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馬習會 陸方直言不合適 王郁琦稱雙方都無替代方案 可能性已不高
2014-2-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45| 評論數: 0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14日證實,他與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茶敘時,張先提出「馬習會」議題,王表述我方態度,即亞太經合會(APEC)是最佳場合。不過,張志軍表達北京既有立場後,直言APEC並不合適。
馬英九總統日前受訪時表示,在條件允許下,希望推動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場合舉行會面。不過,國台辦發言人對此曾回應說,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的事情,無需藉助國際場合;台灣方面人士參與APEC,應符合有關備忘錄之規定。
沒耗時在此議題
王郁琦14日在返台記者會表示,他與張志軍在茶敘中,就兩岸領導人會面有短暫交換意見,我方態度是,APEC是馬習會最適合的場合,但張志軍表達陸方立場後,認為APEC並不適合。
王郁琦說,由於雙方表達很清楚,因此沒花太多時間在此議題,可說是各自表述立場。目前,我方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張志軍表態後,也沒有提出其他建議,包括在博鰲論壇或其他場合舉行馬習會。
王郁琦指出,陸委會身為幕僚單位,我方研判和評估,APEC仍是最佳場合,但這次陸方明確表態不適合,我方認為可能性已經不高。
對談都稱馬總統
至於在茶敘中,張志軍如何稱呼馬總統?王郁琦說,對方稱呼馬總統有很多方式,但要他(張志軍)稱馬總統是很困難的事,通常是用「你們的領導人」或者稱「馬先生」。
但他強調,他在與張志軍對談中,都稱馬總統。
被問到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與習近平會面時,是否會提到馬習會?王郁琦說,這問題不應問他,他也不清楚連戰的私人行程,不知如何回答。
王張會開了好采頭
2014-2-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3| 評論數: 0 |原作者: 胡勇
在難得一遇的情人節與元宵節的「團圓」日,王郁琦結束了對大陸的首次正式訪問。王張會的象徵意義毋庸置疑,會談的具體成果則見仁見智。不管怎麼說,開創兩岸治權直接接觸先例的王張會,已為2014年的兩岸關係開了一個好采頭。
就象徵意義而言,「王張會」最令人關注和引人聯想的是繼雙方口頭互稱對方官銜後,大陸當局又公開承認了陸委會的「合法性」。去年兩人首次會面時,大陸官方對王郁琦的稱謂是「台灣方面大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此番修正為「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且「大陸委員會」沒有加引號,此舉得到台灣朝野和輿論的肯定。大陸財新網替新華社對陸委會去引號做了解讀,並援引台灣媒體的分析稱「大陸對陸委會的地位有新的認定」,但該變化「可能僅止於陸委會」。
接待講究 有理有節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對王郁琦首訪的接待非常講究有理、有利、有節。第一,訪問地點刻意迴避了政治色彩強烈的北京,而是選在南京與上海。這兩座城市要麼與台灣有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要麼與台灣的經貿和人員往來非常活躍。
第二,東道主江蘇(南京)和上海的主要官員沒有依慣例禮貌性會見王郁琦,表明大陸將王郁琦的來訪,嚴格限定為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的交流。
第三,大陸雖然接受了陸委會的存在和王郁琦的官方身分,但在正式文告中仍然迴避「主任委員」的官職,顯示北京可能不想讓台北炒作「兩岸相互承認治權」之類的敏感話題。
大陸官媒 報導節制
第四,與台灣媒體連篇累牘的報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陸官方媒體對「王張會」的報導比較節制,對王郁琦其他行程的追蹤也很低調,堪稱「冷處理」。而且新華社的稿件以張志軍的講話和雙方的「共識」為主,甚少涉及兩岸在具體問題上的分歧。
學界解讀 濃淡兼具
關於「王張會」的具體成果,新華社援引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的話說:「張王會成功舉行,國台辦和陸委會商定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這是兩岸關係發展60多年來的一項重大突破和進展。」但大陸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等學者卻認為「王張會」先天不足,實際上只是一次事務性會面,不必過度解讀。
有台灣媒體也認為,台灣各界關注的大部分問題(如人道探視權、區域經濟整合、媒體常駐以及「馬習會」等)在「王張會」上沒有取得明顯進展,會談的具體成果非常有限。這也可能是王郁琦返台後,有4成受訪台灣民眾對「王張會」不置可否的主要原因。
但需要指出的是,與台灣輿論聚焦功能性議題不同,跟王郁琦座談的上海智庫學者關注的話題更加廣泛,其中不乏政治議題。比如,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就呼籲台灣盡快恢復《國統綱領》和國統會。但這個又似乎超出了王郁琦的職權範圍。
不積小流 難成江海
最後,無論輿論怎樣評價「王張會」的成果,「王張會」本身確實來之不易,值得兩岸共同珍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工作層面上的「王張會」肯定解決不了兩岸關係中的所有問題。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這個角度來講,王張會已經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讓我們期待兩人在台灣再會面吧。(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
大陸流行慢生活
2014-2-1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4| 評論數: 0
大陸土豪崛起,足以撐起半邊天。因此大陸有個笑話說,一個青年很富有,但他不快樂,便來找禪師開釋。禪師問他:「什麼是富有?」青年說:「我銀行卡裡有8位數,市區有3套房。」禪師慢慢伸出手。青年頓悟:「大師是讓我懂得感恩與回報嗎?」大師緩緩地說:「不,土豪,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土豪愛炫耀、品味俗,且稍帶喜感的形象,如今,正慢慢轉變。
上海有群上年紀的土豪正在追求品味、開始體驗慢活;而快步調的中產階級,為了擺脫生活的束縛,也開始放慢腳步,體會暫時心靈的救贖,讓這股慢活文化悄悄瀰漫在號稱「魔都」的上海。
軟實力打造慢活風
「明明離很遠,他們卻說是走路10分鐘。」剛搬到上海2個月的台幹,體驗了上海生活步調的「快活」,與台灣的「慢活」大不同。
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執行董事李育銘觀察,慢活文化、優雅空間,是台灣人文素養的一部份,不像有錢就能買到名車、豪宅,慢活是一種讓時間重回自己掌握的思維,代表一種Life Style。
李育銘認為,台灣軟實力優勢在於說故事能力強、行銷手法夠靈活,而且具有「微型創意」,賣的是想法、情感及故事,就算店不大,進入這個空間時,可以讓人瞭解品牌背後的故事、或老闆的生活價值觀,這些東西就會變成台灣人融入上海,傳達出不同於在地店家的一種「品味」。
哈台尋幸福滋味
這股慢活風潮的崛起,逐漸獲得不少大陸民眾共鳴,尤其是上海去過台灣自由行的人數愈來愈多。這些年,台灣幾乎成為繁忙上海人的後花園,短短一個半小時的飛行,他們可以遠離步調快得讓人喘不過氣的金融中心、與無時無刻塞得要命的市區,一到相對「慢活」的台灣,享受悠閒的旅行步調,對台灣都留下正面印象。
靠著上海旅客的遊台經驗和口耳相傳,台灣人自在樂活的生活型態,也逐漸讓上海人積極尋找遊台時,印象中那種悠閒、平價又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近來上海陸陸續續開起一家家有特色的咖啡館、概念書局、主題會所或標榜手創的設計工坊等,在各自的領域演繹慢活的真諦,讓上門的顧客隨著主人節奏,融入其中。
不過,有台商說得直接,茶館、咖啡館在大陸到處都有,即使裝潢得再優雅高檔,還是不少有錢人直接在裡面抽菸、嗑瓜子、大聲聊天,想在大陸搞慢活,還是得整合資源、融入文化特色、慢慢教育,才能給客人帶來新的體驗。
慶豐包子來台 民眾排隊嘗鮮 高雄‧北京周 1天賣上千個
2014-2-1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76| 評論數: 0
高雄元宵節今年最紅的不是湯圓,而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慶豐包子套餐」。高雄元宵系列活動之一「高雄.北京特色周」,自13日起在高雄市漁人碼頭登場,30攤老字號北京特色店參展,最受歡迎的慶豐包子鋪前連2日大排長龍,還有不少人從外地趕來高雄嘗鮮。
高雄.北京特色周」不只有熱門的慶豐包子鋪,還有全聚德烤鴨和便宜坊燜鴨大PK,以及知名的老舍茶館都來設攤,活動至17日止。
便宜坊 高雄掛牌營運
連辦3年的「高雄.北京特色周」,今年也有成果,13日便宜坊正式在高雄掛牌營運,萬豐小吃和台商也簽了合作意向書,擬在台灣設點營運,將北京胡同叫賣及特色小吃推向台灣。
不過今年最紅的攤子還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造訪的「慶豐包子鋪」跨海來台。現做的慶豐包子一盒6顆,售價40元(新台幣,下同),包括2兩豬肉大蔥餡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組成的「主席套餐」賣100元,比大陸的售價人民幣21元(約新台幣105元)還要便宜。
不少高雄市民為品嘗慶豐包子,開幕首日就排了2小時的隊才買到。據估算,慶豐包子鋪一天就賣了上千個包子。14日還是排了長長的隊伍,有不少外地人特地趕到高雄嘗鮮。其中一位屏東民眾說要買來孝敬母親。
主席套餐食材 台灣購買
慶豐包子技術總監常金生現場忙到自己恨不得多幾雙手,看他信手拈來,包子果真就是18摺。常金生表示,「包子套餐」的多數食材都是在台灣當地購買,比如豬肉大蔥包子的肉餡選用豬的前腿肉,不過大蔥是從山東空運而來的,「主要是山東蔥香氣比較足,能保證道地的味道。」
常金生說,儘管和大陸慶豐包子口感上有點差異,但是八九不離十,台灣民眾還是可以吃到正宗的包子。
北京兩大烤鴨名店至高雄對壘,也讓民眾一飽口福。全聚德與便宜坊是北京市極盛名的烤鴨,全聚德以掛爐為主,而便宜坊則是燜爐,此次爐子是由北京空運來台,並選用來自屏東的鴨。
便宜坊董事劉東亮說,「便」宜坊的正確念法是「辨」宜坊,老便宜坊可追溯到明永樂14年(1416年),是北京最老的飯莊。
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
蘋果日報 2014年02月09日00:04
從 1949年開始,兩岸關係一直都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只不過以前是政治與軍事的鬥爭,現在和未來都是生活品質與個人發展空間的競爭。可惜台灣浪費了太多精力在統獨與省籍的爭議上,反而使該關注的真實問題被漠視了至少二十年。
台灣的民主化進程遙遙領先大陸,十年內不需要擔心被大陸追趕過去。不過,民主只不過是生活品質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看著滯美不歸的老一輩讀書人,甘願忍受種族歧視,在異文異種的地方當二等公民,你就知道:發揮個人才華,以及讓後代看得到未來,這往往比政治地位的平等更重要。但是,站在今日的台灣,你看得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有不少經濟學者預言全球經濟發展遲緩將成為常態。在這種局勢下,強者將吞食弱者的市場份額與利潤來壯大自己,台灣的生存情境很可能會越來越險惡。在這種局勢下,技術進步是國際競爭與生死存亡的關鍵。
但是,韓國的產業技術已經超越台灣,並且會為了維持其優勢而阻撓台灣的產業升級。偏偏,大陸的追趕與超越趨勢使台灣的產業升級空間更加狹窄。國際代工的產業鏈早已繞過台灣,直接登陸上海,台灣的代工產業越來越艱險;大陸的手機已經做得比台灣好,品牌比台灣多,海外市場遠比台灣大;大陸的觀光旅遊資源遠比台灣豐富,文創產業發展比台灣更積極而迅猛。如果局勢發展繼續這樣下去,未來台灣的第一流人才或許將紛紛為大陸所用,而以前的順口溜可能會變成「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大陸」。其實,當越來越多高中生選擇去大陸念大學時,我們就該認真想想:大陸在臺灣人心裡的地位,是不是已經開始取代美國?
不只是經濟上的競爭問題,連文化、資訊與媒體的競賽上台灣都頹勢環生。不管是實體書店或網路訊息,簡體字的資訊在質與量上都已經大幅超越台灣;當台灣的電子媒體激情地在操弄統獨與省籍情結,並且在新聞報導上無腦化時,有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你有沒有想過,簡體字或許會變成我們下一代主要的資訊來源?
其實,省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只要去一趟大陸,就會知道:在大陸人眼中,台灣的外省人和本省人都叫「台灣人」。
統獨也是假議題。一來急統跟急獨都是兩岸人民不想要的,二來兩岸的戰爭也已經不可能:戰爭險太貴而大陸的外貿太重要,中南海比台灣更加擔不起這風險;大陸的富商太有錢,哪個軍區司令衝動想不開,他們都可以籌出足夠的資金搞定軍區司令,或把他拉下來換人做。以前說「統獨只能做,不能說」,現在是「不能做,也沒必要說」。
其實,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只有民生的競賽是真的,其他都是中短期內不可能改變,長期發展由民生的競賽決定。如果有一天大陸比台灣更適合人居住,即使還沒統一,台灣人大概也跑光了,還談什麼統獨?
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
想想台灣 想想論壇 余杰 Feb 16, 2014
在台灣《蘋果日報》讀到彭明輝教授的大作《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大跌眼鏡。這位有相當學養和影響力的學者,對兩岸問題──尤其是中國現狀,瞭解程度居然如此淺薄和荒謬,其論點與國際主流輿論的立場以及中國普通民眾的感受格格不入。彭教授雖然是劍橋畢業的博士,但他的專業是工程技術,遠離社會人文,一旦脫離其專業領域,其議論便有可能違背常識、甚至還不如一名普通大學生高明。
作為台灣知識分子,對台灣的現狀作出反思和批判,是理所當然的,也是「在地」知識分子的職責與使命所在。但是,犯不着在自我批評的同時,一味美化和羡慕中國。正如美國知識分子可以天天挑美國社會的毛病,但他們從來不會認為北韓是美國效仿的對象。如果這在台灣知識界是一種普遍的認知,讓我不得不深感憂慮。
不要艷羡那艘老鼠紛紛逃離的沉船
彭教授認為,「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只有民生的競賽是真的」。這個論點可靠嗎?如果沒有民主自由,沒有人權保障,民生就是空中樓閣。
希勒拉當年解決民生問題可謂不遺餘力,在當時的歐洲國家中,德國的工人最早實現家家有汽車,還能享受免費的度假療養。但是,在納粹統治之下,今天統治者可以賞賜你一個麵包,明天卻可以將你關進集中營,你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嗎?
彭教授生活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民主自由對他而言,就像是空氣一樣,不需要特別加以強調。但是,在極權主義的中國,民主自由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有那麼多人因為爭取基本的公民權利而被捕下獄。彭教授卻以民生為唯一指標,漠視民主和民權,與共產黨的觀念不謀而合:「人權就是吃飯權」。
在彭教授筆下,中國在全球一枝獨秀,中國人似乎生活在天堂裡。他認為,中國的文創產業發展比台灣更積極而迅猛,「未來台灣的第一流人才或許將紛紛為大陸所用」。他又認為,「當台灣的電子媒體激情地在操弄統獨與省籍情結,並且在新聞報導上無腦化時,有檢查制度的大陸媒體卻供給民眾遠比台灣更優質而豐富的國際資訊和視野。」這些看法與龍應台此前的言論如出一轍,卻完全與事實不符且有悖基本邏輯。
沒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新聞出版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中國,怎麼可能有生機勃勃的文創產業?被共產黨壟斷的媒體,從事的是愚民洗腦的工作,即便有大量的國際新聞報導,其目的也是煽動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
比如,伊拉克戰爭時,央視誇耀說,薩達姆政權固若金湯;利比亞內戰時,央視再次為獨裁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卡扎菲(Muammar al-Gaddafi 註:台灣譯為格達費)鼓勁。這樣的報導既不「優質」,也不「豐富」,正如中國的網民們所嘲諷的那樣,中國官媒的新聞報導給受眾的印象永遠是:「中國一片光明,西方一片漆黑,中國人民幸福快樂,中國領導人忙忙碌碌」。
格達費作為主席出席2009年非洲聯盟會議。(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彭教授擔心中國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台灣人紛紛移民中國,這是杞人憂天、無稽之談。陰霾籠罩、毒奶粉肆虐的中國,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呢?我從未聽說全世界人民都爭先恐後地移民中國的消息,反倒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有了逃離的念頭。
德國《世界報》日前發表了一篇題為 《中國超級富豪成群向外逃》的署名文章,敘述了中國的富豪們紛紛申請移民的情況。報導稱,2009年至2011年,共有6萬多名來自大陸的超級富豪向加拿大申請移民。2011年,駐香港加拿大領館收到的投資移民申請,占當年全球申請總數的86%,而99%在香港提交的申請是來自大陸富豪。由於人數過於龐大,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凍結這個吸引全球投資移民的項目。《南德意志報》也報導說,雖然習近平標榜「中國夢」,中國富豪的夢想卻是「離開中國」。
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2013年指出,有60%擁有百萬美金資產的中國富豪,申請了美國提供給富有投資者的EB-5移民簽證或有相關考慮。文章以知名企業家、「俏江南」餐廳創始人張蘭為例稱,這名連鎖餐廳董事長兼朝陽區政協委員被發現在根本未設籍北京,而是入籍國外,引發中國民眾的不滿。在中國的網絡上,人們普遍認為,富人離開中國就如同老鼠逃離正在沉沒的船隻。
中國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一流人才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相反,中國一流的知識分子,要麼像劉曉波、許志永那樣被關在監獄中;要麼在無奈之下逃離中國,如被中國社科院開除的政治學者張博樹、六四之後曾下獄的憲政學家王天成、被北大解聘的經濟學家夏業良⋯⋯這張名單越來越長。這些流亡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若組建成一個智庫,其水準必定讓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望塵莫及。
(左上)張博樹(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右上)王天成(圖片來源:BBC中文網),(下)夏業良(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從「與狼共舞」到「飛蛾撲火」
中國究竟有什麼奇蹟呢?中國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錢也只是被少數人壟斷,而不是被大眾分享。成就「中國模式」的三大因素是:對數億奴隷勞工的殘酷壓榨、對環境的毀滅性破壞以及對能源的掠奪式開發。正是這些中國學者秦暉定義的「低人權優勢」,吸引台商前去彼岸「與狼共舞」,其結果往往是「飛蛾撲火」。
彭明輝教授對中國之「強」五體投地,卻沒有深入的觀察和分析;而在香港民眾那裡,「強國」是一種對中國極具厭惡與極端排斥的蔑稱。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大學演講時,引用當過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論的名言,「強而不暴是美」,委婉規勸咄咄逼人的中共當局。但是,這種規勸會有效果嗎?
中國確實強大起來了。不僅用2000枚導彈對準台灣,而且還要控制整個太平洋。中國2014公佈的軍費開支將達到1480億美元,已經持續10多年的年增長率高於10%。中國目前正在打造一個潛艇艦隊,力求超過美國潛艇艦隊的規模;同時,還準備建成三個航母編隊,發展成亞洲規模最大的海軍力量。
中國不是上門來送禮物的天使,而是窮凶極惡的新興納粹。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批評中國如同納粹德國一樣威脅鄰國,不過,因為菲律賓與香港、台灣之間發生的外交衝突,讓華人世界普遍不願傾聽這一呼聲。
但是,在曾經孕育了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的德國,也有類似的看法。
德國前外長菲舍爾(Joschka Fischer,註:台灣譯為 費雪)在《南德意志報》撰文,在一戰爆發一百週年之際,他把目光投往東方:「回憶1914年夏天,特別引發人們對當今東亞局勢的憂慮。幾乎與歷史書雷同,那裡正聚合著當時那場災難的全部因素:該地區軍備升級,擁有核武器。有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有大國之間的敵對,尚無答案的領土與邊界問題,朝鮮半島衝突,遺留的歷史問題,虛榮心,缺乏合作解決衝突的機制、更別說一體化的機制,一味爭奪權力,彼此充滿不信任。」作者特別指出,中國已經大步流星地走在軍國主義之路上。
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也持相似的看法。中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作家慕容雪村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指出,共產黨媒體長期煽動的仇日情緒已經在網絡上充分顯現出來。在鐵血論壇、四月網等「愛國」青年聚集的網站,「殺光日本狗」、「滅絶日本人」之類的話語隨處可見。有人甚至會提議發動一場比賽,看誰先殺死一萬個日本人。
中國作家慕容雪村(圖片來源:慕容雪村中文站)
慕容雪村舉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例子說明中國的法西斯化並非空穴來風:2012年,中日在島嶼主權問題上的緊張關係,在中國引發了一系列反日騷亂。西安的事件尤其引人注目,21歲的蔡洋用一把U型鎖砸穿了日系車主李建利的顱骨。在接受採訪時,蔡洋的母親說明了這種狂暴的「愛國」情緒其來何自:「打開電視,大部分電視劇都是關於抗日的。怎麼可能不恨日本人?」
發洩仇恨的對象,不僅僅是近代以來屢次侵略中國的日本,也包括施加頗多恩惠給中國的美國,當然少不了不願意「回歸祖國懷抱」的台灣。中國的那些口口聲聲「剷平台灣」的「愛國」青年,是怎樣煉成的呢?不正是彭教授所心儀的「優質」的媒體和教育的產物嗎?在中國,千千萬萬個摩拳擦掌的蔡洋正在茁壯成長,台灣可以高枕無憂嗎?
台灣知識分子當警醒,並且充當警告眾人「小心火燭」的更夫之角色。反之,倘若知識分子也像見利忘義的商人與政客,如「賣台旺中」的郭、蔡、連、吳諸人那樣,甘做共產黨暴政的同路人和辯護者,那麼,利令智昏必然導致開門揖盜,台灣的民主自由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同文同種」的幻象與奔向自由的願景
在彭教授的大作中,還有一段讓我感到匪夷所思的話,他說:「看著滯美不歸的老一輩讀書人,甘願忍受種族歧視,在異文異種的地方當二等公民,你就知道:發揮個人才華,以及讓後代看得到未來,這往往比政治地位的平等更重要。但是,站在今日的台灣,你看得到下一代的未來嗎?」
言下之意,美國不是「同文同種」的國度,不是好去處;台灣日漸沒落,沒有多大的希望;而在中國這個沒有民主政治的國家,反倒可以讓人盡其才,反倒可以看到下一代激動人心的未來。所以,台灣人趕緊放下「莫須有」的統獨爭議、對中國趨之若鶩吧。
姑且不論統獨之爭是不是「偽命題」,單看「滯留」、「忍受」等詞彙,就可感受到彭教授字裡行間搖曳生姿的「大中華中心主義」迷思。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背景下,居然還要遵循這種「父母在,不遠遊」的陳舊觀念,讓我不得不嘆息:這究竟是二十一世紀大學教授的言論,還是兩千年前木乃伊的陳腔濫調?
彭教授內心深處的反美和反西方的思維模式,亦在這個段落中暴露無遺。其實,所謂「種族歧視」、「二等公民」,很多時候是自卑者的「自我受虐想像」。他無比迷戀「同文同種」的生活環境,但是,一個人難道只有在「同文同種」的地方才能發揮其才能嗎?如果「同文同種」的地方充滿極權暴政,它還是一個美好的家園嗎?「同文同種」是一個肥皂泡般的幻象。即便在歐美國家,「唐人」騙「唐人」的事情也多半在「唐人街」發生。
彭教授視之為「畏途」的美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只要你足夠聰明、足夠勤奮,你就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愛因斯坦在並非「同文同種」的美國,生活得比曾經的祖國德國要好得多。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羅茨基,在祖國蘇聯被當作「社會寄生蟲」,押往勞改營勞動改造。到了美國這個異國他鄉,布羅茨基反倒有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他毫不掩飾自己對美國的熱愛,其實也是對自由的熱愛:「我個人所喜歡的,就是在這裡我能獨自待着,做我能做的事情。我因此無限感激環境,感激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中始終讓我着迷的,就是個人責任精神和個人首創原則。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比本地人更像是美國人。」他奔向了自由,人生因而大放異彩。
Joseph Brodsky在1972年於密西根大學教書期間所攝。(圖片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華人在美國的生活,並非彭教授想像的那麼不堪。就華裔傑出人士而言,趙小蘭、朱棣文、駱家輝等人在美國經過個人奮鬥,成為部長、州長和大使,他們難道是「二等公民」嗎?多位華裔的諾貝爾科學方面獎項的得主,他們的學術突破都是在美國自由寬容的學術環境中實現的,難道他們在美國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華嗎?
獲得美國人文領域最高獎項「克魯格獎」的余英時教授,曾對我說,他的關於中國文化的研究,幾乎全部是在美國的大學中完成的,在美國他並未感到有任何的「不適應」。反之,他對沉淪的中國沒有絲毫的「鄉愁」。一個生命個體,倘若自我的力量足夠強大,根本不必依附於國家、民族之類的「宏大敘事」之上,在天地之間,他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世界人」。
華裔作家哈金也是如此。哈金是美國國會圖書獎得主,是美國最有名的華裔作家。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在中國生存了29年,這是我個人存在的一部分。我不能說因為它過去了而跟現在沒有關係。但是你又不能把它全背着,會背不動的。對你生活有意義的,就一定要繼續。如果很多東西只能帶來副作用、只能產生壓力、令你的生活艱難、痛苦,那你就寧願不要。因為你到另一個地方生存,就是一個過程。這個旅程當中你不能帶上一切。」
哈金對華人群體中濃得化不開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有深切反思:「我在大陸的時候,常說『中國人是最優秀的』,完全是理想化的人格類型,很有宗教色彩。我們把國家當成唯一的信仰,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別的信仰,國家經常成為我們唯一的、完全的。最後就把國家神話了。」 這段話好像就是對著視「同文同種」為命根子的彭教授說的——比「同文同種」具有更高價值的,是人的自由、權利和尊嚴。
作家哈金(圖片來源:聯合報〈書寫南京安魂曲 哈金改了32遍〉一文)
毅然選擇離開納粹德國文豪托馬斯.曼有言:「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在我看來,這就是自由人與奴隷的差異。願我們以此自勉。
余杰
余杰被讀者看作敢於說真話的中國作家之一,也是一名關注言論自由、公民權益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公共知識份子。余傑在文學創作、政治評論和人文學術研究方面都有所建樹。近年來,關注點集中於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基督教信仰、知識份子的精神變遷、中國社會的轉型等方面。
衝著中國來!加拿大拒投資移民 恐重創樓市傷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13 12:23:45
移民加拿大的門檻接連收緊。繼日前提高對移民的語言能力要求後,加拿大政府周二(11日)在事前未有任何徵兆下,在新出爐的聯邦預算中宣布中止運作28年的投資移民(immigrant investor)及企業移民(entrepreneur)兩項計劃,並將正等候審理的案件全數取消,即時生效,涉及申請人數超過6.5萬人,其中近9成為中國人。這項決定讓成千上萬中國富有階層「移民夢碎」。
加拿大取消投資移民計劃,當地地產市場首當其衝。有溫哥華物業經紀擔心,計劃取消後,中國買家會大減,將推低豪宅樓價,打擊經濟。
香港《明報》報導,加國移民部長亞歷山大(Chris Alexander)指出,投資移民及企業移民計劃所吸納的移民,許多未在加拿大居住,對稅務貢獻非常有限,更不如技術移民或家居護理移民,所以移民部才決定取消這兩項「已無功能」的計劃,「防止有人花錢買加拿大國籍」的情況。
根據現已廢止的投資移民項目,申請人向加拿大某一省份提供80萬加元(約565萬港元)5年期零息貸款,就可獲得永久居留權。亞歷山大表示,澳洲、紐西蘭及英國對投資移民的要求金額達到500萬至1000萬加元(約3500萬至7000萬港元),而這些國家也不會立即提供永久居民資格,相較之下,加拿大立即給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制度,完全無法反映出加拿大永久居民資格以及國籍應有的價值。
加國研究顯示,以20年為期,他們繳稅較技術移民少20萬加元,較家居護理少10萬加元,他們中長期不太可能在加拿大居住,而且他們的官方語言不流利,較難融入加拿大社會。
不過,亞歷山大表示,移民部仍是歡迎想做大筆投資,有從商經驗者移民加拿大,因此稍後會推出投資金額遠高於之前、需要從事風險投資的「投資創業試驗計劃」(Immigrant Investor Venture Capital Fund Pilot Program)以及「商業技術計劃」(Business Skills Pilot Program),最快幾個月內開始受理。他預告,新計劃的投資金額將比舊計劃提高不少,而且申請人須滿足嚴格在本地居住的要求,包括對加拿大兩種官方語言的流利程度,以及比過去住更長時間,才能申請入籍。
過去28年,加拿大的投資移民超過13萬人,主要來自中港台。移民部曾在2012年短暫重開投資移民申請,只收700個申請,此後凍結至今,最後一批受理的投資移民,需承諾投資金額為80萬加元,具備160萬加元的資產;企業移民在2011年凍結申請。
加拿大按人均計算的新移民數量是七大工業國中最高的。政府數據顯示,儘管中國移民數量從2005年的高峰回落,但2011年仍佔加拿大移民總數的約11.5%。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這項新決定引起爭議,支持者認為投資移民只是變相「賤賣護照」,對經濟就業缺乏實質貢獻;反對者則認為近年各國紛紛借投資移民吸引中國資金,加國反而開倒車,將令投資者卻步。
投資移民計劃終止後,將被新的「投資移民風險資本基金」取代。在新措施下,申請人須在當地實際投資,而非單純購買政府債券。餘下6.6萬宗積壓申請將獲退款,涉及200萬加元(約1410萬港元)公帑。
加拿大是七大工業國組織(G7)中吸納最多移民的國家,當中很多是中國移民,雖然近年人數已較2005年高峰期回落,但截至2011年仍有11.5%移民來自中國。去年6月就有數據顯示,81963宗未處理投資移民申請中,7成是經加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提交。
新決定引起不少反對聲音,溫哥華移民律師庫蘭認為,這只會令其他設有投資移民計劃的國家受惠。溫哥華亞太基金會研究員張康清表示,投資移民的確為當地經濟帶來正面影響,直接如買樓買車等消費和稅收,間接則強化了加國在亞洲的關係網絡。
加拿大近年連串政策決定都被指針對中國,例如前年12月限制中國國企投資油砂資源。去年中國企業在加國併購投資僅4.39億美元(約34億港元),是前年的2%,相反期內華企在美投資額卻增加1倍,至122億美元(約946億港元)。
加拿大廣播公司報導指出,加拿大取消投資移民計劃,當地地產市場首當其衝。有溫哥華物業經紀擔心,計劃取消後,中國買家會大減,將推低豪宅樓價,打擊經濟。
溫哥華地產經紀德貝萊表示,投資移民為當地帶來財富、創造就業,無論是建築工人、建築師和地產經紀等都受惠。「我的主要買家都是來自中國的富豪,若限制他們到加拿大,就意味西溫哥華80%至90%物業成交會消失。」移民律師庫蘭也表示,當溫哥華地產突然失去數以百計潛在富豪買家,樓價必然會下跌。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樓價未必會單純因取消投資移民而下跌。卑詩大學尚德商學院助教達維多夫表示,卑詩省樓市升勢主要由低息和經濟復甦帶動,考慮到過去幾年樓價有升無跌,很難相信會僅因取消投資移民而推倒溫加華豪宅市場。
雖然有意見認為加拿大取消投資移民是拒投資於門外,但有成功申請者認為,原有計劃其實問題多多,自己辛苦等了8年,個人事業也受拖累,認為加政府應該推出更吸引的計劃去吸引投資者。
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上月剛透過投資移民移居加國的陸先生表示,他足足等了8年申請才獲批,其間和家人及名下投資管理公司,皆被禁止進行任何涉及加國的長線發展計劃。他原打算申請移民讓女兒能到加國讀大學,結果等到女兒連碩士也讀完,申請仍未獲批。
他形容,申請過程對他的家庭和事業都是折磨,「取消計劃是好事,對申請者而言等待時間的確很痛苦。」
有在北美經商多年的中國商人也認為,加政府應提高投資移民門檻,因為很多中國富豪取得公民權後,通常只買了物業便將妻兒留在加國,本人則多數時間在亞洲居住和經商,「政府應跟進那些人有否實際住在這裡。」
《商業觀察》指出,加拿大一向是外國人移民熱門地點之一,但政府即將取消投資移民,原因是帶來的經濟利益未如預期。與此同時,新加坡亦因本地人強烈反對,中止「金融投資者計劃」。有媒體指出,另一熱門移民地點澳洲或可趁機向準移民招手,從而吸納海外財富。
事實上,與上屆政府相比,澳洲現政府接納移民?鬆得多,去年最後兩個月批出73個移民簽證,當中大部分給予中國人,遠多於前政府整個任期的15份,增幅近600%。
與加國一樣,澳洲也是許多中國人心儀的移民地點。澳洲「重大投資者簽證計劃」近九成申請者來自中國,亦與加國情況相近。加國經驗說明,投資移民長遠繳納的稅款往往比其他經濟移民少,申請者的英語或法語水平較低,實際居留機會亦較低,反映投資移民計劃未必有實際效益。
澳洲重大投資者簽證計劃規定,只要付出500萬美元(約3878萬港元)就可移民當地。不過,這些投資者主要購入國債等低風險資產,令澳洲經濟得益有限。《商業觀察》建議澳洲參考星洲「全球投資者計劃」,該計劃規定申請者須向當地企業投資最少250萬美元(約1939萬港元),而有關企業每年營業額須最少達3000萬美元(約2.33億港元),嚴防空殼公司。
〈專訪〉中經院院長吳中書 用經濟專家之眼 樂看台灣之美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4-02-16 12:15:26
全球經濟在過去2年面臨復甦步履蹣跚、甚至面臨停滯成長的壓力,也導致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成長率(GDP)不斷下修,甚至面臨保3、保2甚至是保1的無奈,好不容易捱到遇見隧道口的光芒,經濟似乎有復甦態勢的同時,國際市場卻又有美國QE3將逐步退場、中國經濟調結構的挑戰、甚至資金大幅出走新興市場的恐慌等因素攪局,究竟對於風雨中飄搖的台灣經濟復甦有何影響?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在專訪中,仍積極表達樂觀看待未來台灣的機會,眼神中更難掩對台灣經濟的期許。
問: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策官員2度決議QE3再減碼100億美元至650億美元,請問吳院長看QE3完全退場的時機點將落在何時?而在退場的過程中,有哪些風險需要留意?另外,院長認為台灣有哪一些優勢可吸引國際資金繼續停駐?
答:由於目前美國通膨率不到1%,對於物價不構成壓力,我想,若FOMC每次開會皆決定以這種速度讓QE3退場,約在年底至明年初就會退場完畢,不過,首度升息預計在明(2015)年中旬以後才有機會開始。
吳中書表示,貨幣政策退場多半會丟震撼彈來試水溫,QE3緩步退場也是如此,觀察去年底第1次宣布QE3將減碼時,國際股市不跌反漲,而這次1月下旬宣布第2次退場,顯然看到國際股市震盪加劇,一度引發市場軒然大波,擾亂一池經濟春水,因此預期,接下來因QE3退場造成的市場震盪仍難避免。
不過,吳中書表示,市場仍無須過於擔憂,因美國也深知「經濟復甦的信心要優於QE退場的壓力,才會繼續退場,若因QE縮減引發對股市更大的衝擊,退場的時間點就有可能會延後」。
吳中書進一步指出,新任聯準會主席葉倫對QE政策的有序退場、與暫不升息立場與伯南克的想法可說是一脈相承,但在目前FOMC內鷹派的聲音越來越大下,因此,可合理預期FOMC每次會期都會宣布QE退場100億美元,金額應不至擴大,這樣下來,QE退場既可滿足鷹派的要求,也可給市場預期並喘息的機會。
QE3退場非緊縮政策 惟留意年底市場對美國將升息消息的擔憂
他強調,QE3退場定調為「減少寬鬆」而非緊縮,但應留意今年底後市場將要面臨對升息的擔憂,但吳中書也提醒「其實經濟大好時,升息不會有太大影響」。
吳中書更認為,於台股蛇年封關期間國際股市大跌主因為中國1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0.5,較上月回落0.5,創下6個月新低紀錄,「這才是驚嚇市場的主因」,而非QE3逐步退場。
新興市場漲多勢必修正!齊漲難 應慎選釘住美元交易的市場
至於新興市場的走向,吳中書坦言,不可否認之前因國際金錢竄流,「金磚四國漲得太凶,已超過基本面可以解釋」,恐將面臨修正,雖然無法再像日前幾乎全數新興國家股市齊漲,但部分國家如緬甸、寮國和菲律賓等基本面都還不錯,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
吳中書說,新興國家本屬淺碟型市場,若出現恐慌性的預期,恐怕波動將更為劇烈,,不過只要避開高通膨率、舉債相對高的國家,而選擇以美元交割、直接釘住美元交易的市場,就毋須過於擔憂。
問:台灣經濟成長遲遲無法見「U型反彈」,近2年來只能說是「緩步」、「貧血型」的復甦,問題只是出在全球景氣嗎?而台灣本身有甚麼樣的經濟結構問題待解決?
答: 2008年金融海嘯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經濟面臨最嚴峻的考驗,也因此各國於2008-2009年間極度寬鬆,「藥用的太猛」,但藥效退了後,歐洲、美國債務問題浮現,再加上中國正處經濟結構調整。對於全球經濟衝擊的時間也就拉長,從近2年觀察,市場的確付出代價來調整各國財務問題。
吳中書不諱言,台灣政府在投資面上的態度「很奇怪」,不景氣時至少要維持0-1%的成長,但連續3年來竟也扮演拖累經濟成長的角色,呈現-6%、-10%和-4%的「順景氣循環作為」這種缺乏安定機能(Built-in Stabilizer),耐人尋味。
過度追求GDP數字 忽略如何實質強化國際競爭力
另一方面,台灣太重視經濟成長的數字了,卻很少去探討如何凸顯競爭能力,特別是人才問題、土地適用等整合性的問題。吳中書認為,我們無法去影響外需,但卻連制度和法規上的改革都做得很少,才會有長期競爭力逐漸喪失的雜音。
各產業新品牌竄出打入國際市場 肯定台商韌性!
所幸,吳中書樂觀指出,台灣在2009-2012間平均經濟成長率還是比競爭對手韓國高,且台灣有些自有品牌逐漸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不僅是電腦、手機品牌,就連工具機、紡織業等也出現跨業整合,餐飲品牌也陸續在大陸闖出名號,中小企業蓬勃的生命力,除了體現台商的創品牌的能力和台灣人的韌性外,在動盪的經濟環境下更凸顯「台商隨機應變的能力很強」,也因此,國際機構在評比台灣競爭力時「並不差」,顯然台灣還是具備部分優勢受到矚目。
另外,他也表示,外資1月仍持續淨匯入8.01億美元,已自去年9月起連續淨匯入5個月,儘管日前有賣超台股跡象,「錢仍留在台灣」,顯示外資並未看壞台灣;再加上政策面上,今年兩岸服貿協議過關機會大,將對台灣在大中華和東協市場的重要性明顯提高。
開放中的市場最受矚目 台灣政策面鬆綁有利資金駐足
談起台灣具備的優勢,吳中書說,台灣政策面開放中,且資本夠豐富,兩岸金融的合作加速,都是吸引資金駐足的原因,雖然政局上依然紛爭,然任何國家都有其本身問題,不必因此悲觀。
青年失業率高?台灣職缺不少 端看年輕人做不做
對於青年失業率高的看法,他認為「青年失業率一直是各國的問題」,事實上年輕人不確定性本來就高,能快速調整、轉換跑道不是壞事,台灣不是沒有職缺,有的工作如保全、餐飲業都是年輕人不難掙得的工作,但因文化、教育特性,多數求職者只看位階、報酬,而非將工作本身看成一種價值,社會在高等教育的價值觀仍有待加強。
問:台灣房市已經走了10年的大多頭行情,而QE將退場的消息的確已引發國內房市買家的觀望,台灣不管是投資客、已購屋的首購族不久後也恐將面臨升息壓力,這樣對於台灣的資金流動會有甚麼樣的影響?而房市將開始走空了嗎?
答:台灣房市從2003年起出現大多頭,主因為市場資金夠多、遺贈稅調降、與鄰國大都市比價關係,以及國外資金避險投資等,不可否認,這段期間因國內投資標的比較缺乏,再加上國人「有土斯有財」價值觀和較投機性的操作行為,首善之都台北市部分房價漲超過1倍、甚至2倍。
吳中書說,即便台灣央行、政部和金管會都在打地產,但因借款利率仍低,殺傷力實在不大,且還是有很多有錢人愛買房,因此預期若房市面臨修正,位置優異的市中心房地產價格仍難避免受衝擊,但動搖程度應不致過大,而是議價空間拉大,但有些「炒過頭的勢必修正」,特別是要留意「比較偏遠的地方」。
問:今年全球景氣還是存有不確定因素,吳院長可否再深度談之。
答:我認為,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風險、也是最必要觀察的風險即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轉型和影子銀行的問題。吳中書解釋,中國銀根很緊,對於其中小企業高利息承作貸款「能拖多久不知道」、「是未爆彈」,所幸,中國上下貫徹政策的能力良好,若真出了問題,以其國力應是可以解決,只是,在解決、轉型的過程中「會很精彩」,也會造成金融市場的恐慌賣壓,「光是調整過程不順,就足以讓市場產生衝擊,更不用說若有些地區銀行若傳出倒閉消息」。
吳中書進一步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正面臨兩難,究竟要如何調控房產價格又能讓市場寬鬆。
除了中國之外,吳中書認為,美國轉強復甦、而歐洲最壞狀況已經過去了,但部份新興國家炒過頭的,將因QE3陸續退場產生壓力,就怕會有「骨牌效應」,造成新興市場區域不穩。
美智庫:中國應撤1/5對台導彈 美需控制對台軍售規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2-16 10:27:55
據中新網報導,美國智庫「東西方研究所」向美國有關當局遞交的《穿針引線》政策報告執筆人David J. Firestein(方大為),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表示,該政策報告引進全新的「默契的同時單邊主義」戰略外交新概念,建議美國控制對台軍售規模,同時中國大陸需削減1/5對台導彈。
Firestein表示,我們在政策建議方面,引入了全新的「默契的同時單邊主義」這一戰略外交新概念。以往,由於美國對台灣的6項保證政策,以及雙方「資訊不對稱性」,中美在這方面的溝通不會走很遠。我們新提議的實質,有一些美中學者稱為美國對台灣出售武器實行「封頂限制」:中美雙邊在幾乎相同的時間,有默契地同時採取單邊的政策行動。這樣的策略有利於美國外交政策的落實,因為雙方是幾乎同時行動的,任何方面都不能指責中美之間做了一個「政治交易」。
此外,就對等安排而言,我們建議美國減少對台售武的實際交付規模,根據通貨膨脹調整,每年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實際規模不得超過9.41億美元(大體相當於30年前的水準)。同時,我們希望看見中國在東南沿海部署的瞄準台灣的短程導彈的數量能夠削減1/5。因為這是存在默契的各自單邊的行動,因此,對中美的外交決策部門而言,他們還是有信心各自後退一步,同時,在實際上,把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爭執矛盾化解並在外交上向前推進一步。
就我們這份報告而言,我們研究和分析了美國武器出售,特別是美國實際支付給台灣武器的所有數據,此前沒有人系統地接觸過和研究過這些數據。我們對美國對台售武規模的上限給出具體的量化建議,而且根據中美1982年的聯合公報的原則作出具體的調整。當年簽署198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前國務卿舒爾茨就認為,這項研究讓中美間的這個核心議題首次「公之於眾」,不再神秘。
從美國的立場角度看,是否真的能夠實現這種「默契的同時單邊主義」?Firestein表示,就我們的政策提議而言,我們與華盛頓、北京、台北的圈內人士徵詢了意見與看法,特別是和支援這個政策與強烈反對這個政策的人士徵詢了意見。多數人士的反應是平靜與平和,沒有什麼特別激烈的反應。當然也有一些人擔憂,任何關於美國減少對台出售武器的決定都有可能打破整體的勢力均衡,可能會給中國大陸與台灣方面都發出一個錯誤的、象徵性的信號,誤以為美國在減少對台灣的承諾。
曾有不少國際問題觀察家問我們,是否「商業利益」是美國對台出售武器政策的主要驅動力,我們不這樣認為。但是不是考量的一個因素?也的確是。是否是決定性的驅動力?目前不好說。事實上,我們認為中美台三方關係的驅動力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巨大的「意識形態」差異。只要這樣巨大的政治與制度方面的差異繼續存在,美國對台出售武器就會繼續。在兩岸政治與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從中獨立分離出一個美國對台售武的「終極解決」方案是難以實現的。
Firestein指出,在研究過程中,「東西方研究所」對華盛頓、台北與北京圈內最資深的外交與戰略家進行了諮詢與溝通。這個過程是有君子保密協定的,否則,他們都不會說真話,不會分享深刻的見解。所以,我不能點出具體的名字。但各方的觀點在報告中都有反映。總體而言,各方都公平認真地傾聽,並保持開放的態度。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任何人,無論從北京,還是台北與華盛頓,否定我們,企圖阻止我們的努力,讓報告「掛掉」。
建議能得到最終的政策落實嗎?Firestein表示,研究報告做了具體的可行的政策建議,並傳遞給了中美有關方面。據我所知,華盛頓與北京的有關方面都收到了報告,並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在華盛頓,關於政策行動的具體方案歸屬於美國的一些政府行政部門主管,比如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國家安全委員會,最終要美國總統拍板。儘管美國國會不是主要決策主體,但計劃需要國會正式批准的。我們尊重美國國會在這個問題上的角色與感受,並通過努力,使美國國會領導人對我們的政策提議「事先知情」。與此同時,我們向中國有關部門官員就研究結論與建議做了通報。中方如何評價與對待是中國的事情。不過,就我們所知,中方對我們的提議給予了高度重視。
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將在4月訪問亞洲,但據稱他這次訪問目的地不包括中國,引起外界的各種猜測。Firestein表示,歐巴馬總統將訪問亞洲,儘管具體行程尚未宣佈,但迄今為止,沒聽說歐巴馬會訪問中國,也不知道他會何時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進行下一次會見。當然,就我們的政策新提議而言,歐巴馬總統即使了解,他也不能與中方領導人展開實質探討,因為美國對台六項保證會阻止他那樣做。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強烈建議,中美採取「同時單邊主義」的外交手段來往前改善與推進。
在中美關係方面,歐巴馬總統需要繼續在高層保持與中國開放的溝通與交流,這是他主要能夠做的,也是他一直堅持在做的。中美首腦的莊園外交就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儘管中美關係整體而言往前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其中,美國對台出售武器的方案也許會對中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在東海與南海爭端上,特別是在南海方面的緊張態勢會挑戰中美關係。此外,網路間諜問題和包括知識版權保護在內的貿易摩擦問題,以及在媒體自由與人權方面都是一直面臨的難題。我對網路問題尤其感到不安與不樂觀。
Firestein說,中方花了很多力量在強調一個想法「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儘管中美在廣泛的官方層面對此都有提及,但是,我個人在華盛頓並沒有聽到多少真正的回應。華盛頓的圈內人士大部分還是認為外交政策主要受到一個國家的國家利益與價值觀的驅動,有時候為了價值觀,也會在國家利益方面妥協。中美關係在未來10年與幾10年的發展態勢取決於兩國利益關係的重合與分化。在這個趨勢中,利益的重合與分化也是根據一個議題與一個議題而來的,根據一個具體的案例與一個具體的案例而來的。如果中美利益重合,摩擦就會減少。利益分化,摩擦就會增加。我不認為任何新的想法會根本上改變這個大國關係發展態勢的實質。對美國決策者而言,新型大國關係還是有些太理論,不明確其所指。
Firestein認為,在當前階段,中國與美國都還是會按照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處理對外事務。中美之間「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成與夯實」是推進中美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往前走的唯一現實的路徑。中美關係在品質上取得進一步改善意味著中美有更廣闊的共同的價值觀基礎,或者更高水準的超過此前任何時期的戰略互信。一件事一件事地做成與夯實中美關係未必是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一個必要的選擇,但一定是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一個必要的條件。
Firestein表示,中國新領導人集體上台一年來對世界展現了他們的承諾:深化市場經濟改革,擴大內需為基礎的經濟改革,抵制與打擊腐敗,並且啟動了「中國夢」。中國在反腐敗方面的作為是有目共睹的。正如中國領導人們在不同場合所說的那樣,中國的腐敗問題,已經嚴重拖延了中國過去在很多領域的改革進程。如果中國最高領導層能堅決處理好國內腐敗問題,我認為長期看,中國的經濟增長與政治發展都會因此而帶來意義深遠的巨大回報。
美國不僅計劃出售武器給台灣,還大量出售給日本,被認為是要遏制中國,歐巴馬總統對華的真實態度是什麼?Firestein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還會出售武器給台灣。不過,美國還沒有出售F-16C/D戰鬥機以及一些更高端的武器給台灣。美國兩黨存在廣泛的共識,要繼續出售台灣武器,以幫助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所以,對台出售武器的政策不能用來衡量與評價美國總統對華的真實戰略意圖。所有的美國總統都出售數量與價值不菲的武器給台灣,平均而言,是每年10億美元的規模。
Firestein表示,衡量美國總統對華真實意圖的一個更好的測試方法,或許是看他本人究竟願意花費多少個人時間與精力與相關方溝通,並為這方面的關係確定基調。從這個角度上說,我認為,歐巴馬總統是近些年來,真正願意為改善中美關係作出貢獻與推動的美國總統。
美國智庫「東西方研究所」最近向美國對外決策部門遞交了一份名為《穿針引線》的政策報告,建議美國政府在保持現有的對台政策框架不變的情況下,「精確調整對台出售武器規模」。這是美國智庫首次把針對美國政府的有關中美核心問題的具體政策建議公布於眾。在當前中美關係正進入微妙變化之際,這一報告引起中美及亞太戰略界高度關注,被認為很可能帶來中美關係的一大步。
東西方研究所是美國冷戰後期成立的旨在推動西方與蘇聯對話的獨立智囊機構。冷戰後,主要致力於促進美國及西方與中國等新興大國之間的對話,是美國具有官方背景、對政府決策有重要影響力的智庫之一。該研究報告執筆人方大為(David J. Firestein,方大為是其中文名)是東西方研究所副總裁和高級研究員,曾任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的官員。
張王茶會:一壺春水萬點金
2014-2-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忠菲
張王會南京謝幕,移師上海會談後,13日晚間又以喝茶方式增加一次非正式會見。茶會輕鬆自如,體現主客雙方成竹在胸,各有情懷,且駕馭互信關係的手法也越來越嫻熟,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進入馬年,大陸國台辦主任出面邀請台灣陸委會負責人一行在立春之後、驚蟄之前,來大陸南京與上海參訪,手筆不凡。預案中就雙方會見時將直接稱呼頭銜,也事先交底,體現了大陸與台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正視現狀、開啟新篇章的志向。兩岸交流與溝通之渠從此將活水不斷。
解開兩岸政治死結
目前,雙方形成最高決策仍需一些必要條件的完善,仍有不少眾所周知的困難需要克服,種種不言自明的束縛需要解套,但智慧與信心定會結出碩果。
張王以兩岸具體事務負責人會見方式,就解開兩岸關係缺乏高層直接接觸這一「政治死結」發出的互動信號,可謂「風乍起,吹皺兩岸一池春水」。因此,此次成功會見,無論有無協議達成,有無驚天內容公布,張王跨海會見在兩岸歷史上邁出的第一步已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活水源頭」,後面需要的只是補充和完善。
65年來兩岸之間聚少離多,兩岸事務不完全由兩岸做主,始終受到外力制約,這也是一個需要正視的事實。半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80年代末台灣開放兩岸探親,90年代初大陸深化改革開放以來,兩岸關係發展仍然一波三折,充分展示了這一侷限性。可喜的是在兩岸鍥而不捨的追求下,這一局面發生了變化。2005年兩岸堅冰打破,2008年後兩岸三通實現,兩岸溝通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關係越來越融洽。
2010年ECFA簽署後,兩岸關係朝常態機制化方向發展已成氣候。此情此景下,張王會見更是快馬加鞭。卸下白手套後的兩岸關係,將在官民兩個方向形成合作共贏的格局。兩岸關係將進入在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協調配合下,以反映兩岸人民利益,以為兩岸人民謀福祉為宗旨的新階段。
釋放和諧展示未來
張王上海喝茶,喝出點什麼?門外漢與門內漢,海內與海外,均聯想無窮。兩岸關係的影響力可見非凡:全球化、地區一體化、亞太安全、APEC、兩岸互動、東海南海、人道關懷等等。這麼寬闊的舞台,可謂「一壺春水萬點金」。
不過,喝茶講品味,講含蓄,講回味。故張王在上海喝茶,談笑風生之餘,也可能環顧左右而言他,雖無明月,亦有海風。關鍵是釋放和諧,展示未來。至於APEC是否「習馬會」,未來兩岸如何建立機制化關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台灣受阻,「租稅協議」的緩簽,2014年下半年台灣縣市長選舉,2016年台灣大選的政治生態等,與「張王會」折射的兩岸高層有可能直接政治互動的前景相比,都遜色一籌。一壺春水,煮出兩岸高層政治破局,意義盡在不言之中。
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有利於釋放更大的能量。飯後茶餘,如一番寒暄真能為兩岸建立互補互利的機制化關係奠定基礎,讓分裂勢力在海峽受到遏止的局面成為定局,這一壺春水,又何止萬點金。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兩岸立法機構應開始交流
2014-2-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1| 評論數: 0 |原作者: 喬新生
陸委會主委和國台辦主任在南京會面,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兩岸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直接交換意見,可以提高海峽兩岸商談的效率。
但是,由於台灣執政當局在推行大陸政策方面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阻力,因此,大陸方面應該考慮,在政黨交流、民間交流、政府有關部門交流之外,加快海峽兩岸民意代表之間交流的步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多管齊下,促進海峽兩岸關係全面發展。
按照筆者設想,兩岸的民間學者應當積極組建兩岸交流組織,就兩岸的政治議題進行廣泛的交流,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建議,由兩岸的民意代表參與討論,並且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提請海峽兩岸的立法機構變為海峽兩岸的法律,這樣做可以提高海峽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水準,可以海峽兩岸法制的統一促進海峽兩岸早日統一。
王郁琦反覆強調海峽兩岸的交流要有想像力,這是一個強烈的暗示,它標誌著兩岸今後的交流將不會拘泥於現有的管道,而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加強海峽兩岸之間的聯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政治上的自我束縛。
現在台灣正處在權力分配的關鍵時期,即將到來的政治選舉,有可能讓台灣島內進一步分化。部分台灣政黨可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製造族群的對立,甚至不排除在海峽兩岸問題上繼續大做文章。
大陸方面不願意參與台灣內部的政治紛爭,更不願意在台灣選舉的關鍵時刻發表意見。大陸的政治目標矢志不移,那就是通過促進海峽兩岸的交流最終實現海峽兩岸的統一。至於台灣島內的政治鬥爭,大陸的執政者絕對不會參與。
台灣的任何政黨試圖利用海峽兩岸的政策損害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大陸方面都不會答應。事實證明,如果台灣的政黨利用海峽兩岸問題進行短期炒作,那麼,雖然可以在大選中獲得比較多的選票,但是,執政以後必然會困難重重。
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道路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今後除了海峽兩岸有關政府部門負責人直接交流之外,海峽兩岸應該開放民意代表深入交流的管道,讓海峽兩岸的民意代表真正坐在一起,就彼此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交談,並且在交談的過程中逐漸地尋求共識。
現在大陸方面已經敞開大門,台灣方面的各政黨領袖、政府官員乃至民意代表早已登堂入室。可是,台灣方面故步自封,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方面設置了一系列的障礙。
台灣的某些政黨在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方面仍然存在幻想,他們試圖以文字遊戲欺騙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其實,只要真誠地為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著想,那麼,就應該放棄政治上的包袱,為海峽兩岸未來的和平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長期偏安一隅,讓一些台灣人不知道天高地厚;長期的反共宣傳,讓一些台灣的政治人物失去了歷史的方向感。如果不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妥善地解決海峽兩岸關係發展問題,那麼,台灣的前途堪憂,台灣某些政黨的前途堪憂。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長、教授)
領導人的書單
2014-2-1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1| 評論數: 0
大陸官員談話喜歡引用唐詩宋詞,習近平更愛在講話中引述書中佳言。最近大陸媒體彙整「習近平書單」,大部分是傳統文化典籍。
習近平在2013年3月就任國家主席不久,接受採訪時就說「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最近在索契冬奧,他更提到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普希金、契科夫、屠格涅夫、杜思妥也夫斯基的著作,「書中許多精采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
媒體彙整習近平最近講話中提到的書,包括《史記》、《春秋》、《詩經》、《禮記》、《管子》,顯然這些中華文化典籍,並沒有因為文革反四舊而被抹滅。在大陸領導人及知識界領袖帶領下,近年大陸民間社會也逐漸開始重視中華古典文化。
反觀號稱維護傳統文化最力的台灣,領導人的書單又如何?李登輝也愛讀書,「從小就想當讀書人」,他擁有一千多冊《岩波文庫全籍》,涵蓋文史哲學和科學領域,他也藏有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119冊《世界經濟學名著翻譯集》、《台灣文獻叢刊》,小學時候讀過《論語》、《孟子》,「但沒什麼感覺」,不過他的儒家思想觀念倒是從日本「輸出轉進口」濡染的。他自訴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三本書,就是湯瑪斯‧卡萊爾的《衣裳哲學》、倉田百三的《出家及其弟子》、歌德的《浮士德》。
阿扁不讀書,當學生也只讀教科書,考試拿第一名。他曾提到買了《德川家康全集》準備好好讀,但不知看了沒有。至於馬英九也很少提到他讀的書,在逛書展時買了余光中、王壽來、幾米、龍應台等時尚的書,還說他想看管理方面的書,沒有聽說他讀經史子集。
王郁琦訪問大陸,在南京大學的演講呼籲兩岸青年要共同振興民族文化,提到創辦新亞書院的唐君毅和倡導第六倫的李國鼎,他說「花果飄零,靈根自植」,看看兩岸領導人的書單,靈根將在哪兒開花,似已現出根苗。
- Feb 16 Sun 2014 07:14
兩岸競合 --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後續; 王張會後續; 慢生活; 慶豐包子來台; 余杰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 加拿大拒投資移民; 用經濟專家之眼 樂看台灣之美; 領導人的書單 (合輯之一百一十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