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別再當投機的台灣人
(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3569/?utm_source=htc&utm_medium=feed&utm_campaign=3rd+party )

洪大倫 2013/11/18 發表於 • 社會 • 職場

我是台灣人,土生土長,不管國際怎麼看我們,是否承認我們的存在,我都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不需要任何理由,只因為這是一塊孕育我長大的土地,是我的國家。

我們不僅有過淹腳目的錢,更曾在國際舞台上有過極高的經濟成就,不過那時的輝煌,是偉大領導者的視野與格局換來的,是真正的創造價值而擁有的;可如今我們的產業,我們的薪資,我們的生活,卻已經佝僂到令人感到可悲的窘境。

Cost-down思維是產業唯一獲取訂單的手段,進而導引至勞工薪資水平無法增加。有人說,這是大陸崛起所產生的影響,因為世界製造工廠在大陸,而台商想要有競爭力,於是移往大陸去設廠,相較之下台灣的勞動成本過高,為了維持一定的產品成本控管,於是產生近似的薪資結構。

但在我來看,大陸崛起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會產生這一切問題的根源,是由於「台灣人的投機心態」所導致的惡果。

外國人問:「你們台灣人難道不覺得耗盡心力、超時工作,只為了做出廉價電腦是有問題的嗎?」當然有問題,但為什麼我們無法改變?很簡單,因為當別人在抗議薪資不公的時候,你沒有發出聲音;你在等待別人浴血抗爭成功,然後盼望某天能坐享其成;公司有不公平的勞資關係,有同仁因此被掃地出門,你沒有鼓起勇氣嘗試挽救什麼,只知道如果你做了也會擁有一樣的下場。

台灣人的投機心態在於,我們不團結,同時沒有策略性的方式去達成我們想要的勞資關係與生活水平。我們只是默默的期待環境會自動改變,政府會突然大發善心的為你修法,老闆會突然良心發現為你加薪。

如果你不曾聲援這一切不公平的現狀,不曾用行動去力挺那些正在為我們發聲的同胞們,卻期待有一天這些抗爭能為你帶來好處,你就是投機的台灣人。

我想說的重點不是要你上街頭,而是「不要被動的等待結果」,因為所有權利與環境的改善,都是靠主動爭取、積極爭取而來,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有所改變。

台灣人不只沒有狼性,還有很深的奴性。因為我們總習慣於被動接受指令,官大學問大,不敢挑戰權威,對自己的立場不堅定,沒有自信。無論這根源於什麼問題,這都已經衍生出太多令人難以接受的悲慘結局。

當我們鄰近的國家正大刀闊斧為自己升級,加速產業脈動,為老百姓推陳出新各種服務,輸出具國際水準的演藝表演、創新科技、人文藝術,試圖用自己的文化征服其他國家,台灣多數人卻依然矇著眼睛,不去正視競爭力逐漸下滑的憂慮,而是安逸於接受外來勢力對台灣人的步步進逼。

是的,台灣人太安逸了。老人安逸,年輕人也安逸。老人的安逸是為了鞏固既得利益,資源不願拋出,權力不願下放,而年輕人的安逸則是為了混口飯吃、明哲保身,只求自己有份好工作,其他人的死活與我無關。某種程度上,老人安逸尚可理解,但年輕人本該是進步與創新的原動力,卻往往不敢為心中的理想發聲,不敢為困境做出犧牲與改變,當多數人都得過且過之下,苦果當然就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

黑心老闆賺黑心錢,你還傻傻為他賣命數十年;科技公司享有政府租稅補貼,壓榨勞工薪資換取他們的豐功偉業。你犧牲與家人、親友相聚的時間,犧牲健康與睡眠,犧牲自己的興趣與熱情,工作數十年後回頭看,什麼也沒留下,房子買不起,婚也不敢結,孩子不敢生。這是什麼生活?什麼人生?可你是否還抱持著投機心態被動等待環境自然改變?你有真正為自己或為那些想改變的同胞、同僚、同事發聲?還是每天「日出而息、日落而做」,日夜顛倒、週而復始當「勞奴」?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

工程師問:「為什麼爆肝的是我,賺錢的人是你?」

是啊,問誰?問自己就能得到答案。你其實有所選擇,只是你不曾去正視你自己還有其他選擇。你的害怕也是許多人的害怕,許多人的害怕卻成了鄉愿的社會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只有極少數人敢跳出來嘗試改變,結果多數人不僅沒有力挺這些先知先覺,反而還有很多人當抓爬仔去扯後腿,再不就是成為一個唱衰者,奚落那些嘗試改變的人,沈醉在自己安逸的職場地位與生活現況。

這就是投機的台灣人,只想坐享其成,被動等待好運降臨,不敢爭取、不想抵抗、不願反省,自然就什麼都無法改變。

愛因斯坦曾說:「神經病就是重複一樣的事,卻期待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沒有任何改變、任何作為、任何突破,卻期待環境自己變好,薪資自己增加,政府行政有效率,老闆福利大放送,黑心商人不再黑心,血汗工廠不再血汗,那這樣的人肯定也與神經病無異。

記住,所有的美好都要靠爭取,靠積極爭取,靠拼死命的主動積極爭取。縱然我清楚明白台灣的許多現況你我個人都無法改變,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放棄每一個微小的力量,然後任由這些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發生。只要有所行動,主動積極,敢於犧牲,你就能為自己與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至少,你可以先改變自己的思想與行動,不是嗎?

不去購買黑心商人的產品,不投票給強拆人民地產的候選人,對弱勢族群伸出援手,對不公不義的事發出不平之鳴,公開呼籲親朋好友抵制任何讓台灣退步、形象受損的財團,同時用實際的金錢支持力挺良心事業。

讓台灣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的藝術家、企業家、工作者、創業者、團體、組織,更獲得資源獲得成長,讓這些正向的力量不斷浮現,讓他們的用心被世人看見。如此,台灣就會越來越好。

改變,就從你我開始,雖然微小,但不可或缺,不容忽視。

本文獲得作者授權刊登,文章來源:Hands Up 創業智庫


【周二專欄】王盈勛:愛競爭、怕鬥爭的台灣人

天下雜誌 獨立評論 作者 王盈勛 2013/11/12

上週實踐大學教授陳超明說,年輕人丟鞋也不會有40K,還不如學好英文,把自己丟向國際,才有可能擺脫22K困境。這種說法引來一些爭議,但是認同的應該也不少──丟鞋有什麼用?加強自己的競爭力最實在。

台灣人是一個酷愛講競爭力的民族。我們的外銷產業,雨衣、螺絲、電腦創造過幾個世界第一,都是我們台灣國人的驕傲;我們的大學每年花了幾百億又幾百億的錢,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在世界大學排名前進個三、五名;很多家長希望、甚至強迫子女學習一項又一項的才藝,並不是要激發他們對音樂或畫畫的熱情,而是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點上,或是在親戚朋友面前有面子。

競爭是血淋淋的、競爭是殘酷無情的,這我們都知道。而我們對這個事實的態度則是,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阿,競爭是無可避免的,是為了生存之所必須。所以低薪又超時工作,要忍耐;明知無用的課文也要反覆背誦,要忍耐。

至於丟鞋,進行某種抗爭或是「鬥爭」,不管為的是大埔事件或關廠工人,總是會讓很多人皺起眉頭,深深感到不安。台灣歷經了長時間的反共意識型態戒嚴,再加上資本主義邏輯深植人心,「鬥爭」二字總帶給人恐怖的意象,是一種下意識就令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玩意兒。而這種恐怖,絕對不是沒有辦法的,也不是無可避免的事,而是人人都應該能閃則閃的瘟疫。

這也就是說,這競爭與鬥爭的可不可取,關鍵並不在於他們可不可怕、會不會吃人,而是這相爭你會不會贏,以及我們的教育讓我們相信,競爭比鬥爭對我們更有利。

至少說丟鞋無用的大老、大教授們應該是這樣相信的。

丟鞋有沒有用,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因為剛丟沒多久。倒是這22K,既然我們的平均薪資已經十六、七年不漲,而我們對競爭長期以來又有根深蒂固的信仰,這低薪化反而跟這對競爭的信仰比較可能有關係。

競爭當然不只一種,但是台灣人最習慣的競爭方式,是別人訂好競爭的規則,我們只要遵循這樣的規則,在遊戲規則之內,表現得比別人更好就行了。台灣靠著代工在很多產業闖出一片天地,大體上也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先進國家定好產業規格,我們想辦法衝大產量、提高良率、降低成本。這種想事情的方式想多了,在政治面,當執政者跟我們說,讓我們少談政治拼經濟,多數人也覺得言之成理了起來──規則就該由他們來訂,我們只要遵守就好了。

代工模式可以讓台灣的產業走到一定的地步,也就說明了按照別人定好的規則來競爭,也不一定是錯的,可能也真的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台灣工作者薪資長期停滯不前,同樣也是說明了,過去我們擅長的競爭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態勢中,已經有其他國家漸漸操演得比台灣更好,我們再也無法靠這一招開展新局。

很多人說,台灣該何去何從的方向是不清楚的。如果我們還沿著原來的路徑想,那自然不可能找到方向,因為前方是沒有路的。台灣現在需要的,是改變遊戲規則的競爭、創造遊戲規則的競爭,路是要自己開的。

改變與創造遊戲規則的競爭,實則也就是一場鬥爭,一場關於爭奪這個世界的解釋權的鬥爭(這不就是文創產業要做的事嗎?不然我們就只有永遠眼紅黃色小鴨的份了),一場關於我們想要與不想要的未來生活方式的鬥爭(那些覺得為了所謂的科學園區的擴張,可以犧牲少數人居住權利的,不就是相信舊的開發模式,可以帶給台灣下一輪的繁榮盛世?)

這種鬥爭是什麼鬥爭呢?文化研究大師霍爾(Stuart Hall)說得好,弱勢與邊緣者要站起來的鬥爭,就是「存在意義的鬥爭」(struggle for meaning)。除非我們能夠勇敢地提出這世界該是怎樣,未來的人類該怎麼過生活的有魅力的主張,並且有說服力地吸引地球上至少部分人口跟著我們這樣做,否則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漸趨劣勢的結構不可能改變,懂英文、愛競爭的台灣人也就真的只有22K可以領。

日前在中國聯想電腦新產品發表會上,曾經在電影中飾演賈伯斯的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突然向聯想董事長楊元慶下跪,引發各界一陣錯愕,台灣人則多半覺得這是某種玩笑居多。我倒覺得,這比較像是一種隱喻,一種聯想對蘋果進行產業鬥爭的宣示。

中國與韓國向來就是比台灣人擅長鬥爭的民族,他們試圖要挑戰蘋果的霸權地位,不一定成功,但是他們不怕鬥爭。台灣人呢?我們比較傾向蘋果光可以永遠照耀這塊土地。

台灣人經常自詡是個溫和的民族,對外來觀光客很友善。這是好事。但是這種溫和,用在以為不丟鞋、不敢提出不同主張,好好學英文、用老方法來加強所謂的國際競爭力,我們的生存處境就能有所改變,這差不多就是一種慢性自殺式的天真了。


認輸吧,我們沒有競爭力!

聯合新聞網【劉揚銘╱不自由撰稿人】2013/11/20

台灣是個「競爭力上癮」的社會。每天看到的新聞總是提醒我們,要趕快加強競爭力。

光是最近一周就有舉不完的例。經濟新聞裡,有人對於GDP成長下修表示:「競爭力輸中國,台灣就無法超生」。匯率新聞裡,有的企業要求「央行貶值企業才有競爭力」;也有企業說「匯率不是我們能左右的因素,我們會自己加強競爭力」。就連教育新聞的標題也是「12年國教要激活學生的競爭力」,此外還有大學舉辦「青年競爭力論壇」,邀請企業CEO和學生對話。更別提洛桑管理學院每年公布的競爭力指標,連總統都不得不關注。

我的某位友人有個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因為字寫得醜還不想改正,被他念小五的姐姐說:「媽,妳應該要好好管教弟弟,要不然他以後會變得很沒有競爭力,出去一定找不到工作。」這雖然只是個極私人的例子,但若說台灣連小學生高年生也知道競爭力很重要,大概不會有人反對。

我們很喜歡講競爭力,不過,到底什麼才是競爭力、又在競爭什麼東西呢?

維基百科告訴我們,競爭力(competitiveness)有兩種:「企業」和「一國某種產業」的競爭力,指的是能夠占據比競爭對手更多市場的能力,但是這種競爭力並不探討個人。小五姊姊擔心弟弟「找不到工作」的個人競爭力,也許比較接近人資管理上「職能」(competency)的意思,是公司用來描述員工能否把工作做好的能力,包括知識、行為和認知技巧等等,它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幫助企業招募員工、選擇和發展人才。

是了,我們擔心找不到工作、擔心自己被人比下去,所以在乎競爭力。以後工作會用到英文,現在趕快學好才可以幹掉其他人;老闆需要勤奮的員工,最好先鍛鍊刻苦耐勞的本事;專業資格需要證照,起碼在畢業前先考一考……我們渴望在競爭中勝出,至少贏過一些人(或國家)才感覺安全。但回頭想想,其實有沒有競爭力,好像跟你這個人有不有趣、受不受歡迎、日子過得快不快樂,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講到念書和就業,很多人告訴你競爭力無比重要。但提到過日子,沒人會建議你怎麼喝一杯有競爭力的咖啡、如何用最有競爭力的方式看一場電影、談一場高競爭力的戀愛、怎麼安排旅行才能提升競爭力。喝咖啡聊天、看電影、聽音樂、旅遊……這些在我們生活中創造最多亮點、最多話題和回憶的事情,都和競爭力沒什麼關係。(喔,不過告訴你「人生壯遊一次會提升競爭力」的雜誌卻是台灣最暢銷的雜誌,你說台灣人是不是競爭力中毒很深?)

當然這不是說,很有競爭力的人都過得不快樂,只是許多人巴不得一年有時間看52場電影,可以出國旅遊2個月,最好還每天下午悠閒喝咖啡。仔細想想,我們在生活大多數的時間,運用超級的競爭力來工作,到頭來卻為了滿足一些與競爭力無關的東西,這種精神分裂是怎麼造成的呢?

或許是因為,在競爭力的世界裡,我們很難做自己。

要競爭,自然有規則、有指標、有成績表現,必須在給定的規則之下做得比別人好。但就算在這些規則中勝過其他人,也不保證那是原來的自己。許多企業大老擔心年輕人愈來愈沒有競爭力,或許是因為,比起競爭,年輕人更想做自己。我們願意花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不一定要當那個最成功的人,情願放棄一點在集體中求生的競爭力,找回那些讓我們成為獨特個體的東西。

年輕人的志向小、不再在乎競爭力,台灣經濟會不會完蛋我不知道。但話說回來,管理學上的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不正是擁有一套「單一、獨特、不易被模仿的資源運用與技術」嗎?學會不去競爭的我們,或許反而才是另一種勝利。哎呀,文章寫到最後,我也不能免俗的「競爭力上癮」了一下……

作者簡介╱劉揚銘:

在政大念了7年經濟學,可惜搞不懂經濟學,在商業管理類雜誌擔任編輯7年,但還是搞不懂管理學。現為不太自由的撰稿人與編輯。討厭深奧的學問(尤其是數學),喜歡簡單的常識,試著以不同角度觀察經濟社會,質疑過去習以為常的現象,提出另類觀點。部落格:宅宅的一萬個為什麼


我大二創立卡提諾論壇,但卻在一瞬間被奪走...
(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online/20131120/20131120_31.htm )

商業周刊 撰文者 張聲瑞 2013-11-14

本文獲有物報告有物報告授權刊登,原文出處

編按:Anfernee Chang 今年九月創辦了 TecTaiwan,一個訪談創業家的影音網站。他外表看起來還像一個大男孩,TecTaiwan 卻已是他 10 年間第 5 度創業,其中還包括了知名的論壇「卡提諾論壇」。以下專訪內容以第一人稱呈現。完整的訪談影音同步在TecTaiwan 上播放。

當我接到來自台灣警察的信時,我才大四。信中警察說,我經營的「卡提諾王國」侵犯了著作權。

我聯絡警察,問他怎麼辦?警察告訴我只有兩個選擇:關站,或是永遠不回台灣。我那時只是學生,非常害怕。兩個選擇都讓我心碎。卡提諾是我經營了兩年多的心血,可說是我當時生命的全部。但我熱愛台灣,不回台灣我完全無法接受。

卡提諾的生與死

卡提諾的誕生是個意外。約 2002 年時我在澳洲考上大學。那時我沒日沒夜的打工,為的是累積創業資金。我主要在免稅店推銷綿羊油給台灣跟大陸的觀光客。終於我存到了 60 萬台幣,準備我的第一次認真創業。

當時網路起飛,我決定開一個專門接案製作網站的公司。於是我請了兩個剛畢業的工程師跟一個 MBA,把客廳隔了間當作辦公室。

這個主意一塌糊塗。最終我們只接到兩件案子,每件案子報酬才 1 萬台幣左右。可是我員工薪水卻沒少給。在入不敷出下,很快的公司就得關門。

但我不甘心,總覺得關門前要留下一些東西。當時 Discuz 論壇系統非常紅,台灣也有洪爺、微風等論壇竄紅。於是我最後跟工程師說:「謝謝你們的幫忙。在走之前,幫我做一個論壇吧。」他們就做了一個論壇給我。

一開始這個論壇叫做 ”Gangs of Taiwan”(台灣黑幫),因為當時電影 “Gangs of New York” 很紅。當時論壇就是聊我 — 一個大學男生 — 喜歡的東西,因此免不了有些色情成分(汗)。

後來使用者越來越多,我想轉型成綜合型論壇,就把台灣黑幫改名為 “Machi Family” ,因為那時「麻吉」這個詞很流行。那時還推出「網路大聲公」功能,讓網友能在論壇上抒發心情跟暢所欲言,相當有名。

隨著轉型,會員越來越多,量也越來越大。為了維持論壇的速度,伺服器必須一直擴張,成本也越來越高。我一開始拚命打工養伺服器,但到後來負擔實在太重了。

因為我們有收費

那時也沒想好什麼商業模式。我跟各版主解釋狀況之後,決定發動一次募款。我跟板主們說如果這次募不到一年所需的營運費用,我們就關站。沒想到短短 24 小時之內就募足了60萬台幣,論壇也就繼續走下去了。

我記得最高峰時論壇會員數固定 80 萬,最高曾達到 130 萬會員。我們後來又改名「卡提諾王國」,就是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卡提諾論壇。這時我把打工辭了,全心的管理論壇。為了長久的營運,論壇還新設了收費 VIP 制度,沒想到這卻種下了禍根。

在我大四的某一天,一個台灣警察透過站內信警告我論壇有侵犯著作權的嫌疑,而且我靠此營利(VIP 會員制)。

隨後我跟那位警察約了 MSN 溝通。他只簡短的說,我只給兩個選擇:關站或永遠不回台灣。我不可能不回台灣,因此只好忍痛把卡提諾經由第三方賣給別人。很神奇的是,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買家是誰,因為那時雙方是透過一個交易中介人(escrow)交易。

卡提諾論壇後來成為現在大家熟悉的卡提諾 CK101,只是再也與我無關。

賣掉卡提諾後,我經歷了一段很長的空蕩蕩的時期,因為某種很重要的東西從我體內被抽離了,我好一陣子無法振作。畢竟這個論壇佔了我大學生活的最大部分,我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經營它。

這也是我第一次體認到,不能做可能牽扯到任何一點法律風險的事業,因為你所有的努力可能在一瞬間就被奪走!

我想當富爸爸

在開接案公司之前,我已經創過業了。高二時我發行了英文的平價旅遊雜誌,而且基本上收支打平。但我的家人認為會影響課業而喊卡。

我為什麼會想創業?那時我在澳洲讀高中,當時的英文老師給我一本「窮爸爸富爸爸」,一讀之後我就十分著迷,立志成為書中的創業家(business-owner)。再加上我極度崇尚自由,使我萌生了創業的念頭。

也因此我大學選擇了藥學系。那時我算了一下,哪一個科系的畢業生如果創業失敗了,至少還有一個穩定的職業當備胎呢?在澳洲不外是醫生、牙醫或藥師。醫生的實習時間太長,牙醫沒有興趣,因此我選擇當藥師。

再次創業 — 電子藥商網站

大學藥學系畢業後,很理所當然的我到一家連鎖藥局當藥師。每天工作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

雖然薪水穩定,但我卻沒有成就感;從早到晚一直做著重複的事,只能照著處方籤給患者藥。我覺得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想起了當初讀藥學系的初衷-找一個可以存錢創業,並在沒有自己事業的時候能溫飽的工作。而現在我也存了些錢,也還年輕,為何不再次挑戰自己呢?於是我跟藥局老闆說我要做線上藥商。

我們的生意成長飛快。我原本的藥局老闆同意為我們供貨,再由我們線上轉賣給消費者。第一年我們的營業額約台幣 1,800 萬,第二年 6,000 萬,第三與第四年更是達到 1億 3,000 萬。一切看似大好。

但過快的擴張讓我們週轉壓力越來越大。開始做電子商務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管控整個供應鏈,從採購、倉儲、到準時出貨是一件龐大且複雜的工程。有人也曾建議過我不要自己存貨,做轉單(接到單再要貨/出貨)的生意就好;但我認為我們顧客要的就是快速出貨,於是繼續維持同樣的模式。

有一天,原本的供應商(也就是連鎖藥局)被連鎖藥局的管理處發現他們的出貨異常的高,便警告它不准再供貨給非連鎖體系的公司。我們的供應源瞬間斷了,只好趕緊另覓貨源。之後也曾經歷過被供應商斷貨的危機,靠著許多人的幫忙才撐過難關。

這些危機暴露我們低毛利的獲利模式,只要一個系統打嗝就可能全盤皆崩。我們也曾想過募資做自己的物流,但澳洲的創投不願意投資。澳洲的創投跟台灣的很像,都要看到賺錢才投。我們雖然帳面上營業額很高,可是毛利低,所以並沒有募到資金。

做了四年之後,我看著週轉的金額越來越膽顫心驚,於是我結束公司。我決定回台灣。

落葉歸根

我14歲就被父母送去澳洲。但說來奇怪,我真的很愛台灣。為什麼一個長年生活在國外的人,會很愛台灣呢?我也不知道。但我對台灣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在澳洲看台灣的政論節目時,都會莫名的熱血沸騰,覺得沒有參與這些變化好可惜。從以前到現在,台灣對我來說,才有真正「家」的感覺。(有物按:Anfernee 被送去澳洲大約是臺海飛彈危機的時間。後來台灣經歷了首次總統直選、首次政黨輪替等事件。)

去年我回到台灣繼續創業。我現在手上有兩個計畫,一個是用來賺錢的,一個是興趣。

應該要賺錢的創業 — 創薪資訊

在澳洲做電子藥商時,我需要用很多電子系統,包括人事、帳務系統等等。其中一個是「價格優化系統」,也就是讓企業快速掌握市場行情,訂出更有競爭力價格的系統。我對這種系統很有興趣,就覺得台灣的網站技術比澳洲好,薪資卻相對便宜,何不在台灣做然後賣給澳洲呢?於是我成立了創薪資訊,專門研發軟體。

靠著過去創業累積的資本,我請了兩位工程師研發,也付給他們高於市場的薪水。但沒想到產品推出時間延長了一倍,人事成本也很高 — 我們三個月就燒了一百萬,實在負荷不了。因此現在我們也兼作企業的行銷顧問,一邊接案來平衡成本。

創業訪談影片 — TecTaiwan

我的另一個計畫是 TEC Taiwan。這算我個人的事業。我發現台灣的網路創業者很多,也有競爭力,但彼此之間的交流似乎不多。特別是比較少人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於是我開始訪問台灣的創業者,讓他們談談自己是如何創業,有甚麼資源可以利用,或是如何建立成功的商業模式。因為我中文寫不好,所以決定做一個影音網站。

我還沒想好 TecTaiwan 的商業模式。歡迎大家提供意見!我一直相信互相分享並從中學習,大家才能一起進步。因此這次我才會開誠佈公的談我過去創業的失敗經驗,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台灣的創業家更勇於分享。

創業的志氣與退路

當初我在澳洲做電子藥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想讓外國人看到華人不只能開餐廳,也能建立創新的事業。如今能回到台灣做我最愛的創業,真的非常開心!

根據我的經驗,我會給正在創業或想創業的人一些建議:

    一開始挑進入門檻低的事業作。

    注意 burn rate,別一下子就把資金燒光。

    永遠記得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問自己是不是能長期的走這一條路,創業最重要的是你對這件事的熱情。

作者簡介_有物報告

有物報告取名自「言之有物」,是一個內容深、觀點多、有時帶點幽默的網路媒體。我們聚集了科技業的業內人士,從專業的角度探討科技業有興趣的議題,包括國際合作、新科技、領袖、商業策略、遊戲、動畫、法律、職場生活、以及創業等。有時這裡的讀者留言比原文更精采,是令作者們又高興又不好意思的特色之一。


「全世界都欠我!」註定失敗的13種爛個性

天下雜誌 2013-11-20 作者:吳凱琳編譯

常說態度比能力重要,擁有正確的心態與個性,是成功的關鍵。但是,人們往往忘記了這點,特別是面對困境時。以下是《富比世》雜誌網站專欄作家雪瑞.康諾(Cheryl Conner)列出13種不該有的壞個性:

1.浪費時間自艾自憐:面對外界環境的惡劣或是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平,不停地抱怨,卻不願採取任何行動。

2.浪費時間在無法掌控的事情上:外界環境本來就有太多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事情,與其浪費時間抱怨,不如好好地花時間去思考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3.煩惱著要如何討好其他人:不需要一味的想要討好別人,而是應該在恰當的時機和場合,真實說出自己的讚美,而不會讓對方感到尷尬,或是顯得太過刻意而不真誠。

4.害怕承擔評估過後的風險:承擔風險是成功必要的過程,但不該是有勇無謀,一旦事先仔細評估過可能的風險之後,就開放手一搏。

5.失去掌控權:任由別人左右自己的行為與情緒,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認為自己不如人或是能力不足。

6.不敢作出改變:不願意作出改變或是面對新的挑戰,對於未知或不確定,感到恐懼,而想要逃避。

7.執著於過去:老想著過去的成功或失敗,只會讓自己更加裹足不前,無法面對未來。

8.一再犯相同的錯誤:如果無法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只會浪費更多時間,愈來愈難成功。

9.忌妒他人的成功:「見不得別人好」的負面情緒,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是否為了自己的目標去努力。

10.一失敗就放棄:面對每次的失敗,就代表你距離成功更近一步,心念一轉,很多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

11.害怕孤獨:真正成功的人,懂得如何獨處,善用獨處時間,進行深度的思考。

12.認為這世界是欠你的:外在環境或許不利,或許有很多不如意之處,但是山不轉路轉,總是能找到應變的方法,幫助自己找到出路。

13.期待立即的結果:凡事應看長、看遠,有計劃的一步步完成,只求短期效果,最終吃虧的仍舊是自己。(吳凱琳編譯,新聞來源)


不做A+ 「我們沒有非要成為什麼不可」

遠見雜誌 作者 / 王一芝 發表日期 / 2012/12/25

幾年前,管理大師柯林斯《從A到A+》一書瘋迷台灣,如何從優秀提升到卓越,成為當時企業和個人最汲汲營營的一件事,沒想到時至今日,台灣人已不崇尚A+人生,而是追求Better is enough的B+人生。

每年深受行銷界矚目、由東方線上主辦的「台灣年度消費趨勢與生活型態趨勢研究」,在世界末日當天登場,研究發現,新消費觀已經誕生,凡事不強求,只期待從消費中獲的小小的滿足,需要的是一種更平穩、簡單的微加幸福。

「最主要原因是,沒辦法改變大環境,」PC home董事長,也是趨勢專家詹宏志分析,這是個挫折的年代,台灣沒做錯什麼事,卻飽受挫折,甚至連挫折都變成常態。

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引起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台灣深受其害,為了怕民眾不消費,台灣2009年甚至還發行消費券,2010年上市櫃公司賺了不少錢,以為景氣就要反轉,沒想到又遇上歐債風暴,雖然沒影響台灣前一年賺到的錢,但台灣沒人敢消費,歐債稍停,又聽到美國財政懸崖或中國成長急凍。

市場壞消息發生的頻率,多到無法控制,詹宏志說,連續幾年下來,台灣的人的價值觀開始變化,不同於過去,想辦法成為最成功的人,或是積極理財、擴大財富,還是改善整個社會的問題,消費者的購物積極性不高,只希望生活狀況微量改善就好,「台灣人目前只追求每一刻能局部改善,整個人生目標都已經呈現微型化。」

詹宏志舉例,他聽到兒子和同學說,「我們沒有非要成為什麼不可,」他們希望追隨人生有意思的當下、有意思的工作、有意思的學習,他們願意成為自己,沒有非要成為什麼不可。「台灣現在逐漸更像歐洲的樣子,對社會改革沒有期望,一般人不要大目標,注重的是每一刻,」詹宏志認為,這是一種進步。

28年前,離開台灣一年的年輕詹宏志回到家鄉,內心有很多焦慮,迫切渴望知道這個社會將往哪裡去,於是開始做社會觀察,出了《趨勢索隱》《城市觀察》和《趨勢報告》三本書,被封為趨勢專家。

詹宏志剖析,自己是個害怕有影響力的作者,只要在任何產業開始產生影響力,就會開始想脫離,「如果我的墓碑被刻上趨勢專家,我會死不瞑目。」13年前,因為東方線上的緣故,他又開始每年重操舊業,提出第三年紀、真實消費、網民力與鄉民力、便利商店與行動上網……等等重量級的趨勢觀察,但詹宏志卻宣布自己將鞠躬退場,「今天是我最後一次做趨勢觀察報告,明年開始,我將不再提『趨勢』這兩個字。」

正當台下觀眾一陣錯愕,感嘆聲四起時,詹宏志不以為意地繼續說,「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是休息和退休,正巧也符合B+人生的真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