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聊一聊古典音樂的“滅亡”

來源: 常遠的日誌

毫無疑問的,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了。

一百多年前,當蕭邦在巴黎戴上白手套之後,這座時尚之都的白手套立刻就脫銷了;同時,帕格尼尼羡慕嫉妒恨的看著李斯特用非人的琴技博得妹子們的尖叫,苦練許久後他也可以在提琴上重現這樣的魔術。

但現在,很明顯古典音樂的聽眾比例在10%以下。如果你告訴一群年輕人你聽巴赫,多數人都會認為你是傻X在裝X。同時,很多樂團在虧損,古典音樂唱片銷量降到到5%以下。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甚至很好的事情。在將來這個現狀也會延續下去。

================================

首先要看古典音樂的一個本質特點:它如同量子力學一樣,是一幫牛逼到逆天的人在牛逼哄哄的狀態中搞出來的。

音樂和語言,數學一樣,是人類知識的一個分支。但這個分支有個很重要的依賴就是樂器。所以直到約17世紀,各種弦樂,管樂,鋼琴前身發展起來了,音樂才有可能發展。

有了技術作為基石,這時候牛人就開始湧出建造宮殿了,比如巴赫,此人的牛逼程度無法形容。貝多芬讓這座宮殿不再是貴族的專享。浪漫主義讓它更自由,技術更高超。但二戰之後,流行音樂輕易就把它從王座上趕下去了。

這就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為什麼呢?因為精英化的東西永遠不是主流。

人類社會任何一個知識領域,開創者必然都是一幫(或一個比如愛因斯坦)精英到逆天的牛人。開創之後,這個領域就會放低身段,讓所有人都能接受。

如果看汽車的發展史,就很簡單了。汽車開創者的名字是:卡爾 賓士,戴姆勒,邁巴赫,等。當時的汽車為貴族服務。亨利福特在幾十年後創造了生產線,讓汽車從貴族手裏走下來。今天,你在街上見到的賓士多呢還是福特多?至於邁巴赫,大多數人應該是在變形金剛3裏面才見到。

甚至福特也太高檔了,在中國銷量最好的車不是福特,也不是本田豐田,而是桑塔納,幾十年雄踞榜首。只有去精英化到極致的車,才是最流行的。

再談開些,古典音樂的沒落,就好像民主政治取代精英政治一樣,也是社會的主流趨勢。其實精英政治不是不好,在很少的情況下,一個明君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棒。但大多數的時候,上臺的是希特勒,史達林,毛臘肉這樣的屠夫。所以說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而是最不壞的制度,就和大家現在都聽流行音樂,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開創音樂的這些先驅者有多麼牛逼呢?有點像Jobs,我記得新聞裏面的一句評價是:He invents things that we don't even know we want. 所以Jobs設計東西的時候完全走在了普通人的前面,直到他的設計出來後,大家才一拍腦袋:”哦,原來這才是我想要的!“ 你能想像如果Jobs召集一群用戶來決定下一個產品設計,會是怎樣的平庸嗎?

同樣的,音樂的開創者也完全超前。如果巴赫把國王叫來問他,您希望一首什麼樣的音樂呢?國王也許會說:你就唱首歌給我聽吧~

之後的開拓者也都繼承了這種高度精英化的趨勢,不斷地創新和進化。然而很不幸,最終這種精英化讓古典音樂沒落了,這是後話。

=======================================

另外,人類社會的一個普遍規律是這樣的:在任何一個專業領域,能夠掌握它的人比例都是極小的,通常不超過5%。

比如說,隨便挑一些領域:

Matlab編程

噴灑農藥

肚皮舞表演

法國文學

印度烹飪

音樂是個相對特殊的領域。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懂肚皮舞,照樣活得很好。但他不可以完全不懂語言和基本的數學。

音樂的必要性,則是介於語言和肚皮舞之間,不聽不會死,但所有人都需要一些。不管是簡單的敲敲蟒蛇皮做的鼓慶祝酋長兒子出生;還是聽著潮人最in的歌;還是指揮柏林愛樂演出。

所以絕大多數人需要音樂,是作為一種調味料,而不是主菜(比如語言)。

而古典音樂的問題,在於自從1820年之後,大多數作品的演奏難度已經完全跨入專業水準了。就連聆聽它們,也需要接受比較好的音樂鍛煉才行。

基本上每個人都多少認識幾個器樂考了十級的人。拿鋼琴舉例,考到10級算個入門。只能彈貝多芬早期作品,蕭邦的簡單作品。至於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做夢吧!

聆聽古典音樂簡單很多,但門檻依然存在,需要一定的音樂教育,和自己花時間去聽,另外還有相對更高的器材要求。

所以古典音樂的聽眾比例掉到10%是很正常的,也是應該的。這就像賓士的市場份額無論如何也別想超過福特;就像總利益最大的商品永遠是入門級商品一樣道理。

======================================

可悲的是古典音樂在精英化路線上越走越遠,最終太專業了。

20世紀初的古典音樂就已經比較難以理解了。之後一幫牛人繼續推進,調性也沒了,旋律也沒了,一般的受過良好音樂訓練的聽眾也已經無法理解了。比如說我的理解範圍就只能到普羅科菲耶夫,之後的作曲家比如勳伯格,媽呀實在聽不懂,也許那是好東西,但我的音樂素質根本不夠了。

所以,新的音樂沒人聽,大眾能接受的古典音樂曲式又沒人寫。問題就出現了。這就是古典音樂裏該死的精英主義和完美主義,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就像假如賓士在發明汽車以後,堅持只做1000萬以上的超級豪華車,必然倒閉。

====================================

還有個原因是人類社會節奏的變快。

美國人有個普遍的抱怨,現在比70年代累多了。70年代大多數婦女是家庭主婦,一家只需要一個人工作就可以養活。現在就很難了,大家都要工作。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頭兩個任務是food和sex。多出來的精神生活一般是第三位。如果頭兩位沒有了保障,就不可能專門抽出時間來欣賞音樂。所以大多數音樂欣賞往往是在工作,上網,上班途中完成。古典音樂過強的主題性和學術性就完全不合適了。

========================================

最後一個:金錢

大家都需要音樂,這就是巨大的市場。如果大家都聽古典音樂,那就意味著全世界沒多少人可以通過作曲掙錢了,因為高水準的作曲太難了。演奏家相對容易一些,但也需要十多年的寒窗苦。而普及流行音樂意味著數以萬計的音樂人和歌手都很容易掙錢了。利益的驅動永遠是最有效的。

設備的成本也有一定影響。古典音樂需要的設備,不論是演奏用的樂器,還是重播用的音響,都太貴了。again,又把自己逼到專業領域去了。

================================

出路何在?

古典音樂如果想被更多的人接受,僅僅靠著開拓者的家底是不夠的。

我覺得古典音樂需要的是新的血液,不光是新的演奏,而是全新的作品。要丟掉一點完美主義——並不是貝多芬寫過的曲式就不可以寫了,只要內容不同,曲式只是架構。

================================

以此文紀念我學鋼琴十周年整。感謝當年把我引上音樂道路的所有朋友。

=================

2012年5月注:

暈死,又被翻出來了。anyway,人氣旺了,就得加幾點聲明

我放一些有爭議的觀點,你爭論一下我剛好學東西,確實,很多留言的觀點我是學習了的。不過不要人身攻擊就好。

不少朋友發現了開頭的一個彩蛋,善意的提醒我在這兒謝過。不過就像在Marvel的電影裏,每個彩蛋都有自己的用處,這個也是。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ABBA

I don't wanna talk
About the things we've gone through
Though it's hurting me
Now it's history
I've played all my cards
And that's what you've done too
Nothing more to say
No more ace to play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The loser standing small
Beside the victory
That's a destiny

I was in your arms
Thinking I belonged there
I figured it made sense
Building me a fence
Building me a home
Thinking I'd be strong there
But I was a fool
Playing by the rules

The gods may throw a dice
Their minds as cold as ice
And someone way down here
Loses someone dear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The loser has to fall
It's simple and it's plain.
Why should I complain.

But tell me does she kiss
Like I used to kiss you?
Does it feel the same
When she calls your name?
Somewhere deep inside
You must know I miss you
But what can I say?
Rules must be obeyed

The judges will decide
The likes of me abide
Spectators of the show
Always staying low
The game is on again
A lover or a friend
A big thing or a small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I don't wanna talk
If it makes you feel sad
And I understand
You've come to shake my hand
I apologize
If it makes you feel bad
Seeing me so tense
No self-confidence
But you see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So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And the loser ...
Has to fall ...
Throw a dice ...
Cold as ice ...
May not be ...
Someone weak...
Takes it all...
Has to fall ...
Yes it's rain....
Why complain...


勝者為王

阿巴合唱團

我不想談
關於剛剛發生的事
儘管那傷害了我
但那已成了歷史
我打出了每一張牌
你也一樣
再也無話可說
再也沒有王牌

贏家通吃
輸家卑微的站在勝利旁邊
那是他的命運

躺在你懷裡
認為我屬於那裡
我嘗試找到意義
在我面前築起一道籬
築成一個家
以為我會很堅強
但我真是傻
一切都照規矩在玩

眾神丟了個骰子
他們的內心冷酷如冰
在下面的某個凡人
失去了心愛的人
勝者拿走一切
輸家一敗塗地
那是理所當然
我能抱怨什麼

但是,告訴我她吻你的時候
像我吻你一樣嗎?
感覺一樣嗎?
當她呼喚你名字的時候
在內心深處
你一定知道我很想你
但我還能說什麼
遊戲規則必須遵守

法官即將宣判
我得服從判決
看表演的觀眾
總是保持冷靜
遊戲再度登場
是愛人還是朋友
是大或是小
贏家通吃,勝者為王

我不想談
如果那使你感到悲傷
而我明白
你會前來和我握手
我向你致歉
如果那使你不好受
看到我如此緊張
缺乏自信
但你可以看到
贏家通吃
勝者為王


顛覆傳統 塗鴉客挑戰無限可能

自由時報 2013-2-14【09:55】

青年圓夢系列報導〔中央社〕塗鴉客BOUNCE從夜晚遊走街頭的黑衣人,變成走入美術館殿堂的藝術家,他不僅挑戰塗鴉的無限可能,也創造自我價值。

1982年出生的BOUNCE,從小就熱愛畫畫,高中時進入復興美工就讀,並以全校前3名成績直升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從此開啟他不一樣的藝術視野。

BOUNCE說,在復興美工能學到技術,但學生都被訓練成同一個「標準」,只具備賺錢的能力,卻不懂得思考。

BOUNCE進入輔大後,曾有高中升上來的同學對他說,「你看起來就是個『匠』,勸我多看點書」,讓他大受打擊,雖然他認為同學只會講、不會做,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看的東西的確比我多」,於是他開始尋找自己要的是什麼,塗鴉、街頭文化就在這時闖進BOUNCE的人生中。

但當時的台灣,很難找到塗鴉的相關知識,所以BOUNCE決定先鑽研塗鴉的文化、起源和風格,直到大四終於查到台灣都用什麼噴漆、去哪裡買噴頭。

2005年,他終於從紙上談兵走入夜晚的戰場中,噴漆就像他的武器,伴隨他在偌大的城市裡闖蕩,他開始以「BOUNCE」之名遊走街頭,先前的研究與觀察,也為他的塗鴉創作打下基礎,他創造了一隻屬於他的兔子,並取名為「bounce」,這隻兔子有如他的分身,在城市中傳達著他的理念。

出生於美麗森林的兔子「bounce」,生下來就是瞎子、也沒有雙手,只剩一對大耳朵能聆聽這世界,但寧靜的森林沒有一點聲響,直到在一次機緣下,牠聽見來自都市的喧囂音樂,那節奏、震動讓牠走出森林,來到城市裡尋找讓牠跳動的音樂和夢想。

BOUNCE說,他希望讓僵硬枯燥死板的都市,帶點活潑、生動的色彩與故事性。

在街頭遊走的BOUNCE,當時過著每天半夜出門、隔天清晨5時回家的日子,做違法塗鴉時,也總是提心吊膽,隨時有點風聲就要立刻逃跑、躲警察,但他相信,「一個圖案、一個藝術,可以改造空間、環境的氣氛」。

他表示,新聞講到塗鴉都很負面,認為是破壞,卻不曉得塗鴉也有藝術層面,「我過去在做違法塗鴉時,絕對是尊重環境,不是破壞」,例如在髒亂的角落中,畫上一隻他的兔子,讓大家關注生活周遭本來不會注意的空間。

逐漸打出知名度的BOUNCE,更開始對塗鴉的發展,有了使命感。

他認為,國外對於塗鴉的相關知識已經很足夠,但台灣的文化水準還不足,「我想把塗鴉的藝術、價值層拉高」。

抱持這樣的信念,BOUNCE把原本只存在於街頭的非法塗鴉,帶進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美術館、桃園國際機場,他的「BOUNCE GIRL」系列作品甚至被國家美術館典藏,他更在2012年底到2013年初受邀前往瑞士、法國等地舉辦個展。

BOUNCE常說,「我做的是價值,不是價錢」,從以前做到現在,他都在累積、提升自己的價值,因為價值比價錢還要重要,他試圖創造出「無價的東西」。

而身為客家人的BOUNCE,大概1、2年前開始畫一些帶有台灣、客家元素的作品,這次歐洲個展,他也選擇「HAKKA BOUNCE」系列作品前往展出。

他表示,從國外引進的塗鴉文化,讓他開始檢討自己的文化,「我是客家人,但是我們的生活已經沒有客家人的東西,頂多聽到長輩講客家話,但身上穿的、用的都已經被西方同化」,這一系列的創作,就是在講屬於自己的東西,闡述內在最根本的文化。

不過,選擇當全職藝術家並非想像的簡單,出身單親家庭的BOUNCE,家中只有媽媽、弟弟和他,儘管在當兵前他已經在台灣塗鴉界累積出蠻高的知名度,卻在退伍後,因為媽媽一句「你退伍之後就要賺錢」,讓他覺得應該對家裡負責,選擇放棄創作,並找了一份工作。

這份工作,BOUNCE做了2年。他表示,那段時間真的快瘋掉,浪費時間只得到每個月新台幣2萬多元的薪水,對未來也完全沒幫助。

於是BOUNCE決定和家裡溝通,也獲得媽媽的體諒,重回塗鴉世界的BOUNCE,很快就將步調拉上軌道。他說,「因為這才是我的專長,我厲害的事」。

BOUNCE說,雖然媽媽現在還是會擔心他,但是他相信「價值做到了,錢自然會來」,因為創作的初衷並不是賺錢,只有商人才要賺錢,如果做每樣東西都是為了錢,這就不是藝術,而是商品。

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定位的BOUNCE,更堅持不主動接案,抱持「做好自己的事,別人自然會找上門」的想法,果然獲得Nike、Adidas、華碩等國內外知名品牌的青睞,他更懂得用「品牌的價值創造自己的價值」,每個賺錢的設計案都能轉化成他的創作,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心力。

BOUNCE也相信,塗鴉已經是當代藝術重要一環,可能過了30、40年後,塗鴉藝術就會寫在藝術史裡,因為塗鴉是屬於這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產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