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罹患小中風快快降血壓?萬萬要不得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民眾俗稱的「小中風」是指暫時性腦缺血,它是中風前兆,患者可能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症狀,通常數分鐘或數小時恢復正常;若置之不理,三個月內中風機率達30%至50%。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報導】

突然單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勿任意服用降血壓藥。醫師說,缺血性中風患者亂吃降血壓藥,血管阻塞會更嚴重。

放任不就醫 中風機率30%-50%

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威宏表示,民眾俗稱的「小中風」是指暫時性腦缺血,它是中風前兆,患者可能出現臉歪嘴斜、口齒不清等症狀,通常數分鐘或數小時恢復正常;若置之不理,三個月內中風機率達30%至50%。

一般而言,暫時性腦缺血症狀,24小時內可完全恢復,但磁振造影(MRI)檢查,仍可能發現腦血管阻塞痕跡。患者若未就醫,找出致病原因並治療,恐會演變為中風。

黃金治療期 兩小時內快處理

陳威宏說,血管阻塞或出血、動脈瘤破裂引起蜘蛛網膜下出血,皆會導致腦中風,其中以缺血性中風最常見,占中風比率七成以上。暫時性腦缺血的治療方式與中風無異,患者應把握黃金治療期,兩小時內就醫,由醫師評估病因,給予不同治療方式。

缺血性中風 降血壓反而堵塞

一旦發生腦中風,最好別自行讓患者服用降血壓藥。陳威宏說,通常出血性中風治療方式為降血壓藥,或開刀引流出血;若是缺血性中風,因血管已阻塞,一旦服用降血藥反而會造成血壓太低,血流推力減弱,腦血管阻塞情況加劇。

台北榮總腦中風加護室主任翁文章說,缺血性中風發病三小時內應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約三分之一腦中風患者可恢復至正常功能。不過,即使在黃金時間內治療,仍有7%至8%的人注射血栓溶解劑後出血。

超過三小時 建議觀察再施藥

一旦患者發病超過三小時,醫師建議觀察就好,再視情況給予阿斯匹靈或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以免中風範圍擴大;這時施打血栓溶解劑,阻塞血管一下子打通,血流瞬間衝力太大,恐怕增加出血機會,反而易弄巧成拙。

翁文章說,如果發生暫時性腦缺血,儘管情況已好轉,患者仍須就醫檢查,找出真正致病因,預防未來中風。


是否小中風 留意5徵兆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至於醫學上所說的「小中風」,並非指暫時性腦缺血,而是腦部小血管阻塞,是真的中風,由於症狀不明顯或極輕微,稱之為「小中風」。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案例故事:鄭老先生和家人共進晚餐時,手中的筷子突然掉下來,手腳末端直發麻,他馬上把這些異狀告知家人,緊急送醫後,醫師診斷是「小中風」,幸無大礙;但也叮嚀他,千萬別忽略這個警訊,更要注意日後中風的危險。

暫時性腦缺血 發生時間短

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威宏指出,中風是國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一般人俗稱的「小中風」,指的是「暫時性腦缺血」,它是因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引起中風症狀,但由於時間非常的短暫,並不會造成神經性永久的損傷,當時間一過,身體就又恢復正常。

至於醫學上所說的「小中風」,並非指暫時性腦缺血,而是腦部小血管阻塞,是真的中風,由於症狀不明顯或極輕微,稱之為「小中風」。

小洞性梗塞 病人可能無感

另一種比較輕微的中風,則是「小洞性梗塞」(lacunar infarcts),它發生在腦部末梢小血管出現栓塞,但病人可能不知覺有任何症狀,或者只持續在五分鐘或幾小時以內,但經由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檢查,則可發現腦血管有細微的堵塞,留下直徑小於1.5公分的小洞,因而稱為「小洞性梗塞」。

曾小中風 再發機率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上述的症狀可能很快會消失,但它可能是未來發生更嚴重腦中風的先兆。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耀棠強調,即使只是腦部小血管的阻塞,「小中風也是中風」,不論它發生時間多短、之後是否緩解,病人都不可疏於注意,雖然它傷害腦部的範圍很小,但要「見微知著」,因為它的危險還是存在的。

朱耀棠說,曾發生短暫中風症狀的病人,其後再發生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到5倍。

▇ 小中風5大症狀

1. 突發性半邊感覺異常:患者會感覺半邊手腳或臉突然沒力或麻木,手拿的東西突然掉下來。

2. 突發性語言障礙: 患者說話突然講不清楚、大舌頭、失語;或者聽不懂別人的話。

3. 突發性劇烈頭痛:頭痛原因不明。

4. 突發性暈眩、平衡感喪失:患者突失去平衡,走路傾向一邊,或動作不聽使喚擺向一邊。

5. 突發性視力喪失:患者單眼會有短暫性視力模糊、眩暈,看東西有雙重影像。


放任三高狂飆 腸子也會中風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一般高血壓是主動脈血管內膜硬化而變得脆弱,血壓控制不當,脆弱的動脈內膜與原有的動脈肌肉層剝裂,無法供應器官正常血量,可能導致器官壞死,或血管破裂,造成中風。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報導】

上校退伍的男子腹部劇痛到便血才就醫,醫師檢查發現是腸中風,且是極罕見因「上腸繫膜動脈剝離」造成,還好在黃金時間內救治,且不必開腸剖肚,放上支架撿回一命。楊先生說,「此後會好好善待身體」。

上腸繫膜動脈剝離 罕見案例

台中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余榮敏說,腸中風並不罕見,但這起個案不是主動脈引起,而是旁邊的上腸繫膜動脈剝離造成腸中風,世界文獻紀錄僅七十例,相當罕見。

余榮敏解釋,一般高血壓是主動脈血管內膜硬化而變得脆弱,血壓控制不當,脆弱的動脈內膜與原有的動脈肌肉層剝裂,無法供應器官正常血量,可能導致器官壞死,或血管破裂,造成中風。

他表示,病患是上腸繫膜動脈剝離造成腸子缺血幾乎壞死,剝離處位在主動脈旁的大支動脈,造成剝離的情況極罕見,余榮敏說,病因還不了解,但高血壓病人就是要提高警覺。

易誤判為腸胃疾病 死亡率高

六十歲的病患上校退伍,很能忍痛,他長年有胃潰瘍病史,今年二月份他的腹部劇痛,忍到臉色發白、手腳冰冷才送醫。

醫師從電腦斷層影像判斷患者的動脈血管剝離,進一步作血管攝影,當時看來楊姓男子的腸子只剩一點點還正常,血流不過去,再不治療會堵起來,腸繫膜動脈所供應的腸子就會壞死,死亡率幾乎百分百。

醫師指出,腸中風極可能被誤判為腸胃疾病,但腸中風是動脈剝離,屬急症,死亡率達七成以上,幸運的是很快確診,雖然患者忍痛延遲就醫,但在八小時的黃金時間內動手術,撿回一命。

大腿動脈置入導管 免動大刀

余榮敏指出,上腸繫膜動脈剝離的病患,以往用傳統手術得開腸剖肚,且裂掉的血管很脆,重建難度高。現在採導管治療,從右大腿動脈放入導管,置入支架,免去動大刀的危險,世界只有十次支架成功的記錄,因病例少、且是近年才發展的手術。

動脈剝離的預防之道是控制血壓,在鬼門關前走一趟的病患說,他深切體認「怎麼對待身體,身體就怎麼回報。」他不喝酒了,每天走四公里,作息正常,要善待自己的身體。


血管塞車了 三高是禍首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對於小中風的前兆,甄瑞興說,依其在大腦部位而定。例如發生在運動中樞時,會造成單邊一下子沒力;在視覺中樞會短暫單邊失明;在感覺中樞會產生麻木不適感。但假如發生在腦前葉位置,則屬沒有症狀的區域,根本不會出現症狀。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報導】

小中風是腦部血流暫時被阻斷,但其症狀輕微,且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會在24小時內恢復(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所以經常容易被人輕忽。不過,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說,小中風是上帝給患者的警告,千萬不容忽視。

對於小中風的前兆,甄瑞興說,依其在大腦部位而定。例如發生在運動中樞時,會造成單邊一下子沒力;在視覺中樞會短暫單邊失明;在感覺中樞會產生麻木不適感。但假如發生在腦前葉位置,則屬沒有症狀的區域,根本不會出現症狀。

遺傳/三高慢性病 有家族病史

甄瑞興說,小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少運動、長期抽菸及酗酒的人。另外,本身或父母親曾有中風病史,也要多加留意。

他表示,中風本身不會遺傳,但是父母親曾中風過,代表他們有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遺傳因子,會增加自身罹患小中風機率。

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神經內科主任黃啟訓說,相較於一般人,高血壓、高血脂患者中風的機率多出2至3倍,糖尿病人中風的機率多3至5倍。

老化/60歲以上 中風機率增

黃啟訓表示,年齡愈大,小中風或是中風機率愈高。經過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紀的增長,60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會有中風的情形。

飲食/遠離鹹甜油 蔬果魚多多

在預防方面,適當的飲食與運動,定期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是遠離小中風的不二法門。甄瑞興說,平時要有均衡的飲食習慣,飲食要清淡少鹽為主,做到低鹽低脂。

甄瑞興指出,有高血壓的人不能吃太鹹;糖尿病患者應遠離過甜食物;膽固醇過高的人則少碰油膩食物及動物內臟。

黃啟訓建議多吃蔬果及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秋刀魚等含不飽和脂肪酸,有效降低膽固醇,有助防止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發生。

習慣/菸酒要戒除 壓力要排除

黃啟訓表示,除醫療以介入的方式,改善三高等疾病外,透過戒菸、戒酒、排除日常生活壓力等,都可以降低小中風、中風的機率。此外,預防小中風應注意休息、睡眠時間及質量。

運動/天天動一動 但不能過度

適度的運動也不可或缺。民眾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其中適度的運動如慢走、步行、體操、土風舞、太極拳等,每天30分鐘為宜。運動時若有呼吸困難、臉色蒼白,表示運動過量,應適當地調整運動量。


醫師:曾小中風 再發機率大增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即使只是腦部小血管的阻塞,「小中風也是中風」,不論它發生時間多短、之後是否緩解,病人都不可疏於注意,雖然它傷害腦部的範圍很小,但要「見微知著」,因為它的危險還是存在的。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報導】

曾小中風 再發機率大增

雖然小中風的症狀可能很快會消失,但它可能是未來發生更嚴重腦中風的先兆。

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耀棠強調,即使只是腦部小血管的阻塞,「小中風也是中風」,不論它發生時間多短、之後是否緩解,病人都不可疏於注意,雖然它傷害腦部的範圍很小,但要「見微知著」,因為它的危險還是存在的。

朱耀棠說,曾發生短暫中風症狀的病人,其後再發生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到5倍。

千萬別輕忽/多次「小洞性梗塞」 恐引血管性失智

朱耀棠說,「小洞性梗塞」患者如果多次發作,可能會傷及腦部顳葉或額葉的血管及神經,會導致患者的記憶、認知受損,進一步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失智症,或加速阿茲海默症惡化,有的患者則是情緒或人格的改變。

因此,陳威宏和朱耀棠都指出,小中風就要當作一般急性中風處理,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史的患者,平日需按時服藥控制,並積極改變生活形態,少菸少酒及減少攝食高膽固醇食物,以降低二度中風及失智的機率。


名人案例/那陣暈眩後… 陳菊「動」起來

聯合新聞網 2012/05/28

發生首次小中風的族群通常有幾大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抽菸族、長期壓力、肥胖、不運動等。由於政治人物常因行程滿檔,體力、睡眠透支,又不重視飲食、運動,若沒有注意到血壓升高警訊,就是小中風高危險群。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報導】

綽號「花媽」的民進黨代主席、高雄市長陳菊,瞇瞇眼、福態身材等親民形象深植人心,她的身體健康卻也一向是外界關注焦點。2007年4月,陳菊首度因「感冒」住進高醫,後來醫師證實是小中風,住了一個半月,才終於獲得醫師首肯「放人」。

以為小感冒 卻暈得太厲害

5年來,陳菊陸續因腎臟發炎、跌倒意外入院,連普通感冒也被外界拿來大做文章,還常被誤傳中風復發,因此只要一提到跟健康相關話題,市長就覺得「很感冒!」但其實醫師表示,以一位曾經發生輕微中風的患者而言,「市長是位很稱職的病人!」不僅定期回診檢查,飲食變得清淡,也養成每天抽空運動的習慣。

陳菊發生小中風當天,早上起床時覺得暈眩,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硬撐著如常工作,到了中午暈眩症狀卻加劇,趕緊到高醫急診。醫師檢查出陳菊輕微中風,要她住院治療。這趟住院,陳菊待了一個半月,也讓她足足瘦下4公斤,醫師要求她持續復健、減重。

稱職的病人 減重再加把勁

高醫副院長賴文德是陳菊的主治醫師,他表示,發生首次小中風的族群通常有幾大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家族史、抽菸族、長期壓力、肥胖、不運動等。由於政治人物常因行程滿檔,體力、睡眠透支,又不重視飲食、運動,若沒有注意到血壓升高警訊,就是小中風高危險群。另外,近幾年30、40歲青壯年族群因長時間使用電腦,又懶得動,發生小中風機率明顯增加1成以上。

賴文德說,小中風顧名思義是發生在微小血管,影響幅度較小,症狀也具有「可逆性」,只要在3個月黃金期內配合減重、復健和飲食控制,就能恢復良好。當時醫療團隊要求陳菊嚴格執行飲食、運動計畫,做好健康管理,「雖然在減重上,市長還有努力空間。」不過陳菊百忙中定時回診、運動,「已算是很稱職的病人!」


做研究少運動 35歲博士生中風

作者: 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6月1日 上午2:43

中風不是老年人專利!台大一名博士生平日做研究太操勞、少運動,日前在家中用餐時突然右半邊肢體不能動,家人趕緊將他送往國泰新竹醫院急救。腦神經內科主任陳正強在黃金3小時內為他注射血栓溶解劑,救回健康人生。

「真的嚇死了,以後要多注重養生!」這名博士生是新竹人,年約35歲,日前返回老家卻中風,他說,為拚畢業,都在做研究,很少運動、幾乎天天熬夜,系上曾有學姐也發生過類似情況,想到自己還年輕,以後會多注意身體情況,適度休息和多運動。

博士生當天與母親一起用餐,吃到一半突然右手、腳動彈不了,連話也講不出來,母親趕緊將他送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雖然腦部未出血,但卻發生血管阻塞、腦神經輕微壞死情況,造成輕度中風。經注射血栓溶解劑,剛出院時雖仍有手腳不協調,復健後現在已恢復健康。

陳正強分析,研判這名博士生平日作息不正常,加上壓力大、少運動、飲食不均衡,才會年紀輕輕就中風。

陳正強呼籲,要避免中風找上自己,除養成正常作息外,也應避免壓力過大,保持愉快心情,平日就要監測血壓、血糖及血脂肪是否為正常值,抽菸也是許多人年紀輕輕就中風的原因之一。

他也提供簡易4步驟教民眾如何辨識中風。第1「微笑測試」,觀看患者微笑時兩頰是否可均衡移動。第2「舉手測試」,請患者閉眼伸出雙臂10秒鐘,觀其臂是否可均衡移動、垂落不對稱或完全不動。第3「語言測試」,請患者說話,聽其咬字是否異常、口吃、或無法說話;第4「儘速就醫」,把握時間迅速送患者就醫治療。

新竹市衛生局明天下午2點至4點,在竹市身心障礙福利大樓(竹蓮市場斜對面)舉辦腦中風宣導活動,提供中風機率篩檢、藥物諮詢等服務,也教導民眾簡易判別中風方法。


專治中風… 40歲醫師中風 扎針自救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2012.10.07 03:24 am

3年前,40歲的高雄長庚醫師邱顯學正加快步伐趕往腦中風中心開會,突然覺得頭皮發麻、身體右半部慢慢失去知覺,致力研究腦中風議題的他,竟在這段路途中風了!

由四大醫院共同籌備的高雄市腦中風病友協會6日成立,邱顯學應邀現身說法,3年來,他謹守慢活原則,不欠睡眠債、也學會紓解壓力,他表示,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很重要。

邱顯學主修腦神經內科和中醫,在高長中醫針傷科服務,當時生活忙碌高壓,經常半夜1、2點睡覺,早上7點趕開會,長期睡眠剝奪下,讓研究腦中風的他竟在醫院走廊上發生中風,所幸第一時間靠著專業扎針自救,並在黃金時間內由院內醫護人員緊急處置救回一命;邱顯學住院6天期間積極復健,10天就回到工作崗位。

高雄市腦中風中心主任林瑞泰說,台灣每年有1萬多人發生中風,死亡率高達10%,長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即使救回一命,多數仍有肢體癱瘓、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及語言、思考功能,為家庭及社會帶來極大負擔。

林瑞泰強調,為了預防腦中風發生,並將中風後遺症降到最低,南台灣高醫、高雄榮總、高雄長庚、義大醫院集結病友和家屬,共同成立高雄市腦中風病友協會,未來將與衛生局、消防局、社會局共同合作,走入社區推廣腦中風預防與照護。

義大神經內科主任許世斌說,中風患者的重大傷病效期只有1個月,但後續照顧期間長,可說是相當弱勢的一群,期待未來能透過協會為病患爭取更多權益。


搶救腦中風 黃金3小時減少後遺症

自由時報 2012-9-8 文/李建欣

55歲的蔡先生平常晚上喜歡和三五好友一起打麻將,這次因為打麻將一直「放槍」(輸錢),所以前來急診就醫。詢問後得知,他覺得好像看不太清楚左半邊的東西。

透過神經學檢查發現他有左側視野缺損的情形,電腦斷層也發現有右側枕葉中風的現象,經過住院治療後,仍然留下一些腦中風的後遺症。

根據衛生署2011年的統計,腦中風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名,前兩名分別是癌症、心血管疾病。

在台灣,每年約有1萬7000人因腦中風造成失能,是成人殘障的主要原因,同時也造成社會很大的經濟負擔,是使用健保資源前三名的疾病。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年齡、男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等,其中年齡和性別是無法控制的因子,其他可以藉由藥物、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改善,腦中風發生的機率也會跟著下降。

時間就是大腦 儘早就醫治療

萬一不幸中風了,該怎麼辦?只要謹記一個原則,「時間就是大腦」。一旦發生典型的缺血性腦中風,每分鐘會死掉1900萬個神經細胞和12公里的神經纖維,每小時約損失掉2億個神經細胞,所以腦中風應該儘早就醫治療,並在黃金3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但並不是每個腦中風的病人都可以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因為腦中風有很多種,只有缺血性腦中風可以接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

如果已經超過了3小時,可不可以打溶血針呢?溶血針並非萬靈丹,中風超過3小時打溶血針,會造成腦出血的機率大增,且不見得有效果,這是因為腦細胞都已經壞死了;除非經過醫師專業判斷需要施打才能進行。

腦中風的預後和一開始發生的嚴重程度、中風的位置,及類型有關,如同地震一般,發生的規模愈大愈嚴重,或是發生在都市人口稠密和人煙稀少的地方,結果一定不一樣;同理,腦中風發生的位置、影響的範圍會影響最後的結果,如果梗塞的血管愈大,病人的預後也愈差。

腦中風確實可怕,但並不是一種沒辦法治療的絕症,只要謹記黃金3小時的原則,儘早就醫治療,也是有完全恢復的機會。

如果中風時間已經超過3小時,也不要灰心,更需要聽從醫師的指示,按時服藥,避免中風症狀惡化。

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如果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定要及早治療,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規律運動,必定會大大減少中風的機會。

(作者為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


高血壓又抽菸 32歲男中風

自由時報 2012-10-20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台灣的10大死因中,腦血管疾病高居第3位,近年來中風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案例一:32歲的王先生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平日也有抽菸習慣,但因為沒有明顯不適症狀,一直未服藥,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家後,家人發覺他突然說話不清、步伐不穩,立即將他送醫,診斷後確定是腦中風,隨即注射血栓溶解劑,並送至加護病房。

隔日中風症狀很快就改善,經過一個月調養,王先生已能順利返回職場工作。

◎案例二:65歲的王先生原本是外科醫師,有高血壓病史,後來退休擔任講師,有一次,在國外演講完從日本轉機回台,因過勞加上有高血壓,在飛機上中風,到桃園機場後,隨即在黃金3小時內,送至新光醫院救治,目前持續復健中。

年輕化趨勢 醫師籲慢性病患者留意

新光醫院神內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根據美國最近一項研究顯示,20歲至54歲首次中風的病人,佔中風人口的比例從1993年的12.9%上升至2005年的18.6%,中風患者常會遺留行動障礙問題,連帶生活自理也會出現問題,年輕人中風更造成家庭及社會的巨大衝擊。

陳威宏指出,年輕型中風發生原因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抽菸為主,若年紀輕輕就有這些慢性病的患者要特別小心。

目前中風病患中,仍以老年人為主要族群,依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2位,全球每6秒就有一人死於中風,每個人一生中,將有1/6的機率會發生中風。

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醫師表示,阻塞型中風患者若能在黃金3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因受損範圍縮小,可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連立明指出,其實腦中風是可預防與治療的,只要出現突發臉歪、說話不清及單側手無力等症狀,就要趕緊透過緊急醫療系統,立即送到具有緊急醫療中風能力的醫院就醫。


累趴桌上陷昏迷 疑腦中風性命垂危

自由時報 2012-10-31【16:09】

〔本報訊〕聯合報報導,苗栗縣府民政處兵役勤管科長吳秀敏,平常患有高血壓,日前在南投開會過程中,突然倒下癱在桌上,疑因腦中風陷入昏迷,目前性命垂危。

報導指出,47歲的吳秀敏,26日前往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大樓,參加役政署召開的「傷殘退伍(役)全、半癱人員協助」會議,與會中才剛發完言就突然倒下,癱趴在桌上令旁人錯愕,最後還失去意識差點跌落在地上。旁人趕緊將她扶起,並送往醫院急救,過程中她還一度失去心跳和呼吸,院方研判可能是腦中風,目前仍未脫離險境。

苗栗大千醫院表示,台灣平均每天新發生腦中風的人數多達約30人;且最近進入正值腦中風發作高峰的冬季,高血壓、心臟病、過勞、情緒激動的中老年族群,尤其容易發生。


《中英對照讀新聞》Study:Looking old may be a sign of heart risks ─研究:看起來老可能是心臟疾病的徵兆

自由時報 2012-11-13

◎陳維真

Want a clue to your risk of heart disease? Look in the mirror. People who look old with receding hairlines, bald heads, creases near their ear lobes or bumpy deposits on their eyelids have a greater chance of developing heart disease than younger-looking people the same age, new research suggests.

想知道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嗎?照照鏡子吧。新的研究顯示,有髮線後退、禿頭、耳垂附近長出皺紋、眼皮上有凹凸不平的沉積物等老化現象的人,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同齡但樣貌較年輕的人高。

"Looking old for your age marks po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said Dr. Anne Tybjaerg-Hansen of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in Denmark.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泰柏傑格─韓森表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代表心血管不健康。」

A small consolation:Wrinkles elsewhere on the face and gray hair seemed just ordinary consequences of aging and did not correlate with heart risks.

值得小小安慰的是,臉部其他部位的皺紋或灰髮只是一般老化的結果,和心臟疾病沒有關聯。

The research began in 1976. At the start, researchers documented people’s appearance, counting crow’s feet, wrinkles and other signs of age. In the next 35 years, 3,400 participants developed heart disease (clogged arteries), and 1,700 suffered a heart attack.

這份研究於1976年開始。一開始時,研究人員記錄人的外表、計算眼角魚尾紋、皺紋及其他老化跡象。接下來的35年,有3400名受試者罹患心臟疾病(動脈堵塞),1700人心臟病發。

Those with three to four of these aging signs had a 57 percent greater risk for heart attack and a 39 percent greater risk for heart disease compared to people with none of these signs.

有3到4種這種老化跡象的人,心臟病發的機率比沒有這些跡象者多出57%,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也多出39%。

Having yellowish eyelid bumps, which could be signs of cholesterol buildup, conferred the most risk, researchers found. Baldness in men has been tied to heart risk before, possibly related to testosterone levels. (AP)

研究人員發現,眼皮上有黃色突起的人風險最大,黃色突起可能是膽固醇累積的徵兆。過去已發現男性禿頭和心臟疾病之間的關係,可能與睪丸酮的多寡有關。(美聯社)

新聞辭典

crow’s foot:名詞,眼角的魚尾紋。例句:Some say crow’s feet and laughter lines are a sign of good health.(有些人說魚尾紋和法令紋是身體健康的跡象。)

consolation:名詞,安慰。例句:The only consolation for me was that others were worse off.(對我來說,唯一的安慰是還有人比我更慘。)

be tied to:片語,緊密連結。例句:Their cancers are not so clearly tied to radiation exposure.(他們的癌症與暴露輻射並沒有太明顯的關聯。)


陸9歲女吹冷風 竟臉歪嘴斜  顏面神經麻痺 上月「面癱」增3成

2012-12-10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61| 評論數: 0

由於冷風來襲,目前大陸進入面癱的高發期,一名9歲女童頂著冷風走路,竟然「面癱」。而這些患者中,95%是因為受涼和體質虛弱所引起。

華龍網報導,可別不相信坐公車能夠把「臉吹歪」!家住四川沙坪壩區鳳鳴山的男子謝偉,日前在乘坐公車吹風後,突然嘴角歪斜,吃飯、說話都不靈活。一場冷空氣侵襲,使得因顏面神經麻痺的「面癱」患者,前來醫院神經內科和針灸科的比例增長近1倍。

漱口難閉嘴 狂洩嘴角

45歲的謝先生在新橋醫院針灸門診鬱悶不已,他的右邊嘴角眼角歪斜,說話一不小心口水就流出來了。「吹個風都能把臉吹歪!」謝先生擦著口水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前天下班坐的公交車,正好是靠窗戶的位置,因為人特別多,為了讓車內空氣好點,他就將窗戶打開,正好風吹在左面的臉部。「當時還想吹風很舒服,哪曉得第2天醒來洗臉時,發現嘴是歪的,眼也斜了。」經過醫生診斷為,周圍性面部神經麻痺,即「面癱」。

無獨有偶,據新橋醫院的醫生指出,近期收治的面癱患者中,最小的只有9歲,是一名正在上小學3年級的女生。女孩早上上學頂著冷風走路。第2天早晨起床刷牙,用水漱口時,發現嘴無法合攏,水一直往外流,媽媽發現孩子嘴有點歪,趕緊來到針灸科,醫生診斷該女童也屬「面癱」。據了解,面癱這種病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病,不分男女和年齡,而且冬季最容易出現。

《重慶商報》報導,隨著天氣逐漸變冷,像謝先生這種面癱患者逐漸增多,該院中醫科針灸室指出,11月以來,較之前幾個月平均增加了30%。西南醫院、大坪醫院、重醫各醫院收治面癱患者的情況都有明顯增加。其中,又以周圍性面癱發病率最高,約占面癱患者總數的90%。

感冒、體虛 也會引起

一些人不注意自我防護,如喜歡開車時打開車窗,睡覺時開著窗戶等,都容易造成面癱。因為寒風如果長時間直吹臉部,臉部會因過冷刺激引起局部營養神經的血管痙攣,導致該神經組織缺血水腫而致病。也有一部分病人,因過度勞累、病毒感冒等因素使面部神經腫脹、受壓、損害,也會引起面癱。


5分鐘780分! 投籃復健 中風嬤變神射手

東森新聞 – 2013年5月9日 下午2:15

投籃機也可以當復健。台中豐原一名63歲的阿嬤,因為中風半身癱瘓,兒子想到媽媽逛夜市,喜歡玩投籃機,買一個回家給媽媽玩,阿嬤天天投籃,配合復健治療,經過四年,不但可以離開輪椅,獨力步行,還能5分鐘780分,簡直就是神射手。

一球進、兩球進,接著投還是進,阿嬤太厲害了,真的是神射手,不過更厲害的是投籃當復健,讓她從臥病到坐輪椅,接著從輪椅上站起來。患者吳玉滿:「我剛開始買回來投也是10幾分而已,慢慢投現在780幾,五分鐘。」

63歲的老太太吳玉滿8年前中風,經過兩次腦部手術撿回一命,但是左半邊癱瘓坐著輪椅出院,復健半年後,免強可以從輪椅站起來,兒子想到母親喜歡玩投籃機,四年前買了一台,當母親節禮物給媽媽當復健,練出阿嬤神射手,比年輕人還厲害。

投籃機單復健真的有根據,復健師楊文英:「站立平衡做得相當好,她的手眼平衡做得很好,成績不輸青少年,投籃機提供視覺回饋,有沒有進就能看到。」投籃機的娛樂效果,有音效加強趣味,馬上顯示分數,投中了成就感激勵更高分,讓阿嬤興趣高昂,搭配復健師評估治療,加成效果,使得阿嬤神射手變成復健模範。


投籃機復建 癱瘓嬤擺脫輪椅

民視 – 2013年5月9日 下午8:17

要活真的要動!

台中一名63歲的吳姓婦人,8年前中風半身癱瘓,生活無法自理,但她生病前熱愛籃球,兒子於是買了部投籃機,讓媽媽練投順便做復建,就這樣一球一球,訓練手眼協調,花了3年時間,婦人不只擺脫輪椅,能夠行走,現在5分鐘內、還能投出780分的佳績。

進球的涮藍聲、沒停過,是哪位神射手,球球都命中,不是年輕小夥子逞威風,63歲的阿嬤吳玉滿用實力證明,什麼叫「老歸老、還會嚼土豆」。

平均一秒兩球,張手命中,吳玉滿玩投藍機,就像「桌上捏柑」,最高紀錄5分鐘、780分,更不簡單的是,她曾經半身癱瘓過,腦幹兩次開刀的疤,還清清楚楚。

8年前,吳玉滿中風倒下,手術撿回一命,卻半身不遂,生病前她就熱愛籃球,兒子4年前的母親節,買了投籃機送她,就這樣一邊配合醫院復建、天天投籃練協調,一球一球投回了健康。

每一次投藍、吳玉滿都在挑戰得分紀錄,現在NBA季後賽,她更天天守在電視機前,幫熱愛球隊加油,藥補不如食補不如運動補,吳玉滿的成功例子,證明了要病痛不來找,活到老就要動到老。(記者喬祖豫、賴政坤台中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eorgeYeo 的頭像
    GeorgeYeo

    George Yeo 網路自強號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