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今周刊第825期 2012年10月》/撰文/劉俞青) 2012-10-11 15:25
一位資深的投資家對如今雙北市的高房價,提出深沉的憂心,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如果「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最終將爆發嚴重的社會衝突。而扭轉高房價的根源,應該從正確的稅負制度做起。
編按:市場對房地產後市的看法多空分歧,八二四期《今周刊》刊出達一廣告蕫事長徐一鳴「QE3是房市投資人的定心丸」一文,引發各方回響;本期再引述另一位資深投資家的觀察,他過去的投資經驗頗受《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看重,這次他對房市發表迥然不同於徐一鳴的看法,僅供讀者參考。
「我對雙北市的高房價問題憂心已久;簡單地說,高房價不只是經濟現象,最後會演變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最大的關鍵在於,房子是生活必需品,和股票等其他金融資產不同。一旦高房價造成貧富不均和社會階層的巨大落差,長期會帶來社會的嚴重矛盾和對立。
因此台灣在還沒有實施房地產實價課稅之前,反而先開徵證所稅,這一點非常不合理,我分析如下。 ( 註: 李登輝總統前期, 時任財政部長的王建煊欲推行房地產實價課稅, 遭遇巨大阻力, 王建煊為了避免動搖郝柏村內閣請辭財政部長並以無黨籍身份投入民國八十一年立法委員選舉, 獲得台北市選區第一高票. 自財政部長王建煊以降, 無官員敢再提房地產實價課稅. )
稅改第一步要向有錢人課稅
稅改的目的有四,一是增加稅收,二是量能課稅,三是符合公平正義,四是為了國家發展的需要,而有一些獎勵措施,例如獎勵投資條例。最後一點因為有更遠大的政策目標,因此會和前面三點違背,另當別論。但前三個主要開徵對象,都應該針對高所得或有錢人,這無庸置疑。
有錢人的所得來源有幾個,一是薪資所得,二是執行職務所得,三是股利所得,四是資本利得。前三個都已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所以稅改目標應該放在資本利得,這是第二個邏輯。
對有錢人來講,資本利得是什麼?股票、房地產,還有藝術品、紅酒等,但比重最高的還是股票、房地產。股票和房地產,優先順序要先課哪一個?合理分析,應該是從房地產先課。
這有幾個理由支撐。首先,二十多年來,房地產漲幅遠遠大於股票。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一九八七年,國泰人壽以當時天價、每坪九十萬元,買下現在台北市六福皇宮土地,現在呢?一樣是國泰人壽,以每坪一千六百多萬元買下北市敦化南路的大樓,連黑松在復興南路的土地,每坪都賣到六百多萬元。
但同期的股市表現,大盤如果從一九八七年高點四千八百點起算,現在台灣的股價指數不過七千點,這裡面當然包含除息因素;即使我們把除息還原,粗略地算,一年還原三百點,二十五年還原七千五百點,加上去就是一萬四千五百點,如果以長期持有者來說,股市的資本利得是多少?僅僅只有兩倍(別忘了,股息須申報綜合所得稅)。
但反觀房價已經幾倍了?六福皇宮是第一個逼近一百萬元的天價,但現在地價是多少?許多地段是超過十倍以上的資本利得,如果以當時六福皇宮和現在敦化南路兩個時代下的高點計算,有高達十六倍的資本利得。因此無論從量能課稅或公平正義的角度看,房地產的增值幅度比股票高多了,第一個課稅的目標當然要針對房地產。
第二,從「社會的功能」來比較,房地產價格上漲多半落入少數人的口袋,這個精神就是英業達會長葉國一在媒體上說的,只要買一塊地,躺著睡覺都能賺錢。
但股市代表什麼?它是現代經濟社會中,生產事業和服務業的總和,背後創造許多就業和所得分配的功能。如此,怎麼會從股票市場先課稅,而不是從不勞而獲的房地產(土地)課稅呢?
第三,從資產泡沫化的角度來看,股市現在最多是不高不低,說太貴也不至於,太低也還好。但反觀房地產,房價所得比嚴重偏高,若從租金收益率看,明顯偏低,這是泡沫的徵兆。
房市比股市課稅更符合正義
這個風險,政府當然要想辦法解決,我肯定之前央行帶頭打房。打壓房市一來能阻止泡沫擴大,第二則是避免銀行未來的房貸呆帳產生。只是,是不是帶來實質效果?必須繼續觀察。
此外,房地產交易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流動性僵固現象」,和一般金融資產交易完全不同,這也是我支持應該先課房地產交易所得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房地產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般經濟學教的「供需觀念」,不是一般自由經濟市場的供需關係。為什麼?因為房地產是住的必需品,所以假設這個社區有一百個單位,其中有一兩個單位賣出,一坪漲十萬元,其他九十五個單位只是心裡很爽:我的房子一坪漲十萬元了;但大部分人不會把房子賣掉搬走,頂多只有兩、三戶會這樣做。
但其他的投資行為不會這樣,股票或黃金等標的價格要上漲,前提是要能承受賣壓的結果,很多人都會因為漲價就把該樣資產賣掉,只有房地產不會。
房地產的這種特性沒有人去分析,價格雖然是供需造成的,但因為房地產的這種供需結構,有先天性的「流動性僵固」問題,所以它的價格很好炒作。
反觀股市,假設台積電從七十元漲到九十元,所有想要賣的都會倒出來;而當你房地產從七十萬元漲到八十萬元(當然,要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題材啦),九五%的人是不會賣的,因為那是自己要住的,頂多可以向銀行再多貸一點錢。
房地產泡沫就是這樣形成的。嚴格說來,房地產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率、競爭的市場,不是一個經過市場考驗形成的價格結構,這就是為什麼每次房地產泡沫崩盤都很慘。
日本的一九九○年、美國的二○○八年,以及歐洲這次義大利、西班牙、冰島及愛爾蘭,為什麼都這麼慘?主因都是房市泡沫,而在整個價格形成的過程,沒有經過完全競爭市場的供需結果,因此量的機制不足以代表市場真正的價格,但很少人去分析這一點。
此外,還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論支撐高房價,如許多建商說,現在華人地區台北的房地產最便宜,尤其喜歡拿台北和香港、新加坡比較。這裡有兩個不一樣,第一,香港、新加坡都是「島」,是城市國家,沒有多餘土地,這麼多人就擠在這個島上。
但台灣作為一個國家,尤其公共交通建設這麼便利,怎麼能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台灣還有中南部廣大的土地,不能純粹用土地面積的供需關係分析。
現在房價是富人的金錢遊戲
第二個不一樣是所得水準不一樣。新加坡所得是台灣的兩倍,但回頭看台灣的所得水準,如果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所得能夠提高一倍,那麼今天看房價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樣了。
所以對照六○年到八○年代,台灣的經濟成長速度,當時的房價就一點都不荒謬,因為經濟一直成長,所得一直提高,房價只是跟著溫和地水漲船高。
但現在不一樣,現在台北市的房價是一種少數有錢人玩的money game(金錢遊戲)。因為現在台北市最基本的一個居住單位,起碼要三千萬元起跳(指成屋市場)。這個數字至少是白領階級不吃不喝十五年以上的工作所得,但你不可能不吃不喝,總有一些基本生活花費。
換言之,現在台灣的所得根本付不起目前的房價,所以房價只是少數有錢人玩的金錢遊戲,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
因此我認為資本主義再搞下去,會有第二次革命,因為當年輕一代進入社會與職場,對未來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對立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對整體國家而言,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說,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那麼,他們的希望在哪裡?
一九八九年,台北市一般住宅價格接近每坪二十萬元時,已經有大量「無殼蝸牛」抗議,上街露宿;今天我們看不到對高房價的社會抗議運動,其實背後問題更嚴重。
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時的年輕人只要房價略降,他們努力工作還有購屋置產的機會;而今天的年輕人,已經放棄了,因為再怎麼努力都買不起房子,他們當然就選擇當月光族,以及不婚、不育族。一個國家到了這步田地,會是什麼狀況?
現在抬面上有決策權的人,都很幸運地是有產階級了,但如果站在剛進職場年輕人的角度來看,我非常支持應該對有錢人多課一點稅,但是要從符合公平正義的角度來課稅。因為只有正確的稅負制度,才能給予年輕人一個美好的未來。
收入不均非重點 專家:「機會不平等」才是罪魁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10-12 21:15
若說「占領華爾街」帶來什麼教訓,那是憤怒,帳篷,以及,擊鼓鳴槍,動不了全球金融體系一根寒毛。但也不能說「占領者」徹底失敗,他們揭開各種指標與數據的斑斕表面,重創美國人自尊。譬如:「美國收入不均的程度比俄國、中國、喀麥隆更嚴重。」
義大利統計學家Corrado Gini於1912年提出吉尼係數(Gini index),在0-1的範圍內丈量收入分配。0表示一整塊餡餅人人有得嚐,1則是少數貪婪者吃乾抹淨。2011年美國吉尼係數0.475,較前一年升1.3%,也是1993年以來增幅最大。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收入前1%的120萬個家庭去年收入成長5.5%;9600萬家庭(約佔80%美國人)一年賺不到101583美元,收入掉了1.7%。這是機會不均的經濟復甦。
《Bloomberg Businessweek》Josh Tyrangiel指出,嚴重的收入不均也不全是缺點。倘若金字塔頂端的財富激勵低階層人民,差距就沒甚麼意義。如果政府遏止公民從低階層繼續跌入最底層,那也確保了尊嚴。假設從貧窮到富裕的路程是一段敞開的道路,沒有偏見與貪污阻撓,那就無人能哀嘆,命運天注定。因此,「收入不均」成為標靶其實有點誤導,矛頭應該指向「機會」才是。
不若收入,機會的構成飄忽不定,只有某些是有形具體的:投票權的行使與進入公立學校的管道、可靠的社會服務、穩定的市場、針對想靠投機取巧出人頭地的懲罰制度。
聯邦政府過去4年在捍衛機會上著實付出不少。病患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The Affordable Care Act)承諾,失去健康不再與失去儲蓄畫上等號;即使通貨膨脹嚴峻、國會不斷要脅刪除預算,佩爾獎學金(Pell Grants)也沒停止資助清寒大學生;儘管輟學率與收入成反比,數千名學生仍繼續就讀大學,只因當公立學校漲學費、削預算時,聯邦政府會出面收拾爛攤子。
機會也賴符號維生,美國源源不絕的製造各種象徵。美國總統Barack Obama是美國生活一種可能的象徵符號,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是另外一種典型。在「占領」人士眼中,Blankfein不悅神色與豐厚報酬是金融產業鄙棄小人物的證明。然而符號,就像統計數據,隨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改變。Blankfein出生於紐約州布朗士(Bronx,紐約著名的貧民區),父親在郵局服務、母親是接待員。他在公營住宅長大,13歲時在舊洋基球場賺到人生第一便士,Blankfein憶道:「1杯蘇打3美分。」毫不意外,而今58歲的Blankfein說,美國仍是孕育機會的豐饒土地。他詰問:「拜託,還有哪邊能去?哥本哈根有哪個區域是我沒聽過的嗎?我們是吵鬧、瘋狂、又蓋了很棒的劇院,但在極端狀況中,我們其實很穩定。」
關鍵字出現:極端。幾乎所有美國頂尖大學都提供need-blind獎學金,確保傑出但貧窮的學生也有躋身世界的機會,但有另外一批清貧學生卻得為社區大學學費日夜掙扎;一家新的乾洗店要申請小型公司貸款可能處處碰壁,但走在前頭的新創企業無論年齡或品質,很輕易就能獲得創投青睞。問問Blankfein:「哪邊你能找到像Zuckerberg一樣的人?一樣可以在學校宿舍就找到金主,幫助他進入資本市場拿到一次又一次的融資,世界上還有哪個地方存在這樣的事情?美國哪個時刻還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這些極端的美式誘惑吸引來自全世界的人。來美國找機會的人川流不息,而公平並不長存。新的洋基球場2009年開張,這座球場門票最昂貴的前9排座位以一條深長的「護城河」與後排那些想方設法取得更好視野的球迷劃開。「我已經不記得以前我是怎麼成功潛到第一排看球了,我不是沒有試過。」Blankfein說。
〈財訊〉謝金河:一個公平正義 讓台灣陷入泥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訊409期 文/謝金河-《財訊》雙週刊董事長兼發行人) 2012-10-11 15:25
政府繼奢侈稅後,政府又對股市下重手,強行通過證所稅,有如一記七傷拳,造成全民受害。台灣的執政當局常常把公平正義掛在嘴上,但是過度拘泥讓台灣經濟深陷泥淖,一個公平正義讓全社會沒有贏家,全部都是輸家,就連政府本身也沒有贏。
半年前,台北市上映一部電影,故事源頭是巴黎羅浮宮的一幅畫作──一五六四年完成的北方文藝復興巨匠布魯哲爾的經典繪作《前往髑髏地的行列》。電影的導演也是一位畫家,他由這一幅畫帶出十六世紀西班牙宗教法庭對尼德蘭的新教改革進行血腥鎮壓的實況。尼德蘭正是今日荷蘭的前身,赫然讓我想到一六二四年發明的「印花稅」。
印花稅的定義,是對合同、憑證、書據、帳簿及權利許可證等檔案徵收的稅種。納稅人透過在檔案上加附印花稅票,或者蓋章來履行賦稅義務。這是一個源自歐洲的古老稅制,源頭正是一六二四年的荷蘭政府發生經濟危機,財政出現困難,當時執掌政權的統治者Maurs要求大臣提出增稅辦法,但是大臣們害怕人民反對,於是議來議去都沒有下文。後來荷蘭的統治階級採公開徵求,用重賞來尋找新租稅方案,印花稅就是在萬千個應徵者設計方案中精選出來的。可見印花稅的誕生,較其他稅種更具傳奇色彩。
奢侈稅打房無力 重創經濟
印花稅的設計者可說是匠心獨具,他觀察到人們生活中使用的契約、借貸憑證之類的單據很多,一旦徵稅,稅源很大,且人們還有一個心理,認為憑證單據上由政府蓋個印章,就能成為合法憑證,訴訟時也有法律保障,因而對繳納印花稅也樂於接受。就因為這樣,印花稅被經濟學家視為稅負輕微、稅源暢旺、手續簡便、成本低廉的良稅。
統治者通常是基於財政需要而向人民收取賦稅,通常都會冠上一個「公平正義」的大帽子,但是租稅有如拔鵝毛,拔得恰到好處,統治者與人民皆大歡喜;不當的租稅政策,就很可能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重傷害。統治者高喊「公平正義」的時候,很可能帶給國家沉淪。
先前我們提及義大利對跑車、遊艇課重稅,讓擁有跑車者廉價求售,擁有遊艇者必須停泊他國,最近法國總統奧朗德準備對年收入逾一百萬歐元的人開徵七五%重稅,這項形同「沒收」的重稅,已讓法國有錢人開始腳底抹油,準備跑路。
台灣今年經濟表現好像突然休克一般,全身失去活力,也與租稅有關。一個是去年總統大選前為了抑制房地產漲價,政府突然祭出奢侈稅,這個原本衝著打房而來的奢侈稅,預估一年可課得一五○億元,可是自從去年六月上路以來到今年九月,奢侈稅開徵十六個月,財政部只課得五十三億元,與預期目標相去太遠。
奢侈稅課得的稅收有限,另一方面,奢侈稅原為抑制房價上漲,但全台除了台北市小跌之外,其餘四大都會區房價都不跌反漲,完全失去當初設計奢侈稅的美意;另一個後遺症是房市暫時停止呼吸,房地產買賣雙方都不輕易出手,一時之間造成房仲業營運進入冰河期,眾多房仲人員失業。房地產原被視為帶動內需的火車頭產業,因奢侈稅暫時停止呼吸,重創台灣內需產業,提早讓台灣經濟進入寒冬。
繼奢侈稅後,政府又對股市下重手,國民黨緊急動員,在立法院強行表決通過證所稅,這個在一九八八年曾經開徵、後來喊停的錯誤政策,再度借屍還魂,結果只憑幾位學者粗率討論就拍板定案的證所稅,雖然二○一三年才正式開徵,但卻有如一記七傷拳,造成全民受害的效果。
一個證所稅 搞到全民皆輸
首先是證交稅一至八月只徵得四九一億元,與今年證交稅開徵目標一二六五億元,相去甚遠,政府想加稅的目標沒有達成,反而流失更多稅源;二是股市交易量大減,券商普遍陷入虧損,只好裁員應變,增加失業人口;最近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都出面感嘆,股市日均量未達七八三億元,連交易所也要賠錢。證交所一直以來都是一本萬利的事業單位,如今也自顧不暇。
可怕的還有證所稅扭曲了整個市場生態與結構,讓股市八千五百點變成一個天花板,對IPO(首次公開募股)課稅也逼得企業只好思考借殼上市,股市正常交易機制受到衝擊。最近二代健保附加費又找上股民,除了銀行存款課稅,現金股息、股票股利都得課二%的稅,健保費明目張膽變成「健保稅」,這項新稅制勢必加重明年股市的棄權息壓力。
政府變相懲罰長期投資者,恐怕會讓股市更加走上投機的道路,因為證所稅,外資使不上力,內資作壁上觀,台股昔日優勢盡失,本來股市是全台股民共同追逐的社會安定最大寄託,如今證所稅衝破了既存生態,股市愈無力,人民愈無感,台灣的經濟,神仙也難救。
奢侈稅重創房市,證所稅衝擊股市,這是台灣經濟今年獨自探底的根源之一。其實稅制影響台灣茲事體大,像九○年代台灣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當時蘇富比、佳士得亞洲總部都設在台北,可是因為賣家課稅的問題無法解決,於是兩家拍賣公司都把總部搬到香港。如今香港已成亞洲藝術拍賣重鎮,帶動周邊產業與人員就業,也順勢帶起了香港經濟,今天連台灣的藝術市場從業人員都得到香港謀職。
有了藝術拍賣成功經驗,後來香港又完全取消紅酒稅,過去香港人買紅酒都寄存在澳門,如今紅酒稅解除,香港搖身變成亞洲最大紅酒拍賣中心,每年創造的經濟產值遠在租稅收入數倍之上,這是放長線釣大魚的手段。
台灣的執政當局常常把公平正義掛在嘴上,這是幾百年來統治者一貫訴求,但是過度拘泥公平正義可能重創經濟。今日台灣經濟深陷泥淖,源頭就是公平正義害死大家,一個公平正義讓全社會沒有贏家,全部都是輸家,就連政府本身也沒有贏。 ( 註: 荷蘭以前是君主制, 現在是君主立憲制, 君主制度下, 用統治者三個字來稱呼執政者, 合理. 但是, 若把民選制度下的執政者也稱為統治者, 恐有商榷餘地. )
〈先探投資週刊〉謝金河:買價值股優於買景氣股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先探投資週刊1695期【謝金河/專欄】) 2012-10-12 14:35
台股國慶行情大大失靈,雖然馬總統發下宏願要提高薪資所得,但是國慶日後首日,台股盤中大跌逾一四○點,這一記跳空長黑大跌,與報載外資借券賣出餘額四一八.五三萬的歷史新高,報紙形容「萬箭齊發,史上之最」。證所稅還沒有上路,台股已險象環生,明年的情況還會更糟。所以上週我們提及,政府把台股搞成「剝皮寮」,最後很可能把台灣帶向絕境。
「投資人,辛苦了!」
星期二,我陪同吉姆羅傑斯先生 (Jim Rogers) 到總統府晉見馬總統,看到馬總統神情凝重,看起來壓力重重。馬總統跟我握手的時候,特別對我說:「老謝!你辛苦了!」其實我心裡想,真正辛苦的恐怕是馬總統,因為馬總統進入第二個任期,為了追求歷史定位,將公平正義無限上綱,結果把台灣搞成全民大燜鍋,馬總統的民調支援也跟著節節滑落。
印鈔票的效力好像走到尾聲,全球股市又變得無力,這回《今周刊》又邀請吉姆羅傑斯來台演講;這位商品大師其實這麼多年不改其志,他認為歐美印鈔票是沒有用的,希臘、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最後仍得面對基本面的問題。他認為世界鈔票印得愈多,實體資產與商品愈大,因此,即便買股票,也要買那些原物料生產國。
羅傑斯先生對股市看得很不好,他認為逢高都是賣點,目前他全力加碼放空股票,最近美股回檔,與美國財報效應有關,像最近美國鋁業揭露全球鋁需求從七%下修為六%,美鋁十日大跌○.四二美元。另外,帶動全世界經濟扮演重要角色的APPLE,股價從七○五.○七美元跌到六二三.五五美元,不但市值失守六千億美元關卡,這一波回檔達一一.五五%。
威盛+宏達電=大毀滅?
台灣的PC產業是台灣電子業很大的集團,也是創造營收的尖兵,未來若有什麼三長兩短,對台灣經濟鐵定又是重傷害,也可以看出台灣IT產業正節節敗退之中。這回台股下跌,又與宏達電連跌兩支停板有關。
宏達電會不會重蹈威盛覆轍?最近很多人都在問。二○○○年威盛一度漲到六二九元,後來跌到四.八三元,陳文琦一度力圖振作,今年股價一度跌到七.七七元,但是最近減資五○%,股價又天天跌停,看起來也是沒有明天。這十年來,威盛與宏達電從上天到下地,市場投資人買了天價股票,市值已折損一.二兆台幣,這是一個大毀滅。
看到宏達電、威盛的大毀滅,恐怕股民心中會打一個大冷顫。其實台股在證所稅壓制下,前景已無多,大咖爭相出走已是不爭事實。最近香港股市無懼中國深滬股市破底壓力,奮力上挺,且成交量有擴增現象,似乎暗示台灣資金有點轉進香港跡象。
小散戶何去何從
最值得一提的是台資概念股最近表現可圈可點,十一日虧損累累的富士康突然拉尾盤,最近大漲一六.八二%。最近兩大食品龍頭廠康師傅與旺旺中國市值都突破一三○○億港幣,康師傅股價從一七.九港元漲到二四.三五港元,旺旺最高漲到一○.五港元。
這些台灣人最熟悉的公司,最近股價表現都相當不錯,可以想見,不想對證所稅攖其鋒的台灣有錢人,正悄悄轉戰香港。
最近香港先施百貨賣掉大連的先施百貨大樓,淨賺五六○○萬港幣,股價開盤一度大漲一倍;最近成衣零售的威高國際賣掉汕頭廠房,淨利一四二二萬人民幣,也讓股價上揚。目前資產出售潮正在港臺兩地上演。
本夢比行情再現
台灣的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大戰場正節節敗退,景氣愈來愈不可靠,買景氣股風險仍很高,此時最好從價值投資切入。
最近新藥股飆漲不已,像基亞已飆升到一二八元,基亞今年以四五元增資,股票賺翻了。基亞目前市值一六二億,今年營收不到一億元,真正是本夢比的股價。同樣智擎漲到二○二元,也市值也挺進到一八六億元,對照今年前三季一.七四億元的營收,也是本夢比,價值如何判斷,則看投資人自行取捨。
不過很多退而求其次的投資人跑去買分身,像基亞大漲,也造成云辰的大漲,最近智擎大漲也拉動了東洋製藥,創源大漲也對訊聯有正面帶動。最近有一檔遺珠遠見科技,不論從轉投資或資產條件,都堪稱是價值低價股。
有感幸福? 9成5小資族:至少要存638萬元才夠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12-10-12 16:05
為了解「小資族」的理財觀,中央存保局與人力銀行針對目標群眾進行幸福理財調查。結果發現,高達6成的小資族認為現在生活只能算普通,甚至不覺得幸福,平均幸福分數約53.54分,9成5的受訪者則認為「足夠的存款」才能增加幸福感,且至少要存夠638.53萬元才夠。
根據調查結果,「小資族」對於目前的生活自評約53.54分,距離60分的及格門檻仍有差距。而在可複選的情況下,80.68%的人認為「穩定的經濟來源」是成就幸福的關鍵因素,其次分別為身心健康(61%)、愛情婚姻(41.32%)。
調查同時指出,小資族每月平均約可儲蓄9163.69元,每月儲蓄金額則是占月薪比例25.37%。進一步探究儲蓄的動機,主要是為了儲蓄緊急預備金的需求(49.89%)、存錢買房(38.81%)、旅遊(36.91%)和養老/退休金(36.91%)等,顯示小資族除了對未來有計畫外,也相當重視生活品質。
中央存保公司副總經理蘇財源表示,中央存保局提供每位存款人在每一家金融機構新台幣300萬存款保障,而且外幣存款和存款利息均納入保障範圍。一旦金融機構經主管機關勒令停業,存保公司就會在保障額度300萬元內,賠付給存款人。
而為促進年輕族群對於存款保險的瞭解,中央存保公司即日起到11月8號止,將舉辦網路有獎徵答活動,讓民眾更了解存款保障的重要性。
為了解小資族群的幸福理財觀,1111人力銀行特以隨機寄送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立意抽樣調查,有效回收樣本數為1118份,在信心水準為95%,誤差值為正負2.93%。
台灣高房價 BBC咋舌
薪凍漲13年 房價4年漲34%
蘋果日報 - 2012年12月24日
【楊芬瑩、邱煜婷╱綜合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以專題報導許多台灣人買不起房子的現況,介紹月入9萬元的家庭也買不起台北郊區房子;並引用最新數字,指台灣薪資凍漲13年,但台北房價4年漲5成,房價所得比是14倍。學者指要熄滅房價炒風,大概要等2016年持有房屋成本慢慢增加之後了。
該文以台北租屋族蔣明雲(譯音)為例,她與先生月薪共約9萬元,但連郊區老房子也要1000萬元,她說要買房,「就不能有娛樂開銷或出去吃飯,也不能生病,老天保佑爸媽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不能生孩子、也不能失業。」
房價為年收14倍
BBC報導(goo.gl/jt1eD)指雖然陸續有團體抗爭,要求居住正義,但台灣利率、房屋稅率、遺贈稅率低,房市對海內外資金極具吸引力,未來若更開放陸資,炒作必更惡化。尤其有錢人、海外僑民、大陸台商,因金融危機不敢投資股票或新生意,轉而把資金投入房市。
據統計,2006年底到2011年底,台灣房價成長速度在亞洲排第4,過去4年全台房價上漲34%,台北房價漲50%,台北新成屋平均每坪73萬,雖比亞洲其他大城市房價低,但台灣人實質薪資已13年未增加,平均2000萬元的台北市房價,是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的14倍。
應採取實價課稅
去年6月我政府開徵奢侈稅,房地產交易雖減少30%,房價卻不跌,永慶房屋經理黃增福說:「投資客為了避稅,寧可不賣也不願意減價。」批評者認為,政府應取消優惠屋主與投資者的政策,房屋稅與地價稅不應以公告現值計算,應實價課稅。
只是今年8月1日上路的房地產實價登錄,原本要用來做為房產稅的估算基礎,因房地產商與立委反對而作罷。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接受BBC訪問時稱,不修正房地產課稅機制,會危及國家經濟,且台灣已有房地產泡沫,不應持續下去,否則年輕人會越來越不滿,因為不管多努力工作都買不起房。
2016年可望跌價
但上周央行召開理監事會議,卻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說,這幾年低利率環境的確造就相當多投機客,現在房屋供給太多、房價已漲到頂,未來實價登錄將往實價課稅方向走,2016年後地價稅、土地增值稅調升,會讓房屋持有成本增加,投機客將減少,市場可望回到合理價位。
除改善稅制、抑制投機客外,《住宅法》也將實施。營建署長葉世文說,《住宅法》將在12月30日實施,相關住宅補貼、社會住宅、居住品質、住宅市場及居住權利平等也會同步實施。
- Oct 12 Fri 2012 18:50
〈今周刊〉打拚買不起房 早晚鬧革命〈財訊〉謝金河:一個公平正義 讓台灣陷入泥淖; 台灣高房價 BBC咋舌 (合輯)
close
〈今周刊〉打拚買不起房 早晚鬧革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