 要讓人民幸福平安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洛薇、劉永祥/海南博鰲報導】2013.04.07 02:46 am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中國夢」在大陸發酵,博鰲街頭也出現「真抓實干(幹)實現中國夢」的標語招牌,昨天出席博鰲論壇的星雲法師被問及對習近平「中國夢」的看法,他表示,「夢想要成真,要讓人民幸福平安」。
星雲法師昨天應邀出席博鰲論壇,與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對談「誠信的力量」。被問到習近平的「中國夢」,星雲表示,人都會做夢,而中國的夢想要成真,要讓人民幸福平安,讓社會公平公正,讓貧富拉近距離,讓貧苦受難的人都能翻身。
星雲說,政府讓每一個中國人都享受到國家發展果實,能豐衣足食,成長幸福,不只是中國而已,「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做這樣的夢。」
今年二月,星雲隨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北京時,曾拜會當時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與星雲初次見面,習近平第一句話就是「我看了您不少的書」,令星雲印象深刻。
習近平過去在浙江擔任書記,星雲曾前往參加「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與習有一面之緣。後來習在浙江興建彌勒大佛,星雲還為此尊佛像題名「人間彌勒」。
今年二月,星雲隨同連戰訪北京,送習近平一幅題為「登高望遠」的書法,勉習「登高」了,未來還要「望遠」,互動良好。
空軍邀「中國軍退將」看預警雷達 軍中反彈
自由時報 2013-4-8
高層帶頭 國軍保防破功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今年二月一日正式啟用的空軍長程預警雷達(SRP),台美皆視為高度機密的戰略裝備。不過空軍在成軍典禮時,卻邀請穿梭兩岸軍方、曾因「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言論惹議的前國防大學校長夏瀛洲出席,並向夏等退將進行基地機密簡報,這項舉動引發軍中質疑,高層帶頭讓國軍保防破功,更會讓基層意識混淆、不知為何而戰。
國防部昨則罕見對空軍和退將說了重話,強調將要求軍中各單位更審慎處理類案,無論是國人或退將赴大陸,如有傷害國家利益情事,不但為全民所不容,更應由主管機關依法偵辦;但若無洩密或傷害國家利益具體事證,也應維護當事人名譽。
夏瀛洲:無機密 懶得看
對於軍中質疑,夏瀛洲受訪表示,他是因曾在副參謀總長任內參與預警雷達建案,才受邀參加典禮,當日他聽取的簡報,毫無機密可言,自己根本「懶得看」;且依據過去他和共軍人士交流的經驗,對方未曾問過他國軍的事,這點雙方都有默契,再說他已離開軍中十幾年,雖曾參與雷達建案,但內容早就忘光了。軍中出現這種質疑聲音,讓他感覺很受辱,日後軍中場合他絕不會再去;就算引發爭議,四月份他仍將到大陸祭黃帝陵,不會受此影響。
國防部說重話 促更審慎
對於既然主張兩岸統一,為何還參加用於台海防衛的空軍預警雷達成軍典禮?夏瀛洲則說,軍人誰要打戰?他主張和平統一並沒有錯,他不認為參加國軍裝備的成軍典禮和自己的政治主張之間有何矛盾之處。但若外界認為瓜田李下觀感不好,他會自我檢討。
對於這起爭議事件,國防部指出,空軍舉辦長程預警雷達成軍典禮,所邀對象是以曾參與建案任務的空軍前輩為原則,當日簡報及活動內容並未涉及機敏事項,因此沒有洩密之虞,但當日空軍確實未要求退將簽署保密切結,國防部日後會要求更審慎處理。
禮遇赴中退將 引發質疑
空軍參謀長丁忠武解釋說,預警雷達成軍當日並未帶夏瀛洲等退將進入雷達內參觀,不過的確有向退將進行一項基地簡報,簡報內容提及像是雷達可偵測三千浬範圍等參數,都是「眾人皆知」的資料,夏瀛洲曾參與雷達建案,當天簡報內容難道會比他知道的還多?不過丁忠武坦言,空軍事前有考量過邀請夏瀛洲可能會引發質疑。
不過基層軍官質疑,國軍接連爆發共諜案,軍中強化保防無可厚非,但不能兩套標準,在基層嚴守保防要求的同時,高層卻邀赴中退將參觀機敏單位,事後退將又不受管制到中國與共軍交流,保防機制豈非洞開;反觀軍中只要親友與中國接觸,就須報備否則徹查,看在基層眼裡,這些爭議退將卻還受到禮遇,如同國防部鼓勵後進效仿,真會讓官兵不知為何而戰。
基層不滿 不知為何而戰
空軍在新竹樂山基地舉行的長程預警雷達成軍典禮,由參謀總長嚴明和空軍司令劉震武主持,除夏瀛洲外,另邀請曾參與建案的前行政院長唐飛、前國防部長李天羽出席,不過唐、李並未被質疑。
基層軍官說,軍中尊崇老將本是好事,但應考量基層觀感,夏瀛洲曾說過「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等打擊國軍士氣的話,如此若還能備受禮遇,基層根本不知自己為何還要從軍。
夏瀛洲參觀預警雷達 軍方憂影響台美互信
自由時報 2013-4-8
美憂情資洩中 迫我裝保密軟體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美方因憂心具遠距偵測共軍導彈、巡弋飛彈能力的長程預警雷達(SRP)情資遭洩,一度強迫空軍花十八億元(後降為十二.五億元)加裝保密軟體,空軍卻邀請赴中國的退將參觀這座最新雷達,軍方人士昨認為,恐怕會影響台美軍事交流互信。
我再付12億餘 總經費飆至422億
空軍在二月成軍啟用的長程預警雷達,前後耗時十年、斥資達四百二十二億元才興建完成,期間美方因憂慮兩岸緊密交流、國軍恐遭滲透,四年前突要求我空軍進一步加裝保密軟體防止洩密,再加上與愛國者三型飛彈等防空系統必須介面整合,導致這座位於新竹樂山基地的巨大雷達延宕數年才告完工。
代號「安邦計畫」的長程預警雷達,是美國對台軍售以來,罕見因顧慮兩岸關係因素而要求加強保密的高機敏武器裝備,美方於二○○九年時單方告知加價十八億元,要求我空軍加裝「防情資洩密軟體」,而且價款須由台灣支付,但經我方爭取,美軍最後同意刪減「風險預備金」等款項,降為十二億五千萬元,這也意外成為國軍屢次爆發共諜案後料想不到的昂貴代價。
這座長程預警雷達採購案,是因應一九九六年台海導彈危機而生,經當時美柯林頓政府批准出售兩座,但預算在國內遭砍決定僅採購一座,原計畫花費八億美元採購雷達本體,周邊設備約兩億多美元,但十年來經過三度加價後,光是籌建經費就飆到台幣四○九億元,再加上美方要求加裝防洩密的保密軟體價金十二億五千萬元,使得長程預警雷達總價高達新台幣四二二億元,超過原始報價逾三成。
空軍稱為偵蒐雷達的這座東亞首座長程預警雷達,位於海拔兩千六百八十公尺的新竹樂山基地,據曾考察過的國民黨立委林郁方指出,雷達偵蒐角度幾乎涵蓋三百六十度,範圍達兩千公里以上,深入中國,不但能監控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對岸大、小機場軍、民用飛機起降動態都能加以掌握,性能優於美國本土、英國、丹麥部署的同類裝備。
軍方指出,這座雷達必要時也可轉換成對地「照明」,用於掌握攻台的共軍東海系列巡弋飛彈路徑,能為台爭取七到十分鐘反飛彈的預警時間。
赴中退將參觀機密 朝野都說不妥
自由時報 2013-4-8
〔記者吳明杰/台北報導〕對於空軍邀請赴中國退將夏瀛洲參加高度機密的長程預警雷達成軍典禮,民進黨立委蔡煌瑯昨抨擊說,有部分退將已成中國統戰工具,國防部早應和這些赴陸退將劃清界線,竟還邀請他們參觀機敏單位,此舉非常不當。不僅機密安全有疑慮,還會讓官兵敵我不分,嚴重打擊士氣。
他要求國防部應根據相關保防規定,管制參觀過機敏單位的退將再赴大陸,否則很可能會發生洩密事件。
國民黨立委林郁方也表示,國防部自己要有敏感度,否則此事確實可能影響台美軍事交流互信,他認為軍方根本沒必要邀請退將參加機敏單位相關典禮活動,且將領退伍後就是一介平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軍方要對退將表示敬意,有像雙十國慶等場合,美軍就不會邀請退將參觀機敏部門,空軍這次作法確實讓社會觀感不好。
曾在元月赴新竹樂山基地視察過預警雷達的林郁方說,就他看過這座雷達的經驗,單純參觀是不致有洩密問題,真正涉及機敏的是雷達內部的偵蒐資料,這些資料不是外界可以接觸,相信夏瀛洲沒有洩密疑慮,但大陸現在對台無論是軍中或退役將領,都全面性滲透,因此老將到大陸去講話要拿捏好,也不該談政治,否則會助長大陸達成其目的。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批評說,夏瀛洲受邀參加高度機密的空軍預警雷達成軍典禮,讓外界感覺很諷刺,說過「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的退將,還受到軍中禮遇,會讓官兵敵我不分,不僅機密安全有疑慮,還嚴重打擊士氣,不知為誰而戰,他認為軍方應有一份邀訪退將的黑名單,並研究再延長管制將領退伍後赴中的時間,特別是接觸過機密的將領。
穿梭兩岸 夏瀛洲爭議言論多
自由時報 2013-4-8
曾任國防大學校長的空軍退役上將夏瀛洲,近幾年穿梭兩岸,但屢因言行引發爭議。
他在二○一一年六月赴中國參加「中山.黃埔.兩岸情」座談會,當時被與會者爆料指夏表示「不分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消息傳回台灣引發軒然大波。夏瀛洲則澄清,他指的是八年抗戰期間,原文說法是「不管國軍或共軍,可以理念不同,但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目標是完全一致的」,他很痛心被斷章取義過度簡化。
至於今年三月由前空軍副司令李貴發、夏瀛洲等所成立的黃埔四海同心會,因主張兩岸應該走向終極統一的「終統論」,夏再度遭批發言不當;但夏瀛洲澄清說,他只是受邀參加成立大會,根本沒有上台發言主張「終統論」,但他的確主張兩岸要和平統一。(記者吳明杰)
張志軍稱台「島內」 立委批蕭未堅守立場
自由時報 2013-4-8
〔特派記者彭顯鈞、記者李宇欣/綜合報導〕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以酒會形式,歡迎出席博鰲論壇的前副總統蕭萬長等人。張志軍六度提到「兩岸都是一家人」,三度以「島內」稱呼台灣,還以「神秘果」為比喻,強調就像兩岸關係,「酸的也變甜的」;關係割不斷、抹不去,「一家人的感覺真好,要慢慢品味!」
張志軍六度提及兩岸一家人
立法院民進黨團幹事長潘孟安批說,台灣對中國的「神秘果」是敬謝不敏,台灣要的是對外實質關係,特別是主權及國際空間,而蕭萬長當過副總統,卻未適時向中方表明台灣的主權立場,已失應有的政治高度。
台聯黨團總召林世嘉也質疑,從中方對待蕭萬長接機禮遇縮水的情況,中方對台灣屢次實質打壓,卻又表面歡迎,這是沒有誠意的對待;而蕭萬長身為卸任副元首,卻未堅守我方權益,也無明確表達台灣的立場。
蕭萬長率團出席博鰲論壇,國台辦舉辦歡迎酒會,有別於去年在戶外草坪上舉行,今年改在室內,由剛接掌國台辦的張志軍出面接待。
張志軍以「榮譽董事長」稱呼蕭萬長,指招待酒會的形式,「不適宜做政治宣示」,上月他在福建平潭已對兩岸工作做過政策說明。
從外交部轉任的張志軍表示,接任國台辦主任才三星期,還沒滿月,有人問他「由外轉內」的感覺,他認為現在講話可以不用翻譯,吃飯不必上刀叉,可以攀老鄉,「一家人的感覺真好!」現場的台灣代表團成員則紛紛鼓掌。
以神秘果喻兩岸 酸的也變甜
張志軍也說,前天參訪海南省一位租地耕種的台灣農夫,種植「神秘果」,詢問有何需求,這位農夫說,「感覺很好,就像家裡,不要變化」。
張志軍表示,神秘果吃下去,吃什麼都覺得是甜的,兩岸都是一家人,關係割不斷、抹不去,「一家人的感覺真好,要慢慢品味!」
蕭萬長隨後致詞時,指張雖然剛上任,但這兩天的交談接觸,覺得張「是個老手」,張對兩岸問題有深刻了解,也有感情,才會用兩岸是一家人形容兩岸關係。前監察院長錢復致詞時,則稱讚張志軍有智慧、學術涵養高。
對於是否到台灣訪問,張志軍說,「島內有民調」,有五十六%歡迎他去台灣,顯示台灣人不僅對他友善,對兩岸發展更有期待。
表面誠懇 骨子裡強硬貶台
自由時報 2013-4-8
記者彭顯鈞/特稿
中國新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竟三度以「島內」稱呼台灣,連「台灣」都不願說出口,可說是國台辦主任之創舉,前所未有。張還大談「兩岸都是一家人」,講得理所當然,顯然對台灣民眾的感受,非常不了解。
張志軍出身中國外交系統,意外接掌對台工作,表面上態度誠懇,具備外交官該有的柔軟身段,然而,骨子裡仍不脫中國外交系統一向對台灣強行貶低的強硬姿態,張以「島內」稱呼台灣,已充分展現他的心態。
去年的博鰲論壇,當時國台辦主任王毅呼籲兩岸政治對談。這次,張志軍刻意不談「政治宣示」,大談「兩岸都是一家人」,拿「神秘果」當比喻,話中有話的細膩,充分展現外交官的功力。
所謂「兩岸都是一家人」,就是另一種包裝的「一中框架」,否定中國與台灣有任何「國與國」的空間,兩岸就是一國、一家人。
張志軍口中的「神秘果」,吃了之後,味覺馬上被改變,再吃什麼都覺得是甜的。比喻為兩岸關係,中國不就是希望讓台灣吃下「神秘果」,慢慢覺得兩岸統一是「甜美的」,忘了味覺早就被改變。
中國對台工作的策略,仍然不改「以商圍政」基調,台灣大企業絡繹不絕於拉攏中國新任官員,在中國大玩「政商逐利」的遊戲;甚至,卸任官員攜家帶眷在中國遊走,只是把追求家族利益置於台灣利益之上。如此刻意漠視中國背後的政治意圖,更令人不能接受。
蕭習會今登場 聚焦經貿
自由時報 2013-4-8
〔特派記者彭顯鈞/中國博鰲報導〕「蕭習會」今日登場,針對蕭是否再提出「十六字」或提出台灣國際空間的問題,台灣代表團發言人陳德昇昨表示,將聚焦在經貿方面,包括加快ECFA後續協商,不會觸及政治方面議題,以「少政治、多經貿」為原則。
出席博鰲論壇的前副總統蕭萬長,今日上午十一點半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卅分鐘會見。陳德昇表示,台灣方面共有卅五人同行,雙方將先各自表達五分鐘,之後閉門交換意見。會後,蕭萬長將舉行公開記者會,說明會見的觀察與看法。
博鰲論壇昨舉行開幕式,習近平以「共同創造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為題發表約廿分鐘的演講,不斷強調中國未來在世界的角色,指「中國發展離不開亞洲和世界,亞洲和世界繁榮穩定也需要中國」。習在演講中,並未針對台灣議題單獨發表看法。
習近平成為中國領導人後,首度出席博鰲論壇,包括紐澳墨等國,共有七位總統、三位總理,還有兩位議長出席,規模比以往盛大。
台灣由蕭萬長率團出席,他與夫人朱俶賢一起到場,蕭坐在第二排貴賓區,旁邊是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另一邊是韓國的代表。大會開始之前,從台灣叛逃中國的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特別趨前與蕭萬長握手,兩人交談了一陣子。
此外,習近平昨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之後,與夫人彭麗媛聯名邀請與會四十餘位貴賓午宴,台灣代表團出席人員包括蕭萬長伉儷、錢復伉儷、中國信託最高顧問江丙坤等五人。
據轉述,習近平遇到蕭萬長時就說,「我們老朋友又見面了!」朱俶賢則與彭麗媛親切互動,相互讚美。
台灣代表團也透過新聞稿表示,這場宴會,台灣貴賓的座位相當靠近「主人位置」,顯示大陸方面對我代表團的禮遇和重視。
冷眼集 別又搞出十六字箴言
自由時報 2013-4-8
記者鄒景雯/特稿
蕭萬長將在今天與習近平會面,預計半小時,這不打緊,時間還排在近午十一點半,這種約會,稍有社交經驗的都知道,禮貌性質之外,有些局促,何況是外交。依據人類生物時鐘的規律,奉勸幕僚提早給老蕭準備些輕食小點,千萬不可讓他一見到那習總書記,血糖不足、老眼昏花,又再度脫口而出哪門子的「十六字箴言」。
五年前,老蕭就任副總統之前的那趟海南行,已經對著胡錦濤說過:「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這十六個字,有何意義?可以回送四個字︰了無新意。但是卻被一干徒眾比附為融冰開創,國民黨迷信「念力」「心法」,堪稱為天下奇觀。
如今老蕭又到了博鰲與會,不同的是,這回已經下了舞台,準備再找舞台,不少人還真擔心他又在那搜索枯腸,抓補拼湊,想要再「獨步」文壇一番;當年有準「備位」的行情,勉強有搭橋的形式,現在則是自稱老兵一員,若表錯情,風險肯定大增。之前,連戰已經先會了習近平,事後新聞稿被濃縮成十六個字,引起總統府隔海搏擊、互吐箭鋒,可為老蕭參考。
其實,任何涉外政策都一樣,屬於公共財,誰接機、坐第幾排、見了誰,在台灣,個人空間都不大,除非,想在中國摸索若干黨國前人特權尋租的老路。所以,別出老梗了,多想想如何不卑不亢、有為有守吧!
- Apr 05 Fri 2013 20:26
兩岸競合 -- 兩岸關係新挑戰; 協議 用時方知是廢紙; 博鰲論壇; 兩岸的瓶頸與憧憬; 退將言行; 蕭習會 (合輯之十九)
close
「毛澤東入台 蔣介石回大陸」後 ──對兩岸關係新挑戰的建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