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論戰! 網友揭「22K企業芳名錄」

【聯合晚報╱記者張家瑋/台北報導】2013.01.28 04:31 pm

近期網友再因22K起論戰,網友索性在網路上發起活動,歡迎大家揭露「22K企業芳名錄」,號召網友通報只願月付2萬2000元,卻要員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雇主或公司。

網友截取104人力銀行的資料,列出22K企業芳名錄包括奇景光電、晶宏半導體、嘉懋科技、凱恩科技、台新金控等企業,名單中甚至還有台灣大學徵全職工讀生月薪1萬9千元。有網友指出,現在銀行金控要求新進員工要有專業證照,結果拿了10幾張證照,薪水半點沒加,還要配合加班甚至超時工作,列出的薪水居然只有21k,也就是2萬1000元。網友說要21K薪水還要會平面設計、電腦繪圖,實在太誇張。

也有網友提及部分中小型企業徵才條件很誇張,例如凱恩科技責任制的廠務工程師只有22K到25K薪水;另,紅太陽國際茶飲連鎖的網頁美工設計師只有19K到20K薪水。

網友更發起揭露22K「運動」,在該項公告上號召年輕人只要在網路上看到有公司應徵技術人才,卻明目張膽的貼著22K徵人,或是正在領著22K的技術人才,都歡迎將相關網站網址、截圖、薪資條件照片寄到特定的信箱,發起人強調,讓那些只願意付22K(或以下),卻要員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雇主/公司見光,認為企業如果只願意付22K給勞工,認為勞工只值這個錢,並還認為這是對的事情,就別怕大家點名那家企業。

年輕人是不是值得企業每月付2萬2000元(22K)的薪水,網路一直有不同聲音,appWorks創投合夥人林之晨最近在其網誌上以紅豆冰轉變芒果冰的論述,認為「22K根本是個偽議題」,引發兩方意見熱烈討論,也引發網友討論並揭露22K「運動」。林之晨舉出住家附近永康街芒果冰為例,原本老闆是賣一碗50元的紅豆冰,生意越來越不好,甚至到了要收店地步,後來老闆自己苦思對策,研發出芒果冰,價格從50元跳到70元、100元、160元。他認為,當大家都在吵22K,就代表承認自己只是跟大夥一樣的紅豆冰,假如不想當一碗50元紅豆冰就要努力將自己變成160元芒果冰,而不是靠政府讓你變芒果冰價格。

此番言論,網友撻伐聲四起,批評林論點過度簡單化問題,認為22K 議題是反應不對等的勞資關係,要求合理待遇,尤其是剛從校園踏入社會的新進勞工必須透過爭取而非競爭。且認為22K不是個人困境,而是社會議題。


台新金:網站所指與事實不符

【聯合晚報╱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2013.01.28 04:31 pm

針對去年底網路傳聞台新金 以不到22K(2萬2)月薪聘用新進人員,公司上午鄭重澄清指傳聞有偏差且與事實不符。台新金說該項徵員只是聘請一名略懂美編的工讀生,並非正職人員,工作時間與正職人員不一樣,正職人員一定不只22K月薪,而且可以依照個人工作表現升遷擁有加薪的機會,金融從業人員不致有這樣的低薪,因此該網站的指稱是有偏差,而且與事實不符。

台新金這個徵求平面設計、美編人員的工作,依其在人力銀行上刊登的徵人啟事,除要求具備網頁排版與美編等多種技能,且如能有投信投顧業務員等資格尤佳,工作待遇為月薪2萬1千元。


林之晨:22K是偽議題 抱怨過去無意義

【聯合晚報╱記者張博亭/台北報導】2013.01.28 04:31 pm

appWorks創投合夥人林之晨在部落格中寫了一篇「22K根本是偽議題」的文章,引發網友論戰;林之晨今天表示,整體求職起薪被壓低,以及年輕人技能不足的這件事情,包括過去的教改、社會環境以及政府都有責任。但現在年輕人如果去抱怨過去外在累積的錯誤,是沒有意義的。目前在就業市場有很多職缺像社群行銷人員、品牌設計師等,所需的工作能力,學校並沒有教,身為年輕人,應該想辦法去學會這些能力,自然起薪就不會低。

林之晨說,台灣每天有數10萬的職缺,不見得要選22K的工作,假使年輕人覺得22K的職缺提供給你學習機會,比薪水價值還高,也可以做。如果很在乎自己起薪的人,可以不要去從事低起薪的工作,例如超商儲備店長,薪水就超過3萬,有很多非22K的職缺可以選擇。


「22K」的錯置──談Mr. Jamie「偽議題」一文
( http://www.inside.com.tw/2013/01/17/talk-about-22k )

INSIDE 網 -- 2013-1-17

作者偉恩,清大哲學所研究生,「洞見Insight」專欄作家,《新禮貌》主編。本文轉載自他的部落格「WAYNEH AND COFFEE」。

1

這幾天在《 商業週刊 》上,讀到了林之晨先生的 〈 22K 根本是個偽議題 〉 一文。

它主要的觀點可以囊括成「假如你不想當一碗50元的紅豆冰,那你要做的,不應該是要求政府將基本售價調整到100元,而是應該讓自己成為一碗160元的芒果冰。認識到這一點,加以發揮,你就贏了。因此『22K』的議題性並不存在。」:

    紅豆冰就是紅豆冰,無論如何它就不是芒果冰,如果你想要賣 160 元,那就得想辦法變成芒果冰。政府當然可以統一規定全台灣紅豆冰一碗至少都要賣 100 元,但那沒有幫助,因為人們可以非常簡單的忽略你的紅豆冰,走到下一攤去吃芒果冰 — 況且當紅豆冰都要 100 塊,那只會讓芒果冰的 160 看起來特別划算。

    […]

    所以重點根本不是 22K,重點是年輕人,既然你的政府、你的學校已經誤了你,你該用什麼方法,找到願意教你的師父,花 1 萬個小時跟他學習,最後變成炙手可熱,有超強戰力的人才。那時什麼 22K,花 100K 也不一定請得動你。

我想透過本文,來批評這種隨處可見、隨手寫至的過度簡化問題的說法,並揭出其危險與隱含的問題。

一、對議題的誤解

2

首先要釐清的是,「要求調漲基本工資」只是一個手段,它的基本態度在於「向雇主要求更好的待遇及福利」。

這是一個社會議題,它的重點在於去反應一種不對等的勞資關係──「要求調漲基本工資」,是屬於「要求合理待遇」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合理待遇必須要在兩方面來加以考慮,一個是勞工的生產力和能力、一個則是攀升的物價房價等生活門檻。

「22K」議題起源於「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所造成的一批無地位的廉價大學實習生的怒吼。後來又泛指台灣的廉價勞工問題,如林之晨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所理解的那樣。

但林之晨先生對他批為偽議題的「22K」議題,卻有著兩個主要的錯置:

一、「22K」不只是一個勞工權益問題,他更是一個「新進勞工」的權益問題。新進勞工的權益問題,必須透過爭取,而非競爭。

二、「22K」不是個人困境,而是社會議題。

為什麼新進勞工的權益必須要透過「要求雇主提供更好的待遇及福利」去爭取來,而不是像林之晨先生說的:「讓自己成為更有價值的員工」?

3 為什麼必須「爭取」

我先來舉出所謂「22K」議題所指稱的現象:

台灣如今乃是一個大學生比例超過61%的社會,如我們所見,造成許多雇主將大學(甚至好大學)學歷看成基本門檻或是篩選條件,卻依照「基本工資」或僵固的「一般行情」來制定薪資。

這個現象可拆解成以下兩個現象,來看看為什麼勞工權益無法透過個人能力提昇與市場協調而自然順利地取得。

3.1 現象一(此循環造成現象二的困局):青年人為了取得「(好)學歷」作為基本門檻,被迫要付出過高成本(四年大學教育、25萬至50萬不等得學費)來訓練自己成為企業並不一定需要的人才。

問題在於,即使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要求「(好)大學學歷」,但當社會普遍瀰漫著這種思維時,青年人不願意甘冒風險而自願接受大學教育,又使得「大學生」的比例依然居高不下,再度回來維繫了這門檻的合理性,而造成了「大學比例─大學學歷作為徵才門檻」的返復循環。

大學教育作為職業先備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在許多企業眼裡,往往還不備有實務上的專業:大學生是被當成「大學生」看待,而非「專業」看待。

當這是台灣大學生普遍作為「社會新進勞工」的現況與處境時,大學生,大部分沒有實務專業也沒有工作經歷,難以具有向老闆「要求更多權益」的條件。他在有能力談條件以前,便已經因為擔憂失業而簽下契約;台灣的工會又是如此不盛行,使新進勞工就只得接受當初所定下的契約與安排。

因此會變成什麼樣子?

3.2 現象二(一個賽局:新進勞工們 v.s. 老闆們):以上現象,將使即使可賣到60至100元不等的紅豆冰,都會被賤賣到剩下50元,如果新鮮人不爽、不接受,也沒辦法,因為其他間公司也是用同樣的估價在等你入籠。

我將此現象的僵固性用一個賽局加以展示:

    事實是,當潛在的勞動力充裕的時候,所有公司用50元,便能䀻到需要的大學生(作為非專業或半專業人才填補公司職缺)。他們的勞動力即使被低估、即使前方看不到未來,他們還是願意接受工作,因為他們不敢冒風險去期待下一份遙遙無期的工作,而寧可姑且接受,也因為他們需要工作經驗,也需要一份穩定的薪水。
    在其他間公司對人力成本的估價是50元時,你選擇用100元去聘僱一個應該值100元的員工,是不合理的。這等於是讓公司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拱手讓出公司的競爭力。
    因此,所有老闆用「較低的估價」去「聘請員工」,是一個賽局的均衡。意思就是:當其他老闆都這樣搞的時候,你不這樣搞是不合理的。

因此,為什麼「22K」議題總包括「要求提高基本工資」這項要求?就是因為想依照台灣社會的新進勞工現況,想去改變這個賽局。

3.3

因此,由於這兩個現象一個是循環的、一個則是均衡的,堅強地說明了,要透過自然協調來改善新進勞工的權益是難以期待的。

在談「『22K』不是個案,而是社會議題」這一點誤解以前,我先用一章談談本文中的一個詭異現象。

二、詭異的思路

4

在林之晨先生所理解的「勞動市場模型」中,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經濟學架構:當紅豆冰從一碗50元變成了100元,漲了50元、漲幅達到一倍,但芒果冰最終還是一碗160元。他寫:

政府當然可以統一規定全台灣紅豆冰一碗至少都要賣 100 元,但那沒有幫助,因為人們可以非常簡單的忽略你的紅豆冰,走到下一攤去吃芒果冰 — 況且當紅豆冰都要 100 塊,那只會讓芒果冰的 160 看起來特別划算。

假如紅豆冰一碗100元,使得芒果冰看起來「特別划算」,那麼認為自己是芒果冰的,為什麼不會趁機把自己賣貴一點來獲得他應得的利益呢?而老闆如果想要芒果冰,當他發現紅豆冰變貴的時候,為什麼不開更高的價錢,來確保自己能從比較多的冰品裡做選擇,確保自己買到的確實是芒果冰而不是其他呢?

這種事情會發生嗎?假如會的話,怎麼解釋?

照作者的「冰店比喻」的理路去理解的話,有兩個可疑的地方:

第一疑點:這種一個市場內部的各種商品之間毫無關係的、一切資訊都是清楚且公開的情況,就像所有勞工都是已安上價目表、成份表的排列好的物件。但是這種像是「打電動」的情況,完全不是現實的。這個架構的現實性,恐怕是有問題的。

第二疑點:好吧,不妨讓我們假定這架構是現實的。但這也就像是麵店裡面只有陽春麵漲價,其他的麵全都沒有漲價一樣。如果是這樣,就也說明了「原先的陽春麵就是賣得太便宜了」──這不反倒成了支持「調漲基本工資」的理由了嗎?那他提出這樣的段落,意義何在?

這部分的推論和想法,完全無法理解,但偏偏又是本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部分。還不夠詭異嗎?

三、「競爭」還是「抗爭」?

5

林之晨先生在這裡犯的一個最不可原諒的誤導,就是建立了把「22K」議題看成「當個人能力不符合老闆需求,個人必須要想辦法來解決」問題的論述。

它的錯誤在於:即使是「不合需求」使得你得領22K而別人可以領33K,也不是說就能期待透過「合乎需求」、「增加競爭力」來解決問題。

有兩個原因:

第一、「勞動市場」本身,就不是一個那麼像是「線上遊戲」的東西。

第二、「22K」議題不是「勞工問題」,而是「社會問題」。

我在這裡便由兩個角度來探討這個錯誤:第一、等值兌換是不可能與不現實的;第二、競爭力的提昇只單單圖利了雇主,而且給雇主一個好的壓榨員工的理由。

6 等值兌換之不現實性

首先,競爭力與薪資的關係,在新進勞工的角度來看,並不一定是等值兌換的關係,甚至就台灣現實來說,這個關係相當不切實際。我有三個理由:

一、資訊不完全:前述賽局顯示的是,在決定價格上,充滿著必然存在的風險考量與權力架構的問題:勞工不知道不接受這個薪資以後的整體市場概況以及其他老闆的決定,經常被迫簽下不情願的勞資契約。因為勞工本身不明白自己的價值、也不明白他人的價值,而只在他人對自己的估價之中尋找一個相對最好的選擇。只要開放出來的選擇沒有「更好」,他就永遠只能在有限的資訊和選項中進行選擇,但是這些選項(在潛在勞動力充裕的時候)卻總是在有利雇主的前提下提供出來的:雇主像是釣魚一樣在那裡等著,因此總是能開出他原先就能滿意的條件。

二、當前的架構不利勞工談判:如我先前所說的,勞工的權益必須自己爭取,但是當前的社會架構是完全不利勞工談判的,而「不利談判」也成了勞工權益不會上升的阻力之一。因此,提昇競爭力,就不像是打怪練等。即使你等級變高了、滿足老闆的需求了,也不保證你出社會時的薪資,就一定比別人更好。

三、更低的薪資正合老闆的需求:有什麼比「便宜好用的大學實習生」更符合只需人力和腦袋而不需專業的職缺、更符合老闆的這種需求呢?一個在本文中不斷被忽視的事實是:在前述的勞動市場中,降低自己的薪資,就是一種滿足老闆需求的作法。這種作法有可能增加薪資嗎?

7 圖利的只是雇主

既然提昇個人的競爭力不擔保更高的薪水,整體的勞動力提昇因此也不必然使社會整體薪資上升。

何況,對於中小企業以及已不需要或已找到創發人才的公司來說,他只需要能夠維繫公司運作的勞工便已足夠了:他需要的是「足夠優秀的人才」,而不是「最優秀但太昂貴的人才」。

因為老闆必須為自己的最大利益進行考量,而對他而言並不存在著太大的調薪動機。唯一的可能動機在於「搶人才」,但如果自己的人才沒有變得更難搶,他為什麼需要發更高的薪水呢?

甚至,這種要勞工「先乖乖練功」的觀念,就也包含在某些公司在升遷制度上的不合理設計中。

當有些公司以「訓練幹部」為名,提出困難而且緩慢的升遷機制時,你也只能認栽,走往這條彼端茫茫的漫漫長路。但是在這條長路中,它總是可以給你一個藉口去接受一個「非專業的」、「低廉」的薪水。他拍拍你的肩說:「你還不是芒果冰,要加油喔。」

事實上,根本的問題可能就是公司管理人才不會用人或需要檢討。所謂「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為什麼不鼓勵透過抗爭來要求公司結構檢討、解決實質存在著的困難,而只是不斷去要求勞工去改變、認命、學習呢?

我想,從這幾點看來,可以發現,林之晨先生的提議,既無法保證乖乖練功就能有所報酬、也無法保證整體勞工權益能夠獲得提昇,根本上只是要我們設法去討好老闆、要求勞工閉嘴乖乖練功的奴性的說詞。

最要命的是,這種奴性根本上就限制了台灣勞工權益的抬頭,也壓抑了工會理念的發展。

8 一個臆測

甚至,勞工權益的低落與工會理念的缺乏,或許才是台灣經濟難以突破瓶頸的關鍵因素。

如我在〈工會與合法罷工〉所說:

    […]工會擺明要為勞工爭取權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工會就是在損傷公司的利益。怎麼說?我給兩個理由:

    一、因為勞動力的最大值,必定是在工人心甘情願進行工作與創造的時候。爭取大多數勞工的合理報酬,其實能夠為公司帶來好處。這就是為何那些成功的大公司,不會吝嗇於給勞工更好的福利,又是為什麼GOOGLE願意花大錢蓋出漂亮、舒適的辦公室。你可以說:勞動力,也是一分錢一分貨,即使勞工素質並未改變。

    二、因為公司是有可能安於現狀而不思改進的,只有當勞工願意去爭取更多的權益,才會讓公司有了更強的緊張來進行發展。因為當勞工不再廉價,公司便失去了廉價勞工作為競爭力來源。一個有展望的公司,它將考慮撥用一些員工福利來鼓勵員工進修或是參與會議,也有了更多的動力進行研發與改進品牌。當然,他可能一走了之,但台灣勞工要讓人明瞭,為什麼我們的勞工更值得用,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素質。我們已經不可能再次用「代工」創造台灣奇蹟了。

今天網友分享的一篇《衛報》的文章 “If you think we’re done with neoliberalism, think again",也提出了支持的觀點:

    The welfare bill approved by parliament last week will not help to clear the deficit or stimulate employment: it will reduce demand, suppressing economic recovery. The same goes for the capping of public sector pay. “Relearning some old lessons about fairness and participation," the UN says, “is the only way to eventually overcome the crisis and pursue a path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當然,這如今只是一個洞見,我還沒有一個好的論證來建立這個說法。

結語

9

「22K」是一個怎樣的議題?如我們所見,它是複雜而深刻的社會問題:產業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結構、台灣教育結構、產學結構、工會與企業、勞工權益、民意啟蒙、政治與商業、全球化因素等等。

它有其複雜的面相,存在百般糾結的問題、關聯到百轉千迴的因果。

這是我們所在的社會,是我們發展中的公民社會與經濟互動。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學習過程,不是某些人的「個人困境」。

它不是偽議題,確確實實地就擺在那裡。請正視它的存在。


員工離職並非冷不防 10大徵兆有跡可循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3-01-28 16:00:13

「轉職潮」鴨子划水,但「離職潮」並非冷不防! 104 資訊科技集團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離職其實有跡可循,離職 10 大徵兆包括:經常上人力銀行網站、降低工作熱情、收拾個人用品、低調接聽面試電話、請假次數變多、以及不加班準時回家等;由於 6 成員工萌生辭意時,處於「不和老闆溝通」的「離職黑洞」,另有 3 成 6 的員工一旦提出辭呈就「鐵了心、走定了」,企業用人主管宜多觀察人才慣性,並與人才形成夥伴關係,留心也留人、提前預防年後離職潮。

部分產業流動率高、人員遞補不易,用人主管或企業人資最怕年後收到一疊離職信! 104 資訊科技集團進行「員工離職徵兆調查」由求職者票選離職 10 大徵兆。 104 資訊科技集團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人員離職能自然「汰弱」,但難免有優秀人才琵琶別抱,正因「喜怒不形於色」的多個選項也入選離職 10 大徵兆,用人主管宜多觀察人員慣性是否超出常軌,預防人才流失。

辭職是一項割捨的藝術,既難捨、也難得!調查指出, 59% 的受訪者一旦萌生辭意「不會與老闆溝通」 (37% 認為多說無益,老闆不會改變作為; 22% 認為純屬個人問題) ,有 20% 的受訪者會直接挑明與老闆共同解決,另有 21% 的受訪者會迂迴透露問題。

陳力孑說,近 6 成員工一旦有離職念頭隨即進入「拒絕溝通」的「離職黑洞」,當公司的離職率異常,用人主管和企業主即應主動了解問題症結,或可訪談其他員工的意見、或可盤點公司薪酬與競業的差距、或可檢視公司願景及雇主品牌是否偏離原訂目標等;當問題症結被解決,才能成功慰留人才、穩定人心,合計有 61% 的受訪者會因為用人主管或企業主出面解決問題而留下,若只是一味的「動之以情」,例如:祭出公司待你不薄、沒你不行等人情攻勢,反而有 58.8% 的受訪者備感困擾。

根據 104 資訊科技集團「人才斷層」報告, 68% 的企業面臨「中高階主管」難尋的壓力,主要產業「關鍵職缺」從開出職缺到穩定關閉的召募期間在 5-13 個月不等,「徵才」大不易,「留才」更顯重要!陳力孑建議,企業應與人才形成夥伴關係,從共榮共享到共體時艱,滿足人才不同層次的需求。

以上資料來自「員工離職徵兆調查」,由 104 資訊科技集團透過 104 市調平台於 101 年 11 月 1 日到 11 月 15 日執行,調查對象為 104 求職會員,有效樣本 1304 份,在 95% 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 ± 2.71%。


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 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

2012-11-26  TWM

20多年前台灣西進把資金、管理、市埸, 枝術根植中國,今天花開果結滿樹,看到了、大家都看到了!種豆得豆, 今天種什麼秋後就收什麼、怪誰?怪以前的改策!今天的政策呢?有所謂嗎?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2004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2008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22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2009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22K。22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22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22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22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22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22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22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
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22K逼走台灣高材生  台灣高階人才流失 全球最嚴重

撰文 / 方德琳  出處 / 今周刊831期  2012/11/21

一位跨國公司金融主管:我的員工裡,台灣人薪水只比菲律賓高,早就比不上大陸與印尼。一位交大MBA高材生:我的工作被2、3位22K(「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因薪水為2萬2千元,簡稱22K方案)搶走,台灣找工作太難只能到國外。

「台灣,我回不去了。」

法商(上海)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楊麗玉,2009年應徵英特爾行銷經理,頂著交大GMBA與北大交換學生的光環,她順利連過三關,就在通知上班前,她的機會硬生生的被三位22K的應屆畢業生給取代。「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22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22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失望之餘,她尋找海外工作機會,2011年到上海工作,現在年薪上看台幣二百萬。「說實在,台幣二百萬在這裡很普通。是台灣薪資環境太糟糕。」

根據美商韜睿惠悅企管顧問公司的「2012亞太地區薪資福利報告」顯示,以「管理部門資深經理」薪資中位數比較,台灣中高階管理人才的年薪不僅遠低於日本、香港、北京及上海,甚至比印尼還差。在整個亞太地區,只比菲律賓及越南好。而曾經相對高薪的科技業,則已經在去年被大陸追過。其實除了薪資之外,沒有舞台、看不到未來才是更嚴重的問題,前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台大商研所教授魏啟林直指,台灣經濟出了大問題,「台灣的現狀是一流人才,二流經濟,沒有舞台給他們。」

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顯示,在二百多個調查國家及地區當中,台灣高技能人才外移人口比率「勇奪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的印度還高出十個百分點。知名獵才公司副總晉麗明表示,以前出去都是二軍,「但是最近五年,出去的都是一軍。」過去五年,單單中研院人文科學領域,就有十七人被鄰近國家挖走,而科技方面,僅大陸華星光電就挖走台灣二百位面板人才。魏啟林說:「華星光電就是台灣人培養起來的,很可惜。」甚至,連台大急診主治醫師都寧願犧牲資歷,跑到新加坡從最基層做起,跟剛畢業的年輕人一樣當住院醫師,一起輪班過夜。

內有推力,外有拉力。二十九歲的手機 App 戲智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徐三泰,新加坡政府為了爭取他把公司移到新加坡,派出一位專案經理跟著他,負責處理大小問題。「你絕對不相信,有次我半夜發 Email 給他,他居然半夜也回我信。」新加坡公務人員的認真與效率,讓他嚇一大跳。這位經理最常問他移到新加坡有什麼困難,徐三泰曾經開出至少幫他找八位工程師的條件,沒多久,就回報找到五位。即使目前決定留在台灣,但新加坡政府的專案經理現在仍持續邀請他參展、幫他拉生意、找人、找辦公室。新加坡政府的誠意,讓徐三泰印象深刻。

相較於新加坡政府以「專案經理」方式到國外挖角,台灣政府卻還在把國外高階人才當外勞對待。一位不願具名的馬來西亞籍外商金融主管深受其害,五個月前他被派到台灣擔任總經理,但太太與小孩到現在都還在辦來台居留手續,因為台灣政府要他證明他的太太真是他的太太,他的小孩真是他的小孩。為此,他必須找出年代久遠的結婚證書與小孩出生證明,而且還要把證書上的馬來文翻成英文,又怕他翻譯造假,還得到台灣政府指定翻譯機構,然後再把文件拿到外交部,向台灣駐馬辦事處認證。為了辦居留,還得附上他的台灣居留證正本,但是偏偏又規定外籍人士進出台灣,除了出示護照,也要出示居留證正本,弄得他只好把國外會議延後。他長期被公司四處調派,擔任過香港及亞洲多國主管,「從來沒這麼困難過。」「我太太快要受不了,叫我自己一個人待在台灣就好!」

某國立大學要挖角一位傑出英國研究人員也遇到麻煩,「他已經發表很多論文,是所屬科學領域全球前五名的頂尖人物,但台灣政府居然要他的畢業證書,還要拿到外交部認證!」

「他都降薪一半以上了,要不是因為娶了台灣太太,我們怎麼會有這個機會!」被學校派去英國協助處理這些繁瑣事務的教授如是表示。就連所謂優禮國外專家學者來台的「學術禮遇卡」,內政部移民署都要求要三個月前申請,還必須歷經跨部會審查等等繁瑣程序。

台灣政府在這場「跨國挖角戰」遠遠落後。甚至連過去公認對外籍人士很封閉的日本,在今年初都實施「日本再生基本戰略」,給予延攬高階人才更多方便。十月,戲智科技董事長徐三泰到日本設立據點,日本政府不但主動幫他找到四十坪的全新辦公室,還讓他免費使用七十五天,並提供租稅優惠,甚至在辦公室還在打掃整理的時候,就有人來詢問未來公司有沒有在日本上市的意願,他們會提供一切協助,「我們才剛開始耶!一家不到三十人的小公司!」

中國、日本、韓國都忙著搶人才,讓最早就靠搶人才打造出一流經濟的新加坡很有危機感,於是新加坡把戰線往下延伸到高中生,攔截要出國念大學的中國優秀高中生,提供全額獎學金,條件是畢業後必須為新加坡工作三年。而對於在其重視領域中攻讀碩博士的人,都會進行詳細調查,包括配偶、小孩等等,一旦決定挖角,就會奉上一套量身訂做的待遇。現在,新加坡只需要一周就能讓外籍人士全家工作移居,台灣卻花了五個月還辦不出來。

亞太地區人才競備已是分秒必爭,前行政院經建會主委、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說:「你晚一點回覆人家,人就被新加坡或香港挖走了!」人才競爭,除了薪資與舞台,比的更是各國政府公務人員的效率與制度彈性。僵化的法令加上「但求無過」的公務人員心態,不僅讓台灣拿不出搶人績效,恐怕更將讓許多台灣培養的優秀人才持續出走,大嘆「台灣,我回不去了。」

編按:本文摘自11月21日出刊之《今周刊》831期封面故事「22K逼走台灣高材生」、「一位出走上海的高階白領沉痛告白」、「頂尖人才出逃 我淪為全球人才斷層最嚴重國家」,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29歲台灣創業家 星政府派專案經理挖角」、「強力招商引資 打破平等、保護迷思」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31期《今周刊》。

(資料來源:今周刊831期)


不要坐困於22K魔咒

【聯合晚報╱社論】2013.01.29 02:59 pm

22K像一個魔咒,現在還掀起話題戰場。當初政府可謂「一片好心」,在2007年金融風暴期間,針對企業緊縮及青年失業,提出「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還是由教育部特別預算所補貼的;換言之,全民埋單,讓本來找不到事的年輕人有個實習工作和起碼收入。卻沒料到從此22K成為許多企業的底薪標準。

年輕人有多痛恨22K?最近的網路運動揭露「22K芳名錄」可見一斑。但也有人認為22K是假議題,年輕人若有本事有企圖心,要把自己「從50元紅豆冰變160元芒果冰」。但這些說法正好凸顯,對22K的兩面看法,有些根本就出於「代溝」這個老題目。

22K年輕人不滿意的「老賊」,不管是小氣的老闆或占著茅坑不拉屎的長官,都被看成是尸位素餐,世代不正義的來源。但反過來說,這些老賊眼裡的年輕人,不但是草莓族、啃老族,還有「再窮也要換手機」、「再窮也要去星巴克」等不可理解的怪現象。有大學教授po上網教室裡學生蒙著外套昏睡成一片的景象,這麼沒有競爭力沒有上進心,還值得政府補貼22K嗎?不同世代如果各自懷抱著這種成見,指著對方鼻子互罵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除了世代間互相看不順眼的代溝問題,正本清源看22K,結構面確實存在著:一、大環境的景氣問題,如對照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最新資料已經上升到55%;二、台灣本身的產業結構問題,企業薄利只好一直壓縮成本;三、人口老化加上政策失靈,從國債到退休制度都留下重擔給下一代。

這樣的背景,需要全社會一同去理解,一同去承擔,設法把22K從緊箍咒導向有解決方向的正面循環。很多企業領袖率先表達「年輕人底薪太低了」的同情心聲,也有很多年輕人用不向22K認輸的志氣給自己找出路。這些零星的個案雖尚無法形成扭轉結構的力量,但如果能有更多像樣的企業帶頭,人力資源最終會回到市場法則,不可能永遠停在22K無法脫困。尤其在全球景氣稍稍露出觸底反彈微光的氣氛下,景氣大循環仍可期待。此刻只有「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一條路可走。


便宜的台灣 便宜了中國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2-1

◎ 吳海瑞

大學廣設,素質低落;新鮮人不吃苦;企業獲利不如前,所以起薪低。這是22K之後,市場派普遍說法。

那麼,能配合加班、假日及週末夜間輪值;還能英、日語聽說讀寫,不會是一項不用吃苦、不需能力的工作吧?這樣的條件只給21K,很辛苦經營的公司?

不!它叫「故宮」,沒有獲利壓力,不會倒,而且生意興隆。館方表示,此待遇合乎勞基法,且是參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臨時人員起薪標準。看來,22K已如同國家的無形政策!

有人說,22K是假議題,認為學校應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才可讓企業願意用高薪請新鮮人。認同這樣觀點的人,請讀讀今周刊(二○一二.十一.二十六 )封面故事「請給我一條回台灣的路」,楊麗玉的22K經歷。但我同意22K是假議題,因為那是企業低薪化政策(想用便宜人力)向下(新進人員)操作的結果。

以中階人才來說,台灣科技業十年左右資歷的工程師,目前薪資只有中國約一半!這是馬總統上台前所無法想像的。也因為這樣,近兩、三年來讓虎視眈眈的中國企業有機可乘。

例如,華星光電以一年半不到的時間,建立兩岸產量最大的八.五代最高世代電視面板廠,幕後推手是來自台灣兩百人集體跳槽的團隊。LED龍頭廠三安,大動作挖走台灣磊晶廠晶電一百零八名員工。

這些帶頭出走者,或有企業遠景、個人舞台等非經濟因素考量。但眾多跟隨者,待遇絕對是關鍵;因為新雇主認為他們好用又「便宜」。

高階和研發人員,也不遑多讓。日前傳出,幕後老闆是江綿恆(江澤民之子)的和輝光電,在台灣工研院和光電業大挖角七十人,經濟部次長杜紫軍還為此出來公開喊話。鈺創科技半年內被挖了兩名處長級以上大將,董事長還為此對相關官員大發雷霆。

台灣科技業從艱困的LED、太陽能、面板,到高競爭力的半導體、IC設計,皆被相中。大批中國科技業,派一兩個人來台設公司,進駐竹科附近工業區後,公開且計畫性的挖角,甚至從賤價買專利到買公司。

短視的政客和企業主,造成便宜的台灣。再拿不出對策,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大!

(作者為企業經理人)


【週報】領22K會是一輩子不變的事嗎?

2013/02/01 18:06 先進全球投顧

筆者最近看到大家正在為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的社會新鮮人請命,因為據說起薪只有22K,大家都因為心疼年輕人被勞方欺負,所以大大聲援這樣的薪資是不合理的。筆者認識兩個車行老闆,一個是修理汽車的,一個是修理摩托車的,開業都已經數十年,老經驗,客戶很信賴,還”黑手起家”,養大好幾個孩子,個個念大學,房子也沒有貸款甚至存下幾個台北店面,老來也當無憂無慮。

在他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因為家貧失學,便被家人送去當學徒,不要說22K,就是跟其他學徒一起睡在車行的地板上,吃車行的飯,沒有休過連假,跟著師父學功夫,三年以上才學成。一旦學成,起初薪資一定微薄,工作一直蹲著,聞著黑油味,從早到晚,超過12小時,相當辛苦,但是如果當時這兩個師父都是覺得自己得起薪很低,抱怨 、不努力,經過了數十年後的今天,怎麼會有現在這樣的成就和光景?

投資都會學得一堂課,複利+時間最後的效果使人感到無比巨大,工作也是一樣,筆者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也領過22K,別以為筆者可以當”靠爸族”或者是”媽寶族”,花不夠再跟家裡拿,筆者離鄉背井,租房子在台北,過著一個星期每天只吃午餐,晚餐吃吐司的日子,很苦而且當時也感到恐懼,難道要一輩子租在這個小房子裡,每個月幾乎無法存錢, 幸好家中兩老尚未需要我拿大筆錢回家,否則真是阮囊羞澀。

如今幾年過去,日子不知不覺隨著工作的經驗增長與努力付出,所得也慢慢增長,貧苦的日子使我學會好好的花每一分錢,我也認真的存款,靠自己的力量漸漸改善生活,於是我信奉只要努力工作,對公司產生貢獻,老闆不加薪,我便會另謀高就,主動權在自己的手裡,那才是人生。

如果你是第一年或者二度就業進入職場,不幸只找到一個薪資不高的起薪工作,請不要洩氣,是這個社會對不起你,但是經過三年, 如果你沒有靠自己的力量擺脫22K,那就是你對不起這個社會了~


電子代工 台灣22k宿命禍首  美、台工程師 兩樣薪情 走「研發」路線才有未來

2013-2-18 06:15| 發佈者: want-daily| 查看數: 68| 評論數: 0

「22k」儼然成為台灣大學畢業生的惡夢,就算是待遇較佳的竹科工程師,也是過著「爆肝人生」,用生命賺血汗錢。但在美國西雅圖的微軟總部內,一名台灣過去的研發工程師Kyle,不僅薪水高、工時不到8小時,沒有靈感時還可隨時去度假,享受和台灣工程師截然不同的生活品質。

在Kyle眼中,台灣整體薪資無法提高的罪魁禍首,竟是拉動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引擎「電子代工業」,「微軟賣一台手機600塊美元,台灣的代工廠可能20塊都拿不到,利潤如此薄,員工薪水要如何提升?」科技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當該產業薪資停滯不前,其他行業當然死氣沉沉。

全民將一起陪葬

他認為,台灣電子代工業是非常落伍的產業,政府應適度讓部分競爭力不足的代工廠倒閉淘汰,而不是傾全國之力讓奄奄一息的公司繼續殘喘,「否則,代價將是全民和這些代工廠一起陪葬!」

Kyle畢業於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畢業後和一般追求高薪的工程師一樣,在台灣科技重鎮竹科工作,也和所有竹科工程師一樣,過著被繁重工作壓到喘不過氣的日子。在台灣工作一陣子後,2004年Kyle和一群朋友赴大陸創業,但當時大陸資訊和科技產業並不發達,不像現在人手一部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做起來非常辛苦。2007年因緣際會被推薦至西雅圖微軟總部擔任研發工程師,成為微軟總部內少數的台灣工程師。

Kyle說,美國科技公司相當重視「研發」,微軟有大量的研發工程師每天絞盡腦汁設計新的產品,再由高階主管決定採用哪些產品,被認定為有潛力的產品,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繼續鑽研;執行長點頭,這個產品就可以問世。

幫人「打工」沒肉吃

Kyle表示,相較台灣工程師瘋狂加班的生態,微軟的研發工程師上班時間非常彈性。以他為例,他每天早上8點上班,有時下午4點不到就到公司的健身房報到,「我有些同事更誇張,下午2點才出現,差不多工作到晚上9點,彼此常碰不到面。」

Kyle解釋,因為研發注重的是「創意」,工程師要保持頭腦清醒,精神狀態良好,若像台灣工程師這種工作方式,「被操到頭昏腦脹,當然什麼創意都想不到」。而且,微軟還會鼓勵工程師,欠缺靈感時就去度個假(take a vacation),「有次我度假回來後再看自己寫的程式,驚覺怎會如此拙劣。」

他說,微軟賣一個產品可以獲得7至8成的收入,剩下的2至3成就是給代工廠或通路分食,這就是為何美國科技業會如此重視「研發」。換言之,微軟一名工程師可以創造1萬美元的附加價值,但台灣從事代工的工程師每人創造的附加價值,可能1百美元不到。為了增加價值的「總量」,只好逼迫工程師不停地加班,用工時來彌補,「這就是台灣科技業的悲歌!」

電子代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但Kyle直言,代工就是幫人「打工」,「人家吃肉,我們啃剩下的骨頭」;也因為利潤薄如紙,代工廠只好竭盡所能壓縮各項費用,強迫工程師無止盡的加班,造成科技業薪資和就業環境日趨惡化。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Kyle認為,當年政府扶持電子代工業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但代工業已走到盡頭了;台灣這麼小,根本不應該存在這麼多的代工廠,台灣一定要轉型改走「研發」路線,政府也要朝這個方向扶持企業,「一直幫別人打工,台灣永遠沒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台勞馬上幸福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13-1-19

◎ 黃子維

針對民進黨日前召開「月薪不到三萬,沒錢結婚很火大」記者會,國民黨文傳會十七日發出文宣反擊,表示二○一二年有五十八.三%的台灣勞工月薪高於三萬,比民進黨執政時期還多二%。然而,國民黨不願面對還有超過四成勞工月薪不足三萬,又刻意忽略物價波動後的實質薪資所得不斷倒退,以及結婚所需負擔的額外支出才是問題關鍵,只想避重就輕的選擇性回應,根本就是把人民當白痴。

首先,根據勞委會在去年十一月所公布的最新數據,台灣就業人數為一○九一萬八千人。依此換算,月薪低於三萬的勞動者就有四五五萬人,若再以一家三口推估,受低薪影響的人口更高達一三六五萬,幾乎等於台灣總人口的六成五。試問,這樣的表現,國民黨難道不用先自我檢討嗎?

其次,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去年一至十月的名目平均薪資雖有四六二九二元,但在加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波動後,實質平均薪資只剩四二四九七元,甚至還低於一九九八年的四二五四八元,等於倒退十四年。換言之,在油電雙漲帶動物價全面上漲後,今天三萬元的購買力,早已無法與昔日相提並論。

最後,除去宴客、婚紗、蜜月等支出外,當下台灣絕大多數想要結婚者,特別是生活在大台北地區的男女,所面臨的最大經濟難題當屬一房難求。去年底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就曾以專題方式報導台灣房價問題,指出台灣薪資凍漲十多年,但台北房價卻是四年漲五成,導致就算是月入九萬的雙薪家庭,也要不吃不喝十四年才買得起房子。但問題是,在這起薪只有22K的年代,又有多少年輕伴侶一個月能夠賺到九萬塊?

總而言之,國民黨執政無能,對於人民痛苦又無感,做再多這種愚民的文宣,也只會讓人越看越火大。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她,台大畢薪22K 住靠姊不外食


自由時報 – 2013年3月4日 上午4:28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七十五年次的小婷是台大中文系畢業生,二○○九年進入職場,剛好遇到政府推二十二K方案(大專畢業生企業實習方案),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領二十二K(二萬二),現在工作四年多,薪水才二十六K。她說,還好房租是姊姊付的,且少吃外食、自己帶便當,否則根本存不了錢。

工作4年多 薪水也才26K

小婷回憶,○九年畢業找工作時,幾乎每家公司薪水都開在二十二K上下,老闆的心態是反正政府補助、不用白不用。當時她去一家出版社應徵,老闆表明是二十二K方案,薪水二萬二,扣掉勞健保後實領約二萬一。

後來小婷轉到一家連鎖書店工作,一開始薪水也只有二十三.五K,現在加到二十六K,同事很多是台、政、清、交等一流大學畢業,領二萬多的薪水。

二萬多的薪水在台北怎麼生活?小婷說,她跟姊姊一起在新北市租屋,房租由姊姊付,她只要付水電費就好;以前領二十二K時,再怎麼省也存不了錢,現在薪水二十六K,只要不吃外食、自己帶便當,平均一個月可以存五千元上下。

小婷說,現在年輕人所得倒退十幾年,還好她是「隨遇而安」的人,也不打算結婚,雖然想過要買房子,但等三十歲以後再說,如果買不起大台北的房子,大不了退休後回東部老家,還不至於活不下去。

同樣七十五年次的小吳,畢業於某私立大學新聞系,也是○九年進入職場,在一家雜誌社工作,同樣適用二十二K方案,但老闆多給六千元,薪水是二十八K。他說,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當時同學薪水大多在二十二K到二十六K,一位女同學到公關公司工作,薪水甚至只有十九K,加全勤獎金一千元,也只有二十K,每天卻要工作到晚上九、十點,換算時薪比在便利商店打工還低。

小吳的第一份薪水雖比多數社會新鮮人好一些,但要付房租、水電費,加上三餐外食,每月還要給家裡五、六千元,一個月支出二萬多元,只能存幾千元。後來他轉到另一家雜誌社工作,薪水三十五K,但他想要買房子,大台北房價卻一直漲,不知何時才能存到頭期款。


勞委會報告:台灣工資 僅韓國一半

【經濟日報╱記者葉小慧/台北報導】2013.09.10 04:18 am

勞委會最新國際勞動統計報告指出,在亞洲四小龍當中,2012年台灣勞工薪資最低,製造業每小時報酬成本只有韓國的一半。從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間,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只有台灣下滑,其他三國均有成長。

單位勞動成本常被視為產業競爭力的指標,勞委會國際勞動統計報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指出,台灣單位勞動成本在1990年以來的20年間,呈現下滑走勢。若以美元計算,1990到2000年間下滑1.3%,2001到2011年下滑3.1%。

觀察2001年到2011年間,除了台灣之外,韓國製造業單位勞動成本上升了1.9%,日本和新加坡也分別上升0.4%和0.2%。

美國勞工局統計指出,2011年製造業「每小時報酬」成本以台灣9.3美元,在亞洲四小龍當中最低;韓國每小時18.9美元、新加坡每小時22.6美元、日本每小時35.7美元。


網路人該這樣看22K
( http://d-academy.tw/archives/3293 )

D 學院 文/鄭國威 2013-1-30

22K(職場新鮮人薪資過低)議題發燒,網路圈也熱議不停,然而如果從網路人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太多討論複製了傳統的、由政治人物或社運團體設定的討論框架。我以為,網路人談22K議題,最該關心的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我要先說明,下面我刻意忽略兩種情況,「就是沒有工作能力的求職者」跟「就是要壓榨勞工的僱主」,前者是社會福利的問題,後者是執法問題,這裡先不討論。

首先,站在求職者的角度來看,資訊不對稱主要有兩個面向,第一,包括企業的營利狀況、投資情形、工作張力……求職者大半是不知道的,就算想方設法問到、查到一些,若進公司後被真的壓榨,也不容易挑戰現況。第二,充實進修與自我增能的門檻高,因此要讓自己在職場上變得更有競爭力的企圖也降低。

若站在資方的角度,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一樣困擾,也分成兩個面向。第一,資方面對求職者的資訊不對稱。資方當然希望排除錯誤人力投資,但很難僅透過面試就知道求職者的能耐跟工作表現,因此會想壓低薪資、透過約聘,看情形才決定是否長期雇用,並提高薪資。第二,「小資方」面對「大資方」的資訊不對稱,當市場偏向大資方掌握而非有利於小資方竄起,某些小資方無法降低競爭成本的時候,便轉而降低勞動成本。

目前的討論,不是勞方痛罵資方「無良」,就是資方批評勞方「無才」,最後永恆回歸到「教育改革」或「企業轉型」等雖然重要,卻難立竿見影的基礎建設。以至於勞資都感到「無力」。

網路人不該陷入沒有建設性的討論框架,應該試著去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不管是資方無良還是勞方無才,顯然目前的人力銀行跟企業公開資訊都做得不夠好,讓有才的勞方被無良資方壓榨,害有良的資方被無才勞方拖累,大有改善空間,這豈不是創業的最佳切入點嗎?結合社群網絡、資訊圖表、客製化分析跟配對等方式,提供更好的勞資媒合網路服務吧!

網路人更該從「如何透過改善或創新網路服務降低年輕人自我投資成本」的面向切入。而不只是空談「年輕人應該加強自我投資」。例如「大型公開線上課程」(MOOC)就是一個切入點。此外,更友善的智慧財產權法、更低的上網費用都能降低年輕人的自我投資成本,也值得網路人集結倡議。

最後,就網站經營的角度,不如馬上成立 22k.com,把「待遇揭露」這件事變成一個網站生意,輔以前面提到的各項。不必以憤青角度經營,好好打造一個垂直網站就很有吸引力了,拉高資訊落差是利基,但弭平資訊落差也是利基啊!

本文原發表於《數位時代》雜誌 2013年 2月號 「公民之聲」專欄
   
About the author

Portnoy

數位文化協會內容推動中心負責人。地球人,雄性哺乳類。工作之餘喜歡繼續工作,工作之時積極擺脫工作。過去常寫巨型推特,現在常寫微型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orgeY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