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到西安 不算到過中國

2012-11-24 06:2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迺強/中正大學研究生

3年前的暑假,因緣際會參加的參訪團,行程之一便是華夏古都──西安,它帶給我莫大的震撼。

陜西省西安市,這個歷史淵源悠久的土地,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藍田人已在此揭開人類文明的新一頁。歷史上周、秦、漢、唐等12王朝亦在此建都,華夏的中心之點就在西安。難怪秦始皇在此建造建築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規模巨大的「秦始皇陵」。

而在漢唐時代,西安是華夏政經、文化和對外交流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東羅馬,西長安」即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因此,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如 今的西安,是一座以機械、電子、航太、輕工業為主的城市。許多歷史文物,諸如:秦兵馬俑、華清池、半坡遺址等享譽中外,搭配多種形式的文藝節目,吸引世界 各地遊客前來體驗華夏發源文化的博大精深。來西安就是跨越時空看中國,難怪西安旅遊界盛傳一句話:「不到西安,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旅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可以近距離瞧見過去只在課本上看過的「兵馬俑」。

除了「不到西安,不算真正到過中國」外,對我而言「不到兵馬俑,也不算真正來過西安。」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目 前已出土的兵馬俑共3坑:第一號坑於1979年開放,也是規模最大的兵馬俑陣;而2號坑與3號坑由於開挖較晚,兵馬俑數量較少,原因在於兵馬俑當初在入葬 時皆有上色,出土後與空氣氧化,色彩瞬間消失,為此,大陸已宣布為了保護文物,停止開挖兵馬俑,可能待幾十年有保護文物的技術後,才得以看見更多的陶俑出 土。

團員們聽著講解員以鏗鏘語調訴說著精采的典故,隨即化為時空旅人,領略先秦兵馬戰場奧祕之處。

每尊兵馬俑的面容不同,仔細找一找,說不定可找到與自己相仿的陶俑也說不定。1、2號坑的兵馬俑皆有一軍種排列陣型,戰車、步兵、騎兵、弩兵混合編陣,令人看得眼花撩亂,其軍容嚴整之勢、氣勢雄偉之姿,銳不可擋,一時間歷史距離消失,古戰場彷彿在眼前戰火風雲。


陜西味街頭美食羊肉泡饃

2012-12-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羊肉泡饃作為陝西名菜如雷貫耳, 遠近馳名, 已經好吃了3千年之久, 在西安的大街小巷 都可以看到賣泡饃的小吃店, 想要便宜或精緻的通通找得到。

大陸作家賈平凹在小說《秦腔》裡面寫道:「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

雖 然一碗羊肉泡饃看似只有簡單的麵餅泡高湯,既具秦人粗獷風味,又彷彿體現回民戎馬就簡的精神。但作為具有深厚文化的13朝古都西安招牌美食,這道名菜卻是 簡中見繁,似粗實精,手法與學問多得不得了。一碗小小的湯餅卻在麵、湯、肉與配料上有各種講究與組合,猶如萬花筒般觀之不倦,箇中奧妙難以一言蔽之。

首先,光是泡饃吃法就有4種:

單走兒肉湯與饃分開吃

乾拔泡饃將湯吸光,碗中能豎筷子

口湯肉湯較少,吃完饃碗裡只餘一口湯

水圍城肉湯滿浸掰碎略煮過的泡饃,再添上粉絲,猶如大水圍城

這 4種吃法差別只在於饃與湯量的組合,泡饃吸潤高湯,不同的湯量決定泡饃口感是外軟內韌抑或綿滑香融。單嚼泡饃Q彈有麵香,值得一口口細究;但若「水圍城」 吃法,加上高湯連粉絲呼嚕嚕同吸,滿嘴既有粉絲滑順,又有羊肉膏腴雪潤,泡饃粒粒分明,口感紛呈又兼鮮湯滾熱,在大冬天裡吃上一碗,實不快哉!

泡饃雖然只是一小塊麵烙餅,內中也有大學問。首先是麵的組成,必須9分死麵(未發酵的麵團)佐上1分活麵(發酵麵團)去揉,「死中求活」。若全是死麵則口感太硬太枯索,若活麵太多則綿軟難以掰得粒粒分明,同時泡起來也太虛散蓬鬆。

掰 泡饃技巧也是一絕,前提不可或缺的就是耐性,必須掰得顆顆大小一致,若是有大有小咀嚼起來口感便會減色不少。另外,泡饃顆粒大小與吃法息息相關,原則上饃 塊大小與湯量成正比,若乾拔則須掰如蜂頭或黃豆般細小,若是吃水圍城,則如大拇指大小即可。在西安有經驗的食客不需要向廚師指名要吃哪種泡饃,只要將饃塊 掰成相應的大小,廚師就能夠心領神會,根據大小添上湯量。

吃饃要蠶食 羊肉湯清肉爛

掰 饃完全是水磨工夫,但畢竟肉眼可見。羊肉泡饃的濃腴湯頭與熬得酥爛的鮮潤羊肉,更是在人不見處下足了苦功。羊肉講究軟而不糜,湯清肉爛,各行其是。瘦肉熬 得綿軟,肥腴處則脂膏如雪花,一片羊肉上肥瘦相依,宛如黑山上附上一片小白雲。一般而言,到位的羊肉湯必定是骨湯與肉分開熬煮,至少要煮8到12個小時才 算火候豐足。因此賣泡饃的名店,往往一整天只熬得一鍋湯;這鍋湯清早開始賣,通常過午就完售,未趕得上的食客,只好「明日請早」。

歷經了 掰饃,熬煮,乃至上桌,對講究的西安人來說,吃泡饃也有一番嚴謹法度。泡饃的吃法稱作「蠶食」,就像蠶吃桑葉一樣徐徐漸次而食,最忌在碗裡攪動。一碗泡饃 應從上面的粉絲,中層的羊肉,到下層的饃漸次吃來,一開始什麼佐料也不加,單吃原味,吃到中層有些膩口了,再佐以又酸又辣的糖蒜生津爽口。最後單剩下饃與 湯,再攪點辣子醬在饃裡提個鮮。若吃的是湯較少的種類,饃吃完後再飲一碗放了香菜的高湯清口,一方面解膩,另外也是取「原湯化原食」養生之意。

除了羊肉泡饃,牛羊肉同吃也相當常見。另外還有一種「葫蘆頭」泡饃,則是把羊肉改成熬爛的肥腸,比羊肉口感更膏腴,油脂更豐富,尤其受男性食客喜愛。有的賣「葫蘆頭」的店家也會把饃做成葫蘆形狀,工夫考究,看起來也相當討喜。

古云食不厭精,燴不厭細,一碗看似簡單的羊肉泡饃有這麼多講究才養成佳餚。三秦飲食文化與古意在此一碗小小湯餅中具現,您準備好到西安來大快朵頤了嗎?


西安大吃一驚

2013-1-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詹惟鈞/宜蘭縣)

2011年暑假我和內人一起到河南、陜西旅遊,免不了要到夜市一探究竟,那麼西安最具盛名的回民一條街,我們台胞團當然不能放過啦。

西安回民一條街的美食以回族食品為主,所以吃不到豬肉,在這裡到處都可以看到「泡饃」,可以說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饃是一種白麵烤餅,要吃泡饃之前,得 先把饃掰碎放在白瓷大碗(盆)裡,聽說掰的越小(如指頭大)越好吃,掰好之後再拿給廚師加入熟肉粉絲高湯煮開,灑上香料在大鍋裡煮一下就可以上桌了。

那 些裝泡饃的碗與其說是「碗」,不如說是「盆」,只要約略一量,這泡饃碗的直徑約有30公分左右,對於我們台灣人來說,西安的碗簡直就像是「臉盆」。泡饃剛 端上來的時候相當燙,饃丟進湯裡變成QQ的,吃起來非常有嚼勁,有點像台灣的麵疙瘩倒進羊肉湯裡,湯香、饃Q、肉大快,令人回味無窮。

除 了泡饃外,回民一條街還有很多店家賣著「涼粉」,這涼粉就像台灣吃的麵,只是這涼粉的麵條非常寬大,有點像台灣閩南的「粿條仔」或客家的「板條」,聽說當 地人可是把涼粉當飯吃的。來上一大碗,份量很夠,可不比泡饃少。上面放了麻醬和紅紅的辣椒油,和白色的筷子粗的涼皮相映襯,煞是中看,能鉤出饞蟲,那噴鼻 的芝麻香,一口咬下去,滿齒滿頰留香,而且耐嚼得很,越嚼越香。

在西安無論吃泡饃或涼粉,當地人都愛加辣,對台灣人來說,辣椒是調味料,陜西人則偏愛吃辣椒來下飯。

不只是麵食,回民一條街也經常可看到像鍋蓋大的烙餅,可見陜西人的食量可真大,我這個台胞到西安可是大吃一驚啊!


嗅到台北特質

2013-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軒堯/台北市)

早上9時20分,一輛輛公車從陝西省西安市北大街的公車道,開往鐘、鼓樓的方向,每隔5分鐘就有相同路線的公車到站。

公車的車掌女士收了一塊錢,將車票交給我,一路上親切地報站名。到了「南稍門」站,穿制服的司機女士停好車,讓我下車。整個路途沒有超速、急煞車,彷彿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這就是西安市的公共汽車。

西安市有一般的公車、「低地板」的冷氣車及雙層巴士,更有為觀光景點所開闢的公車路線。住在台北市的我,很難想像還能在西安市坐到童年時期的「普通公車」,可以打開車窗,讓徐徐的微風吹在臉上。駕駛座旁有一具轟隆轟隆作響的引擎,電風扇在司機的頭頂呼呼地吹。

西安市的公車讓我依稀地嗅到台北市的特質。乘客有禮貌地讓座,加上駕駛座裝設後門監視螢幕,讓司機關後門時能不夾傷下車的旅客,處處顯示西安市公車的友善。

公車不僅是單純的大眾運輸工具,更能展現城市的軟實力。對我一個台北人來說,雖然要跨越慢車道,至安全島上的公車站候車。然而,車掌的親切報站與司機的敬業精神,撫慰了一個初來西安、徬徨的旅人內心的一角。


編織屬於自己的古都回憶

2013-8-2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1|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立本/台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供稿)

上一次到西安是2002年,拜訪母親的出生地,尋訪屬於她的回憶。

西安,她的西安。

從南京坐火車,經過19個小時的旅程,終於抵達這個13朝古都。迎面而來的黃土飛揚,乾燥而略顯光禿的山坡,是這個城市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到達後下榻西北大學,按圖索驥的我,在3天中開始一步步探尋當年外公一家來到西安的每一站。鋪上一層黃土的老房,人們樸實而又帶了點土味的面孔,班駁的城牆與老樹,無一不是在告訴我這個城市的悠久歷史。當然,對照著當時已經閃耀奪目的上海、蘇州,這也難掩西北老城的落寞。

這一次到西安,為的是帶著一群台灣青年來參訪這個13朝古都。

坐著飛機,從桃園到西安不過4個小時的時間即抵達,這種便利是10年前所不敢想像的。一下飛機,見到的是現代化的咸陽國際機場與寬廣的高速公路,一路上所見到的是青翠油綠的農田與林木茂盛的山地,記憶中的黃土飛揚,童山濯濯的景況都已經不復存在,這個城市已經改頭換面,以融合傳統與現代之姿,立足於今日的神州大陸。

一連串的參訪行程,讓這一代的台灣學子見識到何謂中華古文明的震撼。兵馬俑展現了大秦帝國的磅礡氣勢,栩栩如生的兵俑與光亮如新的銅馬車,所展現的工藝水平都說明了當時中國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不費一語就已經讓我們知道秦軍戰無不克,所向無敵,最後一統六合的原因。茂陵的馬踏匈奴石雕,名將霍去病的「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豪氣干雲,千載以下仍讓人動容。天下書法出碑林,未到過碑林,莫說自己見識過真正的書法,琳瑯滿目的石刻,顏柳張等人的真跡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西安博物館內各式近年來出土的文物,讓人喟嘆其中的繁複,閃耀著光芒的拜占庭金幣,象徵當年絲綢之路上起點,大唐之都長安的兼容並蓄,天可汗的聲威遠播到地中海的彼岸。回民一條街的小吃,其實是漢回並蓄,絡繹不絕的遊客很難不會聞香下馬,一飽口福。而城牆雖建於明代,但也翻修一新,可以騎著鐵馬,在上面盡覽繁華西安的夜景。

1949年的春天,外公帶著一家三口,包括年幼的母親,跟著部隊離開了西安,一路走向對他們來說再陌生不過的寶島台灣。本是尋求一暫且安生立命之地,然而光陰似箭,他鄉早已變故鄉。然而,對老人家來說,印刻在腦海中身後的情感是永遠難以抹滅,總是遙想著自已年輕時身影,夢見有一天可以重歸古都的懷抱。可惜外公已經不在,母親長年臥病。曾經,我只能自己前來這個古老的城市,尋訪屬於他們的記憶。

而現在,我可以編織屬於自己的古都回憶。

西安,我的西安。


西安的餃子藝術  台灣人  看大陸

2013-8-3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圍巾/宜蘭縣)

2011年來到中國古都西安,除了享用地道的羊肉泡饃和鍋盔(烤餅)外,通常當地人都會介紹遊客到鐘鼓樓附近的德發長餐館吃餃子宴。如果真要打個比方,這西安德發長餃子有名的程度,就像台北的鼎泰豐小籠包一樣。

年過30好幾的我,在台灣多半是吃水餃、煎餃、湯餃,口味多是是豬肉、蝦子、韭菜、高麗菜這幾種,但是光是2011年我們台胞團聽聞到的西安德發長餃子種類,竟就有高達300多種,西安餃子的造型千變萬化,外觀顏色是五光十色,內餡用料是千奇百怪,號稱「一餃一型一態、百餃百餡百味」,說是「餃子藝術」一點也不為過。

剛開始要開動時,聽到隔壁桌客人在說「好吃不過交子」,一問之下,原來陜西當地人的口音多會把「餃子」稱為「交子」。

在主菜餃子還沒有端上桌前,都會先上來上幾道開胃菜,接著通常第一批是蒸餃先上桌,而且還跟著蒸籠一起端上來,也有水餃、酸湯湯餃和烙餃等等。

綠色的蒸餃吃起來是韭菜皮、蛋黃餡,咖啡色的是栗子餃,鴨子造型的是鴨肉餃,小雞造型的雞肉猴頭菇餃,也有玉兔餃、青蛙餃、貓頭鷹餃、鳳尾魚餃、黑白天鵝餃等等。有一種四色花瓣餃,說真的,到現在我都不太知道裡頭包的是什麼樣的內餡,最特別的是蓮蓬狀的餃子,看起來很有古風古韻,上面13個洞代表西安古都13個朝代,真是絕了。

西安餃子的內餡選料多元且講究,不像台灣多半用豬肉和蔬菜作餡的傳統。德發長的餃子餡料包羅萬象,光我知道的就有雞、鴨、魚、蛋、海味、魚翅、海參、猴頭、髮菜、魷魚、蔬菜、栗子、桃仁、柿子、水果等多種類,而且餃子的造型生動活潑又多樣,口味多清香又營養豐富,可說是色、香、味、形俱佳。

西安的餃子還有一大特點,台灣一般包餃子都是用生皮、生餡,然後再拿去煮熟加熱;德發長餐館的餃子有許多是採用了熟餡,餡的製作用了烹、炒、煮、炸、烙、烤等多種方式,不只是用吃的,光用看的就讓我眼花撩亂、目不暇給,邊吃著還有服務員為大家介紹,吃得叫人舒坦。

套一句老西安人常說的:「一餐餃子宴,嘗遍天下鮮」,台胞團來西安時別只記著看兵馬俑,還要品嘗一回西安的餃子藝術喲!


一樣意思的很有意思  台灣人  看大陸

2013-9-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 評論數: 0 |原作者: (賀克/台北市)

這趟去大陸新學到一句話:這一樣意思的。

從兵馬俑回市區的時候,黑車司機在車門都上不了的公交車旁拉客,他賠笑的說:「坐我的車一樣的」;明明不同路線的公交車車掌小姐也告訴你「一樣的」。在夜市,我問了烤羊肉串兒的價格,邊打量隔壁攤的麻辣燙,小師傅發現我不專心就告訴我「都一樣意思的」。在城牆邊我想搭三輪車,師傅卻催促我去搭旁邊那輛他朋友的「摩的」,「一樣的、一樣的」他說。

公交車與黑車當然不一樣,舒適度不同,價格也差得遠。烤肉串兒跟麻辣水煮的肉當然也不同,一乾、一濕。三輪車跟二輪車也不一樣,一個有頂遮陽又穩當,另個就是摩托車。那他們幹嘛說「一樣、一樣、意思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大陸人真愛騙人,黑的都說成白的,但聽得久了、融入了日常生活,才發覺「一樣意思」這句話真有意思。

坐車的時候,他們都說一樣的,是因為都一樣可以從兵馬俑回到西安火車站,雖然路途不同,可是師傅們主要只是告訴你都可以到目的地,其他的,你自己考慮。至於肉串兒呢,他是說這都是羊肉,雖然看起來不同,但甚至都是同一個部位,分量與價錢也類似。

他們沒別的意思,就是告訴你別想太多。「一樣意思的」不是用來騙外地人的話術,比如在舊城東南角的市場裡,大嬸會告訴你,那些水果之所以比較便宜,只是因為長得小或不好看,「一樣的」新鮮;或者想買雙綠色民工鞋卻沒合適的大小,老闆會找出「一樣有人買」的款式,卻不逼你買較貴的這款。甚至想想,師傅叫你去坐「摩的」,只是因為你要砍價,而他真的做不來,只好建議你坐便宜車了。一樣的,是真的一樣的。

當然有時候是真的不一樣,可這就藏著非常豐富的折衷的意義,以及高度創造性的想像。在人多、地大的世界,並不是你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得的到,因此許多物質性的東西是充滿替代性的,只要你不要在意什麼品牌啦!或如精緻度這種主觀判準。能用、符合需要、能解決你的問題,就一樣意思,那怕是「山寨」。

當然有時候你仍然感覺受騙,但這多半是因為彼此的認知不同,而不是因為欺瞞的本質,這就需要從生活中學習更多了。


楊忠武:中華文明 發祥源頭

2013-10-19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4| 評論數: 0

陝西有兩個地理標誌,一個被稱為父親山──秦嶺,一個被稱為母親河──黃河。楊忠武推薦在南北長達880公里的範圍內,有著不同的氣候、風光、文化和民俗。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建立了14個王朝,千餘年寫下輝煌的歷史畫卷,也留下豐富的旅遊資源。

西周是中國青銅文化和奴隸社會的第一個興盛期。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用長達37年的時間為自己精心營建的陵墓。

在豐富的歷史長河中,陝西迷人的地貌更堆積出多元的旅遊天堂。陝南有秦嶺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柞水溶洞和突顯巴山秀色的南宮山。瀛湖、南湖、紅寺湖、石門風景區等,如一顆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鑲嵌在大山深處。陝北則是大漠與長城相呼應的邊塞風光。北部有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堿淖;有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盡顯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山原大川的雄渾地貌。

千百年來,歷史和文化的甘露,浸透著富饒美麗的陝西大地,孕育出獨具特色的陝西民風民俗:秦腔、社火、木偶戲、皮影戲、鑼鼓、陝北秧歌、陝北信天遊、陝南龍舟賽。民間藝術有農民畫、剪紙、泥塑、刺繡等。特別是陝北秧歌、安塞腰鼓、戶縣農民畫、延安剪紙及各種鼓藝等。感受陝西民風民俗,這些全是不可錯過的地方。

感受陝西民俗,品嘗地道風味美食更是不能錯過。百餘種傳統小吃和特色美食讓人回味無窮。著名的宮廷宴、餃子宴,充滿著本土氣息的羊肉泡饃、灌湯包子、金線油塔、泡泡油糕、岐山臊子面、秦鎮米麵皮等均是風味佳品,廣受讚譽。


在西安的生活觀察  台灣人  在大陸

2013-11-14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5|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永龍/台北市)

我下飛機那天,咸陽機場的第一航站剛好宣告關閉,隔天將啟用全新的第三航廈。

第三航廈很漂亮,跟新竹高鐵很像,非常有設計感,予人有煥然一新的感覺。西安市區也開通一條地下鐵了,可從鐘樓往北坐到高鐵站,再搭高鐵直通到河南的洛陽。大陸在這種大型建設上,用舉國之力一氣呵成,十分有效率。

市區公車和地下鐵也導入感應卡,類似台北的悠遊卡。用感應卡坐巴士,一律半價,刷一下就過,也不用準備一堆零錢。西安公車四通八達,習慣後其實很方便。我只有上班會搭計程車,因為得準時上班,但平時下班都盡量搭公車,去附近的不同商場逛逛,看看當地人的生活。

空調公車搭一次兩元,沒空調的一元,一律前門上車付錢,按鈴在後門下車,算次不算里程,非常便宜。這兩周搭公車下來,幾乎沒人像我這樣投現了,大家都刷卡,方便程度如同台北市公車。

但路面交通還是很亂,我親眼目睹的車禍就有好幾起,西安師傅不知是有排班壓力,還是其他考量,常常橫衝直撞。每次師傅問我想走哪條路,我都說:「不急,哪條都行,慢慢開,安全就好。」然後就看著師傅呼嘯在車陣中,也常為車窗外騎自行車的阿婆阿伯們捏一把冷汗。

在大陸許多用語和台灣不同,像是公交車(公車)、出租車(計程車)、打的(叫計程車)、師傅(司機先生)。若講台灣的稱呼,他們只有少數人聽懂,大多數人會愣住幾秒、不知你在講啥。不同生活用語有時也是趣味來源,大家慢慢習慣就好。


《台灣人在大陸》登嘉峪關 看大漠風情

2014-3-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10|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苦蓮/政治大學研究生)

長夜過去,火車蜿蜒走在河西走廊上,兩旁的山脈是從未見過的壯麗景象,雖然沒有繁華的城市,但卻有原始的悸動。到了嘉峪關已經是傍晚五點多了,來到西部,太陽下山的時間也隨之延後。六點的嘉峪關仍是陽光高照,宛若是正午般明亮。

晚上七點多,我來到嘉峪關市內的夜市,說是夜市卻是毫無夜的氛圍,因為太陽還高高掛著呢,一直到了晚上九點才天黑。一早起來聯絡了答應帶我包車旅遊的師傅,上車後談好價錢,第一站先前往長城的終點:嘉峪關。自古出了嘉峪關,便是西域塞外,遠離中原之地。如今,我也總算來到此地,要離開中原了。

嘉峪關的懸壁長城有兩座,一座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另一座則是商人為了旅遊建造的,純粹是現代的觀光建築。我來到真的那座,這裡已經遠離了市區,人煙稀少。懸壁長城建造在黑山陡峭的山坡上,幾近於九十度的斜度,攀爬起來異常辛苦。此地不同於北京長城總是充滿許多遊客,偌大的長城上,僅有我一人獨行。

沿著長城向上走,景色頓然開闊,眼中所見的都是荒涼的戈壁。炎熱的天氣、乾燥的氣候與陡峭的長城,在在磨練著我的精神與體力,經過十幾天的旅行,身心累積了深深的疲憊,一度想放棄爬上長城。

我不禁問著自己,為何會離開台灣,來到這遠離家鄉數千公里的荒漠?當我站在城樓上向外看時,入眼的是一片蒼茫景色,湛藍天空有一大片白雲飄過擋住陽光,大地出現一塊黑影,黑影如一片迷惘籠罩著我的心裡,突然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感。開闊的景色震撼了我,我頓時明白了為何要來到這裡?探索這世界我所未知的角落,不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嗎?既然如此就不應該怕苦,要繼續往前行。

離開嘉峪關,來到鄰近的酒泉。本以為酒泉是個西部邊疆的小城鎮,沒想到卻是充滿活力的地方。在酒泉市中心鼓樓周圍,當地居民在此進行各種活動,有逛街的也有跳舞的,好不熱鬧,著實比嘉峪關繁華。看著街上人來人往,商業繁華的景象,我明白不只是東部沿海不復當年共產中國的社會,連邊塞小城也已經回不去了。

夜晚,來到酒泉車站,往古時所稱的西域、如今的新疆出發時,赫然發現手機遺失。幸好車站附近有家網吧,還能上網通知台灣的家人處理。櫃檯的小妹向我要身分證。我說:「我是台灣人耶,沒有你們的身分證,只有台胞證。」她看了我的台胞證說:「這是什麼?要看身分證啊!」我只好拿出中華民國身分證:「妳要看也行,但是跟你們的不同。」她訝異地說:「怎麼你們台灣的身分證跟我們不一樣呀?」。或許酒泉地方小,鮮少有台灣人來,或是小妹妹很少接觸到台灣的資訊,所以才不知道中華民國仍在台灣屹立著的事實吧?


《台灣人在大陸》乘坐現代絲路駱駝 快感十足

2014-4-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2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苦蓮/政治大學研究生)

翻越祈連山後,就進入了河西走廊,色彩從青綠轉為土黃,景色也開始單調,從這裡到東疆,是一片片戈壁、沙漠構成的荒壤地質。本質上是,但其實隨著交通、經濟建設發達,絲路上的城市都已經很現代化了,在這裡旅遊,除非在鄉間路上或到特定景區,才有瀚瀚大漠的荒涼感。

不過大家對絲路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歷史的絲路。在來之前,偶爾都有朋友問:「那你去了要住哪?住帳篷嗎?」「走絲路要怎麼走?騎駱駝嗎?」呃,其實我們住的都是便宜但乾淨舒適的青年旅館,交通方面巴士火車等等也都很便捷,只是條件差了點而已。

河西走廊上的主要城市有四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也就是舊稱的涼州、甘州、肅州、沙州。我們去了後三個,說實在除了敦煌很有感覺外,其餘對這條約九百公里的廊道的印象,多半都在移動中。巴士、計程車、火車、便車甚至三輪車,不同的位移方式也衍生了不同的故事。

在中國西北乘車對我們也是種文化衝擊。就我們自身的搭乘經驗,中國司機約莫都帶有股狠勁:巴士當小型車開,小型車當跑車開。尤其在山間,他們常會用一種我們心裡暗叫「媽呀,這是不是太快了」的速度,面不改色、沉著膽大地在山間繞過一個又一個的彎。

翻越祈連山時,有一段起了茫茫大霧,經過的一些路段甚至靠崖邊也沒什麼護欄,但我們的車速絲毫未減!我和朋友本來還睡睡醒醒,突然發現司機在這樣的路況照樣用原速開車,剎時睡意全消,緊張地抓著旁邊的扶把。坐在最前排,司機從後照鏡看到我們,彷彿露出了一絲「小題大作」的謔笑,轉頭看看後面的中國大叔大媽們,每個都泰然自若,啃瓜子的啃瓜子,聊天的聊天,看來是已經覺得稀鬆平常了。

有一次在往喀納斯的路上我們包了台紅色小轎車,司機是個年紀跟我們相仿的席德人,開起車來很順,但也很快!即便在山區,他還是會用一百公里的時速過彎,遇到前車太慢時,還會想要超越對方。中國的客車也很能越野。在國道上可能還好,但進了鄉間,路面常是很顛簸的。

而在車上的環境並不好,嗆鼻的菸味、長鳴的喇叭聲、小孩哭鬧聲等,都讓移動的過程更加難耐。長途巴士移動雖然不至於無法忍受,在記憶中卻總是乏味的。但我始終記得,有一個淡淡的畫面,深深地撞進了心裡。

記得那是個近黃昏的時刻,巴士在小村外的站牌停了下來。有條小徑通向小村,小村也不大,看起來就是幾十戶人家,房子是矮矮黃黃的土房。在小徑旁有一台三輪車,旁邊站了一個婦人在等待。車停了,我看到一個大概五歲不到的小男孩從車的這頭走向了她。

當他走向他的母親,母親的臉上綻開了一個非常真心溫暖的笑容,她抱著小男孩,又抱又親,像是有些日子沒見了。然後,她們上了三輪車,回家。

暖暖的、心頭熱熱的,這樣簡單,這是愛。而我才了解到,我們的旅途,是他們的歸途;而我們的旅遊,是他們的生活。


《台灣人看大陸》一口石子饃 五千年傳香

2014-6-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38| 評論數: 0 |原作者: (望草若/桃園)

之前去陝西玩的時候,看到路邊小攤賣一種皮面坑坑洞洞、外觀酥黃的麵餅「石子饃」。我覺得好奇,走近瞧瞧,買了一個來吃。大口享用的同時,笑容滿面的小攤老闆,聽到我是從台灣來的,便用濃厚陝西腔的普通話,還夾帶少許不純正的福建話詞彙,和我介紹「石子饃」的由來,我聽了心生敬佩,原來它頗有來頭,絕對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食物。

「饃」在中國北方,代表的是麵製食品,而「石子饃」指的是運用石頭當炊具而做出的饃。小攤老闆興致高昂地說,早在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神農氏便教導子民,可將石頭用火燒熱,在上面放置黍米,烤熟後就變成香噴噴的美食。這樣的料理方式,就是「石子饃」的前身,歷經無數的改朝換代,仍然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在唐朝有了正式名稱,就是「石鏊餅」,「鏊」就是平底鍋的意思,在鍋上放燒熱的石子,烙烤麵餅。到了清朝流傳到長江流域一帶,逐漸推展成中國境內皆風行的平民美食。

小攤老闆也提到一段典故,現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唐朝時叫做同州,地方長官會以石鏊餅向中央進貢。當然,這絕對不只是貢品而已,也是同州人的食糧和精神寄託,因為同州人剛正不撓,就像石鏊餅不易碎的特色一樣。若真被抓去坐牢,身上必定會帶石鏊餅,一方面可以當食糧,另一方面,可以偷偷留下碎屑當線索,等待同州老鄉的草莽豪傑前來相救。

每次囚車人去車空時,都讓官府氣到牙癢癢。看到小攤老闆得意面容,不禁讓我舉起姆指稱讚。也難怪陝西民風強悍,人人都是硬頸無畏的典範,我手上這塊餅,代表著堅毅意涵。

我細細品嘗石子饃,正如小攤老闆的形容,石子饃體態結實,咬下去後口感酥脆,唇齒留香,讓我回味不已,詢問小攤老闆如何做到的。他毫不藏私,大方講解做法。首先是調製麵胚,將上等白麵粉加入植物油、豬油、雞蛋、茴香、蔥、鹽、花椒拌勻,揉搓到柔細光滑的程度。接著是挑選小巧的鵝卵石,洗淨後放在平底鍋裡,倒入植物油後加熱,再將饃胚鋪於燒燙的小石上,等兩到三分鐘,當饃色變成酥黃後,便可起鍋。於是我又買了一個,這次可是熱騰騰的石子饃。吃下後感到神遊太虛,有如穿越時空,和古代英雄豪傑共享美味。

在小攤老闆的介紹下,我不禁想到,平日在台灣夜市所吃的牛舌餅、車輪餅、可麗餅,其實皆可追溯到石子饃的製作方法,同樣都需要加熱炊具,以烙製麵餅,成為人人都愛的風味小吃。石子饃不但能當中華麵食點心的老祖宗,事實上,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記。兩岸之間,不用分你我,一口石子饃,五千年傳香。


《台灣人看大陸》在絲路與敦煌司機的對話

2014-6-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96| 評論數: 0 |原作者: (孟繁荔/台北市)

近月餘的絲路自助旅程,不時有和當地人接觸的機會,因此發生許多出乎意料的有趣對話。當他們得知眼前人來自台灣,總是顯得興趣盎然。

從「吃不吃餡餅」、「開桑塔納不」、「汽油一升多少錢」、「你們的領導人叫總統是吧」內容五花八門,而我們也好奇回敬「年夜飯吃什麼」、「端午節划龍舟嗎」、「豬肉一斤多少錢」、「沙塵暴究竟有多可怕」等疑惑,一來一往,才發現彼此其實不若想像中的了解對方……

為搭乘前往吐魯番的火車,我們必須一大早自敦煌市區包車前往130公里外的工業重鎮柳園。透過偶然結識的司機介紹,與專跑「敦煌─柳園」路線的姚師傅聯絡,電話那頭,這位略帶鄉音的先生口條俐落,兩三下談妥乘車細節。

隔日,他比預定時間提早10分鐘前來,笑嘻嘻地說:「路況不大好,咱們早點出發肯定來得及,沒事兒。」

汽車飛奔在杳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太陽緩緩自地平線升起,相較不發出驚歎與不斷按快門的我們,日日欣賞如此壯闊美景的姚師傅則是一臉淡定地踩油門,直到眼前出現一根鐵棍!

「應該是貨車上掉下來的,這玩意兒可好,指不準還能賣點兒錢呢!」他趕緊將車靠邊,笑盈盈地撿起沉甸甸的鐵棍,無奈尺寸太長,怎麼也塞不進後車箱。「先把它藏著,等回程再來取。」

姚師傅有點兒不好意思地向我們解釋,隨即將鐵棍藏在路旁土堆,再暗暗做記號,心滿意足的心情恰恰符合時下熱門的小確幸。儘管膚色相同、語言文字相通,出生敦煌的姚師傅對台灣的認識幾乎都是透過央視的節目與在大陸上映的台灣連續劇,而他天馬行空的問題與我們包山包海的好奇,正是兩岸交流的最佳契機。

在台灣,不時耳聞西北沙塵暴災情嚴重,姚師傅坦言報導沒有丁點誇張,他說春夏交際時特別會發生沙塵暴,先是遠處天色變黃,不久就是夾雜厚重黃土的沙塵,白晝瞬間變黑夜。

冬季敦煌氣候乾冷,溫度常降至零下20度,「零下20度!」見我們驚得目瞪口呆,他補充道:「那時肯定得開暖氣,否則水管會結冰爆裂吶!」

「咱們這兒很重視傳統中國節慶,像農曆年、端午都是一家團圓。」姚師傅口中的年夜飯必備料理倒令我們大開眼界──沒有豐富的大魚大肉,而是一碗簡簡單單的燥子麵,配料為敦煌人最愛的組合「茄辣西」(茄子、辣椒、西紅柿)。

聽來與平日相差無幾的菜色,卻是他口中舉世無雙的佳餚:「年三十家人團圓,那晚的扯條子(手工拉麵)尤其好!」至於端午節,當地雖也吃粽子,卻因為粽葉難覓,改成把餡料(花生、枸杞、大棗等)置於瓷碗中蒸熟。「有划龍舟嗎?」姚師父聽到疑問時笑開了:「咱這兒年雨量不到一百毫米,啥都蒸發光了,哪來的河可划呢!」

敦煌土生土長的姚師傅,多年前曾和朋友到上海等沿岸城市旅遊,印象最深並非高樓大廈或都會繁忙,而是台灣人眼中再尋常不過的滂沱大雨和奔騰河流。

「海,只見過兩次,感覺比洞庭湖還大很多哩!」如同我們難以體會河西走廊的嚴寒乾旱,對一年未見幾次甘霖的西北人,也極難想像被海洋包圍的島嶼生活。「你們好福氣,跑幾千公里到這兒旅遊,我哪天也有這樣的福氣能到台灣看看……」

我想,許多的誤解、衝突和歧見多是源自雙方的不了解,無論立場如何,都不妨先從體諒與溝通開始。


《台灣人看大陸》西行的路人

2014-12-9 06:17|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4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黑天鵝/高雄市)

一學期的交換學生生涯即將結束。準備訂定機票回台時,我突然有股出走的念頭。這半年的交換日子,泰半時間我都待在城市裡,跟城市人來往,臨到要離開中國前,才意識到自己對中國的印象相當偏頗。於是,我坐上一列開往西安的列車。興致高昂地準備往西部開拓自己的中國視野。

出走從古都開始,這趟旅程便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我沒有馬上前往名聲響亮的兵馬俑或華清池參觀,反到先到寶雞法門寺參觀。我浪漫地想,以法門寺的金光大佛,作為我西行的第一站,整趟旅程便能更神聖愜意。只是單純的我,憑藉著一張簡單的地圖,在尋找法門寺的過程中發現一切都不如想像,一如我的中國意象。

地圖上的法門寺,緊緊依偎在寶雞市的附近。這樣的距離讓我誤認為路途頗近。真正走過這一趟之後,我才再度意識到「中國很大」。所以在中國旅遊,可以說「不是在景區,就是在坐車前往景區的路途中。」

很多時間在路上,想當然會遇見許多有緣人,他們短暫地出現在妳的生命裡,留下小小的足跡。有的人讓妳感激不已,有的令妳咀嚼再三,也有的讓妳失去耐性、恨得牙癢癢的,或使妳迷失在這個城市裡。

從寶雞火車站前往法門寺,必須先坐公車到汽車東站,然後再坐中巴到「扶風」,之後轉當地的「蹦蹦車」到法門寺。在扶風,我是第一個上車的人。司機大哥夥同其他人,還在客運站外煮午飯。看到我進入車內,探頭探腦,才小跑步過來收票。大哥聽見我特殊的口音,便問:「妳是哪裡人?」我回答:「台灣人!」然後便是好一陣子的大驚小怪。他開始大聲嚷嚷,向所有汽車站的人宣布,他的乘客中有一個台灣人!

正午時分,太陽將柏油路曬得熱氣蒸騰,我坐在車上等得昏昏欲睡。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又上了車,他叫醒我,說:「妳吃飯了沒?我們煮好麵了,一起來吃。」我長了那麼大,還沒有碰過這種「買車票,送碗麵」的事情,下意識便委婉拒絕了。

我轉頭看著窗外,蹲在地上各自吃麵的司機大哥們,突然覺得很熟悉。大哥在吃完麵的空檔,還回到車上,跟我聊天。從旅遊路線安排、當地較值得前往的景點、法門寺的修繕狀況等等。我開心的聽他講述這些當地人眼中的當地事,比聽專業導遊強記的地理、歷史知識還要真切、還要生動,更重要的是有濃厚的感情流溢。

一直很喜歡在旅途中認識的路人,他們除了解答你的疑惑,也告訴你當地的事,幫妳更新旅行書上的資訊,教妳怎麼在這個地方生活,引領你進入這片土地。對妳而言,好像不再那麼陌生、那麼令妳不知所措了。

原以為一個人的旅行,可以讓自己無窮無盡地去體驗孤獨,可以讓自己真真切切地知道什麼是無助,認識到自己脆弱不堪後,再努力堅強起來。事實往往不是這樣,我的旅程雖然是一個人,卻熱鬧無比。總有路人在因緣際會中加入旅程,像是不期而遇,撞出了你意想不到的生命。


《台灣人看大陸》大明宮長安城的嚮往

2014-12-11 06:17|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33| 評論數: 0 |原作者: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有天和太太一起去逛書店,她在書籍展示台上看到了一本書,拿過來跟我分享。這是一本關於大唐首都長安城「大明宮」的圖文書,我看到時眼睛頓時一亮,心中燃起了濃濃的興致,才翻了幾頁,思緒便開始湧動,繼而漫天飛舞。

我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現在在東吳英文系任教。我這讀外文的出身,喝洋墨水的背景,教英文的職業,讓太太原先以為我很洋派,甚至洋派到骨子裡頭去。婚後她才發現,我居然孺慕傳統的中華文化,讓她大感詫異,跌碎了一地的眼鏡。

我時而心繫周秦漢唐,間或吟詠詩詞古樂,喜歡到大陸各地做深度旅遊,研究室布置得宛如小故宮。

同事及學生來訪,一個眼都瞪成兩個大,心中滿是讚嘆與疑惑,還以為踏進的是中文系或歷史系老師的私人空間。

在書店裡翻著大明宮的書,想的盡是我與大明宮的緣。大明宮是唐朝盛世最主要的宮殿,地位相當於明清兩代的北京故宮「紫禁城」。

大明宮的正殿「含元殿」,地位就如同北京故宮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但據說大明宮規模之宏大,含元殿建築之雄偉,勝之數倍仍顯有餘,遠非明清故宮可以比擬。

想到了詩人王維的《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宏偉的大明宮深宮禁苑,城門宮門依次開啟,各國使節魚貫前行,雲集宮內,個個低頭拱手作揖,拜謁當朝的大唐皇帝。詩中描述了盛唐的威儀,讓我們得以藉由想像力,一窺那大唐聲威遠播、萬邦來朝的盛況。

多年前的寒冬,我曾與家母遠赴冰城哈爾濱遊覽,就在市區著名的兆麟公園裡,在簇擁的遊客人群中,初次見識到冰雕版的大明宮含元殿。晶瑩剔透的冰磚,五彩繽紛的燈光,賦予了這唐長安城的標誌性建築以獨特的冰雪魅力。

我就在零下30度的低溫中裹著厚重的冬衣,打著哆嗦流著鼻涕,遙想大明宮當年「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的磅礡氣勢。

曾經到過西安五次,所有遠近大小、熱門冷門的景點幾乎都已經走遍,有些還去過不止一次。我心中老惦記著城區北郊「龍首原」的唐大明宮遺址,可惜總陰錯陽差,一直都因故沒能去成。

今年暑假,我本來計畫要帶升國三的小兒子造訪西安,讓他見證中國歷史,體驗中華文化,他也欣然同意。我先讓他閱讀介紹西安的旅遊書,再給他觀看關於西安的紀錄片,妥善規畫好了一個禮拜的行程,並把我多次失之交臂的大明宮夾帶其中。

就在即將成行之際,他突然改變心意,說他想好好念書,準備開學之後的模擬考。我一方面很高興,小小年紀就能自己設定目標,無須大人督促便主動學習。

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扼腕,難得有這樣一個父子同遊、攜手探索漢唐故都的大好良機。唉,我大明宮的遺憾,也只好等待來日,再行彌補了。

太太告訴我,《大明宮》也是數年前大陸中央電視台製播的一齣紀錄片,我可能會喜歡。我翻著書中的照片,高宗、武后、貴妃、李白,想像空間一下子又多了起來,於是回家後立即上網,找到了這齣《大明宮》馬上一探究竟。

我平常是不太上網看影片的,但不看則已,一看就欲罷不能。還好,一共只有六集,一集半小時,三小時的史詩片十分緊湊,一眨眼的工夫也就看完了。我不曉得紀錄片也能拍得這麼逼真,這麼精彩,令人動容,讓我好幾度淚溼眼眶。

紀錄片《大明宮》以半世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為基礎,從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物中探尋蛛絲馬跡。大陸央視更是慨斥鉅資,以數位還原這座絕世宮殿,展現它曾經擁有的丰姿豪情。

製作單位運用了最新的科技,重現大唐的輝煌與衰敗,講述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史。我在想,要是高中的歷史課能夠這樣上,我當時也就不會對歷史那麼頭痛了。

今年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卡達的首都杜哈召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獲知了這項令人振奮的消息,又看了讓我心潮澎湃的央視紀錄片,我那回到盛唐的大明宮之行,已然蓄勢待發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