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小巨人-拒絕上億人民幣 日星堅守鑄字行

中時電子報 2014年06月13日 04:10 邱莉玲

隱身在台北市太原路的巷弄裡,有一家華人地區僅存、最老、仍在正常營運的日星鑄字行,幾乎每天都有觀光客慕名前來,還有大陸人看出可「貴」之處,據悉開價數億人民幣,要把日星鑄字行連人帶店整個買走!

僅管大陸方透過許多管道來談條件,卻都遭日星鑄字行老闆張介冠當面回絕,「日星是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對台灣的意義不是用價格可以衡量。」他說,即使長期虧錢經營,也從沒有不做、想賣的念頭。

因為張介冠希望,後代子孫讀到中國4大發明時,還有機會看到活版印刷,他更感念早年父親創業獲得客戶協助站穩腳步,「只要台灣還有一家印刷廠要用鉛字,日星就不會熄燈!」

日星鑄字行在民國58年由張介冠父親張錫齡設立,原本計畫開一家中型印刷廠,卻因為印刷機廠商無法按時交貨,便先從銅模鑄字賣鉛字開始,隨著客戶業務穩定,已無法回頭做印刷廠了,「老一輩的人講道義,不會也不能搶客人生意,否則等於要了他的命。」

家鑄字行守著三十家印刷廠

民國60幾年是鑄字行的黃金期,日星整個工廠員工有三十多人,一天最少賣掉2、3萬個鉛字,跟現在僅剩張介冠一家四口守著日星,一年賣不到幾千個鉛字,不可同日語。

張介冠表示,早在民國73到75年間就看出活版印刷業出現危機,那時日星已採取遇缺不補、樽節開支的作法因應,只是沒料到衰退來得那麼快,隨著電腦普及,壓縮活版印刷業務,上游鑄字行的生意也從民國75年的100%掉到85年剩1%,民國90年中南鑄字行關門,更讓他驚覺,在台灣這行等同於快滅了。

民國95年起,台北另二家鑄字行也傳出不想做,連張介冠的舅父在台中、高雄開設的鑄字行也不想再繼續營業,張介冠直覺,未來台灣可能只剩下日星一家鑄字行。

那時,張介冠開始有了保留鑄字行的念頭,起初他只想留些物件給子孫紀念,後來想到若沒有傳承技術,後代子孫讀到中國4大發明時,就沒機會一窺整個活版印刷的工藝和技術,他希望成立一個工藝館,從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到裝訂,傳承技術與器材應用,讓人們可以感受這門傳統行業。

只是家人沒一個贊成他的想法,主要是財務問題。現有鑄字機7台,都是40、50年以上的老古董,12~15萬個鉛字銅模也有40年以上歷史,張介冠粗估,若要將機器維修翻新、銅模新製,需投入20、30億元。

再來技術傳承,也需要付出體力、時間,張介冠17歲入行,做過車床、工作母機生產師傅,也到印刷廠學過相關技術,日星的機器維修,他全都自己來,因為20年前這類廠商已倒光了。但如今他已是滿頭白髮的62歲歐吉桑,期待至少兩個兒子可以接下棒子。

張介冠說,他與父親從創業第一天就有共同的營業理念:要讓客戶賺錢,儘可能讓客戶滿意,那他們就永遠會是日星的客戶。目前全台僅剩日星一家鑄字行,供應鉛字給全台30家印刷廠,這些印刷廠的師傅少說都60歲以上,做些堅持用活版印表格、卡片等老客戶。

從傳產走向文創、工藝

就在大約五年前,日星看到新的生機,隨國內外媒體陸續報導,愈來愈多人知道日星鑄字行,許多聲音是希望日星可以原址原樣保留,日星也開始對外開放,許多年輕人、觀光客會來這裡買鉛字,順便參觀。

張介冠透露,目前日星鑄字行主要收入來源是觀光客,多於印刷廠業務,有助於改善財務狀況,但長遠看,必須讓鉛字應用走出原有的範疇,開發更寬廣的市場,起碼養活一家鑄字行,才有辦法讓這個傳統產業延續。

日星已完成設備、銅模等建檔,開放社會各界應用。其中,又以七台古董鑄字機,與一套台灣僅有,以民國十年上海老師傅刻出來、38年被廠商帶到台灣的楷書為本的鉛字銅模,是最珍貴的資產。

目前日星與一、二十位設計師合作,提供他們鉛字和意見,由他們製造販賣,包括日星與清流文創合作,推出文字寶石配飾;日星與文林堂公司合作,推出「一字千金」系列,讓鉛字藉高質精密金屬載體變身為兼具印章和戴飾功能。

日星也與網頁字型公司Justfont合作,把活版印刷字型數位化變成雲端字型,讓消費者下載,預定於七、八月發表,所得將捐給活版印刷保護協會,做為籌備未來工藝館之用。

「未來日星將走向工藝、文創。」張介冠強調,文字代表文化,台灣繼承漢文化的正統,漢字也承載了五千年中華文化,目前亞洲只剩日星有這個技術和資產,即使有大陸方有意購買日星,國內大企業有意贊助,他都不為所動,因為他認為,為台灣保留華人區最後一家鑄字行,傳承技術和資產更重要,未來希望可以讓社會一起昔字、惜字、習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