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副總統批中:不能自由呼吸  拜登赴賓大演說放炮 陸生聯名要求正式道歉

2013-5-24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794| 評論數: 0

美中領導人峰會下月初登場,美國副總統拜登卻搶先在一場大學畢業典禮上,對中國大陸「放炮」,批評這是一個不能「另類思考」或「自由呼吸」的國家;此言一出,讓在場的數百位大陸留學生深感羞辱,聯名致函要求拜登正式道歉。

美國長春藤名校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本月13日舉行第257屆畢業典禮,美國副總統拜登應邀發表演說,他期勉這群社會新鮮人,畢業後能一展長才,貢獻所學。

陸生被羞辱 憤憤不平

之後,他話鋒一轉,竟對現場包含大陸畢業生及其觀禮的父母親面前,點名批評中國大陸,先說「中國人正要吃我們的午餐」,接著細數中國本身的問題一籮筐,欠缺美國所擁有的許多東西,例如開放及公正的法律制度、一流的高等學府、充滿活力的風險資本市場,以及創新思維,因為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另類思考(think different)的能力。

他說,「你在一個不能另類思考的國家,如同不能自由呼吸;你不能另類思考,就沒有能力挑戰正統(orthodoxy)觀念,因為改變來自於挑戰正統。」

演說接近尾聲時,拜登兩次提到中國,大談2011年8月他訪問中國大陸10天的種種。

香港《南華早報》網路版大篇幅報導此事,並稱,一位今年自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畢業的大陸留學生張天璞說,「這是一次羞辱的經歷,一場畢業典禮演說,怎麼會變得如此政治?」

張天璞憤憤不平的反駁拜登的言論,「我的祖先挑戰正統觀念,甚至早於他的祖先前往美洲。」他並稱,「經過4年的寒窗苦讀,在期待已久的畢業典禮上,一位應邀發表演說的領導人突然對你說,你和你的國家糟透了,試問你會有何感受?」

英媒批拜登 演說滑稽

報導稱,張天璞和他的同學起草一封要求拜登「正式道歉」(official apology)的信函,至22日已有343人簽名聯署。

英國《衛報》稱,拜登13日演說是「最近畢業典禮演說中最滑稽的」。截至目前,拜登辦公室未發表任何評論。《南華早報》稱,拜登多次因不當言論受抨擊,他曾在專訪中稱俄羅斯是「衰落的國家」。


(六間房劉磊, 新浪微博)【美副總統稱中國不能自由呼吸 中國學生要求其道歉】拜登13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說,稱中國是不能“另類思考”或“自由呼吸”的國度引起中國學生不滿。該校學生已起 草一封信,要求他正式道歉![怒]到22日已有343人簽名,信將被呈遞給校長,再轉交拜登辦公室。 (2013-5-23 10:08)

(人人網用戶) 謝謝 : 拜登的這句話就是對中國全體國民的誣衊。言論可以被控制,思想卻不行,思想是這個世界中最不能被控制的東西。“You cannot think different in a nation where you cannot breathe free; you cannot think different in a nation where you aren’t able to challenge orthodoxy, because change only comes from challenging orthodoxy.” (2013-5-23 10:52)

(人人網用戶) 李長磊 : @林萍在日本:2007年一大陸男子在日本成田機場向李登輝扔瓶子,據傳事後李登輝表示:“個人的抗議是民主國家的常見舉動,希望薛義不但能在日本向政界 領袖扔瓶子,回到大陸也一樣可以。”------同樣的,留學生張天璞可以向美副總統抗議,要求他道歉。但他敢要求中國的一個副縣長道歉麼?要求了後還能 自由呼吸麼? (2013-5-23)

(人人網用戶) 王鐸Tennou : 換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對當局和官員看的這麼緊甚至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才有了今天的美國。 轉自李長磊: @敏奇敏奇:美副總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說中國是不能獨立思考自由呼吸的國度引在場中國學生不滿並起草一封信要拜登道歉,已有343人簽名。 如拜登不道歉,我建議這些愛國學子拿出勇氣,撕毀所有在美獲得的學位證書,有綠卡的註銷回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農村、工礦...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轉自李長磊 (2013-5-24)

(人人網用戶) 謝謝 : 這就是人性。所以需要制衡。中國只有一家人民日報系是可怕的,只有一家南方系也是可怕的,只有一家人民日報系和一家南方系一樣可怕,必須有更多的人民日報系和南方系,才不至於讓它們分別壟斷兩派輿論而為所欲為。 (2013-5-23 07:32)

(人人網用戶) 謝謝 : 唉。。。 “我希望還是給下一代一個好的印象,我們的國家是美好的,我們國家是法治社會。我希望下一代不要重複我的覆轍。我受的已經夠了,我希望我的下一代,還有我親人的下一代,都會喜歡這個國家,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和驕傲。” (2013-5-23 11:51)


全面務實看待大陸的改革

2013-5-25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9| 評論數: 0

5月中以來,北京陸續傳出一些政經領域的新動向、新訊息,透露了今年秋天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可能制定的新政策、新變化。

首先是意識形態、宣傳領域的訊息。一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通知(中辦發【2013】9號文件),在中共內部進行了傳達,要求各級黨員幹部通報學習。

這份文件的核心內容,被概括為「七不講」,否定了諸如公民社會、公民權利、司法獨立等台灣內部早已形成共識的核心概念。

接著,北京官方媒體如《紅旗文稿》、《環球時報》等,連續刊登批判憲政理念的論文、社評,認為「憲政」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專利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排斥、相悖離。

無論這樣的觀念是個別媒體、個別學者的思路,還是代表中共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甚至是中共領導集體的立場,許多期待中共大幅進行政治改革的人因為這些動向而對「習李新政」的未來前景感到悲觀,甚至斷言「習李新政」與自由派知識分子的蜜月期已經提早結束、兩岸的體制差距將漸行漸遠。

我們認為,這樣的判斷太過悲觀,也較為片面,可能只看到了事實的一部分,還少了一些全局觀。另外還有許多新的動向,同樣值得我們觀察留意,並做出總體的估計。

5月13日北京傳出消息,中共中央已成立7個獨立小組,起草涵蓋金融部門、財政體系、土地使用權、生產要素價格、簡化行政審批程序、社會收入不公與戶籍制度等領域的體制改革方案,並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統籌,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領銜方案的起草工作,各小組草擬的改革方案將提交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明年初起在多個層面展開改革。

大陸官方雖然沒有正面證實此項消息,但在同一天,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召開,總理李克強在會上發表講話,大力強調了推動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重要性。就李克強的講話和官方媒體後續的評論來看,中共正在推動一場「簡放政權」、「自我削權」(《人民日報》用語)的革命。

這場中共的自我革命,依照李克強的話來說,「是要解決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問題」,而和前述七大領域改革訊息若合符節的是,北京當局是「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突破口和抓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聽起來比較細瑣,遠遠比不上「政治體制改革」的波瀾壯闊,其實際意義卻相當深遠。

眾所周知,國際經濟形勢複雜,中國經濟即使在國際範圍一枝獨秀,仍不斷面臨下滑的壓力,同時單靠刺激政策和政府直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空間已經越來越有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是要透過政府向市場與社會放權,激發市場經濟活力,讓企業和產業擺脫束縛,持續獲得創新動力,帶動經濟轉型,同時讓能帶來龐大就業機會的中小微企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表面上來看,「簡放政權」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推動經濟增長的目的,但實際上卻和政治與社會體制改革密不可分,道理很簡單,因為這場改革首先涉及政府的放權與限權,而且是「向個人放權、向市場放權、向地方放權、向社會放權」,這就會進一步轉變中央集權的現行體制,同時激發社會組織的生長與活力,雖不高談公民社會,卻實際培育出了充滿活力的民間社會。

其次,當政府對社會經濟的管理越來越用事中、事後監管取代事前審批時,就大大需要建設法治政府,這點北京當局有清楚的自覺,用李克強的話來說就是要「讓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用習近平的話來說就是要「讓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習近平說過「行政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動向來看,「習李體制」確實在推動全面改革上,有著縝密而務實的思路。《人民日報》最近發表評論就指出,「簡放政權」是在「為權力劃出一個明確的邊界,這何嘗不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招?」

台灣曾經走過艱困的行政、經濟與政治的寧靜改革,有得有失。改革必須依循自己的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推動,更需要與文化及經濟、社會發展聲氣相通、同步進展,我們期待北京審時度勢、接連出招。


赴港展出 陳順築見證三地蛻變

2013-5-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 評論數: 0

台灣藝術家陳順築,受邀至香港am space藝術空間,與香港藝術家呂振光展出聯合雙人展《像這樣子的生活》。從事創作近20多年的陳順築,談起香港、大陸等各地參展經驗時指出,1998年「蛻變與突破:華人新藝術」是兩岸藝術發展轉變的關鍵性指標。

陳順築表示,當時展覽僅邀7、8位台灣藝術家參展,其數量相比於高達80多位的大陸參展藝術家,即立現兩岸藝術家的國際能見度差異。不僅如此,該大規模展出繪畫、攝影與裝置等多媒材,向西方觀眾展示大陸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也撼動當時台灣藝術圈在華人世界中的地位。

陳順築表示,早期大陸尚未改革開放;香港接受西方藝術洗禮,無法傳達中國文化特色;澳門與新加坡則是面積過小藝術氛圍尚未成熟。眾多客觀因素考量之下,使用華人語彙創作發展現代藝術的台灣,成為西方國家亟欲探討中國傳統藝術的首要之地。

但好景不常,「蛻變與突破:華人新藝術」將中國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台灣藝術家卻從此漸走下坡。雖然大陸經濟與政治實力崛起,連帶促使藝術發展,不過,陳順築觀察,「大陸藝術創作風格,給予人表層一致與樣貌相似的同質平凡感,創作能量不如台灣。」

曾有望成為亞洲藝術中心的台灣,已不敵大陸當局亟欲發展藝術的野心。不過,陳順築表示,「大陸雖然有其實力,但制度層面仍不夠完善,相比香港仍有段距離須努力。」

香港不論法律制度、經濟自由皆深具實力,因此陳順築認為,「待西九文化區竣工完成,香港有望成為未來的亞洲藝術中心。」

《像這樣子的生活》展覽時間從即日起至6月15日。


美麗北京.美麗台灣 驚豔松山

2013-5-26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2| 評論數: 0

兩年前,浙江省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共同合璧展出名畫《富春山居圖》,傳為兩岸文化交流佳話。如今兩岸再搭起橋梁,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美麗北京·美麗台灣》書畫篆刻精品展,展出北京畫家筆下的台灣樣貌,成為「2013兩岸城市文化互訪系列——北京周」系列活動中,最受矚目的焦點展覽之一。

來自北京的張廣志、鄭山麓、齊慧娟等30多位書畫與篆刻家,或以畫筆描繪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或以筆墨淺淡描摹恆春半島的貓鼻頭,但不論題材內容為何,北京畫家皆透過眼中所看、心之所想,勾勒北京與台灣的風情畫。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張勁林表示,落實兩岸交流從口號化為行動,「其中參展的7位北京畫家曾於4月來台進行寫生,並於此次展覽首度公開亮相其完成作品。」

此次參展中,齊慧娟擅長大寫意花鳥,畫筆之間流露寫意趣味,深得祖父齊白石真傳,尤受各界矚目。首度展出《長樂》與《望和圖》等2件作品,齊慧娟表示,「4月前去國立歷史博物館時,看到池塘的荷花美麗綻放,心裡覺得特別感動,因此便畫下《望和圖》。」

《長樂》中的月蘭花與鴿子,體現自然的單純面貌,也表達她對台灣鮮艷繽紛花卉眷戀不捨。本展覽即日起至28日。


兩岸條例 要與時俱進

2013-5-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原作者: 林建甫

馬英九連任滿一周年。對於未來3年的計畫,馬政府自許要針對兩岸議題,再辦3件大事。其一,兩岸交流不再侷限於經貿、文化,而是擴大包括環保、人權以及法治等議題;其二,設立兩岸人民服務的辦事機構,以就地解決相關問題;其三,修正《兩岸關係條例》。 這三件事,最值得注意是《兩岸關係條例》修正,該條例實施20多年來有幾次小修正,預計這次會是大修正。期待一個符合時代潮流,對兩岸有利的新版本。

兩岸服務業 以人為本

第3屆海峽兩岸服務業論壇24日在台北登場,台灣全國商業總會與大陸中國商業聯合會共同宣布,兩岸服務業將深化合作,攜手共創中華世紀榮景。

大陸十二五規畫,第三產業的GDP比重計畫將由43%成長到47%。去年服務業大陸比重已達44.6%,還正穩步推進中。看來十二五後,47%可望輕易達成。台灣服務業充滿以人為本的細緻服務。21世紀將是服務業的世紀,兩岸攜手服務業發展,最能讓老百姓有感。

林毅夫開講 高增長論

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北大教授林毅夫23日在福建漳州的閩南師範大學開講〈從西潮到東風〉,對近期有關「中國經濟崩潰」的論調不以為然,他認為大陸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相當於1951年的日本,1977年的韓國和1975年的台灣地區。在隨後20年中,這3個經濟體保持了9.2%、7.6%和8.3%的增速。

他推斷大陸未來20年仍有潛力保持年均8%的經濟高增長。經濟分析,其他條件不變是重要的假設;把假設也說一下,可以更嚴謹。

發現鎢礦 國民該獲利

大陸江西省繼2010年發現特大型鎢礦之後,在浮梁縣朱溪礦區又發現一個世界級超過100萬噸的大型鎢礦。目前鑽探工程只尋找到礦體的掃帚把,更大的掃帚身還未找出。江西省本來世界的鎢都。過去估計中國鎢礦儲量就是世界首位,為國外30多個國家總儲量(130萬噸)的3倍多,現在恐怕變4倍多了。

問題是報導都強調發現鎢礦,A股上市公司中,章源鎢業、江西銅業等當地相關公司有望直接獲益。但是國家的財產,最直接受益的應是整體國家、國民。

高貨幣之謎 需要轉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2日舉行「高貨幣之謎」座談,討論大陸貨幣供給(M2)與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已超過200%,爭論貨幣是否已超發?人行官員認為,大陸經濟發展模式特別依賴投資和信貸擴張,導致大陸貨幣供應量偏高;在場貨幣專家則建議,經濟政策應從促進增長轉變為促進轉型,避免一直走貨幣擴張的老辦法。

其實發展資本市場透過債券或股票融資,不依賴銀行的媒介,未來貨幣供應量就可以不要那麼多。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財金組召集人)


謝:憲法保護下 團結和陸談判  指民共有差異才需交流 設框架不切實際

2013-5-25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355| 評論數: 0

兩岸何時展開政治談判最佳?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24日指出,這不是早談或晚談比較好的問題,兩岸談判或政治協商對台灣最有利的時間,應該是台灣人民最團結、對兩岸政策有7成以上高度共識之時最適合談。

謝長廷到政治大學以「兩岸前瞻與憲政發展」為題演說。他說,一個分裂的台灣,不可能爭取到保護台灣,反而內耗且喪失競爭力,憲法是可以保護台灣、促進團結的「台灣共識」。

他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就是現狀。憲法是一種制度的穩定,是共識,也是人權和民主的紀錄。他指出,國民黨的「一中各表」論述中並沒有憲法,他主張「憲法各表」是兩岸各有憲法,依國民黨的論述只有中華民國憲法為合法,則北京豈不成了非法,他們的革命成了叛亂,中共不可能接受。

兩岸應互承認治權

謝長廷說,當前兩岸政策必須是台灣人民最大共識,美國接受和中國大陸忍受;兩岸應該「互相承認治權」,而非「互不否認治權」。他說,中生代提倡台海人權宣言,這其中的前提就是默認「台海是個特殊關係」。

他說,「擱置爭議,先易後難」在經貿層面大家一起賺錢還不成問題,一旦到具體的國際場合,請問如何「擱置」?

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說,只要民進黨不再主張台獨,「我們就會跟他們接觸」。謝長廷說,民進黨與共產黨有差異,才需要交流,藉此降低誤會、降低敵意;對於「任何一方說你要改到跟我一樣,我們才能交流」,謝長廷認為這不切實際。

民共誠意溝通互動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表示,有誠意溝通互動,就不要設定任何框架,也不要說三道四,大家開放的坐下來,才是交朋友、交換意見的開始,而不要誰去規範誰,誰去指導誰。


淘寶不愛 台灣購GO!GO!

2013-5-26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5| 評論數: 0

大陸淘寶網進軍台灣,2012年7月主打「台灣直購,好貨發台灣」,才半年,營收50億元新台幣,月平均訂購量41萬件,緊追台灣電子商務龍頭PChome坐二望一。半年後,淘寶網台灣館悄悄關門大吉,把「台灣廠商帶到大陸網拍市場」的美夢一夕幻滅,近200個台灣賣家淹沒在淘寶網上355萬個商家潮不知去向,超過100萬名台灣館會員無人聞問。

淘寶台灣館2006年11月上線,主打台灣正品;2012年台灣館交易額2億元人民幣,但年增長率低於30%,更遠遜於淘寶113%的年增長率。

難道台灣館是「拿蚵仔麵線比滿漢全席」,交易規模自不量力,才導致關門撤館?當然不!根據經濟部調查,60%的大陸網友願意花多3成以上的價格購買台灣製品,顯然大陸民眾對MIT商品深具信心。但台灣電子商務業者卻望穿秋水,超過9成的台灣賣家網站,因為大陸對台遮蔽,無法透過「百度」被搜尋,顯然問題出在非戰之罪。

制度難題 害慘跨岸網商

台灣商品除難以在大陸網域露出,在商言商,金流、物流成本過高,也是最大阻礙。以在淘寶台灣館開店為例,除了年租躉繳8.6萬元新台幣,每筆交易還要抽6%佣金,導致微型和中小企業想要C2C,卻難以跨越高成本門檻,進入大陸市場。

如果台灣賣家要入駐B2C,就必須實名認證,不僅要在大陸銀行開戶,還要有保人擔保,才能夠取得交易資格,也必需在大陸註冊公司、商標等,很多賣家因此被迫放棄。

另外,訂購台灣商品運費高,必須用支付寶付款,台灣賣家發現「很多大陸人就不買單啊!」

也因此,淘寶台灣館從一開始大張旗鼓看得到的專館,然後慢慢、慢慢變成一個小i-com,最後撤館,台灣賣家被迫分流擠到一堆欄目下,非常不起眼,不小心還找不到。

通路破壞 證明事在人為

難道要坐以待斃,只能坐視大陸5億網民,每年高達2兆人民幣的網購大餅商機流失?台灣能吃得到嗎?

曾經是全球個人電腦龍頭品牌的「戴爾(Dell)電腦」,就是「通路破壞」的最佳利證。戴爾電腦創辦人麥克戴爾,打破實體經銷通路,以郵購、電話或網路對客戶直銷,省去中間通路商的成本,破壞性創新讓戴爾電腦在Lenovo(併IBM)、HP等強敵環伺中異軍突起。

台灣賣家也在絕地大反攻。經濟部到大陸架設「台灣購」導航網站,率領商家整體行銷。只是6月還沒正式開站,就已遇到大陸山寨網站也來搶食,炒熱MIT品牌未戰先轟動。強調台灣正品直送的台湖食品開發則另闢蹊徑,直接切入擔任淘寶店家的採購代理,打破傳統價值鍊,創新通路。

企業思變,通路破壞才能找到創新經營模式,可見事在人為。


新黨王炳忠:失落的一代?希望的一代?

來源: 殷柯望的日誌 2013-05-26 18:49 | (分類:默認分類)

       (註:本文作者寫於2012年1月)

       就在馬英九登上台宣佈勝選的一刻,台北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澆息了大選的火氣,卻不能為台灣青年人的焦慮,找到出口。

  二十歲,英姿勃發的年華,古代的弱冠之齡,亦是今天我們所謂的「首投族」。二十歲,卻也將面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帶來的大衰退,還來不及編織夢想,青春就被無情的現實吞噬。  

近來,時評稱這批在九○年代出生的年輕人為「失落的一代」。他們不是沒有抱負、沒有理想,卻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泡沫中載浮載沉,看著自己的倒影逐漸幻滅。  

  九○年代,在西方的史觀中,曾經代表著一個勝利的年代。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長達四十年的冷戰告終,日裔美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稱之為是「歷史的終結」,宣告自由資本主義取得勝利。 

  如今,西方消費主義的氾濫卻已對全球人類帶來無窮的災難,就像海浪,一波接著一波,永無休止。

  在台灣,九○年代出生的是「解嚴後」的一代。他們的童年在李登輝治下渡過,而中學正是陳水扁時代。他們,少了國家觀念及傳統思想,多了自由奔放及創造力。他們,在黑金及民粹的政治氛圍下成長。他們,視中國為「外國」,而且是文明低落的「敵國」。  

  於是,在大衰退的年代,他們仍困守在海島一隅,找不到出口。大選前一個月,藍綠攻防又回到「九二共識」,但是,除了新黨之外,放諸朝野各界,卻沒人敢坦率的告訴台灣年輕人:「你們的未來在大陸!」其實,稍有見識的人都清楚,台灣的發展不可能擺脫大陸而持續,但卻沒有一個候選人敢像新黨那樣篤定的說:我們要「面對統一,縱橫中國」!  

  這樣有遠見的新黨,卻在現實的政治環境中,被擠壓到幾乎沒有聲音。

  施孝榮在民歌「夢土」中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片樂土,那裡的人和我們一樣,說著同樣的語言......」今天,那裡的年輕人,同樣面臨著失業、高房價等問題,但他們更像三十年前的台灣,仍舊雄心勃勃的擘劃著自己的生涯,相信只要讀書,只要努力,自然能有前途。  

  那裡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一個正在崛起中的經濟體。評論家稱,美國引爆的金融海嘯,是賣出有毒的金融商品,而當前的歐債危機,將比二○○八年的雷曼兄弟更可怕。這是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大陸,以改革開放後穩健而飛快的發展勢頭,在這場災難中屹立不搖。  

  二○一一年的最後幾個小時,北京天壇舉行盛大的跨年慶典,人們在絢爛奪目的光影特效中,迎接二○一二年的到來。這裡,曾經是西方列強入侵的土地,任由八國聯軍的鐵蹄踐踏,殺燒擄掠。當時的中國人,又有誰會相信:辛亥百年後的今天,那些「列強」會乞求中國出資,解決歐債?  

  本世紀四○年代,鴉片戰爭就將滿二百年了。這場標記著中國近代屈辱史的戰爭,同時也迫使中國開啟了現代化的追尋之路。未來的三十年,將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最後階段,台灣的年輕人,有著大陸年輕人較少的活力與創意,如能把握機遇,擁抱同是中國人的對方,失落的一代,也可以是希望的一代。 

  當康師傅收購百事可樂中國公司的那一刻起,從中國走進世界,就註定是「九○後」一代的發展之道。是失落的一代?還是希望的一代?年關將屆,我們也處於路線抉擇的十字路口,前景為何,就在年輕人的轉念之間!


嚮往你那過與不及的存在

2013-5-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17| 評論數: 0 |原作者: (烏仕明/台大研究生.台大台陸學生交流會會長)

這幾天菲律賓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台灣媒體無不轉播雙方的最新交涉進度。近年來,台灣在外交主權上,受到菲、日的壓制,經濟上又遇到了韓國的強力競爭,多少台灣人希望,政府可以像大而有力的後盾支持我們。台灣人應該凝聚、團結起來,讓世界正視我們的國家。

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和在台幾位陸生的對話,我們擔心與憤恨的問題──政府與國家的魄力不足,正是讓他們覺得自由的空間。

其中一個剛從美國大學畢業,來台灣念碩士的同學說,大陸的青年自小從升學、高考直到就業,無不是大把、大把的人在競爭,追逐同一個門檻、同一個窄門,儘管有自己的想法,卻很容易被同一個標準單一化。他在美國感受到美式的民主思維,畢業先回了廣州工作,再從廣州來到台北求學,感觸更加深刻。

這13億的人口過於龐大,單一個人的思想變得微不足道,乃至於存在感特別渺小。

另一位陸生處境雖相反,卻也持類似看法。他是高中畢業來台念本科,碩士想去美國就讀。他在浙江可以考取當地的重點高校,仍選擇來台灣。「我深信自己是獨特的,但在大陸,根本沒有餘力發掘自己的獨特性。你只能先拚升學、考研,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成長經驗,除了補習班可能有所不同。然後在一定的社會地位時,才有餘裕實現自己的機會。」

他到了「傳說中」自由與開放的台灣,安排課外行程滿滿:逛創意市集、音樂會與夜市,偶爾調研台灣的宗教團體。「這裡的發展感受不到權威的推力,幾乎都是自主的意志與訴求,我可以無拘束地與各式的人交換意見。」

我曾到過幾個不同國家的城市,每當要自我介紹是來自哪個國家時,一遇到比較沒有國際概念的異國人,都要費盡唇舌解釋一番;自己雖是華人,但我不拿中國護照。也就是說,依舊難以避開「中國因素」,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反之,中國人在外,從不需要解釋,他已是一個舉世皆知的標記,無論是來自經濟、軍事或文化上的崛起。不管國家是否真的照顧人民,至少,不會輕易地與中國政府作對。但陸生說,「我還是不喜歡人家從『中國人』的刻板印象來認識我,好像我們中國人都是相似的個體。」這五星旗過於龐大,蓋過了群眾的臉孔。

回頭看看台灣的處境,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管道彰顯個人特色,言論發表、集會也容易得多,卻也期待更多人承認我們,這是多麼諷刺的希望。例如有立委正準備自製外語短片,澄清菲律賓的爭議。對岸的青年,則希望政府多退一點空間,好讓他們能夠在「大中國」的旗幟下,吶喊出一點自己的聲音。

其實台灣也有公權力糾紛的問題,例如文林苑、美麗灣,但這看在這幾個大陸年輕人眼裡,「在我家鄉,這算是常見的事」。


台灣網民「哈陸風」

2013-5-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4| 評論數: 0

大陸媒體報導中國大陸海軍已實際控制南海仁愛礁,台灣網民狂發文吐槽自己政府,認為處理菲律賓事件太過軟弱,稱讚大陸夠強硬,形成一股「哈陸」風。

這種現象似曾相識,2010年兩岸擴大交流,大陸突然吹起「民國風」,追捧「民國範兒」,微博上有關與台灣對比的文章都會受到大量轉發,甚至出現所謂「國粉」,當然,也有一些批評台灣政治現象的文章。但隨著兩岸交流日深,大陸網友看待台灣已漸趨理性,更能夠體諒台灣在民主以及政黨政治中,有其必須妥協的難處等,對台灣的看法,也更貼近真實。

這樣的改變可以從《旺報》「微博論台灣」專欄看見。過去,大陸網友在討論台灣的微博中,時常可以看到對台灣人文、制度的褒揚往往流於表面,並不真實;現在對台灣政經情勢的分析,有褒有貶,且言之有理。

菲律賓槍殺我漁民事件不僅在台灣引起熱議,大陸網友也同步關注,評論台灣民間的反應與政府的處置,分析台灣的政治現實與國際關係都能到位,意見中肯,不再只是以「粉絲」或「敵對」心態,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台灣。對於大陸網友「國粉」冷卻的現象,台灣也不必憂心,「冷靜」反而可以提高大陸網民意見對台灣的參考值。大陸網友相對較重視政治與軍事議題,較受民族大義等情感因素左右,台灣政府如何處理釣魚台、南海等領土的爭議問題,就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台灣若要提升大陸民眾對台灣的觀感,增進兩岸民眾相互好感,就必須展現魄力,妥善處理民族感情議題。

台灣網友的「哈陸」現象,大陸也無須喜形於色,這只是代表台灣已逐漸轉變過去「仇共」教育所造成的社會刻板印象,能以更寬闊的心態看待大陸的發展,只要做對的事,台灣民眾會不吝鼓掌,但民眾會以公平的態度與相同的標準要求兩岸政府,大陸也應該持續做好榜樣,讓台灣人能感到敬佩。

兩岸持續深度交流後,過去那些只看到台灣自由開放表象而過度吹捧台灣,或台灣人盲目羨慕大陸政府有力、人民有錢的言論將會越來越少,「國粉」或「哈陸」都只是過度期待產生的現象,相信雙方民眾將回歸到政策優劣的理性比較。

兩岸民眾破除對對方的完美想像,才能貼近真實的對岸,兩岸關係也會更正常化。


中美共同領導 共創東亞和平

2013-5-27 06:16|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2| 評論數: 0

白宮近日宣布,歐巴馬總統將於6月7日在南加州的「安那伯格莊園」會晤前訪中美洲的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中美元首不乏在重要國際場合見面的機會,歐巴馬明年還可能受邀再訪北京,華府此刻卻急於安排「歐習會」,顯見歐巴馬期望深化與習近平的私誼,穩定中美關係並共建東亞和平與穩定。

北韓核武危機和中日釣魚台領土爭端,是東亞區域安全動盪的兩大主因。能否緩解朝核與釣島衝突,關鍵取決於中美是否真誠合作。前者要看北京外交斡旋的結果,達到既堅持朝鮮半島非核化的目標,又能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敦促北韓重啟六方會談;後者的問題則在於,美國必須管控日本安倍內閣的脫序行為。

歐巴馬急於和習近平見面,無論其目的為何,都傳遞了美方對中美建構新型夥伴關係的重視,北京似乎也有善意回應。

5月22日當天,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派遣特使崔龍海前訪北京,美國務院就同時發布新聞,聲稱中方事前已通知華府,明示中美在朝核議題的合作從未間斷。國際媒體據此認定,中美正漸進地走向G2領導模式,共同控管未來的東亞新秩序。

中美已構成當今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國際間眾多問題若缺少中國參與、介入或協助,美國都很難單方面處理。朝核問題印證,美國的經濟制裁與武力威嚇,遠不如北京採取恩威並濟手段來得有效。北韓特使崔龍海近日明確表態,願意接受北京的建議與各方展開對話,顯示北韓可能重啟六方會談。

美軍太平洋司令洛克利爾公開聲稱,美國如果想在本世紀維繫全球領導地位,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亞太安全環境的變化。他認為,美國只有與中國建立穩定、高效率、具建設性的夥伴關係,才可能實現全球戰略目標。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日前也在「中美經濟關係論壇」會議上重申中美建構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強調中美應該成為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

中美兩強未來的競爭很難避免,但衝突可以避免,關鍵在於美國究竟把中國崛起視為「威脅」或「機會」?以中日釣魚台衝突為例,美國過度偏袒日本,到時未嘗不會「搬石頭砸到自己的腳」。

日本安倍首相的作為,與其謂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戰略,不如說是想修憲和重整軍備,最終成為東亞新霸權。安倍在5月下旬派特使飯島勳密訪平壤,事先還蓄意隱瞞美國和六方會談的相關國,足見安倍為達政治目的,而輕忽美國的戰略利益。

華府官員面對中國軍事崛起,即便內心感到憂慮,也不致於公開承認美國的東亞戰略針對中國。今年2月安倍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竟然公開闡述日本圍堵中國的計畫。3月間,習近平首次出訪俄羅斯,安倍隨後就與俄方簽署20多億美元的經濟協議。中國因為召開「中非合作論壇」而成功地開拓非洲市場,日本隨即也倡議舉行「非洲開發會議」,今年已至第五屆。中國總理李克強最近才剛訪問印度,安倍立刻宣稱將在5月底舉行日印峰會,長期提供印度核能與新幹線技術。

種種跡象顯示,北京希望建構的新型大國關係,美國並非唯一對象。中國著眼於長期的全球戰略布局,於今已和俄羅斯及印度具有建立良性競爭與合作大國關係的共識,它對美國的亞太戰略或形成某種牽制,但東亞和平與穩定,主要仍視中美關係走向。中美多合作而少對抗,許多問題多能迎刃而解。

基於《美日安保條約》,美國或不會以日本利益換取改善與北京的關係,但亦不宜任由安倍政府所擺布。中日關係在安倍首相任內恐難有大幅改善,北京與華府則有寬廣的合作空間。中美合作並共同領導亞洲邁向繁榮、和平與安定,右翼軍國主義的日本終會被邊緣化。


台美新協定 送到立院「不見了」

作者: 記者高凌雲、舒子榕/台北報導 | 聯合新聞網 – 2013年5月26日 下午2:52

中華民國駐美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今年2月5日重新簽署「台美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行政院院會3月7日通過,首度送立法院備查,三個月過去,這項重要協定卻遲遲未在立法院通過備查。原來立法院裡根本找不到這項協定,立委無法得知協定具體內容,但是美國在台協會網站卻公開這項協定內容,顯示政府處理內外不一。

台美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最初是在與美國斷交後,雙方在1980年10月2日簽署,30多年來都沒以修定,直到駐美代表處發生劉姍姍案後,台美雙方才開始修正台灣駐美人員待遇。

美國聯邦公報也查不到

2月5日外交部說明台美重新簽訂協定,給予駐美代表處人員新的外交優待,這項協定在3月7日行政院院會通過,送交立法院備查後,這個協定就不見了。政府沒有公開台美簽訂的協定全文,美國聯邦公報也查不到。不過,美國在台協會公布了內容。

據指出,我方在駐美人員簽證待遇上,沒有獲得美方禮遇,新協定不含駐美人員簽證待遇,我駐美人員使用簽證仍屬商務性質,美國雖優待加駐無停留期限,但是駐美代表處人員出入美國,都被當成商務人員,而非外交人員。

有處長級官員離開美國後,返美入境被取消簽證無停留期限註記優待。

幕僚:王金平指示暫不處理

立委向立法院查詢,立法院幕僚都說是立法院長王金平指示暫不處理,因為立法院會期的最後時間要處理政府預算。但是台日漁權協議比台美協定還晚兩個月簽訂,5月行政院院會通過,立法院馬上通過台日協議交付外交國防委員會備查,目前等待召委排定議程,立法院宣稱要審預算,台美協定不能付委的說法,兩相矛盾。

這項台美外交協定,立法院議事單位遲不排入院會報告事項,立法院黨團索取協定文本,立法院議事單位不提供,立法院神祕隱藏台美協定,可是美國在台協會卻公開內容,讓許多立委覺得不可思議。這項協定是在2月立法院新會期報到後簽署,這個會期5月31日就要休會,但仍然沒有通過立法院備查。

台美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

1.保留雙方在1980年給予對方外交人員的特權、免稅暨豁免待遇。

2.增加對雙方代表機構派駐人員及其家屬的法律保護:

完全的刑事管轄豁免、不受逮捕拘禁、豁免作證義務、及其財產獲更多保護等。

3.華府駐美代表處之外的辦事處,無法享有完全刑事豁免:

規定除非觸犯一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行,否則不能予以逮捕或拘禁,至於豁免作證義務,辦事處所有人員也只享有有限度的豁免權。


僑社改掛五星旗「與台灣關係淡了」

【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舒子榕/台北報導】2013.05.26 02:51 pm

前立委孫國華:僑委會多年來的僑務政策錯誤

美 國舊金山華埠的中華總會館,長年支持中華民國政府,懸掛中華民國國旗,現在傳出要改掛中國大陸五星旗,舊金山僑社出身的前國民黨立委孫國華表示,僑委會多 年來的僑務政策錯誤,現在台灣只與台商僑領有互動,與傳統僑社幾乎沒有互動,雙方感情淡了,僑社自然容易被對方拉走,尤其民進黨執政八年,傳統僑社都被民進黨的僑委會斷絕往來,直到馬英九總統當選後,雙方關係才稍微解凍。

駐舊金山辦事處就設在舊金山華埠附近,李登輝總統任期後段,曾有駐舊 金山外交官員說,當時可以看到華埠本來是一片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但是每天都會有變化,懸掛大陸旗幟的越來越多,掛我們旗幟的逐年減少,因為僑社覺得台灣 改變了。舊金山華埠中華總會館過去一直保留懸掛中華民國國旗,我國官員過境舊金山,也都會去中華會館拜會致意,馬英九也曾去過。

外交部:希望僑社能在政治上支持自由、民主、人權的立場 不可改變

外交部表示,僑社會館要改掛中大陸國旗的紛擾,已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我方希望僑社能在政治上支持自由、民主、人權的立場,不可改變。外交人士表示,僑社成員當中,有人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特殊,中國大陸有不少利益交換牽涉其中,所以近年來出現這樣的轉變。

外交部北美司司長表令狐榮達說,僑社若要在政治上改變認同,他希望僑社三思。僑委會副委員長任弘說,舊金山中華總會館重大事件的決議,必須超過四分之三董事同意,但這一次只有過半數,主席就要求撤掉中華民國旗幟,不合法,還不算定案。

孫國華表示,中華會館認同國父孫中山,自然與台灣方面有比較多的互動,可是大勢所趨,如果兩岸和解,雙方往來頻繁,我方如何可以阻擋海外僑社不與對岸互動,更難以像過去宣傳漢賊不兩立一樣,要求僑社選邊站。

當地外館也很難為,總不能台灣的政治人物去大陸絡繹不絕,卻老是勸僑社不要參加大陸十一國慶活動。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 撤我國旗

【聯合報╱本報系舊金山記者關文傑/二十五日電】2013.05.27 02:28 am

一八五四年成立的舊金山中華總會館廿五日召開商董月會,以一票之差通過臨時動議,撤下懸掛已久的中華民國國旗。台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傅正綱表示,當天動議僅獲簡單多數支持,依照中華總會館的章程並不算正式通過。

自美國和中共建交以來,舊金山中華總會館為了掛旗爭論了數十年,也有人私自將大樓頂樓的中華民國國旗拿下。保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商董和主席,曾提出議案永遠效忠中華民國。

中華會館廿五日召開商董月會上,寧陽總會館商董黃楚文舊事重提,提出動議要撤下大堂的中華民國國旗,再度引起激烈爭辯,黃楚文提出撤旗的五大理由,主要是會館為美國民間組織,不應涉及政治。總董黃榮達堅持速戰速決,由商董投票作決定,最後以廿一票贊成、廿票反對、一票棄權通過。投票前有商董和主席警告投票沒有依照總會館章程,日後一切法律責任由黃榮達一人承擔。

台北駐舊金山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傅正綱表示,依照中華總會館的章程並不算正式通過。他說:「中華總會館一直有部分立場偏左的商董,他們會提出這樣的議案並受到支持並不奇怪。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趨勢,但我們不樂見這個趨勢的發展。」


僑委會:撤旗 這是警訊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台北報導】2013.05.27 02:28 am

僑委會副委員長任弘昨表示,依舊金山中華總會館的章程規定,重大提案必須四分之三人數投票通過;當天是廿一票贊成、廿票反對,「這項臨時動議不算通過」。

任弘坦言,「這是個警訊」,僑委會將繼續爭取友好成員,「對我們有意見的也會持續溝通」,全力護旗。

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表示,外交部尊重僑社運作的自主性,外交部的立場是希望並呼籲海外僑社與僑胞都能夠支持政府。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 爆撤旗警訊

自由時報 2013-5-27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美國舊金山中華總會館二十五日召開 商董月會,討論是否撤下懸掛已久的中華民國國旗,結果是二十一票贊成、二十票反對、一票棄權,但因重大提案必須四分之三通過,因此這項臨時動議並未過關, 但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任弘坦言,正反意見票數接近,「這是個警訊」。

任弘並說,該會是美國登記社團,僑委會僅能勸導,僑委會會繼續爭取友好成員。

外交部發言人高安表示,外交部尊重僑社運作的自主性,但希望海外僑社與僑胞都能多多支持代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的中華民國政府。


「國家死滅論」與「台海人權決議文」

【聯合報╱社論】2013.05.27 01:48 am

民進黨正在嘗試建立兩岸新論述。跡象顯示,傾綠學者的「守護台灣民主平台」所提《自由人宣言》、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所提《台灣的中國議程》,及此次民進黨全代會所提《台海人權決議文》,皆是互為表裡的同一動作。

這三個文件(下稱三文件)有兩個共同的關鍵字:一、人權。二、公民社會。此一論述主要是用於說服黨內的基本教義派,欲取得開放民進黨與對岸交流的令狀,降低黨內阻力。其意是指:交流是為了促進大陸的民主人權,交流對象則以「公民社會」為主體。民進黨為了在黨內打開交流之門,竟至使出此種障眼法的地步,即可見黨內矛盾之深重。

《台海人權決議文》原名《中國人權決議文》。《中國版》原有一段文字是:我政府要與中國進行任何政治協議,應在中國人民以民主普選方式產生政府後為之;但是,到了《台海版》,這段文字卻好像不見了。為何有此變化,自是耐人尋味;這要從此一論述架構的原型,即《自由人宣言》論起。

《宣言》主張:「在中國體制尚未民主化之前,雙方不應進行任何具有政治意涵的協商。」甚至認為:「中國是一黨專政的國家,因此沒有真正的『人民主權』,也就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這是一種奇幻的「國家死滅論」,以否定中國是一「獨立的國家」,來拒絕與對岸進行政治協商。然而《宣言》畢竟也是一種「交流論」;但既然認定「中國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宣言》將如何解釋兩岸已經簽成並實施的十八項協議(包括ECFA)?難道這些協議都不是與對岸「非普選產生之政府」所簽?而難道這些協議皆是兩岸「公民社會」所簽成?

三文件皆不再倡言「台獨建國」,而《中國議程》及《台海決議文》已揭示的部分亦未見「中華民國」。《宣言》雖提及「中華民國」,卻稱中華民國也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但奇怪的是,《宣言》既然認為「台灣人民的憲政實踐與『中華民國』體制與憲法,實際上有著對抗而又共存,妥協而又分裂的關係」,則如何從「中華民國這個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中,能夠得到「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的結論?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但台灣卻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政治事實,或是政治宗教?

「國家死滅論」源出一八四八年的《共產黨宣言》,如今竟在二十一世紀又現於民進黨的思維中,能不令人拍案驚奇?三文件貶抑了或根本否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而欲將兩岸的交流,架構在所謂「公民社會」上,此種自說自話的「國家死滅論」如何能支撐起兩岸大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民主政體,但其國家與政府皆為現實的存在;否則,如北韓這樣的國家,只要否定其為「人民主權」之國家即可,各國又何必與之折衝?而「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更根本是一寓居在「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之中的假議題。

如今,「台灣國」既已從「三文件」上消失,民進黨即必須回過頭來認真面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實存在;豈能逕自否定二者,而欲以「公民社會」來「死滅」或解構兩岸的政治體制?那將被北京訕笑,亦傷及中華民國在兩岸間的地位,更不可能支撐「台灣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幻夢。其實,若要主張「台海人權」,站在中華民國的真正實踐之立場上,更加能說得義正詞嚴。

民進黨的台獨路線,原是以「台獨建國」對抗「代表一個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國家與國家的對抗;不料,如今卻一退十萬八千里,除了不再提「台灣國」,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人民主權國家」,更聲稱中華民國「不是完全獨立的國家」(但「台灣」卻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一舉將兩岸關係化約為「人民對人民」、「公民社會對公民社會」的關係,這豈不正顯示了台獨「國家對抗論」的失敗,而欲以鴕鳥鑽沙的「國家死滅論」來取代?

北京問民進黨:敢不敢說「不搞法理台獨」?其實是問民進黨:要不要先回到中華民國再說?民進黨若竟以「兩岸公民社會交流」回應,實問虛答到了奇幻的地步,會不會太離譜了一些?


Taiwan in the world 世界上的臺灣 臉書頁 2013-5-27

「歐巴馬對臺灣議題的沉默掩蓋了臺灣在亞洲的重要性」

華盛頓郵報五月二十四日刊載正在國際關係學者Vance Serchuk的評論:
「10多年來,美國政府一直憂慮臺灣會是中美衝突的原因,
然而現在兩岸關係改善了,中美衝突卻浮現在世界各地。」
「歐巴馬雖然宣告加強亞洲的同盟,
但是在幾次重要政策宣示中都沒有提及臺灣,
這可能讓人以為因為兩岸衝突減緩,
臺灣就不再重要。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因為
雖然中國與台灣的關係改善了,
隨著中國對南海的武斷行動,
中國與其他鄰近國家的關係卻持續惡化,也對臺灣不利。
中國也持續兩位數的成長軍事預算,其中許多是針對美國。
這挑戰美國以往假設兩岸關係改善,中美關係就穩定的假設
過去五年中國的行動顯示他的野心在臺灣之上,
包含取代美國在亞洲的地位。
如果今後中國依然擴張他在西太平洋海空的武力,
那麼臺灣就會更顯重要。」


Obama’s silence on Taiwan masks its significance in Asia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obamas-silence-on-taiwan-masks-its-significance-in-us-relations-with-china/2013/05/23/a1b40470-c243-11e2-914f-a7aba60512a7_story.html )

By Vance Serchuk, Published: May 24

Vance Serchuk is a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Hitachi international affairs fellow, based in Tokyo at the Canon Institute for Global Studies. He writes a monthly column for The Post.

TAIPEI, Taiwan

For decades, when U.S. policymakers contemplated conflict with China, their fears focused on Taiwan. Today, by contrast, Sino-American tensions seem to be on the rise everywhere but Taiwan, where relations between this island and the mainland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ince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took office in 2008, the government in Taipei has inked 18 agreements with China, unleashing a surge of commerce and tourism. With trade barriers falling and direct flights proliferating — there are more than 600 a week, up from none five years ago — the Taiwan Strait is the only flash point in Asia where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seem to be trumping historical antagonisms.

This island of 23 million stands out from the rest of the region in another respect: Whil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deepening U.S. alliances across Asia, Taiwan has been conspicuous for its absence from that conversation. In a lengthy address this spring describing the future of the U.S. “rebalance” toward Asia,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Tom Donilon didn’t mention Taiwan once. Nor have other senior officials in major speeches about the region.

Judging by U.S. rhetoric, one might conclude that as the threat of cross-Strait conflict has receded, so has Taiwan’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In fact, Taiwan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for Asia’s future.

That is because, although ti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have improved since 2008, China’s relations with other neighbors have worsened — with Beijing exercising troublesome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seas, which are adjacent to Taiwan.

At the same time, China continues its double-digit growth in military spending — much of it devoted to weapons targeting the Pentagon’s ability to project pow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ll of this poses a challenge to the once-popular notion that, if only the threat of conflict over Taiwan could be disposed of, U.S.-China relations would be assured a stable, peaceful footing. Instea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five years has fanned fears in Asia that China’s ambitions extend beyond Taipei to include displac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dominant power in the region.

And that takes us back to Taiwan. If there is a serious prospect of an extended security competition with China over the skies and water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Taipei will be pivotal in shaping how it unfolds.

Partly this is the consequence of geography. Taiwan is smack in the middle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 — the string of islands between Beijing’s growing fleet of ships and the deep waters of the Pacific. Chinese military strategists have long recognized that control of Taiwan is critical for breaking through this barrier and projecting power beyond.

That is why the thought of Taiwan ever falling back under Beijing’s control is so alarming for defense planners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etsuo Kotani, one of Tokyo’s top maritime security experts, told me that “losing Taiwan to [China’s military] would be a game-changer for Japan and the regional naval balance.”

Likewise, Toshi Yoshihara and James Holmes, professors at the U.S. Naval War College, describe Taiwan in their book “Red Star Over the Pacific” as “the one geographic asset that can grant Chinese forces direct access to the Pacific” and note that “a nation in possession of Taiwan has the freedom to cut sea communication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east Asia.”

Beyond geography, Taiwan is also a litmus test of U.S. reliability. If Washington were to be perceived as abandoning the island, a vibrant democracy, it would provoke a wider crisis of confidence among those in Asia counting on the United States for protection from China.

None of this is to say that reduced tens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shouldn’t be welcomed. To its credit,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has authorized nearly $20 billion in arms sales, granting Taiwan inclusion in a visa waiver program and resurrecting talks for a 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Despite these measures,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continues to trend in Beijing’s favor, warranting a more ambitious U.S. security and economic agenda with Taipei.

This could include not only additional arms sales — in particular, submarines Taipei has long sought — but also quieter steps such as intensified training and exercises with the Taiwanese military, permitting U.S. general officers to visit the island, deeper cooperation on cybersecurity and a push for a free-trade agreement with Taipei or its incorporation into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What should also be public and unambiguous is the United States’ continuing national interest in Taiwan’s fate.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s near-silence on this while it trumpets the broader pivot to Asia sends exactly the wrong message.

Taiwan has become one of Asia’s bright spots. That shouldn’t make it an American blind spot.


台海人權決議文未討論 鄭麗君苦等3小時

自由時報 2013-5-27

〔記者李欣芳/台北報導〕由鄭麗君等四十席民進黨立委全數連署支持、黨內中壯世代推動的「台海人權決議文」,前天全代會因時間來不及處理,黨主席蘇貞昌裁示交中執會研議,對於這份普遍受黨內肯定的決議文全代會卻隻字未討論,鄭麗君昨表示,她苦等三小時卻未能上台進行提案說明,是有點可惜,但尊重會議程序,也希望後續中執會能進行討論。

不過,中執委洪智坤開砲說,這個黨連討論都畏懼,不敢大開大闔就怕「出狀況」。立院黨團四十位立委連署的提案,還不足以(代表)民意?一個場地租借的技術,可以踐踏國會黨團至此,還談什麼黨的內造化?

黨內開砲 鄭緩頰


洪智坤說,下午五點就散會,因為場地不續借?這個理由仿若是七十年代黨外的困境,國民黨老是以「停電、妨礙安寧」為藉口,阻止黨外辦演講會。民進黨全代會以「時間到」為由散會,不討論台海人權決議文、中國政策辯論、黨改造案等提案,只剩下宣稱勝利的「全民調」初選辦法,和場外叫陣的扁入黨問題。

鄭麗君則替黨中央緩頰說,她原已寫好提案說明,期待上台說明,但確實是因全代會的時間不夠,當全代會表決完是否恢復黨員投票一案結束後,不少黨代表就急著離席,黨主席蘇貞昌還一度請大家坐下來,眼看黨代表紛紛離場,大會因此決定交中執會研議。

「台海人權決議文」主張民進黨應在「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權為基礎」下,與中國展開對話,決議文要求民進黨應積極與中國公民社會展開人權交流與合作,堅持兩岸任何協議均須符合「民主、對等、尊嚴」原則,期待雙方在人權與民主的價值基礎上,發展敦睦關係。


做就對了 管他黨不黨

自由時報 2013-5-27

記者鄒景雯/特稿

台海人權決議文未及於民進黨全代會討論,在形式上有失,在宣示上有傷,但在實質上,既然已獲民進黨四十名立委連署,擁有的充分民意基礎,早就超越了黨意,故而,立即著手實施就是了,何須管那黨不黨?

這紙決議文,內涵很簡單,把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分開對待;把民主人權置於政治與經濟利益之上。這個普世、人道的觀點,不是如同呼吸一樣自然嗎?既然無甚爭議可言,民進黨立院黨團業有充分共識,那麼何不自任火車頭,就照決議文的精神,就地展開與中國公民社會的對話與溝通?全代會、乃至中執會何時討論、是否通過,俱為附帶價值,實在沒有等待首肯,或者主客易位的道理。

擺在民進黨面前的兩條路,其實已經再清楚不過。一條是謝長廷等人循著國民黨的遺緒,走上與中共政權互動的老路;另一條則是現在青壯代想要面對中國社群所另闢的新路。前者,在高度爭議聲中,早就上路;後者,即使不是革命的一代,好歹也是知識的一代,總不能讓人笑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吧!

青壯代要帶領,應當先造時勢,只要時勢比人強,中執會、全代會只有跟隨的份。因為,台海人權決議文不比台灣前途決議文,後者需要經過全黨高度整合的過程,前者如何反對?頂多是行走老路者,擔心人權旗幟會限縮中國政府與民進黨互動的興趣。這點,不正是青壯代的提案要旨嗎?何況,依據民進黨內規,中執會通過後,只須送全代會追認即可,同樣可以達成黨決議的效力,實在無須因而自喪主動性。

一個號稱民主的政黨,擁有列寧政黨的剛性體質,本身就是一件足堪玩味的問題。民進黨新世代的羽翼何時才能豐沛?看來要等他們覺悟英雄與時勢孰為主體,從而具備顛覆性的勇氣與膽識時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