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構民主中華的典範  馬總統應如何寫就職演說(一)

2012-5-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 評論數: 0

馬總統即將就任第十三屆中華民國總統,各方對他第二任期期望很高,尤其希望兩岸中國人能共創寬闊宏偉的政治格局,成就中華文明的新里程。

兩岸經過4年的和平發展,無論在政治體制、經濟模式、社會生活、文化價值等方面,都已產生互相激盪的作用。兩岸的互動與相互影響是無可逆轉,也沒有任何一方能夠迴避。大陸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掌握強大的國際話語權,台灣的政治地位與經濟條件未必盡如人意,但民主自由與人本精神的落實,確是明顯的成就。馬總統應可立足於這兩個基礎,以更開闊的心胸、更遠大的志向,為未來的「一個中國」建構典範。

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起步不算太早,直到1980年代後期,蔣經國晚年才進行六大政治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推動台灣民主政治迅速發展。其後,經過李登輝的近一步開放與對民進黨的扶植,建立了政黨政治基礎;同時推動國會改選和總統直選,奠定了政黨競爭規模。

這次總統大選雙英對決,選戰過程充分展現了台灣的民主成就。兩黨競爭過程的緊張、選後敗選方展現的民主風範,不只牽動每一個台灣選民的心,上億的大陸民眾也翻牆呼吸自由民主的空氣,深受感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足見大陸同胞同樣嚮往民主自由。透過兩岸交流往來,自由民主的花朵一定會在大陸綻放。

但是台灣的民主發展也出現瓶頸,政治上始終無法擺脫藍綠惡鬥的本質,總統也必須身兼黨主席才有足夠的權威統一黨內口徑,順利推展政務。馬總統最近推動的四大改革就遭遇到黨內外無比的壓力,足見在政黨競合的理念、黨政運作的機制、行政立法的溝通、總統的權利義務,都有調整的空間。而大陸政治體制雖然存在重大缺陷,但展現出來的超政府效能與效率,卻也值得正深陷「民主失能」泥濘的台灣醒思。從任何角度看,台灣的民主都還需要進一步深化。

另一方面,大陸最近發生幾起重大事件,也彰顯了台灣體制的可貴。廣東烏坎村民為維權展開抗爭,意外舉辦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村自治選舉,這是一次民主小小的實驗,有人認為會是大陸民主的「破窗」。薄熙來案和陳光誠案,也顯示大陸不開放、不透明所產生的嚴重弊端,這3起案件大陸都必須反思。

兩岸從520後,將進入後九二共識新階段,兩岸除了「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區」等政治話題外,還有更急迫的經濟、文化議題必須展開協商與合作,才能深化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兩岸若能拋開狹隘的國家主權觀,以一個超越的「大中華」概念架構共識的基礎,或許就不會陷在各自表述、各說各話的泥淖中。

馬總統當選後曾表示會跑遍台灣各地,傾聽人民的聲音,也會虛心接受批評,檢討改進,更會定期徵求意見、坐下來和人民團體座談。這些就是民主的程序與表徵,然而,更重要的是,馬總統應該在既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建設台灣更民主、更自由、更重視人權的典範,並影響大陸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為促進民主中華而奠下基礎。


面向大陸公民社會 發揚台灣價值  馬總統應如何寫就職演說(二)

2012-5-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1| 評論數: 0

馬總統即將就任第十三屆中華民國總統,他的就職演說不僅台灣人民關心,對岸13億中華民族子孫也高度關切。

大陸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帶來的城鄉差距、貧富懸殊、環境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城市管理也日趨複雜,工廠汙染、垃圾為患、人際疏離、犯罪率提高、弱勢族群照顧等問題,都需要解決,社會階層矛盾問題更是嚴重。

許多地方首長已經認識到,必須要把政府為主的社會管理行為轉化為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有效治理。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說,廣東維穩,要從政府管治轉向政府、社會共治。成都市654個社區,今年起將獲得政府補貼的社區居民自治專項資金,希望藉以培養社區民主管理能力。可見大陸已體認,必須藉助公民社會的崛起,協助政府治理日趨多元複雜的社會。

在這一點,台灣相對成熟的公民社會經驗,值得大陸借鑒。台灣90年代民主化後,對抗性的「民間社會」已逐漸轉變為「公民社會」。所謂公民社會,是指國家與社會並非二元對立的認知,及公民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理性討論。

不容否認,大陸國力與民間財富快速成長的同時,社會價值觀卻面臨大潰壞,業已形成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信任與價值觀的重建已迫在眉捷。

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後,大陸人士在自由參訪之餘,逐漸發現台灣社會的優點,如民眾親切有禮、樂於助人、拾金不昧的優良品德,以及社會秩序井然等,頗受到艷羨。

日前大陸知名作家韓寒以《太平洋的風》一文,寫下來台觀感,描述的就是台灣社會的這些良善特質,不僅令大陸網友瘋狂轉貼,更引發台灣各界迴響。

不過,台灣人驕傲之餘,也產生質疑,韓寒眼中的台灣是真實的、完整的嗎?是否台灣人在遇見大陸遊客時,都自動化身為「台灣代言人」?或只是針對名人選擇性地釋放善意?否則為何台灣社會經常發生欺負外勞情事?隨後發生的惡少向街友潑糞事件,更突顯台灣社會風氣與道德扭曲的一面。台灣社會並不完美,兩岸仍需要相互砥礪,共同邁向更完善的社會公民體制。

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將透過網路等現代通訊技術傳遞出去,大陸民眾應可即時看到。馬總統可以告訴對岸,社會力是以民為本的力量,與政治力、經濟力共同構成國家進步的動力。台灣的社會力進展,雖然並不完美,但依據台灣經驗,大陸官方應大膽放權,民間個人也要自覺,互為夥伴共同推動社會力的成長。

馬總統曾多次提及「台灣是中華文化領航者」,現在更可以提出「台灣是中華社會價值模範生」,在共同的文化基礎下,台灣的社會風氣與價值觀雖然並不完美,但對大陸重建社會價值與社會信心,仍然具有引領典範的功能。

馬總統本人是民眾公認的道德模範生,我們希望馬總統在520就職演說中,以總統的高度,宣示將台灣的社會價值體系導回正軌,宣揚台灣的民間社會力,給大陸做出最好的示範,建立中華理想國。


兩岸攜手 共創21世紀中華文化  馬總統應如何寫就職演說(三)

2012-5-1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5| 評論數: 0

部分民眾踏上台灣土地後,不由得對台灣特有的氣息產生說不出的親切感,尤其走入庶民生活,體會到獨特的禮貌、感恩和分享的人格特質時,常深受感動。馬總統曾說,這是「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雖然台灣令人欽羨的經濟奇蹟不再,但台灣的「人味」始終是外賓感受最深刻的印象。馬總統在第二任期中,應該讓「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透過兩岸交流浸潤大陸,然後兩岸可以連手開創21世紀的新中華文化。

台灣是移民社會,擁有多元的文化內涵,以中華文化為基底,包容了日本、荷蘭、西班牙、歐美文化,甚至中國大江南北種種次文化,都或多或少以不同面貌交織激盪、孕育其中,共構成為台灣文化的特質。時至今日,新移民也融入台灣社會,文化的多元與包容,讓島嶼文化蘊含更豐富的元素。

台灣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主要來自中華文化的開放與包容。1949年中華民國遷台後,保存許多傳統文化並加以宏揚,包括正體字、地方戲劇、文物收藏、傳統風俗等;政府也大力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倫理、民主、科學為號召,以三民主義與儒家精神作為中心思想,振興中華文化成為台灣政治和教育的首要目標。

經過多年的涵養,台灣民眾蘊集了勤勉、奮發、忍讓、謙和的美德。解嚴後奠基於傳統中華文化的精髓,民間力量驟然釋放,不論是在哲學、文學、藝術方面等都展現亮眼的成績,為世界矚目。像是新儒學的崛起、台灣文學的創作,甚至表演藝術,如雲門舞集、明華園歌仔戲、亦宛然布袋戲、相聲瓦舍等融合各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制,都能在台灣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近年來,台灣的文創事業更是結合了傳統與現代,以傳統文化的精神加上最新潮的形式呈現,成為台灣繼經濟奇蹟之後最為堅強的軟實力。隨著台灣解嚴後,成長於開放的政治與教育環境下的一代逐漸茁壯,台灣的產業將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將有機會在國際高度競爭壓力下建立「藍海」,脫穎而出。

中國大陸是中華文化發源地,卻受文化大革命的斲傷、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禁錮,優美的傳統文化幾乎消失無蹤、固有的傳統美德也不復存在。改革開放後當局有心提振中華文化,並以核心的儒家思想為標竿。甚至重新搬出孔夫子塑像,豎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門口,但終究因為種種因素而退卻,連這一點象徵的意義都不容,可見意識形態禁錮之深。

中華文化的精髓畢竟要到台灣尋找,這正是許多大陸人士到台灣來後找到的慰藉。

台灣社會正因為中華文化中得天獨厚的特質,加上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才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創造出令人羨慕的多元庶民文化。馬總統說過「台灣是中華文化的領航者」,未來4年不但要讓台灣發揮領航者的角色,擦亮台灣在華人世界中特有的光榮,更要促成大陸社會也能浸潤在中華文化的氛圍中,接受傳統的洗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尋回中華文化的根苗,讓它茁長、壯大。

台灣文化的軟實力其實就是兩岸未來統合的最佳觸媒,它能像槓桿一般撬動物質力量極為懸殊的對岸,讓兩岸人民在相同的文化底蘊之下,共同創造下一個中華文化世紀。


開誠布公 與全民共創台灣新奇蹟  馬總統新任期挑戰

2012-5-2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 評論數: 0

今日就職的馬英九總統,原本期盼第二任期能帶領台灣脫胎換骨,藉此確立他的歷史定位,無奈近月以來府院連串的政策亂象,讓他面臨從政以來最嚴厲的考驗。

改革原本就是一項重大工程,它需要決策者旺盛的企圖心與長遠而細膩的政策規畫,一旦政策出門即應義無反顧,貫徹執行。台灣經歷十多年的內耗,已到百廢待舉的時刻。馬總統短期內的四大改革訴求,原本建立在「對外強化競爭力,對內維護公平正義」的認知基礎上,這對亟待撥亂反正的台灣來說,毋庸置疑。

台灣想加入美國倡議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進而對外洽簽FTA,勢必要先啟動《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敏感的美牛進口問題,自然成為關鍵。開徵證所稅及陸續必須課徵的土地房屋增值稅,不只為回歸漲價歸公與平均地權的理念,它也符合分配正義與應報正義的原則,更是台灣縮小貧富差距的必經途徑。馬政府推行12年國教,目的為提升國民素質,至於油電雙漲,則是為反映成本、提高國營企業效能,同時減少政府的補貼。

馬總統的政治歷練與人格並無重大瑕疵,只是他想「把事情做好」,卻經常沒有「做對的事」。問題主要出於,馬總統特立獨行的人格特質與畏首畏尾的領導風格,也因此他才會疏於啟動循序漸進的改革腳步,終而造成今日「休克式改革」的負面效果。

馬總統用人的同質性過高,已備受外界批評。書生型人物擔任正副閣揆或部會首長,並非問題的根本。關鍵在於,學者從政極度缺少領袖魅力,馬團隊的書生型政務官既貧於政策規畫,也乏於溝通手腕,更沒有「為政策爭去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勢。久而久之,滿朝文武多見隨風附和的官僚,鮮見願為政府政策爭辯的人。

更重要的是,馬政府內部的建言管道顯得閉塞。馬總統既未從下鄉long stay吸取經驗,各個智庫的角色與功能亦幾近喪失,導致執政團隊的政策規畫隨著媒體與名嘴的腳步移動。以馬總統推動的12年國教為例,今年9月第一本依據馬政府所修訂的歷史教科書即將出爐,但綜覽整個歷史課綱的架構,顯然仍未脫離民進黨執政時的同心圓史觀,形成兩岸「一邊一史」的台獨意識,尤其有關國民政府遷台迄今的這段歷史,國民黨甚至被定位成台灣民主化的罪魁禍首。

520之後,馬總統若真想為自己留下正面評價的歷史定位,此時需要的是靜心思考力挽狂瀾之道。「不安、虧欠、檢討、改進」或「虛心受教」類似的回應語句如果重覆出現,民眾對於馬團隊的施政卻依然無感,馬總統很快會進入跛腳期,將更不利於後續多項改革的推動。

民眾或難改變馬總統的人格特質,但依然期盼馬總統能改變領導風格。針對此,我們建議總統考慮貫徹改革決心與意志的三種作為:首先,總統應依輕重緩急減少無謂的行程,適度扮妥府院黨及國會間的調和角色,同時提升危機應變的能力;其次,總統可以退居至二線,充分授權執政團隊發揮其政策制定與執行功能;第三,總統需要的是綜覽全局,開誠布公直接面對民眾,讓全民清楚理解總統的治國理念及短中長期的政策推動,終究透過臉書解釋政府施政,難以取信於民。

在馬總統就職之日,我們期盼馬總統的第二任期,能與全民共創台灣新的政治和經濟奇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