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 一個字母竟引來一場種族殺戮

國家人文歷史 王偉 2016-05-07

轉自力量湖南(微信號:lilianghunan),本文經公眾號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繫原出處。

18世紀後期,美國白人拓荒者紛紛向中西部進軍,蠶食印第安部落祖祖輩輩住的土地。面對殖民者的強取豪奪,驍勇善戰的印第安人舉起最原始的長矛弓箭,義無反顧地捍衛自己的家園。然而,印第安人的每一次反抗都遭到了無情鎮壓,裝備先進的美軍和民團大開殺戒,戰場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場。

印第安人在屢戰屢敗之後,開始痛定思痛,尋求自強禦敵良策。有位名叫特庫姆塞的肖尼族酋長發起民族復興運動,呼籲各個部落發揚傳統文化,革除陋習弊病,編練新式武裝,抵制白人商品,並努力組建一個從哈德遜灣到墨西哥灣的“紅色民族同盟”。在特庫姆塞的團結下,德拉瓦克、奧季布韋、渥太華、刻卡波、波塔窩托密等印第安部落與肖尼族結盟,合力阻擋白人拓荒者的擴張。

特庫姆塞在提培堪婁灣築起了先知城,訓練的4000名武士隊伍兵強馬壯,實力不容小覷,白人拓荒者不敢再像以往那樣,動輒使用武力進行恫嚇和訛詐,轉而耍起了欺騙的伎倆。

1809年,印第安那特區總督哈里森(即威廉•亨利•哈里森,1840年當選為美國第9任總統;其孫本傑明•哈里森是美國第23任總統)繞開了特庫姆塞,對其他部落酋長施以小恩小惠,僅用每年給付各部落200~500美元的代價,騙取了沃巴什河與白河兩岸300萬英畝的土地。

由於特庫姆塞堅持拒絕割讓土地,1810年7月,哈里森只得寫信邀請其到華盛頓談判。會場上,特庫姆塞與對方唇槍舌劍,據理力爭維護印第安人權益:“任何一個部落割讓土地,都必須經過所有部落同意才算有效。”

見無法說服這位傳說中的“飛躍的山獅”,哈里森心生一計,想把特庫姆塞扣押為人質,逼迫印第安人做出讓步。但是,400多名剽悍年輕的武士寸步不離站在酋長周圍,讓哈里森無從下手。不甘下風的哈里森試圖挽回面子,提出要開一場小型運動會,要求印第安武士與白人士兵同場競技,特庫姆塞欣然同意。可是,白人士兵在賽場上根本不是印第安武士的對手,長跑、騎馬、射擊、投擲項目均敗下陣來,最令哈里森瞠目結舌的是,印第安人的奔跑速度奇快,1000英尺長跑能把白人甩開100英尺。

儘管哈里森落了個灰頭土臉,一點便宜也沒占到,但對特庫姆塞還是心悅誠服,他在日記裡寫道:“如果他不是我們的近鄰,他也許會是哪個國家的創始人,那裡甚至會和墨西哥或秘魯不相上下……”

印第安人和白人締結協議後,美洲大陸形勢依然烏雲密佈,英國一直企圖奪回阿帕拉契脈以東的殖民地,美國也在覬覦西部地區和英國控制下的加拿大,第二次英美戰爭一觸即發。這一次,特庫姆塞站到了英國人一邊。

1811年11月,哈里森率軍深入蒂普卡努河畔,抵近印第安人的首府先知城。雖然空氣中彌漫著火藥味,但雙方仍舊希望維持現狀,並沒有真正開戰的意圖。為了壯大己方聲勢,特庫姆塞外出爭取其他部落的支持,臨行前反復叮囑孿生弟弟坦斯克瓦特瓦,即使遇到挑釁,也不要輕舉妄動。

12月7日,按捺不住性子的坦斯克瓦特瓦突襲美軍營地,在暴風驟雨的戰鬥中,視死如歸的印第安武士接二連三地倒在槍口下。美軍取得蒂普卡努戰役勝利後,馬不停蹄地發起反攻,不僅將先知城夷為平地,還將印第安人驅逐出印第安那特區。特庫姆塞帶領族人一路向北且戰且退,1813年10月5日在摩拉維亞鎮戰役中戰死疆場,屍體慘遭肢解,並被哈里森剝皮製成剃刀的磨刀帶。特庫姆塞兵敗被殺,改變了美國西部拓荒史進程,也留下了神秘的特庫姆塞詛咒。每一位在尾數為0的年份裡當選的總統都會死在任期上,從1840年的威廉•亨利•哈里森開始,到1960年的甘迺迪為止,此間每隔20年選出的7位總統,無一例外都未逃過劫數。

2013年12月,國立美國原住民博物館收到坦斯克瓦特瓦的後裔詹姆斯捐獻的信劄,其中就有一封哈里森在蒂普卡努戰役爆發前寫給特庫姆塞的書信。哈里森在信中大獻殷勤,愉快地回憶起當年華盛頓運動會的情景,對印第安武士的神勇表現大加讚賞,末了還懇切地央求特庫姆塞保持中立,不要幫助英國人。很顯然,哈里森在向特庫姆塞伸出橄欖枝,他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挑釁印第安人。然而,哈里森在誇耀印第安武士奔跑速度時,不慎寫錯一個字母,將fast(快)誤拼成fart(放屁;蠢人)。這封信送到先知城時,正值特庫姆塞外出串聯其他部落,其弟坦斯克瓦特瓦看到信後,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印第安人的極大侮辱,不等特庫姆塞回來就主動發起了蒂普卡努戰役。

一個字母,一場誤會,卻導致數以萬計的生命隕落,印第安民族同盟也胎死腹中。誤會總有一天會昭告,時間再長也會給人交代,只可惜的是,這場誤會引發的傷害太痛太深太久。就這樣,印第安人和白人兩個種族度過了漫長的200年,經歷了太多的腥風血雨,承受了太多的歧視壓迫,錯過了太多的和解機會。

 

arrow
arrow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