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公司對抗一個國家
遠見雜誌六月號【文/鄭婷方】2015-06-04 16:53:19
兩年前,《遠見》曾進行兩岸科技業大評比,當時台灣不僅在網路、軟體業規模慘輸大陸,面板、手機、觸控面板也受到極大擠壓,僅剩半導體最後防線。如今,這項優勢也將失守?大陸半導體業宛如紅色海嘯,舖天蓋地而來,一樁樁豪砸千金的收購案,令人咋舌。
IC設計領域,每年至少有30%的高成長,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江蘇長電)出現在中國,半導體製造業也突飛猛進。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面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台灣戰績三勝、二敗、一平手,世界第二的地位岌岌可危。
《遠見》採訪團隊前往北京、上海的高科技園區,見證大陸半導體的野蠻成長,聯發科前高層、展訊高級副總裁袁帝文,更首度在媒體前披露心路歷程。兩岸半導體大車拚,台灣剩下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傾全公司之力,對抗一個國家。當對岸挾著政府支持、龐大市場力量來襲,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正如狄更斯《雙城記》開場白,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台灣的科技業國寶半導體產業來說,現在正處在如此的尷尬時刻。
最好的時刻是,台灣2014年整體半導體產值高達2.2兆台幣,創下歷史新高,成長率更高達近17%,連續幾年以蕞爾小島之姿,在全球半導體界地位坐二望一,超越日、韓,僅輸給美國。
照理說,這該是放鞭炮的好消息。但台灣半導體行業大老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同一時間,危機已悄然降臨……。
世界第二岌岌可危〉中國半導體壯大 台灣優勢拱手讓人
今年4月21日,台灣舉辦一年一度的半導體年會,但不若往年的歡樂氛圍,更沒有開香檳慶賀佳績,大老們反而個個一臉嚴肅,繃緊神經。
連任台灣半導體協會理事長、鈺創董事長盧超群早在幾天前,就給近十位同行老友出了作業,要求準備簡報檔,每人講7分鐘,主題是:「台灣半導體的優勢、缺點,以及如何面對競爭?」
盧超群率先發言,台灣半導體到底能繼續往上衝,還是會把手中的黃金拱手讓人,現在正是關鍵時刻,「應該想辦法把全世界人才都吸引過來,而不是任由人才流失。」
「我看晶圓代工就剩五年、IC設計剩三年,」有「創投教父」之稱的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王伯元說。罕見對外發言的聯電執行長顏博文,也說了重話,指出大陸把半導體產業當國防工業,「這已經不是產業跟產業間的競爭,這恐怕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的競爭了!」
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則提出目前正爆發「人才寧靜危機」。就以最負盛名、專門培養半導體人才的交大電子系固態組博士班來看,現在報考人數,甚至比錄取名額還要少,更不用說正式報到來念書的人。
「前有虎,後有狼,」知名併購律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大中華業務主持人黃日燦著急地說,全球每個地方都是用兩隻腳走,一邊自行發展產業,一邊往外併購壯大,「就只有台灣是用單腳在跳,怎麼贏得了!」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也分析,如果你的技術程度只能夠吃大陸市場,那就被吃定了,明明還有另外2/3的國際市場,但那是世界一流廠商才吃得到的生意,「不能說人家(大陸)加強自己的產業,你就垮了!」這天發言的人還包含聯發科資深副總張垂弘、立錡董事長邰中和,從下午開始熱烈討論,直到晚上7點半,才慢慢散去,一場大會瀰漫濃濃危機感。
為什麼明明位居世界第二大半導體大國,大家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大陸的紅色威脅正來襲。
本來落後台灣甚多、完全不構成威脅的大陸,開始強力扶植半導體。從2013年起動作頻繁,官方色彩濃厚的清華紫光集團,把兩家大陸本土IC設計大廠展訊、銳迪科收購旗下,準備合體發功,接著世界最大半導體公司英特爾(Intel)捧著15億美元入股清華紫光,震撼市場。
強勢收購 不把命繫在別人褲腰帶上
2014年,大陸中央領頭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推出1200億人民幣的投資大基金,並帶動無數地方政府再加碼300億~500億的小基金,加上民間資本蜂擁投入,預計投資總金額上看1.2兆人民幣(6兆台幣)、甚至更多。
一樁樁豪砸千金的收購案,讓人目不暇給。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封測廠星科金朋、知名光學影像感測晶片大廠豪威(Omnivision)、記憶體晶片廠矽成(ISSI)、惠普旗下華三通信,全被陸資收入麾下,「哪一天大陸買下英特爾,也不必覺得誇張,」外資券商主管、大和國泰證券資深副總徐禕成這樣評論。
曾任職大陸最大晶圓製造廠中芯國際,Gartner研究副總裁王端則說,未來十年,大陸的半導體成長,絕對會超越世界上其他地方,這是黃金十年來臨,「而且不只十年,一投資就是條不歸路!」
只是,十幾年來半導體一直發展不順的大陸,為什麼積極瞄準半導體,大力加碼?說穿了,是情勢使然。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超過2000億美元,已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入超項目,龐大的進口額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七成。回頭對比大陸整體半導體晶片自給率卻不到二成,低到嚇人。
「只要國際上一個風吹草動,大陸都可能受到極大影響,」北京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魏少軍直接地說:「不可能把命繫在別人的褲腰帶上,也不可能靠台灣來支持整個大陸的產業發展,這太不現實了!」加上,2013年史諾登事件曝露出的監聽危機,更讓大陸官方極度不安,認為發展自己的電子產品半導體晶片關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勢在必行。
《遠見》曾在兩年前做過兩岸科技業大評比,那次就發現,台灣不僅在網路、軟體業規模慘輸大陸,面板、手機、觸控面板競爭慘烈,遭受擠壓,當時編輯下標「台灣僅剩半導體最後防線」。
而如今,縱使最近台股剛飆上萬點,曾經的獲利王觸控面板廠宸鴻,竟陷入虧損,還有曾漲到千元以上的手機品牌宏達電,風光都早已不復見。這都跟陸廠崛起脫不了關係。
短短700天過去,此時此刻,《遠見》聚焦當時評比中台灣優勢最強的半導體產業,卻發現這唯一最有把握的半導體行業,也即將失守。
紅色海嘯正來襲〉大陸軍團兵臨城下 強勢瓜分三大版圖
半導體產業大致可分為三大塊,IC晶片設計、接著是半導體製造(含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與半導體封測。兩岸對照,結果令台灣憂心。大陸半導體產業已大軍集結,兵臨城下。然而,絕對不是台灣半導體業不爭氣,而是大陸成長態勢凌厲,從2010年以來,每年整體平均成長破20%,尤其IC設計領域更能有高達三成的成長。
震撼1〉IC晶片設計 大陸產值已逼近台灣
大陸進展最神速的,非IC設計莫屬,因為不需大資本、設備廠房,靠厲害工程人才就能撐起來。從十幾年前幾乎沒有說得出名號的公司,到現在實力最強、華為旗下的海思,不僅能自行研發門檻高的中高階手機通訊晶片供華為手機使用,營收更已經超過台灣第二名的聯詠、也快達到半個聯發科規模。
曾經讓聯發科在2G時代吃了大虧的「死對頭」展訊,營收也跟台灣第三名的IC設計公司旗鼓相當。近期還冒出一家大唐半導體旗下的聯芯,因為跟小米合作,大大出了鋒頭。
大陸另外幾家前十大IC設計公司,也各有突破點,例如瑞芯微吃下全球最大MP3晶片市場,格科微則專攻CMOS圖像感測晶片。
幾年下來,大陸IC設計公司,如雨後春筍蓬勃創立、達到700家之多,雖然良莠不齊,水準天差地遠,但因為市場龐大,中低端晶片也能找到買家。整體IC設計行業產值已逼近台灣、甚至還可能在今年與台灣平起平坐,甚至超越。
反觀台灣則靠聯發科一家獨撐大局,2014年聯發科營收破2100億台幣,前面要追全球第一大手機晶片高通,後院要顧及陸廠崛起。但到目前為止,不僅台灣廠商沒人追得上,它更以一敵十,要把大陸前十大IC設計公司營收加總,才能敵得上一家聯發科。
瑞銀亞太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分析,被官方資本色彩濃厚的清華紫光併入的展訊,可說是「中央的中央」,給外界很大想像空間,「好像從小注定當總統」,反觀聯發科比較辛苦,沒有政治奧援,只能加快中高階手機布局,先往上衝。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產業分析師透露,現在除了龍頭聯發科還算老神在在,其他業者都擔心到不行,甚至有上市櫃中小型IC設計業老闆,開始找買主,準備賣掉辛苦一輩子創立的公司。
「只要大陸本土做得了的,技術到位了,其他外商馬上被替代掉,」魏少軍大力看好大陸,背後有這麼大的消費終端市場,需求這麼大,「IC設計如果發展不起來,那才是真的見鬼了!」
震撼2〉半導體封測 全球第四大公司在中國
在半導體封裝測試方面,因為大陸統計產值時計入當地外資,整體產值看起來已超過台灣,但工研院IEK系統IC與製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估計,「大概七成外資,只有三成本土」。
看看台灣,擁有兩大半導體封測公司:全球第一的日月光、第三大的矽品。日月光近來強力主攻高成本的系統級封裝技術(SiP),吸納大部分蘋果訂單,矽品也積極布局中高階封裝,營運都堪稱平穩向上。只不過,大部分產業界人士卻憂慮,封測領域因技術門檻相對低,將會是兩岸未來廝殺最激烈的領域。
尤其去年底,大陸官方剛推出的投資「大基金」啟動,協助第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科技,以小吃大併購新加坡封測大廠星科金朋,雖然短期內因兩家公司進行文化融合、重整,會讓台廠拿到一些轉單好處,但長期來看,這樁併購,不僅讓長電躍升全球第四大封測廠,技術更上一層樓外,也快速進入原本難以打進的歐美市場,不少分析師都認為對台廠「短多長空」。
王端則提到,未來大陸榜上有名的公司會愈來愈多,「全球前五名、甚至前三名的公司,都會一一冒出來。」
震撼3〉半導體製造 製程不斷微縮 台積電有隱憂
在半導體製造業部分,毋庸置疑,台灣最厲害的就是「晶圓代工」,整體產值近兆元台幣、高達整個台灣半導體業近一半,更是大陸好幾倍,是目前唯一還有超前勝算的領域。
其中,台積電2014年的營收高達台幣7628億元、獲利2639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不僅繼續蟬聯台灣最會賺錢的公司,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五成,高居世界第一,也一直是台股市值最大的企業。
在當今最先進的14/16奈米製程,唯一能夠跟台積電競爭的公司,只有美國的英特爾、韓國的三星。如果再拿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年營收約600億台幣的中芯國際跟台積電相比,規模不僅相差了12倍之多,台積電的整體獲利更是中芯國際的70倍。
只不過,戰果輝煌的台積電也不是沒感受來自大陸的壓力。其一,大陸客戶愈來愈多,營收比例已增加到8%,加上歐美IC設計客戶所產製的晶片,有很大一部分也要賣給大陸的手機或電子大廠,這些都讓台積電從去年起,多次表態,「正積極評估赴大陸設12吋晶圓廠的好處與缺點。」
而奪回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的聯電,已率先登陸,與福建及廈門政府合資、在大陸興建12吋晶圓廠,明年下半年正式生產。
會走得這麼積極,是因為聯電比台積電更快面對陸廠的威脅,頭號競爭對手中芯國際早就已經宣示,明年底28奈米月產能將達3.5萬片,可能超過聯電。
業界人士透露,這是聯電下的一記險棋、也是好棋,趁手上還有好牌時,早搶先機,不想等到一手爛牌,就會被棄如敝屣。
令業界惶惶不安的還有半導體製造領域奉為鐵律的摩爾定律(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在製程微縮到10奈米或7奈米以下,可能會走不下去。不少人大膽預言,「最快五年後2020年、最慢2025年,摩爾定律就會碰到牆壁。」
當摩爾定律即將走到盡頭時,大和國泰證券資深副總徐禕成形容,就如同跑在前面的人衝過終點線,後面的人就可以慢慢追上來,「技術也像剝洋蔥一樣,大陸從只能做周邊的技術,愈剝愈核心。」
兩岸半導體大評比 台灣三勝二敗一平手 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若從技術、營運、聚落、資金、市場、人才六大面向,綜合評量兩岸半導體實力,台灣戰績三勝、二敗、一平手。在技術、營運、聚落方面,台灣仍有優勢。工研院IEK系統IC與製程研究部經理彭茂榮分析,台灣發展半導體40年,在先進製程、設計技術方面都勝過大陸。
台灣半導體企業的管理更是有口皆碑。曾在聯發科工作的集創北方市場總監張正華感受深刻,「台灣細膩、有制度、反覆檢驗的管理手法,是大陸廠商學也學不會的。」
然而,大陸的市場、資金豐沛卻遠遠不是台灣能匹敵。中興ZTE消費終端戰略部副總呂錢浩提到,台灣最厲害的是工藝(技術),大陸最強的是廣大的市場。
關於「市場」,大陸市場去年一共買了超過4億台智慧型手機,而放眼全球前十大智慧手機廠排名,也竟有六家大陸廠商;在資金上更不用說,大陸官方目前展現出來的企圖心正是不惜豪擲千金,也要培植半導體產業。
即便目前兩岸暫列為「平手」的人才,台灣也面對極大危機,業界早就已經感受到大陸搶攻人才的超強磁吸力,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砲轟,「如果台灣不重啟分紅配股,或用其他的方法把優秀人才留下來,只是靠發死薪水,那人才真的會被挖光光!」
從聯發科高層轉戰大陸IC設計公司展訊,擔任高級副總裁的袁帝文,正是台灣優秀人才流失的縮影。據傳華為旗下的海思也有多名台籍工程人才效力,更不用說中芯國際現在還有100多位主管是台灣人。
袁帝文觀察,大陸各種產業正在發展中,吸納人才很正常,而且不光只吸引台灣人才,是吸引國際人才。
「這是大勢所趨,長遠來看大陸半導體產業整體勢必超過台灣,」瑞銀亞太首席半導體分析師陳慧明講得坦白。
兩岸半導體大車拚,煙硝味濃厚,當對岸挾著政府鼎力支持、龐大市場力量,讓半導體產業進入野蠻生長的黃金年代,當市場、時間、資金、甚至人才已不站在台灣這邊,當台灣的一、二家公司,要迎戰的是一整個政府,都讓大家不禁惆悵滿懷,那句藏在心裡沒敢問出口的話是:「那,台積電,還能贏多久?」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大陸「砸鐵賣鐵」把半導體搞上去了
【文/楊瑪利】2015-06-04 16:53:20
過去30多年來,台灣好不容易靠政府與人民的力量扶持,加上民間業者與人才前仆後繼努力,才培養出台灣最有國際競爭力的ICT高科技產業。
但如今,這樣的科技產業優勢已快速喪失中。這次主要的競爭對手不是日本或韓國,更不是歐美,而是來自對岸中國大陸的紅色供應鏈海嘯。
兩年前,《遠見雜誌》曾製作兩岸科技業大評比的專題報導,當時記者們前往深圳等大陸高科技的製造重鎮,發現台灣不僅在網路、軟體業規模已慘輸大陸,面板、手機、觸控面板也面臨慘烈競爭,當時《遠見》即提出警語,「台灣僅剩半導體最後防線。」
而如今,這最後的防線已快要潰堤。短短700天過去後,《遠見》聚焦台灣優勢最強的半導體產業,再盤點兩岸狀況,卻發現台灣這唯一最有把握的半導體行業,也危機四伏。可說除了台積電晶圓代工一家的領導地位暫時無法被撼動外,IC設計與半導體封測已被節節進逼。
5月下旬,包括知名媒體人謝金河與電電公會理事長郭台強紛紛提醒紅色供應鏈來勢洶洶,即便台股上萬點,但很多台灣重量級科技股的股價不如以往,即是警訊。
大陸做了 其他地方都不好活了
有大陸科技人說得很直接,「大陸做了,其他地方都不太好活了。」台灣科技大老也紛紛感嘆,「前有虎(美國)、後有狼(大陸),」單腳跳的台灣如何突圍?
1996年可說是大陸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濫觴。當年,大陸國務院頒布知名的「909工程」,國家主席江澤民曾說:「砸鐵賣鐵也要把半導體產業搞上去。」到了2000年時,一紙18號文件,載明要大力發展集成電路(半導體),提供許多優惠租稅政策,激勵了不少美國名校畢業的海外華人回國。
彼時上海張江科技園區仍赤地千里,黃沙漫漫,曾是台灣8吋晶圓建廠高手張汝京帶著一幫工程師,窩在鐵皮屋裡監工,一年內建起中芯國際的8吋晶圓生產線,從此掀開大陸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新時代。
到底大陸政府與民間在資金、人才、併購、戰略上的策略如何?跟台灣如何競爭與合作?本期有深入分析。
一年一度的《遠見》縣市長滿意度大調查也於本期出爐。這調查是各地方縣市人民對該縣市首長的滿意度整體評分,涵蓋八大重要施政面向的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等的整體成果。
這整份成績單也顯露有趣訊息。如最高人氣王台北市長柯文哲沒有拿到最高滿意度5顆星,為什麼?又如不喜歡像其他縣市長開福利支票的台東縣長,仍靠繁榮地方、興利建設,蟬聯滿意度五顆星,顯示討好選民不一定就是選民要的。
由於多數縣市長都是新手,《遠見》記者特別走訪每個縣市政府,採訪縣市長的施政理念,描繪未來地方新面貌。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蘋果變心「投共」 台灣經濟要脈瀕危
【文/今周刊】2015-06-05 16:41:11
中國製造火力全開:紅色供應鏈全面衝擊、十年內追上台灣半導體業?
一年一度科技界盛事Computex 2015本週盛大開幕,但許多產業觀察家均指出今年缺乏亮點;反倒是剛落幕的CES亞洲消費電子展,吸引包括微軟、英特爾等國際大廠出席,顯見出不論是製造端或消費端,中國的一舉一動,均能成為國際焦點所在。
五月十九日,中國國務院正式頒布「中國製造二○二五」政策綱領,喊出要在十年內達到與工業強國德、日並駕齊驅的口號;昔日被瞧不起的山寨製造大軍,短短四年內在中國政府的暗助下,名列蘋果供應鏈的廠商從六家大幅躍升至二十家之多。對台灣而言,蘋果供應鏈「染紅」敲起的不只是台灣高科技產業警鐘,而是我國製造業能否在全球舞台中,持續保有一席之地的課題!
二十家陸企擠入蘋果供應鏈 全面衝擊台灣電子業
巴克萊證券高科技產業分析師楊應超就曾提出警訊:「中國的電子零組件廠,已經從昔日專為『白牌』或『山寨』牌服務的游擊隊,經多年的練兵後,變身成為能夠打進國際一線高科技品牌,如蘋果的專業正規部隊!」。
首當其衝的是台灣零組件製造業者,因為台廠零組件廠的不少產品線與崛起的陸廠重疊性高,技術層級也較低。楊應超說:「這當中,尤以電聲元件、印刷電路板、電池、機殼或機構件以及組裝這五大產品線最令人憂心。」他對外國投資者的警告言猶在耳,蘋果訂單被陸廠橫刀奪愛,營運與股價中槍落馬的台廠,哀號聲已經不絕於耳。
庫克六訪中國 影響不容小覷
今年五月,蘋果執行長庫克造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庫克接任蘋果執行長近四年來第六度造訪中國。中國對蘋果的意義,已經不只是最重要的製造基地,而是除美國之外最重要的一大市場。若中國政府再以國家之力扶植面板與半導體兩大產業,紅色供應鏈不僅能支撐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與企業利潤的經濟骨幹,同時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威脅也日益緊迫。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指出,如果有朝一日,身為台灣工業骨幹的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弱化,甚至因紅色供應鏈進逼而被邊緣化,對經濟將造成莫大傷害。
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的三大處方
當中國集合政府與民間之力,訂單戰、資本戰、購併戰、挖角戰多管齊下,更凸顯出台灣高科技產業形單影隻對抗的窘迫,以及缺乏方向感的產業策略。杜紫宸指出:「台灣應記取美國的教訓,嚴肅對待紅色供應鏈崛起帶來的警訊,及早提出對策,以免將來局勢難以挽回!」
面對上述挑戰,台灣到底該如何因應,以持續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保有一席之地。杜紫宸開出了三個處方:「與中企『合資』」、「仿效瑞士,求精不求大」、「向荷蘭取經,運用全球資源」。
中國「紅色供應鏈」工業大軍步步進逼,在這場產業升級的戰爭中,台灣輸不起,否則輸的不只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而是整體國家的競爭力。
蘋果供應鏈染紅讓台灣如臨大敵,更多資訊請見6/4(四)出刊《今周刊》963期特別企劃---【蘋果供應鏈染紅,台灣拉警報】
台北電腦展廠商:考慮不來了
商業周刊【作者●朱致宜】2015-06-05 14:33:14
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專業電腦展: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本週粉墨登場,不過,外商業者多半只派出副總裁階級應戰。這些過往至少在台停留一週,應酬飯吃不完的外商高階主管,雖然照樣登台造勢,但其實停留時間不到去年的一半。為什麼?原來,該談的生意,上禮拜在上海就談好了。
上海前一週揭幕,搶走人氣
就在台北電腦展開幕的前一週,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首度移師中國上海舉辦亞洲分展,指標性龍頭廠商來勢洶洶,尤其國際一線車廠全數到齊、砸重金大秀無人駕駛等炫目技術,相較於在上海炒得沸沸揚揚的車聯網議題,緊接著登場的台北電腦展,卻顯得冷清。
事實上,隨著行動裝置成為顯學,台北電腦展魅力早已逐年遞減。主辦單位仍能年年端出持續成長的參展廠商家數,靠的是中國業者。中國廠商積極參展、接觸國際買家,臨近的台北電腦展過去一直是重要場合,租不到展場攤位的業者甚至包下信義區五星飯店的房間做展場,讓歐美展覽業者也嗅到商機。
如今,不論上游原料供應或組裝量產,甚至下游銷售市場,中國已具備完整的生態系統。甚至已可跳過台灣,直接在中國接觸國際買家。3年前,每年西班牙舉辦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首開先例移師上海,如今已是亞洲電信龍頭雲集的重要展覽。這一次,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跟進,中國業者多半期待有相同效果。
雖然CES主辦單位,亞洲消費電子展會展總監暨全球計畫資深總監John Kelley曾表示,無意與台北電腦展搶客;但是,攤開兩個展覽的參展名單,中國業者高度重疊,檔期太接近,當然產生選邊效應。一位來台北電腦展的中國IC設計業者高層說,他今年選擇雙邊壓寶:「我們在觀望,如果上海反應不錯,以後就沒有必要來台北參展了。」
歐美大展直接赴中國開新戰場,其實只是提前扯破台北電腦展的遮羞布。一直以來,該展以促成商機為傲,但今年官方宣布的250億美元商機,已是連續三年停滯不前。當數字無法躍升,主辦單位須徹底放棄「量變」,轉而思考「質變」。唯有找到指標性廠商在展覽端出亮眼產品,才能找到轉型的希望。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COMPUTEX的問題不只在台灣產業轉型緩慢
陳柏宇,DDG行銷總監
| 品牌策略︱品牌形象︱品牌設計︱品牌銳變
今年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被媒體和輿論批評的一文不值,所以我決定在睽違8年後,再次到電腦展。親身感受一下是不是和大家講的一樣糟。結果我發現這些負面的批評真的都「名符其實」。原先想為今年的展下一個定義,不過我看到媒體Knowing創辦人楊方儒先生的定義,就想不到更好的形容了。放棄。
今年會展上,就如同我在1999年第一次參加COMPUTEX一樣,各個參展商家無不用力推廣「最新DDR」、「最新筆電」、「最新主機板」,請Show Girl將產品舉高高,供大家拍攝令大叔們重燃熱情的畫面。熱鬧非凡,但毫無新意。台灣科技業一年一度向全球市場展現我們實力的展會,也不過就是一場自我滿足的廟會。
大多數的評論將其歸咎於台灣產業的轉型緩慢,導致COMPUTEX的呈現和過去30年一般。我同意,但我同時認為COMPUTEX應該可以在台灣產業轉型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說實在的,要舉辦這樣規模的展會不容易。早期80、90年代為了協助國內企業找訂單,吸引國外買家,COMPUTEX因應而生。為了媒合買賣,這背後在執行和協調方面所下的功夫,真的不是我們能想像的。COMPUTEX也在大家的努力下,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地位。不過如今全球市場早已變得不像當年開展時一般,市場上也出現各式新的科技展會形式,COMPUTEX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價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呈現台灣科技業的實力。
台灣企業與全球科技業間的對話,其實漸漸從「請問你想要什麼產品?」轉到「你可以做什麼產品!」。雖然大多數企業在台北電腦展的宣傳主軸,還是在產品(What)而不是理念(Why),不過在今年的會展中,我看到兩家老品牌仍然把握這次機會,改變對市場的訴求,值得COMPUTEX參考。
首先是國際汽車大廠福特Ford。當媒體和市場都被Google和Apple的「無人汽車未來」給打了強力興奮劑的同時,福特從「移動方式Mobility」下手,探討未來交通智慧移動的可能性。結合智慧物聯網以及本身汽車經驗,福特自信地在全球市場發出自己的聲音:「城市移動交通的發展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福特從市場端看到了幾個挑戰-人口爆炸、中產階級崛起、空氣品質和公共健康,再從技術端找尋方法,為全球交通移動市場開啟新的對話,表現出一個領導品牌該做的事。
另外一個是台灣品牌Cooler Master。今年展會中,Cooler Master將品牌和「自造者Maker」文化結合,邀請國際知名Modder (機改)、遊戲設計師、3D列印設計師等自造者,以Cooler Master的產品為基底,在展場中自由發揮「自造」的精神:改造、增加、發想。現場沒有產品編號被印在大型輸出海報上,沒有產品展示櫃,沒有Show Girl。現場只有自造者在「創造」,參觀的人可以和他們作品做第一手的互動。整個展場只有品牌與所處文化間的對話。令我想到Red Bull紅牛的成功,與其和極限運動文化的捆綁有一定的關係。令人耳目一新。
這兩家老品牌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的表現。這兩個品牌了解自己所處的市場,也知道自己能為市場帶來的貢獻和價值,於是他們領導對話,讓市場聽到他們的聲音。COMPUTEX的聲音呢?COMPUTEX到底代表什麼呢?
我認為COMUPTEX這次的努力沒被大家看到,不是因為它的方向做錯了,而是它在反應「全球市場已經改變」的這件事上面,什麼都沒做。沒錯,中國的崛起讓各大領導品牌,在時間衝突的情況下寧可選擇內地的展會而不到COMPUTEX。沒錯,台灣產業轉型的緩慢使得COMPUTEX讓人無感。但COMPUTEX本身也沒有針對外在環境的改變,而在參展商和展會定位上有任何調整,才是其逐漸失去領導地位的真正原因。從福特和Cooler Master的例子來看,我大膽建議,或許COMPUTEX可以從「媒合買賣」,轉變到「媒合全球科技思維和發展趨勢」的角色,讓台灣企業看到我們也可以自信地為全球科技產業發展做貢獻。
當然這樣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不過我覺得有兩件事是COMPUTEX可以馬上開始做的:
看看世界:當Web Summit的CEO給這次COMPUTEX下評語說:「辦活動的方式相當傳統」時,他點出了我們還是以過去的方式在和世界溝通:各式產品堆疊、大拜拜式的聚會。從老牌展會如CES,到新興展會如Google開發者大會、Apple朝聖大會等,都時時刻刻的在檢視本身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找出對市場更好的價值,不斷的做調整。
看看本身定位:對,我們可以怪罪台灣企業只想追訂單,能怎麼辦?但COMPUTEX不應只是扮演國內廠商的賣場,也應該看到全球市場的變化,從策展定位上,給予國內企業一個不同的方向。同時國外品牌看到COMPUTEX與其他展覽的定位不同,才會考慮參展的價值。
從全球市場的期待,到國內老百姓的期待,今年COMPUTEX和台灣產業是讓我們失望了。不過我再給他們一次機會。我相信在被講的這麼不堪的情況下,不會有人不思進取,不作改變的。所以我們明年再看一次之後,再做結論吧。
陸媒觀點:沒落的ComputeX,近乎自娛自樂的遊戲
INSIDE 【合作媒體】iFanr愛範兒 六月 6, 2015
台北101 大廈孤零零地杵在那裡,那份落寞和孤獨深入骨髓。
在它附近的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和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裡面,有三個ComputeX的分會場,主會場則設在台北地鐵板南線盡頭的南港展覽館。
肇始於1982 的ComputeX,前身是台北市電腦展,1984 年獲得如今的名字,並在1985 年冠上了“國際”名號。
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B2B 專業電腦展。
這是ComputeX一直以來宣傳的口號。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2015年共有1702家廠商參展,設有展位3000餘個。但比之於年初能夠給整個科技行業走勢定調的CES、MWC,台北電腦展更多的是產品的交易、訂單的達成,這也是為什麼官方會把它定義為B2B展會的原因。
在趕往會場的計程車上,台北的司機和北京的有著一樣的嗜好,向我念叨著十數年未上漲的工資,卻一直在上揚的房價。司機對當權者的不作為如數家珍,末了還懷念起上一任執政者的恩澤來。師傅聽出我的外地口音後問來台北做什麼,我說這幾天是台北國際電腦展,師傅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又到了電腦展了。
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產品
幾天下來,展會上並沒有出現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以華碩來說,第一天發表一款執行高通驍龍615處理器,主打自拍的中階手機、兩款平板電腦、一台AiO一體機,第二代智慧手錶ZenWatch 2在會上也是小露一手。不過,這樣的陣容實在難扛大鼎。
與華碩類似,宏碁拿出的一樣是幾款叫不上名字的中端平板、手機產品,還有幾款筆記型電腦產品。聯發科在雞尾酒會上公佈高階晶片品牌Helio 的中文名稱——曦力,一個聽著怎麼也高端不起來的名字。另有Helio P 系列處理器亮相。
其他品牌所發佈的產品也相差無幾,即便有新品也多是按部就班的更新。這或許能解釋AORUS為什麼會在G-SYNC加持的新款15英寸遊戲筆電X5新聞稿中用上“ComputeX唯一焦點”的字眼。而每年都會為ComputeX站台的英特爾和微軟也並未有什麼新動作:
前者拿出了幾款Broadwell 處理器,小小地秀了一下第六代酷睿Skylake 參考機器;後者則把展台的展示機全部裝上了Windows 10 預覽版。顯卡大廠英偉達則展出了最新的DX12 技術。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或者並不是展會上的產品沒有技術含量,而是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所致,PC早已不再是寵兒,經過數十年的發展,PC已成為一個存量市場,而且正在轉向專業市場的深耕細作,近年來一窩蜂湧現的電競遊戲筆記本就是一個例證。
與此同時,行業的熱點、大眾的興趣早已轉移到智慧手機、物聯網、可穿戴設備、3D 列印等領域,雖然此次ComputeX 增設智慧可穿戴論壇和物聯網展區,但產品並沒有什麼突破性進展。
本土企業的自娛自樂
2014 年,榮登PC 行業老大的聯想不來參加ComputeX 已經是預料之中的事,而惠普、三星等廠商更是一概缺席,所以ComputeX 在名義上是國際電腦展,實際更像是台灣本土品牌的一次集體秀,這從官網給出的參展商名單和獲獎產品名錄上一看便知。
參展商名單上,台企佔據了多半的位置,華碩、宏碁、聯發科、技嘉、微星、藍天,等等,而在另一半除了英特爾、微軟、英偉達、福特、閃迪、TP-Link、CoolerMaster 之外,其他的知名參展商屈指可數。大陸方面則有海信在列,海爾在南港展區也設有展台,只不過今年是第一次參展。
除了產品上沒有新意、海外品牌寥寥無幾之外,另外一個很值得深究的現象是行業大佬的缺席,微軟CEO 納德拉沒有賞光,英特爾方面則是由資深副總裁施浩德出席,演講的題目竟然和CES Asia 一樣。
而在5 月28 日,也就是ComputeX 2015 開展的前兩天,聯想在北京舉辦的Tech World 大會上,納徳拉、科再奇都是親臨現場,並發表主題演講。從更大的層面來講,這背後則是大陸在科技行業話語權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廠商希望直接和大陸企業對接合作:
在南港主展覽館,英特爾展台的後面,有一個十平左右的展位屬於GreenPeak,它是一家生產物聯網半導體晶片的荷蘭初創企業。今年是它第二次在ComputeX設展,但現在已經計劃好下週在 北京的亮相活動了。創始人Cees Links聊起今年的展會形勢時表示,展會走下坡路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畢竟整個PC行業都在下坡,或者改個更接地氣的名字,變換一下展會的重心,估計能好一些。
而就在展會臨近尾聲的時候,媒體上關於“ 紅色供應鏈打趴台灣出口? ”的文章大批量傳播,甚至台北的計程車司機都有耳聞。文章列舉了大陸在半導體產業上的投資力度,同時以大陸企業在蘋果iPhone供應鏈上的日漸深入為例,講述了兩岸產業關係從垂直供應變為水平競爭的趨勢。
一時間大有風聲鶴唳之勢。
而就在展會進行期間,台灣智慧手機的領軍企業,並在ComputeX 上獲頒獎項的HTC 因為股價下跌,董事長王雪紅出面向股東致歉。
後記
在台北的幾天裡,我乘坐捷運或者接駁車,來來回回穿梭於各個展館之間,驚訝於地鐵裡,大巴車上,以及整個城市的安靜,一如ComputeX 大會上的平淡無奇讓我感到壓抑和無趣。這裡面固然有大會本身更偏重PC 供應鏈的屬性所致,但門庭冷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時候,我竟懷念起大陸略顯浮誇的互聯網展會,以及略顯浮躁的互聯網創業浪潮。
Nick Jiang 臉書發言 2015-6-7
看到最親密的Coopetitior,熟悉的大朋友觀點,忍不住來放些屁。
Computex是沒落了,不過對比CES、MWC,我卻也覺得沒好到哪裡去。CES本身的看點也逐步下降,身為全球網路、科技的焦點,有矽谷產業的加持,卻也頂多只讓CES稍微精彩一點而已。
真的要說,該說是網路殺死了會展產業吧!網路發達,行銷已經不見得需要實體的體驗,所以全球的會展產業都在萎縮。這個大趨勢已經至少維持了10年以上;先從區域展開始,如中東的 Gitex,然後CeBIT因為沒跟上mobile潮流,讓MWC撿了去歐洲第一資訊展的名分去;然而,因應德國隱形冠軍的產業主流,CeBIT棄消費市場改走高毛利的企業市場,實是睿智之舉。
另一方面,軟體取代硬體成為科技業的創新主流。所以,從矽谷開始的Demo Show,早就成為實體展現創新更適切的形式,更不用說虛擬展現的群眾募資形式(Kickstarter/Indiegogo);另外開放原始碼也自有一套,台灣也有 COSCUP以呈現更新的創新交流。硬體部份,開源硬體界的 Maker Faire,也逐漸成形。所以,看創新,何必去會展?那只是隔靴搔癢罷了。
所以,會展還剩下的目的,除了創新行銷,或許就只剩下銷售了。這又分成終端產品銷售,抑或是供應鏈銷售。無論是哪個,最重要的就是市場本身的大小。西瓜偎大邊是也。所以,MWC不死、CES也不會死、無論是不是CES ASIA,大陸他馬的一定會崛起;龐大的歐洲、美洲、中國內需市場,是這些會展得以生存的關鍵;台灣,並不具備。Computex的逝去,其勢必然,因為無論是終端產品市場、或是供應鏈(上游零組件)市場(紅色供應鏈),都早已不在台灣了。
台灣新創圈的整體實力,還不到能讓老外驚豔而特地飛來台灣看的等級,所以把這些產品放進 Computex,頂多讓 Computex 變得有趣一些。但這些產品還不見得成熟,這些公司也還不熟悉全球市場的運籌帷幄,無論是品牌或通路,所以在看熱鬧之外,實質上能促成多少實質產值與跨國交易?所以說,這些新創單位,仍舊無法力挽頹勢;但反過來說,如果 Computex 殘存的全球等級會展價值,能夠幫助這些新創企業將自家產品行銷全球,或許算是 Computex 能帶給台灣的最後貢獻。
所以,與其想著 Computex 多慘,該如何復興Computex,不如想想台灣產業該如何在當今全球產業中找到怎樣的定位,然後用怎樣的方式,再度馳騁全球,所向披靡。Computex?除非像CeBIT能根據自身產業發展的嘗試轉型,或者就讓他成為歷史的陳跡吧。
- Jun 06 Sat 2015 12:35
兩岸經濟轉變 -- 一間公司對抗一個國家; 大陸「砸鐵賣鐵」把半導體搞上去了; 蘋果變心「投共」 台灣經濟要脈瀕危; 台北電腦展廠商:考慮不來了; 陸媒觀點:沒落的ComputeX,近乎自娛自樂的遊戲 (合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