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卑的大陸人 自傲的台灣人

2014-8-2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85| 評論數: 0

漢字之旅已經過去,一個月的時間沖淡了濃墨重彩的現場感。最近看到大陸的學者李零發表了一篇名為〈傳統為什麼這樣紅──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文章,探討近些年來大陸為什麼突然掀起了所謂的國學熱,大陸對待國學的態度到底怎麼一回事,背後是什麼樣的心態。

其中有一句話非常關鍵:「大國夢想,小國心態,表面自大,骨子裡還是自卑。」這種心態是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口袋裡有了些錢以後才有的,我們砸大錢辦奧運會、援建非洲國家,想向世界證明雖然近一百年來中國貧窮落後、不文明、不發達,但現在有了改變,我們仍然將回歸泱泱大漢,盛世唐朝,成為世界上一個響噹噹的國家。

落伍觀念令人傻眼

當這種心態和對岸台灣發生碰撞時,事情就會變得十分的微妙。兩岸政權對立時期,彼此間的謾罵和詆毀並不少見。兩岸開始逐漸交流時,大陸站得更低,台灣站得更高,歷史和現實差距疊加在一起,為彼此構建出了一幅只存在於自己心中的對岸。

我之前去台灣,一個年輕的輔大男老師說他第一次去大陸時心裡十分忐忑,聽大家說一定要帶衛生紙、速食麵,因對岸是蠻荒之地,什麼都沒有,最後他帶了大半旅行箱的衛生紙和速食麵,到了大陸就傻眼了,看著自己的箱子哭笑不得。

這次旅途中,有些對岸的小夥伴們也是帶著偏見來的,有幾個人常以調笑口吻看大陸不文明的行為,指著類似「人人參與文明創建、個個爭當文明市民」的標語,然後再歪著頭笑著問:「那大陸人在景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是不是文明的行為呢?」雖說並無惡意,但卻讓大陸的同學們心裡不太好受。

虛妄的文明制高點

他們以一種站在文明的制高點的心態俯瞰大陸,帶有些微優越感。柯震東吸毒事件爆出來以後,台灣的同學也有以比較極端的口吻批評大陸法制,誤以為大陸是鐵板一塊的一言堂,我們絲毫說不得政府,張嘴便會被抓,聽起來好像我們的境況和文革差不太多。

如果他們有耐心到對岸網站上看看,就會看到我們是如何痛徹心扉地批評政府的腐敗,批評各種教育、房價、醫療、社保等現象。我給一位同學看了愛思想網上一篇討論黨執政的合法性的文章,而她訝然無語。

前陣子大陸的網上盛傳台灣的專家稱大陸用不起電腦,於是半年前的茶葉蛋事件又被提了出來。生活在城市的民眾家裡安著無線,一手pad,一手手機,桌機專門為打遊戲和休閒準備,商務筆電就在包裡,一聽這話拍案大怒;而農村居民有的地方甚至都還沒有通上網路線,只能用手機上網瀏覽網頁,我身邊許多來自農村的同學就是這樣,雖然有電腦,但電腦在她家也派不上用場。

這種情況下,不論有理無理,社會的反應都是群起而攻之;茶葉蛋事件更為可笑,竟然有廣州土豪自費購買十萬顆茶葉蛋在街上分發給路人,證明大陸吃得起茶葉蛋。如若不是心裡有股氣憋著,又何必這樣大動肝火?

正統誰屬並無意義

在去長城的行程時,我因為身體不適,一直都待在纜車上來的地方,和一位不良於行的台灣同學聊天,他說原以為應該會看到許多亂塗亂畫,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的遊客們,可為什麼我們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原地不動,又待了這麼長時間卻也沒有看到呢?我說大概時間不夠長,心裡補了一句:大陸並不是你們想的那麼糟糕。

漢字之旅結束以後,依然有大陸的小夥伴在線上聊天時稱呼對岸的繁體字為正體字,當時我回了他一句「是繁體字……」。如果對漢字有一些瞭解,就會知道漢字趨繁是為了更多地表義,漢字趨簡是為了書寫更為方便。爭誰是正統誰不正統並沒有什麼意義,漢字是一個不斷自我調整和變化著的系統,一直優勝劣汰。如果非要以誰保留了更多傳統文化來說,很多簡體字也是古已有之。

大陸同學用「正體字」來稱呼繁體字,不知道這到底是由於稱呼習慣的根深蒂固,還是仰視台灣的習慣錯結於心。回頭琢磨,交流其實是一個祛魅的過程。那番魅影,來自於我們的文化,來自於我們的歷史。當現實的車輪轉動時,一切都會變化,但我們卻仍然在以舊有的眼光審視現在。

發現彼此也都一樣

我們習慣於站在自己稀少可憐的一點已知部分去認識外在,想像著自己心中的彼此。然而,來到對岸才會發現,台灣沒大陸人想得那麼好,大陸也沒有台灣人想得那麼差。到最後,能夠有辦法扭正人心裡的錯位思維的,大概只有深入到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了吧。

想到幾個在台灣待過的時間比較長的同學說過:「接觸的時間長了,在兩岸差異上都無話可說了,每個大陸人和每個台灣人都是平凡的個體,有的只是私人的交流。」我忍不住笑著心想:「到最後,大概會發現我們都一樣吧。」


冷泉神奇冒泡

2014-8-3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802| 評論數: 0

@真系726嘅lizzy:真是神奇的蘇澳冷泉!泡進去全身冒些小泡泡。剛進去很冷,泡個幾分鐘以後就發熱了。我們泡的湯屋是300元台幣40分鐘,泡完還不過癮,簡直捨不得走呀,實在太爽了!話說,冷泉在全世界也只有台灣和義大利能夠享受得到,所以各位朋友一旦來了就別錯過啊。


《兩岸校園超連結》艋舺驚魂記

2014-8-3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7| 評論數: 0 |原作者: (虞婧/北京語言大學學生)

「我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啦!」白猴的話超酷,簡直是無敵真理。這一切,都像迷幻藥,令蚊子上癮。而最終,和尚哭著拿槍指著蚊子,鮮血已經染透襯衣的蚊子嘴唇蒼白,向和尚伸出雙臂,在和尚放下槍擁抱他的那一刻,狠狠地把刀捅進了他的後背。電影《艋舺》裡,黑道友情的建立、抉擇與毀滅,就這樣,都結束在了血泊裡。

艋舺,閩南語發音「Monga」,比較準確的發音是「Mang-ga」,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在台灣,艋舺是個古老的城區,位於台北市西區,是台北市發展的起點。艋舺的繁華、生猛,以及它背後所代表的龐大利益,與這個地方到處角頭林立有著很深厚的倫理規範關聯。

華人傳統日治遺風

這裡既有華人傳統的寺廟,又有日治時代的遺風。1980年代,台灣解除了施行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令、外省幫派興起、槍枝開始氾濫,艋舺各方勢力重新洗牌,倫理與規範開始崩解。昔日一小塊的艋舺,經過閩南人的移民、與當地原住民的融合再到日本殖民統治,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今日台北的萬華區。

在台灣當交換生的期間,我去了台北七次,最後一次獨行,決定把青旅預訂在萬華區,也許是去追尋電影裡的一些印記,也許只是去尋找一點點歷史與古舊的氣息。看著地圖上「艋舺」二字,就不知不覺地行到了捷運龍山寺這一站。

一出捷運站,就聽見附近公園裡的音樂聲,廣場上有許多跟宗教有關的小攤位,人們急匆匆地來來往往,說話的聲音響亮帶著點凶煞的味道。其實,我是感到有些害怕的,覺得同前幾次來台北的感受不一樣,少了點都市文明的感覺,也少了已經習慣的台灣人的溫和與熱情,這裡的環境和街道也相對略顯髒亂些。

出站不遠即是龍山寺,據說是知名的二級古蹟,原本打算進去看一看。還未走進龍山寺,已經看到寺外繚繞的煙霧。我被一群拿著香前來參拜及前來觀光遊覽的人群擠著擠著就進去了,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莫名與畏懼,看了看內部建築,便慌忙走了出來。

走出龍山寺,有些饑餓,突然發現一家「85度C」,就像是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在這個氣氛有些亂糟糟的地方終於有點了都市的味道。而走進麵包房卻還是一樣的焦躁與推擠,當下真是對這個陌生的地方產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這對還未找到所訂青旅的我,真是一種打擊。

見流浪漢心生害怕

夜色降臨,我循著地圖上的指示和街道上的路標一路尋找住處,道路兩旁都是一些破舊而有些髒亂的店鋪,隔幾個店鋪門口就躺著一些穿著破爛棉衣的流浪漢。我鼓著勇氣向幾個店家問了問路,雖然他們還是給了我指了指路,但表情和聲音裡還是帶有凶煞的意味,作為一個獨自出行的女孩子,我幾近崩潰!

天色越來越暗,幾番尋覓,我終於走過好幾條街道,找到了偏僻的青旅所在之處。一進門,溫馨而明亮的氛圍讓我多少安心了下來,可是休息了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的學生證掉了,而此時夜色已深,我實在不敢自己出門尋找,幸好同是大陸旅客的兩位大哥主動提出陪我出門,我們一行三人便再次出門。

醉漢怪人占據路旁

往龍山寺方向沿途返還找尋的路上,我看見道路兩旁已經睡滿了流浪漢,路邊座椅上還坐著拿著酒瓶的醉漢,夜風時不時地襲來,我們一句話也不敢說,只是一路專注看著地上有沒有我的學生證。走到華西街夜市口的時候,一個中年女人站在十字路口,不間斷地對行人喊著「阿彌陀佛」,擺攤的商家和過路的行人跟沒聽到一樣,我們看了不禁脊背發涼。

找尋了一路未果,我們便打算回住處,回去的路上,看見一個奇怪的長髮女人坐在一輛機車上,濃妝豔抹臉上卻看不出一點美麗,反而顯得有些老氣,大哥告訴我那是特種行業的「站街女」。我打了個寒顫,作為一個大三學生,我確實未曾見過這些場景,趕緊跟著大哥回到青旅,期盼早早結束這噩夢的一天。

在青旅訂了兩天的住房,第二天早上醒來有一種重生的感覺,雖然有些誇張,但是這裡的環境確實讓人有些膽戰心驚,不知道等待著自己的又是怎樣的一天。上午去台北101附近辦完事情,重新回到龍山寺捷運站,走回住處的路上竟然發現了一處別致的建築,看了門口的牌子介紹,發現竟就是傳說中的剝皮寮!

剝皮寮是《艋舺》的主要拍攝場地,從清代形成街市以來,至今已經超過200年,最難得的是,它的形制幾乎完整保留了當年歷經清代、日治時期的樣貌,是台北市規模最大、區域最廣、保留最完整的清代古街區!我在街區之內散步、遊覽、拍照,探索著萬華歲月流動的痕跡,完全忘記了前一天晚上帶來過的恐懼和擔憂,算是給前一日的遭遇帶來了一些安慰。

黑幫風情市井味道

第二晚不敢再出門,早早地就睡覺了,等到天亮離開這個區域,才真正地長吁了一口氣。再見了,艋舺!

不過,雖然並不同於台灣其他地方的美好與清新,相比而言,在艋舺的兩天卻也是一段特別的、難得的記憶,而且也的確有了點黑幫和市井的味道,想起來還是很有趣、很獨特!


那麼高的坡

2014-8-3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9| 評論數: 0

@鄭小婉w:走到墾丁最南點、碰到兩位來自香港的騎行大哥,他們騎上那麼高的坡!用不大標準的普通話跟我開心的說著「最後能看到的美景就一切值得、之前的辛苦只是一個過程」。旅行就是這麼奇妙、因為不知道會碰到什麼樣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在對方的相機裡留下了照片,將來翻開照片都能想到今天的快樂!(來自長沙)


想瞭解台灣 可先學台語

2014-9-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138| 評論數: 0 |原作者: (英坤/南京理工大學學生)

從台灣回來後,有朋友問我台灣講何種語言,是英語還是漢語,顯然他對台灣的瞭解只限於「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只能苦笑著耐心解釋,台灣的主要語言是國語和台語,也就是大陸所說的普通話和閩南話,另外還有客家話,原住民語言等。

國語自然是普及率最高,尤其是官方及日常生活場合被最多使用的語言,發音與大陸普通話發音絕大多數是一致的,只是在個別辭彙使用上會有所不同。

雖然國語同樣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但經過50餘年相對獨立發展,台灣國語吸收了台語,英語,日語和客家話等語言的表達。而一些在台灣人看來很接地氣的表達,卻讓大陸人著實摸不到頭腦。

台語是在台灣影響力僅次於國語的語言,我到台灣的第一晚就與朋友一起參加淡江大學彰友會的晚會,朋友提醒我,鄉下講台語會多一點,要做好心理準備。我想之前在廈門已經體驗過一些閩南話,應該不會太難招架吧。還好那晚的國語比例稍高一點,國語和台語是混在一起講的,借助國語可以理解一部分台語的含義。一段模仿澎恰恰許效舜的喜劇也因為有朋友同步翻譯,多少聽懂了些。

之後幾天因為都有朋友做台語翻譯,沒有溝通的障礙,也就沒有用心多學點台語。直到在高雄香蕉碼頭參加了一場婚宴,才真正感受到不會台語的壓力。一張飯桌上十幾個人全部用純台語交流,被這樣的語境連續轟炸三個小時後,台語在我心中自動升格為華人社會的最難懂方言。

之後的旅程中,我也發現有些台北的年輕人根本不會用台語與人溝通。雖說台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鄉土的落後的,並遭到當局的嚴厲限制和不平等對待。但現今的台灣社會對台語已經有這樣一種共識:台語是台灣在地文化極為重要的文化符號,需要得到與國語平等的地位。對於國民黨之前推行國語政策,社會公眾都在批評,台語的影響力也在尊重多元化的背景下被大量使用。想要瞭解台灣文化,尤其是普通大眾的生活,學習台語是不錯的選擇。


老爺爺的揚州口音

2014-9-2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33| 評論數: 0 |原作者: (韓緒麗/江蘇)

曾有段時間,我機緣巧合下幾次造訪位於南投的中興新村,這個和其他眷村風格截然不同的特別村落一直吸引著我。進入社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歐美風格的建築群,高大茂盛的行道樹,整潔清新的環境,家家院落裡開得爭奇鬥豔的花都在爭相訴說著這裡的與眾不同,整個社區像是一個穿著考究擦著紅唇的優雅老婦人,雍容華貴、氣度非凡。

細細觀察下來,發現這裡有完善的醫療設施,從國小到高中健全的基礎教育體系,屹立了幾十年的老游泳池,酷似美國白宮的中興會堂,100%的雨汙分流系統,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默默述說著這裡曾經的輝煌。而如今,隨著第一代的老人漸漸老去,子女無法享有繼承權,中興新村的老宿舍一個一個面臨人去樓空的命運。天氣晴好的日子裡,我常一個人搭公車去中興新村,沒有特別的目的,有時只是單純想去曬曬太陽,散散步,靜靜地感受它的美與滄桑。

那是一個沒課的早晨,我一個人在中興新村閒逛,走著走著我有些許摸不清方向,便隨口問了路邊一位年逾耄耋的老爺爺。老人遲鈍的反應,讓我猜想他應該和我爺爺一樣聽力不大好,於是我揚起了高幾度的聲調又說了幾遍,他才聽清。

老人約莫聽出了我的大陸腔,問我來自大陸哪一省?我回答:「江蘇」。老人聽罷很激動,告訴我他也來自江蘇,江蘇揚州,20歲的時候來台灣,在這一住就是60多年,今年已經83歲了。我們兩人的對話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艱難進行著,從他的描述中我得知,他抵台後便在台灣安家落戶,後來還娶了來自屏東的妻子,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孩子們很有出息,如今都在美國定居,鮮少回來。家裡就剩下他和妻子,在中興新村住了快50年,周圍的老鄰居若非往生了,就是被孩子們接走了,兒子也曾試圖接他們去美國定居,雖然那邊的生活條件很好,可是他總是過不習慣。

老爺爺還拿出一份稿子,說那是他自己寫的三首長詩,執意要讀給我聽,他顫顫巍巍地握著那張紙,透過老花鏡飽含深情地朗讀著:「老來難呀老來苦,年老苦難說不完」,當他讀到那句:「勸人莫把老人嫌,人生那得淨少年」時,我的眼淚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起轉來,忍不住轉身,佯裝發呆,對著院子裡擺滿成排的酒罈子不說話。

老爺爺望著那堆造型各異的酒瓶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很愛喝酒,老了身體不好,醫生不讓他喝,便戒了。看著他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背影,我似乎看得到當年的他剛來台灣時的青年模樣,一轉眼,青絲變白髮,一甲子也不過彈指一瞬間,不禁一陣陣心酸。

他的口音雖然已被多年的台灣生活所改變,但依舊帶著些許抹不掉也改不了的揚州腔調,這些年來,不知道他的夢中是否還會出現年少記憶裡江南水鄉的模樣。一個老人願意與一個陌生人聊起這些陳年舊事,甚至拿出自己的詩來分享,他的內心怕是有些孤寂的。兒女不在身邊,子嗣繞膝的天倫之樂也是奢望,樂於寫作卻又無人分享,只得與陌生路人聊一聊。每念及此,眼淚便又一次決堤。

我不知道,處在生命中黃昏時刻的他是否還會想念海峽對岸的故土,想念那裡的親人,也不知道台灣與大陸哪裡才是他心中的家。


只願我的誤讀 沒有惡意

2014-9-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53| 評論數: 0

每一回兩岸青年的交流,都是一場可能的誤讀。但是如何塑造有建設性的互動過程,這對於兩岸的交流和思考變得極為深刻。這八天的漢字之旅,若是真的對於我有所感觸,可能也只是補充在台灣半年交換之後,我對部分台灣同學對於大陸和台灣的觀點有了更為具體的擴展與深入,可是我依舊選擇無知的姿態,畢竟,歷史與文化賦予每個地域強大而又豐盈的價值和思考,始終不是依靠短暫時間和刻意的安排就能得到理解。

隨著兩岸交流的頻繁,從國際關係因素去考量兩者的關係改善的問題,對於新一代成長的青年人變得有些疏離,由作家和媒體所塑造的兩岸形象與對岸關係的認知,又容易在虛擬符號與主觀印象中成為被破除的對象。由於許多到台灣旅遊的陸客寫下的遊記文字主導,台灣呈現出一種溫情和文明都市姿態,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始終在大陸人們傳統觀念裡面呈現出神祕和新奇色彩。

預設立場弱化交流

記得在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時候,為了迎接台灣同學,許多大陸同學開始設想:「台灣同學習慣是怎麼樣的」、「他們的性格是怎麼樣的」、「我們要怎麼去交流?」、「他們會不會很不習慣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這種心態最終使這種文化體驗營的交流弱化,只停留在對方對於生活細節的傳達和思考上。

比如說很多同學會關注台灣同學對於文字和歷史的尊重,會發現他們對於大陸特有現象的關注,他們普遍比大陸同學顯得禮貌安靜,對他人友善,對於長城上有些不文明的現象,他們會發出比我們更多的質疑。但是我們始終客氣謹慎,回首我們所寫的體驗交流文字,我們都在表面輕輕地拂過彼此的認識。

我們能不能更深入地破除作為新朋友的新鮮,以故友重逢的態度,用自己人生體驗和認知判斷去叩問對方的人生認知、信仰與價值?停止傳統教育所給予我們單一思維,呈現出獨立的思考和價值判斷,寬容他者,同時原諒自己的局限。

別剝奪旁人話語權

雖然我們以感性的認識去見證了彼此細微的差距,但通過差距去觸摸彼此對岸的文化核心與青年的自我定位,這種過程才是最為深刻的。然而,理想交流狀態由於種種條件的不允許,始終顯得異常的稀少和珍貴。我們試圖這樣子去問,難道僅僅八天的營隊生活,我們就真的認識台灣了嗎?

我曾經在文化交流體驗營裡面遇到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個熱情十足的大陸男生與許多台生去交流,試圖表現自己立場的柔韌性與寬容,在與一位台大法律系女生辯論民主與政治的時候,以他響亮聲音與強大氣勢讓對方無言以對,那位女生最終笑笑停止了這場辯論。作為旁觀者,我無意對雙方政治態度表態,但是我認為,所有的交流首先應建立在對自己觀點有足夠了解的情況下,那位大陸男生始終都圍繞著一句話去反覆論述,而無法提供更為深刻和理性的思考,這種交流始終無法完成雙向的認知,彼此依舊固守在自己的價值之內。

此外,我們必須要在交流的時候尋找一個共鳴點。在文化體驗營吃飯的時候,由於大陸同學來自天南海角,地域飲食又成為一大交流的熱點,由感性的飲食去承擔一種文化認識是非常輕鬆與愉快的。但是,不少台生都保持沉默了,大陸同學再次以響亮的聲音與獨特的地域自豪感,無意間剝奪了旁人的話語權。

兩岸媒體供給不足

對於台灣同學來說,大陸地域遼闊,他們面對大陸的各地文化始終會呈現出一種陌生的疏離感。其實這時候的交流,很需要去尋找一種良好的共鳴感,然後交換彼此的觀念,而不要以自以為是的熱情和激昂,在無意間讓旁人沉默。

在兩岸媒體層面上,大陸綜合面貌呈現出社會狀態複雜化,經濟發展忽視了政治與社會上的民主建設;科技進步,綜合實力提升,歷史與文化賦予大國氣魄,為國際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礎,但社會反呈現雙面化:一方面是進取和努力生活,另一方面是低素質與缺乏道德責任感。

而在大陸媒體上,雖然文化和經濟的交流深入,但在兩岸政治敏感話題上,依舊存在著對台灣形象塑造的壓迫。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人們對於彼此的認知非常依賴媒體供給。政治化的台灣意識是與大陸形象建構的基礎,台灣的文化認同問題又成為了大陸媒體統一意識的深層武器,而大陸的媒體封鎖政策也同樣造成了兩岸交流的單向性。

所有的自由和民主都是話語構建,所有教科書和洗腦意識都是世界的一方面,不要完全相信你所看所聽的,因為能真正體驗到的真實,都未必是能完全清楚表達的。所以,面對兩岸交流,我選擇了以細微的筆觸去寫一種私人的情感。

誤讀未必帶有惡意

我曾經聽過一個主張台灣獨立的男生說過這樣子的表述,祖先三百多年前來台灣為了生活,他們現在只是想保留這一份自由。我們無法用自我的價值判斷去消滅他們對於自我所希冀的追求。

文化體驗營結束,我歸來,我的思考卻無法歸來。面對無法表達的情感和思索,我歸來不歸來,又有何用?只願我的誤讀,沒有惡意。


蘭嶼單車環島的孤獨對話

2014-9-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76| 評論數: 0

一早從台東乘德安航空的小飛機奔赴蘭嶼。20分鐘後,飛機降落在依海而建的機場。島上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機車,但由於不會騎機車又不會開車,我從機場借了輛自行車,準備單車環島。

太平洋上神祕小島

午後下起了小雨,37公里的旅途就在腳下啟程。第一站是島上相對繁華的村落。太平洋上空飄著小雨,沿途遇到騎著機車或開車經過的當地人都會熱情地向我微笑招呼,也有人大老遠就向騎單車的我問候,更有人衝我熱情地呼喊:「同學,加油喲!」一個多小時後達到椰油村,村落裡有很多咖啡館和特色民宿、手工藝品店,相信在旺季一定是遊人魚貫的地方。一路上無論是路燈、公車站還是居民建築,隨處可見蘭嶼島上的標誌性圖案──船之紋:紅、白、黑相間的圖騰,融合在當地人生活的每個細節,構成太平洋上的生活美學。

經過椰油村就是很長的一段無人區,沿途不再有村落,路上也鮮有開車經過的當地人。大約有十公里我一人獨自前行。一抹無際的天,一片無邊的海,一個與內心孤獨對話的人。大量的出汗,體內鬱結都會隨之蒸發,腦中原本不通的思路也彷彿被打通了任督二脈般豁然開朗。

轉過幾個彎,山腳下一個大大的十字躍入眼簾,上前一看原來是一個蘭嶼的教會禱告場所,在自然環境中渾然天成。踏著一條野花鋪滿的小路進入峭壁下的「教堂」,沒有華麗的建築,沒有夢幻的彩繪玻璃,沒有通天的管風琴,卻在大自然的雕琢及不遠處的海浪聲伴奏中,映襯出一份獨有的寧靜。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錯過了夏天旺季,在遊人稀少的時節感受到蘭嶼讓人肅然起敬的一面。蘭嶼的大海,不似北戴河在遊人激增下逐漸被消耗,也不似墾丁一年四季都是喧囂,更沒有馬爾地夫這樣充滿浪漫的度假風情。達悟人靠海而生,祖祖輩輩對大海對自然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

騎行在山海間,讓人對大海、對自然都有一種敬畏感。而這裡的人們也與自然和諧共存,每年只有三個月用來捕食飛魚,其他月分則捕捉別的魚類及耕種為生,留給自然喘息和持續的機會。同時無論是建築還是生活用品都盡量選用自然的材料,祖祖輩輩就這樣延續這份和諧,讓我們這些所謂的現代人不禁汗顏,連祖輩都可以和自然好好相處,為什麼科技如此發達的今日,卻爆出全球變暖、氣候、環境破壞等諸多問題?

穿過無人區,到達東興村落,這裡以日出而著名。雖然趕上天氣不好,無緣欣賞,但在路邊邂逅了一家山林手作坊,卻讓我收穫了在島上的最大驚喜。店主是個手工藝人,通過自己的手藝把達悟人的生活美學展現給外鄉人。店內月桃葉和漂流木製作的吊燈散發著柔和的光芒,琳琅滿目的飾品彷彿一個活脫脫的達悟生活館,隨便拿起一件東西都充滿故事。

我隨手拿起了一個掛飾,主人講到這是用海邊撿的果實製作而成,而店裡同時有很多漂流木雕刻的掛飾,流露出海洋的獨特韻味。還有達悟元素的項鏈,用植物種子和飛魚骨頭穿成一串,標誌性的拼板舟掛飾成為畫龍點睛之筆。類似元素的掛飾、頭巾、染布,並融入現代人生活製作成精緻的手機殼、冰箱貼、茶杯墊、T 恤。原住民藝術要得以保存和對外的傳播,僅僅做成旅遊紀念是遠遠不夠的,當這些獨特的元素融入生活用品,它們才真正進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得以傳承。

等待民宿老闆救援

告別店家天色已晚,蘭嶼沿路沒有路燈,所以必須在天黑以前趕回住宿的野銀村,心急之下我居然騎過了頭。晚上六點天已經完全黑了,我迷失在兩個巨大的廠房前等待民宿老闆的救援。漆黑的道路上無人經過,耳邊只有海浪的呼嘯和風的狂吼,整個島嶼彷彿只有我一個人。奇怪的是原本非常怕黑的我,孤身一人置身黑暗的山海間卻完全不感覺害怕,在台灣我不擔心沿途遇到問題,因為每次遇到問題都會有路人的熱心幫助,都會有奇遇。

後來聽說民宿老闆和她老公兩個人一個往北開、一個往南開,環島找我才終於把我領回了家。而第二天趕往機場時,我的自行車和塑料雨衣纏到了一起造成了故障,路過的一輛卡車主動停下,女師傅好心地把我載到了機場附近的村落。

人生沿途也很精彩

蘭嶼的海,有在閒散騎車時欣賞的悠然,有在獨自騎行時感受的肅穆,有在黑夜迷路時體會到的孤獨,有在迷茫無助時搭卡車沿途看到的溫暖。到蘭嶼之前,我不知道原來一片海洋可以看出如此多的顏色。人生沿途也很精彩。


誠品有魔力

2014-9-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546| 評論數: 0

@鄭小婉w:「誠品書店」現在已經變成大家來台自由行都要計畫的一站、目前就只有敦南店是24hr。這幾天去了三四家真的是做作又發自內心的看書看到不想走,誠品就是有這種魔力、書籍太全了、還可以去咖啡廳邊喝邊看,我看的還是一切關於旅行最後買的也還是關於旅行!自由行才有的自由就是忘記時間!


全台首學名不虛傳

2014-9-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苗青/上海)

從高雄搭乘台鐵,用了四十多分鐘就抵達台南。這是我第二次遊台灣,卻是首次來台南。被一場大雨澆溼了的台南馬路上,我與騎樓下方的人來人往,步速不緊不慢,全無大城市的快節奏,倒是多了一份宜行宜駐的愜意和自由。

計畫中停留台南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天,來不及慢慢品味街頭風景,我很快招了一輛計程車,請司機大哥載我去看有著「全台首學」之稱的孔子廟。據說,這是台灣地區的第一座孔子廟,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以教化學子、為國掄才為目的;隨著歲月推移加上數百年來多次大小修葺,讓這片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建築依舊煥發光華,成為台南最值得一看的一級古跡。

往前走過一個寬敞的合院,只見一座單棟、歇山、重簷的宏偉建築,這就是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大成殿了。殿前的露台,是為祭孔釋奠大典時六佾舞表演準備的。

三百多年來,台南孔子廟一直遵循古禮,在孔子誕辰日舉行祭孔儀式──釋奠禮。在大成殿的西北角,我發現了置放祭孔三牲的太牢架;殿外的東廡裡陳列著遵循古制製作的禮樂器,循環播放釋奠禮辦理過程的視頻,配祀有八十位中國先儒先賢。中國傳統的儒學精神與禮樂祭儀,在這裡被完整的保存,足令人見賢思齊。「全台首學」,真是名不虛傳!

喝水不忘挖井人,最早倡議在台灣「建聖廟、設國學」的明鄭參軍陳永華的全身塑像也被安置在東廡內,他的倡議開啟了台灣的禮樂教化,使得儒學雅樂常存,釋奠賡續不輟,真可謂功在千秋。

有幾位台灣青年也和我一樣,默默瀏覽牌位御匾,細讀祭儀用品的介紹,共同欣賞著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反觀大陸,雖然坐擁曲阜三孔聖蹟及各地大大小小的孔廟,但是經過十年文革浩劫,孔子的思想、學說乃至祭孔的器物、儀式俱遭唾棄和遺忘,金錢崇拜代替了過往的宗教信仰,好端端的孔廟現在反而「不務正業」地辦成了舊書交易所,還當作旅遊景點收起了門票,讓人不免悵惘慚愧。

所幸的是,近年來大陸官方已逐步重視起儒家學說的道德教化功用,大力推行文化建設,孔子塑像也一度「進駐」過天安門廣場。試想,如果大陸各地的孔廟能夠像台南孔子廟這樣,把傳統的儒學精神和禮樂祭儀精心保存下來,在禮樂薰陶之下,何愁不能返本開新,找回如今大陸社會所需要的內心和諧與精神秩序。


喜歡台灣的規矩與善良

2014-9-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097| 評論數: 0 |原作者: (王水/中國傳媒大學學生)

台灣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在我還小的時候,不斷撥動著電視遙控器,有可能一個頻道正在播放著嚴懲台獨分子的警告,但相鄰的頻道卻在熱播《流星花園》或者台灣的綜藝節目。就如台灣現在一邊播放著大陸當紅的《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一邊反服貿、警惕大陸一樣。

然而,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中,我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去看一下台灣。

今年二月,我搭上了開往台北桃園機場的航班,準備前往台灣交換學生的生活。鄰座是一位台灣中年男人,他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台灣人。在後來的聊天中我知道了他的很多事情,譬如他一直在四川工作,譬如他有一位賢慧的四川妻子還有一雙兒女,譬如他喜歡四川的美食。

飛機上的中年男子

但是,開始的相處聊天並不見得那麼順利。他皺著眉頭翻看著報紙,我默默在他旁邊坐下,閉著眼睛準備睡覺,心裡默念著最好一覺醒來飛機已經平穩降落在桃園。不一會兒,耳邊傳來了那個台灣男人的聲音:「你們大陸人真的好吵。」他似乎也感覺到了這句話的突兀,迅速但是弱弱地加上了兩個字:「是嗎?」

我意識到他在跟我講話,睜開眼睛確定一下所聽無誤,他微笑著用眼神指向了旁邊,大陸旅遊團的人們喧囂而嘈雜。那個台灣男人打開了話匣子:「如果台灣人要喜歡中國,他不會看你的經濟有多發達,也不會看你的城市建設的漂不漂亮,因為他不見得會來中國。他在台灣也能感受中國,通過你們這些去台灣的人。」

我被這番話觸動,雖然在和他之後的交流中,也本能地將「中國」一一糾正為「大陸」。

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題是〈北京的規矩〉,台灣讓我真正喜歡的也是那裡的規矩。人們乘坐自動扶梯時總是自覺地站在右邊,將左邊的空間讓給那些步履匆匆的人;地鐵上給老弱病殘孕的專座,其他人絕少坐上去休息,即使那些專座上並沒有乘客;散步逛街遇見雨天時,人們也總是會將雨傘放在店家外邊,以免不斷滴下的雨水給店家造成困擾。

道德教育改善人心

「其實台灣人以前也會大聲說話和不懂禮貌,後來政府開始推動公民道德的教育,才漸漸好轉,發展成現在這樣。」那個台灣中年男人在飛機上向我解釋。

在台灣的半年,我總是小心翼翼地遵守著台灣的規矩,這是台灣可愛的地方。我在想,哪一天當台灣的規矩不復存在的時候,我是否還會喜歡這座充滿魅力的小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台灣人對大陸旅遊團的警惕,是否也是擔心有朝一日台灣的規矩會被破壞掉呢?

端午節的晚上,我和女友到達環島旅遊的最後一站:花蓮。拖著沉重的行李和疲憊的身軀,坐上了一輛計程車,前往之前就預訂好的民宿。司機師傅聽出了我們的大陸口音,知道我們來自四川後,一句「好不好耍?」從他口中蹦出。師傅是眷村第二代,沒有到過四川,但是在眷村裡總是聽得到帶有濃重四川鄉音的普通話,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四川方言。

女友來台灣並不只是旅遊而已,還帶了一項尋找台灣親戚的重任。1949年內戰結果抵定的時候,一位叔公跟隨著國民政府撤退到了台灣,從此相隔海峽。司機師傅聽說之後,開始熱情地告訴我們如何尋找,說他依稀記得有一本電話黃頁也許能幫忙找到。不知不覺,計程車已經開過了頭,掉頭將我們送到民宿之後,師傅主動提出不收繞路產生的多餘費用。

放下行李辦好入住手續,已經過了深夜十一點,此時四川口音又突兀地響起,司機師傅向我們走來:「我給你們找到了,你們來看看,我給你們說說怎麼打電話。」這位善良而樸實的計程車師傅坐在民宿大廳,給我們講了很久,這意味著他因此又要少做好幾筆生意。作為本就生活不易的計程車司機而言,著實讓人感動。

熱心司機協助尋親

當確認我們知道怎樣通過打電話找到親戚之後,師傅才離開民宿。計程車燈漸漸消隱在遠處的霓虹閃爍中,我在心中默念「好人一生平安」。

台灣人的善良內斂而不外露,總是在一些瑣碎小事中展現出來。他們表現出來的善良無關貧窮或者富裕,無關相熟還是陌生,只要是行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他們表現善良的對象。每一位乘客乘坐公車時,司機都會微笑著問候;早起晨練時,附近社區的保安和路遇的陌生人也會揮手致意;當兩輛小車在狹窄的路上會車時,往往會先禮讓對方通過。這些微小的細節每每都會給我很深的震撼。

善待他人不需表演

隨著時間的往後推移,發現人生中總有越來越多的人,占據著道德高地俯瞰眾生、頤指氣使,用著「假如是我,我絕不會怎樣怎樣,你這樣做太不靠譜」的句式,想想可笑。其實,善良或者道德並不需要刻意表演出來,就像台灣人這樣。

台灣的美麗當然不僅於此,但想想也就記錄這麼多了。規矩幫助台灣人自我規範,善良讓台灣人善待他人。正如很多人所講,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六月底,和台灣的老師、同學告別之後,坐上回大陸的班機。我靠著舷窗,意識到台灣的星星點點離我越來越遠的時候,我也在心裡念著:台灣,後會有期。


鬼島雖鬼 別有風姿

2014-9-7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804| 評論數: 0 |原作者: (張子易/輔仁大學陸生)

夜深,荒郊野外,一群人支起帳篷在看恐怖片。門邊有手電筒閃了閃,走來幾個人,扯了扯我的衣角說:「到你啦!」我大氣都不敢出一聲,和幾個同學手挽手邁進黑暗中。遠處驚叫聲此起彼伏,我心跳加速、步伐踉蹌……

這是初來台灣,系上宿營夜間教育時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在這座島上,「鬼影幢幢」。那些在中國被斥為「封建迷信」、僅供茶餘談笑的事,在這裡卻有著深深的忌諱。像去野外活動,台灣同學會警告我「在這裡不要穿紅衣、亂講話」。跨年那天,到某座小山崗看101煙火,隨行同學會帶護身符,「這座山很陰,要避避邪」。

台灣同學絕少提及「鬼」字,常用「阿飄」一詞代替,但有位同學在麥當勞向眾人講述曾經「撞鬼」的事,那是他夜衝高山,途中遭遇「鬼打牆」,回到鬧市後,小孩衝他哇哇大哭;也有同學提到,曾在家裡沒打招呼就推門而入,沙發上有個一閃而過的身影,至今仍然心驚。「鬼節」的夜晚,走在海邊,人煙稀少,台灣帶給我一種「五步一小怪,十步一大鬼」的深刻印象。

搜索舊時記憶,發現自己「無神」得很徹底。「鬼」的概念缺席了我人生前二十年的經歷。

童年時對於未知的恐懼,被我一廂情願地盡數擬人化,取消了「鬼」應有的位置。因此兒時途徑墳場,我視若無睹;一旦有人議論鬼怪,我便心底不屑,暗斥迷信。

來到台灣,耳聞各種奇譚異事,假期回家時,朋友說我變嘮叨了、想法近似老輩,我只一笑了之。確實,我在「鬼島」經歷了一段有趣的心路歷程:對神鬼之事,從最初常開玩笑說「紅寶書在手,馬克思掛口,鬼見我鬼走」那般天不怕地不怕,到漸漸有所分寸,聽多講少,也尊重不同的忌諱,學孔子「敬鬼神而遠之」了。世界那麼大,人所棲息的只是這一層維度,眼不見未必為虛,耳未聞也並非是假。神祕無解的東西,且讓它繼續神祕下去吧。

自古以來,中國便是個「鬼國」。從夏商周卜天祭鬼,到屈原李白的神鬼意象,明清小說《三言二拍》、《聊齋》裡人情市儈同怪力亂神並行不誤,這樣子敬畏鬼神的傳統,對於維持社會穩定功不可沒。

1949年,新中國建立,信馬不信邪,「破四舊」時不分好舊壞舊,一股腦全端。此後成長的年輕世代,不畏懼天地,行事少了分寸尺度,為達私利不擇手段,由此帶來的社會亂象層出不窮。鬼國不鬼,並非好事;鬼島雖鬼,別有風姿。

當然,鬼島上也有不少是人在裝神弄鬼,有不少是「明知山無鬼,偏說鬼山霾」的盲從迷信。「陰陽眼」是否真有那麼多?是不是每個「夜總會」(墓仔埔)都那麼多怨氣?也有待觀察。

我想兩岸正需要某種互補:大陸多一分「鬼氣」以重拾傳統;台灣少一分「邪說」以正視聽。陰氣陽氣,哪一個都不可或缺。


台灣景點比大陸親民

2014-9-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121|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建強/深圳)

一直覺得海的那邊是不可逾越的禁區,在我印象中是那麼的不可接近,而如今竟然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蜜月之旅,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感慨。當我落地桃園機場的那一刻,我十分激動心中默念:「我已經到達了『國統區』」。我心中所想,這可能也是很多大陸同胞踏上台灣這片土地時的共同心態。

在台灣的半個月旅程中,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台北,而我工作的城市是深圳,所以這兩個城市的生活很多方面難免要做個比較。我告訴幾個台灣朋友說我們從深圳來的時候,他們第一句話都是:「深圳的房價很高啊。」我在想你們不是天天喊台灣的房價高,難道還沒有深圳高?這個問題上,突然覺得台灣人的經濟承受能力比大陸人差多了。

在台灣,聽到最多的詞語是「謝謝」和「吃到飽」,「謝謝」自然不用多言,台灣人很有禮貌。原以為台灣人會看不起大陸人,然而我在辦理手機業務的時候,服務員總是微笑,而且非常有耐心,毫無怠慢的痕跡。我心中默默統計了一下,在辦理業務的短短十五分鐘內,服務員說「謝謝」的次數竟然有六次;甚至當我在向台灣人問路的時候,對方還首先跟我謝謝,話出口後反而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可見這已是大家自然的習慣了。

而在許多吃飯的地方,很多都是「吃到飽」的套餐,辦理手機上網服務也是「吃到飽」(上網流量無限),電視廣告經常聽到宣傳「吃到飽」,感覺是個很生活化的語言,在這個高消費的城市中,格外的顯得親民、親切,又親近。

我們在台北所去的幾個景點幾乎沒花門票錢,比如說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以及周邊景點、慈湖、石門水庫等,即使有收費的地方,也只有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160元台幣和士林官邸的100元。

其實對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常舉行的大型展覽來說,這種門票價格非常親民,在大陸人人買得起,遊覽時也發現,即使遊客非常多,但都是排隊,輕聲細語,秩序非常好。

相對於大陸有些小公園,動不動就幾十塊錢人民幣的門票價格,更別提九寨溝、黃山、泰山等熱門景點的高昂票價。我們應該借鏡台灣人更親民的做法,讓更多人能親近文化,而不是一昧地抬價來限制人數。


穿行在台北的夜色裡

2014-9-9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382| 評論數: 0 |原作者: (Yolanda/台灣大學中文所陸生)

我的住所在台北的最南邊,窗外可看見新店溪與永福橋,過了橋就是永和,也就是那個以豆漿聞名的地方,與大陸的許多沿河而居的城市不同,沒有江南江北,浦東浦西,河流環繞在城市四周,內斂安靜,既帶來豐沛的水氣,又使得這座城市輪廓分明,宛如一座鑲嵌在水域中的城池。

我異常地迷戀台北的夜晚,每一個黃昏,從窗戶望出去,晴朗時可看見遠處環繞的山巒,夕陽柔柔地布上一層光暈,風流雲動,小河潺湲,再晚一點,夜蟲開始鳴叫,福和橋上載滿了歸家的汽車。

朋友說許多的台北人居住在周邊的新北市,因此這一座座橋一條條河流也就牽起了公司與住家的距離,一排紅色尾燈,穿透潮溼滯重的空氣,閃爍在低垂的夜幕裡,期盼似的駛向小河對岸溫暖安靜的燈火。

如果問我最喜歡台北的哪個地方,沿河而建的腳踏車步道,大概可以排進前三名。有時下課回宿舍,夕陽還未落下,我會到河邊騎一小段,往北可以到達淡水、北投,往南則可以到景美。草地上有孩童玩著飛盤,慢跑的人在分割出來的另一條步道上痛快地流汗,流浪狗趴在草叢中享受著慵懶的黃昏。那是河岸最熱鬧的時分,我常騎到差不多艋舺的位置再掉頭回來,夜幕徐徐降下,滿川倒映的燈火,原先熙熙攘攘的人群恍若在一瞬間散去,只留下陣陣拍岸的潮聲,與透明清澈的月光。

有一次與朋友在101附近吃完晚餐返回住所,因為公車遲遲不來,便突發奇想地想要騎腳踏車回去,心想一直往南,就會接到熟悉的路,便故意不去對照地圖,憑著感覺慢慢騎。一路上我們遇見夜裡遛狗漫步的中年夫婦,與步履匆匆趕回家的人一起等待綠燈,垃圾車一如既往地播著《給愛麗絲》緩緩超過我們,卻在前面的路口停下,被丟垃圾的主婦們包圍,道路的角落隱藏著幽靜的咖啡店,靠窗坐著幾個年輕的男女正笑著交談。

我們騎過一個巷口,晚風帶來一陣細碎的笑聲人語,轉頭才發現街角開著一間日式小酒館,燈籠後面的吧台旁圍坐著三三兩兩的人影,燒烤的香氣尾隨而來,我們往前繼續騎,遠遠還能聽見酒瓶落桌發出咚咚的清脆聲響。我想像著老闆會是《深夜食堂》裡面那樣的中年男人,戴著深藍色的頭巾,一面做著美味料理,一面聆聽每位客人的故事,他們褪下白日的偽裝和面具,在夜裡體會著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

騎過幾個街區之後,周圍街景變得越來越寂靜和陌生,我們繞過一間幼稚園,不久,前面的路開始變成向上的斜坡,騎不動,便下來推行。夜晚仿佛也慢了下來,變得分外寂靜,路邊有一座古舊小廟,門扉掩著,廟前掛著紅色燈籠,卻不知供奉著哪位神明。

晚風吹動樹影,地上燈火搖曳,隔壁的房屋不時傳來笑談聲,電視劇裡男女主角的對白,混雜這水流擊打盆壁的嘩嘩聲。食飽飯的老人背著燈影,慢慢走在路上,忽而一輛機車從路口飛馳出來,打破寂靜的夜色,轉個彎又抱歉似的匆匆離去。我們停下腳步想要問路,久久無人,抬頭看見幾顆星在夜空中閃爍,一陣風把樹枝吹動,仿佛不小心闖入了千與千尋的森林祕境,又或者下一秒就會看見龍貓列車悄然進站。

我們往回走下坡,找到一間便利店,坐在外面的椅子上看報紙的老人告訴我們已繞了很大的一圈,再往上就是象山了,按照老人的指引,我們只能回返,退回松仁路又接到莊敬路,從莊敬路出來,兩個路癡大笑著發現,竟又回到了101的另外一側。

回到住所,已近午夜,筋疲力盡倒在床上,窗外河岸的燈火照進黑暗的房間,我恍然感到這座城市在這個夜晚向我敞開心扉,與我交換溫柔的祕語。我閉上眼等待星星來到夢中。

晚安,台北。


對台灣的思念依舊

2014-9-10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159| 評論數: 0 |原作者: (任宋丹/浙江)

去年九月,懷揣著憧憬,背負著行囊,我終於踏上這個令我心馳神往的寶島。一股專屬台灣的氣息開始澎湃我的激情。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拿筆去記錄發生點點滴滴。

同樣的語言、建築、馬路……穿插著台灣獨有的風情:各處所見的繁體字、公路上呼嘯的機車、迥異的文化氛圍、別樣的人文氣息……這就是台灣精緻的風情。

也許是在某個錯過了末班車的雨夜,在步行回宿途中偶然遇到提供搭便車的好心人;在迷途方向不知所措時,驅散你不安的引路人;當你生活在一座美麗的城市之中,你也會被薰陶成一個美麗的人,而這裡住著一群善良又可愛的人。

作為台灣的省會城市,台北是一座富有國際氣息的大都市。行走在台北,繁華的霓虹和絢爛的街景,使得腳步也似乎加快了許多。夜漸深,思緒仍在蔓延,記憶也從台北101那天的煙火延伸到台中靜謐的夜色。和台北不同,台中少了點繁華和浮躁,多了一分歷史的厚重。

嘗一口南投的鳳梨酥,穿上沙灘服來到墾丁迎接熱帶沙灘的風情。貓鼻頭、鵝鑾鼻在冬季依舊讓人流連。拾起海螺,腳丫踩在沙灘上衝向海浪,感覺自己就身處《海角七號》的場景,聽了一場沙灘上的演唱會。這就是墾丁,用它獨有的魔力,讓你不由自主地親近它、融入它、並最終愛上它。

旅途永遠是那麼短暫,四個月的時光轉瞬即逝。夜市的美食、沿途的風光、校園的師生……也隨著交流時間的結束成為記憶:那一起坐著機車兜風的場景、一起努力拍攝微電影的艱辛,都在這短暫又豐厚的人生旅途中永遠印刻。

我不知道,那海邊的沙灘上,是否還存留著當時我寫下的那行「台灣,我來了!」但我知道,這五個字一直清晰在我的心裡,未曾褪去。深情駐足的地方,把心也安在了那兒。這是個讓人心心念念的地方,一個僅次於我出生的地方。思念如墨,濃密了整個夜晚,台灣,你可安好?


被教堂迷倒

2014-9-11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213| 評論數: 0

@范先生泰杜:旅行到台中的時候,被東海大學的教堂迷倒。罕見的橘色墻壁,十字架對著一片大草坪,草坪旁的樹還展現著五顏六色,與天際線形成渾然天成的壯闊景色。聽聞東海大學的由來,是當年十幾所大陸的教會學校在國共內戰時搬遷到台灣組成,繼承了歷史又經歷了內戰的一所學校,顯得特別的迷人。


見識台灣的喪葬文化

2014-9-13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627| 評論數: 0 |原作者: (李月治/陸配)

高齡八十歲的公公在今年七月底過世了,我們在難過不捨之餘,為公公舉辦了一場簡單卻莊嚴的喪禮,而我也見識了台灣的喪葬文化。

按照台灣的習俗,公公往生那天,要請道士來作法事超渡亡魂,葬儀社的人先來家裡協助設置靈堂,並把家裡神明桌用紅紙遮起來,在門前貼一張寫有「嚴制」的粉紅色紙,左鄰右舍則貼紅紙,然後大姑小姑就「哭路頭」回來了,這時老公和小叔在師父的帶領下,從殯儀館把公公的魂魄接引回家,我們跪拜迎接,哭喊:「阿爸,回家了。」

道士誦經超渡亡魂

道士在臨時搭起的棚子掛上幾幅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神像,擺好桌椅,準備超渡儀式。有一道士很年輕,看起來才三十出頭,他幫忙寫祭文,魂帛、魂幡的字也出自他的手,看他用細毛筆寫出一手漂亮的字,展現了對往生者的敬意。做好這些準備工作之後,道士起鼓奏樂,開始誦經超渡亡魂儀式。在一整天繁瑣的誦經祭拜儀式中,我們都要拿香跟拜,依道士的指令有時候要哭,有時候要跪,年輕的道士還負責彈琴,在哀樂聲中,我們不禁回憶起公公生前的點點滴滴,充滿感傷不捨。

在道士超渡亡魂的儀式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橋段就是道士唱《過橋歌》,引導亡者不要驚惶害怕,讓亡者安心渡過奈何橋。我們依道士的指示,一遍遍地喊著:「阿爸,過橋了!阿爸,過橋了!」道士用哭腔唱這段過橋歌,通過麥克風的擴音,實在是催人淚下,碎人心肝。

為了讓公公在另一個世界也能過好日子,在不捨之餘,我們還請人用紙糊了一座漂亮的「豪宅」靈厝,要燒給他。擇了個日子準備讓公公入厝,公公當然得邀請他的父母親(也就是婆婆的父母親,因公公入贅婆家。)以及早已往生的婆婆一同住進「豪宅」裡。

道士根據族譜和戶籍謄本的資料,填了公公父母親的大名及生卒年月日,請他們一同來領受供品及入住「新厝」,舉辦祭拜儀式後,道士要我們用兩枚十元硬幣「搏杯」(擲筊),看祖先都領到祭品了沒有?奇怪,卻一直擲不出「允杯」,我們心裡想:「啊,難道祭拜儀式哪裡出了錯?讓祖先生氣不來了嗎?」

這時公公生前的師父,一家廟宇的堂主剛好來到現場,他看了看代表公公父母的紙人和上面的名字,直說不對不對,說公公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阿嬤是另外一個人才對。然後這位能夠通靈的師父閉著眼睛到另一個世界和公公溝通,公公的爸爸,也就是我們的阿公告訴他,阿嬤的確是另外一個女人才對。

靈厝豪宅擲筊入住

原來當年公公隻身一人隨國民政府來台,無依無靠,後來認識了婆婆並入贅婆婆家。婆婆是個養女,她的爸爸結婚後沒有生育,於是領養了婆婆。想不到沒多久婆婆的養母撇下婆婆父女求去,另投他人懷抱。為了照顧年幼的婆婆,婆婆的爸爸經人介紹和另一位女子生活在一起,也就是我們的小阿嬤。

小阿嬤很照顧及疼愛婆婆,對婆婆的爸爸也很好,所以我們的阿公很感恩這個小阿嬤的付出,雖然無名無分,但阿公只承認這個小阿嬤,也只想邀請她住進「豪宅」一家團圓。聽完這個故事,我們只好趕緊道歉,接著又禮貌地請走大阿嬤,重新填寫了小阿嬤的生卒年月日,再重新祭拜一番,進行儀式,請他們一家入厝團圓。阿貴叔說這樣兩位阿嬤就不會吵架了,這次果然很快就擲到允杯。

瞻仰遺容火化道別

接下來是公公的頭七,也叫頭旬,一樣要請道士來誦經超渡,祭拜儀式要一整天,當晚還要「圍庫錢」,燒大量的金銀財寶給公公享用。隔七天要作二旬、接下來是三旬。三旬是女兒旬也是公公出殯的日子。我們在家裡先祭拜一番,再跟隨道士去殯儀館,族親和友人也到殯儀館參加公公的告別式。我們跟隨道士到化妝間領出公公的大體,接著公公入殮,然後舉辦家祭和公祭,我們跪拜叩別公公,公祭則由地方議員代表致詞。

公祭結束,我們隨著道土圍著靈柩繞行,瞻仰公公遺容,見公公最後一面,公公面容安祥,道士在一旁不斷誦經助念並說吉祥話如:「子孫代代大富貴有沒有?」我們則要回說:「有喔!」;「子孫代代出狀元有沒有?」、「有喔!」最後跟著道士大聲喊:「發喔!發喔!」然後才是開始蓋棺與封釘的最終程序。最後,公公的靈柩要進火爐焚化,因為心疼公公再受痛苦。我們不能免俗地喊:「阿爸,火來了,快走!」。

從殯儀館回來再祭拜一番,當晚則要燒庫錢和靈厝給公公,葬禮總算圓滿結束。然後孝男孝女才可以脫掉孝服,去刮鬍子剪頭髮,(因為在治喪期間不能刮鬍子剪頭髮),公公的骨灰罈則擇日安葬在南港軍人公墓。

儀式繁瑣葬之以禮

比起台灣繁瑣的喪葬儀式,我的家鄉泉州一帶要簡單多了,在我的家鄉,人往生後通常第二天就出殯了,頭七再招魂回來,但對已逝親人的不捨和懷念是一樣的。公公生前是個善良、和藹可親的老人,如今他走了,我們相信公公隨菩薩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了,而我們對公公的愛將化作綿綿無絕期的思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