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接觸進入2.5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2014.02.10 03:23 am
對「王張會」的期許和觀察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於明天率團前往大陸南京、上海訪問,並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進行「王張會」,開啟兩岸接觸的新時代。
1987 年我政府開放台灣人民赴大陸探親,兩岸民間開始交流與互動;到1993年劃時代的新加坡「辜汪會談」,兩岸進入到海基、海協兩會交流與互動的新時 代;2008年馬政府上任迄今,九次兩會高層會談並未超越「辜汪會談」的格局。兩岸純民間的接觸可稱1.0時代,官方白手套的兩會接觸可稱2.0時代;王 郁琦是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陸委會主委,「王張會」是兩岸官方正式接觸,雖然跨出這一步仍受到很多限制,也無法取代海基、海協兩會的功能,但至少可說進入到 官方「互不否認」的2.5時代。
海峽兩岸間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北京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存在台灣的事實,但兩岸交往不能沒有官方的主導 與協商,因而才有「官方授權、民間形式」的兩會制度化商談。從新加坡「辜汪會談」四項協議,到馬政府上任迄今九次兩岸會談簽署19項協議,儘管是由官方主 導,甚至在兩岸簽署ECFA之後,雙方官員直接談判幾乎完全取代兩會人員功能,但形式上仍須由「民間」的兩會負責人充當白手套,簽署「官方」協議。這是兩 岸的政治現實,迄今為止,北京當局沒有任何鬆動,馬政府則將其解釋為「兩岸互不否認治權」。
正因為北京在主權問題上未有鬆動,王郁琦首度 訪問大陸及「王張會」的定位難免模糊不清。若是官式訪問及雙方會談,理應有正式邀請及正式新聞發布,但王郁琦訪陸是一個多月前陸委會主動釋出訊息,農曆年 前陸委會在確定相關安排及在年終記者會正式宣布後,大陸國台辦隨後才宣布此一訊息,其措詞則以「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稱呼王郁琦,並以「國台辦主任 張志軍屆時將與王郁琦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有關問題交換意見」稱「王張會」,迴避正式會談的官銜及官式語言。陸委會的低調及北京謹慎的新聞處理,顯示王郁 琦訪中仍難定位為官方形式的訪問及會談,也不可能取代現行兩會正式協商功能,但能夠跨出「民間」名義、官方直接互動的重要一步,可說進一步體現「兩岸互不 否認治權」,已屬難能可貴。
南京「王張會」,我方設定的主要議題包括: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權、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及加 強在大陸就學生之醫療保障等。其中人道探視權因我方要求未來駐陸辦事機構對遭陸方逮捕羈押的台灣嫌犯有「主動」探視權,但陸方認為涉及「領事權」的敏感政 治範疇,能否達成共識,尚待觀察。
至於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更是矚目焦點,因為馬政府已將台灣參加「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列為現階段重要施政目標。而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去年5月在接受本報系專訪時則明確指出,台灣參加TPP、 RCEP等是政治問題,解決途徑在兩岸先行溝通,其過程也是建立政治互信的過程。陸委會在「王張會」納入此議題,可說是好的開始,但仍須持續溝通和對話, 才有突破可能性。
王郁琦赴陸訪問最受關注的,無疑是此行能否彰顯中華民國的國格,這也是訪陸成敗關鍵所繫。王郁琦以曾經是中華民國首都的 南京作為訪陸首站,其連結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及提醒北京正視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用心,不言而喻。但先前曾傳出北京要求王郁琦有「三個不能說」:不能提「中華 民國」,不能提人權、民主、法治,以及不談政治。這也讓王郁琦此行的發聲尺度更受關注。
回顧1998年已故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代表台灣 首次赴陸訪問,並和汪道涵進行「辜汪會晤」,在整個行程中,辜振甫多次提及「中華民國」及民主、法治,充分彰顯兩岸分治的事實。現在兩岸關係較當年可說突 飛猛進,發言尺度自無倒退之理,我們相信北京會有足夠的政治智慧;王郁琦也會如其所表示,在適當的場合,會說適當的話。果能如此,兩岸互動必能再創歷史新 頁,邁向另一個嶄新階段。
“APEC習馬會”能否實現?台灣表現積極
朝鮮日報駐北京特派記者 安勇炫 (2014.02.07 09:2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台灣領導人馬英九能否實現歷史性會晤?2014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將於10月在北京召開,台灣方面對“習馬會”表現出積極的姿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中國大陸方面也認為只要不是首腦會談形式就可以接受。
據香港《南華早報》6日報導,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日前表示,兩岸領導人見面,只要在適當時機、適當場合、以適當身份,我方是樂觀其成的。王郁琦在台灣負責推行兩岸政策。
他 說:“就陸委會現在研判,APEC基本上是兩岸領導人會晤的比較適當的場合。”馬英九在去年12月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將爭取在明年赴北京參加APEC峰 會,與習近平會晤。習近平則於去年2月和6月接連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吳伯雄,並表示,兩岸應當求同存異,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
兩岸將於近期舉行很有意義的官方會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計劃本月11日至14日率團訪問南京和上海,屆時將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
立委促王郁琦「硬起來」
自由時報 2014-2-10
〔記 者蘇芳禾/台北報導〕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將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但行前卻發生申請隨行採訪的記者遭中國拒絕入境情事,朝野立委昨對此同聲譴責,希望 王郁琦能夠「硬起來」,捍衛台灣民主價值、新聞自由。民進黨立委段宜康說,「若新聞自由是台灣的價值,那王郁琦根本應該考慮取消這次訪問」。
曾任新聞局長的民進黨立委姚文智指出,陸委會現任官員能夠到中國訪問,代表中國正在改變;不過,這次中國「選擇性」讓媒體採訪,使得「王張會」不能完全透明呈現在兩岸人民面前,勢必使這樣的歷史時刻蒙上陰影。希望透過這次的事件,讓中國人看到台灣最寶貴的言論、新聞自由。
國民黨立委丁守中則批說,王郁琦要爭取兩岸協商談判之前,應該要先爭取媒體採訪自由。「王張會」如果沒辦法透明,讓媒體有監督的權利,只會讓兩岸滋生不必要的猜忌。
段宜康表示,這次的事件是對執政者的考驗,馬政府一直說開放的過程必須堅持對等,「現在這樣有對等嗎?」若新聞、言論自由是台灣確信的中心思想,政府應有所反應,甚至以取消參訪來捍衛民主價值。
曾任新聞局長的民進黨立委林佳龍表示,新聞採訪自由是普世價值,若失去這普世價值,即便王郁琦到中國談成表面上利益,也是枉然;他嚴正要求相關單位必須提出抗議,解除對特定媒體的限制。
企圖刺探國安 前中央社女記者遭逮
自由時報 2014-2-10【12:24】
〔記 者林俊宏/台北報導〕台北地檢署掌握,中央社前郭姓女記者,企圖吸收調查局某組長以刺探國家機密,該名組長非常機警,立即向上呈報,由於郭女返台過年,承 辦主任檢察官朱帥俊見時機成熟,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處和國家安全維護處兵分2路搜索,稍晚將依違反國家安全法將郭女移送覆訊。
由於郭女刺探過程,疑透過另名台商穿針引線,檢調另以證人身分,傳喚該名台商協助查案。
據了解,郭女8年前從中央社退休,後來赴某電視台擔任業務,郭女過去曾是中央社兩岸中心記者,負責撰寫中國新聞,經常往返兩岸,檢調監控她多時,罕見逮到這名女共諜,不過,郭女仍矢口否認涉及不法。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0
這位女共諜郭玫蘭,既荒謬又可憐。
簡單的案情從2007年拖到現在才辦,要不是有關單位拚業績,就是我方敵後人員也被抓。
她蠢到向不熟的調查官收買情報轉賣,可見是層級很低、兼差賺外快的小小咖。與往來兩岸的黨政官員,都是中國軍的將領,賣台如賣香腸的行徑比起來,簡直微不足道。
中共對台工作分爲五大系統,彼此鬥爭多於合作,資源重置浪費者多。他們今天聽到某單位收買你,明天就轉述給台灣人聽,既是測試也是炫耀。
要從一位派駐記者搜集情資,還不如監看台灣的臉書。中共吸收郭玫蘭,可能只是某單位的例行業務。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1
什麼「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定治權」,
都是馬政府的白日夢。
陸委會不是信誓旦旦中國會稱呼王郁琦的官銜嗎?
人還在台海上空飛、對岸立刻穿小鞋。
王郁琦在陸委會掛名「負責人」喔?
媒體記者遭中共拒簽,陸委會不敢抗議,
如果連自己的官銜也不堅持?就是瀆職。
馬習會 馬英九的政治大豪賭 朝野缺互信 如何為一中解套 勢掀戰火
2014-2-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68| 評論數: 0
王 張會11日登場,儘管陸委會強調,王張會不主動提「馬習會」,但仍止不住外界普遍認為王張會為今年在北京舉辦的APEC「馬習會」鋪路的猜想。只是,陸方 多次提及「一個中國框架」,王張會想要促成馬習會,不可能迴避一中框架問題。如何為一中解套,促成馬習會成局,對馬英九而言,這將是一場政治大豪賭。
在野黨最近一再抨擊,馬英九拋出希望在今年APEC年會進行馬習會,是要為年底2014七合一選舉,陷入低迷的國民黨選情拉抬聲勢;甚至不少政治評論家更認為馬急於促成兩岸領導人在APEC會見,旨在為自己的從政生涯,留下歷史定位,挽回跌近谷底的聲望。
服貿搞不定 奢談其他
問 題是,馬習會要成局,卻也有幾個現實問題要面對。那就是對岸領導人多次提及,「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就兩岸政治問題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 合理安排。」換言之,如何回應大陸的「一中框架」,釐清大陸疑慮,才能為馬習會的會面時間、地點、身分、方式及名稱,展現「合情合理安排」的彈性。
只是,以國內目前藍綠互鬥的政治氛圍,《服貿協議》都還搞不定,此時提出任何回應陸方關切的一中解套方案,能否為國內接受?還是引發賣台質疑的政治口水戰,反增添國民黨年底選情不利變數,都是這場政治豪賭翻牌後,馬英九必須承受的政治風險。
前藍營一位政府官員就認為,兩岸關係冰凍這麼久,兩岸政治互動還沒有完全開啟,兩岸領導人要會面,條件根本還不成熟,此時提馬習會,挑起朝野戰火,簡直是讓自已陷入「Big Fire」。
王張會前夕,國內為高中歷史課綱「去台灣化」爭議持續發燒,在在凸顯對國家主權認同的矛盾,民進黨也對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登陸,發表聲明,表示「排除一切政治前提下的馬習會並不反對,但若會面前與過程中設下一中框架與矮化台灣主權,該黨堅決反對。」
回應促談 不得不之舉
但 如果代表脫去白手套,進入官方對話的王張會,還迴避政治對話,兩岸領導人會面還停留在各自表述,兩岸統合學會會長張亞中在公開場合,就不諱言「時間是在站 在北京那邊」,「北京也要思考有沒有必要見面」。畢竟馬民調不高,總統任期又只剩2年,習近平為什麼不把這個歷史機遇留給下一任領導人,而留給即將離任的 馬英九呢?
不過,對於馬英九主動向對岸拋出馬習會,外界解讀是場政治大豪賭,是要拉抬民調及國民黨選情的說法,長年擔任政府兩岸政策智庫的人士透露,總統拋出馬習會,只是面對陸方促政治談判,不得不走的路。
他 說,兩岸交流由經入政,但兩岸從簽署ECFA框架協議後,經貿交流幾已進入肉搏戰,在雙方缺乏政治互信下,「我要的你不給」、「你要的我不給」,許多談 判,根本走不下去,不僅《服貿協議》遭泛政治化,無限上綱,不理性的反對氛圍,也讓後續貨貿談判、爭端解決協議,動輒得咎,很難再談下去。
去年10月在峇里島APEC年會的「蕭習會」上,習近平指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顯然,對岸對兩岸進入政治談判,已經沒有耐心再等下去了。」這位智庫人士透露。
馬英九提出希望今年赴北京,在北京APEC年會進行馬習會,是釋出我方願意讓政治交流浮上檯面的信號。當然馬也清楚釋出是希望在北京APEC的國際場合。「球,我們是丟出了,現在就看對方如何接球了!」
《台灣人看大陸》海那邊 也有熱情
2014-2-11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9| 評論數: 0 |原作者: (Sean Cai/台灣大學研究生)
曾聽得在北京大學交換的學妹說:「除了冷漠,其實大陸人還是相當熱情的。這個熱情展現在他們將妳視為可以持續交流的朋友時。那種熱情是很難以想像的熱烈,也是讓人難以拒絕的。」
去年,隨團參訪中國,同行團員裡有不少人也曾多次到過中國,因而在各個行程之間,每到了晚上自由活動時間,都常有不同朋友特別舟車勞頓,跨省前來探訪尋友。這樣的熱情和好客,是我在台灣少有的感受。
在上海的最後一晚,搭乘地鐵回旅店,隨身背包拉鍊沒拉上,我沒有發現。只聽得旁邊一對男女對話:「要不要跟他說一聲?」「可能外地來的吧,還是提醒他比較好。」語音未落,有人拍了我一下:「先生,背包沒拉上,要注意啊。」我轉身,一雙誠懇的目光對著我,指了指我的背包。
那一刻,我打從心底覺得溫暖了許多。而我瞬時也明白了,冷漠與熱情,是中國大陸的兩張不同臉孔。
作家韓寒來台灣時說過,台灣人的善良是太平洋的風;許多陸生在分享來台經歷時也說,人是台灣最美的風景。而我知道,無論在何處,只要用真誠的善意對待他人,美景其實處處可見。
從 上海浦東機場離開的時候,我望向高聳的落地窗外,一片湛藍的晴朗長空。當時,我想著這些日子來與陸生相處的情況,暫且不論國籍認同、政治制度等差異……去 除那些外在標籤,中國人、台灣人,都只是一個普通真實的平凡人而已。不是國家使我們有差異,讓我們產生差異的,是文化與文明的價值選擇。
有次年節聚會時,我那當年隨軍來台的山東姨丈,拉著我說話,還灌了好多杯白干,他語重心長的來上這麼一句:「俺來台灣這麼多年了,人生最好的日子和最苦的日子都在這裡,俺的親人也都在這裡,如果俺不是台灣人,那誰是?」
是的,姨丈,您的家,不只在海那邊,也在這塊土地上。即使不能落葉歸根,也要落地生根。
從中國回望,台灣,也在海那邊哪。
王郁琦:兩岸關係進入新篇章
【中央社╱南京11日電】2014.02.11 03:15 p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今天下午在南京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晤,王郁琦在致詞時說,雙方見面代表兩岸關係進入新篇章,今天「是值得記錄的一天」。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11日至14日訪問大陸南京、上海。他與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11日下午於紫金山莊舉行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會上王郁琦稱張志軍「張主任」,張志軍則先稱王郁琦為「王郁琦主委」,又稱「郁琦主委」。
王郁琦說,他與張志軍去年在印尼峇里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期間短暫會面,4個多月內實現訪陸規劃,「非常難能可貴」,雙方今天針對兩岸民眾關心議題面對面討論,「很難想像兩岸關係能走到這地步」。
王郁琦表示,希望未來雙方繼續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開展兩岸關係,稍後陸委會與國台辦將就雙方關心議題探討,「我認為,光是坐在同一張桌子上討論問題,就已非常不容易」。
他說,期望張志軍在可預見的將來到台灣訪問,「親自到台灣看看」;張志軍也對此積極回應,希望有機會在不遠將來,在合適時間到台灣去看看。
致詞結束後,媒體隨即被請出場開始閉門會談,全程預計在3小時內結束,陸委會、國台辦在稍晚的5時30分、6時先後舉行記者會,說明兩人會面過程。
王張會 張志軍:破解兩岸難題要想像力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即時報導】2014.02.11 03:30 p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歷史性「王張會」,今天下午二時在南京紫金山莊舉行,張志軍在致詞時表示,「破解兩岸難題需要有點想像力,尤其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需要更多想像」。
「王張會」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國台辦代表先進場,張志軍面帶笑容,等待王郁琦一行,兩人握手寒暄後,舉行正式會談。雙方互稱「郁琦主委」和「國台辦張主任」,在致詞時都提及堅持「九二共識」,但未提「一個中國」。
張志軍先行致詞,他稱呼王郁琦為「郁琦主委」。張志軍說,「我和郁琦主委是第二次見面,一回生二回熟」。他表示,與王郁琦在峇里島見了五分鐘,但相信今後大家常來常往,一定能夠成為好朋友,共同維護兩岸關係發展。
張志軍表示,此次會議是落實去年王張兩人十月在峇里島達成的共識,即王張互訪、國台辦與陸委會兩部門之間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同時也希望借此機會就兩岸關係形勢、兩岸交流發展等問題題交換看法,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再往前發展。
張志軍說,回顧歷史,兩岸關係有今日局面得來不易,應當倍感珍惜,共同維護好、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他強調,「雙方絕不能讓兩岸關係再遭折騰,更不能走回頭路」。
張志軍說,「只要道走對了,路就不會遙遠」。張志軍說,「我算了一下,台北到南京的直線距離,比北京到南京還要近。」相信兩岸只要沿著和平發展道路走下去,今後一定能走得更穩健。
張 志軍表示,國台辦和陸委會作為兩岸事務的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機制,使兩岸雙方為增加溝通、推進兩岸關係更大更好發展,尤其是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 識」基礎上,不斷增進政治互信,我相信這一機制將有利雙方加強溝通、增進了解、深化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條件。希望此次見面能取得具體成果。
王 郁琦在致詞時談到,此次王張兩人能坐下來一起探討兩岸民眾關心的議題,代表兩岸關係進入新的篇章。在今日以前,很難想像陸委會主委與國台辦主任能坐在同一 桌子上討論兩岸議題,今日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局面,彌足珍貴,雙方都加以珍惜,也希望雙方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開展兩岸關係。同時,期望張主任在可預 見將來,能到台灣訪問。
張志軍對此回應說,「兩岸關係破解一些難題需要有些想像力,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應該要有更多的想像」。他表示,希望能在合適時間能到台灣訪問,兩岸之間不能老死不相往來。
王郁琦意有所指地回應說,「不但需要想像力,還要有決心,落實和正視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王郁琦、張志軍 建立即時熱線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黃國樑、汪莉絹、林則宏、陳嘉寧/台北-南京連線報導】2014.02.11 02:57 pm
陸 委會主委王郁琦今天上午10點35分飛抵南京祿口國際機場,下午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市紫金山莊進行歷史性的「王張會」。雙方鎖定七項討論議題, 除了外界關切的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以及台生在大陸的醫療保險外,「兩岸新聞資訊對等流通」議題,將首度納入兩岸協商議題。
此外,雙方也將建置陸委會與國台辦的高層聯繫溝通機制,換言之,未來王郁琦與張志軍將會建立熱線,雙方可能將互擁手機號碼,即時溝通。
上午由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在機場接機,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則安排下午與王郁琦正式見面。
這 是我政府官員首次以正式官銜登陸,「王張會」的正式名稱為「兩岸事務首長會議」,下午2點在紫金山莊會議中心登場後,雙方包含王郁琦、張志軍在內,各有 14人與會,並在王張兩人致辭後閉門會談。列入議程的七大議題,包括「當前兩岸關係」、「陸委會與國台辦聯繫溝通機制」、「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 「ECFA後續協商」、「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加強在陸就學台生醫療保障」和「兩岸新聞資訊對等流通」。
「馬習會」雖未在正式會談議題中,但雙方是否可能相互試水溫,各方高度矚目。此外在談及「當前兩岸關係」議題時,我方將強調對岸應面對兩岸的「差異」、正視現實,對國台辦有可能會提及兩岸應著手解決政治分歧,我方會有所因應。
有 關兩岸新聞議題方面,過去對岸始終有所猶豫,主要是因為我方將會要求對岸解除網路管制、電波干擾、新聞記者的人身安全與採訪自由,但最終此議案仍決定納 入,陸方可望以常駐記者的生活待遇改善著手談起。王郁琦上午從台北出發前重申,「王張會」後雙方將各自發布新聞稿,不會簽署任何文件;他也強調,此行不容 易,盼圓滿順利,促進雙方彼此了解。
陸媒首稱陸委會 仍未稱王「主委」
【聯合晚報╱特派記者黃國樑、陳志平/南京-台北連線報導】2014.02.11 02:57 pm
陸 委會主委王郁琦今天率團抵達南京,進行歷史性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這是我政府官員首次以正式官銜登陸。不過今天大陸媒體包括新華社、中新社及央視,都 以「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稱呼王郁琦,相較過去的「台灣方面主管兩岸事務負責人」說法,新增了機構名稱「大陸委員會」,但仍以「負責人」稱謂,迴避 敏感的「主委」官銜。
去年八月王郁琦訪問澳門,澳門特首首度以「主委」稱呼王郁琦,之後APEC在上與國台辦主委張志軍碰面,張志軍也自 然地稱呼王郁琦「主委」,這被我方雙方視為正視兩岸現實的一定進展。不過此次王郁琦訪陸前,已傳出大陸僅有與陸委會對口的國台辦,可以稱呼王郁琦的「主 委」官銜,因為目前大陸官方只允許兩岸事務單位互相稱呼職務及單位。
雖然陸媒未稱王郁琦「主委」,但首度稱呼了王郁琦所屬的機構「大陸委員會」,對今天下午王郁琦與張志軍的「王張會(陸媒稱「張王會」)也相當重視,並指此次會議「被視為新形勢下兩岸關係又一突破性進展」。
【記者蔡佩芳/台北報導】
陸 委會主委王郁琦下午將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王張會」,馬英九總統上午接見阿聯親王時表示,台灣在大陸雙方正研商如何設立辦事處,進一步發展雙方經 貿關係。台灣扮演了在東亞與大陸貿易投資的重要門戶,阿聯酋航空與台灣的直航,順勢將雙方周遭龐大市場結合起來,相信不管是在貿易投資或觀光各領域,將出 現非常多商機。
王張會 郝龍斌:好的開始
【中央社╱台北11日電】2014.02.11 03:15 pm
備受各界關注的「王張會」今天登場,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王郁琦能前往大陸交流,是兩岸關係的一項突破,也是好的開始。
郝龍斌今天出席內湖親子館暨托嬰中心開幕典禮,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對於「王張會」看法,做上述表示。
備受矚目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王張會)下午在大陸南京紫金山莊登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郁琦、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互以官銜「主委」、「主任」稱呼。
郝龍斌認為,兩岸之間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彼此的立場,這是件好事,王郁琦能前往大陸交流,是兩岸關係的一項突破,也是好的開始。
觀察站/背著「中華民國」 王能帶回什麼?
【聯合晚報╱記者黃國樑/特稿】2014.02.11 02:57 pm
王郁琦反應敏捷,在言語交鋒上也頗聲勢懾人,但瘦弱的身影出現南京仍顯單薄,可是,他卻不是一個人到大陸去旅行,而是負載著「中華民國」,是扛著那個倉皇奔逃的記憶,回到曾經的故國。
歷 史把這個奇異卻又莊嚴的任務,放在他的肩上,這是他的榮耀,可是,卻又何其沈重?由於兩岸的懸殊比例,讓北京永遠無法學習一種真正的平等。學會:真正的重 量,不在於量體,而在於價值;而真正的力量,亦不在肌肉,而在於氣度。於是,王郁琦的歷史性訪問,一直裹藏著難言的重責大任。
這一趟行程,可謂為「中華民國」的歷史回潮,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華民國只能外奔,眼目東望太平洋,背對著那片不堪回首的故土,只有嘆息,甚且是無盡的恐懼。然而,中華民國卻也被煉出了一種內在的柔韌,一種隨著風向順勢擺動的智慧,因而難以用龐然的堅甲,就可輕意摧毀。
中華民國就是藉著這樣的韌性,讓北京終於學會,只以威武的恫嚇,並不能折斷這裡的人民,必須學著柔軟,甚至,高明的哄騙,也不能欺矇這個社會,必須學著謙卑、學著怎麼去傾聽。
在不斷地反覆周折之後,終於,北京發覺,必須讓中華民國從地裡掙扎出來,呼吸一些氣息,於是,有了世衛大會、有了ICAO,如今,則有了王郁琦「主委」訪問南京。
但北京並不是一下子就全然頓悟了,他還不明白,這其實是歷史正在嬗變,因而,王郁琦必然還有許多委屈,而中華民國也尚未真正全然露臉。
但這就如海浪似的拍岸,雖然,只有淺吟低迴,但一次次的拍打之後,新的岬灣就要成形,當它終於有了一層偉岸的姿態,北京將真正理解,這一個歷程是早已命定,而難以逆轉的,歷史襲湧而來的潮聲。
王張會 總統:兩岸史上意義非凡 期許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上 擴大與深化各層面交流
2014-2-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總統馬英九11日表示,「王張會」是兩岸隔海分治以來,首次兩岸事務主管官員的正式會面,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
中央社引述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表示,這是(王張)兩人繼印尼峇里島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會中短暫會晤後,兩岸主管官員首次在大陸正式會面,並第二度以官銜互稱。
共促長遠和平繁榮
馬總統認為,這是兩岸自民國38年隔海分治來,首次兩岸事務主管官員的正式會面,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對建構兩岸常態化互動關係更具重要意涵。
據李佳霏轉述,在象徵活力的馬年到來之際,馬總統也期許兩岸持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擴大與深化兩岸各個層面的交流,共同促進兩岸長遠的和平與繁榮。
總統回憶,他在民國77年7月出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當時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銜院長俞國華之命,成立「大陸工作會報」,要他擔任執行祕書一職,進而催生陸委會與海基會的成立,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制定。
對成果甚感欣慰
馬總統說,今天看到兩岸事務主管能直接互動,並就重要議題務實、坦誠交換意見,這樣的成果讓他相當欣慰。
馬總統指出,兩岸關係必須在「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下循序推動,過程中除了要符合國家需要,更須獲得人民支持;這次深具時代意義的兩岸事務首長會議,雙方皆秉持「對等、互惠」原則,對兩岸交流至今的重大議題務實溝通、有效處理,也達成多項共識、成果豐碩。例如雙方同意建置「聯繫溝通機制」、以及加強在大陸就學台灣學生的醫療保障等。
陸學者談王張會:不必過度解讀
2014-2-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11日登場的「王張會」,中國大陸官方媒體給予冷處理。對此,中國大陸學者認為,由於「王張會」受限於台灣內部政治因素干擾,僅是一場延續過去事務性會談的會面,在政治方面並不會有重大突破,不用給予過度政治意涵的解讀。
對於兩岸事務首長首次正式會晤的「王張會」,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它不同於過去兩岸兩會的交流,是可以高度肯定的,但它是不是如外界所說的「具有重大歷史進展」,可能與實際成果有差距。
王建民指出,兩岸政治互信本來就不夠,加上國民黨不斷對內妥協,使「王張會」受到如立法院、在野黨很大的政治干擾,和海基會、海協會談的內容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重大區別,沒有為兩岸政治性議題或重大議題打開對話。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及清華台灣研究所副教授鄭振清則表示,台灣之所以會如此重視「王張會」,一方面和台灣藍綠競爭的政黨政治有關;另一方面,「王張會」所談事務性問題,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鄭振清說,大陸對兩岸關係的基本定調是走和平發展道路,透過兩岸的經濟合作、文化、科技等交流,互相理解,增強互信,並不是要立刻進行政治協商、政治談判。
鄭振清指出,「王張會」的意義在於它是一個解決兩岸經濟、社會等事務性議題的重要台階,但不能過度解讀為是要談政治,或是兩岸要直接談判。
對於外界揣測的「馬習會」,鄭振清說,「王張會」是一個事務性會談;「馬習會」如果有可能出現的話,那它應該是涉及到兩岸一些重要的政治性議題,甚至具有戰略意義的議題,但目前來看,「馬習會」的條件仍不完全成熟。
擁抱背後 北京仍存核心顧慮
2014-2-1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原作者: 特派員黃淑嫆/北京報導
對於此次的「王張會」,BBC、《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普遍認為,雖然台灣一再強調「對等」和「尊嚴」,但在兩岸仍缺乏互信的當下,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的南京行註定充滿爭議,政治上的會晤成果有限。
BBC以〈熱絡後面是猜疑的南京「王張會」〉為題分析道,「王張會」看起來似乎是相當熱絡,但彼此之間仍有相當程度的猜忌。
據文章指出,北京方面不願台灣提及「中華民國」,且也曾明白表示會避免提到王郁琦的正式頭銜;而王郁琦也只會大概提及「馬習會」;可見得在握手和擁抱的背後,北京還是有其核心顧慮。
文章說,此次「王張會」閉門的多、開門的少,加上有輿論質疑「王張會」是為了未來安排「馬習會」鋪路,以拉抬馬英九低迷的支持率;可以說,王郁琦的南京行,打從一開始,就已烏雲罩頂。
文章也說,雖然兩岸關係未來的路途還很漫長,但當前已越來越難避免政治接觸,若像以往通過海協會和海基會的白手套接觸,將越來越難以見效;此次「王張會」避開更容易引起爭議的北京而到南京,意味著兩岸關係到了新的階段。
另外,《華爾街日報》則以〈兩岸之間有限開放〉為題指出,過去兩岸關係一直偏重於經濟;現在,北京想把政治問題放到核心位置,台北則想把政治問題放到一邊,「王張會」會晤成果應不會有太大突破。
確立直接溝通的常態機制
2014-2-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原作者: 龐建國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終於前往大陸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了,就兩岸關係來說,這當然是重要的一步,可是,這一步能夠跨得多遠或者延伸出什麼樣的未來路徑,仍然有待觀察。
大陸在1988年成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在1991年成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多年來,國台辦經歷了丁關根、王兆國、陳雲林、王毅和張志軍等5位主任,陸委會則經歷了施啟揚、黃昆輝、蕭萬長、高孔廉(代理)、張京育、蘇起、蔡英文、吳釗燮、陳明通、賴幸媛和王郁琦等10位主委,回顧過往,雙方都已幾度滄海桑田。不過,在王郁琦訪問大陸之前,兩個單位的負責人都還沒有在任上跨過海峽,踏上彼岸。
陸委會主委沒去過大陸,國台辦主任沒來過台灣,在兩岸關係的處理上雖然不見得一定有負面影響,但總讓人覺得是個缺憾。畢竟,親眼見識和親身體驗對於決策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況且兩岸之間的隔閡與歧異不小,需要多一些的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固然重要,卻不容易做到。兩岸之間的交往互動就曾經長期處於諜對諜的情況下,並因而產生了許多如今看來並不理性的決策。王張會的意義,從理性決策的角度來說,不僅在於形式上的相互釋放善意,更在於兩岸之間信息溝通的管道可以因此而更加通暢,除了可以降低兩岸決策過程中信息蒐集的成本之外,更可以減少信息不周全或傳遞有扭曲而產生的不必要誤會。
不過,信息溝通的順暢只是讓決策者對於情勢更加清楚,如何做決定仍然繫於決策者的立場抉擇和目標認定。就此而言,我們必須承認,當前兩岸之間的鴻溝仍然不小,互信仍然不足。
對於兩岸關係的未來演進,大陸方面的態度已經非常清楚,就是以接受「九二共識」作為底線,然後,尋求雙方能夠在「一中框架」的意涵詮釋與制度安排上達成共識。如果台灣方面的作法符合這個演進方向,大陸會在國際活動空間等台灣在意的議題上,釋放更多的善意,甚至於利用今年的APEC進行「馬習會」,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否則,兩岸關係的停滯乃至於倒退,會是大陸承擔得起的選項。
問題是,台灣內部對於如何處理兩岸關係意見紛歧。綠營連「九二共識」都不接受固不必說,藍營雖然接受「九二共識」,卻對於「一中框架」態度猶豫,甚至於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排斥。
其實,有識之士已經指出,如果「一中框架」中的「一中」,指陳的是架構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的未來的一個中國,那麼,現階段兩岸政治關係的安排和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都可以有相當大的處理彈性,兩岸的決策者不妨往這個方向多想想。
我們期待王張會不只是再一次行禮如儀地互稱官銜,而是能夠為兩岸之間建構出直接通暢的信息溝通管道,並且經由信息的通暢交換,縮小鴻溝,增進互信。王張會是否能夠跨出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步伐,為兩岸關係開拓出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就讓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兩岸政治對話的歷史性突破
2014-2-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 評論數: 0 |原作者: 邵宗海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2月11日在南京紫金山莊會晤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雙方進入閉門會談之前,就相互稱呼對方為「主委」與「主任」,為這次兩岸歷史性會晤問啟了先聲。
王郁琦表示,陸委會與國台辦成立20多年,連資深的同仁都很難想像陸委會主委和國台辦主任能握手交談、互稱職銜。因此我們回頭過來看「王張會」之前的一些演變與發展,就會深深感到今天王郁琦得能在中國大陸這塊土地上,平順地會晤他的對手張志軍,既不是必然,也不是偶然。嚴格來說,這應該是兩岸當局雙方這段時間「竭其所能」的努力,卒能在最後促成了這場「歷史意義的會晤」。
既非必然亦非偶然
去年10月當王張兩人在APEC不期而遇時,彼此也只有寒暄,並沒有議題可談,了不起給外界一個感覺:那只是好的開始,尚不會立即與未來的政治談判聯結。但3個月之後,王郁琦作為台北主管大陸事務的政務官,能夠先在台灣被核准前往對岸,然後在大陸又被接受可進入,這已經是在創造一個新的歷史;同時,再看到張主任願意對王主委的官銜公開稱呼,新華社的新聞稿更以「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的用詞來做標題,確實證明北京這次是以極大誠意來歡迎台灣來的貴賓。在在說明了這趟成功之行,背後不知灌輸了多少兩岸當局的付出。
王張能夠並坐協商,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在彼此都尊重對方,也接受對方。尊重了什麼呢?至少沒有否認彼此的治權,因為官銜已經可以相稱;至於又接受什麼呢?看起來,兩岸均不再排斥要與對公權力執行的單位交流與溝通。
而且,過去相互因有顧忌,總是怕官方會晤會引發外界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錯覺。現在呢,顯然雙方想通了,原來大陸事務及台灣事務,都是在「一個中國架構」的前提下交由陸委會及國台辦來處理。或許這是「王張會」最能彰顯「一個中國」歷史意義的地方。
當然,王郁琦能夠在對岸與對方「政治對話」,已是歷史的突破。我們看到陸委會主動提及的議題,如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兩岸共同參與區或經濟整合,雖然都充滿了政治意味,但北京同意進一步積極研議可行方案,則是凸顯了兩岸開始有政治互信擴大的基礎。
聯繫機制深化體現
不過,「陸委會與國台辦的聯繫溝通機制」終於建立,可能才是王郁琦此行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項。張志軍就說,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的務實措施。
一旦這兩個部門的聯繫溝通機制得以運作,它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將是非常巨大:其一,如果參考《國統綱領》中程階段下一步驟作法,就是要進入「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的境界。張志軍在開場白中曾提醒:「兩岸要破解難題需要有想像力,未來不僅是像這樣的會見,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也應該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是否暗示「王張會」是過去是無法想像的發展結果,所以「馬習會」更需要有想像力。
其二,這個官方的「聯繫溝通機制」一旦運作,今後絕非只是互通訊息功能而已,應該是一些官方能談的議題將搬上檯面,而且還會是陸委會與國台辦直接派員來洽商。儘管陸委會已聲明,海基海協兩會仍得扮演協商與簽署協議的角色,但兩會將僅止於形式上簽署儀式,陸委會的主導角色將更甚於過去,甚至於可說,如果兩岸政治定位問題獲得解決,海基與海協的白手套階段性使命,都將告一段落,成為歷史。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加入TPP 維繫台灣競爭力關鍵
2014-2-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沃牆
馬總統在今年的元旦文告及新春團拜均誓言要全力拚經濟,同時要黨和政府「老馬識途」、「馬力十足」、「馬不停蹄」、「萬馬奔騰」,但最後能否「馬到成功」,全民都在關注。進一步來看,美股3大指數於2月3日重挫達2%以上,其中,道瓊工業指數更是大跌326點;台股時值新春年假期間休市,原本期望能躲過一劫;但2月5日一開盤即重挫170餘點,盤中最多下跌230點,最後以大跌198點收盤,不啻為今年股市及經濟前景投下一顆震撼彈。
經濟騰躍不樂觀
不可諱言,股市是經濟的櫥窗,美股的重挫反映著對QE退場及經濟成長的擔憂;美國去年第3季的GDP成長率高達4.1%,遠超過原先預期的3.6%,失業率也降至5年新低,顯示其經濟有走強趨勢。
若QE逐漸退場,則全球大筆資金勢將回流美國,對推升美國經濟成長動能更是錦上添花。唯近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所公布的製造業活動指數跌至8個月新低,將降低經濟成長動能,也為原本看似樂觀的經濟埋下不確定因素。
除美國之外,中國在習、李上任後,採取「穩增長,調結構」的策略,其經濟成長引擎亦由出口導向轉趨內需的消費,但禁奢令的頒布對消費需求將有不小的負面衝擊,未來經濟仍否持續增長則充滿變數。
至於日本股市去年雖以57%漲幅冠全球,但日昨暴跌610點,跌幅達4.18%,創下近4個月新低。「安倍經濟學」效應逐漸褪色加上日圓匯率升值,還有今年4月開始,日本的消費稅從5%提高至8%,預期對經濟將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而歐洲經濟目前亦無明顯復甦,新興市場則因QE退場而失去資金動能,前景堪憂。
台灣在去年第4季因出口成長超出預期,使得全年經濟成長率從1.74%得以上修到2.19%,但今年經濟成長率在全球經濟動盪下亦不容過度樂觀。期許由經建會、研考會及工程會合併的國家發展委員會成立後,不論在溝通及協調整合各部會功能上更具效率,則有助於國家重要經建計畫的執行;再者就是加速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推動,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
調結構展現決心
坦然言,加入區域經濟合作是台灣走出悶經濟、避免被邊緣化,並可強化台灣在亞太地區地位的重要關鍵。行政院江宜樺院長更具體要求各部會要在今年7月底完成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準備,值得肯定。但TPP是一個高品質、高標準且相當廣泛的自由貿易協定,其所涉及的議題深度與廣度都超越WTO,如在關稅減讓上,TPP也沒有排除項目,也就是要全面廢除關稅。
為此,台灣不僅要進行相關法規鬆綁並與國際接軌、特別是金融等WTO所沒有規範的領域,以建立更開放及自由的經濟環境;同時也要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國際競爭力,以展現台灣急欲加入TPP的決心。
由於加入TPP是採共識決,即所有成員要一致的同意,但台灣目前與TPP的主導國家-美國及其他主要成員國都缺乏雙邊FTA溝通平台,平添台灣加入TPP的困難度。建議政府應採取多元接洽,先與TPP各個成員進行雙邊諮商,藉此建立溝通平台。
另一方面,未來在自由化法規鬆綁等調整下,對國內部分產業將產生較大的衝擊,特別是相對弱勢的農業部門,政府必須加強輔導與協助其轉型,讓負面衝擊降至最低。而全民及政黨均必須有共識,那就是加入TPP是維繫台灣經濟長期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馬習會不能淪為保馬會
2014-2-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 評論數: 0
在馬總統政治生命進入跛腳期、內外政治處境最艱困危疑之際,也是他為自己歷史地位定調的最後機會,駐美代表金溥聰班師回朝接任國安會秘書長,已成為舊曆年前後台灣政壇最受矚目、不斷被臆測、評論的新聞,金小刀的新職務確實值得深入解讀。
官方說法有二,一位「金溥聰友人」說,金溥聰接任國安會秘書長後的當務之急,是襄助馬總統掌握國安大政方針。府方人士則表示,金溥聰的人事安排,首要是推動台灣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CP)等區域經濟整合,其次是進一步強化台美安全合作關係,第三是因應中國大陸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岸推動官式交流制度化後的全新形勢,及國防體制面對的新變化等作出通盤考量並回應。由官方說法來看,金溥聰的新職考量,首先是台美關係,其次是兩岸形勢。
但對大多數朝野政治人物來說,金溥聰回台的任務和七合一選舉脫不了干係。這種解讀是國人最傾向、最相信的方向,也是金溥聰一再澄清,卻難以釋疑的猜測。
第三種解讀完全聚焦在兩岸關係上,先前任命年輕的王郁琦為陸委會主委,最近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兼任海協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人事安排,再結合國安體系的異動,國安系統馬嫡系色彩益發明顯。「全盤掌握」兩岸對話協商進度與內容,應該是馬英九在任期最後兩年的重要課題。再由先前不斷釋放的「馬習會」訊息來看,外界始終認為,金溥聰的新任務和推動「馬習會」緊密相關。
其實,對金溥聰新職任務的三種解讀並不衝突,只不過呈現了一個事務的三個面向,首先,國民黨政權要穩固,兩岸關係就要突破,兩岸關係要突破,也不能讓台美關係失衡,台美關係穩健,兩岸關係突破,從2014年到2016年國民黨就有勝選機會,政權自然穩固。所以,就算具體選戰文宣或戰力布局,金溥聰沒有操刀,就整個國民黨大局來說,還是由金溥聰操盤。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外界不可能不把金溥聰新職、「馬習會」、國民黨選舉謀略三者合而為一的來評論。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把「馬習會」與選戰布局緊密勾連的作法,讓「馬習會」失去了正當性與可能性。
海外親大陸官方的媒體就評論「馬習會」:台灣方面已經賦予「馬習會」「針對目前馬政府民意支持度低迷,今年底七合一選舉將險象橫生,可能會失去幾個重要縣市的困境,進行沖喜的特殊作用和意義。」如果以這樣的角度解讀,無法獲得澄清、導正,要大陸接受在北京APEC場合舉行「馬習會」,有相當難度。
首先,如果「馬習會」主要意義被鎖定在「保馬」,大陸方面自然要思量,是否有必要為了一個跛腳的政權,承擔一定的政治風險,更何況民共之間的困局已經改善,管道逐漸暢通,「保馬」是否為大陸方面唯一的政治選擇,已經大有疑問。同時,從馬政府的角度來看,如果「馬習會」成了「保馬會」,那就完全是國民黨有求於大陸,為人所制就必須滿足大陸方面的條件,馬政府所期待的「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場合、適當的身分」就未必能盡如馬政府之意,如此一來,這樣一個全面受制於人的「馬習會」,不但不一定能成局,成局之後,也無法產生原本想要有的政治效應。
其次,大陸方面真正關注的問題,也是「馬習會」應該面對的實質問題,在於「馬習會」究竟要談什麼,對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能起到怎樣的關鍵性作用,如果台灣方面只在乎形式上的見面,在乎對選戰造勢所能起的作用,而在實際課題上迴避閃躲,那麼,大陸方面又何必要提供國民黨選戰舞台呢?
第三,如果馬政府面對「馬習會」,主要是期待一個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歷史性場景,能像腎上腺素一般刺激國民黨支持者的熱情,把力量完全投注在這個方面卻完全忽略了「馬習會」商談議題本身,那麼這場「馬習會」注定只會如同除夕施放的煙火般,短暫好看,實際落空。
關於這一點,親大陸的海外媒體有所提醒:台灣方面既然是有進行「馬習會」的願景,「就更應提前做好各種幕僚工作,準備好各項備案」,「否則自己毫無準備,就顯得被動」。「馬習會」議題的規畫,涉及複雜的內部政治環境,以馬總統低迷的政治支持度,恐怕不容易有大開大闔的戰略布局,但沒有足夠的兩岸願景,又如何讓大陸願意配合演出,馬總統要想清楚。
中方劃三個不能說 王郁琦都沒說
自由時報 2014-2-12
〔特派記者陳慧萍/南京報導〕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天首次訪問中國南京,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進行會談,一如預期按中國先前劃下的「不能提中華民國」等三道紅線的內容演出,雙方僅互稱職銜,刻意未提國名,也未提及「馬習會」。
互稱職銜 王未提中華民國
對於會談結果,雙方僅確認陸委會與國台辦建立常態性聯繫機制,包括「王主委手機直通張主任」,以及台生、中生醫療保障問題;對於我方爭取兩岸互設辦事機構應有人道探視權,中方僅同意要「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沒有具體結論。
在王郁琦赴中前夕,傳出中方要求王此行不能談政治議題、不能提中華民國,也不能提人權、民主和總統等「三不能」。昨天的「王張會」刻意未提國名,這也看出雙方敲定這場會談所建立的「默契」。
王張會 我保守中稱有共識
不過,相較我方對會談達成共識的「保守」說法,中方新聞稿卻以「達成積極共識」形容,指雙方討論了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若干事宜,表示將努力完成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續協議的商談;深化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合作;儘早實現互設兩岸辦事機構;繼續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以及台生或中生的醫保待遇問題等五點內容。
王郁琦昨率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及各處主管,搭機飛抵南京祿口機場;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在通關口迎接,雙方僅簡單握手致意,未公開致詞,現場也未鋪設紅毯。
王郁琦昨下午兩點與張志軍會談,雙方刻意迴避涉及官銜或主權用語,稱進行首場「兩岸事務首長會議」,會議約進行三個多小時,張志軍開口歡迎「王郁琦主委」到訪,但未提完整職稱「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則以「國台辦張主任」稱呼張志軍;雙方會後各自舉行記者會說明結果。
王郁琦強調,他與張志軍「光是坐在同一張桌子就很不容易」,兩人會面代表「兩岸關係進入新的篇章」;張志軍稍早致詞強調,雙方必須下定決心,絕不能讓兩岸關係「再遭折騰」,更不能走回頭路。
陸委會、國台辦 手機直通
對於雙方同意建置陸委會與國台辦的常態聯繫溝通機制,媒體關切,未來是否建立「熱線」?王郁琦說,「熱線」是冷戰產物,陸委會與國台辦已經無須設立一支「紅色電話機」進行熱線,他和張志軍已可以「手機直接溝通」;未來雙方每一個業務局處,都會建立窗口「對接」;他坦承,國台辦與陸委會早已有例行溝通管道,昨天的會議只是確立建立制度。
中國兩面手法 黃昆輝:王郁琦被矮化
自由時報 2014-2-12
黃:沒稱呼全銜沒官方禮遇
〔記者李宇欣、李欣芳/台北報導〕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進行「王張會」,台聯黨主席黃昆輝痛批,王郁琦是台灣第一位訪問中國的陸委會主委,卻受到降格的待遇,完全沒有官方訪問的基本禮遇,且會談結論空洞、無實質進展;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批說,雙方發布的新聞落差極大,很顯然台灣政府已在「王張會」中「被共識」!
洪財隆質疑,雙方在閉門會談中,到底談了什麼?民進黨要求王郁琦在返國後向立院進行專案報告,公開說清楚、講明白。
針對「王張會」,在野黨砲聲隆隆。黃昆輝批說,中國方面發布的是充斥著「反台獨」、「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等「統戰語言」,再度看出中方一向的兩面手法,利用自己發布新聞框架對方。黃昆輝說,王郁琦這次被中國穿小鞋、吃豆腐還沾沾自喜;中方透過各種小動作矮化台灣,包含沒有稱呼「陸委會主委」全銜、沒有紅地毯也沒有接機儀式。
重大議題 無任何具體進展
黃昆輝警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不會改變、在各種場合矮化台灣也不會改變。王郁琦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陸委會主委,就受到如此降格的待遇,且會談結論空洞、無實質進展。他質疑,這樣的結論有需要派一位閣員去嗎?
此外,針對台灣蘋果日報及美國自由亞洲電台記者遭中方拒絕入境,黃昆輝不滿王郁琦並未向中國表達抗議;他批評,中國沒有新聞自由,不敢讓外籍記者入境,兩岸沒有新聞交流的空間。
洪財隆批說,對於台灣人民所關心的切身議題,包括服貿協議重啟談判、新聞自由、三聚氰胺賠償、重大經濟罪犯遣返問題、落實投資保障問題等;民進黨已再三呼籲,但王不是隻字未提,就是沒有任何具體進展。
民進黨:台灣政府「被共識」
洪財隆表示,陸委會原希望爭取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的人道探視權等議題,沒有任何具體進展,不禁讓人質疑,「王張會」的定位就是「準政治談判」;但「準政治談判」的授權機制為何,沒有任何交代。
對於王、張互以「主委」及「主任」稱呼對方,洪財隆說,這樣的做法並不完整,應互稱完整官銜;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認為,互稱官銜雖是種進步,但這當中還有很多進步空間,比如「對自由、民主、人權,還有應該透明」。
洪財隆說,從雙方會後新聞稿觀察,陸委會對於雙方達成什麼具體共識左閃右躲;國台辦新聞稿卻以雙方「達成積極共識」為題,還提到雙方未來將在著力完成ECFA後續協議的商談等五項議題達成共識,與我方發布的新聞落差極大,顯然台灣政府已在王張會中「被共識」!
不談政治議題? 中國照提反台獨
自由時報 2014-2-12
〔特派記者陳慧萍/南京報導〕立法院已決議對「王張會」畫下紅線,要求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此行不得與對岸洽談政治性議題,但中國國台辦依然在記者會重申反對台獨,並再次對台灣下指導棋,重申兩岸應共同為中華經濟努力,要求台灣儘速完成ECFA後續談判;此外,王郁琦全程隻字未提中華民國,也未針對中國新版護照納入我國風景區圖片、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等事件,表達我方立場。
國台辦稱馬習會是開放的
至於會中未談到「馬習會」,王郁琦重申,馬習會本來就沒有列入這次議題,他並沒有為此感到遺憾。不過,媒體稍後在中方記者會上追問「馬習會」面臨哪些困難?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就兩岸長遠發展來看,是開放的。」留給外界解讀空間。
針對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卡在「人道探視權」,王郁琦說,雙方在會中達成共識,將「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他透露,中方遲遲不肯鬆口,主要是擔心會「引發各種其他聯想」,他則向對方保證,「不需要有那方面的擔心」。馬曉光則說,「不是能不能探視」,而是雙方如何既尊重各自法律規定、考慮到辦事機構定位,同時維護當事人權利。
對於台生醫療保險議題,王郁琦表示,國台辦已同意,讓我方在中國大陸就讀高校及科研院所之台生,獲得與當地學生相同待遇,納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我方也將積極推動在台就學陸生納入全民健保。
另,對於我方表達希望加入TPP、RCEP等經濟整合等議題,馬曉光回應,希望兩岸早日完成ECFA後續協商安排,務實探討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他也轉述張志軍說法指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當務之急是「服貿協議儘快生效」,進一步討論爭端解決機制,期待年內能完成貨品貿易協議,並擴大兩岸文教、科技交流問題,雙方應考慮洽簽文教及科技交流合作協議。
至於兩岸新聞交流問題,馬曉光說,雙方均同意為駐點記者「提供便利」,王郁琦則強調,對於大陸方面希望推動媒體常駐,我方在會中已重申立場;至於中國拒絕蘋果日報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採訪王張會,王郁琦並未主動提及是否向對岸提出抗議。對於中方是否將「王張會」視為開啟政治協商?馬曉光回應,「邁出一步,就有第二步」。
張志軍昨晚宴請王郁琦一行,雙方互贈中山陵圖案的南京雲錦及以花蓮玉石雕刻而成的台灣等禮物。我方十三日將在上海舉行茶會,張志軍也會出席,王、張兩人將再度會面。
中國官媒 避稱王官銜
自由時報 2014-2-12
〔記者楊芙宜/台北報導〕中國官媒報導「王張會」中英文有別!在新華社、央視、中新社、人民日報網站中文報導皆以「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稱呼王郁琦,未稱官銜;對外宣傳的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等六大媒體英語版網站統一口徑採用「Taiwan’s mainland affairs chief(台灣的大陸事務負責人)」,不僅未稱呼官銜,也沒有陸委會的機關名稱。
中國官媒新華社等相關中文報導,對張志軍冠以機關與官銜全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對王郁琦則統一以「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稱呼,以「負責人」稱謂避開敏感的「主委」正式官銜。
中國六大對外媒體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央視、中國網英語版網站的報導,皆以「Taiwan’s mainland affairs chief(台灣的大陸事務負責人)」稱呼王郁琦。於「王張會」會前與會後報導都沒有「陸委會」機關全稱,也未稱呼王郁琦官銜,但對張志軍則冠以機關全稱,稱「head of the State Council Taiwan Affairs Office(國台辦主任)」。
被控共諜 郭玫蘭驚呼「不知這樣做犯法」
自由時報 2014-2-12
〔記者林俊宏/台北報導〕台北地檢署偵辦前中央社兩岸新聞中心記者郭玫蘭共諜案,檢察官訊後,將她依違反國安法以二十萬元交保。
檢方除安排郭玫蘭和曾有一段情的周姓台商對質,還查出郭女在中國上海被自稱「陸哥」的中國情治人員找出去喝咖啡,吸收她成為下線;郭女面對指控時,用雙手摀嘴驚呼說:「哇!我不知道這樣做是犯法。」
郭女昨和老情人周姓台商當庭對質,周男覺得很無辜,一度抱怨「莫名其妙捲入這個案子」,還稱不想再看到郭女,並說早和郭女分手,不知對方替中國滲透台灣;兩人見面時一度尷尬,經訊問後,辦案人員確認周男這些年和郭女常聯絡,是因為過去的一段情,純粹是私人感情糾葛,應未涉及共諜案,訊後將周請回。
另郭女稱,她傳簡訊給調查官提到「若蒐集到情資,會有不錯報酬」,所謂報酬並非情報酬勞,而是學術交流報酬,不過辦案人員未採信,檢察官訊後,將她依違反國安法以二十萬元交保。
調查局偵辦本案,派出穿著短裙、長髮飄逸的高眼正妹女調查官許韶真隨行,引起媒體記者一陣騷動,據了解,許韶真曾在二○○九年以調查局正妹之姿,受邀上電視台暢談調查官甘苦談,因外型搶眼,有觀眾以為她是藝人。
- Feb 12 Wed 2014 06:56
兩岸競合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續; 王張會; 郭玫蘭共諜案 (合輯之一百一十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