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藝術治療 協助亞斯伯格症兒童

自由時報 2012-9-2 文/侯宜君

「小柏,請翻開課本第五頁。」

「我不要!」

7歲的小柏(化名)在老師和同學的眼中卻是一個「『我不要』先生」。

他做事有自己的方式和步調,即使是打掃,也執著自己的方式,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固著性」高,不願配合,幾乎沒有朋友,總是獨來獨往。他在學校的行為已造成教師在班級經營與課程進行上的困擾。

上學不到兩個月,他開始拒學,即使爸媽軟硬兼施也沒有用。家長求助於兒童心智科的結果發現小柏可能是亞斯伯格症兒童。

在小學校園中,有許多尚未被鑑定出的亞斯伯格症兒童,部份感官知覺異常,對外在溫度、光線、聽覺、觸覺、味覺等刺激過度敏感或不敏感,以致學校變成是一個令他們極度焦慮的環境。

由於他們的智商正常甚至智能優異,在語言發展上沒有顯著遲緩,常被誤解為故意唱反調,當老師用盡各式方法,最後以權威方式命令他們遵守時,又會遇到此類兒童的強烈反抗。若長期惡性循環會造成低自尊,人際關係困窘與情緒困擾。

亞斯伯格症的主要特徵是社會互動上有質的障礙,需透過社交技巧訓練來達到改善和適應,亦可善用他們的特殊興趣和思考方式來一展長才。他們具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有些會利用圖像思考而非文字。傑出的畜牧科學博士天寶.葛蘭汀,就是以圖像思考來看世界,當她聽到鞋子這個名詞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字母,而是各種不同年代的鞋子圖片,此能力對她的研究與發明有相當大的貢獻。

有些患者的特殊興趣是創造性藝術,他們專注於細節,取景寫實及用色能力傑出,其專注特質與特殊思考模式造就了特別創作方式。

釋放內在焦慮 助他適應環境

小柏的第一幅作品中,畫出他正在奮力對抗邪惡巨人,而奶奶是另一隻巨大有尖牙利齒的怪獸。另一張家庭畫表達對環境的焦慮,多座高聳的山綿延不絕,山上只有野狼的眼睛很多雙,亮晶晶,虎視眈眈的,雖然僅是用鉛筆線畫勾勒,但卻呈現一種陰森詭譎的氛圍。

我邀請小柏分享這張畫的故事,他說自己在畫中的黑暗山洞裡,發出:「來救我!」的聲音,他將自己目前所感受到的困境化為創作。

在每次的療程中,我協助他進行內在力量和自身狀態的整合,再輔以社交技巧的教導和示範,藉由藝術創作發展出自我創作模式以及自己的生命故事。

藝術治療釋放了他的內在焦慮,使他更適應學校生活!

(作者為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Wikipedia 維基百科

亞斯伯格症候群(英語:Asperger syndrome 英語發音:/æspɜrɡɜrz/,簡稱AS),又名阿斯伯格綜合征或亞氏保加症),是一種泛自閉症障礙,其重要特徵是社交困難,伴隨著興趣狹隘及重複特定行為,但相較於其他泛自閉症障礙,仍相對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亞斯伯格症患者經常出現肢體笨拙和語言表達方式異常等狀況,但並不作為診斷依據。

關於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定義,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的相同與否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有部份人把亞斯伯格症候群與高功能自閉症(沒有智能障礙,或可說幾乎沒有自閉症)視為相同(也有人認為亞斯伯格症候群是不論智能障礙的與否,專指沒有語言障礙的自閉症),但亦有不認同的意見。一般來說,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智力正常,甚至有些是資優生,亦較少出現語言發展遲緩。另外,也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學習障礙(LD)等併發的時候。像這種因為有合併障礙和亞斯伯格症候群與自閉症這樣的言詞抱有偏見等的理由,而將之歸結稱呼為「廣泛性發展障礙(PDD)」與發展障礙的醫師也在增加。再者依自閉症光譜看來,介於健全者與低功能自閉症的中間。


用維生素B6 (和鎂) 治療自閉症
( 原網址 http://www.autism.com/index.php/trans_chinese_b6 )
( 自閉症研究國際評論, 1987年, 第1卷, 第4號, 第3頁 )

林朗德 博士 (Bernard Rimland, Ph.D.)

自閉症研究所
4182 Adams Avenue, San Diego, CA 92116

據我所知, 所有18個評估以維生素B6來治療自閉症的研究結果, 都是正面的. 這是一個相當驕人的紀錄, 因為許多用來治療自閉症的藥物, 效果都不一致. 如果一種藥物可以在大約一半的估計研究裡顯示正面的結果, 它就算是一個成功的藥物,會被提倡給自閉症患者服用. 然而, 儘管使用維生素 B6治療自閉症的研究結果是明顯地一致, 又儘管它的安全性遠遠超過任何其他用於治療自閉症兒童的藥物, 目前只有極少人實行採用或主張採用它來治療自閉症.

使用維生素B6治療自閉症兒童的研究在1960年代開始. 在1966年, 兩位英國腦科醫生, 希力 (A.F.Heeley) 和羅伯茨(G.E.Roberts)報道稱 : 在接受色氨酸負荷試驗時, 19個自閉症兒童裡有11個排泄代謝異常的尿液. 給這些孩子一粒30毫克的維生素B6片則可使他們的尿液恢復正常; 但這個報告沒有包括任何的行為研究. 一位德國調查員博尼舒 (V.E.Bonisch), 1968年時報道說, 給予高劑量(每日100至600毫克) 維生素B6時,16個自閉症兒童裡有12個有顯著的行為改善. 在這個服用維生素B6的開放臨床試驗後,博尼施的三個患者第一次開口說話.

我的書--嬰兒自閉症--在1964年出版後. 我開始收到數百封來自美國各地的自閉兒的家長的信, 其中包括好些曾讓他們的自閉症孩子接受過當時創新的"特強維生素療法(megavitamin therapy)". 很多都是讀過了流行營養作家的書本後開始讓自己的自閉症孩子嘗試服用各種維生素. 起初我對這些家長所報道的顯著進步十分存疑. 但當這些證據累積起來時,我便產生了興趣. 我給在我的郵件列表裡的1000個家長發出了調查問卷, 得知其中有57個曾嘗試過用大劑量維他命. 他們其中有不少的子女已獲得正面成果. 因此,我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包括了 200多名自閉症兒童的研究. 該研究讓小童服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6﹑煙酰胺﹑泛酸﹑維生素C, 還有為這個研究特別設計的多種維生素片. 該等孩子們散佈在美國和加拿大各地,與父母一起生活,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師作醫學上的監督. (超過 600名家長志願做研究的對象, 但大都不能克服他們醫師的存疑態度).

在4個月的測試結束時, 很明顯地維生素B6是我們調查過的四種維生素裡最重要的一種. 其中有些例子更顯示明顯的改善. 30%至40%的兒童在服用維生素B6後有顯著的改善. 但少數的兒童顯示輕微的副作用(煩躁﹑對聲音敏感和尿床), 但當增加鎂的份量後, 這些現象很快就消失了. 從而證實鎂的另一個好處.

兩年後, 我和兩位同事開始了第二次使用特強維生素治療自閉症孩子的實驗研究. 這一次是集中在維生素B6和鎂. 我的合伙調查員是加州大學在舊金山的醫學中心的卡拉威 (Enoch Callaway) 教授和加州大學戴維斯醫學中心的德雷福斯 (Pierre Dreyfus) 教授. 這個雙盲﹑安慰劑對照交叉試驗集中在16個自閉症兒童, 並再次地展現出顯著結果. 大多數孩子每天服用的B6的劑量是介於300毫克至500毫克之間. 他們同時亦服用每天數百毫克的鎂及多種B片, 以防範因B6引起的其他營養的欠缺. (紹姆堡(Schaumburg)等報導的因大劑量維生素B6所引至的短暫的麻木感和刺痛感, 很可能是由於只單獨服用大劑B6所致的其他營養物質的欠缺—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做法).

這兩個研究都顯示維生素B6給孩子帶來多種利益. 有更好的眼睛接觸﹑減少自我刺激行為﹑對他們身邊的世界增加興趣﹑少發脾氣﹑多些講話. 總的來說, 孩子們都變得較為正常, 雖然他們還沒有完全治愈.

人們對B6的需要, 因人而異,差別甚大. 服用了B6有改善的小朋友明顯地改善了, 是因為他們需要額外的B6. 因此在許多情況下自閉症是一種對維生素B6的依賴症.

完成參與我們的研究後, 卡拉威(Callaway)教授訪問了法國. 在那裡他說服了樂羅特 (Lelord)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再進行B6/鎂(如何影響)自閉症兒童的研究. 這些法國研究者, 本來十分懷疑微不足道的維生素如何能夠影響像自閉症那麼深重的病態. 但經過他們第一次很不熱心地進行過試驗了44個住院治療的兒童以後, 他們變得深信不疑了. 此後他們已出版了六個研究結果, 評估維生素B6, 配合或不配合多量的鎂, 對自閉症兒童和成人的影響. 他們的研究通常是用高達每天一克維生素B6和半克的鎂.

樂羅特(Lelord)和他的同事們不僅要觀察自閉症兒童的行為, 而且還要計量他們排泄出來尿裡的高香草酸( HVA )和其他代謝物的份量. 此外, 他們還做了一些研究, 分析維生素 B6和/或鎂如何影響患者的腦部電流活動. 所有這些研究都有正面的結果. 樂羅特(Lelord)等最近歸納他們91個患者的結果: 14%有明顯改善, 33%有改善, 42%無明顯改善, 11%惡化 . 他們指出, "在我們所有的研究裡, 並無察覺到副作用" 可以說是沒有看到物質的副作用. 最近由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的罣提額里(Thomas Gualtieri)等, 和美國加州的索諾馬州立醫院(Sonoma State Hospital)的額魯門(George Ellman)等組成的兩組美國調查組的幾項研究, 也顯示了(維生素)對自閉症患者的正面成果.

雖然沒有患者因維生素B6和鎂的治療而痊癒, 但在很多情況下, 他們得到顯著的改善. 其中有一個案例, 有一個18歲的自閉症患者即將第三次被逐出他城市的精神病院.很多藥品對他完全無效, 他的暴力和毆打行為太過猛烈, 使他不能留在醫院. 精神科醫師採用B6/鎂療法, 作為最後的努力. 那年青人很快就冷靜下來了. 那位精神科醫生在一個會上報告說, 她最近訪問了這個家庭,發現該年輕男子現在是一個和藹的﹑隨和的年輕自閉患者, 他還為她唱歌和彈吉他.

另一個例子:一個激動的母親打電話給我,詢問有關在她的城市裡的庇護場所, 因為她的25歲的自閉症兒子即將因行為失控而被驅逐出他現住的地方. 我不能為她兒子找到其他可以安身的地方, 但我建議她試用Super Nu-Thera, 一種含有B6﹑鎂和其他營養物質的增補劑. 短短幾個星期後, 她再次打電話給我, 興奮地報告她兒子現在表現很好, 他的計件工資急劇上升, 從每星期1.50美元的最低工資, 升到每星期25元.

鑑於用B6和鎂的營養劑來治療自閉症患者既安全又有效, 亦鑑於使用藥物所必然產生的短期和/或長期副作用, 我們確信應該先試用這一安全﹑合理的措施, 然後才考慮使用藥物.


慢半拍的小天使,頭皮針如何開啟發展遲緩兒童之腦力?

文/臺北市聯疾管(林森)院區中醫科 蔡文興主任

在針灸門診中,有一群小病人由父母或阿公阿嬤帶來針灸,每次針灸時哭聲呵護聲此起彼落,頓時診間成為醫院中最熱鬧的一角。

小康康的媽當初由婆婆帶來醫院,經其他醫師轉介到門診時,當時小康康約兩歲大,仍然無法行走,由嬰兒車推來,他是屬於慢半拍小天使(發展遲緩),當每次要扎頭皮針時,必須拿一本有圖片的書給他,才能止住他的哭鬧,經過大半年診治,給予針灸刺激並調以健脾(補先天)、補腎(補後天)之中藥,還配合職能治療感覺統合的訓練課程,現已可行走。

有著一雙大眼睛及濃眉毛的小威威,三至四歲時已是個小帥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語言遲緩,經人介紹至針灸科治療,雖然每次扎針時小威威總是哭得唏哩嘩啦,但是半年後,已從只能說片語進步到言語無礙了。小弘弘,猶記剛來醫院時,因為玩具車不見,賴在地板大哭大鬧,是一位固執性強之自閉症兒童,合併語言及肢體動作遲緩張力不足,自從接受頭皮針刺激後,連老師都稱讚弘弘的長足進步。

小阿文,是一位很懂事得小孩子,語言遲緩,時常流口水,肢體動作及平衡性不良,所以時常跌倒,因為腦傷所以有多重障礙,經針灸治療後,平衡性有改善,跌倒減少,流口水減輕,出現語言單字。

看著囝仔一瞑一日漸漸地長大,為人父母及阿公阿嬤總是期望他們能平安健康的長大。然而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隨著寶寶的成長過程中發現他好像落後同年齡的孩子,到了兒童心智科評估之後,醫師診斷為發展遲緩,猶如晴天霹靂的打擊。發展遲緩包括感覺、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情緒、視覺聽覺、感覺統合等多方面。有時發展遲緩合併癲癇、腦傷、腦性麻痺、自閉症及智能障礙等腦部疾患。

其實特殊兒童的早療非常重要,職能治療與訓練也不可或缺,針灸治療扮演的角色在於既能對臟腑經絡有整體的調節,又能對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針對性的治療,對於全身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有正向的幫助,能達成補腎填髓、醒腦開竅、健脾養心增智、促進大腦發育、提高智力、改善適應性行為障礙等功效。

WHO訂定針灸有效之適應症64種之中,也包括小兒發展遲緩。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卡爾森、葛林卡、肯德爾他們的研究,可能為許多腦部疾病,指出一條治療的新路徑,卡爾森嚴就發現多巴胺(dopamin)其實是種重要的腦神經傳導物質,調節控制人體動作。肯德爾證實神經突觸將訊息在細胞間傳遞,形成學習與記憶;葛林卡證實多巴胺以及其他的神經胜太,作用在腦細胞的細胞膜或細胞核上,以達成訊號傳遞。這種訊號傳遞,與人體的警覺與情緒功能有關,也可以控制快速突觸傳導,因而人類有語言、動作與感覺。

有文獻指出頭皮針能刺激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分泌,有助於腦部神經復健與治療。療效顯著,大約七成病童的病情獲得明顯改善,對於腦性麻痺、語言障礙、發育遲緩、自閉症及過動兒等病患,都有不錯療效。

中醫針灸的頭皮針「神三針」(神庭穴、左右兩邊的本神穴)、「智四針」(以百會穴為中心,劃十字各約1.5寸的四個穴位)可以開發腦力、調神益智,其他如步履不穩、關節僵硬、言語遲緩、視力方面問題都可以配合體針及其他頭皮針加以治療。

中醫認為這群發展遲緩、自閉症、腦性麻痹等腦部失衡的小病患屬於「五軟」、「五遲」範疇,由於這群小朋友先天體質較弱,比其他小孩容易感冒,有時還有過敏、氣喘等其他問題,必須經由中藥調養後天以助先天之不足,方能幫他從「遲」、「軟」中拉拔起來。

在門診時,認識許多勇敢的父母親疾阿公阿嬤,不辭辛苦地帶著小孩作職能治療、安排各種訓練課程以及接受針灸治療,這些家長的毅力勇氣與愛,總是深深地感動著我。但是也有些家長仍然無法接受事實,身為父母者遇到此情況,不要沉溺於研究孩子為什麼會變這樣,必須調適振作起來,勇敢面對孩子問題及未來,幫助孩子解決和克服問題,因為這些病狀越早矯治恢復的程度越好,畢竟,有了父母的愛與勇氣,方能再次創造醫學奇蹟。

新聞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category=中醫天地&pid=12830


醫知健:針灸醫自閉童3歲前最有效

香港太陽報 2011年01月20日(四)

【本報訊】 每一百五十名兒童,便有一人可能患自閉症。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以針灸治療自閉症兒童,○七年至今有三十名兒童接受治療,年紀愈輕,針灸成效愈顯著,九成在兩至三歲開始針灸的兒童,語言能力、專注力及社交行為有明顯改善;若延至四至五歲才針灸,則只有兩成半機會有明顯改善。專家呼籲家長應把握自閉童三歲前的針灸治療黃金期。

負責研究的浸大中醫藥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二級講師尤傳香指,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引起的發展障礙,患者多在三歲前出現社交及言語溝通問題。根據聯合國數據,自閉症發病率為一百五十分之一,男童發病率較女童高三至四倍。

患言語障礙施舌針

尤指明代著名中醫師李時珍提出「腦主神明」,不少中醫古籍亦說明全身經絡與頭部關係密切,透過針灸頭皮特定穴位,可刺激大腦神經細胞。因自閉症兒童的病因是神經細胞連線出問題,兩至三歲是兒童大腦發育時期,故愈早針灸,愈大機會改善神經細胞連線問題。

施針主要集中在前額的額中線、頭頂的四神聰及頭部兩側的額旁線,同時患嚴重言語障礙的兒童更會施以舌針,以改善咬字及發音能力。浸大○七至一○年替三十名兩至六歲患者針灸,九成為男童,每周針灸兩次,三十次為一個療程。兩至三歲童的療效最佳,九成病情有明顯改善;三至四歲有半數有明顯改善;四至五歲有兩成半改善明顯;但五至六歲功效並不顯著。查詢可致電浸大熱線3411 2023。

今年六歲的臻臻,一歲半時發現有輕度自閉傾向,母親潘太憶述:「臻臻一歲半時講嘢依依哦哦,叫佢又唔識望人,淨係鍾意玩車轆,叫佢堆積木就推晒落地,表現唔合作。」他的言語發展比同齡兒童遲緩一年,故潘太安排他在幼稚園二年級時唸特殊學校,以小班教學接受言語治療及物理治療等,又讓他在四歲起接受針灸。潘太稱,兒子病情進步神速,「以前畫畫好快悶,行路手腳唔協調擺吓擺吓,依家專注力增加,畫一個半小時都唔走開,打跆拳道時出力到啪啪聲!」臻臻現已轉回主流學校唸書。


自閉症,針灸建議療法

/吳子平 2001.6.4(一)原作

這是一則針灸醫療「自閉症」兒童,初步獲得成功的建議案例!

盡可能實錄全程,是筆者的一得之見,應該十分珍貴。但願醫界及社會各界朋友,心懷悲憫仁厚,共同來關懷「自閉症」患者的不幸人生!

「自閉症」,在醫學界被稱為「極重度殘障」,是「殘障中的殘障」,原因是醫者所面對的,不是一個生病的病患個體,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傷痠痛,不是可以望聞問切、臆測、判斷、可以得知的病症,不是可以憑藉科學儀器、重複篩檢可以獲知的嚴重病患……。

面對自閉症患者,你得不到反應,你無從與他溝通,無從互動回應,無從交集進入他的世界。他的眼神,不會與你交集,不會正眼看你。不會理會你的好意,不會理會你的友誼之手,不會感動你的熱情擁抱。自閉症患者的世界,旁人不得而知,無從得知;即使你對他略有所知,只恐怕未必所知是正確的、是真實的。
 
零碎、片段,不知所云

想要了解「自閉症」患者,你只能旁敲側擊,從他的父母或是親人,仔細耐心傾聽他們訴說心酸「病史」,了解患者過去、現在的「狀況」。這些「狀況」,其實幾乎也都是零碎的、無厘頭似的、摸不著頭腦的資料。奇奇怪怪、片片段段,互不銜接,互不關聯。這些資訊,對於病情的瞭解不可或缺,但也好像沒有多少助益。

自閉症患者,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有自我,沒有旁人。看自己的、玩自己的,笑自己的,比劃自己的……,但這一切,他們也不是有意的。他們只是無心地生活、無心地過日子,無視於春花秋月,無視於世間凡塵……。

春花秋月等閒過,一切宛如天上的浮雲、水中的浮萍,無所從來無所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什麼人間險惡?什麼世路多歧?什麼七情六欲?什麼恩怨情仇?……。花開花謝,白雲蒼狗,一切都是虛空、虛無。終其一生,他們似乎一直都生活在「太虛幻境」、「迷離之鄉」?終身不惑?終身無解?!

虛無、迷離,無從理解

自閉症的成因,有人說來自基因,有人說來自突變,也有人認為來自賀爾蒙的分泌失調,有人說是來自腦神經發育的障礙,也有人認為腎上腺素失調……。總而言之,自閉症患者,每一個個案,就是一個獨立的個案,彼此互不相干,必須各自獨立看待。

面對自閉症患者,無分男女老幼,醫者經常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病因不明,病況無知,不知如何處方、調劑,更不知如何因應!

自閉症患者,中西醫藥都是不必要的。

★ 許小弟弟的故事

許小弟弟,男,1994.7.3出生。5歲。身高153公分,體重43公斤。台中市人。父親現任職於台中市警界,中階警官。出生時剖腹生產,一切正常。2001.5.2(三)首次來診。

三歲時,經專業醫師發現,確定為「自閉症」患者。此後,三年多以來,開始了漫長而多元的求醫歷程。包括求神問卜、算命等各種另類療法。

許小弟是明顯的過動兒,躁動,語言障礙。僅能叫「爸爸」及嗯嗯出聲,曾經在林口長庚醫院、台中中醫醫院針灸。略有進展。

取穴都在頭皮部位。臨床用針,筆者向來都是以36 號1.5吋長針為主,痛感很輕微,甚至毫無感覺。患者最能夠接受。同時由於自閉症的治療是長期抗戰。每周針刺二次為原則。一個療程十次針灸,隨後進行評估。後續的努力,預計需要3-6個月時間。

頭皮針刺後,讓患者自由活動,留針3-4小時。36號施針的好處,是不怕活動、扭曲,最適合長時間留針、需要長期努力的類似慢性病症狀。

為求具體驗證療效,在針灸六次之後,筆者還特別邀請一位特殊教育的陳○玲老師,以她輔導自閉症兒童的經驗,冷靜旁觀患者的活動進展情形。事實證明,進展的情況是肯定的。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一切成效仍然言之過早,未來有待努力的還很多呢!
 
頭皮針、腦三針,3個月以上的努力

針灸療法對於自閉症的療效,截至目前為主,都屬個別觀察階段。每一個個案,獨立考量,可以參考運用,並不能作為針灸療法「必然」有效的證明,這一點是要特別小心的,也是醫者必須用心,繼續追蹤研究的。

取穴方面,由於患者的異常思緒,下針手法必須細膩,取穴簡要。採用中國籍靳瑞先生的「靳三針療法」中的「足智針」、「智三針」,似乎已有臨床療效驗證。也可以採用筆者的「腦三針」及「頭皮針三線療法」,治則以穩定心神、開發腦部智力,以及強化腦神經功能系統為主。療效逐次觀察、試驗得到驗證。

對於自閉症患者而言,細微旁觀,能夠獲得些許的進展,取得他的信任,獲得一丁點的互動,一個笑容,一個拍手的動作,一個握手,一個眼睛的交集,都是十分寶貴的進展。

脆弱的心靈,是不是一種退縮?一種自我保護?一種畫地自限?還是莫名其妙?完全的無知?無從理解?

自閉症的針灸療法,固然已有成功案例。但是,下一個自閉症患者,會不會同樣有效呢?客觀而言,個別因素考慮,答案是未必的。

另外,給予患者更大的活動空間,給他田園、草原環境,給他一些動物作伴。或者讓他下水,暫離陸地,玩水游泳,都有著神秘的轉移、訓練專注的效果。

台灣的新聞媒體曾經報導過一則自閉症成功的案例,有一位台中縣大里市的20歲楊姓青年,就讀國中時曾經遭到搶劫、毆打,懷疑是驚嚇過度,從此不發一語。家人帶他就醫、求神問卜無效。經友人介紹去學馬術,塵封已久的心靈才再度打開,開始與教練及馬匹說話。五、六年時間下來,頗有進展。

國外有不少的病例,都有類似的「動物療法」,像似「狗醫生」等,就是利用動物能夠安定患者的情緒,回歸到人性原始的狀態,進而經由動物的可愛本質,諸如養狗、騎馬、養牛、養羊…等較為大型動物,藉著經常性的「互動」,可以刺激患者的社交活動能力,病情自然逐漸好轉。
 
「撲朔迷離,何處是兒家?

或許是上帝一時的疏忽,自閉症患者,一個錯置的子民,他們遊走人間,外觀正常,看似悠閒來去、快樂自在;可是,他們的內心世界,卻是撲朔迷離,神秘難測!

沒有人知道,自閉症患者的一生,他們的下一步究竟會是什麼?

無分日夜,隨時機動,隨時應變,難以預期的狀況,隨時都會發生……。家屬很辛苦,而且確實會很辛苦!同時,極有可能辛苦一輩子呢!

同樣都是上帝的子民,可是啊!上帝究竟怎樣在安排這些自閉症患者的明天呢?怎樣安排他們度過他們的一生呢?這一切,只能說,撲朔迷離,沒有任何人知道!


自閉生遭霸凌 校方:應轉特教班

【聯合報╱記者黃煌權/嘉義報導】2012/11/06

嘉義縣某國中一年級李姓學生,入學不久遭同學霸凌。李姓學生說,曾遭同學踹傷左腳、潑水及丟擲鞋子,讓他萌生轉校念頭。

班導師說,李生患有自閉症,但很喜歡對同學扮鬼臉,有時還會無緣無故「瞪」同學,可能因此引來同學的不滿,才會對他惡作劇,基本上不屬校園霸凌,她已要求學生不得再對李生有不當行為。

李姓男學生最近多次向祖母訴說,經常被同學欺負,除被圍毆、潑水,連鞋子也被同學丟到樹上,讓他非常痛心並有轉校念頭。記者昨天找到李生,他伸出還留有瘀青傷疤的左小腿說,是一星期前在學校樓梯遭班上同學踹傷的。

還有一次他上廁所,門剛關好,同學就拿水桶將水潑進廁所內,將他全身淋濕;同學很喜歡踩他的鞋尾,將鞋子亂丟,甚至丟到樹上讓他沒鞋穿。說到委屈處,李生一度低頭說「如果同學再這樣欺負我,我就要轉校!」

校長指出,他對李生印象很深,因為學校如有團體活動,李生都會突然說尿急上廁所,等他上完廁所活動已結束。導師也說,李生很喜歡圓的東西,特別是銅板,經常看到李生利用下課時間在校園找銅板,行為怪異。

校長表示,李生剛進學校時,校方就發現他的課業及學習能力都欠佳,有意將他安排到特教班,但遭家人強烈反對。最近,校方將李生在校的許多怪異行為轉告家人後,家人終於考慮要讓李生轉到特教班。但校方還是建議家長帶李生求助心理醫師,改善他與同學的互動。


台灣早產兒寶寶 每天估有60名

自由時報 2012-11-18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昨天是世界早產兒日,首份全球早產兒現況調查顯示,台灣的媽媽們對「早產」的認知有待加強,僅30%的足月產媽媽、27%的早產兒媽媽與13%的孕婦正確知道「早產」是未滿37週的生產;由於早產兒照顧不易,63%的受訪早產兒媽媽害怕帶回家照顧。

未滿37週即早產 僅13%孕婦知道

這份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在內的全球19個國家,總計有1949名受訪者,其中包括有足月兒媽媽、孕婦、早產兒媽媽及早產兒父親,台灣佔有50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早產兒出生數高達1500萬,佔新生兒比例的10%,台灣今年預估新生兒出生率將上看22萬人,表示平均每天可能有60位早產兒寶寶出生。

新生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肺部發展不全,功能較弱,呼吸道感染對早產兒的威脅極大,調查顯示,早產兒比一般足月兒,更容易因嚴重呼吸道感染而住院,目前正值呼吸道病毒多的冬季,更要注意。照顧者應勤洗手,避免讓寶寶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的人及不要讓寶寶吸到二手菸,才能保護寶寶健康。

多數早產兒媽媽被醫護人員告知寶寶可能有低出生體重、肺部發育尚未完全、黃疸及呼吸道感染等風險,也因此46%家長擔憂小寶貝未來可能有併發症,39%家長擔心寶寶未來會發展遲緩。

調查亦發現,台灣早產兒的媽媽只有23%生育後感到喜悅,相較足月產媽媽有63%生育後感到喜悅,顯示早產兒媽媽比足月產媽媽更易有罪惡感、孤獨與挫折,足可顯示早產兒媽媽產後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李宏昌表示,一般媽媽產後面臨生活很大的變化,需要親友支持與關心,才能感受到新生命的喜悅,早產兒媽媽及其家庭面對寶寶提早面臨艱難的成長歷程,需要更多專業協助與心靈支持,除了醫護人員與相關民間團體之外,更需要政府、社會更多關注。


絕頂聰明獨行俠嫌兇患亞斯伯格症

作者: 鍾玉玨╱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16日 上午5:30...

美國康乃狄克州桑迪胡克小學驚傳槍擊喋血,廿歲的凶嫌亞當.藍札(Adam Lanza),不僅弒母,更造成廿六名師生喪生,震驚社會。藍札據說有自閉症,在親友眼中,他害羞寡言動不動就發脾氣、習慣獨來獨往,卻絕頂聰明,總之就是不同於常人。

藍札的中學同學表示,他在課堂上從不開口,但是成績優異,上資優班,拿過榮譽生頭銜。上學穿著非常正式,經常是卡其褲、單排扣襯衫、有時襯衫口袋還會加裝插筆護套。此外,「非常瘦」、「非常孤僻」的他,上課愛提黑色公事包,一進教室就坐在門邊,以便隨時開溜。曾和他一起參加中學影音社(科技社)的同學阿農說,藍札父母「嚴格督促」他的學業。他說:「他母親逼他逼得很緊,要他比其他同學更聰明更用功。」

相較於學業,藍札的社交能力很差。一位中學同學說:「他沉默寡言,幾乎和其他小孩沒什麼互動,和他說話,他只會回一、兩個字。但他絕頂聰明,中學提早三年畢業。」

據了解,藍札前往母親南茜代課的校園濫射之前,先在家裡對著母親的臉開槍。至於弒親動機是否因母親管教過於嚴格,仍有待調查。一位親友表示,南茜非常嚴格,有時過於專橫。另外,她熱中蒐集槍枝,常帶著兩個兒子練習標靶射擊。

藍札的父親在奇異能源金融服務公司擔任副總,二○○九年和南茜離婚,據悉對兒子打擊頗大。前保母說,藍札十多歲時是個「難控制」的人物,動不動就發脾氣,須服藥才能控制情緒。

藍札廿四歲的哥哥萊恩.藍札(Ryan Lanza)一度被誤認是凶手,經警方調查後,證實他與此案無關。萊恩說,他二○一○年之後就沒再和弟弟連絡,而弟弟受人格障礙所苦,有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優等生大開殺戒,許多藍札的同學並不意外。目前就讀康乃迪克大學的狄維托說:「他一向給人感覺有可能做出這種事,因為他和我們中學及我們這小鎮似乎毫無交集。」

鄰居康提語重心長地說:「大家太容易把焦點放在槍枝,其實精神狀態才是真正問題所在。」


自閉少年智商170 目標諾貝爾獎

自由時報 2013-5-12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美國印地安那州14歲少年雅各.班奈特是一名自閉症患者,但他的智商高達170,睥睨智商推估有160的20世紀物理大師愛因斯坦、曾在TedX會議上發表演講、生平故事將改拍成電影;更重要的是,專家認為,雅各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14歲讀碩士 鑽研量子物理學

紐約每日新聞報報導,這名從小就被診斷出罹患自閉症、還被醫生宣告恐怕一輩子都不會自己綁鞋帶的天才少年,目前正在大學攻讀物理碩士學位;美國長春藤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所教授特雷梅,對雅各的表現讚譽有加,認為雅各目前鑽研的理論,涉及天體物理學與理論物理學中多項重大難題,任何人要是能解答這些問題,足以獲頒諾貝爾獎。

甫出版回憶錄「火花:一個母親養育天才的故事」的雅各之母克莉絲汀說,雅各從單純自閉兒變成天才的關鍵,在於她讓雅各做自己:協助雅各以好奇眼光探索世界,而非專注於一連串他做不到的事。雅各在2歲時被診斷出有中度到重度的自閉症後,曾在不了解雅各需要的特教體制中摸索數年,特教老師甚至叫克莉絲汀別奢望雅各能學會基本技能以外的技能知識;雅各顯然也很不適應特教課程,變得更退縮與更不願與人交談。

但克莉絲汀發現兒子治療以外的時間,會做些很驚人的事,包括以棉花棒在地板上製作地圖,以及雅各記得他們去過的地方每條街的地圖。某日,克莉絲汀帶雅各去觀星;數月後,母子倆造訪天文館聆聽某教授演說;當教授向聽眾發問時,雅各居然舉手回答,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解釋複雜的物理與天體運行。當時他才3歲半。

克莉絲汀隨即明白,一般特教課程無法滿足雅各所需,於是身為幼教老師的她決定自己來。在母親的呵護下,雅各一方面能盡情研究熱愛的圖案、陰影與星宿,一方面也能與同齡小孩盡情享受正常童趣。雅各在11歲時已準備好上大學,如今是印地安那大學與普渡大學位於印地安那波里斯的聯合分校的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鑽研量子物理,也在研究他自己版本的相對論。


王意中老師說,現代不少孩子網路沉癮,連吃飯都叫不動,家長還得送餐到房間去給孩子吃:【您這是在幫孩子做月子嗎?】

真是醍醐灌頂,值得家長深思阿~

一般來說,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都喜歡獨自一人玩耍。但其中也有些孩子喜歡和同學一起玩,但因為畢竟擁有某些特性,所以很容易和同學起衝突。

尤其在小學低年級不懂得察覺同學的心情,常承受精神負擔。因此又些孩子寧願和(他以為)理解自己的大人玩,也不願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

也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時,會勉強自己交朋友,結果對同學唯命是從。有些節端的例子,甚至會看同學一起惡作劇,最後走入歧途。

話說回來,孩子雖有特殊性,但並非真的討厭結交朋友,只是不擅長團體活動,往往因此承受莫大壓力,這一點一定要給予理解。

范曉琪 :好擔心,尤其以後還要當兵,霸凌會不會更厲害?

幫助高功能自閉與亞斯柏格 :確診不必當兵ㄜ


從小是怪咖 柯文哲很白目 全因亞斯伯格症

時報周刊 第1834期 2013-05-07 邱玉珍、部分內容摘自張學岺著作《明天吹明天的風》

前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話快人快語、一針見血,常語驚四座、引起媒體爭相報導柯氏語錄, 他說自己「不會看人臉色、說話很白目」,並非故意譁眾取寵,但鮮少人知道,那是因為他有「亞斯伯格症」。

對柯文哲來說,亞斯伯格症(輕微自閉症)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困擾,惟一的困擾是他常搞不懂人情世故,講話常得罪人也不自知。「小時候我就是一個怪咖。」柯文哲一邊吃早餐一邊說:「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後來,醫師告訴我,從我的說話方式及一些行徑,判定我也有亞斯伯格症。」他接著說,後來想想,可能因為他有亞斯伯格症,說話很白目,所以記者喜歡採訪他。

兒子三歲前不開口

談到兒子罹患亞斯伯格症,柯文哲說,他兒子三歲前都沒有開口說話,一度以為是自閉症,後來診斷為亞斯伯格症。天下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柯文哲也不例外,聽到兒子是亞斯伯格症,雖有些遺憾,但也只能自我安慰還好不是自閉症,只是亞斯伯格症而已,至少還能正常上學,只是人際關係有些困難。

父子同為亞斯伯格症,柯文哲跟兒子卻不親,不知如何表達關心。去年父親節時,他曾寫一篇文章給兒子,希望兒子不要像他「一輩子為了迎合別人的期望,而活得很辛苦」。柯文哲說,兒子是亞斯伯格症,不易與人建立親密關係,人多的場合就不自在,只有遇到很熟的人,才能自在地交談。

柯文哲在文中把兒子的名字大剌剌刊登出來,難道不擔心兒子被貼標籤?他說:「我兒子有亞斯伯格症根本不會理會外人的眼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像高中聯考時,兒子的成績可以分發到成功高中;但他認為兒子失常,叫兒子再重考,結果沒考上理想高中,只好讀私立高中。考大學時故事重演,大學學測分數可上清大、交大,柯文哲卻認為失常才會考這麼差,結果兒子指考完只能去念師大。

談起這段往事,柯文哲有些愧疚,但兒子都沒有意見?柯文哲妙答:「他是亞斯伯格症啊!沒什麼想法。」這樣說,兒子不生氣?他說,兒子的思考很單純,小兩歲的妹妹生氣時,也會指著哥哥的鼻子罵:「你是亞斯伯格症。」

回想自己的童年,柯文哲說,他小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易與人交朋友,現在沒有社交障礙,是後天學習來的。柯文哲的兒子目前在清大念動力機械系,住校一年多,連室友名字都不知道;柯文哲笑笑說,這就是亞斯伯格症,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

大腦缺乏社交訊息

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兒子三歲以前,她一直以為兒子以後一定是天文學家,因為他對天文、數學、符號等,幾乎過目不忘,每周六到天文台報到,所有問題都難不倒他,天文台的叔叔、阿姨送他成疊禮物,因為所有題目他都會,求他不要再到天文台搶答題目。

張學岺的兒子三歲時上幼稚園,一次耶誕節上台表演,老師要每個小朋友玩角色扮演,她兒子就是不肯。問他為何不玩角色扮演?她兒子很正經地說:「我要當自己!」當時,張學岺就意識到,兒子的行為、思考跟別人很不一樣。

幼稚園畢業典禮上,每個小朋友說,以後要當醫師、教授、總統……,只有張學岺的兒子說:「長大後,我要一直玩、一直玩……。」張學岺的兒子長大後,有一天突然宣布要去當傘兵,餐桌上大家一陣沉默,最疼他的阿嬤都要崩潰了,但他認為,要當兵就好好當,去什麼涼單位!

張學岺表示,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有主見、很固執,沒有同理心,不知如何與人互動,人家講笑話抓不到笑點,很難跟別人交朋友。在她的門診裡,有一個小病人,每次來都穿戴整齊,上衣的每個釦子總是釦好,問他,天氣這麼熱,為何要把釦子都釦起來?小男生回答:「不釦起來,那衣服做釦子幹嘛!」

小男生的回答讓人傻眼,但他講的也不是沒道理。張學岺說,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很迷人,有時會讓人抓狂,有時又想逗他們,增加看診的樂趣。一位亞斯伯格症小男生跟女同學打架,媽媽帶他到醫院求診,小男生說出事情原委,他和班上一位女同學都想吃雞肉,女同學把餐盤裡的雞肉用湯匙切成一半,認為一人一半很公平。

小男生則認為,「餐盤裡的雞肉明明就是一整塊,我要吃一整塊,為什麼女同學要切成一半?」兩人因此大打出手。小男孩邊哭邊說:「醫師阿姨,妳現在知道為什麼要有法律了嗎?」張學岺表示,亞斯伯格症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及固執個性,家裡有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家長會很辛苦,需要很大的包容心。

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會說謊,說話都很直接,但在大家眼裡就是白目。他們到人家家裡,會直接說:「阿姨你家好窮、好小。」「阿姨,妳變得好胖。」看到媽媽跌倒,他們不會伸手扶,會直接說:「不是我的錯。」因為他們腦袋裡沒有社交網路的訊號。

江宜樺心疼特殊兒

行政院長江宜樺的兒子也是亞斯伯格症,他曾說,這個特殊兒讓他們夫妻成長,也學會寬容及感謝,兒子是上天送給他們的禮物。江宜樺說,做父母的也要多看特殊兒的長處。像他兒子空間感很棒,腦袋比GPS導航地圖還精準,到哪裡問兒子,一定不會迷路。

為了教導兒子,江宜樺和太太李淑珍花了很大的心思。江宜樺回憶兒子念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被同學欺負,脫下運動鞋爬竿子,鞋子被同學丟進水溝,兒子哭哭啼啼執意要找回那雙鞋,江宜樺跑到學校,陪兒子找鞋,那一幕的辛酸,至今難忘。

很多人認為,亞斯伯格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其實它並不是一種病症,只是他們的大腦無法擷取一般社交的暗號,不會辨識許多身體語言及臉部表情。從小就被人當成「怪胎」的《看我的眼睛》一書作者約翰.羅比森,直到四十歲才知道原來自己是亞斯伯格症,並不是「怪」。

約翰.羅比森說,人家都說他們「不願與人接觸」或是「情願自己一個人玩」,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從來不想獨自一個人,我一個人玩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玩。」獨自一人是羅比森年輕時最苦澀、最沮喪的事情,這種無法與人一起玩的痛楚一直跟隨著他,直到認識亞斯伯格症為止。

輕度自閉症有長才

過去醫學研究指出,亞斯伯格症是一種遺傳疾病,某個基因缺損導致他們大腦無法接收社交訊息。今年即將發表的美國精神科診斷研究報告,美國學者認為,自閉症相關疾病(如自閉症、亞斯伯格症)應該是一種光譜的概念,不再是一種疾病,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

疾病光譜的概念,最近幾年在許多精神疾病的診斷裡出現;張學岺說,從光譜概念來看,每個人都有亞斯伯格症,只是有人二十分、有人三十分,典型被診斷出亞斯伯格的孩子,卻可能是八十分。

很多人把亞斯伯格症跟自閉症混為一談,張學岺說,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有些灰色地帶,亞斯伯格症屬於比較輕度自閉症,他們的功能一切正常,只是有情緒及社交上的障礙,在還沒有「亞斯伯格症」這個名詞時,常被冠上「怪咖」、「怪僻」、「不合群」等名號。

張學岺強調,在眾多兒童精神疾病中,亞斯伯格症的孩子容易被人誤認為「沒病」、「只是個性問題」、「父母管教問題」,或者說「他們是天才」。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調查,在資優班裡有不少孩子有亞斯伯格症,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不一定是天才,只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

醫學小辭典

亞斯伯格症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簡稱AS)是一種精神發展疾患。亞斯伯格與自閉症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具有社交技巧缺陷,對某些事物有超越一般人的興趣。

自閉症者在幼兒時期(約3歲之際,或是更小時)容易被診斷出,社會互動與語言發展出現明顯的障礙,如不對人笑、對叫喚聲沒反應、困擾時只是哭、不注視他人眼神、不會追尋他人的目光或手勢,但手腳動作發展十分靈活。

但亞斯伯格症的小孩,對於感興趣的事物較一般人執著,有超出常人的堅持和投入的行為。例如強烈著迷於車子標誌、型號、歷史故事、文獻典章、武器、鐵道站名、地標、捷運路線、生物習性等事物,常常反覆過目與倒背如流。

此外,他們會固執於某一種特定且不具功能性的常規或儀式,且會刻板而重複身體動作,例如拍打手掌,還會持續專注於物體之一部分。

但張學岺提醒,近年來,有些家長會過度「對號入座」,以為孩子的某些表現就是亞斯柏格症。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質,只要不是很嚴重,就不要過度擔心。

男性患者居多

長庚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岺指出,近年研究顯示,7歲到16歲的兒童中,1,000人約有3.6至7.1人是亞斯伯格症,以男性居多。臨床觀察約有75%的亞斯伯格症者為男性,精神科醫師推論,可能和男女生的大腦性別結構有關,加上女性先天的社交基礎較男性強,因此有許多輕微的亞斯伯格症者並不容易被發現。

多位名人是亞斯伯格症

安迪沃荷
牛頓
貝多芬
莫札特
愛迪生

愛爾蘭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費茲杰拉得在2005年出版《藝術創造力的起源》一書中提到,歷史上多位名人包括牛頓、愛迪生、莫札特、貝多芬等人,多半有「亞斯伯格症候群」。

研究指出,包括作家喬治.歐威爾與威爾斯(H.G. Wells),和哲學家維根斯坦,以及政治家戴高樂和美國總統傑佛遜等人,可能有亞斯伯格症特質。費茲杰拉得說,這是一種輕微的自閉症,通常他們有超凡的藝術創造與高超的數學天賦,愛因斯坦及安迪.沃荷也被認為有這種病。

費茲杰拉得發現,導致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一些基因,和擁有才氣洋溢的創意,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天才與瘋子之間,僅一線之隔。


他們擁有最優質的人性
(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7098 )

康健雜誌185期 作者:曾沛瑜 2014-04

執著、不擅交際,許多成功的名人都被視為具有亞斯伯格的特質,例如賈伯斯、比爾蓋茲、柯文哲。當碰到亞斯的孩子,如何察覺、引導,才能帶他們穿越風暴,走出自己的路?

「小樂故意撞人!」受害者一狀告到老師那,但小樂卻堅持自己沒有,同學們開始指責他欺負別人又愛狡辯,各個義憤填膺。後來媽媽問他,小樂才說:「是門撞的,又不是我。」原來小樂推門的時候不小心撞到同學。

媽媽知道亞斯伯格的孩子不會說謊,只是不擅溝通,但小樂卻成了老師眼中的頭痛人物,像個被寵壞的小皇帝,固執又難相處,同學也不喜歡他。

我的孩子是亞斯伯格嗎?

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屬於自閉症的一種,他們不擅於人際交往,對某些事物有固執性的興趣,但相對於典型的自閉症,他們有好的語言能力與認知功能,屬於自閉症光譜中相對輕微的一群,常與輕度自閉症或高功能自閉不易區分,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張學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