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網路成癮可致腦結構改變
大紀元時報 2012年01月21日
最新研究發現,上網成癮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與毒品和酒精上癮類似。 (AFP)
【記者孫芸/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上網成癮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與毒品和酒精上癮類似。
BBC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雷皓領導的研究小組,對17名上網成癮的年輕人進行腦部掃瞄後發現了他們腦結構的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網癮患者腦結構的改變。這些研究成果為青少年網癮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研究對象共35人,年齡介於14至21歲。其中17人被界定為上網成癮,他們對「是否不能成功控制、減少、停止使用電腦?」這一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青少年網癮患者的大腦灰質、白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且這種改變主要偏向於負責邏輯理解、判斷、推理的左側半腦。
倫敦國王學院生物心理學教授舒曼說,打電子遊戲上癮的人也發現了類似的腦部結構性改變。
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高級講師伯頓-瓊斯博士說,這一研究有突破性的意義。不過,她認為還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進一步確認這一研究結果。◇
上網成癮如吸毒 損害大腦神經
優活健康傳媒 日期:2012.01.13
隨著平板電腦、無線網路的普及,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已離不開網路,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疾病出現,像是「上網成癮症」,別以為上網成癮症沒什麼,根據中國科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網癮患者的大腦白質纖維束受損、灰質明顯萎縮,受損程度類似毒癮患者,對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腦部影響甚大,更會改變大腦邏輯理解、判斷、推理能力等。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組成研究小組,研究對象年齡介於14~21歲,共35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網癮患者腦結構的改變,研究中發現,其中的17人被界定為上網成癮,他們不能成功控制、減少、甚至停止使用電腦,於是研究人員針對這17名上網成癮的青少年進行腦部掃描,領導這項研究的雷皓表示,青少年網癮患者的大腦灰質、白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連倫敦國王學院生物心理學教授舒曼也表示,在電子遊戲上癮的人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腦部結構性改變。
中國這項研究對青少年網癮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因此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講師伯頓-瓊斯博士說,這一研究有突破性的意義,不過,目前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進一步確認這一研究結果。
為避免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出現網路成癮症,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的衛教文章中指出,對於網路成癮症的問題,「預防勝於治療」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最佳準則,呼籲家長能更重視孩子,早期治療,才不至於過度影響正常生活。
每天黏電腦 16歲「麵龜族」中風
作者: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7月5日 上午2:53
中風一般好發於上了年紀的人,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中風。署立花蓮醫院最近收治一名16歲就中風的高一青少年,急診室主任詹德山提醒整天窩在電腦前的「麵龜族」,要特別注意。
這名16歲年輕病患,就診時已有嘴歪眼斜、右側肢體無力、抽搐等症狀,送達花蓮醫院急診後,經過理學、神經學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左側中大腦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
詹德山說,這名高一學生只要碰到例假日,每天至少守著電腦8小時以上,幾乎不起來走動,上個月初出現不適就醫。
患者的母親說,她兒子除了吃飯時間會走出房外,一有空就躲在房間盯著電腦螢幕,大玩線上遊戲,勸也勸不聽,「沒想到,情況會這麼嚴重」,嘴歪眼斜的,嚇壞了家人。
詹德山指出,現在青少年長時間「宅」在電腦前,整個身形就像是「小麵龜」一樣,一團圓圓的,幾乎不改變姿勢,非到萬不得以也不願意起身活動筋骨,再加上嗜好高熱量飲食,長時間下來,不僅可能造成體重過重,對於成長、發育及心血管循環系統也會有不良的影響。
花蓮醫院復健科醫師林瑞祥表示,原則上每天操作電腦時間不宜超過4至6小時,工作1小時必須休息或走動10分鐘,如果發現視野變形,視力短暫喪失,就要趕快就醫,避免惡化。
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 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
自由時報 2012-7-12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暑期勿放網路假期,慎防孩子成為電玩迷!金車教育基金會上午公布「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數據顯示,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留言或交談,另有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然而,面對網路霸凌,43.7%網友選擇淡定回應,也有39.1%繼續潛水當做沒看到,甚至有5%的青少年會按讚支持。
這項調查針對北、中、南、東12所學校的1468名小五、小六、國一、國二、高一、高二學生,瞭解青少年使用電腦、網路及線上遊戲的概況。
調查顯示,國內網路普及率持續升高,93.2%青少年家中都可以上網,僅有2.59%家中沒電腦,4.22%無法上網,至於東部電腦及網路普及率也比前3年大褔提升,可能因為政府數位普及與輔導資訊化政策。
同時,26.2%青少年的手機可上網,隨著年齡升高,比率也跟著提高,從國小的16.57%、國中的29.58%一直到高中職的33.92%。
這項調查指出,青少年平日使用網路1.82小時,假日3.5小時,最常上網的地點是自己家裏,有82.4%。青少年上網目的前三名是臉書(62.1%)、線上遊戲(58.2%)、線上聊天(54.0%),顯示網路成為孩子們主要社交場域。此外,有21%青少年每天一定要上網看信、瀏覽臉書,過度依賴網路社交,且仍有18.2%的青少年認為網友比較親密。
值得注意的是,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留言或交談,更有11.3%的青少年會在網路上po個人或別人的私密照片,另外,儘管有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但面對網路霸凌,43.7%網友選擇淡定回應,也有39.1%繼續潛水當做沒看到,甚至有5%的青少年會按讚支持。金車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提醒,上網前必須先學習自律,不要讓網路成為青少年肆無忌憚的世界,她也指出,調查中有41.6%的青少年看到網路霸凌會選擇刪除好友,這是值得鼓勵的做法。
為了避免孩子沈迷網路,50%的家長會限制孩子上網,其中72%的家長會限制平日不能上網,家長對上網的限制,有愈來愈嚴格的趨勢。但另一方面,高達81%的青少年認為父母沒有察看自己的網路訊息或留言,僅有22.5%青少年認為父母使用網路能力很好,甚至有17.4%的青少年認為父母的網路能力很差。
曾清芸形容,青少年的網路失序現象,包括「上網停不了、無網不快樂、霸凌視而不見、法律知識不足」,呼籲家長們,限網措施是必要的,但仍應嘗試去瞭解與學習孩子所使用的社群網站,並正視線上遊戲存在的事實,協助孩子選擇建立價值觀,並拉近與孩子間的數位落差,同時,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適時關機,多和孩子互動,並且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
研究:網路成癮 可能成為暴力攻擊高危險群
作者: 徐詠絮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23日 下午5:02
近來發生不少網路成癮引發犯罪的案例,根據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比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尤其是有自戀型、反社會、邊緣性等三類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的研究團隊,針對大學生進行追蹤調查,有效樣本3166人,發現一成到一成五大學生有程度不一的網路成癮,網路使用分成獲取資訊、忘憂增趣、社交交友與解禁慾望四大類,如果大學生想透過網路使用增加樂趣,並做一些現實生活不敢做的、角色扮演、追求刺激等解禁慾望的事情,則愈容易網路成癮。另外,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也發現,包含:自戀型、反社會、邊緣性等三類的性格障礙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網路成癮率分別達66.7%、62.5%、52.2%。柯慧貞教授表示,自戀性格與反社會性格障礙自我意識較強,其中,邊緣性性格障礙者人數較多,較神經質、敵意高、內心常覺得無聊、空虛,線上遊戲角色扮演可以讓他們獲得滿足,但也可能提高暴力行為的危險因子。
從聯合大學林姓學生刺殺女同學,到美國丹佛的電影院槍擊案,嫌犯都有程度不一的網路成癮,柯慧貞教授表示,應該先從教育、線上遊戲分類做起,讓網路成癮者學習如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而不是從網路,同時也要提早辨識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提供有效心理治療,才能避免這類犯罪再發生。
研究:網路成癮 攻擊性高
中央社 – 2012年7月23日 下午4:0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3日電)美國發生電影院槍擊案,媒體報導凶嫌霍姆斯被友人指稱沉迷電玩。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針對大學生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妄想較高,可能提高攻擊的危險性。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研究團隊針對全國3166名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妄想意識和精神症狀傾向較高,可能提高攻擊的危險性;而越想從網路遊戲解禁慾望(追求刺激、做出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角色扮演等),越容易網路成癮。
柯慧貞指出,符合過度使用網路、生活適應不良、無法克制上網慾望等症狀才算網路成癮,一般使用網路的目的如獲取資訊、忘憂解愁、交朋友和解禁慾望,而網路成癮者更偏向「忘憂增趣」和「解禁慾望」,越想從網路解禁慾望者,越容易成癮,且成癮性會隨時間加重。
研究團隊另外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發現性格障礙學生的網路成癮比例高,尤其是較易有攻擊行為的自戀性格、反社會性格、邊緣性格,網癮都超過5成,其中邊緣性格障礙者敵意高,內心常感覺空虛,對自己和未來迷惑,較常透過角色扮演電玩或線上遊戲來滿足。
柯慧貞說,許多網路成癮者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歸屬感或成就感,因此才到虛擬世界逃避,但回到現實中還是會有落差。
柯慧貞表示,就像美國科羅拉多州槍擊案凶嫌霍姆斯疑似也有自我認同性格障礙和沉迷電玩跡象,因此政府應及早加強網路使用素養,分級管理電玩,並輔導網癮的高危險群。1010723
迷網難自拔 青春變調回不去
中時電子報作者: 張翠芬╱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19日 上午5:30
「別以為一個暑假沒關係,沉迷網路天天玩五個小時,就可能毀掉孩子的未來!」許多學生暑假天天掛在網上,作息顛倒,專家學者憂心提出警告,有太多個案只因一段時間沉迷網路世界,結果學業中輟、人生變色,就再也「回不去了」。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從放暑假開始,他天天都在門診叮嚀,請父母陪孩子出門多走走,不要整天宅在家上網玩遊戲,否則開學後就得收拾嚴重的「殘局」。
一位大企業CEO的獨子,本來就讀高中資優班,放暑假天天上網,每天至少五小時,他從遊戲中「頓悟」,認為自己沒必要繼續讀書,網路世界可讓他獲得最大的成就,開學後天天請假不想上學,鬧到最後只好休學,家人帶他就醫,花了兩年仍在治療。
另一位醫學系大三生,因沉迷網路罹患憂鬱症,出現自殺傾向遭強迫住院,需長期服藥治療,父母痛心疾首,原本前途大好的孩子,從此輟學再也「回不去了」。
彰化師大和台大心理系陳淑惠等台灣網路成癮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從全國廿七校、一千六百廿三個有效樣本分析,台灣學生網路成癮現象已無「城鄉差距」,全面滲透到不同學院、年級,盛行率隨著年紀上升,男生比女生嚴重。
國高中大學盛行率逾廿%,高職二年級的男生是成癮最高危險群,這些學生平日每天上網六小時以上,假日更超過七.五小時,等於一睜開眼睛幾乎全天黏在電腦前面。
負責這項調查的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凡是有缺乏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挫折、無聊感、神經質、憂鬱、焦慮等八大危險特質的學生,出現網路成癮的可能較高,應及早注意防範。
另外,研究團隊也突破技術限制,以第三者評量技術編製「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家長版,全球首度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進行測量,推估小一學生成癮比率為三%,小二則大幅躍升到十六%。
王智弘強調,小一升小二是「預防成癮的關鍵點」,現在的小孩接觸三C網路遊戲的年紀越來越早,小一可能仍在玩遊戲機,小二因接觸網路機會增加,成癮比率驟升,教育體系應在這個階段增列相關防治課程,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否則沉迷網路時間越久,形成「慣性」甚至成癮,戒除困難度越高。
智慧型手機普及 白內障趨年輕化
自由時報 2012-10-8【15:02】
〔本報訊〕蘋果日報報導,以往國人大概60歲以上才會罹患白內障,近年因智慧型手機、電腦普及,長期用眼過度,導致患者罹患高度近視,白內障也越趨年輕化,眼科醫生呼籲,應每半年做一次視力檢查,並適度讓眼睛休息。
1名男工程師因盯著IC板設計12小時,近視飆高到2300度才發現罹患早發性白內障,以往國人大概60歲以上才會罹患白內障,然而台灣近10年來,40到50歲的白內障病例已較10年前增加1倍。
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現代年輕人長期盯著智慧型手機或電腦,導致罹患高度近視,而後高度近視也造成眼睛的水晶體混濁,才會導致白內障。
醫生說明,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曝曬紫外線、特定用藥等,都容易發生早發性白內障,而眼睛動過手術者,也最好半年回診一次,及早治療眼睛相關疾病。
閱報秘書:用眼休息
醫生呼籲,每次用電腦,大約50分鐘休息10分鐘,距離螢幕70公分以上,適度熱敷眼睛,增加眨眼速度每分鐘12至15次,並多補充維他命A、胡蘿蔔、魚肝油,都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
大紀元時報 2012年01月21日
最新研究發現,上網成癮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與毒品和酒精上癮類似。 (AFP)
【記者孫芸/綜合報導】最新研究發現,上網成癮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與毒品和酒精上癮類似。
BBC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雷皓領導的研究小組,對17名上網成癮的年輕人進行腦部掃瞄後發現了他們腦結構的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網癮患者腦結構的改變。這些研究成果為青少年網癮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研究對象共35人,年齡介於14至21歲。其中17人被界定為上網成癮,他們對「是否不能成功控制、減少、停止使用電腦?」這一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青少年網癮患者的大腦灰質、白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且這種改變主要偏向於負責邏輯理解、判斷、推理的左側半腦。
倫敦國王學院生物心理學教授舒曼說,打電子遊戲上癮的人也發現了類似的腦部結構性改變。
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高級講師伯頓-瓊斯博士說,這一研究有突破性的意義。不過,她認為還需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進一步確認這一研究結果。◇
上網成癮如吸毒 損害大腦神經
優活健康傳媒 日期:2012.01.13
隨著平板電腦、無線網路的普及,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已離不開網路,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疾病出現,像是「上網成癮症」,別以為上網成癮症沒什麼,根據中國科學院一項新研究發現,網癮患者的大腦白質纖維束受損、灰質明顯萎縮,受損程度類似毒癮患者,對正值成長期的青少年腦部影響甚大,更會改變大腦邏輯理解、判斷、推理能力等。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組成研究小組,研究對象年齡介於14~21歲,共35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了青少年網癮患者腦結構的改變,研究中發現,其中的17人被界定為上網成癮,他們不能成功控制、減少、甚至停止使用電腦,於是研究人員針對這17名上網成癮的青少年進行腦部掃描,領導這項研究的雷皓表示,青少年網癮患者的大腦灰質、白質均出現了結構性改變,連倫敦國王學院生物心理學教授舒曼也表示,在電子遊戲上癮的人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腦部結構性改變。
中國這項研究對青少年網癮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因此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講師伯頓-瓊斯博士說,這一研究有突破性的意義,不過,目前還需要更大規模的研究調查來進一步確認這一研究結果。
為避免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出現網路成癮症,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的衛教文章中指出,對於網路成癮症的問題,「預防勝於治療」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最佳準則,呼籲家長能更重視孩子,早期治療,才不至於過度影響正常生活。
每天黏電腦 16歲「麵龜族」中風
作者: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2年7月5日 上午2:53
中風一般好發於上了年紀的人,事實上年輕人也可能中風。署立花蓮醫院最近收治一名16歲就中風的高一青少年,急診室主任詹德山提醒整天窩在電腦前的「麵龜族」,要特別注意。
這名16歲年輕病患,就診時已有嘴歪眼斜、右側肢體無力、抽搐等症狀,送達花蓮醫院急診後,經過理學、神經學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左側中大腦動脈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
詹德山說,這名高一學生只要碰到例假日,每天至少守著電腦8小時以上,幾乎不起來走動,上個月初出現不適就醫。
患者的母親說,她兒子除了吃飯時間會走出房外,一有空就躲在房間盯著電腦螢幕,大玩線上遊戲,勸也勸不聽,「沒想到,情況會這麼嚴重」,嘴歪眼斜的,嚇壞了家人。
詹德山指出,現在青少年長時間「宅」在電腦前,整個身形就像是「小麵龜」一樣,一團圓圓的,幾乎不改變姿勢,非到萬不得以也不願意起身活動筋骨,再加上嗜好高熱量飲食,長時間下來,不僅可能造成體重過重,對於成長、發育及心血管循環系統也會有不良的影響。
花蓮醫院復健科醫師林瑞祥表示,原則上每天操作電腦時間不宜超過4至6小時,工作1小時必須休息或走動10分鐘,如果發現視野變形,視力短暫喪失,就要趕快就醫,避免惡化。
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 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
自由時報 2012-7-12
〔記者胡清暉/台北報導〕暑期勿放網路假期,慎防孩子成為電玩迷!金車教育基金會上午公布「青少年網路休閒調查」,數據顯示,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留言或交談,另有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然而,面對網路霸凌,43.7%網友選擇淡定回應,也有39.1%繼續潛水當做沒看到,甚至有5%的青少年會按讚支持。
這項調查針對北、中、南、東12所學校的1468名小五、小六、國一、國二、高一、高二學生,瞭解青少年使用電腦、網路及線上遊戲的概況。
調查顯示,國內網路普及率持續升高,93.2%青少年家中都可以上網,僅有2.59%家中沒電腦,4.22%無法上網,至於東部電腦及網路普及率也比前3年大褔提升,可能因為政府數位普及與輔導資訊化政策。
同時,26.2%青少年的手機可上網,隨著年齡升高,比率也跟著提高,從國小的16.57%、國中的29.58%一直到高中職的33.92%。
這項調查指出,青少年平日使用網路1.82小時,假日3.5小時,最常上網的地點是自己家裏,有82.4%。青少年上網目的前三名是臉書(62.1%)、線上遊戲(58.2%)、線上聊天(54.0%),顯示網路成為孩子們主要社交場域。此外,有21%青少年每天一定要上網看信、瀏覽臉書,過度依賴網路社交,且仍有18.2%的青少年認為網友比較親密。
值得注意的是,34%青少年曾在網路上使用不雅文字留言或交談,更有11.3%的青少年會在網路上po個人或別人的私密照片,另外,儘管有58%認為網路霸凌嚴重,但面對網路霸凌,43.7%網友選擇淡定回應,也有39.1%繼續潛水當做沒看到,甚至有5%的青少年會按讚支持。金車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提醒,上網前必須先學習自律,不要讓網路成為青少年肆無忌憚的世界,她也指出,調查中有41.6%的青少年看到網路霸凌會選擇刪除好友,這是值得鼓勵的做法。
為了避免孩子沈迷網路,50%的家長會限制孩子上網,其中72%的家長會限制平日不能上網,家長對上網的限制,有愈來愈嚴格的趨勢。但另一方面,高達81%的青少年認為父母沒有察看自己的網路訊息或留言,僅有22.5%青少年認為父母使用網路能力很好,甚至有17.4%的青少年認為父母的網路能力很差。
曾清芸形容,青少年的網路失序現象,包括「上網停不了、無網不快樂、霸凌視而不見、法律知識不足」,呼籲家長們,限網措施是必要的,但仍應嘗試去瞭解與學習孩子所使用的社群網站,並正視線上遊戲存在的事實,協助孩子選擇建立價值觀,並拉近與孩子間的數位落差,同時,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適時關機,多和孩子互動,並且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
研究:網路成癮 可能成為暴力攻擊高危險群
作者: 徐詠絮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23日 下午5:02
近來發生不少網路成癮引發犯罪的案例,根據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反應、妄想意識比一般人高,有提高攻擊暴力行為的危險性,尤其是有自戀型、反社會、邊緣性等三類性格障礙的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的研究團隊,針對大學生進行追蹤調查,有效樣本3166人,發現一成到一成五大學生有程度不一的網路成癮,網路使用分成獲取資訊、忘憂增趣、社交交友與解禁慾望四大類,如果大學生想透過網路使用增加樂趣,並做一些現實生活不敢做的、角色扮演、追求刺激等解禁慾望的事情,則愈容易網路成癮。另外,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也發現,包含:自戀型、反社會、邊緣性等三類的性格障礙大學生,網路成癮的比率偏高,網路成癮率分別達66.7%、62.5%、52.2%。柯慧貞教授表示,自戀性格與反社會性格障礙自我意識較強,其中,邊緣性性格障礙者人數較多,較神經質、敵意高、內心常覺得無聊、空虛,線上遊戲角色扮演可以讓他們獲得滿足,但也可能提高暴力行為的危險因子。
從聯合大學林姓學生刺殺女同學,到美國丹佛的電影院槍擊案,嫌犯都有程度不一的網路成癮,柯慧貞教授表示,應該先從教育、線上遊戲分類做起,讓網路成癮者學習如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而不是從網路,同時也要提早辨識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提供有效心理治療,才能避免這類犯罪再發生。
研究:網路成癮 攻擊性高
中央社 – 2012年7月23日 下午4:00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3日電)美國發生電影院槍擊案,媒體報導凶嫌霍姆斯被友人指稱沉迷電玩。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針對大學生研究,也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妄想較高,可能提高攻擊的危險性。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研究團隊針對全國3166名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現網路成癮者的敵意、妄想意識和精神症狀傾向較高,可能提高攻擊的危險性;而越想從網路遊戲解禁慾望(追求刺激、做出現實生活中不敢做的、角色扮演等),越容易網路成癮。
柯慧貞指出,符合過度使用網路、生活適應不良、無法克制上網慾望等症狀才算網路成癮,一般使用網路的目的如獲取資訊、忘憂解愁、交朋友和解禁慾望,而網路成癮者更偏向「忘憂增趣」和「解禁慾望」,越想從網路解禁慾望者,越容易成癮,且成癮性會隨時間加重。
研究團隊另外針對567名大學生深入訪談,發現性格障礙學生的網路成癮比例高,尤其是較易有攻擊行為的自戀性格、反社會性格、邊緣性格,網癮都超過5成,其中邊緣性格障礙者敵意高,內心常感覺空虛,對自己和未來迷惑,較常透過角色扮演電玩或線上遊戲來滿足。
柯慧貞說,許多網路成癮者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得到歸屬感或成就感,因此才到虛擬世界逃避,但回到現實中還是會有落差。
柯慧貞表示,就像美國科羅拉多州槍擊案凶嫌霍姆斯疑似也有自我認同性格障礙和沉迷電玩跡象,因此政府應及早加強網路使用素養,分級管理電玩,並輔導網癮的高危險群。1010723
迷網難自拔 青春變調回不去
中時電子報作者: 張翠芬╱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19日 上午5:30
「別以為一個暑假沒關係,沉迷網路天天玩五個小時,就可能毀掉孩子的未來!」許多學生暑假天天掛在網上,作息顛倒,專家學者憂心提出警告,有太多個案只因一段時間沉迷網路世界,結果學業中輟、人生變色,就再也「回不去了」。
三總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表示,從放暑假開始,他天天都在門診叮嚀,請父母陪孩子出門多走走,不要整天宅在家上網玩遊戲,否則開學後就得收拾嚴重的「殘局」。
一位大企業CEO的獨子,本來就讀高中資優班,放暑假天天上網,每天至少五小時,他從遊戲中「頓悟」,認為自己沒必要繼續讀書,網路世界可讓他獲得最大的成就,開學後天天請假不想上學,鬧到最後只好休學,家人帶他就醫,花了兩年仍在治療。
另一位醫學系大三生,因沉迷網路罹患憂鬱症,出現自殺傾向遭強迫住院,需長期服藥治療,父母痛心疾首,原本前途大好的孩子,從此輟學再也「回不去了」。
彰化師大和台大心理系陳淑惠等台灣網路成癮研究團隊調查發現,從全國廿七校、一千六百廿三個有效樣本分析,台灣學生網路成癮現象已無「城鄉差距」,全面滲透到不同學院、年級,盛行率隨著年紀上升,男生比女生嚴重。
國高中大學盛行率逾廿%,高職二年級的男生是成癮最高危險群,這些學生平日每天上網六小時以上,假日更超過七.五小時,等於一睜開眼睛幾乎全天黏在電腦前面。
負責這項調查的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指出,凡是有缺乏自尊、同儕疏離、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挫折、無聊感、神經質、憂鬱、焦慮等八大危險特質的學生,出現網路成癮的可能較高,應及早注意防範。
另外,研究團隊也突破技術限制,以第三者評量技術編製「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家長版,全球首度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進行測量,推估小一學生成癮比率為三%,小二則大幅躍升到十六%。
王智弘強調,小一升小二是「預防成癮的關鍵點」,現在的小孩接觸三C網路遊戲的年紀越來越早,小一可能仍在玩遊戲機,小二因接觸網路機會增加,成癮比率驟升,教育體系應在這個階段增列相關防治課程,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否則沉迷網路時間越久,形成「慣性」甚至成癮,戒除困難度越高。
智慧型手機普及 白內障趨年輕化
自由時報 2012-10-8【15:02】
〔本報訊〕蘋果日報報導,以往國人大概60歲以上才會罹患白內障,近年因智慧型手機、電腦普及,長期用眼過度,導致患者罹患高度近視,白內障也越趨年輕化,眼科醫生呼籲,應每半年做一次視力檢查,並適度讓眼睛休息。
1名男工程師因盯著IC板設計12小時,近視飆高到2300度才發現罹患早發性白內障,以往國人大概60歲以上才會罹患白內障,然而台灣近10年來,40到50歲的白內障病例已較10年前增加1倍。
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現代年輕人長期盯著智慧型手機或電腦,導致罹患高度近視,而後高度近視也造成眼睛的水晶體混濁,才會導致白內障。
醫生說明,長時間近距離用眼、過度曝曬紫外線、特定用藥等,都容易發生早發性白內障,而眼睛動過手術者,也最好半年回診一次,及早治療眼睛相關疾病。
閱報秘書:用眼休息
醫生呼籲,每次用電腦,大約50分鐘休息10分鐘,距離螢幕70公分以上,適度熱敷眼睛,增加眨眼速度每分鐘12至15次,並多補充維他命A、胡蘿蔔、魚肝油,都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