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平飯店茶敘 王張上海會 談「馬習會」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林則宏、黃國樑/上海報導】2014.02.14 03:30 am

行政院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昨晚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茶敘」,兩岸官方首度就「馬習會」交換意見。王郁琦會後轉述,雙方在閒聊中談到「馬習會」的議題,都各自表達既有立場。

被 問及我方對「馬習會」既有的立場,王郁琦表示,他在台灣已多次表達過。不過,陸委會官員私下表示,我方的立場就是「雙方可以在適當的場合,適當的條件,以 適當的身分見面」。此前王郁琦在台灣曾表示,今年秋天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峰會就是最適當的場合。

至於大陸方面既有的立場,陸委會方面不願多提,表示要問國台辦。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農曆年前一月十五日的記者會上被問及「馬習會」時曾表示,台灣方面人士參加亞太經合會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問題,應根據亞太經合會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

馬曉光當時還表示,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大陸多年的主張,大陸一直希望兩岸之間多走動,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福兩岸同胞,造福中華民族。

至於那一方先提及「馬習會」,王郁琦表示「不記得了」。陸委會官員私下表示,訪問團出發前,陸委會已多次對外說明,此次出訪未規畫主動與大陸討論此議題,但如陸方提及,我方也不會迴避,會適當回應。此一說法暗示,「馬習會」是由陸方先提及。

王郁琦昨天被問及今秋是否能達成「馬習會」,王郁琦表示,「回台北再說」。

王 張兩人昨晚在上海和平飯店九樓舉行茶敘,茶敘時間長達兩個半小時,比南京「王張會」正式會談的兩小時更長。王郁琦會後轉述,由於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上海工 作過一段時間,花了很多時間向他介紹上海的發展,包括浦東的變化,兩人還在和平飯店九樓觀景露台觀看外灘和上海的繁榮景象。

雙方還談及這次王在南京上海的行程,也歡迎張志軍到台灣訪問。張志軍對台灣很好奇,詢問王郁琦一些台灣有意思的事,王郁琦轉述時說,他向張志軍介紹台灣的電影,諸如海角七號。張志軍表示,他已經看過了,王郁琦就推介最近在台灣最熱門的「看見台灣」。

王郁琦還表示,雙方也再度就兩部門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繫機制交換意見,包括討論到張志軍訪台時,兩部門之間如何聯繫。張志軍還向王郁琦提及當年辜汪上海會的盛事,表達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期待。


倪永杰:恢復國統綱領與國統會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則宏、汪莉絹/上海報導】2014.02.14 03:10 am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昨天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座談時建議,應該讓「王張會」制度化,並思考在「王張會」後,推動兩岸更高層級的會面。此外,他還呼籲王郁琦,積極推動恢復國統綱領與國統會,並鼓勵兩岸民間展開政治對話。

倪永杰昨天會後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他在座談會中告訴王郁琦,王身為台灣大陸政策的掌門人,不能只是當個守門人,還要發揮領航功能,走到兩岸關係的前沿,引導兩岸關係往前走。

倪永杰當面向王郁琦提出,現階段兩岸應當開始提升政治關係,並開啟政治對話,探討如何為兩岸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他認為,台灣除應積極恢復國統綱領和國統會,還應鼓勵民間展開政治對話。他建議陸委會,協助今年的「兩岸和平論壇」移師台灣召開,並且支持和鼓勵兩岸學者投入兩岸政治關係的研究。

此外,雖然王郁琦此行一直避談「馬習會」,但倪永杰表示,在首次「王張會」後,未來雙方應當讓「王張會」能更加制度化、細緻化和全面化。除儘早召開二次「王張會」,也應該開始探索「王張會」後兩岸更高層級的會面。


章念馳:官方搭平台 馬習會不遠

【聯合報╱特派記者汪莉絹、林則宏、黃國樑/上海報導】2014.02.14 03:10 am

上 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昨天表示,「王張會」建立兩岸官方直接溝通接觸的制度化平台,意味兩岸進入台灣「國統綱領」的中程階段,也為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打 開機會大門。雖然座談會上未觸及「馬習會」,但他認為,兩岸官方溝通平台建立後,「馬習會」可能性增加,且「為期不遠」。

章念馳長期研究和關注兩岸關係發展。對王郁琦在昨天座談會上的表現,給予極高評價,認為王郁琦非常有誠意聆聽上海學者的意見,且回應每一位發言的人,現場互動良好,氣氛十分熱烈。

章念馳表示,「王張會」建立起兩岸官方直接溝通聯繫機制,對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想像與發展空間。他感慨地說,九八年辜汪會晤都沒有做到,現在雙方做到了,對兩岸關係是非常正面發展。

他認為,「王張會」後,兩岸關係已然進入台灣國統綱領提到的「中程階段」(雖然大陸沒有這樣的提法),但雙方應著手進行中程階段相應的規畫。

他指出,中程階段就是進入「正視雙方公權力」的階段,建立起雙方官方制度化溝通管道後,很多問題就能處理和解決。他也認為,雙方不應「糾結」於互稱官職銜等稱謂的問題,而應考慮如何提升兩岸關係的發展層次。

章念馳表示,「王張會」建立兩岸官方制度化溝通平台,不會取代兩會協商和簽署協議等功能,兩者分工明確,這樣很好。他也提及,如果一年能有很多次「王張會」,雙方就能討論大家關心的議題,更好地研究與解決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並取得實質成果。


當王郁琦主委遇上海涉台學者…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則宏、汪莉絹、黃國樑/上海報導】2014.02.14 10:58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天與十多位上海涉台學者就兩岸議題座談。王郁琦說,他除了聽取大陸學者意見,瞭解大陸方面的政策觀點,也希望藉此說明台灣的政策立場。說不定還能透過大陸學者影響國台辦,讓雙方形成更有共識的兩岸政策。

王郁琦昨天上午搭高鐵從南京抵訪問大陸的第二站上海,下午轉往上海社會科學院與當地學者座談。王郁琦表示,與上海學者專家交換意見,即是增進彼此了解相當重要的活動,對這場座談會高度期待。

這場座談只開放雙方五分鐘的致詞時間,接著展開閉門會。但據了解,會中雙方討論的議題相當廣泛,涉及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儘管整場座談會時間僅約一個半鐘頭,會後大陸學者對這場座談會都高度肯定。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表示,這是台灣陸委會主委第一次在大陸地區與大陸學者舉行座談會,相當具有開創性。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等人過去雖也曾多次率團到大陸參加論壇,但都未曾與大陸學者舉行這種小範圍座談會。

倪永杰表示,學者處於兩岸關係研究的最前沿,王郁琦身為台灣大陸政策負責人能與大陸學者交換意見,有助於他更精準把握兩岸交流的相關問題。

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盛九元也認為,雙方在會中都坦率交換彼此的意見與看法,討論的議題也十分廣泛,對推動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甚至是日後化解政治難題都會有實質助益。

出席昨天這場座談會的還包括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長嚴安林、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上海交通大學環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等十餘人。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在座談會開幕致詞時表示,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日前舉行的兩岸首次官方正式對話,是今後兩岸關係發展的新起點。他指出,王張會已取得若干重要的共識與成果,期待這些成果能儘快付諸實施,為日後兩岸關係上升到更高階段,提供更加充分的基礎。

黃仁偉一度稱王郁琦為「台灣地區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表示,此行已取得許多突破,大陸有些講話習慣可能一時改不過來或短時間觀念仍無法突破,可以理解。但希望未來能循序漸進,繼續朝正向發展。


王郁琦 籲陸開放台灣影音及網路

【聯合報╱特派記者林則宏、汪莉絹/上海報導】2014.02.14 03:29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天藉參觀上海廣播電視台,再呼籲大陸開放台灣的影視傳播產品進入,並解除對台灣網路封鎖。

王郁琦昨天下午結束與上海學者的座談會後,轉往上海廣播電視台參觀,由上海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王建軍為王郁琦介紹其發展歷史與現況。

王郁琦參觀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很高興能到上海廣播電視台參觀。他先前就曾耳聞,上海廣播電視台是引領大陸傳播產業改革的「領頭羊」,整個參觀過程讓他瞭解到大陸傳播產業的發展以及傳播科技的演進,不僅有趣也充實了他的知識。

不過,王郁琦隨後話鋒一轉指出,台灣也有許多優秀的影視音產品,包括電影、電視以及流行音樂,希望大陸能夠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管道,讓更多大陸民眾能接觸、觀賞到台灣影視音產品。

王郁琦也再次提出,台灣民眾在台灣要瀏覽大陸的網站,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問題。台灣網路上也有很多有趣、豐富、多元的訊息,他希望未來大陸民眾也能有機會接觸台灣網路訊息。


張顯耀 將從幕後上談判桌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庭瑤】2014.02.14 03:10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完成訪陸行後,陸委會與國台辦正式對接,緊接而來,是海基、海協會的兩岸協議檢討會議,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馬上粉墨登場,將從幕後走上兩岸談判桌,驗收「海陸雙兼」模式成效。

相較於大陸「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制度,在台灣,海基會與陸委會存在「資訊上的落差」。張顯耀以陸委會副主委兼任海基會秘書長,形同在海陸之間架設一條資訊高速公路,回到過去綠營時期的「游盈隆模式」。

而張顯耀在海基會亦可輔佐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林中森上任後首次訪問北京,即由張顯耀任發言人,而林赴上海舉行高層會談,張也從旁低調協助,在背後提醒林中森不要脫稿演出。

長期以來,海基會和海協會副會長存在「一對多」對接的問題。過去高孔廉對口的主要是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但其實還有副會長孫亞夫、葉克冬、蔣耀平、李亞飛、秘書長楊流昌,一人要對上六人。

當馬紹章升任海基會副董事長,與張顯耀進行業務分工,張負責兩岸談判和政策,馬負責會務交流及服務台商,可緩解海基會和海協會「一對多」的問題。

張顯耀深諳國民黨「棒打出頭鳥」的文化,進入陸委會後低調寡言,調適很快,深得高層信任,被賦予更吃重的任務,如今從幕後走上談判桌,也考驗張的談判功力。


租稅協議 還是卡關

【經濟日報╱記者 李仲維】2014.02.14 03:10 am

兩岸租稅協議前後談了五年多,是兩岸協商最久的協議,如今又因台商仍有疑慮,馬政府擔心重蹈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卻遲遲無法生效的覆轍,決定放緩腳步,留待取得國內共識後再與對岸簽署。

早在2009年12月第四次「江陳會談」時,兩會就擬簽署「兩岸避免雙重課稅與稅務合作協議」,但當時因技術問題沒談妥而延宕未簽,如今協議文本雖已大致完成,但馬政府與台商及會計師溝通時,又踢到了鐵板。

兩岸租稅協議最被台商質疑的,就是協議中的「資訊交換」條文,雖然官員一再強調查核內容不溯及既往,官方也不會將資訊內容作為非稅務外用途與刑事處罰用途,但台商仍擔心,協議簽署後,在陸薪資與所得都將因協議而透明化,未來恐將面臨查稅危機。


馬習會 王郁琦:在APEC見面可能性不高

【聯合報╱記者林庭瑤/台北報導】2014.02.15 03:20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天結束訪陸行程後隨即召開記者會。王郁琦表示,前晚與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茶敘時談到「馬習會」,是張志軍率先提出,之後雙方各自表達立場,沒花太多時間。王郁琦說,目前陸委會評估「馬習會」在亞太經合會(APEC)見面的可能性不高,但沒有替代方案。

王郁琦在記者會上主動提到「王張上海茶會」。他說,在行程第三天的晚上,張志軍邀請他到和平飯店輕鬆茶敘,增進陸委會與國台辦的相互了解。

媒體關切王張兩人談到「馬習會」一事,王郁琦表示,那是張志軍率先提出,之後,我方提出希望在APEC舉行兩岸領導人會議上「馬習會」,但陸方認為不適合,因為講得很清楚。雙方各自表達既有立場,沒花很多時間。

王郁琦指出,目前我方仍認為APEC是最適當的場合,但陸委會評估過,「馬、習在APEC見面的可能性不高,但尚未有其他替代方案。」

張志軍在談「馬習會」時如何稱呼馬英九總統,王郁琦說,要張志軍稱呼「馬總統」是很困難的事,但張有很多種表述方法,比如「領導人」、「馬先生」,王郁琦說,自己跟張志軍談話時是稱「馬總統」。

媒體問,何以陸委會沒在行前告知媒體在上海和平飯店這個「茶會」安排?王郁琦說,因為陸方有顧慮,但已在行程第一天晚上告知媒體,不至於準備不及。

對於南京中山陵拜謁國父孫中山的花圈上沒有「中華民國」、「行政院」,是否有遇到陸方壓力?王郁琦表示,在大陸境內爭取我方認為很重視的事情,有些是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無法一步到位。

王郁琦強調,我方希望中共當局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在出訪前就是很重要的目標,相較於過去,此行在中山陵謁陵,在博愛廣場發表談話,甚至到南京大學的演講,在大陸方面務實面對兩岸隔海分治上,都是正面發展。


綠「三問」王郁琦 民進黨內反問黨中央

【聯合報╱記者林政忠/台北報導】2014.02.15 02:43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返台,綠營磨刀霍霍,台聯立委將邀請王郁琦下周一赴台聯黨團報告。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三問」王郁琦,但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反問,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真的掌握情勢嗎?」

曾任陸委會主委的吳釗燮對王郁琦提出「三問」:一、王張會後,陸委會新聞稿模糊不清,但國台辦新聞稿卻表示達成積極共識,兩岸到底有無共識?二、針對馬習會,馬英九總統不斷提到還要創造條件,請問馬政府還要創造什麼條件、付出什麼代價?三、食安受害賠償、服貿協議重啟協商等議題都未觸及,到底人民關心的問題,在馬政府心目中的地位為何?

不過,吳子嘉昨天反問,蘇貞昌若清楚兩岸新局,為何提出回到原點的「對中政策檢討紀要」?為何隨著台南市長賴清德選在這種節骨眼,提出嚴重衝擊兩岸關係的課綱反抗行動?

吳子嘉也說,民進黨所製造出來的態勢,與兩岸和平發展趨勢是完全背道而馳,距離執政又遠了好幾哩路;兩岸和平發展路線持續向前,台灣已進入不可逆的大趨勢,民進黨卻故步自封、身陷僵局,蘇貞昌的黨中央完全脫離現實。

吳釗燮則說,兩岸關係正常化和兩岸政府間的正常往來,都是民進黨的主張與追求的目標,對兩岸高層官員在沒有前提條件下互訪,民進黨表示認同。

林濁水:王張會 大進步

民進黨「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指出,習近平在兩岸事務比前總書記胡錦濤、江澤民更有自信,才能看到這次「王張會」;由雙方政府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直接會面,「這是很大的進步」。

林濁水在「美麗島電子報」發文指出,「馬習會」開啟不同立場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但北京仍有過度放不開的作法,因此要說兩岸的正常化便可以迅速推展,以致於馬習即將可以會面,恐怕言之過早。


蔡英文:兩岸官方接觸 須三個堅持

【聯合報╱記者林河名/台北報導】2014.02.15 02:43 am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昨天表示,此次「王張會」在啟動兩岸脫掉白手套、進行直接官方接觸,跨出了一步,但後續能否為台灣帶來正面影響,必須建立在「三個堅持」之上,包括「堅持」不能只是為兩岸事務機構互動所作特殊安排、「堅持」不能是為達成特定政治目的、「堅持」不能落入「一個中國框架」。

「王張會」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與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分別肯定「互稱官銜是一種進步」、「這樣的大方向是對的」;蔡英文昨天首度發表聲明。

蔡英文表示,兩岸官方接觸必須基於相互尊重與常態性的對等安排,不能只是為特定機關、特定場合及特定事務的特殊安排;但這次正式官銜的稱呼,僅止於王、張面對面的互動,在其他場合及媒體報導上仍有很多限制及非正式稱呼,這種區隔的做法和官方正式接觸仍有很大距離。

她認為,陸委會和國台辦是政治性機構,沒有理由只有雙方處理兩岸事務機構可以進行官方直接接觸,其他政治敏感度低的經貿、文化等兩岸對口機構,今後也應官方直接接觸。

至於「馬習會」,蔡英文指出,兩岸官方互動必須在穩固的基礎上循序漸進發展,亦應以解決和兩岸人民福祉攸關的迫切問題為優先考量,而不是為了特殊政治目的。馬總統對參與今年北京APEC峰會及「馬習會」高度期待,中國方面近來對兩岸政治對話及談判也顯現日益升高的急迫感,陸委會和國台辦的直接互動,如果是為了急於達成時機和條件皆尚未成熟的政治目的所作的前置安排,勢將不被台灣主流民意所接受。

蔡英文批評,在兩岸關係進入官方直接互動的新階段,台灣在政治上更須事事謹慎,步步為營,不能落入對方所設定的「一個中國框架」,更不能讓兩岸官方互動,變成在北京設計框住台灣的主權牢籠裡的一場政治秀。


評「王張會」 經濟學人:象徵如同實質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綜合報導】2014.02.15 02:43 am

昨天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象徵如同實質」(Symbolism as substance)為題,指出「王張會」的象徵意義雖大於實質性,但「象徵」乃是「實質」的一種形式,且會談能夠增進雙邊關係穩定。

《經濟學人》分析,王、張的名牌上既無官銜也無國旗,看不出是一邊一國,但也無主從意涵;雖不盡如人意,但已寫下兩岸分離六十五年來的歷史新頁。

《經濟學人》認為,二○○八年以來,儘管東海與南海地區的緊張升高,台海情況卻相對平靜。透過王張會,台北和北京都希望能繼續維持這種關係,尤其是在未來兩岸關係有可能改變的現在:國民黨可能輸掉年底的七合一選舉,甚至輸掉二○一六年的總統大選。北京領導人則認為,時間所剩不多,有必要對兩岸已告改善的關係做一番總結。

《經濟學人》強調,兩岸當局對於官方層級的會談一向小心翼翼。北京當局不願採取任何可能使外界認為中國承認台灣政府正當性的行動。台灣方面,總統馬英九就任以來一直主張改善兩岸關係有助於促進台灣經濟,但也極力避免被指為賣台,所以步步為營。

目前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甚低。在一旁虎視眈眈的民進黨,如果贏得總統及立法院選舉,可能對大陸改採較為敵視的態度。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表示,他希望台灣在國際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最近把台灣比喻為一隻鳥,任何人想要抓緊,這隻鳥就會飛走。

反觀大陸,習近平去年十月在峇里島揚言,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下去,令人擔心大陸在東亞採取的強勢作風會用到台灣身上。但北京過去幾位領導人已發現這招並不管用,兩岸對話的最大阻礙,在於台灣領導人受到民意的約束。

因此,大陸陷入尷尬處境。硬推統一,可能適得其反;但如果不推動,必須承受台灣漸行漸遠的風險。張志軍在「王張會」上表示:「只要我們道走對了,路就不會遙遠」。

《經濟學人》指出,問題在於兩岸所想的目的地並不相同,所以,就目前而言,大陸領導人只能將就象徵意義了。


貨貿協議 王盼陸「勿為難我方」

【聯合報╱記者李仲維/台北報導】2014.02.15 02:43 a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昨天在記者會上表示,他此次登陸,並未和陸方深入溝通兩岸貨貿協議的細節,但曾表達貨貿協議涉及的農產品項目,盼陸方不要為難我方,因涉及馬總統的競選承諾。

王郁琦表示,他在與中共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晤時,表達希望兩岸一起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陸方對此表示理解;但陸方同時也希望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而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也是政府推動的目標,因此雙方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是一致的。

至於「王張會」是否有針對貨貿協議溝通?王郁琦說,貨貿協議可能會涉及農產品開放的問題,希望陸方不要在這個問題上讓我方為難,因這涉及總統馬英九的競選承諾。

參與「王張會」的官員指出,陸方重申立場稱,對於台灣不生產或生產較少的農產品,或已經開放其他國家進口,不對台灣農民造成傷害的農產品,希望我方有一點彈性。

官員強調,為了照顧農民權益,我方不大可能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雙方對此各自表達立場,並未再進一步討論。

官員表示,至於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協議,包括貨貿協議及爭端解決機制,雙方達成希望盡快完成協商的共識。


青島金改區獲批 主攻財富管理  有望成為繼新加坡、香港、瑞士後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2014-2-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大陸又有一個區域性金融改革試驗區浮出,此次主角是青島,打造的主題是財富管理。分析人士認為,青島金融改革試驗區獲批,有望使青島成為繼新加坡、香港、瑞士等之後的全球財富管理中心。

郭樹清親自督軍

《新華社》報導,《青島市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獲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民政部等11部門批准。

青島早在2009年年初提出建設財富管理中心的構想,據青島市金融辦的資料顯示,目前青島共有7家私人銀行和多家財富管理中心、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及基金管理公司,私人銀行客戶數超過5000人,管理資產超過人民幣400億元。

《東方早報》報導,青島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啟動的背後,則是在前大陸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出任山東省長後,逐漸拉開大幕的山東金融改革。

郭樹清去年5月在「2013香港山東周」啟動儀式上就表示,山東正積極爭取國家綜合性和專項性金融改革試驗區,並著力打造青島財富管理中心。

7檔金改概念股夯

隨後發布的「山東金改22條」中明確提出,要利用青島現有基礎和藍色經濟區龍頭地位,發展以財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高端金融業務,吸引國內外投資理財機構和金融機構群聚,把青島建設成為國內領先、面向國際的新興財富管理中心。

大陸中央已批准多個區域性金改試驗區,包括主打民間金融的溫州金改試驗區,廣東珠三角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福建泉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雲南廣西建設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

青島金改試驗區內具備金融業務的民生投資、青島金王、青島海爾、東方鐵塔、新華錦、魯銀投資、魯信創投等皆是山東本地金改概念股。

關鍵一分鐘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人士表示,不同意放開汽車整車生產領域外資持股限制。根據大陸現行法規,整車企業在華合資項目中,外資資本不能超過50%,新建中外合資轎車項目由發改委報國務院核准。此前商務部表態將進一步放開汽車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專家分析,倘若該反對奏效,或將加大寶馬新能源汽車入華的成本,同時給以顛覆現有汽車生態的特斯拉入華之路「添堵」。

◆大陸中信銀行公告,近日有媒體報導該行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有關消息,該行至公告日,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間接否認與阿里巴巴存在股權合作關係。


大陸ICT崛起 台灣需自救

2014-2-1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近年中國大陸資通訊(ICT)業快速發展及國際化進程,對全球供應鏈構成日增的影響,個人電腦龍頭廠商聯想最近以23億美元收購IBM低階伺服器業務,再以29.1億美元買下Google旗下摩托羅拉智慧型手機部門(Motorola Mobility)。聯想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及行動裝置市場的強烈企圖心,正是當前大陸ICT業的縮影,對台灣廠商已經構成愈來愈大的威脅。

ICT業迄今仍是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如何應對陸廠的強力競爭,對業者和政府都是嚴厲考驗。

很多經濟及產業專家皆看好大陸發展,主因包括:一、大陸有逾13億人口,龐大內需市場可以支持ICT業高速成長;二、移動裝置及互聯網時代來臨,讓過去落後的大陸ICT業可以充分利用內需優勢,開展蛙跳式的發展;三,大陸業者資金雄厚,並大量吸收台灣及全世界專業人才,複製成功模式,在全球供需鏈快速崛起;四,大陸政府將ICT業列為產業發展重點項目,在政策上給予強力支持,並不惜投入龐大資源扶植重點產業。

大陸ICT業快速壯大,首當其衝的就是台灣業者,如聯想在2004年併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門後,即成為台灣宏碁的強力競爭對手,2011年聯想更聘用被宏碁解任的CEO蘭奇,成功地將聯想推升到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品牌,第二大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品牌,讓台灣品牌宏碁Acer飽嘗苦果。在智慧手機發展上,大陸品牌也快速發展,包括聯想、華為、中興、小米等,更將台灣知名品牌hTc擠出全球及中國十大品牌之外。

大陸面板業亦成為台灣強力競爭對手,這兩年大陸面板廠產能不斷開出,對台灣業者更是致命打擊。另在觸控面板、光學(相機模組鏡頭)、電聲產品及電腦和手機零組件等供應鏈上,大陸皆急起直追,並開始排擠台商全球訂單。

知名大陸經濟學家陶冬預測,未來幾年大陸ICT業將呈現井噴式的成長,進入黃金成長期。他更警告大陸ICT產業崛起,受創最重的會是台灣,因為台灣原來最強的產業群聚效應正全面被大陸替代;而且台灣ICT業掌門人年紀偏高,創業與拚搏精神大不如前。一旦台灣ICT產業鏈被大陸同行沖散,未來經濟前景堪憂,但台灣政策制定者對如此嚴峻趨勢,似乎並沒有多少危機感。

陶冬的警告一針見血。台灣業者長年墨守成規,只想以規模及成本管控賺硬體代工製造的「容易錢」,是被大陸業者快速追上、陷入危機的主因。而政府面對資通訊業陷入危機卻拿不出任何對策,甚至還視而不見,這樣的鴕鳥心態也是危機不斷惡化的原因。

台灣ICT業要振衰起敝,業者自救是唯一途徑,品牌指標廠商宏碁及宏達電近來正進行連串改革,努力轉型升級,經營者展現的決心和意志力可說是企業重生的最有力憑藉。台灣代工業者在上、中、下游具有完整的供應鏈,在軟硬體發展上都有深厚基礎,如果能夠透過企業整併或聯盟策略,亦有突破瓶頸,奮力一搏的機會。

在業者展開自救的同時,政府亦不可袖手旁觀,相關主管機關應充分整合政府和民間資源,協助業者研發創新及開拓新的市場。政府也應該創造有利企業合作及整併的大環境,以利業者進行結構性調整。

在推動兩岸合作方面,政府亦須建立總體戰略指引,避免因為兩岸合作反造成重覆投資及人才和技術流向大陸,加深對台灣業者打擊。在兩岸合作的戰略指引上,由前副總統蕭萬長領軍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將大陸業者的威脅和競爭化為機會和合作,建立新的典範,則ICT業才能永續經營,再造榮景。


叫車送錢 支付寶、微信砸金吸客

2014-2-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 評論數: 0

大陸叫車服務,進入白熱化的送錢大戰,「乘客乘車減價;司機也得到獎勵」。2大叫車系統之一「快的打車」和阿里「支付寶」合作,投入5億元(人民幣,下同)獎勵金;「滴滴打車」則和騰訊「微信支付」合作,接連加碼買單4億。毫擲9億的叫車請客,送錢不手軟,看中的正是數百億產值的行動支付商機。

「滴滴打車」的補貼是乘客減價10元,每天3單,司機獎勵10元,每天5單;「快的打車」則是乘客折價10元,每天2單,司機獎勵15元,每天5單。而短程起跳價有的不到10元,乘客甚至能免費搭車。

去年12月起,支付寶錢包與「快的打車」合作,先在北京,今年1月底更擴大在40個城市提供手機支付服務,總用戶已達2300萬人。春節期間,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款的乘客就超過150萬人次,乘客節省1千5百萬元,加班的司機則多賺2千多萬元的「紅包」。

微信也和「滴滴打車」砸錢跟進,輸人不輸陣。補貼展開1個多月來,「滴滴打車」用戶量由2000萬戶激增至4000萬戶,其中至少有1800萬用戶是補貼吸引來的。騰訊估計已花了4億元,意味平均花20多塊錢買一個用戶。

叫車App大受歡迎,司機也「變相加薪」,然而,市場反應也傳出兩極化。抱怨的是叫車App慣壞了司機,出租車幾乎都不想載無法讓他們「賺紅利」的客人,常發生空車不停的情形,苦了臨時在路上叫車的路人。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3

父親枉死,母子失蹤。

兩度入獄、關押四年的25歲民運人士、中國民主黨員薛明凱,其父親薛夫順於元月29日遭中共以「被自殺」手段身亡,母親王書清隨即失蹤至今。

二月六日,薛明凱欲返回山東曲阜為父親守靈,隨後和妻子李娜失去與外界聯絡。昨晚,失蹤16天的薛明凱突然在微博上發佈顯然非其本意的內容,以及多張薛夫順下葬的照片。照片經放大觀察後發現,薛明凱顯然遭到毆打致傷,已經遭到中共當局控制。

王郁琦在南京大學大談民主理念的同時,卻不敢聲援薛明凱,不要忘了,「薛明凱事件」已經引起國際間的重視,馬政府至今仍噤若寒蟬。台灣對中國維權問題冷漠無視,會帶給國際社會錯覺:當台灣受到中國武力壓迫的時候,難道也希望各國冷漠以對?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4

從一國兩市到憲法一中,「一中」標籤讓謝長廷吃盡苦頭。

不過,你不得不佩服老謝「千辛萬苦不轉彎」,拚命從憲政法理要說清楚他的「吾道一以貫之」。但是,扣他「賣台、台奸」的帽子未免太沈重(在野黨的在野派可以賣台?只有聖戰組織這樣幹),畢竟他的主張從來沒有好好端上檯面辯論過,此刻的謝長廷才真正是「拔劍四顧心茫茫」。

老謝認為2012年輸在中國政策,因此尋找「憲法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希望完成民進黨執政的最後一哩路。可惜,當事人蔡英文已有定見,尤其是有關兩岸關係的政策。謝系有些人和小英的關係不錯,老謝在黨主席這一役,還必須面臨內外說服的雙重壓力。

新潮流和謝長廷是死敵,不過,老謝在南部縣市蘊藏的黨員票豐富,涓滴人情建構的組織網,無法具體預估真正的能量。

新舊老少不是問題,黨主席必須承擔的事情還有很多。謝長廷在城市治理、選戰策略以及國會作戰,都有豐富的經驗與他的一套哲學。從洗刷「台奸」出發,表示他準備的議題還很多,不會只有中國路線。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4

十一月在北京APEC的「馬習會」是要硬幹了。

馬英九想締造「歷史定位」,習近平則是「總不能將台灣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國共從政治議程的談判進入到操作階段。

中共只允許馬習會的新聞在港澳出現,就像是王郁琦只能在中山陵喊中華民國一樣,馬英九在北京的委曲求全,將被賞賜更多畫大餅的經貿利益。「馬習會」就在台灣縣市長選舉投票前十天左右,選舉的結果,國共將聯手操作成兩岸和平協議的「信任投票」。

「馬習會」之前必定排除掉服貿及貨貿協議的障礙,國民黨當權派和太子黨受到北京指令將空前大合作,統一的步驟來得既狠且急。

民進黨主席選舉在即,停止保證相互毀滅吧!詛咒蔡英文、罵死蘇貞昌都無助於挽救台灣的民主。難道一群亡國奴,還要分派系?台灣還有救,就剩下民進黨這個安全閥,以及還來不及組成的公民團體政團。


林郁璇 compartilhou a foto de 雞排妹ili鄭家純. 臉書發言 2014-2-15

為什麼馬英九可以不經民意的簽服貿協議,鄭家純不能公開發表台獨言論?
我覺得我們要正視的不是「要不要獨立」的問題,而是「再不做就等著沒有選擇」。
中國靠的不只是政治手段讓台灣人要靠中國賺錢,也是靠著經濟勢力讓台灣人服從;而且是不斷進行,越走越近。

鄭家純不是第一個受到威脅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如果我們不能堅強的肯定「台灣是一個民主、保障言論自由的國家」,我們要如何保護身邊的每一個人;或者不是別人,就是自己;能夠有著自己的思想的人不受打壓?

也許就算台灣是獨立的國家,鄭家純也不一定能免於這種委屈。

但是說現在連口號都喊不出來了,這個土地上的人要怎麼一起找到實質獨立的方案?
一個自我認同建立過程都受盡打擊、被當作附屬品的孩子,怎麼會有人覺得他長大有自信、有勇氣去為自己做各種嘗試會是件再自然不過、天經地義的事情?


都是「兩手策略」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 2014-2-15

「王張會」上,張志軍稱呼王郁琦幾聲「主委」,有人自我感覺良好地解釋成官方對官方的象徵。但實際上,王郁琦在「王張會」上完全遵守所謂的「三個不能」,他在中山陵說出「中華民國已經一○三年了」,對中國而言只不過是「冥誕」罷了。更進一步來說,在南京而不是北京稱呼王郁琦幾聲「主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根本不關痛癢,那就好像是來自台灣的遊客在南京「緬懷故國」,在中國國內或國際社會都沒有甚麼具體的意義。

儘管「王張會」上,張志軍稱呼王郁琦幾聲「主委」,但中國的官方媒體卻有另一套做法。在中國媒體報導中,王郁琦並不是「主委」,而是「台灣方面陸委會負責人」。這種兩手策略,很明顯是中國方面的「陰謀」兼「陽謀」:一方面在「王張會」出現幾聲「主委」,讓王郁琦、馬政府可以對台灣內部交代,敷衍沒有對等尊嚴的批評;另一方面,對中國國內和國際社會,則繼續其矮化台灣國格的做法,讓大家誤以為台灣已經完全接受所謂的「一中原則」了。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馬政府為了這樣的「王張會」,以及為後續的政治談判鋪路,犧牲了多少台灣的籌碼。「王張會」前夕,馬政府以極其粗暴的手法,通過所謂的「課綱微調」,將大中國史觀貫徹於課綱之中,準備對台灣年輕一代進行洗腦。另,某前海軍中校政戰官充當共諜,並填表加入共產黨,一審被軍方判處無期徒刑,後因軍審法修正,轉由高雄高分院審結,刑度大減為有期徒刑六年,交保限制住居,全案還可上訴。再這樣下去,有朝一日,林毅夫合法來台,羅賢哲被列入換俘名單,恐怕也不令人意外了。

台灣人民不可輕忽,關於隨行記者未獲中國簽證一事,王郁琦並未在「王張會」上提出抗議,彷彿船過水無痕一樣。如此這般,馬政府儼然是默許中國的黑手伸進台灣,開始指導台灣的新聞媒體了。就在此時,無疆界記者組織十二日在總部巴黎公布二○一四年全球新聞自由度報告;其中,台灣從去年的第四十七名退步至第五十名。該組織並指出,中國利用其經濟實力來損害港澳與台灣媒體的獨立自主。然而,此一報告似乎忽略了,中國現在早已利用政治影響力來損害台灣的新聞自由;對此,本來就敵視新聞自由的馬政府,當然不以為意。

訪問中國之前,王郁琦信誓旦旦,會在適當的場合講適當的話,但他該講的話都不是對著中國官員講,而是背著中國官員講的;易言之,那叫做自言自語。無怪乎,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該校教授公開嗆聲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應該承擔責任,實現中華偉大復興」,明顯矮化台灣時,王郁琦自始至終以及事後,都沒有任何反駁之言。這也印證了,馬政府所謂的「各表」,都是在不挑戰中國的場合講來自爽的,一旦中國官員在場,他們便「按下不表」了。原來,這也是馬英九總統慣用的兩手策略。

當前,台灣人民可謂腹背受敵,危機前所未有。馬政府用兩手策略欺騙台灣人民,甚至讓某些人誤以為他們在務實維護台灣主權,而部分民進黨人士竟然也為之背書,以致對王郁琦中國行明顯遭到矮化的批評缺乏力道。與此同時,統戰台灣愈來愈有經驗的中國,也早已洞悉台灣內部的複雜矛盾,運用兩手策略與馬政府跳探戈,讓馬政府在台灣得以繼續玩弄其兩手策略,最終有利於中國的促統戰略。假使那些民進黨人士也急著擠入舞池,跟國民黨爭搶與狼共舞的機會,其結果必定是民進黨先亡,國民黨繼之而亡,中國終極併吞台灣。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5

樣板戲:王郁琦「南京大學參訪」。

中國許多網友,經常會寄些看法或壓迫人權的圖片給我,希望可以在牆外公布。這位「阿鳴」(化名),在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日前訪問南京大學時,親自拍攝了多張珍貴的照片,寫下許多感想,希望我可以轉發給台灣人看看。(簡翻繁,全文照登,刻意的錯別字後會註明,附圖說)

洪先生您好,貴檔(黨)推動自由民主辛苦了。 (由於敏感詞限制,有些字故意寫錯,望諒解。我家網速很差,無法翻牆登陸,所以臨時申請XX郵箱)。

據說貴檔不希望兩岸簽署所謂的《服務貿易協定》。我想,貴檔一定是看清了中宮(共)的本質面目,知道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所以,貴檔為了台灣人民的福祉,站出來頂住壓力反對,鄙人對此深表敬佩,決心用這樣的方式助貴檔一臂之力。

如下這些照片是本人在前天,大陸事務委員會主委王郁一琦(王郁琦)先生前天下午訪問南大商學院之前在現場拍攝的。王主委來訪問時,南大便一衣(便衣)特務和警一察(警察)密布。 (詳見以下圖片)

我本人勉強混入訪問地點——南大商學院大樓內,但是,樓內警一察便衣密布,我在會場入口遇警一察攔截,警一察不由分說將我趕出了大樓,大樓外面也是警一察警車密布(詳見下圖)。

一般的民眾根本難以接近。而且,我在現場還聽到中宮的領導幹部談論說;"王郁琦這個大反動派。。。。。”。而且,現在南大在放假,根本沒有多少學生,我在現場聽說,所謂的“學生”都是中宮“組織”來的,這一點我想你是懂的。

王主委來訪大陸,希望與大陸學生交流,然而中宮卻如此戒備,顯然就是在演戲給王主委看,我想,這樣的在工黨(共黨)玩弄操控之下的所謂的”兩岸交流“我們應當堅決反對。這樣的“交流”只會傳達錯誤的信息,誤導台灣人民。

我想,一個這樣的在中宮玩弄之下的所謂“交流”的出現,代表中宮毫無善意,都是陰謀,連一個“交流研討”尚且如此,更何況現在“郭明當”(國民黨)極力試圖通過,中宮極力鼓吹的所謂《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呢?

今天中宮喉舌媒體還借王主委訪問大陸一事批判貴檔“兩岸交流不積極”我看到也十分氣憤。兩岸目前只有貴襠關心大陸的人權事件,"郭明當"(國民黨)只是來大陸賺錢牟利。

洪先生,我爆料給您,就是希望藉助您的力量把這樣的所謂的“兩岸交流”的真實面目廣而告之,讓所有人都看清楚,請先生務必幫我,也是幫廣大大陸民一主人士這個忙。希望大家認清中宮真實嘴臉。


洪智坤 臉書發言 2014-2-15

「自由經濟示範區」是國民黨在年底大選的主打訴求,它將對口中國海西特區、上海自由貿易區,連結服貿、貨貿協議,以及「文化架構協議」,形成一個虛幻的「中華經濟共榮圈」,然後在選前的北京APEC由國共攜手宣佈。

從北到南,縣市首長候選人還在埋首五海一空的「自經區研究」,我都極力勸阻:不要跟著國民黨的假議題亂打,沒有一個國家同時搞六個經濟特區的。


新訊》兩岸媒體常駐 首重對等和自由

【文/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策廣告╱提供】2014.02.11 10:51 am

對岸停止封鎖臺灣新聞網站、不再電波干擾我方電臺、開放臺灣雜誌在大陸發行…應同步討論

●前言

開放兩岸新聞資訊交流與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是近來熱門的公共議題。隨著兩岸交流進一步深化,民眾對於海峽兩岸資訊真實呈現的需求,標準也更高了,這對兩岸增進互信、促進了解都有助益。有人認為,推動媒體互設辦事處應有助於達成上述目標;但也有人認為,在開放媒體互設辦事處之前,應先解決記者採訪基本權益與人身保障的課題。本論壇特別訪談產官學界代表,陳述各方對此公共議題的看法與策略思考,為推動兩岸媒體交流凝聚共識。

吳美紅
陸委會副主委

陸委會副主委吳美紅指出,兩岸新聞交流,最重要的是資訊對等交流與自由流通,這是政府一再強調的。因此,對於媒體互設常駐機構一事,針對臺灣民眾所關切的事項,如大陸停止封鎖臺灣新聞網站,同意臺灣雜誌到大陸發行,停止大陸電臺電波干擾臺灣電臺節目播出等,也應同步討論與處理。

大陸多家媒體來駐點

馬政府就任後,積極促進兩岸新聞交流。二○○八年六月卅日宣布延長大陸駐點記者在臺停留時間,一次以三個月為原則,有採訪需要時得延長一次,以三個月為限;簡化駐點記者來臺申請手續;同時增加開放大陸地方媒體來臺駐點。截至二○一四年一月經核准在臺駐點採訪的大陸媒體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社、福建日報社、東南衛視、廈門衛視、湖南電視臺、深圳報業集團等。

陸媒在臺採訪很自由

此外,政府於二○○九年十月廿七日再放寬大陸駐點媒體人數,每家增至五人,同時取消大陸駐點記者赴外地採訪需事先報備規定,並同意其視需要得透過邀請單位租屋等。

二○一三年八月一日放寬大陸地區大眾傳播專業人士(含駐臺大陸記者)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經許可得發給一年效期多次入出境許可證,使大陸新聞人員在臺採訪可享有充分自由。

專題全方位看見臺灣

另為促進兩岸新聞交流,陸委會自二○○一年起辦理邀請大陸地區新聞人員來臺進行專題採訪活動,讓大陸新聞人員從社會發展、文創產業、教育制度等不同角度認識臺灣,至二○一三年底已辦理卅一案,共邀請三百六十八人次大陸新聞人員來臺採訪,並與我方新聞人員互動交流,來訪記者回大陸後將在臺所見所聞與大陸讀者分享,增進大陸民眾對臺灣的了解,期待透過兩岸新聞人員交流,傳播臺灣軟實力與核心的價值。

籲對岸尊重新聞自由

政府在「黃金十年.國家願景」的計畫中,將促進兩岸資訊對等傳播,列為施政的重點。陸委會多次呼籲大陸方面應積極尊重、維護與保障新聞自由。

根據陸委會民調,對於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會面時可能討論的議題,民眾支持程度約六至八成,其中:溝通保障新聞自由(百分之七十九點四)及新聞資訊對等流通(百分之七十點四)。

政府會持續推動兩岸媒體的互動交流,致力於對大陸資訊傳播及新聞自由的發展,讓對岸的媒體和人民感受到臺灣自由的新聞環境,讓兩岸資訊對等流通,推廣大陸媒體改革、資訊開放的理念。

張五岳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傳遞真實資訊 才能建立互信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岳指出,真實的反映兩岸訊息,對兩岸事務做最真實報導,自由傳遞資訊,才能夠建立兩岸真正的互信,並增進彼此了解。開放兩岸媒體互設辦事處,不是推動兩岸媒體交流的關鍵,他認為媒體交流應該掌握幾個重點。

首先,他認為,兩岸能否開放媒體互設常駐機構,與兩岸關係發展一樣,都不是一步到位,是循序漸進的,像三通、直航、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都應經由漸進式發展走到今天這一步。

其次,兩岸是否能透過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增進彼此了解,深入分析可發現,互設常駐機構恐怕不是最重要的,許多人都強調,現階段兩岸關係要增加兩岸高層的政治互信,卻忽略兩岸領導人都應重視兩岸民間的輿情反應。

張五岳表示,若能真實反映兩岸的訊息,真實報導兩岸事務並傳遞資訊,才能建立兩岸真正的互信;反之,如果不能真實報導,那就可能造成錯誤的引導,甚至影響了兩岸的和平穩定。

在媒體交流方面,記者人身安全、新聞報導自由、資訊流通和傳遞的自由等,這些才是關鍵。

第三,要正視兩岸媒體交流的意義和角色。兩岸政治體制不同,媒體的屬性不同,期待大陸媒體比照臺灣媒體,毫無遮掩地報導、擁有採訪自由,並不現實。但不正確的訊息,確實會影響兩岸關係發展。

如果,大陸能在兩岸媒體深度交流後,懷抱善意,放鬆管制,給予臺灣媒體更多採訪空間,合理對待臺灣記者的採訪需求,在兩岸新聞報導上持平報導,並注重臺灣人民的感受。臺灣民眾會給予積極的回應,也樂見兩岸媒體交流的成果。

陳曉宜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

確保新聞自由 先簽保障協定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指出,開放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完全不符合臺灣的公共利益,也不能改變資訊不能自由流通的狀況,兩岸必須先簽訂「新聞自由保障協定」,才能保障兩岸媒體的新聞採訪自由及人民知的權利。

陳曉宜指出,政府探討開放兩岸媒體常駐政策,必須先檢視這符不符合臺灣民眾的政治、社會、經濟利益。

先談國家安全,以香港為例,新華社香港分社在二○○○年直接更名為中聯辦,香港媒體被進一步實質控制,例如記者會被找去「喝咖啡」,指示他們如何報導抗議活動等等。這種情況未來是否會在臺灣發生,不無疑慮。

第二是社會部分,陳曉宜認為,兩岸媒體常駐不能促進臺灣的民主多元價值。臺灣媒體在大陸採訪沒有新聞自由,大陸方面對記者的報導、行動多所控制,兩岸資訊不流通,開設常駐機構對臺灣社會沒有幫助。二○○四年,壹周刊記者楊汝椿曾在大陸被國安人員限制人身自由兩天,二○一一年,三立記者在北京報導茉莉花事件,也被帶走問話。臺灣記者在大陸採訪受到的限制,不會因為媒體常駐並互設辦事機構而改變,那麼對臺灣的公共利益又有何助益可言?

三是經濟方面,獲利者應是媒體老闆而不是臺灣的人民或記者。大陸記者來臺灣各地採訪很自由,但臺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相對不自由。中共很可能會透過在大陸做生意或親中的媒體老闆,進而透過廣告客戶把手伸到編輯部,香港目前的狀況足可借鏡。

倪炎元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開放陸媒常駐 先從地方開始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指出,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在臺灣引發政治爭議,其實,媒體常駐僅是兩岸新聞交流的諸多環節之一,且並非設立後、所有媒體問題都可解決,在思考此議題時,不妨可借用目前兩岸談判的「先易後難」模式。

目前大陸媒體來臺灣設立辦事機構,臺灣民意與國會關心的焦點是「政治」,其中又以大陸特定的中央媒體較敏感,例如新華社在全球各地的辦事處都掛「國旗」,那在臺灣要不要掛,都是政治議題。

「先易」指的是,兩岸新聞媒體常駐開放,是否可嘗試先從地方媒體開始,瞭解大陸媒體生態的人都知道,現在對大陸民眾影響力較大的、並非中央級媒體,而是各省市的地方媒體。

以各省市的日報集團為例,旗下的報章雜誌等刊物的發行量很大,對當地乃至是其他省份的影響力有時候甚至超過中央媒體;且過去幾年,大陸各大媒體高層幾乎都來過臺灣,有人還來了好幾遍。從大陸媒體高層的交流經驗看,大陸地方媒體對臺灣的興趣還是很高,關心角度也是各方面都有,特別是臺灣的政治發展這部分,這些大陸媒體很希望能從中吸取值得大陸借鑑的經驗,況且有很多大陸民眾關心的是「臺灣政治」,但臺灣民眾則不太關心「大陸政治」。

臺灣的官方媒體基本上僅「中央社」一家,其他媒體都不具政治性,而大陸媒體裡最敏感的是新華社;若兩岸短期內難以處理媒體的政治敏感性,不妨可先從地方媒體開始,雙方先累積些互信基礎。

羅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我方主動開放 可以「反統戰」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指出,開放兩岸媒體常駐,我方在資訊交流佔有優勢,可抱持更主動、更開放的態度,不但有利於臺灣媒體節省成本,也有利於提升臺媒報導大陸新聞的品質。

我方如果事事都以「對等」要求,問題會變得很複雜,到底開放幾個頻道算對等?如果我方政府將此當作籌碼,要求大陸同意臺灣頻道落地、開放臺灣新聞網站,恐怕不易達成。

我方在資訊交流佔有優勢,應該更有自信。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曾提議,中央電視臺四套(四臺)、鳳凰衛視可在臺落地,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其實這個議題可以有更多討論空間。

其實陸媒來臺收視率不會太高,而且統戰效果有限,加上臺灣是開放自由社會,不必擔心統戰。不妨「以退為進」,臺灣在頻道落地上先「讓利」大陸。比如開放臺灣頻道落地,不妨先主動、有條件開放央視在臺落地播出,但要求大陸方面在一定期限內也允許臺灣頻道落地播出,否則臺灣當局即可取消央視在臺播出的權利。

大陸民眾要瞭解臺灣資訊很困難,臺灣應利用現有新聞自由優勢找尋影響大陸的機會。目前大陸媒體來臺駐點有五家中央媒體、五家地方媒體,其實我方可開放大陸的市場化媒體、網路媒體來臺,並給予更長的時間,比如「新周刊」深入報導「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引起廣泛迴響。

這幾年,兩岸交流帶來深入大陸民心的影響力,大陸人反而更珍惜臺灣、羨慕臺灣,形成「反統戰」的效果。

張裕亮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擺脫中央先行 確保兩岸雙贏

南華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張裕亮指出,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是兩岸更進一步瞭解彼此的重要途徑,但在思考該以何種形式常駐前,我們其實可先反問,目前大陸「中央媒體對中央、地方對地方」的駐點模式,是否符合世界新聞媒體的潮流。

若從全球角度看,新聞媒體就是新聞媒體,除了中國大陸,沒有其他國家先預設了中央級媒體可採訪中央政府新聞,而地方級媒體只能採訪地方新聞的規定;以臺灣為例,只要是合法成立的媒體,中央與地方的新聞都可採訪。

從媒體平等、一視同仁的角度看,現兩岸新聞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的癥結,即在於國人擔心的中央級媒體、特別是大陸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即其身負新聞以外,比如撰寫內部參考等特定任務,遂引發國人所謂蒐集情報的憂慮。

這些特定中央及媒體的特定任務,對熟悉大陸傳統黨營媒體運作方式者並不陌生,但兩岸互信不足,貿然開放恐引發更多疑慮;兩岸可先從大陸的地方媒體先行嘗試,像是先選定臺商聚集較多,或是陸客來臺自由行較多的省市先行常駐。

大陸的省市級地方媒體所負政治任務少,主要是讀者觀眾與商業成本考量,若先開放與臺灣交往頻繁的大陸省市媒體赴臺常駐,一可完整真實地介紹臺灣的現況,二是市場取向內容可更吸引讀者,況且真實的臺灣,可化解兩岸的誤解、促進彼此的瞭解。

所以,思考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首先應擺脫昔日「中央先行」思維,在媒體同等對待原則下,先找到兩岸最有可能接受的共同點,而讓大陸地方媒體先行,可先建立起兩岸雙贏的基礎;再來才是討論兩岸資訊對等,以及最後的中央級媒體常駐機構。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策廣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