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等6大學 教部擬併成3校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2012/11/19

同縣市有兩所以上國立大學優先

少子化衝擊,大專校院面對招生困境。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上午審查教育部預算,立委揚言要凍結預算,要求教育部提出因應辦法,教育部長蔣偉寧坦言,正在進行通盤檢討,目標鎖定六所大學整併成三所,並以「總人數低於1萬人、同縣市有兩所以上國立大學」為優先考量。

據了解,清華與新竹教大合併、屏東教育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台大與國北教大都是考慮的目標。且上述三件整併案過去都曾經討論過。蔣偉寧表示,希望能主動召集這些學校協商,讓整併案有機會成功。

目前國內有53所國立一般大學與技職校院,人數低於一萬人的學校相當多,其中教育大學大多學生人數不足一萬人,新竹教大、屏東教大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等校都符合蔣偉寧提出的整併條件。

國立大學整併喊了多年都沒有進度,蔣偉寧今天首度在立法院鬆口,已經針對低於一萬人以下的大學進行通盤考慮,如果同一縣市有兩所以上國立大學,就有整併的空間,希望可以在他任內完成整併。

〝103學年度希望能有機會促成〞

他預計,明年2、3月會先找大學談,至於有沒有可能103學年度完成整併?蔣偉寧說:「距離103學年度還很久,希望能有機會促成。」

蔣偉寧表示,整併後的國立大學,通識課程可以合併,行政工作也可以合併,有限的教育資源可做更有效的運用。


國立大學整併 清大可能與竹教合校

自由時報 2012-11-20

〔記者陳怡靜、洪美秀、羅欣貞/綜合報導〕少子化逐年惡化,大專校院恐將面臨空前招生困境,立委強烈要求教育部提出大學整併與退場辦法,教育部長蔣偉寧則表示,目前已進行通盤檢討,將協商國立大學整併,初期目標至少六校整併為三校。

條件︰學生低於萬人、同縣市有兩校以上

蔣偉寧表示,目前沒有口袋名單,但會針對「學生數低於萬人、同縣市有兩校以上」的國立大學考量,預計明年二、三月找合適學校協商整併,「也可能不只六校」。一○三學年是否能達整併為三校目標?他表示:「距離還很久,希望有機會。」

國立大學多達五十二所,部分大學規模小且無法達到經濟規模,若只靠不斷補助有限的教育經費,反無法獲得最有效運用,蔣偉寧因此計畫在任內進行整併,目標希望減量十%、粗估五到六校,但困難重重,因此希望先由大校併小校。教育部並在七月通過「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整併不需再經大學校務會議通過,教育部可主動提出整併案。

屏教與屏商 今年一月已簽訂合校意向書

符合「學生數低於萬人、同縣市有兩校以上」約有十多校,新竹教育大學、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台中教育大學都在其中。近年陸續被討論的台大與國北師、清大與竹教、屏教與屏商、成大與南藝大等整併討論案,則可能是教育部修法後首波推動整併的最佳選項。目前看來,清大與竹教、屏教與屏商合併的機率高一些。

清大與竹教合併案從九十四年開始洽談,因兩校立場不同,九十九年決議暫時擱置。但兩位現任校長陳力俊、陳惠邦對合併案很積極,再度啟動商議,已針對設置竹師學院(包括藝術學院、教育學院)取得共識,並將提案上呈教育部。

屏教與屏商今年一月舉辦「策略聯盟締結暨合校意向書簽約儀式」,由屏教大校長劉慶中與屏商院校長林俊昇共同簽訂,積極為合校做準備,兩校並決定十二月初各自舉辦一場公聽會,十二月底再舉辦聯合公聽會作為合校計畫書修改依據,接著將計畫書呈報教部審查,只要通過即可執行。

台大與國北師17年前已討論 近年宣告破局

台大與國北師十七年前就開始討論合併可能,近年宣告破局。台大主秘張培仁表示,校方持開放態度,但希望教育部尊重師生意願。

成大校長黃煌煇表示,成大與南藝大多有教學與藝文合作,「但整併就像婚嫁,得一個願娶、一個願嫁,不宜單方強勢主導」。南藝大校長李肇修表示,期待教育部給學校自主空間。

過去成功的國立大學整併案僅三件,包括嘉義大學(嘉義師院與嘉義技院合併)、東華大學(東華與花蓮師院合併)、台中科技大學(台中技院與台中護專合併)。


私校:辦不好的國立大學 應退場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18

國內大學太多,實踐大學教務長黃博怡昨天在教育部人才培育計畫公聽會上指出,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辦不好的國立大學也要退場;且公私立大學應分工,台大等頂大以培養研究生為主,私校則培養大學生。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教職員安置就是一大問題。不過,他指出,國立大學的整併就是退場;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說,教育部現在正在研究可合併的學校名單。

教育部正廣徵民意、規畫人才培育白皮書,明年5月正式提出。昨由台大前校長陳維昭和清大科管所教授史欽泰擔任「大學教育組」公聽會主持人。陳維昭表示,台灣的大學太多了,導致高教資源被稀釋,教育部如果要透過市場機制讓大學自生自滅,應要求大學辦學資訊透明,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大學招生情況、課程規畫後,做出選擇。

黃博怡建議,公私立大學應分工,頂尖國立大學如台、成、清、交等,以培育研究生為主,減少招大學生人數;私立大學負責大學生養成訓練,培育國內基礎人才,資源效益會更好。

陳維昭表示,國外知名大學如哈佛等,都以培養大學生為主,雖招收研究生,但不會比大學生多,因為大學4年是一個人定型最重要階段,如果大學全部收研究生,只是研究院,而非大學。

陳德華說,教育部之前花了5年進行一輪大學系所評鑑,達不到標準的國立大學系所,也要減少招生名額,因為人太少很難招生,也算是一種退場機制。不過,系所評鑑結果並未與大學退場機制連結,陳德華說,如果評鑑和大學退場掛在一起,評鑑很難落實。

各界認為大學退場的速度不夠快,陳德華表示,多數大學招生目前仍勉強可以維持,但到105年入學人數會降很多,部分大學會感受很大的衝擊。

教育部已組專案小組正研究,協助大學轉型或退場。


大學退場/部分國立 評鑑、錄取分輸私校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17

很多私校校長都說,不少國立大學系所評鑑比私校差,錄取分數也比不上私校,實在沒道理只要求私校先退場。

全國家長聯盟榮譽理事長謝國清也贊同,辦不好的國立大學應退場,多給國立大學一些辦學壓力,才會進步。

謝國清說,大學退不退場應以辦學績效來看,私校辦不好要退場,國立也是如此。但他認為,國立大學的硬體設備、師資都已投下去,辦不好不是真的要關掉,而應換人經營。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張一蕃認為,不少私立技職校院之前為了要升格為科技大學,才增加不少系組類科,現在應該要縮減規模,發展精緻的特色,才不會被升學的市場淘汰。

補教老師劉駿豪分析,有些私校辦出口碑,有特色、地緣好的私校吸引很多高分考生。

劉駿豪指出,例如輔大商學院相關學系,以及東吳法律及會計系等,學測成績都要60級分以上才會錄取,這些成績已可錄取中段的國立大學,但不少學生捨國立大學選私校。


大學評鑑 8成教師認無助教學品質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2年9月25日 下午6:39

新頭殼newtalk 2012.09.25 楊宗興/綜合報導

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今(25)日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他們針對700位大專教師對「高教評鑑」(俗稱大學評鑑)的線上問卷調查,結果有超過8成受訪教師認為大學評鑑對提升教學品質毫無幫助,有7成9教師認為評鑑結果不可信,8成8覺得評鑑已嚴重干擾正常教學與研究。

高教工會今天上午舉行記者會,公布他們對「高教評鑑」制度的調查結果,高教工會理事長、輔大社會系教授戴柏棻表示,該調查是在今年8月到9月間,針對大專教師或行政人員寄發網路問卷,共回收701份,整體打出來的分數僅24.4分。

戴伯芬指出,回覆問卷的多數大學教師認為,大學評鑑對學術發展與提升教學品質毫無幫助(83.5%),他們也認為評鑑委員太過主觀(80.25%),缺乏專業(71%),既看不到系所的現況(76%),也提供不了適切的意見(72%)。戴伯芬強調,大部分受訪者都極不滿意此次評鑑(77.75%),也不認為高教評鑑中心具有可信任度(79%)。

戴伯芬說,教育部才完成第1週期79所學校共1908各系所評鑑工作,但卻只有不到2成受訪者願意支持第2週期的評鑑,可見大專教師對高教評鑑的不滿;調查也指出,2成5受訪者痛恨評鑑變成作文比賽、形式主義,而3成3受訪者認為評鑑應廢除、取消或停止。

戴伯芬強調,希望評鑑能真正看到問題,而不是只做單純的量化。她也預告,為反映大學教師的心聲,高教工會將在28日教師節當天,將問卷結果與教師的批評送交教育部,並希望教育部能停止並檢討系所評鑑工作。


黃榮村:大學育才不能只選會考試的人

【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專訪】2012/11/13

大學如何培育多元人才?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人才不是只有金字塔頂端的前1%,高等教育培育人才,不能偏廢其餘非頂尖的99%,否則人才結構就像「沒拼好的拼圖」;大學應思考想要培育的人才,只是「很會念書考試」,還是「有能力因應未來變化迅速」的人才?

台灣大學理學院、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與北京清華大學理學院14日將共同舉辦「2012兩岸頂尖學院人才論壇」,黃榮村將出席論壇針對「選才與育才」發表觀點。

黃榮村說,大學在選才管道上,應從部分科系試辦「完全不需要採計考試成績作為門檻」的選才方式,招收更異質且多元的學生。

大學應逐步降低考試門檻,別再「助紂為虐」。

黃榮村指出,大學多元入學無論申請入學或考試分發,都以紙筆測驗為依據,即使甄選入學逐漸取代考試分發成為主流,但還是得憑學測成績作為敲門磚。他提醒,大學選才應逐步降低考試門檻,別再「助紂為虐」,影響高中教學正常發展。

他表示,人才不等於金字塔頂端前1%的少數人,台灣當前許多產業缺乏基礎人才,正是過去高等教育長期忽略非金字塔頂端的99%所導致;然而,早年台灣經濟起飛,正是靠那群沒有能力出國留學的人打拚出來。

當前高等教育的問題,黃榮村認為除了偏愛金字塔頂端,也「嚴重違反比例原則」,他指出,人文社會領域師生人數雖有五成之多,分配到的資源卻遠遠少於這數字;私校學生人數高達七成,教育部補助卻也總是集中少數幾所國立大學。

大學如果嚴重M型化,反而不利人才培育。

然而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正是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時力推的政策,如今卻造成台大一校獨大惹來批評。黃榮村對此表示,高教發展應在公平的競爭基礎下,讓各大學透過市場機制爭取競爭型經費,培育出能站上國際的一流人才,同時也能吸引真正一流的國際人才。他認為,台灣至少要有五所能在國際上舉足輕重的一流大學,大學如果嚴重M型化,反而不利於人才培育的未來發展。

黃榮村表示,普設大學導致每年畢業生倍增,企業理應可以從眾人中選出能力更佳的員工,不料企業界在市場機制影響下,反而藉此壓低新鮮人薪資,反正「你不做,後面還有一堆人排隊等著做」,久而久之有能力的人不願低就,企業反而埋怨學用落差。


學界看法:升學管道 多元才公平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16

全國高級中學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洪龍秋昨天指出,升學管道多元才公平,對於清大、交大等大學為弱勢生另開管道,優先錄取低收入戶學生,他表示贊成,他認為這也是頂尖大學引領社會的責任。

洪龍秋表示,台灣升學很強調公平,但大學選才不應該只看成績,且升學管道要多元,社會才公平;但他也說,特殊管道招生名額若過多,除了有公平性問題,高中端也不能好好教學。以繁星推薦管道來看,他表示,可以達到平衡城鄉差距的目的,但他不贊成一直擴大。

洪龍秋說,清大等校為經濟弱勢生再開管道是對的,大學應利用不同管道多元招生,不要只看成績。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指出,清大試辦旭日組計畫,台大樂觀其成,為了不埋沒優秀但經濟弱勢學生,台大最近要辦工作坊,教老師如何在口試和面試時選出好的學生。

近年來社會希望大學找學生要多元化,且不應忽略社經背景差的好人才,莊榮輝說,全校老師已有此認知,但利用口試、面試找出經濟弱勢的優秀學生,需要技巧,因此最近要辦工作坊,請專家來跟口試委員上課,加強選人的技巧。


少子化發酵 明年學測報名少4500人

【聯合報╱記者劉盈慧/台北報導】2012/11/27

102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在明年1月27及28日登場,報名人數昨天出爐,共有15萬34名考生報考,較今年學測減少4526人。

升學輔導專家劉駿豪分析,除少子化趨勢導致報考人數減少外,明年學測是99課綱第一屆考生, 今年沒考好的學生多不打算明年重考,也是明年報考人數減少的主因。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說,明年的學測報名人數銳減了近5千人,無論是個別報名或集體報名都下降不少,受到少子化影響,接下來每年都可能呈現遞減狀態,「到了104年會減少得更快。」

民國87年為農曆虎年,新生兒人數大幅下降,這年出生的小朋友到了入學階段,就對各級學校產生「虎年效應」。教育部統計,這波新生人數陡降的「虎年效應」,明年衝擊高中職,新生人數約減少3萬人;105年衝擊大專院校,入學新生數會從前一年的27萬人,降到24萬8千人,一口氣減少2萬2千人,其中就讀一般大學的人數從12萬1千人,降到11萬1千人,技職院校也將少收1萬多名新生,各校莫不研擬對策、嚴陣以待。

劉駿豪說,學測報名管道中,代表重考生的補習班報名,減少了1048人;個別報名也減少了1648人,可見課綱轉換讓重考生卻步。

劉駿豪以台大化工系為例說,台大化工是第二類組排名第五的志願,但在101學年度甄選入學個人申請,「只要71級分就能通過第一階段」,大約是學測前4千多名的成績;但在指考中,考生要在全國前1百多名才能考上。他呼籲考生,千萬不要放棄學測。


新生減 大學搶外生、陸生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2/11/27

民國105年是少子化對大學衝擊的起點,生員將較現在少3萬人,之後還會逐年下降。為了搶學生,不少大學除招收本地生,也要搶外籍生和陸生。

教育部分析,105年大學生員一口氣少掉3萬,約26萬,10多年後會降到16萬多,不少大學面臨退場問題,教育部已擬定法規,對解散後大學財產、老師及學生有妥善安排。

總統馬英九多次指出,希望2020年來台就讀大專校院的境外學生,能達全部大專校院學生的10%,也就是13萬。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到100學年度來台的境外學生約只有5萬5千多人,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教育部更推出「深耕東南亞計畫」,教育部技職司長李彥儀指出,預計2014年,東南亞來台攻讀學位學生將達1萬7千5百人。教育部近來已到泰國、印度等地舉辦高等教育展。

包括政大、輔大等大學都表示,近幾年越南、馬來西亞學生愈來愈多。

政大校長吳思華說,台商對人才需求很高,也願意提供獎學金讓東南亞外籍生來台讀書。

此外,不少大學校長多次呼籲教育部要鬆綁相關限制,讓台灣能吸引更多優秀的陸生,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指出,來台陸生人數應再增加,採認學歷的學校應從985工程擴大到211也可以。


陸生擴招 台行政體系先整頓  承認211校院 台生學歷認證、陸生續留問題待解決

2012-12-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0| 評論數: 0

馬總統日前會見台企聯總會長郭山輝等台商代表,表示由於「三限六不」,2年來招收陸生不到2000人,未來將逐步鬆綁,大陸學歷採認將從「985工程」擴大到「211工程」;此外希望開放大陸專科生來台讀二技學士學位,這部分正跟大陸協商。

擴大招陸生 私校樂見

馬總統過去多次提到「開放陸生來台讀二技」,但「大陸學歷採認從985擴大到211」多由教育部長或大學校長提出,極少出自馬總統之口;因此有必要理解大陸學歷開放至211校院的意義及影響,是否意味馬政府已經「準備好了」。

首先談開放至211校院的意義。目前台灣只承認大陸最頂尖的41校(38所985陸校及3所專業類學校),而211校院是大陸僅次於985的優秀校院,共112所,占大陸2000多所大學的前5%。早有許多台灣校長私下表示,大陸對於台灣只開放985感到「非常不痛快」,認為大陸既然已經「讓利」承認台灣所有165所大學,台灣憑什麼不承認211;今年5月一場論壇上,甫卸任的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也坦言大陸不斷透過管道希望台灣承認211。

緩解少子化 利多於弊

承認211對台灣沒有困難,也沒有壞處。首先它不需要大陸配合,完全可由台灣片面執行;其次211本來就不差,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更是985之外的遺珠;三來大陸211大學和台灣的中段班國立大學、前段班私立大學「門當戶對」,承認211最有助這些大學招陸生,緩解少子化衝擊;最後承認211可以讓大陸kimogi(心情)好一點,說不定願意在其他地方給台灣方便,例如不再限於沿海6省陸生才可來台。

不過必須注意,擴大採認大陸學歷帶有雙面性。承認211意味著211大學畢業的「陸生」可以來台讀研究所,但也意味著211大學畢業的「台生」學歷認證問題必須處理。第二屆大陸學歷甄試17日剛剛公布結果,12人過關,加上第一屆的10人,2年下來共22人獲得採認大陸學歷,而過去十多年來在大陸念書的台生有上萬人。一旦承認211,校數增為985的3倍,畢業台生的人數肯定不止3倍,這些暴增的甄試報考需求、論文審查需求,教育行政體系準備好了嗎?

持平地說,承認211不是個壞主意,但不能只是討巧地以擴大承認大陸學歷來拯救台灣少子化衝擊。更重要的是:既有2屆大陸學位生的健保、打工、就業都還沒解決;明年首屆研究所陸生就要畢業,要回陸深造或續留台灣讀博,兩岸都還沒提出明確政策;這樣漏洞百出的政策,怎能讓「未來」的陸生願意來台?


台灣大學要減肥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2-12-25

◎ 蕭嘉弘

台大人文大樓案爭議,愈演愈烈,根本問題之一是台大招收的學生數太多了!學生規模超過三萬人的公立學校(如果包括老師、教職員工等,總人數恐破四萬),遙遙領先其他學校,造成搶地和空間不夠用的問題,若沒有挪用文院一館基地來蓋博雅大樓,教室空間也會不足。世界知名大學如普林斯頓大學,全校學生六千多人,各國學子擠破頭想進的名校哈佛大學也才收兩萬人。但台大仍持續增設系、所,有的系仍無系館,置學生權益於何處?實在相當荒唐與諷刺!

台大是國內高等教育的指標學校,但不是學生和家長們想進,校方就照單全收,或是每個領域都想「參一腳」,既要扮演一般型綜合大學的龍頭,又想是精緻研究型大學,進世界百大(請參看自由廣場「台大博士生多過椰子樹」)。如今台大人文大樓一案爭議,問題也可說是台大校方自己造成的。台大該考慮減招和併系,讓學生數減半,空出來的空間,再重新整體規劃和使用,為爭議和拚命蓋大樓的校園亂象解套。(作者為導遊,台北市民)


人口少了 還有滿街大學呢?

【聯合報╱許淵國/大學副教授(台北市)】2013.02.09 02:03 am

終於到必須面對的時候了!民國四十年到七十五年每年人口出生數平均四十萬人,至九十年代中期降至廿出頭萬;未來恐將降至十五萬至廿萬人之間。事實上,台灣的人口紅利早在九十年代已經結束。

民國八十二年至九十一年期間,台灣地區新設或五專改制的大學及技術學院有八十一所,平均一年增加九所大學,平均每四十天有一所新設或改制升格,台灣高等教育的盲目擴張是另類台灣奇蹟。

只要有錢,硬體建設非難事,但屬軟體的師資培育呢?連教學型的大學及技術學院也加入培養碩博士。從八十七年至九十一年四年間暴增九九七個研究所,成長速度比超商的成長還快,這種盲目擴張高等教育,導致「大學量販店化,研究所便利超商化」的結果,高教品質低落,部分大學院校已成「學歷販賣所」。高教資源完全被濫用。

隨著大學開放,到九十年代初期錄取率增至百分百,外勞亦增加至近四十萬人,扣除居家照顧的外勞,在工廠工作的人數約略等於「不該上大學卻上大學」的人數。又逼得廠商出走到勞工成本低的大陸及東南亞地區。顯然,台灣高教非但未對經濟發展有貢獻;反而戕害了經濟發展。

台灣現有大學一六三所,若以金字塔的社會結構,每個年齡層應只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進入大學,則僅需四十所大學,一二○所大學陸續退場是件急迫的事。


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 http://mhperng.blogspot.tw/2011/04/blog-post_29.html?spref=fb )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2011年4月30日星期六

又要罵人了,所以得先說清楚:我不是目中無人,誰都看不起。我敬重、景仰好幾位國內的前輩學者。譬如:成大機械的馬承九教授、陳春錦教授,清大物理的李怡嚴、閻愛德教授。很可惜,不包括李遠哲先生。後頭再來談這事。

我也一直跟學生說,像清大動力機械系這樣的師資群,在英國只有前三名的學校贏得過我們,第二輪的想要贏過我們可不容易。畢竟,這個系絕大多數教授都是出身於全世界的頂尖學府。可惜的是,這一群出身頂尖學府的人,卻淪陷在二、三流的學術文化與制度裡!也許該這麼說,我們有的是一流人才,二流文化,三流制度!也許該再加一句:四流政客!

為什麼我要說:「呸!呸!呸!」?我是在向標榜「邁向頂尖一流大學」的五年五百億說:「呸!」――這根本是由一群不懂什麼叫「一流大學」的人搞出來的荒唐笑話!

台灣的大學拼著搞校地,搞建築物,搞設備,搞經費――為了經費只好搞論文。搞了半天只顯示出這些學校的無能。

劍橋大學的工程系有一百多位教師,好幾位皇家學院院士,主編數十份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但是建築物古老擁擠,裡面都是違章建築――空間不夠用,到處都是用簡單夾板隔出來的樓中樓。冬天暖氣不足(或者為了環保理由),老師學生都是穿著厚毛衣在做研究,我則是穿著厚毛外套加厚圍巾在做研究。電腦教室裡有一台主機和數百台跟主機連線的PC,包括一堆第一代的Apple當作終端機使用(已經用了數十年),所有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共用這些設備。資訊與控制組十幾位教師和一百多位博士生共用一台雷射印表機――只有要送出去發表的論文才用雷射印表機,其他草稿用最古老的印表機列印在再生紙上(兩面列印)。好窮?你搞錯了!她有一個全世界最頂級的風洞實驗室,和一個小而美的風洞實驗室――全系共用,研究生全部按登記次序去使用。她們把所有的資源用在刀口上,沒一分錢浪費。大學部學生跟研究生享有資源的機會是公平而不同,差別在能力。要用風洞,需要經過考試,證明你有能力使用,就可以開始登記;要用大風洞,提出研究計畫,說明為何非用大風洞不可,理由充分就可以用――不管你是誰的學生,不管你幾年級。

我回到台灣,每個老師一個專屬實驗室,每一個實驗室一台雷射印表機,全系沒有共用的大型研究設備。跟到學閥用好設備,跟到菜鳥老師用爛設備(或沒設備)。這充分表現出我們教授群對資源使用的管理能力:二流文化,三流制度!國科會與正教授分級制只獎勵個人研究成果,而不獎勵群組的研究成果,所以所有經費被用來擴張個人版圖,而不是用來擴大整個系的總體能量;所有資源被用來生產論文,而不是用來培養學生;教育部補助經費在辦法上說是「補助大學教學設備」,在系務會議被改成「補助大學與研究所教學設備」,在系裡經費分配時被改為「補助與大學部或研究所教學有關之設備」,在拿到錢的人手上變成「開一學期課來應付審查,一學期後變成教師個人專屬設備」。不當的制度鼓勵、培養人的自私,壓抑人的善意。三流的制度必然產出二流的文化,不信去問研究過組織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的學者。

台灣的大學不知道有哪一個系堪稱「department」(一個完整而不可分割的部門),我看到的通通都是 department store――每一個教授像一個化妝品專櫃的小姐,各顧各的攤位,各拼各的業績,誰也不讓誰。

劍橋大學圖書館是個寶庫,藏書量之多不用提,保存數百年的手稿、手工書更是寶貝。進去書庫裡面嚇我一跳:空間不夠用,一層樓被格成三層,進書庫要彎腰,半蹲才能移動身體。我看的是哲學書,左邊是英文,右邊是一堆我看不懂的文字,只知道好像有拉丁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希臘文?),以及一堆不知道是什麼「碗糕」的文字。進台灣的大學圖書館,窗明几淨,空間寬敞,連書庫都這樣。我們喜歡蓋房子,不喜歡藏書。因為主計處的經費編制就是這樣!三流制度,二流藏書,一流建築。

大學是搞房地產的?搞論文產業(paper-industry)?還是搞學術的?論文就是學術嗎?學者有兩種,一種叫大師(master),他可以帶領整個社會往前走,整個社會可以信靠他(而非盲從)。還有一種叫學匠(paper-smith)――金匠叫 goldsmith,鐵匠叫 blacksmith,台灣許多學者不生產學術,也不生產學生,而只生產論文,這種匠氣十足的工作不能叫學術,所以只好叫做 paper-smith。

什麼叫大師?劍橋大學「動力系統 與控制」講座教授(英文叫 chair,不是美式英文裡的 chair-professor)出缺,對全世界徵求人選。一位著作等身的麻省博士來應徵,他有一篇論文曾連續20年被列為全世界控制理論最常引註的文獻。他初審就被掏汰,氣憤地通過內部管道抗議。系裡的回應:你的學術研究不容質疑,但是對產業界的發展一無所知;身為劍橋大學工程系講座教授,負有引導師生研究發展方向的重任。我們擔心你對產業的無知會使你無法恰當地執行任務。

看懂沒?大師是「可以引領社會往對的方向發展」!2000年我們相信李遠哲的向上提升,把票投給陳水扁,而經歷了向下沈淪的八年。李遠哲是好心人、聰明人,但算不上大師,因為他搞不清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辛志平校長的口頭禪,竹中校友都該記得),他不知道自己什麼事上該閉嘴。

我敬重、景仰馬承九教授。記不得他是否出過論文,只記得一件事:台灣機械產業發展過程碰到什麼技術瓶頸,他就去研究清楚,寫一本書,讓校友買去讀。「馬承九著作史」差不多等於是「台灣機械工業發展史」。這叫做大師!我修過陳春錦教授的冷凍空調,冷凍學先教食物保鮮,從如何挑魚,魚、蔬如何保鮮談起,然後再跟你談冷凍的各種理論與實務;空調也一樣,先教何謂「舒適」,再談空調。不是照書念喔!他真的知道學問和真實世界間的緊密關連。這才叫「教授」。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論文在產業就有何用,這樣的「講座教授」到底要把我們的學生訓練成什麼樣子?

也不是說教授就該到工廠把手弄髒。我敬佩李怡嚴、閻愛德教授對學問的真誠、投入,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對物理真心的熱愛。我鼓勵他們去旁聽這幾位大師的課,「聽不懂也沒關係,到清華總要見識過大師風範,看看人家怎麼作學問,想問題。」論文不重要,胸襟氣度視野才要緊。其實不止於此,李怡嚴教授被清大水木書局非正式地評為「清大閱讀範圍最廣的教授」。「學者」的意思是求真理,求學問,而不是求名利。五年五百億想用錢買「世界級大師」,有沒有搞錯?能用錢買的是沒格調的人,能有大師嗎?

在這種「一流人才,二流文化,三流制度」下,我們培養出什麼人才?

從台灣本土產的理工博士中,把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前10%選出來,他們的平均聰明程度絕不下於我在劍橋的同學,但是他們的論文發表量大概是劍橋博士平均發表量的3~5倍。厲害吧?把他們送到加拿大去競爭大學教職,PK賽的結果我猜是9:1,劍橋團大敗台灣團。

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學會寫論文,福特式論文量產(,論文產業)。沒有人教他們什麼叫「學術倫理」,沒有人教他們什麼叫學術傳承,什麼叫學者風範。「數論文就對了!」結果教出一大堆投機取巧的人。

系上徵教師,一位拿過吳大猷青年學者獎的本土產博士來應徵,著作等身,年紀小我十歲以上,論文數量超過我一倍。我一看就知道又是受過量產訓練的人,到處都是一稿多投的痕跡,至少灌水五倍。再仔細讀論文,這個研究控制的人卻連最基本的控制理論都搞不清楚,專門玩一些最新穎的噱頭。我在初選時把他剔除,卻被迷信「吳大猷青年學者獎」和論文篇數的同事把他拉進來,堅持要給他口試機會。口試時我不在場,只聽同事轉述在現場聽到的一句耳語:「彭老師真的很厲害,不用見到本人,就知道他的觀念薄弱,論文灌水。」

這有何難?把每一篇論文的摘要都讀完,就會知道灌水有多嚴重啊!

不僅如此,老師為了加速生產論文,許多博士生該具備的能力都不去培養。不是台灣這樣而已,這根本就是「美國進口」。我在清大之外的某研究機構和一位柏克萊的博士共事過,這人論文生產力強,但許多基本學養都很薄弱。據他說,他的福特式生產管理模式就是師承自柏克萊的指導教授。

什麼叫一流大學?培訓一流人才的地方!五年五百億有沒有獎勵大學培養一流人才?實在說不上是有。知不知道,大學要生產的是「學生」而不是「論文」?

管理學界對五年五百億的評語是:你們這是什麼狗屁KPI(key performance index,關鍵績效指標)?如果台積電把員工考核的 KPI 訂為「出賣公司利益的次數 + 不務本業的程度」,台積電當然會倒。把大學的績效指標訂成「 SCI論文篇數」,而非「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大學當然會垮!

什麼「頂尖大學計畫」?屁!


大學講課 台下玩手機…

【聯合報╱郭振鶴/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台北市)】2013.04.26 01:56 am

曾到某大學產學合作演講授課,碰到學生三三兩兩進教室、不發表看法、不聽講只顧玩手機,上課只是為點名。甚至有些同學晚進教室,沒聽到前面課程內容,竟還向老師反映不知道上課心得要寫什麼,反過來抱怨老師。

為什麼學生會對上課內容冷漠?因為大學數量多,變成學校積極延攬學生,學生地位跟以前遠遠不同,當然會有這樣的表現。

目前教育體制下,學生也會對老師做教學評鑑,有些老師怕教學評鑑低,學校可能不續聘,只好百般討好學生,不敢為難學生,教育還有什麼意義?

曾有學生問,沒有碩士學歷,出社會就沒有競爭力。是真的嗎?學生感到徬徨,因他不想念碩士,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傳統升學主義下,從小到大總有人在旁說要做什麼,照著父母老師要求去做;到了大學對未來茫然、不知所措。大學應是要培養學生融入社會後,有正確價值觀、合理判斷力、有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只是升學考試。

台灣目前這樣的教育模式、想法適合每一個人嗎?家長、學校、老師,你們都不用負責任嗎?


6所國立大學 最快明年8月整併

作者: NewTalk 新頭殼 | 新頭殼 – 2013年5月23日 下午1:28

新頭殼newtalk 2013.05.23 涂鉅旻/台北報導

針對大學整併、退場的相關政策,教育部長蔣偉寧今(23)日在立法院表示,為因應少子化、維持我國150所大學的規模,目前教育部已和6所國立大學進一步磋商,最快明年8月1日就可以將這6所學校整併為3所;而目前教育部也已鎖定6所員生數未達1千人的私立大學,未來將輔導其退場。

蔣偉寧今日上午赴立法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針對「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檢討」進行專案報告、備詢,會中,民進黨立委林佳龍問蔣偉寧,在我國「少子化」日漸嚴重的情形下,教育部對國立、私立大專院校有何整併措施?

蔣偉寧表示,教育部為因應少子化、維持全國150所大學的規模,目前全台單一縣市有2所以上、員生數不滿1萬人的國立大學有19所,教育部和這些學校談過後,目前正在和其中6所學校進一步磋商,教育部將持續給予協助,最快明年8月1日左右,就可以將這6所學校整併為3所。

至於私立大學部分,蔣偉寧表示,目前全台員生數未達1千人的私校有6所,雖然他不願意去關學校,但這些學校如無法補進學生人數,就可能要關閉;在完成整併、退場工作後,我國大學數將下降至153所。

不過,對於即將整併的國立大學、退場的私立大學校名,蔣偉寧則不願透露,僅說,目前相關事宜仍在發展中。


大學太多了 教部要砍9所

自由時報 2013-5-24

〔記者林曉雲、蘇福男、花孟璟、蔡宗勳/綜合報導〕少子化現象將在一百零五年發酵,台灣一百六十二所大專校院立刻面臨「供過於求」嚴重危機,教育部已設定目標,要讓大專校院數減為一百五十三校,明年八月前,要將六所國立大學整併為三所,再輔導學生數二千人以下的六所私校轉型或退場。

蔣偉寧:不會隨便關閉學校

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教育部正在修改私校法,希望能增加更多誘因讓私校可轉型或退場,但他不願公布列入整併或轉型的學校校名。

目前不含進修部學生,學生人數在一千人以下的私校只有四所,包括高美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與興國管理學院等;低於二千人的學校則有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康寧大學、大漢技術學院與台灣觀光學院等校,名單可說呼之欲出。

蔣偉寧強調,教育部不會隨便關學校,如只是生源不足,先設法增源;但如生源不足、學校又辦不好,就會考慮退場。

被點私校:勿以台北看天下

不少學者認為辦學或招生不佳的學校就應退場,不能濫竽充數,導致大專學歷更貶值。但是被點名的私立大專都不滿,呼籲教育部不要以台北觀點看天下,涉及合併案的國立大學也有疑慮。

高美醫專董事長鍾紹和昨獲悉該校恐名列退場名單,氣急敗壞地痛批教育官員「沒有同理心」、「以台北觀點看天下」。鍾紹和表示,他接任董事長後銳意改革,學生數由二百多人激增到九百多人,考照率也達五成多,教育部卻以國立學校高標準來要求偏鄉學校,「不給招生名額,還要求學生人數要超過千人,教我們如何生存?」

嘉義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指出,該校日夜間部學生合計三千人,應不至於在教育部長所謂的輔導轉型或退場名單內,且稻江今年預計可以收到八百多位新生,加上校務基金還有三億多元,應可脫離經營艱困之列。

花蓮私立台灣觀光學院校長張瑞雄說,教育部不該純粹用學生人數,來看學校應否退場,況且在招生的關鍵時刻提及退場說,不啻是打擊用心辦學私校的士氣。

張瑞雄更批評教育部要大學退場,至今卻沒有法源,至少也該等到大學退場辦法通過行政院和立法院的審議再來談,否則憑什麼「強迫」私立大學退出。

高教工會:須思考師生權益

高教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則表示,目前很多私校已違法大量裁員,用奧步逼老師離職,以省下資遣費,教育部聲稱輔導轉型是假的,政府要私校退場也應思考保障師生權益。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表示,私校輔導轉型和退場,私立學校法已有法源;學生人數是參考指標,辦學成效是更重要的考量。過去高中職已有成功退場個案,會力求保障師生的權益。


蔣偉寧:大學整併轉型 鎖定12校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2013/05/24

小小台灣,有高達一百六十二所大專院校,形成另類「台灣奇蹟」。教育部長蔣偉寧昨天在立法院指出,已鎖定公立與私立大學各六校進行整併或轉型,公立六校將整併為三校,希望明年八月前能完成;私立大學有六校學生不到兩千人,會先輔導轉型,不得已才鼓勵退場。

蔣偉寧指出,整併減少三所公立大學後,加上六所私校轉型,大學校院總數可降到一百五十三所。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指出,教育部最近通過兩件公立大學整併案,其一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與台北體育學院整併案,審議委員會建議北市府多投入資源,同意合併後改名為「台北市立大學」,也尊重八月完成併校的規畫。

教育部也同意屏東教育大學與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合併案,合併後改名「國立屏東大學」,教育部最近已報行政院,目標明年八月完成整併。

陳德華說,目前有一所技職校院也加入整併行列,但整併對象還沒確定,仍在洽談。

公立大學整併方面,蔣偉寧說,各縣市有超過兩所公立大學,且學生人數低於一萬人的有十九校,有六校有合併意願。

陳德華說,十九校中包括新竹教大,該校校務會議同意跟清大合併,清大也有意願,但清大要求教育部多給資源,教育部不接受整併以多給資源為先決條件,暫不列入整併名單;也在名單內的台南藝大表明沒整併意願,現階段暫不處理。

私校部分,蔣偉寧說,教育部鎖定一千人以下三所、一千到兩千人也是三所,輔導小組會積極溝通,並修法增加誘因讓私校轉型或退場。但他強調,教育部不願隨便關學校,如是生源不足,希望由教育部設法增加生源;如真的經營不下去,就會考慮讓私校退場。

教育部雖不願透露六所私校名單,但昨天已有兩千人以下的東部私校跳腳,發函澄清該校辦學小而美,絕沒被要求轉型退場。教育部強調,人數太少不是轉型退場的唯一因素,還包括辦學或財務不佳等。


近5年砍千師 備戰少子化 私大引爆裁員潮

作者: 林志成╱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4年5月14日 上午6:01

儘管博士滿街跑,但大學任教不僅一職難求,還出現強制資遣「超額」的裁員潮!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昨指出,為提早因應少子化,許多私校以超額及授課時數未達鐘點為由資遣教師,造成恐慌;近5年來,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數增加4000多人,教師人數卻少1015人,平均每個月少18人。吳鳳科大資管系教師丁瑛瑤即現身說法,含淚指控被學校非法資遣。

年輕博士 出國流浪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回應,台灣博士太多、國內市場太小,不少年輕博士已轉到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等國家任教,未來這種現象會更普遍。此外,年輕博士或被迫離開私校的教師,不要將眼光侷限在教育體系,到業界也是另外一條路。

由於不少人從公立大學或政府部門退休轉任私校,排擠到私校教師的生存空間。陳德華說,教育部已要求私校,不能拿政府補助款聘請這些人;而他們在私校的退撫儲金,原本政府分攤的部分也將取消。

生師比 低標變高標

高教工會昨召開記者會,他們引用教育部的統計數字指出,2009年私立大專院校教師有3萬1185人,到2013年則有3萬0170人,減少1015人;同一段時間,私立大專院校學生數從90萬6351人變為91萬0546人,增加4195人。他們質疑,私校學生還未減少,卻提早裁員,說不過去。

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說,教育部規定大專院校生師比「應低於32」,但實際狀況剛好相法,一些大專院校將教育部的最低標準當成最高標準,只要生師比達成32或30,多出來的就算是「超額教師」,將強制資遣。

林柏儀又說,有些學校將必修課改成選修課,造成一些老師無課可教,最後又以「授課時數未達基本鐘點」為由,將老師資遣。

無課可教 強制資遣

林柏儀點名吳鳳科大、大漢技術學院、真理大學、蘭陽技術學院及樹德科大等校,均以這類手法資遣教師引發恐慌。以吳鳳科大為例,今年8月起全校要資遣31位超額教師,丁瑛瑤名列其中,她昨含淚指控,學校以生師比30為基礎,推算系上的專任教師員額,超過者即為「超額教師」,強制資遣。資管系現有17位專任教師中,8月1日起有7人要被資遣。

丁瑛瑤表示,她過去幾年考績都是甲等,去年系上要求老師要拉學生進資管系來讀,招生分數占考績的5成,她招進2個學生,原本是安全名單的最後一位,但因其他老師利用關係去運作,最後造成她面臨資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