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橡皮推翻了滿清  ──學術與通俗之外的第三種歷史(之六)

2013-1-2 06:47|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6| 評論數: 0

出手救市的是誰呢?這個古代的「聯準會主席」正是袁世凱手下──上海道台蔡乃煌。

雪曼反托拉斯法經過重重困難才達成原來的目標,但這把尚方寶劍終於被拔出來指向壟斷的財團與企業,卻造成了一陣大恐慌。炒作公司股票時,往往挪用公司資金護盤以「鎖定籌碼」,而炒作實物期貨,譬如說橡膠就是其中之一,往往也是由「多頭」聯手壟斷市場上所有的貨源,藉以「軋空」,來拉高價格,這些行為當然也都是「托拉斯」,於是雪曼反托拉斯法一出,真是個人人如驚弓之鳥,趕緊賣出溜之大吉為妙,結果不但標準石油公司相關的股票應聲大跌,整個美國金融市場都受到震撼,在1910年到1911年造成了一場小型的美國金融衰退。

被炒作到史上最高點的橡膠現貨與期貨價格,因此在1910年7月大反轉,國際橡膠價格崩潰,7月底跌到9先令3便士,很快再跌回6先令,橡膠公司的「本夢比」破滅了。

蔡乃煌救市

那橡膠股票呢?當然是馬上「剉塞」,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橡膠股票直接停止交易,一直到1911年初才恢復交易,但每天「無量下跌」──就是只有賣盤,沒有買盤──到1911年7月,買盤才開始出現,買盤報價每股4兩,真是個「腰斬再腰斬再腰斬」。

所有直接間接投機橡膠股票的炒家哀鴻遍野,正元、兆康、謙餘3家錢莊共損失5百萬兩,當場倒閉,而他們一倒,被他們借錢的森源、元豐、會大、協豐、晉大5家也只好跟著倒閉,就像是「雷曼債」事件,正當骨牌連鎖效應要發動時,有人出手了!

在美國經濟泡沫崩潰時,負責出手救市的是通稱為「Fed」的聯邦準備理事會,簡稱聯準會。美國的聯準會是因應美國1907年金融風暴的教訓,為了避免類似的銀行連鎖倒閉危機再度發生,於1913年設立的,聯準會成立時滿清都已經滅亡了,大清帝國當然沒有這種機構,也無從學習起。

那麼,出手救市的是誰呢?這個古代的「聯準會主席」正是袁世凱手下──上海道台蔡乃煌,當時中國的其他地區都還是傳統錢莊,上海卻是超越時代的國際金融中心,但是蔡乃煌卻能理解這個金融危機的本質,並在第一時間出手阻止,動作比現代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伯南克還要快速精準,實在是超時代的一流人才。袁世凱有手下如此,怪不得辛亥年中外一致認為只有他才能主持中國。

說起這個蔡乃煌,也是清末時代劇變中很經典的一位複雜人物,他年輕時是廣東文壇「四大金剛」之一,時常替人當科舉槍手,屢次代考,錄取率竟高達百分之百。後來成為唐景淞的部下,1894年唐景淞升任台灣布政使、署理台灣巡撫,蔡乃煌也跟著來到了台灣,算是與台灣有些淵源,不過隨著甲午戰敗,清廷割讓台灣,蔡乃煌對台灣毫無留戀,竟然捲走公款潛逃,溜回中國另謀發展。

落魄中的蔡乃煌怎麼翻身呢?他透過「打詩鐘」得到了張之洞的賞識,打詩鐘是清末文人聚會時所玩的遊戲,玩法是隨機抽出兩個字,規定要用在一首詩的第幾個字,在時間限制以內,以這樣的條件完成一首詩,然後比誰寫得好,可說是古代版的腦筋急轉彎。

身為代考高手的蔡乃煌對這個遊戲駕輕就熟,深得張之洞喜愛,他把蔡乃煌介紹給袁世凱,袁世凱賣張之洞面子,竟然就幫蔡乃煌在上海道找了個工作──所以各位家長別覺得小孩「玩物喪志」,搞不好哪天就是因為什麼微不足道興趣而結識了一輩子的貴人呢!

偽合照鬥爭

蔡乃煌之所以能升為上海道台的過程也很讓人絕倒,1907年清廷發生了「丁未政潮」,袁世凱遭到政敵瞿鴻禨與岑春煊聯手政治鬥爭,袁世凱一時居於下風,蔡乃煌在上海找了相館,以暗房合成技術偽造出岑春煊與康有為狀似親密的合照照片,慈禧因為戊戌政變的關係,生平最痛恨康有為,見到合成照片「鐵證如山」,大怒之下將岑春煊罷歸,袁世凱終於大獲全勝。

蔡乃煌可說是為政治目的偽造照片的始祖,在立下這樣的大功之後,1908年在袁世凱的力挺下升任為上海道台。現代電腦影像處理軟體很發達,許多人都用影像處理軟體合成出一些趣味照片,自娛娛人,但恐怕沒想到「修圖」竟然還能升官發財吧?

不過蔡乃煌的能力可不只在限時寫詩與偽造照片這種雞鳴狗盜事項上,他對上海的金融與實業都有相當深入的了解,在橡皮風波發生後,他馬上明白事態的嚴重性,不過蔡乃煌沒有現代聯準會的權力,他必須上奏才能行動,於是他立即和上海商務總會會長周金箴,乘專車趕到寧波去見兩江總督張人駿與江蘇巡撫程德全,請張人駿轉奏朝廷。

7月27日,朝廷批准向外國銀行緊急借款,8月4日,蔡乃煌與匯豐、麥加利、德華、道勝、正金、東方匯理、花旗、荷蘭、華比9家外國銀行簽訂「維持上海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萬兩白銀,以其中的140萬兩代替倒閉的正元集團歸還欠款,其餘210萬兩則存放於規模最大的兩家龍頭錢莊源豐潤與義善源,再緊急自上海官銀撥出300萬兩,也存放於源豐潤和義善源及所屬的各分支莊號,以穩定這兩大金融機構,一時間就把這個4千5百萬兩規模的大爆炸給鎮壓住了。


橡皮推翻了滿清  ──學術與通俗之外的第三種歷史 (之七)

2013-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 評論數: 0

可以想像,接下來全中國的工商業陷入一片蕭條,金融界一片混亂,許多產業遭到波及,政府的財政也大受影響。

當時中國全國的金融體系中,最具領袖地位的就是源豐潤和義善源兩家,它們可以不依靠外國銀行的拆款而稱雄,主要就是因為背後有上海道官銀的支持,上海官銀約有6成存於源豐潤體系,4成存於義善源體系。只要這兩家支柱穩定下來,上海就不會發生抽銀根、擠兌等金融風暴,蔡乃煌救市直指要害,可說是對市場了解甚深。

問題引爆點

但是,因為《辛丑條約》的庚子賠款,滿清每年都會提撥上海海關關稅稅款「滬關庫款」用來償還賠款,滬關庫款歷來由上海道台經手,蔡乃煌提撥的上海官銀之中就有當年要還款的滬關庫款190萬兩,這意外成了問題的引爆點。

兩個月後,1910年9月,滿清政府按照慣例要繳賠款了,於是要上海道從源豐潤、義善源等莊號提取190萬兩滬關庫款來付賠款。

這蔡乃煌雖然自己很懂市場,但是上海市場太超越時代,朝廷裡的官員根本搞不清楚狀況,蔡乃煌一聽到要從源豐潤、義善源提款,簡直是在好不容易補起來的洞上面戳,心想這下要糟,連忙上奏朝廷,請求暫時不要從源豐潤等錢莊中提錢,改先由大清銀行撥款兩百萬兩銀子墊付。

不幸的是,中央官員度支部侍郎──侍郎相當於副部長──陳邦瑞不但搞不清楚狀況,而且他平時就跟蔡乃煌有舊怨,蔡乃煌的靠山袁世凱又已經於1909年1月「足疾」退隱,陳邦瑞趁機進行政治鬥爭,由於上海歸江蘇省管轄,陳邦瑞就指使江蘇巡撫上奏彈劾蔡乃煌,指控他:「妄稱市面恐慌,恫嚇政府,不顧朝廷顏面,拖付庚款。」清廷立即將蔡乃煌革職。

蔡乃煌知道事態嚴重,即使被革職了,還是再次急電軍機處,要求寬限時日,一再說明絕對不可以從源豐潤等錢莊急提滬關庫款。

不料軍機處仍然認為他是「恫嚇政府」,下旨嚴厲斥責蔡乃煌,還限令兩個月內交割完畢,蔡乃煌只好向源豐潤和義善源急提兩百多萬兩,10月7日,外國銀行宣布拒收21家上海錢莊的莊票,市場資金鏈已經很緊張,蔡乃煌一提款之下,果然源豐潤應聲倒閉。

源豐潤是全中國金融業的龍頭,一垮下去,6家大型銀號也跟著一命歸西,外國銀行見狀連忙開始停止拆款,並急著追討欠款,「雨天收傘」抽銀根幅度達6百萬兩,這時候度支部才連忙發電報命令大清銀行緊急調運1百萬兩白銀到上海,又在12月11日以江蘇鹽厘擔保向匯豐、德華、東方匯理三外銀借款3百萬兩,哪裡填得上?1910年初又有30家錢莊倒閉,這下子,義善源也搖搖欲墜了。

盛宣懷的黑

當時義善源的大股東李經楚是李鴻章的侄子,同時任郵傳部右侍郎、交通銀行總理,而交通銀行幫理是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詒,熟人好說話,李經楚於是從交通銀行緊急借款287萬兩,暫時保住義善源。

不幸的是,1911年初袁世凱的死對頭盛宣懷就任郵傳部尚書,為了打擊袁世凱安插在交通銀行的梁士詒,以查帳為政治鬥爭手段,李經楚只好立即歸還義善源從交通銀行拆借的款項,一提款之下,上海義善源總號帳面上現銀只剩下7千兩,義善源總號經理丁維藩試圖利用股票為抵押,向新任的上海道台劉燕冀借款10萬兩急調頭寸,竟被回絕,隔日,義善源開不了門只能倒閉,負債1千4百萬兩。

源豐潤、義善源分號遍布全國,往來莊號之多簡直難以計算,它們一倒閉,使得北至營口、北京,南至廣州,西至重慶,全國各大商業工業城市金融全面崩潰,上海本身的91家錢莊倒了48家,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6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莊和票號,骨牌效應下,接著除蘇州以外的5大城市民間金融全數滅絕。天津也有多家銀號倒閉,還牽連布莊,洋行帳房,連經收海關稅款30年之久的裕豐官銀號也不能倖免。

可以想像,接下來全中國的工商業陷入一片蕭條,金融界一片混亂,許多產業遭到波及,政府的財政也大受影響。

談到此,或許各位會覺得有些疑惑,盛宣懷身為清末最知名的「官商」,從輪船招商局出身,精通洋務,對金融危機的可怕應該不至於沒有了解,怎麼會在這個節骨眼,還故意擴大危機呢?

或許是盛宣懷低估了這次危機的嚴重性,說起來,這並不是清末第一次發生金融危機。早在1872年,上海就曾經發生股市崩潰,匯豐銀行等外資銀行拒絕提供貸款,導致茶莊之間資金借貸鍊斷裂,連帶波及錢莊系統,最後江浙一帶倒閉了五十幾家錢莊。

而1883年時,滿清經歷了一次更嚴重的金融風暴,而這次風暴,盛宣懷肯定記憶猶新,因為他不但親身參與,還藉由這次風暴擊垮了畢生的對手胡雪巖。

當時,由於清法戰爭危機,上海房地產大跌,大手筆炒作房地產的徐潤,一時周轉不靈,徐潤與股東們本來還想找盛宣懷出錢解救,誰料到這根本是「請鬼開藥單」,盛宣懷不幫忙就算了,還趁機揭發徐潤挪用輪船招商局的公款投機房地產,徐潤因而遭招商局革職查辦,所有房地產只能賤售以賠償公款。


橡皮推翻了滿清  ──學術與通俗之外的第三種歷史(之八)

2013-1-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但瓦特真的見過紐科門蒸汽機,不但見過,還修過。

由於輪船招商局有股票上市,本是上海股市中本地公司的「績優股」,資金被挪用的負面消息傳出之後,上海股市暴跌,招商局股票、開平煤礦股票從每股250兩,腰斬再腰斬,跌到70幾兩。

盛宣懷發動擠兌

戰爭的心理影響、房地產崩跌,加上股市崩潰,使得上海市場上銀根極為緊縮,胡雪巖旗下的錢莊深受影響,當時胡雪巖的資金積壓兩千萬兩於蠶絲炒作之中,更成為他的致命傷,盛宣懷在李鴻章授意下,以電報居間聯絡,阻撓胡雪巖出售蠶絲變現,再配合李鴻章指使身兼江蘇省蘇松太道與江海關道的邵友濂,拖延支付胡雪巖墊付的西征餉款,讓胡雪巖無可周轉,盛宣懷再發動手下前往胡雪巖的錢莊擠兌,並散布謠言,造成恐慌,使得胡雪巖的阜康錢莊一一倒閉,1884年,胡雪巖破產,在次年鬱鬱而死。

這兩次金融危機,都沒有動搖滿清的國本,後來上海還是再次欣欣向榮,而盛宣懷在第二次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從輪船招商局中鏟除了徐潤,又消滅了胡雪巖,從此盛宣懷成為清末第一官商。有這樣的經歷,也難怪盛宣懷把金融危機當成打擊異己的大好時機,而絲毫沒有顧慮這麼做的危險性。

然而,盛宣懷萬萬沒想到,這次金融危機卻與前兩次不同,這次的危機竟然引爆鐵路產業,進而引發「保路運動」,成了燎原之勢,最後結束了滿清的統治。而之所以會如此,又正是盛宣懷自己一手造成的。

先回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國,橡膠價格飆漲的始作俑者:亨利‧福特的T型車後來又如何了呢?

1913年,福特想到把T型車的生產流程改為動態的生產線,也就是說由一條輸送帶把零件依序帶到工人面前,工人在原地不動,不停的組裝面前的零件,每個工人只做一個步驟,做好後往後由下個工人接手下一個步驟,這就是後來幾乎所有工廠生產線製造流程的基礎,也是福特T型車為人類帶來的最大貢獻。

在引進生產線以後,T型車的生產成本大為降低,售價從1908年時的一輛825美元一路下降,到1916年已經降至360美元,不到原本的一半,銷售也跟著一飛沖天,1914年售出25萬台,1916年售出47萬兩千台,到了1918年,福特T型車攻佔了一半的美國汽車市場,生產線一直延續到1927年,最後總共製造了1千5百萬輛之多。

美國汽車市場也的確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從1910年的50萬台,至1917年,成長至480萬台,將近10倍,到1927年突破2千萬台。當然,橡膠的用量也跟著激增,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橡膠的用途更加拓展,固特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製造了1千個軍事氣球、60架飛船、71萬5千具防毒面具、475萬個軍用零件(如輪胎氣閥等),輪胎生產量從1916年的一天250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激增到一天4千條。

鐵路推翻了滿清

不過,隨著東南亞的橡膠園大量生產,橡膠價格始終沒有回到1909、1910年的價位,1920年代,英國試圖控制產量,將橡膠價格再度拉高,卻因為荷蘭人趁機在荷屬殖民地大量生產而又告下跌。

而這些都是後來的事了,1912年2月12日,清廷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福特都還沒為T型車引進生產線時,滿清已經一命嗚呼。

以往,談到英國工業革命,總以「瓦特發明蒸汽機」為代表,還有「科學家小故事」說:瓦特因為看到水壺的水開了,推動壺蓋,所以想到要發明蒸汽機。不過,瓦特並未發明蒸汽機,這怎麼說呢?

早在1712年,就已經有湯瑪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製作出第一台實用的蒸汽機,即紐科門蒸汽機,用於礦坑抽水。紐科門蒸汽機深受英國各地的積水礦坑歡迎,到了1729年紐科門過世時,他已經賣出超過一百具蒸汽機,而瓦特此時尚未出生呢!

各位可能會質疑:就算紐科門蒸汽機發明在前,若是瓦特並不知道,而獨自發明出瓦特蒸汽機,那麼也算是發明蒸汽機啊!

但瓦特真的見過紐科門蒸汽機,不但見過,還修過。

原來,瓦特當年專門為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修理機器與儀器,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裡的一台紐科門蒸汽機壞掉了,請瓦特來修理,瓦特雖然修好了,卻還是覺得那台蒸汽機相當耗煤,出力又不足,瓦特發現這是因為紐科門蒸汽機有一些設計上的缺點,改進之後,就成了瓦特蒸汽機。

也就是說,瓦特蒸汽機貨真價實的是由紐科門蒸汽機演變而來。我想,應該說瓦特改良了蒸汽機,而不能說發明了蒸汽機,而瓦特因為看到水壺的水開了而發明蒸汽機的「科學家小故事」更不可能是真的。

這是題外話了,談這些離題的故事,只是想提一下,許多流傳甚廣的說法,其實是以訛傳訛,並沒有真實性。不僅瓦特沒有發明蒸汽機,甚至,論起工業革命對英國,或全人類文明的影響,蒸汽機也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已故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就認為:蒸汽機只是「革命的象徵」,而鐵路,才是「工業革命中真正革命性的因素」。不只是現代的學者這麼說,1838年,柏林到波茨坦的鐵路通車,通車典禮上,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就認為鐵路將「終結人類的貧窮」。

鐵路這一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因素,被認為會終結貧窮的美好發明,卻怎麼會成為一個王朝滅亡的因素呢?

且賣個關子,讓我們先回到19世紀初,來到地球另一頭的英國。


橡皮推翻了滿清  ──學術與通俗之外的第三種歷史(之九)

2013-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英國光是最後一次鐵路泡沫所花掉的錢,可以打上好幾十場戰爭。

生活在鐵公路交通發達的現代,搭乘電氣化列車,或許有點難以想像18、19世紀,駛著蒸汽火車的鐵路,對人類有多麼巨大的影響。

民營鐵路泡沫

現在各國的鐵路公司,包括台灣的台鐵在內,偶爾會把舊有的蒸汽火車頭翻修,在一些特別的日子提供搭乘蒸汽火車的懷舊之旅,若有幸能搭上蒸汽列車,體驗噴著白煙的火車緩緩而行的悠閒模樣,實在是很難得的經驗。

不過在19世紀當年,蒸汽火車在鐵路上行駛的速度,對當時的人來說已經是「飛快」,「快」到當時有許多人杞人憂天,認為火車的速度太快,會讓人七孔流血,或甚至分解為原子。這些顧慮在我們看來簡直是可笑,不過這反應出了當時人對火車速度的看法。

當年的蒸汽火車,比馬車快了一倍;而用來運貨的成本,則節省了三分之二,於是,鐵路促進工商業發達,形成了國家市場,促成了民族國家,也成為國家戰略上的重要角色。

許多學者都將當年的鐵路與現代的網路相提並論,我們覺得網路讓我們「天涯若比鄰」,能第一時間與全世界聯繫,大大開展了我們的視野;當年的鐵路也起了同樣的影響,原本人們要從一個地區到下一個地區,就有如今日我們要出國一樣困難,鐵路建設打破了區域的隔閡,更拓展了人類的視野,從此人類看世界的角度大不相同了。

令人意外的是,蒸汽火車頭這麼重要的發明,卻這麼晚才出現。「這麼晚」是怎麼說呢?

前面提到,1712年紐科門發明了紐科門蒸汽機,瓦特花了十幾年的光陰改良,1776年,瓦特打造出第一台商用瓦特蒸汽機,9年後蒸汽機就應用於棉紡,卻一直到1804年,蒸汽機火車頭才第一次在鐵路上試車,而第一具商業上實用的蒸汽火車頭,則到1825年才行駛於英國斯托克頓(Stockton)與達令敦(Darlington)之間的鐵軌上。

也就是說,從第一台商用蒸汽機到第一條商用蒸汽火車頭行駛於商用鐵路上,花了113年的時間,發展的速度可說是蝸速。

但在此之後,僅僅25年,地球上鋪設了4萬公里的鐵路,再過30年,又增加到38萬公里,簡直是飛速成長,這是怎麼回事呢?

前面提到許多人認為工業革命時代的鐵路,與資訊革命時代的網路,有許多相似之處,提示到此,聰明的各位一定已經想到了「網路泡沫」,的確,當年的鐵路與兩千年以前的網路一樣,很快成為投資的熱門焦點。

1825年第一條商用鐵路開始營運,馬上就引起了投資人的注意,不過英國於1825年4月才剛經歷股市泡沫崩盤,到12月時演變為金融危機,於是才剛萌芽的鐵路熱也就暫時冷卻,6年後,鐵路投資熱正式啟動,接下來,鐵路所帶來的,不是人類的幸福,反而是一連串的金融崩潰史。

香港金融崩潰

在英國,因為鐵路投資泡沫,在1847年爆發金融危機,並且很快蔓延到全歐洲,僅僅過了十年又重蹈覆轍,沒想到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鐵路投資泡沫繼續吹漲,到了1866年,因為批發銀行歐維倫古內銀行(Overend, Gurney and Company)投資鐵路等長期投資過高,造成現金流量不足而倒閉,引發了英國1866年金融崩潰,這次金融風暴還延燒到香港,使得香港在1867年體驗了第一次金融崩潰的滋味。

英國投資在鐵路上的金額,以最後一次崩潰前而言,在1861年到1865年間,英國投資於新建鐵路的金額總共高達19億英鎊之譜,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數字呢?

後來甲午戰爭滿清戰敗,為了賠款及其他開支借了3筆外債,總值「僅」4千3百萬英鎊;而英國本身在1853到1856年間與帝俄開打的克里米亞戰爭,總共耗費6930萬英鎊。英國光是最後一次鐵路泡沫所花掉的錢,可以打上好幾十場戰爭。

英國連續3次被鐵路投機泡沫搞到金融崩潰,好像終於學到了教訓,不過大哲學家黑格爾有句名言:「歷史帶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學到教訓。」英國人學乖了,但同樣的戲碼在美國卻仍繼續演出。

1857年,正當英國第二次鐵路泡沫崩潰,美國華爾街也經歷了第一次大規模股市崩潰,其引爆點正是鐵路。當時俄亥俄壽險集團(Ohio LifeInsurance & Trust Company)因過度投機鐵路股票而現金流量不足,在市場傳言下遭到擠兌,應聲倒閉,恐慌蔓延使得一天內有18家銀行宣布止付,為了求取現金,銀行只能大舉拋售股票,造成股市崩盤,最後導致北美有5千家企業倒閉。其結果使得美國北方與南方對經濟事務上的歧見加深,間接引發1861年的美國南北戰爭。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鐵路熱仍然繼續發燒,1866年到1873年之間,美國總共花費近15億美元,鋪設9萬公里長的鐵路,美國各州政府認為蓋鐵路促進交通是好事,所以往往贈送鐵路沿線的土地給鐵路公司以獎勵投資,於是,這就成了炒作的題材:鐵路經過的地方,地價會翻上兩翻,鐵路公司就會賺大錢。

結果,到了1873年鐵路泡沫又引爆金融風暴,這回大蕭條持續到1879年,不只美國受害,歐洲各國也都遭到波及。而這還不是美國的最後一次,20年後的1893年經濟大恐慌也一樣是由鐵路公司破產起頭的。

許多學者都認為鐵路之於工業革命,有如網路之於資訊革命,不過,鐵路與網路最相像的一點,恐怕是它們都引起了金融泡沫。2000年到2001年的網路泡沫崩潰,想必許多人還記憶猶新,然而網路泡沫就那麼一次,鐵路在英、美卻分別引起了3次金融泡沫崩潰。


橡皮推翻了滿清  ──學術與通俗之外的第三種歷史(之十)

2013-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這下子,在英國、美國已經分別燒過3次的鐵路投機泡沫,就要在大清帝國上演了。

英國不僅承擔經濟泡沫崩潰,還因為各鐵路公司各自為政導致許多路線重複或是商業價值低落,趕建出來的鐵路施工也往往十分粗糙;而美國的鐵路公司經營者為了拉高獲利以炒作股價,壓低成本到危險的程度,以至於出軌、鍋爐爆炸等意外頻傳。英國與美國的經驗顯示鐵路放任交由民營的下場並不理想。

在德國的前身普魯士,一開始鐵路也是開放民營,也一樣造成了鐵路投機狂潮,不過到了普法戰爭以後,鐵路在國防戰略上的重要性已經非常明顯,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認為鐵路應該收歸國有,由於當時的投資人已經預見鐵路日後會虧損,樂於將股票賣給國家,因此國有化的過程十分順利。

而在法國、奧匈帝國,鐵路建設則以國有與少數特許的方式進行,並由著名的猶太金融世家羅斯柴爾德家族把持,也就沒有發生投機泡沫的鬧劇。到了1870年代,歐洲的鐵路建設已經差不多完成,只有起步較晚的美國還在大建鐵路,於是歐洲各國興建鐵路的興頭就轉向了開發中國家,其中自然包括了大清帝國,於是,清末第一官商盛宣懷,又要再度粉墨登場。

清廷失其路

清末最早開始對於鐵路的作用有所了解,是在鴉片戰爭前後,當時林則徐命人翻譯英國著作《世界地理大全》編集成《四洲志》,稍後將書稿交給好友魏源,增寫為《海國圖志》,初版於1843年刻印,後來魏源持續「更新」,最後寫了一百卷之多,「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這個主張,就出於《海國圖志》。同時代的徐繼畬,也根據他擔任福建巡撫以及代理閩浙總督時與外國人交流的經驗,於1849年寫成《瀛寰志略》,這兩本書中都提到鐵路的作用與影響力。

《海國圖志》也有誤解偏見之處,如魏源認為洋人會把華人的眼睛挖出來,用來把鉛煉成銀等等,在現在看來相當荒謬,不過古人民智未開,也就不足為奇了。無論如何,《海國圖志》在滿清沒有受到重視,反而流傳到日本,後來成為明治維新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而最早提出修建鐵路想法的,卻是太平天國的「幹王」洪仁玕,他於1859年撰寫《資政新篇》主張建造鐵路「以為全國之脈絡,通則無病焉」,隨著太平天國的滅亡,他的主張也無疾而終。至於實際提案,並著手建造鐵路,那得等到李鴻章的時代了。1875年台灣發生牡丹社事件,李鴻章驚覺日本的近代化發展將造成威脅,除了提議建立海軍,也認為興建鐵路有利於國防,1880年代,又以同樣的理由請奏建議修建多條鐵路,在朝中引起兩次大爭論。

在多方阻礙下,甲午戰爭之前,只修建了天津到山海關的唐胥鐵路,天津到大沽的津沽鐵路,以及關東鐵路和由劉銘傳──也是李鴻章淮軍系統人馬──主建的台灣鐵路。滿清在甲午戰爭前對修建鐵路意興闌珊,只有李鴻章在一頭熱。

不過甲午戰爭以後就不同了,甲午戰爭的結果讓清廷馬上了解李鴻章之前說破嘴也不聽的鐵路國防戰略重要性,明白鐵路建設有助於調動部隊、運送後勤補給,掌握戰場主動權,於是鐵路建設躍居國家建設的最重要事項之一,1896年,清廷設立了「南北鐵路總公司」,首任鐵路總辦大臣就是盛宣懷。

當時與發生橡皮泡沫的1910年不同,大清帝國的工商實業尚未發達,民間資本不足,更別說缺乏興建鐵路所需的工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盛宣懷為了發展鐵路建設,採取借外債、與外國資本「合股官辦」築路的政策,用這樣的合作方式,盛宣懷利用了外國的資金、外國的技術,還有外國的人才,於1896年到1904年間,總共興建鐵路1萬3千餘里。

天下共築之

不過依靠外國當然不是白吃的午餐,向外國貸款的條件,往往就是把鐵路的管理權、用人權、稽核權、購料權讓給外國借款公司,有時還加上鐵路附近的土地開發與開礦權也一起奉送,除了明文規定的部分,暗地裡的還要加上各種回扣、經紀費。借款合約上也規定,中方必須以整條鐵路產權作為抵押,如果到期不能還清本金、利息,外國可以把鐵路占為己有。

另一方面,隨著甲午戰敗的國際情勢,西洋各國紛紛逼迫清廷訂約,取得在華建築鐵路的特權。甲午戰後,李鴻章說服俄、德、法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清廷又為了籌集賠款,不得不向各國貸款,這些「服務」當然附有條件,1895年,清廷向帝俄與法國借了第一筆甲午賠款貸款,金額為4億法郎,貸款期限36年,這筆貸款的附帶條件就是要給予帝俄在東北,與法國在雲南的鐵路路權。

當時的「有識之士」一看,包括了借款、施工和鐵路建成後的經理營運、行政管理權等,明的暗的全都交給外國人,真是「利權流失」、「不平等條約」,民間紳商覺得鐵路有賺頭,應該要自己來撈一票,不要讓外國人賺走,而愛國分子則高呼要收回鐵路「以維國格」。

這些「有識之士」不曉得英國、美國因為搞鐵路而崩潰了好幾回,1870年代中歐與東歐鐵路大王史特勞斯堡(Bethel Henry Strousberg)蓋了一輩子鐵路,最後也以破產收場──這也是俾斯麥之所以順利將德國鐵路國有化的原因,因為投資人發現鐵路並不是穩賺不賠,還很可能會營運後持續虧損,樂得交給政府去承擔。

在這樣的氣氛下,全中國開始掀起一股收回鐵路路權由中國人自己經營的風潮,首開風氣之先的是四川,1903年,四川總督錫良上奏建議「鐵路商辦」,也就是說由中國民間集資來辦鐵路,不假外國人之手。

此時的形勢與甲午戰後的1896年不同,在庚子後新政之下,民間工商實業已經有初步發展,民間資本想找投資管道,躍躍欲試,於是從朝廷、商部、戶部、外務部到各省的紳商,均空前一致表示贊同,清廷允許募集商股,成立鐵路、礦務、工藝、農務等項公司。

同年,四川總督錫良奏請自辦川漢鐵路,並於次年成立了川漢鐵路公司。大門一開,打著「拒外債、廢成約、收路自辦」的口號,全國的士紳摩拳擦掌,把興辦鐵路看作一樁一本萬利的發財好機會,打算在建鐵路事業中大撈一筆。

這下子,在英國、美國已經分別燒過3次的鐵路投機泡沫,就要在大清帝國上演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