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5月28日 上午12:23
地球變重了!不是因為質量改變,而是人類越來越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報告,近三十年間,全球體重過重的人口增加一倍,估計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口太肥,而且女生比男生肥。
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統計報告指出,一九八○年,男性身體質量指數超過三十的僅有百分之五,女性有百分之八;近三十年來肥胖人口成長近兩倍。
這份報告同時揭露,已開發國家正是讓地球變重的罪魁禍首;根據統計,全世界最肥的地區是美洲,超過六成過度肥胖,並有兩成六有肥胖問題。第二名則是則是歐洲與地中海東岸國家。將美洲與歐洲大陸的肥胖人口加起來,女性有超過一半都太肥了。
全球最苗條的地區則是東南亞國家,過度肥胖僅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三有肥胖問題,甚至比非洲國家還要苗條。至於台灣所在的西太平洋地區,則是全世界第二苗條的地區,僅有約百分之六的人口有肥胖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全世界每年有兩百八十萬人死於肥胖所導致的疾病,包含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甚至癌症;值得慶幸的是因為預防診斷觀念的傳播,高血壓在已開發國家中有下降趨勢。
減肥無用? 專家:肥胖形象根深柢固
作者: 陳珮瑜 | 台灣醒報 – 2012年5月31日 下午12:48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綜合報導】費盡心思終於瘦身有成,但朋友還是只記得妳當初擁腫的姿態?科學家發現,即使女性減重成功,其家人和同儕還是只會記得她肥胖時的模樣,甚至還會繼續貼上「懶惰」、「貪心」等標籤。專家表示,肥胖所帶來的社會歧視力量既強大又具持續性,比肥胖對人體的傷害還要劇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和澳洲墨爾本莫納什大學共同進行研究,邀集273位自願受訪者,讓他們看兩組不同女性的照片:一組體態一直維持苗條狀態,另一組則是從原本肥胖到瘦身成功的轉變過程,並給予受訪者該兩名女性的相關資訊,然後再詢問受訪者,哪組照片較具吸引力。
結果顯示,有較多受訪者認為,相較於瘦身有成的女性,一直維持苗條體態的女性較具吸引力。此外,受訪者對於減重成功的女性還提出負面評論,包括懶惰、貪心等等,顯示「肥胖偏見」仍舊存在。
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研究員萊特勒表示,肥胖所帶來的社會歧視力量是非常強大且具持續性,甚至比肥胖對人體的傷害還要劇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科學教授奧布萊恩則指出,許多人是為了擺脫社會的歧視眼光才努力減肥,沒想到最後竟然徒勞無功。他強調,人們應該重新思考對於肥胖的定見,鑒於這種偏見可能會使人受到負面傷害,應該減少對於肥胖者的歧視。
對抗肥胖╱大杯含糖飲料 紐約擬管制銷售
自由時報 – 2012年6月1日 上午4:23
〔編譯管淑平、記者洪素卿/綜合報導〕紐約市政府打算禁止販售容量超過十六盎司(約四百七十三毫升)的大罐或大杯汽水、含糖飲料,這是市長彭博對抗紐約客肥胖問題,所採最具企圖心的行動,將創全美首例。
餐廳、電影院 禁售逾473毫升飲料
市府這項禁令最快將於明年三月實施,在速食店、餐廳、電影院、運動場館和街頭攤販,不論是罐裝或從汽水機注入杯中販售的汽水、能量飲料和冰茶等含糖飲料,只要容量超過十六盎司都不准賣;採用自助式飲料機的餐廳,提供顧客的杯子容量不得大於十六盎司,但顧客可續杯。
不過,低糖汽水、每八盎司卡路里量低於二十五的低糖或不含糖飲料、果汁,奶昔等以乳品為基礎的飲料、酒精類飲料,以及超商、超市和自動販賣機等販賣場所,則不受這項禁令限制。
彭博五月三十日受訪說,「肥胖是全國性的問題」,該禁令「是民眾希望市長做的事情」。
全國汽水產業團體紐約分支組織「紐約市飲料協會」批評,市府這項計畫不公平地專挑汽水開刀,該讓健康專業人士尋找真正能遏止肥胖問題的解決方式。
彭博的提案還必須獲得紐約市健康委員會批准,該會委員均為市長任命,因此預期將會通過。
已任三屆紐約市長的彭博,將公衛列為施政優先項目之一,已實施一系列積極措施對抗肥胖症,但這類作為被批管太多,嘲諷彭博是「彭博保母」。
紐約市成年人超過一半過重或肥胖。衛生局長費里認為,過去三十年來紐約市肥胖率增加,含糖飲料要負一半責任;約三分之一的紐約客平均一天喝一瓶以上的含糖飲料。
專家︰標明熱量較實際
對紐約市禁售大杯、大罐含糖飲料,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與其管理西西數,強制標示含糖量或是熱量可能更實際,讓民眾了解喝下了多少糖或熱量。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組長蔡淑貞也認為,政策的制定要考量其可行性,喝下太多含糖飲料的問題不單單是產品大小,也在於民眾飲食行為,不可能去限制民眾喝幾罐,也不大可能去限制大尺寸的包裝。
濃縮乳脂肪恐致免疫失調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18日 上午1:19
許多加工食物、糕餅、甜點含有高濃縮乳脂肪。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這些乳脂肪很可能造成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容易引起免疫失調。
科學家相信,乳脂肪會打亂腸道細菌生態,使害菌、病菌大量湧入,甚至引起極端免疫反應,患者可能出現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而這些疾病都會導致上腸道激躁症。
過去西方社會很少出現免疫失調病例,美國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五十年來免疫失調疾病在西方世界日漸普遍。
研究首席作者為美國芝加哥大學陳尤金教授(Eugene Chang,音譯),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期刊。
陳教授表示,某些基因差異可能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風險,不過疾病要發生,還需要其他力量推波助瀾,像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改變就可能誘發疾病,使發病風險節節上升。
加工食品、糕點多含有大量濃縮乳脂肪,這些乳脂肪混合多種脂肪酸,多半都屬飽和脂肪酸,容易傷害健康。
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發現,乳脂肪會改變腸道細菌種類、生態組合。研究人員讓帶有特定基因的老鼠食用大量乳脂肪,六個月內,有百分之六十的老鼠出現腸道發炎症狀。與採用低脂飲食的老鼠相比,這些老鼠的腸道症狀也嚴重得多。
研究人員認為,人類如果食用大量乳脂肪,應該也會產生這些問題。免疫系統與腸道細菌原本維持和諧、休戰狀態,當一個人帶有特定基因,又食用許多乳脂肪,就可能打壞這種平衡。
研究分析發現,乳脂肪會造成腸道「沃茲沃氏嗜膽菌」大量滋長,這種細菌原本數量稀少,一旦數量增加,就容易刺激免疫系統,使腸道組織受到傷害。研究人員建議,如果要預防發炎性腸道疾病,最好改變飲食型態,以幫助腸道生態恢復正常。
美研究 吃早餐 預防糖尿病
作者: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年6月18日 上午1:19
想要擁有健康身體,每天千萬不要忘記吃早餐。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吃早餐的人較不容易罹患第二型糖尿病,也比較不會發胖、出現啤酒肚。一周吃早餐次數只要達四到六次,就能幫助預防糖尿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安德魯‧歐德加爾德博士研究發現,吃早餐頻率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成反比關係,早餐吃得越頻繁,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越低。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常吃早餐可幫助調節身體質量指數(BMI),進而降低糖尿病風險。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糖尿病協會年會。共有五千一百一十五位男女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剛開始參加研究計畫時,都沒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年齡介於十八到三十歲。
研究追蹤時間平均約十八年。研究人員定期請這些人填寫問卷,以了解他們一周吃幾次早餐。
研究結果顯示,與一周吃早餐頻率少於三次的人相比,每天吃早餐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四,肥胖風險減少四成三,出現腹部肥胖的比率也減少百分之十四。沒有天天吃早餐,但一周吃早餐次數達四到六次者,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肥胖風險也會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兩成四、兩成五。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飲食中應該含有豐富的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脫脂乳製品、豆類、家禽類與魚類食物等,以維持營養均衡。
- May 28 Mon 2012 21:05
打擊肥肉 注重身體健康; 對抗肥胖╱大杯含糖飲料 紐約擬管制銷售; 濃縮乳脂肪恐致免疫失調; 吃早餐 預防糖尿病 (合輯)
close
地球變重了!人胖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