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談文化視野缺台症

2014-7-2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9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國政/作家)

許多大陸人和海外(包括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分析大陸社會的種種現象時,總習慣連上古老的中國文化及歷史,企圖從中國文化的「根源」去尋找「文化答案」。但這種做法往往很牽強,因為大陸社會當前的很多問題其實是中共統治的特殊現象,和「中國文化」沒什麼太大關聯。

要 驗證此類「文化根源論」能否成立,只需做個檢測:把針對某社會現象尋根追源的「文化結論」放到同文同種的台灣是否適用。適用的,這個「文化根源論」就是正 確的;不適用,就是錯誤的。偏偏,大多數大陸人和海外「中國問題專家」都沒有這種用台灣來檢驗「中國文化」的意識,這就是「文化視野缺台症」。

我 初次注意到「文化視野缺台」,是1988年大陸播出紀錄片《河殤》時。此劇批判導致「中國」(1949年後大陸)落後的「中國文化」,我立即想到台灣:如 果「中國文化」有問題,同樣處於「中國文化」世界的台灣為什麼能「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我即明白,大陸「中國」落後,原因不在「中國文 化」,在毛澤東的治國路線。

而《河殤》作者當時或者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不敢直接批評執政黨,只能轉而拷問「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 替毛共背了黑鍋。如果當時《河殤》作者及大陸輿論有明確的「中國文化在台灣」意識,時時不忘對照台灣,我真懷疑,如此貶低中國文化的《河殤》,還寫得出 來,拍得成劇嗎?拍成放映了,影響力會如此大嗎?遺憾的是,受此劇影響,一遇到當前社會亂象,便深度反省傳統中國文化的風氣在大陸流行開來,使得讓「中國 文化」替大陸當前的種種問題「頂罪」成了大陸人不自覺的思維方式。

大陸人身處國土廣袤的「中國本土」之大陸,日常生活沒有台灣經驗,又 從 小被教育和習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思維方式,思想受限,「文化視野缺台」還情有可原。但海外的「中國問題專家」身在「中國」之外看「中國」,地 位超然,本該視野寬闊全面;尤其在「中國文化」課題上,把同文同種的台灣也納入思考,應該是這些「專家」天經地義的「專業職責」,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讓 人訝異。

如談到九○年代後大陸知識分子的集體墮落、「依附權力」時,新加坡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便認為,這和「中國傳統數千 年, 主流文化是一種依附性文化,一種以王權為核心的文化」、「儒家僅僅服務於王權」的文化傳統有關。那台灣呢?如果「中國文化」體系內的知識分子秉性便是「儒 家傳統、依附權力」,台灣的知識分子還有可能從五十年代的「自由中國」起,前仆後繼抗爭幾十年,迎來民主化嗎?

鄭永年還表示﹕「中國文 明 已經經歷政治上的考驗,但還沒有經過商業文明的考驗。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毛澤東的『反右運動』,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還是保持了其對自己堅持的知識的 認同,體現出了抵抗權力和反抗權力的勇氣。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革命,已經徹底衝垮了知識分子對知識的應有的信念,向物質利益投降了。」這話不但和前 文他自己主張的「儒家傳統依附權力」說法相矛盾,而且,同樣的,台灣呢?除非認定台灣不屬於「中國文明」,否則,用台灣來對照,「中國文明……還沒有經過 商業文明的考驗」之說,能成立嗎?

「中國」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有「政治中國」、「經濟中國」,也有地理、歷史、人口、資源,乃 至 意義重大的「文化中國」……我們或可說,在政治、經濟、地理、歷史、人口、資源等諸方面,台灣都是「中國」的邊陲或「零頭」;但在「文化」上,台灣毋寧是 「中國」的主體和正統。正如名詩人余光中所說的,「大陸是中原所在,本該是中華文化的第一世界,台、港是第二世界,南亞華人地區是第三世界,可惜大陸在歷 經文革後,變成第三世界了」。

這幾年兩岸交流密切,不但對台灣開始有所了解的大陸人普遍認可「中國文化在台灣」,連一貫操作「去中國 化」 的民進黨,其前主席謝長廷也在不久前訪問大陸回來後說,「大陸根本沒什麼中華文化,反而台灣保留比較多」。海內外東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如無此概念,普 遍「文化視野缺台」,他們對「中國問題」的結論,會有多少是不可信的?


《台灣人看大陸》在桐鄉 深入基層調研

2014-8-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0|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列夫/北京大學台生)

真沒想到,在我困頓找不到工作之際,上天給了我一個工作,讓我興奮不已。我旅行了六千公里,從廈門到寧波,再一路途經合肥、北京、鄭州、深圳、東莞、南昌、上海,最後終於到了桐鄉。

我用了兩個禮拜時間,中間經歷漂流與無助,也夾雜了勇氣跟不肯放棄的心裡,我來到這裡當個產品業務經理,目標是把傳統印刷包裝產業打開進入歐洲與俄羅斯市場,雖然目前市場已經飽和,但我的存在就是設法讓它發生。

上班是一種態度!跟著主管走進辦公室開會,大家屏氣凝神的提出一些問題,我就坐在主管旁邊記錄,主管向大家介紹我是張經理,讓我想起台灣部隊的生活,只有軍官才能這樣,這是一種階級化的小型社會。於是開工那幾天,我就開始記錄工廠裡的生活,各種物料進出、機器運作、人事管理、市場分析、廣告投資效益,另外也學著了解供應鏈型態、科學原理、成本計算、貿易用語、SGS檢驗等各種事情。

我的腦中開始運轉一種想法,告訴自己:「我不是來上班混時間的,而是在經營一家自己的企業」,於是開始構思不同種獲利的方法,不時想到企業社會責任,想著這樣的衝突有沒有一個數學方程式能解決呢?在最大獲利值與員工福利上創造雙贏。我開始坐不住位置,跑到工廠每一個地方去看,看各種機器與生產線,各個辦公室與休息室、飯廳、球場、儲藏室、宿舍還有會議室,以及看看工人們的手,讓我看出許多問題來了。

姑且不談社會道德問題與社會責任,潛在的資本分配不均已經發生,根據大前研一的說法,M型社會更走向兩端,在此我看SGS瑞士檢驗公司每年賺取六十億歐元營業額,而這裡的工人每人每年只能賺取五千歐元,當然比起非洲等地有些低於貧窮線地區,每人每天花五美元不到還是算不錯的,但是歐洲辦公室的那些人,只要動動腦就能夠獲取驚人的數字,也讓優勝劣敗在知識社會中更加凸顯。

與其說我在大陸工作,不如說我在這裡調研,深入基層與工人在一起謀生。有些外國包裝品公司甚至連工廠都沒有,裡面就是數十個設計人員,就能創造驚人的營業額,而每天重複在生產線上的員工,每個月作一萬個盒子也賺不到溫飽錢。

於是我開始瞭解到自己的不足,我能想出不同的論文題目,只恨自己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解決它們,大陸的基層貧富差距就在我的眼前發生,如果我跟其他人一樣無動於衷,那麼我的人生意義在哪裡?


《台灣人看大陸》江南行走 縱觀兩岸古今未來(上)

2014-8-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3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啟文/台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供稿)

十七年前,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那時,感覺大陸確實落後我們三十年,大街上到處是腳踏車,一窩蜂的到處都是鈴鐺的聲音。

城市建設大翻新

左衝右闖的自行車,將馬路和人行道之間串連到水乳交融分不清界限。可是那時我遇到了大陸的幾個大學生,有些是出來打工的,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努力程度和國際觀的視野,令我感到莫名的佩服,那時我就覺得大陸快趕上我們了。

回台後,我就一直告訴學生們,大家要努力認真,不到十年大陸一定遠遠超越我們,也或許課堂中的一半同學,十年後要在大陸就業。

十七年後,由於因緣的推波,讓我再次踏訪這片土地。早已不復聽見當年的鈴鐺聲,踏上南京市的剎那,悶熱氣溫提醒著我──這裡不是台北,原本的自行車換成四處奔馳的電動車,所有的硬體建設都變新了,惟一不變的是大家對於鈴鐺聲的情有獨鍾,只是沒了鈴鐺,只好改按喇叭。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我終於來到南京中山陵,和教科書上的相片差不多,只是多了好幾株鬱鬱的雪松,襯托出寧靜莊嚴的氣氛。

歷史或許可以被掩飾,但無法被抹除。或許我無法像老兵回鄉般的激動,但仍對這位改變中國現代史的偉人,抱持著一股油然的敬意。

一群群的學生由教師帶到這來進行教學參觀,老師一面講述課程中故事,一面灌輸著國家認同。

民族教育從小做起,國家認同自然沒有問題。人人認同自己的土地,政治安定後趕上其他國家,進步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

比起台灣校外教學由小到大總是參觀三六九(劍湖山、六福村、九族文化村……),大陸這種歷史教學到底算尊重多元還是往下沉淪?台灣學生從小只知遊樂區的刺激卻不認識自己的民族,如何達到認同?安於逸樂的結果自然毫無自己主見,於是只好依靠政論節目上的名嘴來主導思考,最後終成媒體治國的亂象,相較彼岸教育,台灣著實令人擔憂。

武穆氣節永流傳

之後,我到了杭州市,常住人口約八百多萬,若將周遭都市圈合計,則約有二千萬人,也就是僅一個杭州都市圈,就等同台灣的人口了。

一下車,我就體會到這個都市在仲夏所帶來的熱情,相較於其他都市,這是一個對行人還算禮讓的都市。從西湖望向深入天際線的高樓,以及市內的公共自行車,確實真的是一個美麗的城市。

湖畔長存的西湖岳王墓,走近社會課本裡介紹的那位精忠報國的岳飛,只見「文明不吐痰」的標語大大的掛在秦氏夫婦銅像的身後。自古以來多少人,總逃不開貪嗔痴的傻念,多少才能之士就因為嫉妒或貪名,生起害人的惡念。又有多少忠心良臣,不幸因這些小人的貪念妒意,終究無得善終。人生行事當步步為營,位愈高則愈時刻謙虛自牧,因為我們不知人生何時不明之冤傾刻即來。讓平時簡樸的心至少在逢難時,讓我們還能長保著岳王的氣節。

思緒從西湖的遊船拉到上海的東方明珠,當年荒煙漫草的浦東,如今是一望無際的高樓天際線,彷如置身洛杉磯的繁華,這進步的幅度令我為台灣社會的未來感到憂心。

腳下是懸空觀光廊,相較於中外對於類似旅遊設施人數的管制,這裡好像充滿著另一種難以理解的自由。

人口眾多競爭強

是因為對自己建設充滿信心?還是拚經濟更勝杞人憂天?這座當初為了改善電視收訊的高塔,在如今大陸衛星電視充斥下,觀光價值更勝於其他意義。但我還是忍不住踏上去透明的玻璃,一圈又一圈不停的拍照。腳下是令人流連的上海外灘,當初令人感到喪權辱國的租界位址,如今卻是觀光收益的來源。善與惡,罪與功?永遠沒有一個定數。

走出東方明珠塔的瞬間,不絕於耳的喇叭聲,提醒我再度回到了凡間。這個有著世界最貴鐵皮車牌的都市,真的有著很多台北比不上的硬體建設。現在上海人口兩千多萬,硬體建設遠遠超越我們。人口多,競爭也就強,重要的是看到他們孩子的國際觀。

不過,彼岸即便國富民強,但也因為人多,因此無論走到哪裡,都較少感受到對其他人的尊重,這讓我會特別想念台北駕駛對人的尊重。大陸的孩子「富而乏禮」,台灣孩子像溫室小花,這些讓我感到很複雜的情緒,也認為兩岸彼此仍有很多要相互學習與加強。

(待續)


《台灣人看大陸》江南行走 縱觀兩岸古今未來(下)

2014-8-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02|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啟文/台北市兩岸人民交流服務協會供稿)

依據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公布,近二十幾年來,台商赴大陸投資、經商或就業人數已達二、三百萬人次之多。這些台商有衣錦返鄉如旺旺集團,頂新集團,也有一夜之間被掃地回台的。大型企業未必都能安然而歸,那麼中小企業更不待言。因此本次的參訪台商企業,便是我極有興趣的一個行程。

來到嘉善,真的只能以地大物博來形容,因為地廣和充分勞力,許多中小企業一到這立刻膨脹了近十倍規模。如果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踏實運作,很可能會被迅速擴張的虛榮給沖昏頭。面對一個具有廣大市場的國家,難怪台商會前仆後繼的投入這個市場。

但這些龐大的商業利益背後,其實還是藏著高風險。由於農村人力來得容易,但也有較不理想的教育水準,因而就無法維持著較高工安品質,操作工人或因便利,或因輕忽整個作業線不時也充斥著夾腳拖,或在高粉塵區中未見工作人員戴口罩,地上標示的各項作業線經常被雜物淹沒……

相較台灣工作環境的高工安規格,未來台商企業主必將面臨著各種工安抗爭的不定時炸彈。這裡有廣大市場和勞力,同時代表著相較台灣有更多的競爭,一項與眾不同就能帶來高成功報酬。但成功來的快,去的可能更快,如果不能一直保持領先,後繼的模仿者可能一下就把你的短暫的勝利吞噬殆盡。

站在洋山大港邊上,東望著台灣方向,台灣就像這片大港灣的小船。政治上征戰的英雄已長眠了,那麼我們現在爭的又是什麼?該是人民福祉吧!

記得清朝曾經為了讓台灣明鄭孤立無援,實施了堅壁清野政策以斷絕島國的經濟與人力。時至今日,僅一個《服貿協議》就被批為賣台。政客為譁眾取寵而誤導盲流,在別人積極前進時,我們卻自己關上門來。台灣已不是十幾年前的亞洲四小龍,大家都明白是政治惡鬥造成的。二十年後看台商在大陸,也證明當年戒急用忍確實是錯誤政策,難道我們還要再關上門嗎?

面對強大競爭,我們不該害怕排斥,因為世界不會因你的拒絕參與而停止轉動。我們該努力團結,只有團結,我們的下一代才不會成為台勞,我們一定能贏。雖然無法要求政客不要譁眾取寵的利用族群分化獲得選票,但我們可以保有良知,為了下一代的熱情不被政客所利用。面對日益強大的彼岸,台灣更應積極進取才有競爭力。年輕人們,知憂患才能久生存。

台灣學子以前十年寒窗苦讀,可以讓其由貧轉富,為其翻身改變其一生命運。但近年來過分擴張資本主義,重財團、炒作房價的結果,已讓原本富而好禮的社會觀念轉成急功近利;政治上內鬥惡耗、強調自由的假民主,逐漸成為國家進步的絆腳石;大量開放大學,造成學歷通膨,年輕人薪水降低,失去對未來的希望。這些惡果也逐漸造成出生率降低,國家老齡化,就像一個短腿的大頭寶寶,忘了如何前邁進。

以前我總不知為什國民黨失去大陸,其實政治上的是是非非真的那麼重要嗎?人們在意什麼?商人無祖國,不也只是為求生存?其實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已經告訴所有政治人物答案了:誰滿足了需求,誰就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台灣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我們要懂得尊重自己站的土地,別人自然尊重我們;台灣人團結就一定能進步,當我們有了能力,世界就不敢忽略我們。台灣,加油!

(全文完)


《台灣人看大陸》大陸有沒有真愛?

2014-8-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一簑煙雨/北京大學台生)

「在中國沒有真愛!」七夕節一大早和一位大陸的女性聊天,她感慨地說出這句話。

我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她在不久前剛經歷了情感上的挫折因此出語極端,然而我卻已經不是第一次從大陸朋友們的嘴中聽到她說的這句話。

功利取向愛情觀

想探究在中國大陸究竟有沒有所謂的真愛,也許要從「真愛」的定義下手:「真」象徵無私無悔,不受到金錢及物質等外界因素而影響其純潔的本質;「愛」則代表著珍惜與憐憫,甚至些許占有慾,亦及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人能擁有或珍惜某人。

把這個詞彙的定義放置當今中國大陸的社會氛圍中,則會發現許多有趣之處。

大陸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進步,使得社會日趨顯現以財產和物質條件為標準的階層,階層間彼此對立,而階層間流動的主要動力有二:學歷與婚姻關係,前者導致大陸青年學子對名校的瘋狂追求,而後者得衍生出功利取向的愛情觀與婚姻觀。在大陸部分地區素有結婚時「男方買房、女方買裝潢」的習俗,更有大陸的女性直言:「沒車沒房,別想找新娘!」每年也不乏看見名校畢業生嫁入豪門的新聞。

當婚姻成為社會體制中必然的利益交換過程,那麼想在其中尋找符合上述定義的真愛,的確是有點不切實際的。但難道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偌大的中國大陸就不存在發自肺腑的愛情嗎?

人間仍然有真愛

我相信答案是樂觀的,我在大學階段曾和一名大陸女孩相戀,她大我四歲,年齡上的差距使她在生活乃至於人生規畫上都與我有相當大的落差,我們身隔兩岸,通過網路軟體溝通,一年只能見一到兩次面,但她從不挑剔這些物質上的匱乏,雖然最後我們因為人生規畫難以配合而無法長久地交往下去,但即使分手了,她依然視我如親,當我到了北京念書,她也在生活與課業方面給予了我非常多的協助。

從她身上,我看見了真愛,那是一種並不濫情、並不華麗的珍惜與憐憫,一種無私的奉獻以及包容。自己所愛的人的快樂,即是自己身心靈的滿足。

我相信這樣的人不論男女,在當今中國大陸都不缺乏,只是在客觀環境的考驗下,許多人不得不做出抉擇。任何人都必須在這個社會中求生,任何人也都有權利追求物質條件的滿足,然而真正能伴隨一生,當外在世界風雲變色的同時,依舊不離不棄的,相信還是只有那似乎不起眼,卻真正炙熱的雙手與心房。

中國大陸並不是沒有真愛,只是真正的愛情,往往並不是光輝奪目的。


《兩岸校園超連結》對岸溫暖不亞於台灣

2014-8-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13| 評論數: 0 |原作者: (周心媛/上海台生)

我是去年九月到上海念大學的台灣人。在過去念書之前一直很擔心,怕我無法融入那邊的生活、怕我的大陸同學會對台灣人有所排斥、怕他們會因為意識型態不同而對我有所偏見。但到了那邊之後才發現,我的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剛到上海的時候,我不太適應,再加上學校很大,我又是個大路癡,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還好,我的室友們對我很好,要去吃早餐、要去上課、要出去玩都會叫上我一起,讓我在異鄉的生活也能感受到絲絲溫暖。

十月一日是大陸的國慶日大日子,室友和同學們開心地打包行李,迎來上大學後的第一個長假,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子們準備回家,而我卻成為有家歸不得的人了。正當我在顧影自憐、傷春悲秋的時候,我的其中一個室友向我伸出援手,把我一起打包帶回家,跟她的家人一起到蘇州去玩,她的爸爸媽媽也對我非常好,讓我像在自己家一樣,溫暖的感覺溢滿胸膛。


焦點對話:甲午戰爭120年,中國變了多少?

Taiwancon 週五 2014年08月01日, 10:42 上午

文章來源    

    美國之音-焦點對話:甲午戰爭120年,中國變了多少?

寧馨, 胡姝婧 01.08.2014 09:54 華盛頓 —

七月二十五日是中日甲午戰爭開戰一百二十週年,中國官方推出了大量活動和言論來紀念這場戰爭,強調愛國主義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性。其中解放軍將領褚益民的説法頗有代表性:“勿忘國恥、勿忘軍恥,知恥而後勇。” 當年的清王朝敗給日本,輸在什麼地方?和一百二十年前的清王朝相比,今天的中國有多大的不同?甲午戰爭,中國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麼?

參加今天討論的四位嘉賓是:歷史學者,“晚年周恩來”一書作者高文謙先生;社會學家,哈佛大學博士龔小夏女士;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程曉農先生; 政論作家、時事分析人士陳破空先生。

焦點對話: 甲午戰爭120年,中國變了多少?

*甲午戰敗,非器不利*

政論作家、時事分析人士陳破空先生認為,甲午戰爭中國落後,最根本的是落後的制度而不是所謂的武器落後,現在還將甲午戰敗的原因歸納于沒有先進武器,是一種愚民的政策。

《晚年周恩來》一書作者高文謙先生同意陳破空的觀點,並就甲午戰敗總結出三點原因。第一,體制腐朽;第二,對現代文明的排斥;第三則是人心凝聚力不如日本。

哈佛大學博士龔小夏女士同意人心凝聚力不如日本這一觀點。龔小夏表示,清兵完全沒有老百姓的支援,喪失了民心,清軍失敗是註定的。

普林斯頓大學學者程曉農先生則引用了甲午戰敗後軍機大臣的奏章“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過,非鴻章之過。”如果如今還在認為是武器不先進,則現在中國人對甲午戰敗的認識還遠不如一百多年前的軍機大臣。

* 百年對比*

陳破空認為,中國國內媒體所宣揚的落後就要挨打,其實是非常不正確的,實際上不是落後要挨打,而是腐敗就要挨打,富強也並不一定能救這中國。陳破空認為,今天的中國和一百二十年前的清軍軍隊腐敗有過之而不及,訓練造假,各層官員吃回扣,軍紀渙散,當年的八旗子弟換成了紅二代,對比一百二十年前,中國完全沒有吸取教訓。

高文謙則對一百二十年間中國的體制進行了對比,他認為一百二十年來中國的體制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只是從百年前的皇權體制變成了如今的一黨專制。同時,高文謙指出,如今中國軍隊的腐敗,比當年的北洋水師還要嚴重,徐才厚一案已經可見一斑。高文謙表示,甲午戰爭對中國最大的教訓,是如何正確對待現代文明,必須真的擁抱現代文明,如果制度腐朽,觀念落後,即使國力不弱,也會挨打。

陳破空認為,清末和共産黨非常相似,政治上同樣僵化落後,經濟上改革開放類似當年的洋務運動,並強調中國如今不論思想、人心還是制度,和一百二十年前沒有多大的區別。陳破空指出,中國領導人最好是改進制度,在軟實力上下功夫,而不是進行仇恨宣傳,進行盲目的民族主義教育。

龔小夏認為,中國如今就算真的和日本打仗,結果和百年前比起來依然不容樂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依然沒有完全開始。

程曉農則強調,中國實行了幾千年的愚民政策,直到如今依然是這樣,對百姓實行愚民政策,盲目樂觀。而如今所謂的愛國主義,甚至可能導致軍國主義,這樣的結果對中國將會是毀滅性打擊。


科技部長張善政:陸網軍 天天攻台當練兵

【聯合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4.08.14 04:25 am

科技部長張善政昨天接受電台專訪時透露,台海兩岸表面和緩,但大陸網軍幾乎每天都和我方交戰,每幾個月就有嚴重攻擊,甚至把台灣當成測試技術的實驗對象。

每隔數月 就有嚴重攻擊

據了解,大陸網軍還曾多次攻擊經濟部、財政部、衛福部等參與兩岸協商部會,盼竊取我方談判情資。

張善政目前身兼行政院資安長,今年五月,政院指定科技部作為資通安全主管機關。今天行政院會還將通過「國家資通安全科技中心設置條例」,待立法院審議通過,即可把目前政院旗下屬於臨時編制、約百餘人的技術服務中心,移往科技部旗下,讓科技部可直接調兵遣將,厚實「台灣網軍」能量。

張善政提及,兩岸網軍幾乎每天都在交手,有時大陸網軍發展出新攻擊技術,把台灣或美國當成練兵目標。大陸網軍攻擊手法包括顯示與隱性,前者像是癱瘓網站,植入讓人丟臉的內容;後者像是以不著痕跡方式竊取資料等。

政院遇襲 一周近兩千次

政院統計,去年政院平均每周遭遇一九九○多次網路攻擊,每月約有四四○次電子郵件攻擊。除了政院外,大陸網軍偏好攻擊的部會網站,包括手握大筆機密資料的外交部、國防部。另外,隨著兩岸談判加溫,像是經濟部、財政部、衛福部等參與兩岸談判部會,也是大陸網軍熱門的偷盜對象。

相關官員推測,大陸是想摸清我方談判底線,「他們(大陸網軍)其實不知道資料在哪裡,但就是進來偷偷看」。為了反制大陸網軍,政院除三申五令要求各機關要做好資安防護與認證外,政院資通安辦公室每月定期與國安部門加強橫向聯繫,每年也會向民間調兵遣將,辦理網路攻防演練。

我方防禦 靠科技部網軍

相較大陸龐大網軍,台灣除了有民間自發性網軍外,政府是否也培育官方網軍?官員笑而不答。至於目前配備在資通安全辦公室底下,未來將移往科技部的技服中心,算不算網軍,官員答得很妙,「他們是政府的資安防護部隊」。


陸網軍來襲/官員警覺… 別用LINE傳資料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4.08.14 04:25 am

大陸網軍來襲,政院要求旗下各機關要加強資安防護,相關官員指出,箇中關鍵是所有人員要有「資安意識」,舉凡電腦防毒軟體要定期更新、文件要加密、區隔內外網、不要連上奇怪的網站,「利用LINE、臉書等社群媒體傳遞資料,更是萬萬不可」。

去年底,政院舉行資安實兵演練,從國安局、調查局及各大學廣徵網路高手,以「點到為止」的實際攻擊方式,測試政院旗下各機關網站的資安防護實力。政院自評,在多年資安教育下,整體防護成績還算可以,但有些機關屬於「薄弱環節」,必須再教育。

相關官員表示,一些資安防護較弱的單位,「毛病」多出現在網頁未做權限控制,及網站未過濾特殊字元,導致攻擊者在沒有帳號密碼下,也可繞過驗證登入進入操作系統。另外,還有不少「好奇寶寶」型的公務員喜歡打開一些有八卦新聞或特殊字串的信件,「這些來路不明的文件,很可能一打開就被植入木馬程式,非常危險」。


駐美代表沈呂巡:兩岸遲早進深水區

【聯合報╱華盛頓記者賴昭穎/十二日電】2014.08.14 04:25 am

我駐美代表沈呂巡十一日接受美國「華盛頓時報」專訪,談到兩岸關係發展,沈呂巡表示,兩岸交往愈密切,將無可避免去處理敏感議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可能不只要談經濟議題,還會觸及一些政治和外交議題,因為中國大陸在國際上試圖封鎖我們」。

在「華時」的專訪中,沈呂巡暢談對美台關係、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以及兩岸關係等議題的看法。他表示,台灣與大陸的往來愈多,愈需要美國的支持。

沈呂巡指出,海峽兩岸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整合早已出現,去年兩岸貿易總額達一千六百七十億美元、四百萬名大陸觀光客赴台,而台灣對大陸的貿易占比將近四成。

對於受訪時談到兩岸將觸及政治、外交議題的說法,沈呂巡十二日受訪表示,從歷史進程來看,兩岸對話遲早必須走到深水區;不過,就像馬總統所言,前提是要台灣內部有共識。

沈呂巡在專訪中指出,大陸是台灣最大的機會之地,但也是最大的單一威脅來源,「如何讓機會最大化、威脅最小化,需要超高明的技巧」,而美國的支持將使台灣在與大陸打交道時更有信心。

沈呂巡說,北京和台北要降低緊張,可能得在未來六十年或更長時間緩慢推動。他打趣說,「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吸收他們。」

沈呂巡也說,台灣面臨受制於大陸的風險,在協助台灣爭取國際舞台的合法地位上,美國可以做更多。他舉例說,因為台美沒有邦交,所以他在華府的頭銜是「代表」而非「大使」。

在經貿問題上,沈呂巡表示,面臨南韓競爭,希望台灣能受邀參與TPP第二輪諮商。他說,如果TPP要成功,在可能參與的五十二個國家中,台灣是其中第六大貿易國,「你可以想像在一個有五十二國的組織中少了第六名嗎?這不是對的,也不完整」。


台灣須警惕大龍和小龍間的新競合

【聯合報╱社論】2014.08.14 01:39 am

近來台灣經濟似從谷底回升,日前主計總處發布第二季經濟成長率為三.八四%,較五月預估值大增一.○五個百分點;四大智庫皆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達三%之上。相較之下,和台灣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南韓近來皆下調經濟成長率,南韓政府近日甚至推出總規模達四百億美元的經濟振興方案。另中國大陸經濟也明顯疲弱不振,北京正加大「微刺激」政策力道,以確保經濟穩定。

儘管馬政府一再強調過去五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第二,但綜合各方面表現,台灣遠不如其他三小龍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主因在,台灣過度依賴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模式,而且無法掙脫「台灣接單、海外生產」、賺「容易錢」的代工出口模式。更讓人憂心的是,在二○○八年金融海嘯後,新加坡、香港、南韓及中國大陸皆致力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但台灣調整速度緩慢,因而在面對亞洲經濟新賽局時,台灣經濟好壞操之在己的成分愈來愈低,危機正逐漸浮現。

在四小龍的競賽中,新加坡、香港是都市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較難和台灣作比較;但在求新求變方面,星、港皆充分展現其高度的決心和意志力,因而能不斷進步並保有領先優勢。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更挾高麗人力爭上游的拚勁及強大的創新能量,亟欲和日本一較高下,並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頭。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曾直言:「早就沒有亞洲四小龍」,凸顯出的正是台灣經濟結構調整緩慢、長期競爭力殿後的殘酷現實。

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亞洲四小龍的競爭逐漸轉變成中國龍和四小龍競合的新賽局,對台灣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大陸對外貿易額已躍居全球第一,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全球第二,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因而成為四小龍吸取養分、激發成長新動能的重要貿易夥伴。香港以大陸作為腹地,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及人民幣離岸業務,強化其國際運輸、物流、商貿及金融中心的角色。新加坡和大陸有緊密的經貿合作,服務業發展亦高度依賴大陸觀光客和對陸企的服務。台灣和南韓更競逐大陸市場,並以大陸作為海外最大生產基地;由於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將於今年底前完成協商,台韓在大陸市場競爭更趨白熱化。

另一方面,近年大陸亦積極推動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換代,和亞洲四小龍間的競爭也同步升高,其中,又以對台灣及南韓出口產品的影響最為顯著。最近台灣及南韓經濟一起一落,即顯示出大龍和兩小龍間在資訊電子產品供應鏈上競合關係的兩大變化:其一,是美國蘋果公司iPhone 6即將面世,其晶片供應鏈由南韓轉向台灣;其二,是依賴台灣零組件的大陸品牌智慧手機及平板電腦快速崛起,在大陸及美國市占率皆大幅成長,甚至取代了部分南韓產品。這兩大變化皆讓台商代工訂單大量增加,成為推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最重要因素;相對而言,也影響南韓經濟表現。

從表面來看,台灣在和南韓競爭上扳回一城,但代工出口格局並未改變,其實只是受惠於美韓和中韓業者彼此的競爭。若看得遠一點,台灣資訊電子業危機也正逐漸升高,因為大陸業者從台商大量挖角及模仿、抄襲技術,其製造能力正快速提升,未來不僅有足夠能力服務大陸本身品牌,而且也將大量侵蝕台商的蘋果及其他外國品牌訂單。另媒體報導iPhone 7晶片訂單將重回南韓三星,亦顯示過度依賴代工訂單的不確定性。

在亞洲新賽局中,台灣要強化經濟操之在我的成分,就必須作徹底改變,不僅要有星、港求新求變的決心和意志,而且要學習南韓的拚勁,不遺餘力投入創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徹底揚棄「賺容易錢」的思維,擺脫代工出口發展模式。另一方面,台灣也須全力因應大陸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所帶來的競爭壓力,致力建立產業核心競爭及經濟自主性。唯有台灣保有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兩岸合作才不會淪為依附角色,台灣自能重現四小龍活力,不怕被中國大龍吃掉。


《台灣人看大陸》用微博探訪八千里路雲和月

2014-8-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26| 評論數: 0 |原作者: (潘達/淡江大學學生)

在學校裡認識了一些陸生朋友,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見識到來自對岸的各種不同文化縮影。在不同的課堂上,在校園裡的食堂餐廳、宿舍,都有著陸生的身影,他們融入了台灣的生活,就像一顆補天的女媧石,豐富了我們的世界。

其實,學校裡也有很多外籍學生,來自歐美、東南亞、日本、南韓,在與這些外籍生的相處上,我們似乎不那麼怕生,即便語言不通,也敢用勉強會的幾句英文彼此溝通,但為什麼這些陸生到了我們身邊,明明使用的都是中文、在文化歷史上也幾乎一脈相承,但卻存在著那樣大的落差?

對陸生感到好奇

「這是一群怎樣的人呢?」在開口向第一位陸生打交道之前,我心裡有許許多多的問號。口音有點難以辨識,但是放慢來聽又似乎都聽得懂;他們對人客氣,學習認真,但是與我們之間,似乎總是有那麼一絲絲的隔閡和情怯。

班上有位從上海來的陸生同學,我們之間原本僅有過幾句禮貌性的交談,互相問一下上課筆記、作業內容等等。

有一回,她在課堂報告時介紹民國時期的上海灘,整個報告過程講得活靈活現,配合著影片播放,讓我感覺似乎真的置身在那個年代的上海灘。

下課後,我走去向她詢問,表示我對剛才她報告的內容所提及的上海灘及十里洋場的歷史很感興趣,有一些更深入的問題想請教她,便相互交換了facebook帳號。之後,時常與她在臉書有所互動,她的臉書上最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經常會轉貼些微博和人人網的訊息,往往都是很有內容、新奇有趣的文章,時常讓我拍案叫絕。

有次一起用餐,我請教她關於微博和人人網的使用方式,她便認真的向我講解起來:「其實,這些社群網絡的基本操作概念都是類似的,頂多就是使用方式、功能上有點不同,微博上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海量資料,主要是因為我們人多唄,什麼千奇百怪的想法都有,剛好現在有網路了,信息量就一股腦的爆發出來,每天都有不同的新花樣。」

學著過濾海量資訊

她說,由於大陸各省都有自己的風土民情,十三億的人口基數實在太龐大,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使用,每個人一天發一則訊息,也是台灣全部人口加起來的五、六倍訊息量。因此,如何在這樣的海量訊息中仔細挑選過濾,尋找值得閱讀的資料,才是最重要的。

許多陸生在來台灣以前,早已藉由網路的流通性認識了台灣的各個角落,雖然與實際親身體驗還是有差別,但我光是聽她講述起台灣各個景點時那副如數家珍的樣子,我便可以想像對於她們而言,從網路上認識台灣的管道是多麼的輕鬆,卻也同時意義重大。

我不禁好奇:「所以,如果我想更多的認識大陸,除了看旅遊的書,除了看各地的人文歷史資料,是不是也該多多使用你們的社群網路?」

她思索了一會兒:「這個自然,你能透過微博上網友的留言,看到最新消息,也可以學會很多我們那邊的一些常用的順口溜、口頭禪,這對於你之後認識大陸朋友很有幫助,就像我們來台灣這裡偶爾秀幾句台語一樣,大家都會感到很親切。不過呢,我們大陸的網友在網路上的發言挺辛辣又直白,你可能需要適應一下。」

我聽了她的建議,開始學著使用微博、人人網、QQ、微信……上面的海量訊息讓我眼花瞭亂、目不暇給。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看到什麼都覺得新鮮有趣,特別是那上頭有許多有趣的段子,把各種時事評論化為簡單的順口溜,讓我見識到大陸網友的機智和幽默,也對他們關心社會時政的方式有了不同的見解。

那位上海同學寒假回大陸,我們依然用微信保持聯絡,透過網路,我們分享了許多生活片段,遠比在學校上課時分享的多,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我們都把對方當成一面映照出自己優缺點的魔鏡,也藉由對方,在彼此的「對岸」探索更多的未知與好奇。

探索彼此的對岸

時日一長,我在微博上也有了許多大陸網友,從他們的微博上,看到了現代中國大陸的各種面貌。有的理性、有的偏激,各種嬉笑怒罵,呈現出各省各地、不同年齡階層和教育背景的不同聲音。我相信這些聲音是可貴的,除了促使社會重視,也讓大陸政府感受到民意走向。

過去,中國有句老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網路的普及,使得政府不能再無視人民的心聲,雖然大陸現在對於網路控管仍有限制,但相信時間一久,終究會找到平衡點與突破口。更重要的,大陸網民所呈現的蓬勃生氣,是讓世界看見大陸的一扇重要窗口,之於在台灣的我們,那更像是一道任意門,讓我們從陌生和好奇之中,走進大陸,探訪那存在先人記憶裡的「八千里路雲和月」。

透過網路走進大陸

與這些大陸同學的交往,使我看到了一個更嶄新的可能,原來,跟我們一起使用華文閱讀和書寫的,有那麼多仍待發掘和學習;過去因為歷史糾葛而停滯的兩岸交流,從而開啟了新的篇章。

假以時日,兩岸的中華青年兒女,可以藉由各自的社群網路,更加認識對方,從中瞭解彼此的制度習俗、社會現象,最關鍵的,是讓彼此的價值觀相互激盪磨合,創造一個屬於我們共同的未來世代。


《兩岸校園超連結》兩岸青年情 且行且珍惜

2014-8-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3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育成/淡江大學學生)

我曾接待過從大陸來的交換學生,作為「學伴」(學習伙伴),提供他們在台灣的一學期裡各種生活和學習上的疑問諮詢。我之所以自願擔任這個學伴的職務,主要是因為我對海峽對岸充滿了各種好奇與好感,即便政治上存在分歧,但是我對於中華文化有著極濃厚的興趣,也曾經在課餘時間讀了歷史課本之外更多的中國歷史,對於那些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傳承,抱著一種尊敬與懷念。

許多人都說:「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人。」但是在現在的台灣社會,往往對於兩岸的未來走向和發展噤聲不提,六年前民進黨執政時喧騰多時的「去中國化」,近二十年來在歷史教育刻意植入的「台灣意識」,都使得這一代年輕人形成了台灣主體的觀念,對於大陸的一切,似乎漠不關心,一種「只掃台灣門前雪,休管大陸瓦上霜」的態度就這麼形成,久而久之,好像真的要變成形同陌路。

坦誠交往沒有包袱

我和其他同學有所不太一樣,面對來自於大陸的交換生,我表現得更為友善熱情。對我來說,他們就像是一個個來自於中國大陸的自家兄弟一樣,雖然我們不像上一輩那樣「歷劫餘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反而是因為彼此之間沒有了上一代的包袱,我們這些台灣的八年級生和大陸的「90後」世代,反而能夠毫無牽掛顧忌的坦誠交往,真心相待。

我那些交換生同學們,時常讓我拉著他們到處跑,說是有個當地朋友當地陪,膽子會比較大,上山下海都敢去。由於他們在這裡交換的時間只有一個學期,更要把握每次的機會到各處走走看看,希望能在台灣留下他們的足跡,帶走相片作為永遠的友情紀念、學習回憶。

於是,許多次的夜遊、夜唱,跟他們一起看國慶典禮、過聖誕夜、到101跨年再參加元旦升旗,有許多事情我自己也未必做過,許多地方,我不曾去過,卻因為有了這些大陸同學,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一學期轉瞬間就過去了,這些陸生同學臨走前,我們依依不捨的互道珍重再見,他們說:「回大陸以後,我們上facebook不容易,有時翻牆也未必翻得過,如果你偶爾惦念著我們,那就上我們的網站來保持聯繫吧。」

不因距離失去聯絡

我笑了笑,很明白他在講什麼,在此之前,我們都用facebook彼此聯絡,要出去玩、一起吃飯看電影、考前一起k書,都靠臉書揪團。他們有時候會教我用他們的微博,說是上面有著許多好看好笑的帖子,但我始終用不習慣,都推辭說之後再說,而想不到,這個「之後」來得這麼快,朋友們要回大陸了,有些回四川、有些回北京、有些回湖北……我這才驚覺,他們在大陸上臉書未必方便,我如果不趕緊學會用他們的社群網站,就算網路再怎麼無遠弗屆,我還是會和這些朋友失去聯絡。

為了不讓自己和這些難能可貴的陸生朋友失聯,我慢慢摸索如何用他們的QQ群、微博、人人網……慢慢的,除了和朋友們透過網路聯絡聊天,我也在使用大陸的社群網站的同時,獲得了數量龐大紛雜的大陸新聞信息,幫助我在不知不覺中對大陸這塊廣闊大地有著更多元的瞭解。開始建立起對於他們現代生活的初步認識之後,對於許多我原先所不理解、感到奇特的現象,也逐漸可以有所掌握。

彼此影響建立信任

雖然說兩岸一家親,而且彼此本是同根兄弟,但是經過幾十年的不同發展,兩岸的民情有了很大的區別。台灣有幸走向民主化的社會,法治也相對健全,但是經過政黨輪替後,許多民主法治未能鞏固的後遺症陸續湧現,這些亂象仍然有待我們克服。而中國大陸呢,在許多制度上仍是「人治大於法治」,民眾守法的習慣還沒有全面建立,這些制度和習慣的差異,造成了我們對彼此看法的不同。

更何況,過去台灣曾經有過經濟起飛的年代,而大陸現在根本遠遠將台灣拋在後頭。但是,台灣在過去經濟起飛之後,走過了那條從暴發戶到富而好禮的文明學習過程,眼見大陸在重蹈我們的覆轍,雖然我們也走得坎坷,又怎麼能不相互交流經驗,避免大陸社會多走冤枉路呢?

無論是從我的交換生同學身上,又或者是我透過大陸社群網站所看到的各種消息面相,都具體而微地刻畫著大陸各省分人民的豐富多元面孔。我們在生活中實際影響著彼此的生活,又或者透過網路觀察對方,然後反省自己,都是有助於雙方更加深刻地認識、建立信任的重要過程。

和平鑰匙握在手中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岸的關係已經走在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上,即使仍有些許阻礙,但是只要雙方人民能夠用一家人的心態彼此對待,不要把對方視為假想敵,並且透過更多的觀光、求學、通商等方式,走進彼此的生活,落地生根,何嘗不能成為對方社會裡一道親切熟悉的人文風景?

每次和大陸朋友通信、聊天時,我往往會想,這些難能可貴的和平景象,是過去幾十年間無法想像的,既是如此難得,就應該慎重看待、好好把握。未來兩岸和平的鑰匙正握在我們的手中,且行且珍惜吧!


《台灣人看大陸》兩岸美食的連結

2014-8-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振寧/高雄市)

我不住在眷村,但從小享受著眷村美食。在我小時候,父親每次出門,只要經過眷村的饅頭包子店或麵店,就會買些回來,不管是跟哪一家買的都好吃至極。隨著我長大,這些滋味就成了童年回憶,感覺其他地方的食物就是少了點眷村的味道,直到今年我去大陸又吃到了熟悉的眷村味道。

今年初拜訪了大陸上海、蘇州、山東煙台等地,因是工作關係,所到之處避開了大眾旅遊的路線,並品嘗到當地的家常菜,進而發現許多和眷村味道相似的食物,也喚醒了我小時候的記憶。

遊歷大陸回來之後,到眷村稍作訪查,原來這裡的店家早就把自己的家鄉名字放在店名裡或食物裡了。例如山東麵館、四川牛肉麵、威海炸醬麵,只是我這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只顧著吃美食不思其意義,以為這只是菜名,待我到大陸走一遭後,才知此不僅代表了菜系和口味的來源,其中更有一份思鄉之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往返兩岸的大陸航班,機上的餐點裡附一小包鋁箔包的榨菜,因為只有飛機上吃得到,就稱為航空榨菜,打開一嘗,鹹香且不辣的好滋味伴隨著香油的香氣和爽脆的口感,直接喚起我兒時的記憶;小時候父親會到眷村買榨菜回家,當零食吃或配飯都適合,雖然包裝不同,但與航空榨菜是一樣的味道和口感。消失了近四十年的兒時味道,忽然在三萬英呎的高空出現,真令我驚訝。

我體會到台灣眷村的美食,是來台大陸同胞們複製最想念的家鄉味,或是童年的美食記憶,再加上本土的元素淬鍊而成;而我在大陸所嘗的,想必就是當年來台同胞們想念的家鄉味和記憶中的美食,這也就是眷村美食的發源地。而我是何等的幸福,能經由兩岸往返,受享著兩地的美食,並拼湊起我的兩岸美食拼圖。


《台灣人看大陸》交流多年 從學員變老師

2014-8-12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33| 評論數: 0 |原作者: (高念祖/台北市)

「歡迎台灣藝術青年交流團到訪,現在兩岸青年聯歡晚會正式開始!」在學生司儀的清脆口條下,我再度於大陸參與了一場兩岸學子的交流晚會,看著兩岸學生們勾著手跳起台灣原住民舞蹈,合唱耳熟能詳的周杰倫情歌,微笑不由得掛滿我嘴角。但此次我卻非以學生身分與會,而是交流團的工作人員,是台灣學生口中的「高大哥」,大陸同學的「高老師」,雖然不免感嘆時光飛逝,卻也開心能再度參與。

遙想當年,與大陸的緣分源自求學時校園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首站便至北京,行程踏遍各大名校,大陸校方派出的接待同學都是一時之選,什麼安徽高考第一名,曾經擊敗二、三十萬名考生的比比皆是,都讓當時的我咋舌不已。大陸同學陪著我們參觀北京各大景點,一起爬好漢坡,一同逛頤和園,幾天相處下來卻都感覺他們平易近人,言談中天南地北,沒幾天便好似熟識幾年一般。

對我來說,大陸人的冷漠其實是一種保護色,免於在幅員廣大、競爭激烈的這塊土地上耗費不必要心力,大陸人的熱情是要在確認彼此為「朋友」的那一刻才正式爆發,如同洪水般傾瀉而出,與台灣一般評論的「不友善」大相逕庭。

此外,那時使我難忘的還有民宿體驗,我隨一名大陸同學入住他家,首先搭乘北京地鐵到達末站,下車後再由家長開車接送,換乘抵達他所住的中型社區住戶,路途相當遙遠,我卻絲毫感覺不到他的埋怨與不滿,彷彿一切稀鬆平常,也讓我體會到北京居真是大不易。

進屋後,我細細觀察,房間裝潢簡約明亮,家電應有盡有,屬於殷實的小康家庭,洗完澡後與他闔家閒聊,分享對兩岸青年的看法與心得,我首次與大陸人如此深入接觸,四、五十歲的大陸長輩給人一種務實的感覺,言談直接不矯揉,就如同台灣長輩一般,也許並不特別討喜,卻能真正面對問題。

物換星移,這次負責籌辦並擔任隨團工作人員,同樣看著兩岸學生,從陌生到熱絡,一路上相隨相伴,相知相惜,我心中滿是感概,兩岸間的風風雨雨並無法阻擋人與人間的情感。而人與人的關係非常直接,好惡就自許多的小事中累積而成,部分台灣人對大陸道聽塗說,不能說絕非錯誤,但一定以偏概全,太多的誤解源於未接觸,透過親身走訪,實地瞭解,才能建立自己的觀念與想法。我很感謝當年的機會,讓我在年輕時就能初步認識大陸,青年交流真是兩岸交流的基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